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质量监控;调控方法;体系设计

前言

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体育主动强化自身评价,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促使体育教学管理走向成熟和规范的具体体现。因此,改革高校内部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科学规范的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调控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调控方法的设计

(一)监控体系及其调控方法的设计思想

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同时又是监控体系评价过程中评价与被评价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被评价者。因此,在研究监控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考虑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监控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使之主动投人教学研究,提供信息,积极合作,必将获得质量监控的最佳效果。在监控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分析研究教师在被监控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减少教师对监控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变对教师监控过程为培养过程,提高教师对教学的兴趣,对教学的投人,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分析探讨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教学要素)和外部因素(条件、方针、政策、激励机制等)及其相互作用,在监控系统中进行信息反馈并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加强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

(二)监控体系及其调控方法的设计

首先,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按体育教学质量因素将控制调节部分划分为外部因素调节部分与内部因素调节部分,共同组成整体控制调节系统。

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外部因素调节系统,涉及体育教学质量的外部如条件、针、政策、激励机制等,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它的控制对象主要是学生和教学条件。其控制方法是对学生生源质量情况、教学设施建设情况、课程建设情况、学校及学院级教学过程管理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将检测的结果和反馈的信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各项改进措施。其外部诸因素的控制调整包括: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的修订,教学文件的修订,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改善、职称制度的修订、调整等。

内部因素调节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内部因素调节系统的调控方法主要通过针对教师的特性,以教师为本构建的培养策略调节部分,如请专家会诊、进行示范培训、教学研讨等,以及先进策略调节部分,如设立优秀主讲教师、示范教师等激励策略。内部因素调节系统的检测主要通过专家督导听课、教学管理人员听课、校外专家听课、教学日历检查、教案检查等渠道检测教师的教学状态(包括备课、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研究、考试等5项教学内部质量因素的状态);检测的结果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体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所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教学质量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监控,特别是通过加强内部因素调节系统的主渠道作用,采用先进与培养控制策略,快速稳定地加强教师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主导作用,最终获得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二、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调控方法的特点

(一)以解决难点为突破口,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

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和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监控体系应以教师为本,注意体察教师的心理,解除教师的顾虑,按照“拉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对教学的投人的思路来进行设计和构建。通过每学期评选优秀主讲教师、评选示范课教师的激励方法,加强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减少教师对日常教学监控的反感情绪,引人争优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帮助提高为切入点,采用有效的培养控制策略

监控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监控体系设置的培养控制策略将监控教学质量和培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专门设立培养教师、帮助教师的功能。一方面采用提供评价的文字反馈、个别交流、座谈会交流等帮助形式,对需要帮助的教师进行帮助。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观摩课、专家示范课、专家代培、教学集体研讨、交流、电子教案(课件)制作培训等一系列培养活动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以教学研究和建设为基础,加强教学质量内部要素监控

监控体系除了对教学过程和状态进行监控以外,还注重对教学质量内部要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导向。如在对体育课程的建设的监控和导向方面,每年定时对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在教学手段的研究和运用方面,制定理论课电子教案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教学手段使用的评价实践。在考试方面,开展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研究,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大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从根本上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调控。

(四)以信息反馈为手段,提高监控体系运转效率

在监控体系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信息反馈,它把教师的教学状态信息反馈到监控系统,又从监控体系的培养控制策略中把帮助培养信息反馈给教师,通过信息反馈对课堂教学及时地进行预防提示,将信息直接反馈到教师,对存在问题进行不断调整,并在先进策略和培养策略的控制下,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

三、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的要点

(一)监控观念

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监控对象的管制,而应充分分析研究教师在被监控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减少教师对监控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变对教师监控过程为培养提高的过程。要重视育人过程,注重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使教师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如,适当加大体育教学研究经费的投人,引导广大体育教师投人教学改革;设立体育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资助项目,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创造如专项进修学习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享受工作的乐趣;评选优秀主讲教师。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政策配套

良好高效的监控机制还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在机制建设上要使组织、责任与利益到位,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质量检测的结果不但有明确的反馈意见,还要与责、权、利挂钩。对优秀主讲教师采取教研经费资助的办法,支持其进行教学改革。在工作量考核中,加大教学工作量考核系数,对教师多付出的劳动予以承认。在各类评优中,优秀主讲教师可优先。这些政策的配套会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原来被监控的局面变为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开展。

(三)信息反馈的指导性

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的过程。因此,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及时反馈信息是具有实效的监控系统应具备的重要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一般应反馈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学生的考试情况,二是督导员和学生的评价成绩,三是学生座谈会和督导员听课的具体评价意见,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优势、不足及应改进的方向。

(四)监控队伍的建设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ry to Analy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ing Sports Eduction and

Improving Excellent Rate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ZHAO Jianlin, YUAN Xu

(Sport Facult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tandard" is an important basic discipline of our country's Sports education,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of the work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health and promoting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rom angle of stressing Sports eduction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improving excellent rate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Key wordsSports teaching; physical health test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能有效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肩负对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的功能,其实施对象主要是在校学习的学生。

