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范文第1篇

语文是一门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学好的科目,有人认为学习语文很容易,不用过于认真的对待。其实不然,语文虽然不是一门难学的科目,但也绝对不是一门好提高成绩的科目。

首先,自己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就必须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我会多掌握一些词汇的读音和字型。

然后,课本上必背的诗句一定背过,多读一些文言文和散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最好,好好写BLOG,嘿嘿!锻炼自己的写作的能力。

高考目标:100分以上

数学

其实初中时的数学成绩还算OK了,中考时还考了100多分,不过初中时的函数就学的不太好,以至于高中的数学成绩会直线下滑,高中数学函数知识应用的比例很大,所以自己在很多章节里学习都很吃力。

今后我上课时一定好好听讲,课下多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将函数这一部分的内容弄懂、弄透,并且在最后的系统复习里,抓住重点,让自己的数学成绩有一次飞跃般的提高。

高考目标:80分以上

英语

英语一直就是一门很让我头痛的科目,不过自觉得还是一门很好学的科目,只不过成绩一直不理想罢了。初中时的英语糟糕透了,中考竟然还不到50分,其实初中时在英语上花的财力和精力很多,只不过自己不喜欢背东西。从初2起,我就经常请Hometeacher上课,毕业的那个暑假里,更是天天看英语,用2、3个月的时间搞定了那6本English,不过高中的英语学起来还是那么吃力,但我明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背单词。

高考目标:80分以上

地理

可以说是我认为最好学的一门课,上课不曾认真听过,考试也都会,成绩也不差。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学习态度可不好。

今后在地理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多做题,将题与图结合起来,用思维在大脑里编制一个地球,便于自己更好的学习地理。

高考目标:90分以上

历史

我对古代史和外国近代史的学习还算OK,只不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还不够透彻,大脑里没有一个系统的结构,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很理解很混乱。而且自己在材料题和简答题上丢分很多,主要是课本上需要背的东西总是记得不牢固。

今后着重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系统的复习,课本上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一定记住。

高考目标:80分以上

政治

在政治的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在历史上的问题很相识,都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背。在考试时尤其在客观题上,丢分很多。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范文第2篇

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学习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在思想上应该有清晰的认识。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列举关于积累的古诗词,学生能举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句。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搜集这方面的名句和典型事例。学生又搜集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等名句,以及王国维、鲁迅、茅盾、钱钟书等国学大师善于积累的故事。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磨刀不误砍材功”,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二、授之以渔是关键

实践证明,积累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笔者在讲解积累的重要性时,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1.怦然心动——多读美文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无心浏览是他们常见的学习形态。笔者告诉他们: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里特别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以背诵为例,放声朗读就是自创语境,就是要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放开嗓子高声朗读,其声韵铿锵、音韵和谐,既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又能给人以高雅飘逸的美感,何乐而不为?朗读中,我们体味到作品的意境,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知是人之境还是我之境。“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这是 清代学者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做的总结。积累,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可以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引导学生大力进行积累,让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感情专一——宁精勿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本就是学好语文的基本之道,但现实中受诸多条件限制,博览群书变成一种奢望。针对此现实情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先从高考要求的高中14篇、初中25篇必备篇目入手。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这是积累的前提,确保学生不因错字在名句填空中失分。除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外,还要求学生将所背课文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都熟烂于心,自觉进行积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课文脉络思路、主旨、写法、表达技巧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并尽量运用到诗歌鉴赏和作文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厌烦、怀疑实效等思想倾向。对此,笔者除了继续讲“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的道理外,最主要的是进行示范和引领,解决学生“积累这些有什么用”的困惑。日常生活语言运用到高考应试作文的例子俯拾皆是,在示范时要注意趣味性。

3.永不分离——时时背,时时用

学习贵“精”,贵“恒”,积累当然也不类外。积累过程“前学后忘”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忘并不可怕,只要你不断“温故”,就能达成“知新”的目的,积累最忌讳的是突击一阵子,而后束之高阁。当然,积累只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教学实践中,常发现“大饼挂颈人饿死”的现象。讲文言文时特殊句式时,学生常会不知所云,其实早已学过,只是不会迁移运用。因而,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相似的例子。文言文教学,就从高考必备的高中14篇中找例子,时时揣摩,时时积累,量变到质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大幅提高。

在运用方面,教师要加强引领和示范。语言运用和作文这两大领域大有作为,要引导学生时时用。笔者做了这样一个示范:笔者被临时召唤参加一会议并要求即席发言介绍教学工作经验。笔者头脑高速运转,从积累的比喻宝库中找了四句话做提纲:

