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同时通过科学的编排,独具特色的选材以及新颖的呈现方式很好的体现了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科学性。

1.科学的编排结构

1.1采用了立体的编排方式。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的安排上采用了立体的安排方式。

从纵向看,每一册都有自己独特的专题,每一个专题下面又设置了富有特色的题目,形式新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自己特点,同时在内容上又是相互延续的,每一册的的思想内容都围绕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来进行编排,使思想相互渗透,内容相互交叉。

从横向上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结合语文的传统教学与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创造性的提出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呈现方式。“文本研习”,提供了一系列的经典美文,并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所感、所想、所思、所悟,并且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体验,意在提高学生的解读文本和鉴赏文本的能力。“问题探讨”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在问题探讨中发展批判思维和理性认识。“活动体验”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并结合学习材料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1.2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第一册的第一个专题设置了“向青春举杯”的专题,设置了“吟诵青春”“体悟人生”“向青春举杯”的活动体验,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并且对自己的人生有初步的规划。在接下来的几个专题中又设置了“获得教养的途径”、“像山那样思考”、“如琢如磨”等专题,具体的指导学生在青春期如何进行思考和学习。同时,在专题安排上穿插了一些像“月是故乡明”“祖国土”等,在兼顾人文情感培育的同时避免了说教成分。在内容安排上也采取了由易到难的顺序,考虑了学生从初中刚刚升入高中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心理。

2.教材的选文特色

2.1注重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苏教版特别注重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现代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是一些能够反映当代生活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现当代文学作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喜爱远远高于文言文,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奠定基础。”等这些建议对古诗文和文言文的选入做了一些建议,但是语文教科书在编写过程别要注意文言文等古文的编排。在高中学生之间存在“三大难”的问题,那就是作文、周树人、文言文。因此在编排的的时候要注重文言文的选择和安排,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并在其中穿插了文言文,这样的编排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很好的将各类文章做了编排和分配,有了现代文的调剂,不至于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在选入大量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同时又兼顾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学习。

2.2注重精读文章的作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精读课文的选择,在培养学生的研读文本的能力、思考体悟、发现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数量方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文章数量上也有所拓展,这样大大的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2.3文化视野的拓展。外国文学作品是我们认识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思想的重要途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择文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选入了较多的外国文学作品,虽然有些文章对于高中生来说充分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这类文章的大量选入有利于学生阅读视野的开拓,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阅读不同类型文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种文化思维的能力。

3.不足及建议

3.1 选文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虽然选入了多种题材多种类型的文章,但是也难以避免的选入了一些比较难懂的文章。为了了解这一情况我在泰安市第四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苏教版高中语文中的一些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奥德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等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并表示不会主动阅读这类文章。所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在选择文章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在高一阶段所学的文章中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文章的能力。

3.2注释存在错误。在必修一选入的《使得西山宴游记》当中,“岈然洼然”中“岈然”的注释为“山谷空旷的样子”。[2]但是,文中的“岈”和“洼”是对应上文的“上下”而言的,所以这里的“岈然”应该指的是“山崖高耸的样子”。必修一《赤壁赋》当中的“洗盏更酌”的“更酌”,课本解释为“重新酌酒”的意思。[3]如果把“更”字做“重新”理解的时候,那么“更”字读去声。但是,苏轼《赤壁赋》手迹中“更”下注“平”字,所以这里应当为平声。既然为平声,“更”字就不能解释为“重新”的意思,《楚辞・招魂》里有:“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王逸注:“酌,酒斗也。”这里“酌”指的是酒杯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当注释为“更换酒杯”的意思。

3.3注释不够详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一线老师反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在一些地方注释的不够详细,有的甚至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做出解释。如必修四中《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这里的“童子”一词,课本中并没有进行注释,如果不做注释的话很容易被理解为“年幼的孩子”。而实际上,这里的“童子”指的是“晚辈”的意思,是王勃的自谦之词。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重点意识和版本意识,及时的补充重点知识点和难点,并且要增强版本选择意识,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注释。

4.结 语

总的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融入了课改新理念,而且相对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它采用了最新的编排方式,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呈献给学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同时也配合了语文教改的实施。当然作为实验版的教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编者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改正和思考。(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须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6.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字】教学有效性 以人为本 灵活处理教材 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保障,实施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活用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精心处理教材、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理解文本。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空间大,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认真钻研语文教材、把握语文教材意图,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教师要钻研整套教材的内容体系,善于将某一课题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教材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课题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以“朴实、精确”为主要,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