有关部门从倡导增强国民体质,尤其是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目标出发,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条例,确立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并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以保障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顺利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广泛实施,通过实施这项学校体育基本制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全面提高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的本质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以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体育科学知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及健身观念并积极培育体育实践能力。良好的体育意识与坚定的健身观念,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运动技术技能、积极参加课外身体锻炼、提高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2)体育教学内容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教学内容以身体运动为主,体现了体育教学实践的本质特点。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体育科学知识,运动技术、基本技能,基本技战术,通过反复练习与实践来巩固和发展已学习的运动技术、技能,以达到学习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并完成学习任务。

(3)体育教学具有全面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和身体练习中能起到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启迪智力、磨练心理、提升团队意识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现身教育功能。体育教学活动从传授体育科学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培育体育能力、增强体质的动态过程中,渗透着多种教育功能与作用。具体体现在增知识、强体质、强意志、调情感、提高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功效。

(4)体育教学学生学生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生理负荷。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做运动练习时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生理和心理负荷,伴随着练习的强度,难度逐渐加大和时间增加,产生一定量的生理疲劳和心理负荷,正是由于这一身体运动规律,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加速机体新陈代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机体各系统机能水平提高,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5)体育教学中区别对待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情况,性别差异,体育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优劣等具体情况来组织教学。这种教学原则充分考虑了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最大程度体现了人性关怀的教育根本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加强体育意识,培育体育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充分理解、认识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机能的基础上强化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解,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对提高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组织练习内容丰富、趣味性强、运动量和对抗性适中的练习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牢固树立健康观念参与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我院在2005年开始全面贯彻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标准。在执行落实的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体育部认真抓好这项工作。体育部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全面实行教育质量年活动,加大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力度、狠抓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校内各级、各项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健康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参与锻炼身体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

学生的体质监测结果充分证实了近年来我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良好效果。近三年,我校学生体育达标、体质监测的优良率、合格率逐年提高,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增强了学生体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利配合了学校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

强化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精神,热情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科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提高体育能力,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体育经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积极推进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意识、体育观念提升体育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未来广东省社会体育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社会体育后备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来源: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批准编号:09YB8900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Z].2007:4.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境资源;分析测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等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何保护有限的资源、优美的环境是人类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难题。而应对这一难题的首要环节便是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当前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资源状况,了解这些环境要素,如当前的清洁程度或受污染程度。因此,培养具备环境与资源分析测试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了新世纪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的开设恰好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成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环境类和农学类专业有益的选修课程。该课程特点有:(1)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包括土壤肥力及污染物测定、水质分析、作物营养诊断、农产品安全与品质分析等。(2)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法更新较快。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标准也不断制订,而这些新的检测项目也将被纳入到该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分析测试的方法与设备不断改进,这些更精确、更高效、更安全的测试方法也将被引入到该课程中。(3)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所在课程组成员在《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开设之前做了大量的论证和精心的准备工作,而在近年来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主要以验证实验原理和锻炼学生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为主,重视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缺少悬念,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环境或者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制约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实验课时相对紧张,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从试剂配制、器材准备到实验测试、结果分析整套流程;有些实验技术手段与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课程的考核指标仍需逐步完善等。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近年来授课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和分析测试科学的发展趋势,提出改革《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实验中测试项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按照讲解内容进行操作,通过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验证书本知识,反映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这种教学过程固然严谨,但也容易造成学生仅仅以完成实验任务为目的的弊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授课中加入测试项目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介绍。例如,在讲授土壤中氮、磷、钾等指标的测定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情况,介绍学好本课程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关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测定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时,让学生自己在校园内的池塘、溪流中采集样品,使分析测试过程与学生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设置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流程,让学生自主发现影响结果的因素

分析测试过程中环境因素与实验条件对分析结果存在影响,需要加以校正。直接将书本上的校正系数告诉学生,虽然也能完成分析测试任务,但难以让学生对所测试的具体指标受哪些环境因素和实验条件的影响有深刻印象,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容易忽略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环境、实验条件下,让学生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对比测试结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因素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实验全过程操作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测试工作能力

《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是一门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分析测试技能的课程。其中的每一项实验都包括试剂配制、器材准备、实验测试、结果分析等诸多环节,但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保证学生在每项实验环节中都能亲历亲为。而当学生就业后,往往需要独立地开展工作,了解、掌握各项测试指标的完整流程成了一项基本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课程组教师除了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验流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外,在实践教学中,对每一项分析测试实验所包含的步骤、完成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细致、充分的论证。尽可能地将实验试剂、器材准备工作也加入到实践课程内容中来,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每项测试实验的全部过程。对于那些确实无法将实验所有环节都安排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测试指标,则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不断改进课程设置与大纲内容,使各门课程在内容上既能相互衔接,又能相互补充、加强。