(1)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强调爱生。

(2)牵着蜗牛去散步。强调耐心。

(3)不要开错窗。不同窗口不同景象不同心情,强调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强调团结合作。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课;效果;品位;立意

一节好课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要有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是的,这是必需的条件之一。但一堂好课更应该有品位!何谓历史课的品位?我认为就是要实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从历史专业教育向人文素养教育的转变”。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堂课必须有凝聚课堂的灵魂、核心理念,甚至可增加几分学术宽度和“历史味”,也是这节课育人本质的体现与升华。正如聂幼犁先生说道:“一个好的,负责任的课程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进步与扩张,而应当深入其过程与方法的谐振与自觉,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升华。”我想,一节课其课程立意恰好诠释了这个目的和精髓!

所以一堂课有了好的立意,也就有了灵魂,有了品位!有了品位的课才能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并应用历史。“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历史课堂要产生“流之远”的效果,应在“教学立意”上下工夫。

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收益匪浅。以下三个例子是我在进行课程设计中通过课程立意来提升课堂品位的尝试。

尝试一:《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专制时代晚期的专制形态》是我参加成都十万教师大比武的一节市级公开课的教学立意和设计。《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的第四节课,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很显然,课标不仅要我们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是什么,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更要我们认识这种政治形态对中国社会和文明进程的影响。

由于14~18世纪世界的潮流是走向近代化:即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城市化。而中国却继续在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沉沦,并带着这种极端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因此,对于明清,特别是前的政治生态,长久以来学术界基本持全盘否定的态度。然而,当我们站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以体验者、同情者的角度来回顾这段历史,也许我们会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许更接近历史的本真。故我在阅读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后立意为“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从而使本节课不仅让学生看到专制和皇权极度膨胀,并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是封建落日的余晖,中国千年难醒的噩梦。也看到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第三个中国“封建黄金时代”的到来,是我国一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智慧的结晶。我们看到,“军机处的办事效率,清朝的法规章程建设,对边疆有效的管理,清朝城镇经济的繁荣”都体现了超高的统治智慧,对今天我们国家的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节课结束我运用到了这么一段话作为升华:“真正的治国之道和制度创新,是以人性为主体,以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尝试二:《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

《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是我在校内的一节展示课。内容是人民版选修二专题三第四课《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本课我的立意是:基于历史应该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历史只见事不见人不叫历史,历史应当是通过活生生的人来展现的。这节课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学生最熟悉和感兴趣的“政治明星”。但粗略地读一下课本,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因此本课的具体立意是“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这样一个标题和立意首先能迅速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充满“历史味”。

因为拿破仑刚出生时其父亲为他取的意大利名字“拿破仑”,就是“荒野雄狮”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转变以前对拿破仑仅有“战神、英雄、皇帝”这样的印象,看到他还是文明的推动者,特别是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民主文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只是对法国进行了初步改造,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那么拿破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拿破仑法典》则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实践模式。

正是确立了这个课堂的灵魂,我在对本课的详略、重难点处理就显得游刃有余!

尝试三:《文明冲撞下的突围――近代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

此课是我在成都市新课程全员培训中的一次展示课。当时看许多老师也上了这节课,有的从西学东渐的角度,有的从近代化的角度,甚至以中药作为载体进行教学。但要么感觉心意不够,要么缺少点灵魂的东西。因此,我这节课在组上老师的帮助下,采用了新的立意“文明冲撞下的突围――近代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因为当时的世界潮流就是要实现近代化,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近代的中国正是在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冲撞中不断寻求突围,找到一条适合国家和国人的道路。根据此立意,我大胆打乱了教材体例,确定了我的教学策略:体验―探究―生成。教学环节上也就确定了第一步:体验近代我国不同阶级和阶层进行了哪些层次的突围,进而探究不同层次的突围有何特点:由表及里不断深入,从物质文明突围到政治文明突围,再到精神文明的突围。第三环节生成:这些文明冲撞下的突围使中国如何顺乎了世界潮流?被动式下的近代化。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有了好的立意,就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表现去剖析历史的本质,找到历史知识的一般规律,挖掘到历史的真正线索,找到趋近历史的灵魂”。犹如一个项目有了“顶层设计”。我们接下来再增删史料,确定教学策略就易如反掌。同时也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品位”,不再是许多人眼中的“背多分”的课。“必然像律师、医生的行业性那样突出,不是谁都能教历史课的”。

当然我们进行课程立意也一定要注意,既要符合课程内容的主旨,又能激活课堂的“历史味”,不可随意不着边际地立意,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黯然失色,失去“品位”。

参考文献:

[1]郭子其.新趣、内涵、深广:2012年高考四川卷37题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8).