2.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对其中的篇目进行整合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石头城》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雨霖铃》《鹊桥仙》《锦瑟》《一剪梅》等。通过有效整合与创新,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学生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扎实提高。

二、活用教材,积累拓展,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堂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通过对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对教材进行科学的使用或“二次开发”,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上,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语文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教师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新旧版本 版块

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经历了许多次变革,语文新课改实验不断推进。教改的历史从另一种视角来看也是一部教材的演变历史。教材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重要载体,教材问题一直是教改中最为重视的问题。自1997年语文大讨论开始就提出了对原语文教材的猛烈批评,最新的课程改革也对教材的革新提出来很高的要求。由原来的几十年不变,到现在的年年都变;从原来的单一教学角度编制教材到现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编制教材,教材改革确实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目前全国高中学生的语文教材又进行了改革并将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由过去的旧教材转变为现在的新教材,它与旧教材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呢?既然是新教材,它究竟新在哪里?

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新旧教材所设计的版块不同,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12月第1版)分为两个大的版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从阅读选入的文章来看,编者想通过这些文章来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来说文章前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对杂文、科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文章作品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随笔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古代散文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魏晋及唐代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而写作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能力。例如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第二册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1]。

新版高中语教材(2006年11月第2版)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其中阅读鉴赏是这套教材的主体。阅读篇目所选取的范文以名家名篇为主,除此之外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有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口语交际”全套书共设计了5次活动,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和“梳理探究”中也有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两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3个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2]。

高中必修二中的“阅读鉴赏”部分4个单元分别是: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散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美的发现 , 学习抒情,想象世界 , 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两部长篇小说。[3]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新旧教材的版块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并且选文表现了人类共同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一种超时代的效果。如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呵护等富有人文精神的关怀。究其教育理念新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着眼点:

一、新教材注重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的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例如,在新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又包括三小部分内容:“品味与赏析”“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其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其中包括:赏析的过程和方法,如“情感与意象”“情趣与理趣”“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披文入情”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如“博观约取”“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等。[5]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浸润式的学习“过程”,又注重在“方法”上的指导,训练的落脚点就自然在“能力”上,这不仅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满堂灌输”的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受到陶冶。

二、新的板块设计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本身就含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6],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5],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即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是要切实打破过去那种今天以思想素质的提高,明天以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旧教材中所涉及的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这两大版块,其中阅读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写作和口语仅仅作为一个次要内容出现,这种版块显然是以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并未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与之相反,新教材中不仅设计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版块,并且各版块之间的比例进行了合理设计,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表达与交流中涉及了“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以及演讲的内容,这不仅让学生学会写作和口语交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

新的教材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给目前的教学带来新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不能再将语文教的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为了单纯的掌握知识或应付考试,要将语文教出语文味,这将是语文发展的一个方向。新教材中所涉及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可谓是融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于一体,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考虑,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领会这次教材改革的优点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运,这样语文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新版本教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也就是说教材中的延展版块形同虚设,无论从社会氛围还是个人兴趣而言,无论是从教师的无奈还是学生的压力出发,“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版块的设置都是徒有其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也和目前的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目前考试仍然是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手段,成绩是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就造成部分教师为了减轻负担只为考试而讲,学生也只得为考试而学,那么与考试相关或较少的知识与学习就被省略。虽然以前教育界就呼吁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到目前却还未得到彻底的改变。新的教材,新的理念在实际中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失,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彻底取消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大可能。但多元评价体系和语文教学向着科学化和人文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课程改革,就会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又推动着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的转变,而教材又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把教师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教材必须是集人文性和工具性,审美性和实用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体。[7]新版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就是秉承这一思想而设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将新的教材理念融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同时教材承载教育改革的理想,新版的语文教材结合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前沿理论,是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受益,也能让教师在认真挖掘教材的同时透析语文改革的方向,将自己也纳入到教育改革的位列中去,新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将改革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只有这样新的教材、新的教育理念才会在实践中得到最优化,才能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程春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5]陈必超.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实验教科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国;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知识内容”;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71-02

