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标;教学改革;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29-01

历史这门学科综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政治等方面。在新课标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历史本身所独有的特色,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况,针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曾发生过的事件,对发生过的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历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标倡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但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只关注教学内容、关注学习成绩。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听教师讲解,没有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官渡之战时,只是对历史背景、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大致过程及官渡之战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行讲解,而不对人物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没有对在当时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

1. 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对课堂的进程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贯彻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中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务必让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历史课堂给学生提供的是具体的材料,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并从中提炼出有趣味的知识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3.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每个历史事件都会包含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历史背景、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事件的意义等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很多文字来解释,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秦始皇的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历史教学课堂的发展。

4.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拥有学习历史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学生拥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学习历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如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进行荆轲刺秦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亲身感受当时人物的心理变化。情境创设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

三、结束语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除了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还要他们都可以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同时,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创设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总之,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教师积极面对并努力解决,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逐步完成对历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趣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时期。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模式,打破以老师为中心的旧思想。要创新教学方式,强调教育教学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空间比较活跃,想象空间更为丰富,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转变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课堂,让学生乐中学习

在新课标教学情境下,历史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放弃过去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要结合课本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吸引到直接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例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及文献资料,先让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再提出“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把问题留给学生,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根据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创新上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等。要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真正做课堂主人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对学习历史的目的性不明

确,不能引起足够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如:在教《第二次》一课中,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第二次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的继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最后给予纠正总结。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历史中来。

参考文献:

[1]赵洪娟.历史学习动机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是中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是文科班学生必修的课程,而且学习历史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中学的不断扩招,中学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难免出现了在同一班级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无形中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状况,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社会不断变化,为今后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初中历史也应在教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教师方面,由于个别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使得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教材过于陈旧。

教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比较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但反之,乏味、无趣的教材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今,中学历史教材虽实行新课改后有了变动,但仍有部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这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育理念落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难免有些落伍的地方。与此同时,有些教师不了解新课改、新课标,不能“按需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现实有些脱节,成为制约学生学好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多以满堂灌的形式传授学生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授课氛围犹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加上如今的学生水平层次不齐,若在教学模式上不注意改革,那么势必造成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三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和实际课标的要求尚存在差距,若常被陈旧的教学理念牵制,势必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在培养目标、学生生源等方面不断探索。也期望寻求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途径,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中学历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文科生的必修课程,为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穿插一些与现实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同时,更要通过这些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多老师采用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不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与现在我们正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所以,我们应树立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避免教师自己单方面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不是解说员,而学生也不是观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及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总之,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学习新知识。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设计 策略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迥异于延续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的通史式教学,同时也给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带来不少困惑。因此,专题史教学设计策略的探讨也为我们高中一线老师减少困惑甚至走出困惑提供了帮助。

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总的编写思路是:遵循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线索,采取“模块+专题”的编写结构,注意中国史与外国史之间的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互协调的课程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编写模式,建立起了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但是这一全新的教材结构、内容及形式的急剧变化与学校、老师与学生的现状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专题史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和注意多种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一、学生对专题史学习状况的适应情况调查

凸显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理念。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不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学生在初中时通史知识的基础并不牢固,新课程把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根基估计得过高。而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却又打破了通史体例,造成专题史教学跳跃性大,逻辑性差,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将历史知识固有的体系割裂,初中与高中新课标历史知识之间的过渡太陡,这就好比爬山时上山的阶梯都拿掉了,让同学们直接去爬悬崖峭壁,其难度可想而知———高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二是新课标历史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经常教师上完一课以及一个单元(一个专题)后,学生没有理清线索,头脑中一团乱麻,紧接着又开始学习一个新的专题。这样学习历史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太强,学生的学习量过于繁重。

针对调查状况以及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历史教学设计上特做以下几个初探策略。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一)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有机整合必修模块,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应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在备课环节上下大功夫去钻研。

从目前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还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简明知识体系。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打破时间顺序,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深化历史知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做既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通史,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又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同时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为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然而,对于初中历史通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学习高中专题知识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有了时间逻辑,我们就可以探讨“对的影响”;没有了时间逻辑,就可能出现“对的影响”的伪问题。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大多数专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例如要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就需要学生对从夏到清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了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需要学生能够按时间顺序排列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新课程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相对而言,不太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更何况基础差的学生呢?