[2]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理解与评价:立意、目标、逻辑、方法和策略[J].历史教学,2011(13).

[3]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或缺[J].历史教学,2012(15).

[4]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或缺「J.历史教学,2012(8).

[5]任世江.编者感言[J].历史教学,2011(7).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范文第4篇

一、早读程序安排表

1.定时

早读只有短短的30分钟,为了提高背诵效率,首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前20分钟学生自主背诵,然后8分钟时间默写,留2分钟时间同桌互改,按总分100分计,每错漏一个字扣一分,把总分算出来,交给本人,把错误地方改五遍,然后全部收起来,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最好在当天语文课及时进行点评,提示共同的错误或频率较高的错字。

2.定量

20分钟的背诵时间较为短暂,必须对背诵内容进行定量,定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它难以达成,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目标定得过低,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又会让学生产生懈怠,不利于背诵效率的提高。高三是复习阶段,把过去学过的篇目拿出来复习,所以相对来说较为轻松。诗歌的话可以定为两首,较长的篇目则分为段来背诵,化长为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3.及时巩固

人是容易遗忘的,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所以在当天背诵完之后,我们同样需要确立巩固目标。将已背诵的内容在最容易遗忘的的几天内巩固好。所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按这个规律及时复习。并且每天上课前5分钟抽学生背诵,每两周利用一个早读在班级进行一次小型朗诵大赛,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内容。

二、背诵方法指导

背诵也是一种技术活,无论背什么,都不能死记硬背,应该探索其中的技巧,找到轻松的背诵方式,这样才能省时省力。对于语文中的古诗文背诵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背诵方法,就能轻松而愉悦地完成任务。高中语文背诵的篇目根据体裁可分为诗歌,文言文,散文。其中高考必考篇目中重要定位在诗歌和文言文两大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体裁探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来指导学生。如熟读记忆法、画面记忆法、故事记忆法、句首字提示法等等。

三、课堂实践

在确定了早读程序和方法指导以后,我们根据120个早自习时间合理安排了背诵的进度,当然不能随心所欲的背,要根据高考大纲要求的篇目来安排进程,一个月完成多少任务量,一学期下来达到什么指标。这样好让各班语文教师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定期完成任务。然后利用学校展板对“利用早读高效完成高三古诗文背诵”这项举措进行了大力宣传,目的是把这项活动作为一种规范的课堂教学来实施,让学生和教师高度重视。紧接着,各班语文教师利用了一个早读对本班学生进行“古诗文背诵方法”指导,并正式实施这项措施。学校也派了专门的监督人员巡查,了解教师是否按此执行,效果如何。课后,教师对每次早读默写的情况做了一个记录,找出学生易犯的错误,整理成册,以便提醒学生。每个月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次名句名篇默写大赛,由高三语文教研组出题,印发试卷,集中阅卷,然后对同层次的每个班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优秀的班级代课教师进行奖励。高三一年下来,我们发现这项举措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高三整个年级学生的背诵水平明显提高了。

四、研修效果与反思

1.促使学生及教师重视名句名篇背诵

由于高考中名句名篇默写只占6分,分值较少,而需背诵的篇目很多,所以学生和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部分。实际上,名句名篇背诵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这一部分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诗篇或者至理名言,对人生有极大启发意义,对于学生则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以及开拓他们的思维,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重视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重大的一小部分。

2.调动了学生古诗文背诵的积极性

实行这项措施之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团结,竞争的关系,早读时气氛热烈,每个人精神饱满,有了规划,有了目标,有了动力,也有了成就感,所以背诵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不在是被动的被逼迫着去背,而是积极主动去背诵,变“厌背”为“乐背”了。此外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有所帮助。

3.教会了学生自主地,有目标地,有规划性地去学

高三是复习阶段,内容繁多,要求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鼻子走,而是有目标地,有规划性地去复习。但是大多数高三学生是没有这个意识的,以老师的安排为主,没有个人的计划和安排。这项措施在短短的30分钟内要完成背诵,默写,批改三个环节,任务紧凑,要求学生必高度集中注意力,高效利用时间,并且形成了一种做事情有规划的良好习惯,这对高三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有规划性地复习意义重大。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范文第5篇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 6 年甚至 12 年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 1 Unit 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