一、两版高中国文教材选文通览

(一)民国高中国文教材选文特点

民国教材版本较多,本次选用的是教育总署编审会出版的版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使用度较广。本书(教育总署编审会出版,以下没有说明的都是指该教材)与初中国文相衔接,计分六册,共高级中学三学年国文可精读及讲授文章法则之用。本书教材,务取思想积极,内容充实,以振发精神矫正虚浮者为主;至体制完整,文辞明达,亦堪为写作之模范,而有助国语新文学之创造。

1.选文内容。本书选材,顺文学史发展之次第,由古代以至现代,选取各时代中主要作家之代表作品,使学生对于文学源流及其发展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各册教材之支配如次:第一册秦以前,第二册汉至隋,第三册唐、五代,第四册宋、金,第五册元、明,第六册清及现代。

2.选文编排。总览民国与现行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其差异还是比较多的,受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教授内容和教授思路方法都存在迥然不同的现象,而其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的选择可以说有共同之处,之后将会以民国教材与大陆苏教版中都选用的文言课文作为分析对象,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两者的差异。

(二)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特点

1.选文内容。邓瑛博士在博士论文《台湾翰林版与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比较研究》中曾做出这样的统计,大陆现行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选文中文言文只有38篇,在五本必修教材中的113篇课文中只占了33%,这样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大部分的比例是现代文,各类小说、散文诗歌,选文体裁多样。粗略翻阅,已经选用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也是散文性质。这表现出教材选文对文言文方面不够重视,与民国时期的大多数文言文选文有很大不同。

2.选文编排。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每一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2―3个板块组成。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介绍,每个板块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为了增加积累,整合知识,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应用能力,每个专题都开设了“积累与应用”栏目。在每册教科书中,还设置了选教或自读的内容,以增强选择性。

二、两版国文教材课后材料的比较――以《项脊轩志》为例

观察发现,除选文及其架构编排上两者存在差异之外,在文章的课后材料的设置上存在更大的距离,在此以民国教材第五册和大陆苏教版必修五都选择的选文《项脊轩志》为例,试图通过比较不同教材在课后材料上的设计来表现民国与现行大陆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知识教育意图上的差别。

首先看看民国版教材对课后材料的设置,很特别的是这里的课后材料与我们一般设想的提出一些问题完全不同,民国教材选文之后根本就不存在课后习题。民国版教材第一册“编辑大意”中这样提到:本书为教学双方之便利,课文之后,列有以下三项内容:(1)题解――说明内容、解释题语、叙述文体源流及介绍课文出处等。(2)作者略历――略述作者生平、著作、文章特色及其派别与流派等。(3)注释――解释深奥词语、典故、人名、地名、年号及事实须加说明者。民国版《项脊轩志》中的“注释”标注了“洞然”、“冥然”等一些较少使用的词语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选文作者的内心感受。

其次看看大陆现行必修五中选择的《项脊轩志》,本片选文与《陈情表》、《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共同组成一个单元篇章,名为“此情可待成追忆”。通过阅读卷首语可以看出本选文主题是“情感的篇章”。对于课后的文本研习,本册编者将《陈情表》与《项脊轩志》放在一起讲解,以下是文本研习的内容(部分):“表”和“志”是古代两种文体,我们曾学过《出师表》、《核舟记》、《岳阳楼记》等,请结合《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内容,说说“表”和“志”的文体特点。可以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这里的课后题设试将《陈情表》与《项脊轩志》结合起来考核,分析热萆系闹魈夂粲Γ也研究了语体上“表”和“志”的区别。

综上所述,民国与大陆现行苏教版高中国语教材在课后材料方面差异较大。民国教材没有大量的提问内容,大致只包括对选文内容的简要助读材料,提供一点简要的注释;现行大陆苏教版语文教材课后文本研习内容则比较丰富,一般是将连续的两三篇课文结合着找出在文本内容和语体上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一起出4―5道问题以供思考。

三、两版国文教材之“语法论”知识内容比较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奥诀――王荣生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知识内容”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以语文教材选文为载体,展现语文知识是一般的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而在民国版和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国文教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除了通过选文形式展现出来,即以选文为载体展现语文知识,还有部分知识是直接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展现的,也就是接下来要阐述的内容。以下将从语法论角度来探讨两版教材的设计差别。

在民国版的高中国文教材中,各册之后,备有讲授文章法则之教材;其分配如次:第一年讲文法,注意于语体与文言之异同及古文法之特例,以为学者解读古书之助。第二年读文章之组件与体式,使学者对于体制获得更明确之认识。第三年注意对修辞及辩论术,前者说明遣词造句之方式、词格之种类、风格之形成,以增进学者欣赏文学名著之知识;后者叙述辩论之方式与技术,使学者得由分析综合以养成其推理之能力。

