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艺术风格

传统艺术风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艺术风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艺术风格

传统艺术风格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艺术风格 动画影片 人文精神

近年我国动画产业在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开始了对传统艺术风格的探索,希望做出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画影片。尤其当以中国传统题材和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创元素的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在世界动画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我们不禁自问:为何这些影片没有在中国诞生呢?在动画电影诞生的初期,中国动画曾以其特有的内涵和风格闻名于世,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中衍生出来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以及特有的壁画风格,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散发出非比寻常的独特魅力。当今世界动画电影市场是一个战国纷争、诸侯割据的局面,美、日动画以其成熟的商业动画模式加以流畅的绘画风格,在各自独特的人文理念支持下大行其道。欧洲动画则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配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创意开始登上世界的舞台。中国动画重新起步,迅速发展,要想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在民族土壤中吸取更多的养分。下面笔者以传统艺术风格在早期动画影片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相关分析,来探讨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原因,以期对现代动画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水墨画在动画影片中的应用

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水墨画,催生出了水墨动画。

(一)水墨动画中秉承了水墨画的人文精髓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其气质和意境秉承老庄美学,认为天地(自然)之美为大美、至美。讲究道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在自然中与万物相和谐,便能达到豁达的胸境、高尚的情趣与精神的清澈安宁。水墨动画在其立意和构思上也秉承了这一特性,如《山水情》大气磅礴,山水纵横间配以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古筝,人在音乐中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的情感融入了音乐和山水之间。一部不到20分钟的片子将中国的人文自然观在水墨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牧笛》(图1),通篇都是酣畅淋漓的水墨风景。围绕着牧童牧牛这一线索,无论是清晨的树林、巍峨的群山、倾泻的瀑布,还是嬉戏的蝴蝶、飞翔的小鸟、健美的鹿群等,无不在悠扬的笛声中体现了自然的生动与壮美。这些水墨风格的优美画面,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人的情操,洗涤了人的心灵,使人更加热爱和亲近自然。这些动画片将水墨绘画风格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将美学的教化功能全部发挥出来。故事中,牧童的梦境从树叶化蝶开始,也潜在地将庄周梦蝶的人文自然观含蓄地表现出来。中国所特有的绘画工具下所表述的人文情怀、笔墨意境在水墨动画影片中传承下来,创作出了有着独特格调的优秀动画影片。

(二)水墨动画传承了水墨画的艺术风格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在虚实相间、水墨淋漓的画面中创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同时配以线性风格的传统音乐元素,使观者在视觉以及听觉上都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享受。这一风格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国画技法,既是中国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念的表达。在动画片的制作中运用这种风格,不仅是对于传统绘画风格的继承和普及,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与一般动画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与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一幅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就是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场景。其角色造型优美灵动,柔和的笔触中无不透露出诗一般的意境,将中国水墨画中不求其似而求其神的美学意境完全展现出来。欣赏一部好的水墨动画片,就如同在自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洗涤。水墨动画片的发展,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想要在电影屏幕上创作出水墨风格的艺术效果,其制作过程繁琐艰难。为了创作出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必须分层着色。除了背景制作,每一个画面必须分成多个层次,画在不同的赛璐璐胶片上,由动画摄影师分开进行重复拍摄。最后将所有拍摄好的片子组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光是用在摄影拍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也正因如此,虽然很多国家知晓了其制作方法,却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的毅力与耐心造就了水墨动画的奇迹。

(三)水墨动画的独特优势

传统艺术风格范文第2篇

湘南是指位于湖南省南部的郴州、永州及衡阳南部等地区,该地民居遗址绝大部分都属于明清时期以及民国以来遗存的群居村落和独立的民居、公共建筑。门窗雕饰在湘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设计意蕴是当地百姓结合生活经验,逐步积累的一种极具当地特色的艺术展现手段,不仅具有实用特点,还可以有效起到隔断及装饰空间的作用,并有着浓厚的湘南文化特色。现今保存相对完整的民居有郴州板梁古村、阳山古村和永州李家大院等,这些造型独特、蕴含着先民智慧的门窗木雕装饰在给今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还向观赏者传递出当你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相关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形式多样的木雕工艺

