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历史得分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考历史题 选择题 材料问题答题 材料论证题 答题技巧
2012年河北省迎来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在备战高考和考后的反思中我体会到,要想改变历史学科得分较低的现状,除了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
全国课标卷分三类题型:选择题、材料问答题、材料论证题。选做题都是材料类问答题,但选做题的选择及答题技巧的运用,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所以我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时空定位
“遵循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以凸显历史发展主线”[1]。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时空结合构成历史学科的基本要素,明确时间和地点是答对所有历史题的前提。确定试题内容所发生的确切时间,再现这个特定时间内的重大事件、时代特征等,就会很容易选出正确的选项。如2012年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33题:看到题干中的1992年的中国,就可联想到当年发生的大事――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党的“十四大”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只有A项“市场经济改革为社会共识”符合题意。
2.题干聚焦
先不看选项,先审题干,阅读题干,对题干文字进行最大限度的浓缩,在这一过程中出题意图将会逐渐凸显,选择意向会在头脑中形成,然后将选择意向与答案相印证,从中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如2011年课标卷第34题:仔细阅读题干就能得出工资总额与上缴利税总额成正比,即工人的工资与国企的经济效益挂钩,这样做的目的毫无疑问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再将这一结论与所给选项相印证,就可得出C项“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即正确的结论。
3.干扰项排除
即运用排除法。排除法的运用原则如下:并列关系的应排除;答非所问的应排除;与题干重复的应排除;因果倒置的应排除;选项基本相同的应排除;绝对化的选项要格外小心。
二、材料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1.坚持论从史出
出题人往往选取与教材不一致的材料,用来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所以要依据设问的要求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材料得出结论。“但对一个问题的正确理解,不仅依赖于有足够的史料,而且依赖于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所以不应忽视理论的指导意义。
2.审读设问
首先审准答案来源。近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设问方式有三种:“根据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根据材料提炼归纳即可;第二种提示语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此类题的答案来自教材;第三类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联系教材。
其次审准问题要求。每一个材料问答题都会有一些答题要求,如比较、归纳、列举、说明等。要求不同,答案内容就会不同,所以明确了问题要求,才能为下一步答题指明方向。
再次审准主干语。主干语即所需回答问题的核心,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
最后审准设问分值。设问的分值是答案详略的提示,分值大,回答要详细些,分值小,回答要简略些。
3.带着问题读材料
在上一步审读设问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读材料。先读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然后带问题读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有针对性,减少干扰,使答题思路清晰明确。
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作者、国别,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信息。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开头和结尾一般都会总览全文,对答题有重要的提示意义,省略号两边往往有答案。
带问题读材料的过程也是加工材料、提炼信息并为组织答案而打腹稿的过程,提炼信息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一步。首先要提炼出显性信息,即从材料内容本身获取有效信息,然后从材料与教材的关联中找出相似点,即提炼隐性信息。在提炼信息的过程中把有价值的材料勾画出来,以便迅速便捷地为答题服务。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还要找出材料之间的关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这个中心,材料间的关系就会一目了然。而明了材料间的关系就不至于答跑题,尤其是回答开放性的最后一问更是如此。
4.规范作答
首先答好第一问。材料问答题有多个设问,设问与设问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第一个设问的作答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问题的作答,所以答好第一个设问意义重大。
其次要求做到序号化(或段落化)、要点化、术语化。答题要分清层次,所以要求序号化(或段落化);答题要突出重点,所以要求要点化;答题不要口语化,要用历史语言答题,所以要求术语化。
三、材料论证题(小论文式材料题)的答题技巧
这一题型在2009―2012年课标卷中连续4年出现,均占12分,而且连续4年得分较低。做好此类题要树立信心,消除畏惧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首先要提炼观点,明确材料观点是什么,材料有几个观点。其次要亮明态度,明确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想论证材料中的哪一个观点。再次要用史实论证观点,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来论证,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或内因、外因,以及国内因素、国际因素,等等,但不要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要用史实来说明观点,即要有论证过程。
在审题过程中要写一简要提纲,列清楚自己的论证角度和每个论证角度用到的基本史实,还应注意不要写成文学性的作文,也不要写成提纲,而应表述成文,另外涉及的史实不要展开。
四、选做题的选择及答题技巧
考生在开考前5分钟拿到试卷后就应确定选做题。确定选做题一般依据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根据设问方式,从中选做“根据材料回答”题,答案全在材料中,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即可。二是根据熟练程度,尽量选择知识储备最多的题。
选做题的设问往往以比较题的形式出现,如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异同点。其中比较不同点时,常用对称性的语言来表达,答题时可先把较好答的一方列好,据对称性另一方很容易就能答出来。
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学科能力,仅凭答题技巧,就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那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在基础功扎实的基础上,掌握较好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必定是高考成功的捷径。
参考文献:
