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

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

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范文第1篇

【摘要】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意味着外部审计取代内部审计,因为,外包后的内部审计仅仅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它在审计的内容和目的、服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程序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等方面和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区别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互为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重要基础,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做的好,外部审计就有了保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外包(OutsourcingtheInternalAuditFunction)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或内部审计,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执行。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外包的显著特征就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变化,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审计主体开放了,它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可以是独立于该组织的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有利于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外包内部审计业务后,内部审计会被外部审计(主要是社会审计,下同)替代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外包后的内部审计仅仅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它在许多方面和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单位内部的定额、计划指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等,提出各项改善措施,评价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的种类,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等。而外部审计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准则》,主要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未较多触及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比外部审计要求高。21写作秘书网

二、是审计的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问题中,充当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其主要的、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包括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在内的组织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通常,外部审计人员是受托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其服务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当然,这不排除他们的意见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采用的情况,但这是次要的,不是其主要的使命和目的。

三、是审计作用的范围不同。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一般仅局限于组织内部,只有当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建议被采纳并及时采取改进行动时,才会产生具有建设性的实际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管理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般不向外界透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而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报表所表述的审计意见和结论要公布于众,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公正的作用,其作用的覆盖面比内部审计要广阔的多。

四、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程度不同。外部审计人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实质性影响的相关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会计控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外部审计人员之所以关心内部控制,是因为它们影响其设计的审计程序性质和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与他们对财务会计报表发表独立意见相比是次要的。内部审计人员关心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控制的缺陷提出强化控制的意见和措施。

五、是审计的范围和时间不同。内部审计的范围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它既可以借助于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又可以依据非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内部审计通常对单位组织内部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而外部审计通常是定期审计,每年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审计一次,其审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重点在于那些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有实质性影响的重大事项,它只能依赖正式的记录和文件。所以,内部审计在审计的对象范围上比外部审计要广泛,在审计时间上也更为灵活。

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范文第2篇

摘要:审计按照其涵盖可分为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文章对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行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审计委派制势在必行。

关键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区别;审计委派制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审计委派制是指在行业内部,上级审计与行业分支机构审计按照审计法规及行业的有关规章,独立行使行业内部审计职能的一种内部监督形式。推行审计委派制,是转变企业职能,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确保出资人有效行使决策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举措。通过采取灵活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弥补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缺陷,确保行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一般情况,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或人员,在财产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之间,处于中间人的地位,这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即财产所有者)提出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为此,计组织或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这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根本属性。

为了夯实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行业内推广福建实行内部审计委派制度的经验,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及时申报并第一时间实施的上级审计与同级审计有机结合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审计委派制,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建立“严格规范、富有效率 充满活力”、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在“在规范中增效,在增效中规范”的要求,是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自身的不同特点的结果。下面文章结合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区别探讨烟草行业审计委派制的意义。

1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主体不同

所谓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行为,目的是促进企业夯实基础、加强管理、纠正帐目差错,规范企业行为,从而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社会审计的产生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社会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及消费者的利益,促使政府转变职能,寓服务于监督之中,促使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依据不同

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社会审计主要依据国家财经法纪及相关的国家法律制度,如《会计法》及准则、《审计法》及准则、税收法制法规等法律条款,即“国法”。内部审计除社会审计的依据外,同时需要依据行业、企业内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如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七条禁令,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预算管理制度、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补贴资金和生产投入资金管理办法等;湖北省烟草专卖局的财务收支管理办法、烟草商业系统资金管理办法、烟草商业系统卷烟核算规程等等,即“国法和家法”,“家法”甚至日益成为国家烟草专卖局“严格规范”、湖北省烟草专卖局“规范中增效”的主要依据。

3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内容不同

社会审计的内容主要关注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货币资金是否完整、实地盘点是否存在,应收款项询证是否真实,销售收入是否按收入确认的原则入帐等即合法性。内部审计的内容除此之外,还需审计资产、负债管理的手续是否完备、流程是否顺畅,内控是否慎密,收入的取得,支出使用的是否合乎规法等,即合规性。如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是否符合《湖北省烟草商业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收入支出的确认是否手续齐全,会计凭证附件是否完备等。再如同属于费用的修理费和办公费,只要报帐手续齐全、附件真实,无论计入修理费还是办公费均不会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社会审计一般不会作为问题披露,内部审计强调“买醋的钱不能打酱油”,要求还原经济事项的本来面目,按经济事项的实际反映,是修理费就只能记入修理费,是办公费也只计入办公费。