因此,在进行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设计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作为铺垫时,适当为高中学生“补课”是必要的,这种补课不会占用正课的时间,可以几句话一带而过,但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例如,我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一目时,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跳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我就在备课环节适当加进来并在课堂上简单补充介绍。当时就有学生表示自己再查资料了解这几段历史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因而这种适当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只要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二)科学处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关系,实现历史学科功能

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把思想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但在“知识主义”和“能力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为主,思想情感教育成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附属品。而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提出,无疑使历史教学任务由传统的“双基”便成了“三基”(认知目标、应用目标、情感目标),她在统一融合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更加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 转贴于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加明确指向五个方面: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和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养成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宽容释然的人生态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放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一个发展性的动态目标体系,这就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和依托———以过程和方法为手段,把情感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知识、能力)加以整合,是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培养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同样,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三者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体现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必须确立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基本理念转变。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抓手,而非“圣经”。对于历史教材,我们应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资源就应注意挖掘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理论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就是“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举例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教学设计要与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理念

【案例】历史必修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节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进行的: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并从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说明了其表现,之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重点分析了WTO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问题“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让学生讨论。

【分析】从课堂教学结构方面来看,这节课是合理的,教学也是围绕主题而展开的。但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学生对全球化的感受和体验也比较多,教学时不应就书本而论书本,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又增强了历史的亲切感。当教学内容本身时代感、现实感很强的时候,作为历史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

【案例再设计】我们已经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说说你享受到了哪些经济全球化的成果?(由此引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到你所在地区的某企业做一调查,加入WTO后,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发生了哪些变化?(课前学生调查,引出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生;历史教学;主动性

通过近年来,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参与课改的反思,尤其是对如何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这一主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以教师讲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历史教学显得没有生机、缺乏活力。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要首先从诸多方面做出改变,按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 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 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

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教学理念要改革创新之外,还要在课堂这一环节做出改变,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不需面面俱到,但要抓住重点难点,简明 扼要, 便于学生通过预习, 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合作交流、 探讨新知时能知无不言, 并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科学分组,彰显合作意识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是每堂课的重头戏,是学生通过已学知识来探究未知 知识的关键所在,一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二要充分保证时间,切不能图形式,跑过场,为了 激发学生兴趣就让学生东拉西扯,或让学生一笑了之,或动不动就让学生鼓掌,造出十分热 烈的气氛。要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关) ,认真思考,深入讨论,突破重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达到这个目的,把全班学生 进行科学分组非常关键,组数不宜过多,每组八人左右为宜,根据知识底子,学生宜好坏搭 配,根据个性差异,以相投为宜,这样便于相互帮助,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对全班学生分组 前,还有一项课外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教师应该对班上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习 惯、知识底子、行为个性,甚至家庭背景都要一一了解。要想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就得平时 关心、关爱学生,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最好能与学生成为忘年之交。拓展教材内容,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化“死”的历史为“活”的知识 横跨各科,拓宽知识来源的渠道。

文史一家,咬文嚼字,深入浅出解读课题也算一着。 教材中的标题,一般涵盖了该课的知识点,特别是有些标题中的字眼还突出了该课的重点。 如《夏传子,家天下》的“家” 《三国鼎立》的“鼎”《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的“冲撞” , ,编写歌谣,以歌导趣, “一个老太 婆杀了一只狗(犬) ,脑袋(首)拖着走(陀罗) ”的歌谣,说明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很有趣 味,便于学生记忆。精读诗词,以诗牵趣,声请并茂地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导入《三国 鼎立》“忆昔开元盛世时,小邑犹万家室”导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在学习“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可让学生唱“我 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 以上种种都是好的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的方法。 “丝绸之路”“新航道的开辟” 、 “邓和下西洋”等可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利 用数学方面的图表知识、统计知识,设置图表,增家历史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 综合分析能力。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变化,用表格的形式向 学生说明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兴趣倍增。至于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很自然 地就会联系到学生所学过的物理、化学等知识。纵联生活,拉近“历史”的距离感。

历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门学科,今天的 中药新闻也许就是明天的历史,再遥远的历史也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缩影,一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很自然会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既便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也可让学生悟出 做人的道理。四、开展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说典故、讲故事的活动能寓教于乐。成语典故蕴涵的历史内容最为丰富。在《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这一课中涉及的典故如“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完璧归赵” 、“徙木取信” ,如学习“史前时期的人类”可让学生讲“女娲造人”“该亚” 等神话故事,在学习“夏传子,家天下”时,可联系“大禹治水”的故事。演历史小剧以戏带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知识抢答赛、正反辩论赛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临场应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可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也可单独进行竞赛活动以代替题海会战。 当然,历史高效课堂的构结,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最好是发挥集体的智慧——教 研组集体备课),离不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更离不开教师专业知识的娴熟,离不开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