从建筑构架分析,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大部分都为木质构架,以香樟木为主,常见的木材还有银杏木、梓木等。湘南民居大门朝向通常选择向南设计,且在体积上相对比较高大,大门有四大部分构成,自下而上分别是门廊、门斗、门楼及门罩,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仅具有采光的实用功能,还可以在气势上带来威严的氛围。造型各具特色的漏窗设置在大门外墙之上,漏窗的作用除了实用性较强的采光透风防雨之外,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装点方法。位于室内的门窗基本上都是天井四周隔扇窗, 隔扇在整个雕饰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设置雕饰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为最大的努力,为扩大室内采光度创造有益的条件。通常可以见到的门窗扇选择都是由竖向的边梃、横向的抹头组构建的框架,内芯由绦环板、格心、裙板等部分构成。装饰门窗大多分布在裙板、绦环板、格心等表面,匠人们通过精心的设计、雕刻逐步形成了多样且极富审美情趣的纹饰。

特色明显的宗教文化

湘南居民普遍信仰宗教,宗教文化在其门窗木雕装饰中有着随处可见的痕迹,这与当时的文化艺术传承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众所周知,湘南在历史上属于注重鬼神思想的楚国,当地人十分迷信祭司以及用音乐舞蹈表达对神佛的敬仰之情。在生活中,湘南居民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风调雨顺、家室兴旺的期盼,常常花费大量的金钱,进行祭祀场所营造。家家拜神、信菩萨的宗教习俗使得当地人在装饰中不遗余力的会增设许多与宗教相关的内容。举例说明,湘南民居的大门门楣上的木雕,经常会出现半圆雕,上面刻着色彩丰富的兽面形象,这些兽面并不和蔼,经常是嘴特别宽阔牙齿十分尖锐、圆睁着双眼、长舌外吐,有的时候口中还衔着利剑,这些看起来恐怖狰狞的兽面纹造型与夏商时期的神兽图特别的相似。这些被赋予神秘力量的图腾形象不仅仅是湘南文化的一个特点,更使其在木雕设计中独树一格的宗教特色展现,为今人全面了解当地崇尚神明、充满着人类早期智慧与文明信仰的历史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多元文化的精彩融合

湘南自古以来就有着多民族混居的特征,在湘南地区生活着瑶、苗、汉等民族,各民族间和谐共处、相互交流的同时,也为其门窗木雕装饰中的多元文化特点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在进行木雕设计时,当地的木雕师傅在传统的思想意识下,进行着木雕装饰的设计,他们会使用谐音,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木雕作品中。例如,为了寓意吉祥,他们会使用中国传统年夜饭中最常见的鱼作为装饰,代表着年年有余的期盼。明清后期,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染,在进行木雕设计时,工匠们又十分注重对家和万事兴的期盼,希望家庭和睦,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平静和幸福的生活中度过每一天。木雕师傅通过自己的领悟与探索,这种异域传递来的文化,在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装饰中也十分普遍。本土特色明显的木雕设计与勇于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木雕设计风格,为充实湘南地区的木雕装饰特色与内容上做出了十分必要的尝试。

结语

古语有云:“历世相沿谓之风, 群居相染谓之俗”,通过对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装饰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地的木雕不仅仅设计多样,还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以及多元文化特点竞相展现的特点,这与当地独特的历史背景、地域风貌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通过对该地木雕装饰特点的研究,可以让观赏者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木雕设计历史,也可以为相关人员在进行装饰设计时,找到更多的参考与智力支持,为设计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

传统艺术风格范文第3篇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形式所体现的风貌、特色、气质等[4]。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是演唱者在音质、音色、语言、共鸣、力度、润腔、情感和音乐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我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唱、教学实践,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在中国的传播,各音乐艺术院校借鉴外来的优秀教学法,以美声方法演唱民族歌曲,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更加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但无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经历怎样的历史演进,其地域根植性却始终贯穿于其脉络体系之内,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折射出特定地域环境对人文素养的作用。音乐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无论在演唱形式、基调上,还是在内容、精神上都要受到当地地域的影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背景、人文心里因素、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地域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多姿多彩[5],民族声乐艺术风格也因此烙上了地方环境特征的烙印,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一、民间歌唱风格的文化地域性

所谓民间歌唱,指由民间艺人、民间歌手演唱本地区、本民族乡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根据当地传承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即兴演唱。演唱者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能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吐字真切,唱出韵味浓郁、自然纯朴的歌声,基本保留本地区、本民族的原始风格与韵味,是最地道的“原汁原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专业作曲家、理论研究工作者所需要的珍贵原始音乐素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多为原始民歌或改编的新民歌,反映该地区、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国以汉族居民最多,分布地域也最广,汉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我国汉族民间歌唱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大致可划分为南北两种,北方民间歌唱声音豪放、高亢、明亮,唱高时真假混声,表现出激昂、率直、较多阳刚之俊;而南方的歌唱则委婉、甜美、圆润,常以真声为主,展现出绚丽、纤柔、偏于阴柔之美。汉族民间歌唱所表现出的南北艺术风格差异大致可追溯到我国先秦文化时期的《诗经》与《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十五《国风》便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受难的劳动人民寄予歌唱表达出激昂、直接的愤怨。北方游牧民族较多,草原民族的粗犷性文化对我国北方汉族民间歌唱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反起源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深受南方自然山水和巫术文化的影响,歌唱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独特的委婉、阴柔的地域特色。

