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经济学理论

传统经济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经济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经济学理论

传统经济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 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化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循环经济逐渐被我国认可和引用,相比之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其显示了自身的优越性,因此,需要有关人员不断对循环经济理论上进行新的探求。

一、循环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区别

(一)内涵上

传统经济学是指以“经济人”为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其中,“经济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且人都是自私的;第二,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精通算计。

循环经济学又叫做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在人、自然和科技发展的环境下,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以及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来增长经济价值的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物流方向上

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几部分构成的。人们通常通过生产和消费,最大限度上的将地球上的资源开采出来,并将产品生产和消费之后的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土壤或者水系之中。

循环经济是从将资源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开采和利用资源。实现清洁生产、废弃物、开采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将可持续和可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物流方向上形成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三)基本特征上

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能够减少生产和消费中物质能源的流量,再利用能够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能够将产品使用后的产生的垃圾资源转变成再生资源。

二、循环经济在传统经济理论上的发展

循环经济较之传统经济,其倡导的是一种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最终发展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生产、减少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相比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主要在理论上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新的发展观

传统经济将经济发展和进步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于国民经济增长,这种片面、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危害了人们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而循环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的虚假性观念,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观。新发展观认为,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可开采率都是有限的,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进行超越自然环境承受力的开采,要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能够为了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放弃局部的经济利益以及眼前的利益,杜绝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效益。

(二)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价值,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实践开采的关系上,人类劳动能够提高资源环境的价值,反之,也能够降低资源环境的价值。第二,通过资源开采所获取的经济价值要与其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协调。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将三者孤立的局势,禁止由于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环境价值造成的损害。新的价值观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时,不能将其视为材料的垃圾场,要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维持其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科技时,要考虑到科技力量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发展和应用有益于环境的科学技术;第三,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能只考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要积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新的资源观

传统经济中,人们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获取,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制开发,最后导致大量资源的枯竭。同时,传统经济没有考虑到资源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循环经济在实践和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了新的资源观,提出人们对资源开发要尊重人和自然资源和谐的规律,要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循环经济要最大程度上实现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利用、生产、处理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战略。

(四)新的生产观

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程度上对资源进行开采,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自然资源带来了浪费。而循环经济观是要在考虑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实际承受能力来对资源进行开采,且在开采中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化开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的新的生产观要求,在资源开采、加工、利用和处理中,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尽量开采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比如: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资源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也可以用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从而实现资源的良性开采和使用,实现可持续生产。

传统经济学理论范文第2篇

所谓“动物精神”,实际上是人类非理性动机和非理,更通俗一点讲,就是人类不理智的情感冲动。书中认为,正是人的“动物精神”引发了经济的动荡起伏。

无论是郁金香、股市或者房地产,人们看到某类资产价格上涨,就会变得非常兴奋,于是他们购入更多此类资产,进一步将价格推高,产生泡沫。“泡沫由一个个致富故事、人们的兴奋和痴迷所导致。”

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经济现象时,往往先假设好一个前提――人是理性动物,他们的经济行为是在理智思考后作出的;而“动物精神”重点分析的是人的非理性对经济的影响。

细细想来,“动物精神”理论的内容也算不得新鲜。人,本来就有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在我们身边,非理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比如商场低价促销引发的踩踏事件。再比如,“买涨不买跌”,这种心态常常被商家以及股市里的庄家所利用。用这种理论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也许正是“房奴”大军的“动物精神”一步步推高房价,吹大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作者认为,要理解经济如何运行,懂得如何管理经济并促进经济繁荣,就必须关注人们的“动物精神”。

作为常识,“动物精神”得到了很多认可,但作为经济学理论,遭到了很多质疑。有人指出,作为一项经济学理论,“动物精神”显得过于“随意”了,没有严谨的模型推导,没有严谨的数字论证。这使得它底气不足,常常受到攻击。但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恰恰是优点。它将经济学拉下了神坛,就像邻家大叔告诉你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可能你原本就知道,又或者你忘了,总之不陌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著名教授罗伯特・希勒。希勒是当代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始人。行为金融学研究,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理性人”假设,侧重于从人们的心理、行为出发,来研究和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动物精神”理论是其一大核心观点。

从研究方式来看,希勒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心理学引入了经济学研究,探讨人类心理和经济现实之间的联系,引发新的思考。希勒的研究视角受妻子影响很大,他的妻子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