选择题的基本特点是考点覆盖面广、题型多、命题受限相对也较少。另外是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学科素养,包括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是单选题,往往对学生来说是有两个答案难以确定,不好区分,失分现象也比较严重,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题也决定着考试最终的成败。下面就选择题的考查方法和答题技巧方面做一点探讨,望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全国试卷的选择题出题方面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信息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另外一大类则是要求考生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而通过现象引发现象发生原因、条件、目的、本质或实质、产生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或者是相对应的史实等。这实际是在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
对于第一类试题,在看准设问的基础上,就需要学生信奉“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认真分析材料,注意材料的时间、推断材料作者的立场,抓句子主干,明白材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材料体现的思想有可能符合主流思想,也可能失之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对于一些看似复杂的材料,有时找到一个关键词就是找到了题眼,可能会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类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当然也通过这种形式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
对于第二类试题,学生就需要在第一类试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延伸性思考,特别要注意看清材料,在把握材料的主旨的前提下看清设问的角度到底是在问什么,是否是在问材料信息的原因、背景、条件、目的、本质或实质、产生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或者是相对应的史实等。
也会出现一些逆向性设问,如材料的这一说法违背了什么,以下的表述恰当与否等,对于这些设问,一定要看清楚,否则,极易出错,也正是基于此,才要强调“看准设问”这一原则。这类试题对知识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如果没有相关知识,是很难做出来的,这便凸显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目标,这两年出题的频率也在增加。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看清相互的因果关系。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由于一些普遍性原因如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不足以及一些个人因素如紧张或政治地理历史三科时间分配不太妥当等造成失分,主要表现有审题不清,注意不到题干所给时间(时期)、空间限制,也看不清设问,特别是设问的角度。其次是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能力有所欠缺,可能只注意到材料的部分意思,不能全面把握材料的主旨。再就是对于所给备选答案不能很好理解,往往会把自己的已有认识强加于备选答案,存在错解的现象。其实深层次的问题还是由于历史基础史实掌握得不太牢固,对于一些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阶段性特征掌握得不全面,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逻辑顺序混乱,史观了解不全面等造成的。所以,学生需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了解学界基本史观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基本技巧,尽可能地多得分,并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读懂材料、把握材料主旨、看清设问的基础上就需要正确区分备选答案。有的备选答案本身说法是错误的能很快排除,有的备选答案本身是正确的但与材料距离太远也要排除,往往有两个备选答案很难排除,那么怎么区分呢?在排除时要运用好如下原则。
高考,可能是你人生最坚持,最努力的时候,好好享受此刻的你吧,以后你会特别怀念现在这么奋斗的自己。而在今年高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不知你们了解了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高考新变化_高考志愿填报五大技巧,欢迎参阅。
2021高考新变化新高考不再区分文理科,实行新高考“3+1+2”或“3+3”模式;录取模式改为“两参考、一依据”;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外语可考2次,取最高一次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3+1+2”模式,即“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3+3”模式,即“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高考核心科目,而“6选3”则是由学生从6门可选科目中选择的3门科目。
之前的高考录取模式为“依据高考统考科目成绩”录取,新高考后录取模式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选考的3门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考生按照自己所在的等级,来获得分数。比如,第一等级是95分到100分,那么所有处于这个分数区间的同学,都记作满分,也就是说,每个科目,排名越高越占优势。
高考志愿填报五大技巧技巧一:处理好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关系
搜集信息包括招生形势、招生政策、当年的招生规定,心仪的高校及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等,越全面越好,然后运用这些资料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
技巧二:要对一志愿和二志愿的排名有所了解
一般来说,二本边缘分数考生可考虑报外地院校;一本的边缘分数考生报本地重点院校的机会大些。无论高考成绩如何,每个考生都一定要对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所报学校的大体排名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太近或颠倒顺序。
技巧三:“量体裁衣”
公布高考成绩后报志愿,考生完全凭高考成绩说话,在选志愿时是优先还是“热门”专业优先?大体上可参照这样一些原则。
(1)高分考生,奔。
指60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报考任何院校,但要考虑北大、清华某些专业的录取分在630以上。这些考生可考虑选报其他的特色专业。
(2)次高分考生,奔特色。
这是考生在全体考生中也属比较优秀,成绩在560分~600分之间。若填报北大、清华感觉把握不大,分数在这两所学校所选专业往年录取的平均分(不是最低分)之下,为稳妥起见,可考虑其他重点院校的特色专业为第一志愿首选。
(3)考分中上等的考生,兼顾学校和专业。
考分在重点线以上,560分以下。志愿范围是多数重点本科院校,选择余地大。在开设相同专业的高校中可选综合实力强、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
(4)一般成绩考生,奔专业。
考分在本科线和重点线之间,普通高校实力、声望差别不大,而专业差别对就业和其后的发展关系较大,这个分数段的考生,以选好专业优先,但要注意不要人云亦云,应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专业。
(5)成绩较低的考生,先确保有学可上。
成绩较低,虽上了录取线,但未到本科线或在本科线附近,这时选报志愿首先考虑有结合实践紧密且需求量大的专业,有利于将来就业;偏“冷”的专业避开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录取。
这就是说,每位考生要根据自身的分数位次来选择学校,每个人的情况都是有所不同的,不可以盲目跟风选择学校。那知道了自身的分数和位次,考生如何通过比较快捷的方式得知自己适合的学校呢?