二、民间说唱风格的方言地域性

民间说唱,实质是念白与歌唱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说唱唱、说唱结合。我国民间说唱曲种繁多,目前曲艺现有六百多种,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格调以及演奏、演唱特点等。以汉族民间说唱为例,其内容可大致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等几大类。汉族的弹词、大鼓、渔鼓道情、牌子曲类、琴书、文场、走唱、板诵等,以及少数民族的“好来宝”、“赞哈”、“达斯坦”等深受人们的欢迎。然而,对民间说唱风格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口音,口中发出的音色、音调不同直接导致说唱艺术风格的不同,因而,民间说唱深受地方方言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方言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且地形地貌复杂,高山劲水的地域阻隔导致人口聚居的方言差异性较大,地域方言特色强烈地影响着民间说唱艺术风格,其地域风格独特。被誉为“江南明珠”的苏州弹词,她那柔和的吴语、优美的音乐,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展现了吴地人文风格特征。江苏、浙江的民间小曲被带到广西,与广西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具有桂北口音风格的广西文场音乐。清光绪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民歌小曲流传于中上游的叙州(今为宜宾)、泸州两地,融入四川方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口音的四川清音音乐。用汉剧唱腔中的(邦子)和(二黄),且由广州方言演唱的,流行于广东省各地和广西南部的粤语地区的粤曲,已经完全赋予了浓郁的粤味。发源于古曹州—鲁西南菏泽地区的山东琴书,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分割,山东地方口音和民间音乐的地区差异对山东琴书的不同影响,形成了南路琴书、北路琴书和东路琴书三种不同音乐的风格流派。由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各种“词话”发展而来的鼓词,并掺杂北方民间歌唱豪放、高亢、明亮的风格特点,在清后盛行于中国北方的地方大鼓,因地区方言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京韵大鼓”、“唐山大鼓”、“胶东大鼓”、“东北大鼓”等音乐艺术风格。

三、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

中国的戏曲唱法是传统民族声乐中高度发展的一种类型,起源甚早,到宋元时期已得到迅速发展,在唱法风格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要求;明清时期,戏曲唱法更趋完善和系统化。戏曲唱法发展至今,形成了口、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表演体系,其地方大型戏曲有京剧、晋剧、秦腔、豫剧、徽剧、川剧、越剧和粤剧等,各自具有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然而,戏曲曲艺是随着地域社会经济水平逐步发达而形成和发展的,其风格特征深受社会地域性的影响。京剧是在吸收众多戏曲表演形式与内容后发展而来的,是整个华夏地域文明的真实写照,其艺术风格杂糅各地方文化特色,原因在于京剧流行于古都北京。清代京城社会经济发达,各种戏曲曲艺风格在此交汇,最终形成具有四方特色兼具、浓郁的京剧风味。晋剧是随着晋商逐步发展而兴盛的,且晋剧在山西境内所分布的晋南蒲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等主要是由于众多山西商人在走西口的道途上所形成的。山西商人好戏,尤其酷爱晋剧,明中叶之后的晋商逐渐发达,发源于山西蒲州的蒲剧逐步被随着经商的线路而带到晋中、晋东南和晋北等地,形成了山西晋剧艺术的社会地域性风格。将各种剧种进行比较,更加能够体现出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特征。例如将山西晋剧与河南豫剧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晋剧题材内容多演绎封建皇族社会生活情景,演唱风格较为宏大而庄重,如《打金枝》、《金水桥》;而豫剧则多以平民百姓生活为题,风格较为朴实,多具有喜剧性,如《天仙配》,风格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二者所处的社会地域性,晋剧产生于山西,而山西地域比较闭塞,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多向往上层社会生活,导致晋剧戏曲风格多以宏大而庄重著称。相比之下,豫剧流行于河南境内,而河南地处疆域中心,号称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社会统治不稳定,平民多向往安定、平实的社会生活,厌恶连年征战之苦,导致豫剧多以朴实和怀有美好生活愿望的艺术风格占据一席之地。