4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目标和要求不同

社会审计以完成审计内容、出具审计报告为目标,要求对审计内容和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风险性控制到可承受的范围内,要求审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以不影响投资者决策。对以地市烟草专卖局为法人主体的烟草行业来说,资产规模动不动就上亿元,年销售收入几十个亿,万位、甚至十万内的差错作为社会审计来说是可以承受的风险。不合法、不合规但不影响会计报表真实性、完整性的经济事项一般不会提出异议。而烟草行业内部审计的目标不仅要求出具的审计报告内容真实完整,还要对审计期间的经济运行情况依据“家法”对合规性进行审计,对不影响会计报表真实性、完整性的但其经济运行行为程序不合规、手续不完备、凭证不齐全等都要进行披露。

5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关注的重点不同

社会审计一般只关注经济事项对审计期间的影响即只对过去影响;内部审计不仅关注经济事项对审计期间的影响,还关注对现在和将来,即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影响。如审计期间的印鉴管理,社会审计只要审计期间没有出现资金安全方面的问题,没有出现影响会计报表需披露的事项,就不会对印鉴管理是否合规进行关注,而内部审计不管审计期间是否出现问题,均要按《印鉴管理办法》对印鉴管理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审计,关注的是印鉴管理对过去和现在及将来产生的影响,防患于未然。

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范文第3篇

一、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在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依据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作对象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的工作对象为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职责的具体履行情况。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为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对经济活动合法性以及效益性的评估,判断其是否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判断各项数据是否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相符合[1]。

(二)工作范围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的工作范围相对较广,包括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如资金管理、材料管理以及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与效能监察相比,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强调对企业资产以及负债等与财务有关的一系列因素的审核和控制[2]。

(三)工作依据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的工作依据,以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企业管理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为主。企业内部审计与之不同,工作依据主要为《会计法》、《预算法》以及《审计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经济情况有关的法律。除此之外,企业内部审计同样应遵循《税法》等法律的要求[3]。

(四)组织实施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的组织实施灵活性较强,不固定,可以视企业的需求进行合理调整,既能够单独对企业的某一项工作进行监察,同时也能够跟踪企业的整体管理状况,对各项目进行集成性的检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实施形式相对固定,要求在有关人员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展开工作[4]。

二、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结合的重要性

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均与企业发展规范性的提升息息相关,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共享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将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结合在一起,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以监督为例:在两者互相分离、各自工作的情况下,监督工作同样需要分别进行。考虑到两者在监督内容方面存在重叠(如对财务管理的监督等),可以将两者结合,实现共同监督,对于监督工作难度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提高,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结合到一起,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在日常监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监察人员可以将相应成果提供给审计工作的负责人,使之能够以其作为依据,有所侧重的展开审计工作,抓中心抓重点的对相应部门的经济问题进行审查与统计,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除此之外,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将审计结果,提供给效能监察工作的负责人,使之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每个部门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将工作方向转移到问题较严重的部门上来,促使效能监察效果达到最好。

(三)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结合到一起,对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较为有利。在两者分离的情况下,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分别完成各自的工作,在企业经济状况等有关资料的获取方面存在重叠。将两者结合,上述重叠部门会消失,人力资源利用水平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审计水平

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结合到一起,对于提高企业审计水平十分有利。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地位相对较低,发现违法违纪行为时,不具有处理的实权,仅具有建议处理权。与之相比,企业效能监察则具有追究责任的权利。将两者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的问责权利将会得到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水平,也就能够随之得以增强。

三、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应从决策、财务管理以及物资购销三个环节出发,将两者有机结合,促使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能够得到共同的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一)两者在决策环节方面的结合

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来看,该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对企业各部门经济情况的分析,找到不同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其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内部经济活动规范性的目的。其决策环节在于为存在问题的部门提供处理建议。从企业效能监察的角度看,该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对企业各部门权责履行情况的分析,找出问题,并勒令其整改,从而达到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活动规范性的目的。其决策环节在于针对存在问题部门的责任进行追究。

应将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的决策特点有机结合,将两者互相渗透,使内部审计,不仅具有处理建议提出的权利,同时在发现问题极为严重时,也能够联合效能监察,严厉追究其责任,对各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促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内部经济活动规范性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两者在财务管理环节方面的结合