近日,笔者在北京听了希勒教授的一个讲座,核心当然还是用他的“动物理论”诠释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演讲完后,他与四位中国经济学家同台讨论。他一头棕黄色头发,坐在中间很打眼。两边的中国同行都正襟危坐,而他则很放松,慵懒地半躺坐在座椅上,右脚悠闲搭在左腿膝盖上。由此,他能写出一本轻松而有趣的经济学理论读物,让人并不难理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经济运行本身是个复杂体,对“动物精神”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理性分析框架的完全否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基于非理性因素的行为经济学,应是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并非相互替代。

书名:《动物精神》

传统经济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非摩擦经济、经济学理论、企业竞争策略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传统经济学理论范文第4篇

1.1以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误区

由于各国对危机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因此全球盛行的危机治理方法其实是犯了处理危机的大忌。危机本身就与通胀密不可分,在需求量增加的过程中,价格随之上扬,货币量急速增长,衍生金融产品的增长速度也比往常更快,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资产泡沫在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必然破灭,危机就此爆发。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各国利用增加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做法存在不可取之处,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已悄然地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这种调控在短期内虽然能够有效地缓解问题,但与此同时新的经济问题也会就此产生。因此,从理论上说,与增加通货膨胀的作法相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减少货币量,通过帮助市场排干泡沫的方法来促使市场间供给数量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下。而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应对危机无异于舍本逐末,当今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现状已然十分严峻,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就势必面临着多余的货币量难以消化的问题。

1.2应对危机的理想措施

凯恩斯主义为应对经济危机给出了指导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产生的不良后果,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弊端。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增加投资,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等方法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促进却只是短期的。在中国,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获益,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获益时,它其实治标不治本。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要理清危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继而探索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绝不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生搬硬套。事实证明,政府实施干预、刺激内需、增加就业此类的应对方法并不能完全缓解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当市场上一旦出现因供给过量而引发的价格暴跌问题时,首先要有效地对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量进行评估,从而将应撤回的投资量的额度确定下来,其次,应将刚性需求与非刚性需求正确区分开来,制定出能够消化有效供给的方案。政府不能单单依靠增加就业和增加投资来谋求短暂的经济繁荣,应谨慎使用通过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调控方法。需求量是一定的,短期内增加就业其实是现在正消化着未来的用量,这会直接导致新一轮的供求危机。由于市场投机性的普遍存在,供求间存在缺口是市场的常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增加导致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稍纵即逝。市场价格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这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如果在供给和需求的估计上存在偏差,简单的扩大生产,那势必将使企业面临生产过剩的巨大打击。

2、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现状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危机的产生或是解决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模糊不清

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问题却从未得到过学术界系统性的解释。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消费行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消费目的却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使经济偏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在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之后,从传统生产行业中分类出来的产业有着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但是他们与消费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便错综复杂、本末倒置。市场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走越远,防范危机的手段却没有及时跟上。

2.2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匮乏

在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危机具有传导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够不受影响。全球经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虽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做了宏观调控方面的努力,但是产生的作用力却是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国际层面上涵盖全球范围内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还相当匮乏,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就更多了。

2.3缺乏应对危机的防范机制

经济学的理论仍旧停留在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之中,对于危机原因的认识方面,人们各执己见,各种原因都导致了市场应对危机防范能力的缺乏。虽然就目前的理论而言,危机难以避免,但是经济学界不应止步不前,如何最大限度地推迟危机的到来,或者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危害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极具现实意义。

3、主流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鉴于现今经济学理论无法根治经济危机,经济学研究者必须走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无休止争论的怪圈,回归经济学本质,探索解决危机的全新道路。

3.1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已经大大超过了消费品本身。诚然,国际社会中各个企业和国家的追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消费品,更多的体现在货币财富、经济增速等更为宏观的方面,这写都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经济学研究者应在研究过程中回归以消费为中心的道路,保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3.2协调微观有效与宏观有效

在经济学的具体实践中,不乏许多对于自由放任经济制度过度迷恋的国家,也有过分强调计划经济与国家政策干预作用的国家。利己主义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保证,但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直接等同,宏观上的资源浪费很大程度上是微观效率过高导致的。但宏观经济学的现有理论还仅仅局限于总量的分析,因此如何在保障微观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前提下实现攻击和需求的大致平衡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3.3协调国家和国际大环境

经济危机的全球性显示出了当今宏观调控的盲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下,仅仅协调好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世界经济想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大环境,必须出台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它能对全球经济或是超越国家以外的经济体起到合理调控的作用。