四、现代民族唱法风格的混合地域性

“现代民族唱法”是著名声乐家周亨芳于1988年《歌唱与训练》一书中提出的。所谓现代民族唱法是指运用西方美声演唱方法和音乐理论来演唱传统民族声乐。现代民族唱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和学生纷纷进入音乐院校接受系统正规训练,大胆学习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并具有时代气息的歌唱新路。现代民族唱法可演唱多种风格,能驾驭高难度作品及胜任歌剧角色,多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特征。经过现代民族唱法演唱,同样一首传统民歌可兼顾多种地域特点,呈现出混合地域性风格特征。同样出自陕北地方民歌作品《兰花花》,经不同地方民族声乐歌手演唱,表现出明显的混合地域性风格。演唱的《兰花花》除内容表现出陕北浓郁的地方风格外,演唱形式的音调与节奏多少含有山东包楞调的地域风格;而阿宝所演唱的《兰花花》在演唱形式上则透露出深厚的内蒙地方音色。典型的现代民族唱法所呈现出的混合地域性风格莫过于对同歌异唱的分析。以、殷秀梅两位歌唱家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和《我们是黄河泰山》为例,可以看出从演唱山东民歌起家,浓郁的北方风格在她演唱的所有北方歌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她太强太浓的的地域性语言惯性,使她在有些非北方性的演唱上由于语言音调的不熟悉而使歌曲失去了应有的风格。而殷秀梅作为美声歌手,没有地方性语言特点,也没有像那样广而多地演唱地方风格浓郁的作品,在《我们是黄河泰山》里,可以听出她对北方梆子语言和韵味的追求。

传统艺术风格范文第4篇

一、西夏绘画艺术发展概况

虽然西夏王朝在建立之初,文化艺术层面不是很发达,但在其政权建立之后其他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在绘画艺术方面,吸取了中原王朝的优秀成果,不断加以改变,从而创作出了越来越多的珍贵作品,众多绘画艺术家在此期间脱颖而出。就发展情况而言,西夏政权被党项族统治了180多年。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夏为后人留下了敦煌莫高窟、酒泉万佛洞壁画以及众多历史遗址,由此可以看出,西夏绘画艺术所体现出的绘画水平已相当纯熟。

首先,从现存的壁画作品数量中可以看出,出自西夏绘画艺术家之手的作品比辽、金时期要多出很多,而且绘画水平较高。从体现出来的色彩方面而言,整体冷色调偏多,体现出了与其他朝代绘画作品风格的不同之处[1]。

其次,从壁画中体现出来的题材也可以看出,西夏绘画作品所表现出的题材都比较现实,表现出了西夏民族是属于民族杂居的特点。而且表现手法也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整体表现风格具有想象力且形象丰富。

二、西夏绘画艺术风格发展的原因

无论是民族政权还是文化方面的传承,都或轻或重的影响了西夏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但又是什么原因促使西夏的民族政权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权,其绘画风格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下文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西夏最高统治者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是由党项族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在对西夏王朝的统治方针中,巩固统治、发展文化,使文化艺术得以充分发展,才有了后来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其中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对绘画艺术十分感兴趣,这对绘画艺术的推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受统治者影响,西夏的绘画艺术家人才辈出,绘画艺术得到充分发展,艺术风格也逐渐形成。

(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虽然当时,西夏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但刚刚兴起的西夏王朝都还深受其中原地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西夏所统治的众多领土都是中原汉族人民生活之地。因而,汉族地区不仅影响到了西夏的政治、经济方面,其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也深受其影响。西夏早期曾经学习北宋的绘画风格,之后也受到了佛教等壁画艺术的影响,西夏绘画艺术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其进行了良好融合,最终形成了西夏自己独有的绘画艺术风格。

(三)西夏与北宋王朝的对立推动了绘画艺术风格的发展

西夏与北宋王朝的对立在潜移默化中也对其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个政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对立也给了两者绘画艺术上的相互渗透,从而在一定层面上也推动了西夏绘画艺术的向前发展及独特风格的形成。

(四)中原绘画艺术家的涌入

中原民族与西夏人民并没有完全断开联系,在战争时期也没有停止交流。中原绘画艺术家的介入很好地激发了西夏人民对绘画艺术的渴望与追求,提高了西夏人民学习绘画的兴趣。这也使得西夏绘画艺术水平得到充分提高[2]。

三、西夏绘画艺术风格的特征

西夏的绘画艺术虽然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很多影响,但并不是完全的照搬照画,而是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无论是表现手法、思维方式还是艺术题材都是在学习了其他民族之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征,如《水月观音图》、《农耕图》等均体现出了西夏独有的艺术特征。