与企业效能监察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环节的审计力度相对较大,而效能监察,在获取企业相应财务材料与数据方面,则存在较大的缺陷。

应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在内部审计完成之后,需要将有关财务资料,完完整整的提供给效能监察部门有关人员,使之能够及时获取第一手、且最为准确的财务数据,为监察提供依据。除此之外,审计部门还应联合监察部门做好财务数据的分析工作,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协助监察部门找到企业各部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竞争力。

(三)两者在物资购销环节方面的结合

从企业效能管理的角度看,其对物资购销环节的监督,主要体现在评估该环节是否按照规范制度落实这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看,其对物资购销环节的监督,则体现在从物资入库、验收到保管等各个细节数据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的评估中。

应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首先由效能监察人员,对购销环节的整体规范性水平进行评估,如规范性不达标,内部审计部门则无需对其加以审计,以减轻工作强度与难度。如规范性达标,则可进一步由审计部门对其具体数据的真实性等加以审核,最终实现对购销环节的严格监督。

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咨询业务;合同流程管理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基本上各类事业机构都为公立机构,资产都属国有,各类事业单位活动所需的各种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因此,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是否合理,一直是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署关注的焦点。许多事业单位因此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希望其行使“监督和评价”职能,保证财政资金合理支出。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逐渐开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承认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但同时提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效率的改进非常有限,甚至降低了效率。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遂成为内部审计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实际上,与外部审计相比,我国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发展较为缓慢,相关准则的制定也相对滞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了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2013年8月,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新准则将咨询活动纳入内部审计的职能范畴,并提出增加价值的内部审计目标。笔者认为将咨询业务引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既有利于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使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1 咨询业务与确认业务的关系

在新准则中,内部审计被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该定义与原内部审计定义相比,发生较大区别。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和评价”活动,转变为“确认和咨询”活动,这一改变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义完全趋同。但新准则中并未明确“确认和咨询活动”的含义。国际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相关准则中,将确认项目界定为:客观检查相关证据以向组织提供有关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等方面的独立评价。咨询活动则被界定为提供建议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其性质与范围通过客户协商确定,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1.1 咨询业务和确认业务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标准和是否存在第三方

新准则对于咨询业务如何开展没有明确规定,仅在基本准则第19条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以适当方式提供咨询服务,改善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咨询业务与确认业务存在相似和联系,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确认项目是客观获取和评价证据的系统过程,需要有事先确立的标准,而咨询业务虽然有时也依据一些标准开展业务,但是否存在事先确立的标准并不重要。另外,确认项目涉及到将结果传递给相关使用者,存在已知或者未知的第三方,咨询业务活动通常不存在对第三方利益保护的需求。咨询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随时停止工作,自主决定其工作范围,也无具体的报告要求。

1.2 咨询业务与确认业务是服务于同一主体的连续业务

从确认和咨询活动的含义中,可以将两者作为相互独立的活动看待。实际上,咨询和确认是一种连续的服务,两者关系紧密。首先,咨询和确认活动都服务于一个组织,即服务于同一主体;其次,组织的运营是连贯的,那么即使咨询和服务活动可能不发生在同一时间且不针对同一对象,但都由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实施,彼此总会或多或少会存在借鉴和影响。且通常在确认活动完成后,管理层倾向于向内部审计部门寻求意见。再次,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往往了解深入并对高层进行影响,各个部门越来越习惯邀请内部审计部门参与运营,咨询业务成为内部审计不可缺少的业务。

2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

2.1 职能停留在“监督与评价”层面

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由于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方式,许多事业单位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仅是监督的需要。又由于许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与财务部门平级的部门行使职能,有些事业单位甚至干脆将内部审计职能放在财务部门,不设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忽略了内部审计部门对于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与现代内部审计的“咨询和确认”职能差距较大。

2.2 服务的对象包括管理层和业务部门

近年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大多数事业单位未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机构。由于未设立理事会制度,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组成的管理层,行使了理事会和管理层的全部职能。因此,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管理层。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常常涉及组织的运营和具体的业务活动,因此,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也包括负责具体事务的职能部门(以下简称业务部门)。

2.3 价值增加的形式主要为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

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管理层往往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正确、内部控制是否适当、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是否可靠、法律和法规是否得到遵循、资产是否安全等。总体上讲,由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日趋严格,事业单位在资金支出方面越来越谨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近年来,财政预算执行率要求越来越严,各单位必须按进度支出资金,完成预算任务。内部审计在严格把关的过程中,难免对效率造成影响,有些单位将低效率的责任放在了内部审计部门。