4、结束语

传统经济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行为经济学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全球财富的逐渐积累,逐渐开放国际的市场,使全球资本的迅速流动起来,全球房地产价格也随之迅速上涨。中国也不例外,从2001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宋超英,张乾,2008)。特别是2008-2010年,全国房地产平均销售价格上涨了将近2倍,而且很多一线城市甚至上涨了3倍。持续攀升的房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另外,中国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期,每年都有大量劳动人口定居城市,这些新进人口都对所在城市的住房产生购买需求,并且会带动对配套服务设施及商品房的需求,房地产的、制度性因素和社会因素四方面分析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黄启云,2014)。方开群从价格合谋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并确定了房地产价格合谋的市场条件包括:房地产区域性寡头垄断竞争结构,以及在区域性寡头垄断下有利于价格合谋的六大条件(方开群,2006)。虽然传统的经济学也能解释大部分房地产上涨的原因,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不能房地产领域中出现的许多非理性现象进行解释。而行为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则放宽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从而增强了行为经济学对现实中非理性现象的解释力。正因为如此,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孔凡文,王英华和苏永玲就利用前景理论和启发式认知偏向理论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买涨不买跌”的特殊现象(孔凡文,王英华,苏永玲,2009)。刘大鹏利用心理账户、短期损失厌恶和时间偏好等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刘大鹏,2011)。利用心理预期、羊群效应、投机心理和系统机制等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顾成彦,2006)。通过分析房地产市场微观主体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到泡沫的破灭各阶段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内在机理并揭示了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非理性本质(宋超英,张乾,2008)。

二、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

行为经济学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共同提出,他们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心理活动出发,将复杂的人类行为纳入经济研究之中,分析经济主体的选择、判断和抉择等经济行为,进而解释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非理性的经济现象,从而构建起一门独立的科学――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放宽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完全理性人的假设,把人定义为有限理性、存在自我约束,并且是有限自私,从而行为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中非理性现象的解释力。行为经济学主要包括前景理论、启发式认知偏向、偏好理论等。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多的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包括房地产领域的相关非理性现象。

1.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共同提出。前景理论重新定义了一个价值函数v(x),引入经济分析模型取代了古典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u(x)。价值函数v(x)有三个重要的性质,即参照依赖、敏感性递减和损失厌恶。

(1)参照依赖

参照依赖指人们在对损失和收益的心理衡量是财富的相对变动,而不是财富的绝对值。并且相对变动变动的衡量需要一个参考点,而人们对参照点的选择一般是以目前的拥有的财富为基础。当获得的财富高于参照点时评价为收益;当所得财富低于参照点时评价为损失。从价值函数图可以看出:收益和损失是相对的,坐标0点是参照点而不是绝对值0点(董志勇,2006)。

(2)损失规避和敏感度递减

首先,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对损失比收益更加敏感,即相等的损失金额要比相等的收益金额对人们产生跟大的心理冲击,人们都倾向于规避损失。价值函数在损失区域的斜率要比在收益区域的斜率大很多。而敏感性递减是指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边际价值都会随着收益和损失的增大而减少,呈反向变动关系。价值函数是S型函数,在收益区域是凹函数,在损失区域是凸函数(宋超英,张乾,2008)。

2.启发式认知偏向

启发法是指人们做出决策时的一种思维捷径。启发式认知偏向是只人们在遇到复杂并且不确定的事件时,人们经常依赖过去的经验而去不加思索地作出判断。启发有时是相当有效的,但是有时会造成重大的误导,作出错误的决策。启发式认知偏向包括可得性启发偏向、代表性启发偏向和锚定效应。其中代表性启发偏向是指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机械地用类比的方法去判断身边的事物,并作出决策。正是由于代表性启发偏向,人们通常认为如果A事件相似于B事件,那么A事件与B事件就是同类事件,并且他们的程度越高,将A事件与B事件看做为同一事件。这往往会导致人们作出错误的决策。

3.羊群效应

在现实的市场中,存在着很多用古典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异常现象,最典型的就是羊群效应。羊群行为是我们现实中最常见的一种特殊非理。当人们对某个事件的发展趋势不了解或者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他证券,于是就参照周围其他人的行为进行行动,这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但实际上其他人也是同样的心理,以至于一旦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导致了周围的人开始做出某种行为,这是其他所有的人会跟随其行动,最后爆发羊群效应。

三、应用行为经济学理论对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进行分析

1.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

(1)参照依赖

首先,我们根据参照依赖理论解释为什么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中,虽然人们收入增加很少,但是却愿意购买以前还觉得相当昂贵的房子。终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房地产市场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主要取决于内心对于住房价格的判断,而价格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参考点,即人们的心理价格。比如很多年前,人们对于普通的房子心理价格是20万。如果人们花30多万买了一套房子,人们就会觉得太贵。但是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人们对房屋的心理价格已经达到60万,这时候如果人们花40多万买房子反而觉得相当便宜。这个心理价格则是由市场上房地产的价格反复刺激形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并不是按照自己的边际效用来衡量房地产价格的,也不是古典经济学中的实现了边际效用最大化。