(一)从绘画题材上分析

西夏绘画除了传统的绘画题材如佛教、风景图等的描述还涉及了西夏人民生活环境、居住方式以及战争场面。西夏绘画题材范围涉猎之广让其风格显得更加独特。即便是在传统的绘画中,西夏人也有了自己的创新方式,如将传统的人物画放在了西夏民族的生活环境中,使画面变得丰富、充实。绘画艺术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艺术家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更多的画是在绘画家们的亲身体验中呈现出来的,这也给绘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3]。

(二)从绘画表现手法上分析

西夏绘画艺术家们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推陈出新的绘画技巧以及西夏奇特的地域条件,都呈现出了与其他朝代不一样的绘画作品,形成了独有的画派。西夏的地域条件与中原不同,山水相连、地域独特,能够给绘画艺术家无限联想,表现手法上得到了充分施展。

传统艺术风格范文第5篇

【关键词】《梅花三弄》;民族;艺术风格;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77-01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质,以此来歌颂有高尚节操的人。《梅花三弄》自编曲出现至今天,从最初的笛曲,到古琴曲,再到今天钢琴曲演奏形式,一直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经过深入探讨,不难看出,这主要得益于其所具有的民族艺术风格。那么,对《梅花三弄》其中所体现的民族艺术风格特征进行研究,对今天的民族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题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梅花三弄》这个标题就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征。一方面,梅花不仅作为一种不畏严寒的形象被歌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三弄》中以梅花为乐曲的主线索,就体现了民族艺术风格特征。另一方面,《梅花三弄》中的乐曲结构很多采用重复的泛音表达方式,音乐曲式变化三次,因此题为《三弄》。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的说法,《梅花三弄》乐曲中循环使用这样的重复曲式,完全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例如《阳关三叠》也是同样的曲式特征。所以,《梅花三弄》的标题便体现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特征,是独具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特征的名曲,受到大众的青睐。

二、和声上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构成的音声组合,是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的基本手段之一。和声对于一首乐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和声决定了乐曲的形式和效果。《梅花三弄》这首乐曲的和声并没有西洋大小调的重复叠置,而是以中国民族音式中的五声调来作为音调基础,通过五度音调与二度、四度音调来交融变换,呈现出空、广的体验,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梅花的高贵品质。同时在主音第一次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高八度的四度音程,描述了梅花飘飘而下的情境;第二次又出现两个高八度的四度音程,描述了雪花越来越大,而梅花依然傲骨盛开。这样的和声形式,完全代表了中国乐曲的民族风格特征,这样的风格特征体现在中国民族的民间乐曲中,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钢琴织体上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随着音乐的发展,《梅花三弄》被改编成了钢琴、古琴、琵琶等乐器演奏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王建中先生改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它主要是根据古琴曲改编而来的,在钢琴曲中依然保留古琴曲的“十段式”曲式结构,融入钢琴乐器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基于民族风格特征的创新。织体是音乐声部的组合方式及其音乐表现的一种形式,分为紊部和多声部,其中多声部织体还可以分为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一首乐曲的音响效果和声部层次主要体现在乐曲的织体表现上。一首音乐作品中,几种织体可以综合使用。王建中先生深受古琴演奏特点的吸引,通过运用钢琴来模仿古琴音腔特征,具有很高的难度。《梅花三弄》中织体主要表现在低音区的八度装饰音,通过引子部分来营造出空广高深的感觉,在乐曲中运用过渡式分解和旋,以此来描绘出梅花飘落的场景;分解时流动音型和主题高音区,表现出梅花的高洁芬芳形象,同时在乐段连接处把上下行快速分解,达到乐段之间的持续发展连接。同时还加入了不同的古琴曲,将《梅花三弄》乐曲气氛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感觉,古琴的独特音色加上钢琴的织体特色,使得整首乐曲节奏不断变换,给听者创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好像看见了梅花在雪中抗争,体现出了傲梅的精神品质。

另一方面,钢琴曲《梅花三弄》中虽然融入了西方传统调式,但王建忠先生在改编时利用取长补短的方式,把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无声调式与西方钢琴织体和铉完美结合。此曲还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润腔,把“梅花”这个主线和不同音乐织体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风格。

四、结语

《梅花三弄》作为我国传统乐曲的精华,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艺术特征。钢琴曲《梅花三弄》不管是在乐曲形式、织体还是在和声上,都表现出了对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创新。演奏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乐曲意境和气氛的把握,在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上融入西方传统音乐风格,钢琴与民族乐器的结合,将民族艺术特征显现出来,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邢朔.钢琴曲《梅花三弄》民族艺术特征论述[J].黄河之声,2015,(15):115.

[2]张蓓蓓.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及其民族特征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