基于事业单位的现状,内部审计开展确认这一单一服务面临挑战,也将导致内部审计与服务对象形成紧张关系。将咨询服务纳入内部审计范围不仅符合新准则的要求,有利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协调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事业单位的压力。

3 P单位内部审计对合同流程的改进实例

P单位是一家从事文化业务的事业单位。近年来,P单位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将内部审计工作前移至事前。管理层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对每份合同的价款事先审计,审计完成后,各部门根据审计意见才能签订合同。这种做法在合同数量较少的时期,将审计环节前移,对于降低P单位资金使用的风险和效果起到很好作用。随着合同数量的增多,由于工作人员的数量有限,P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无法按时完成全部合同审计工作。每逢预算执行节点,内部审计成为P单位预算是否完成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P单位各部门开始放松对合同价款的控制,认为合同价款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认为事先审计不能代替业务部门的经办责任,由此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和业务部门矛盾日益尖锐。内部审计部门呼吁管理层给予重视,但如何改变现有工作流程,有谁牵头的现实问题摆在内部审计部门面前。通过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后,内部审计部门主动提出“先咨询后确认”的咨询工作新思路,取得较好效果,效率大幅提升。

3.1 取得管理层支持和广泛征求意见

内部审计部门召集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征求对于旧有合同流程的意见,各部门表示经过审计的合同减轻了部门责任,但每个合同都事前审计,工作流程耗时太长,表示既希望有人把关也希望能减少时间。同时,许多部门提出质疑,表示内部审计部门事先审计合同价款,成为了合同流程中的参与者,是运动员角色,事后的审计又充当裁判员角色,两个角色存在冲突。

内部审计部门将该意见反馈给管理层,管理层表示支持,同意改进合同流程,并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提出改进方案。

3.2 新方案及相关规定形成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及合同的金额、性质等因素,对P单位旧有的合同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发现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合同价款审计,只是解决了合同价款的合理性问题,是整个合同管理流程的一个片段。合同流程管理应从源头抓起,将涉及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新方案。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由事先审计合同金额,改为审计合同流程。内部审计部门牵头,协助相关部门将合同的立项、涉及的采购方式、供应商选择、价款形成、货物或服务的验收、售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规定,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审计流程的重要依据。

新旧流程如图1、图2所示:

由于P单位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新的合同流程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得以实现。从立项到付款,每个环节由谁负责,需提交哪些文件,都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控制。内部审计部门不再参与合同流程中,而是作为流程的检查角色出现,可以根据合同类别、部门、合同号等查询条件抽取合同检查流程及合同金额。

3.3 广泛征求意见

新方案及相关规定形成后,广泛征求各部门及管理层意见。由于涉及每个业务部门,形成多方博弈,对于效率和效果的衡量得到充分重视。

3.4 新旧程序效率和效果对比

新方案通过半年试行,每份合同流程时间由原来的21个工作日,将为13个工作日。同时,对于不审合同价款是否导致价款升高的疑问。内部审计部门对于新方案的合同采取随机抽查进行价款事后审计。以往的合同价款经审计后,审减率为8.3%,此次抽查审减率为4.9%,说明在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分担责任后,各部门对于合同价款的态度也是谨慎的。

3.5 结论

管理层和各业务部门对新方案反映良好,其在效率和效果两方面都取得不错成绩,组织的价值得到增加。内部审计部门先行使咨询职能,再行使确认职能,是内部审计实务值得推广的一种工作思路。

4 开展咨询业务的几点注意

4.1 保持客观性

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使管理层依赖内部审计的建议,有问题就听审计的。这有利于内部审计开展咨询活动,也为内部审计提升自身地位,增加组织价值打下基础。但内部审计在开展咨询业务时,由于缺乏准则的约束,容易模糊咨询和确认业务的区别,在开展咨询业务中有可能倾向减少自身的工作量或者减轻责任。因此,内部审计在开展咨询业务时,首先要保持客观性,要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不要陷入各方利益中,否则内部审计开展的咨询活动将缺乏公正性,招来争议,陷入被动。