技巧四:报志愿学校时避免盲目拔高或过于保守
考试成绩达到或接近的学校没有符合自己志趣的专业,可以考虑降低一个批次,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的专业。着重注意的是报志愿学校时避免盲目拔高或过于保守,一般说就低不就高比较保险,同时要切记在填报每批次的几个志愿学校时,一定要拉开学校的的档次,形成合理的“梯度”。
技巧五:尽量避免高分低报
考虑扩招的学校和专业,注意扩招部分是否为自己所处的位置,尽量避免高分低报,失去了更好的深造机会。
8省市迎来新高考首考 采用“3+1+2”模式今年,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辽宁、重庆等8个省市高考生将迎来新高考首考,将采用“3+1+2”模式。即“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我们常说,得“文综”和数学者得高考,可见文科综合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文综就是不停地背,其实不然。背诵固然是文综的重头戏,但是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如何背、怎样理解才是我们要学会把握的重点。
政治:
一、看书要看透。选择题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看课本要结合课本所举的例子和下面一段知识点解说,从例子中慢慢理解知识点,而不是单一地“混眼熟”。尤其是经济生活和哲学这两本书,课本和例子看得多了,你就会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妙,选择题的准确率自然会慢慢提高。
二、学会整理知识框架。这一点是学好文综的必备武器。针对每本书列出一个大致的体系,结合单元前面的知识体系以及老师给大家整理的思路,比如哲学生活总体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则包括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知识点。老师给的知识框架固然不错,但大家在记录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容易记下来的,才是最好的。
三、题型归纳。这项工作基本是在总复习的时候开始进行,高二还是打基础。综合题按单元、按知识分类归纳。我觉得这点大家跟随老师的引导,把握好节奏是没有问题的。
历史:
一、看透课本。想必大家也听过老师无数次强调历史要回归课本,有的省份高考历史科目个别选择题会考得特别细,例如浙江省2011年历史高考给了一幅中国地图,问你定窑在哪个省。因此看书要全方面扫荡,看了一课内容之后可以结合课堂笔记,理解主要知识点,这对综合题的解答帮助很大。
二、掌握答题技巧。做历史的综合题,首先要明确材料所给出的背景,然后回想这个时期国内国外各个方面的重大史实。当然啦,这个一般在二轮复习过后老师会给大家指导的。
另外,我不建议大家把第一轮笔记做得非常非常细(即基本等于照抄课本),个人经验——高二的时候我基本是在抄课本,因此看书的时间特别少。高二到高三两年下来,历史课本完完整整都没有看完三遍。高四的时候因为有笔记的铺垫,历史课本倒是看了个六七遍。2010年高考我的历史选择题错了六个,只要考得细一点的题目几乎都错了,而2011年高考选择题做得很好,这充分说明看书的重要性。
从高一到高四,我的地理成绩一直不是特别好,提起地理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平时不懂多问问老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特别值得分享的经验,我就不多赘述了。
其实学习方法有很多种,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如何结合自身实际,从而为自己的高考加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这里预祝大家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相关链接: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地理高考
一、改革的地理背景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选择题占60分,综合题占90分,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选择题占44分,综合题占56分,重在能力的考查,题型求新求活,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后者突出活。因此,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前提条件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2.改革教学内容,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1.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2)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2.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2)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3.加强与历史学科知识的联系。(1)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文综考试与历史的联系很大,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与历史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2)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
总之,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