(2)损失规避和敏感度递减

投资学理论说:“赢利持有,亏损抛出”。但是这个理论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并不适用,人们在进行房地产投资则是:“赢利抛出,亏损持有”。这就是著名的处置效应(宋超英,张乾,2008)。现实世界中,人们在面对风险和收益时人的态度会出现逆转,对待收益是风险规避而对待损失是风险偏好。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感官在接受外来的刺激时,敏感性会逐渐递减。例如一个人在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资,如果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涨他已经收益了5万元,之后房地产价格接着上涨,他收益又增加5万元,但是因为敏感性递减,他从后面的5万元收益中获得的快乐远远小于之前的5万元收益,虽然收益的金额是相等的。相反,当人们在房地产市场面临损失时,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心理账户,即便是损失的金额和收益的金额在绝对值上是相等的,但是对于人们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比对相等收益的敏感度要大很多;人们根据自己的参照点评价增加损失和减少收益己经完全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分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对于损失是单独的心理账户,敏感性同样呈现递减的特点,即随着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损失逐渐加大,人们的痛苦增加程度的也递减。同样人们投资房地产市场,随着房价的下跌人们先损失了5万元,他们会非常痛苦。但是当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不景气,价格继续下跌5万元,他的痛苦会增加,但是痛苦增加的程度比之前的那5万元少很多了。如果房价再持续的下跌,他便泰然处之不顾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的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现象: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时,房地产交易量相当多,换手相当频繁,价格被进一步推高,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升;而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伴随着房价的持续下跌,交易量相应的持续减少。

2.基于启发式认知偏向理论的分析

现如今,中国房地产市场上价格持续上涨就是投资者通过代表性偏向进行判断导致的。人们自用房购买决策中,如果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人们会根据过去房价的增长趋势预测以后房价还会进一步上涨,因此会提前购买自用房。同样,人们在进行房地产投资过程中,人们同样会根据过去房价的增长趋势预测以后房价还会进一步上涨,因而尽早买进房地产进行投资。然而人们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如果连续获得成功,这样会促使他们得出房地产价格任然会持续上涨的结论,这样会导致房地产的交易量持续增加,价格持续上涨。另外,人们还会将房地产投资成功的原因归为自己的购买行为,这样会促使投资者不再仔细分析投资成功的原因,而直接归为自己的行为。如果根据他的预测,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上涨,那么人们就会更加相信自己的投资行为,并促使房其更加热衷于地产市场的投资。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就是这种认知偏向导致的,在房地产价格上升阶段,由于人们的启发式认知偏向进一步促使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上升。

3.基于羊群效应理论的分析

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的羊群效应:当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时候,房地产价格会长时间的上涨,消费者对于房价的参照点不断提高,买房子获得的收益也不断提高,这样就会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买房的行列。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普通的投资者很难获取房地产价格变动的信息,同时信息也是相当不对称的。因此,缺乏信息的购房者主要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获取信息。当看到周围有相当多的投资者加入到购买房地产的行列时,人们就会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这样就会导致投资房地产投资市场的人会越来越多,从而促使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四、政策建议

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中存在的种种非理,制定相关政策以防范和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度增长。

(1)制定商品房销售网上备案和登记制度。当房屋预售后必须在网上登记,避免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房二卖的违规行为,有效解决房地产市场上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执行期房限转政策。即限制房屋购买者在交房之前的进行转让的行为,这样抑制短期投机行为,使房地产交易市场更加稳定的运行。

(3)对超过一套住房的人征收高额房产税。按人们拥有的房地产数量实行差额累进税率,拥有的房产数量越多,房产税的税率也就越高,这样可以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打击炒房者的投机行为。

(4)对超过一套住房的人征收交易税。征收房产的交易税可以增加房屋的转让成本,抑制房地产的过度投资行为,正确引导人们对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宋超英,张乾.房地产泡沫产生的行为经济学分析[J].中国物价,2008(7):30-33.

[2] 黄启云.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分析[J].开放导报,2014,1:025.

[3] 方开群.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解释――价格合谋[J].中国物价,2006(8):60-62.

[4] 孔凡文,王英华,苏永玲.房地产市场中“买涨不买跌”的行为经济学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28-430.

[5] 刘大鹏.房地产投资需求的行为经济学分析[J].前沿,2011,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