4.2 与组织的发展需求相一致

内部审计是组织的一个内部职能部门,不管与财务部门相比层级是否更高,但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各项工作要符合于组织的发展需求,咨询业务也不例外。而且从咨询业务自身独有的特点出发,可以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总之,咨询业务可以得到管理层的支持,也能得到业务部门的认可。

4.3 避免与有可能发生的确认业务冲突

因为咨询业务与确认业务可能发生联系,内部审计在开展咨询业务时要考虑随之需要开展的确认业务,也不能由于咨询业务的开展,减少应有的确认业务。

4.4 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和征求意见

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是一种服务性质。内部审计人员相比外部审计人员对于组织的情况更为了解,但与各个业务部门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内部审计开展的咨询业务需要深入实际工作中,全过程做到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和征求意见,保证所提供的建议和方案符合实际,有利于增加组织价值。也就是说,在将需求审计转为供给审计的过程中,要了解提供的建议和方案在实行后可能造成的后果,为组织提供价值增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光远,严晖.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与借鉴[J].审计研究,2010(3).

[2]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时现,陈骏,王睿.公司治理模式、治理水平与内部审计:来自亚太地区的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11(11).

内部审计和审计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转型 发展

一、企业审计的职能和国有企业审计内容的定位

企业审计职能主要包括监督、控制、评价、服务,企业审计内容围绕审计的这几种职能展开:

监督:审计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者无法亲自对执行层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督。审计借助于其对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内控制度情况、企业经营环境等因素都熟悉实施监督职能。审计监督职能的履行一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威慑作用;二是通过对企业各个层面的检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控制: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效果进行检查与监督,这本身就是内部控制职能的手段的应用。审计通过控制职能将收集到相关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为及时纠正、完善内部控制执行的偏差提供依据。

评价:审计通过事前、事中审计,为管理层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了解和评价提供真实、公正的监督检查信息,从而找出管理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得以改进。评价职能主要在对重要岗位、关键业务环节履行内部控制的情况,以及对管理层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目标责任的执行等方面发挥作用。

服务:审计综合性强、熟知企业管理环节、评价客观真实,通过对企业的内控制度、经营决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企业管理中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提供较为全面且中肯的审计建议及改进措施,共管理层决策。

审计的各个主要职能都在发挥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任何审计项目缺失了其中一个职能,要实现审计目标都变得十分困难。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与一般企业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多数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联系的,因此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依照常理进行推断。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要检查企业的各项工作流程是否规范,经营机制的转换等等,通过这些审计,获得一些详细的数据和资料,对总体的运营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第二,国有资产的投入是审计的重点,无论是成本、盈利还是支出、亏损,所有与国有资产投入的相关环节,都要得到彻头彻尾的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工作当中,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第三,针对生产经营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审计,核查各个环节的成本投入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是否挤占成本费用等等。通过以上三点的审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审计水平,并且充分确保监督到位。

二、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发展展望

(一)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建设日趋规范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审计工作标准,明确审计质量与企业内部审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等准则,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与权利,为审计人员工作独立性的提高奠定了法制基础。

(二)风险审计逐渐成为主流

随着国有企业的逐步发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内部审计也逐步有事后控制向事前、事中预防转变,才能不断满足对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全过程的监督与评价职能,通过采用风险评估方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按照风险度的高低适时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审计,促使其要不断关注企业内控制度中风险的变化,从而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出具审计报告,有效地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与风险评估相衔接

(三)审计信息化的运用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稳定性、及时性的优势日渐明显,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己经成为一种可能。审计手段信息化,使审计人员能够通过审计系统随时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使得实时审计、过程审计将不断取代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在线审计取代就地审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成为审计发展的新动向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不足与企业规模日渐壮大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迫使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将内部审计向外部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石内部审计将其全部或者部分只能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中介结构来完成。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有效结合,一是利用外部审计机构服务于不同企业积累的经验提高本企业的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二是从独立于企业经营者的立场,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行为,是审计结果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三、新时期做好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转型

正如上文所述,国有企业审计既具有一般企业审计的基本职能,同时又由于国有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要在审计内容上有所侧重。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国有企业审计正在朝着信息化、外部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转型,所谓审计转型,其实质就是审计思维、审计手段、人员素质等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推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转型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上述五个方面的转变,即在审计理念上,对内部审计本质的认识由检查系统向控制机制的认识转变,由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在审计的职能上,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在审计的目标上,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在审计的方式上,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在审计的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应该说,这一目标的提出,既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