关于这样纯粹的理论性知识的内容,在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没有直接出现,大多是出现在课文的鉴赏阅读中。其实本质上来说,民国与大陆的教学内容完全是不同的,民国注重语法、语体的教学传授,而在大陆,更多传授的还是阅读技巧、鉴赏技巧、写作技巧等,基本上没有提及语法方面的问题,只有一些教师会在讲课过程中提及一点,学生也不会有系统的认识。

所以,翻遍苏教版教材,也不会有与上述民国教材所出现的相似的内容。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除了选文的编排,还特设置了写作教学的部分于每个专题范文之后。专题的写作部分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组成。每册教科书对一些重要的写作观点还有专文阐述。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五当中每一章之后的写作指导,讲的是“写作指导说明要说得清清楚楚”、“写作指导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写作指导学会分析”、“写作指导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又如第二章,即上述提到的《陈情表》和《项脊轩志》所在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单元中,通过讲述提出文章要写的“真”,在写作实践中提出“我的心因 而高贵”、“幸福的n钟感觉”、“友情”为话题和标题的写作练习。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民国与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国文教材在教授的课程内容上有交叉处,但在选文编排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评论何者更好,何者不佳,只能说不同的编排与构架适应不同的学情,依据学情适时调整教材也是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路径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建设中表现出对世界多样文化的重视与接纳,人类友爱、尊重他人、关怀弱势、公民责任、勇敢坚强、乐观向上、人权尊严、性别平等、宽容理解、团结合作、热爱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发展、追求真理、民主法制、体育精神等人类共同的文化观念,全都融入了新的语文教材。这是新世纪语文教材编制呈现出来的新的文化景观。1912年1月,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颁令废止读经,传统意义上的国学教育从此在课堂上消失。当时的情形是,尊孔已尊到盲目神化的地步,读经读出了僵化封闭的结果。废读经而兴新学,是强国之正道,这一点已成教育界的共识。而现当代的中学教育,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无数的波折与探索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基本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果想恢复已经被历史抛弃的古代教育方法,将大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内容选入教材,这既是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应当从现代的眼光出发,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取舍,将值得学习的内容纳入到现代的教育框架当中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方法

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社会乃至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将它们作为学习的重点加以推荐,并纳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体系当中去。与古代相比,现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程度大大降低,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学习任务更为单纯。一般认为,语文教学负载如下三方面任务:掌握本国语言文字以为人生日用,养成文学欣赏趣味和能力,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其中主要是民族文化)。这三者之中,掌握本国语言文字是第一要务。1.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量精华,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密度和高度的目的。2.国际化的同时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始终能对人们起到激励和提倡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资料。首先,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全和学习精神的培养。再次,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艺术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4.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耕耘的土地,教材就是师生手中的种子,把这些种子合理地利用好,能获得丰硕的收获。如果教师脱离教材,没有拿出一些共同的研习内容,去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那是空话;如果教师随意地拿出一些和教材结合不紧密的,甚至没有关系的文本,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那不符合现在的教学和应试的实际情况,会受到学生强烈的排斥。例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宫廷建筑、园林建筑、桥梁建筑、民宅建筑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与时代、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人们的审美心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平时学生接触这些东西的机会较少,即使出去旅游或者参观,也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教学时,单独讲,没时间;不讲,又太粗浅。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有针对性地适当介绍,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习《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二回),人们从中可以了解贵族府第的一些建筑情况。宁国府大门是三间兽头大门,门口蹲着两个大石狮子。正门不开,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荣国府大门与宁国府一样。进门后走一射之地是一垂花门,进去后,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一紫檀架子的屏风。转过去,是三间小厅,厅后才是正房大院,五间雕梁画栋的上房,两边有穿山游廊的厢房。这还仅仅是对荣国府的一部分粗略的观察得到的印象,可见其占地面积之广,房屋之多,结构之复杂,建筑之精美。合理地利用教材,做好适度的挖掘阐发,是到目前为止,教师和学生最愿意,也是最易于被双方接受的。

三、结论

通过研究和总结,我们发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见效虽缓,但却较为明显。研读文言文和古诗词,是良好的媒介,在内容和方法上注意与时俱进,能更好地保证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国富,蔡美娟.“国学热”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