四、多种实验方法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测试技能

随着试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与改进,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无论是针对土壤、水质,还是植物分析,许多指标都存在多种测试方法,传统经典的方法往往需要更多的人为操作步骤,有利于锻炼学生在实验中的各项基本技能,并且采用这些方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也容易满足,适应面广。掌握好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在各级机构中顺利开展分析测试工作。而在应用大型仪器进行分析测试的方法中,自动化程度被极大地提高,能使操作人员从大量繁琐的实验步骤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减少了实验中造成人为误差的可能性,提高了测试精度。学习掌握这类分析测试方法,能使学生今后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分析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针对《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分析同一指标时,应用多种测试方法的实验环节。例如在测试土壤中交换性钾、钠、钙、镁时,既使用经典的滴定和火焰光度计测试方法,也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进行测定。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测试技能。

五、逐步改善考核体系,提高分析测试水平

《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现阶段两部分的课时数相同,均为64课时,考核时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实践操作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课程组教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逐步调高了实践操作部分在考核中所占比例。除保留平时每项测试实验分数计入实践操作成绩外,适当增加实践操作测试环节。测试的时间和项目并不固定,一般安排在后半学期,针对学生进行分析测试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的步骤来设置。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实验步骤进行测试检查,利于学生养成标准、规范的操作习惯。另一方面,课程组成员也在争取适当增加实践部分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锻炼机会。这些举措逐步实现后,必定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实践操作环节更加重视,分析测试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作为一门分析测试类课程,《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的教学内容必定会随着测试方法科学的发展和分析仪器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此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必然会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因此,面对新的问题,继续推进有助于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是一项长期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忠红,郝振河,郝欣.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探索,2010,(12):153-154.

[2]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3]张笑归,刘树庆.提高“土壤农化分析”实验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53-155.

[4]徐国华,周权锁,杨超光.以科研和学科优势促进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9):28-30.

[5]李孝良,于群英,段立珍.专业技能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以《土壤农化分析》课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187-188.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范文第4篇

时代迫切呼唤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当前国家发展、国际竞争、人民期盼都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迫切要求。近年来,教育质量在思想认识上得到高度重视,但在实践中标准不完善、监测不到位、保障不得力。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判断全国的教育质量以及一个省市区或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众口不一,缺乏统一的认识和行动。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教育质量标准的缺失。为此,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和评价依据。

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在相关章节中分别提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层级、类别的总体教育质量标准或其关键的教育质量标准指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念。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上看,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国际共同趋势。标准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起点和依据,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要改革策略之一。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很多教育标准。欧盟于2000年5月发表了《欧盟学校教育质量报告——16项质量指标》,这是监控其成员国学校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英美各自强化了结果导向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印度则继续完善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质量保障国家标准体系。国际上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主要包括学生评估标准、课程标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标准或原则、教育产品标准、教育机构办学标准等,这些标准强调以课程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发达国家政府希望通过制定高标准、实施绩效问责制、运用评估手段来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家庭和社会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等。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更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从国际经验来看,只有基于标准,提升教育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标准是学习者、学校、区域和国家教育质量提升的起点和评价的依据。在标准缺失的语境下,去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犹如迷雾行舟,难免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方向、动力和支撑,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以指导和规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当前教育不公平的焦点在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和校长管理水平等人力方面的不均衡,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津贴补贴等财力方面的不均衡以及校舍、教学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物力方面的不均衡,等等。如果能够建立起教育质量国家标准,让全国所有区域、学校和教师在统一标准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能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全国统一标准,确保所有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教师质量、经费等达标,从而保障底线的公平;二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实现区域、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稀缺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三是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效能,确保教育结果的公平。

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国际上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分析,我们认为,尽管各国具体的标准体系千差万别,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即以结果为导向、以可应用为目标、以可测量为原则、以提高质量为宗旨。这些基本原则,在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时,可以作为参考。

(一)以结果为导向。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质量概念,其内涵在不断拓展的过程之中。从最初简单地用成绩来标示质量,到后来用认知、做事、社会性活动和做人等全面结果反映教育质量,显示了人们对教育质量认识的不断深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质量监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等,都重点包含了教育结果的评价。

发达国家由于教育发展比较均衡,教育条件已经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因此,教育质量标准多以结果为导向。2010年3月13日,美国教育部公布了重新授权《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改革蓝本,该蓝本就多次提出要以结果为导向,要求各州所制定或采用的教育标准能够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需要。

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教育质量标准制定上存在着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重分数轻能力、重硬件轻软件,教育标准重点放在教育质量的保障条件上,比如办学条件中的校舍、图书、师生比等,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等软件关注不够。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超越成绩这一单一指标,强调教育的民主性、社会性和可应用性,用认知、做事、社会性活动和做人等全面结果反映教育质量。在教育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上,要以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强调教育在促进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情感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树立负责任的公民应有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公平地让学习者获得全面发展。

(二)以可应用为目标。

建立准确有效的数据指标体系,是教育质量标准实践应用的根本目标。教育质量是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准确有效的教育数据系统是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美国2005年启动了“数据质量运动”,旨在建立全国性的纵向教育数据库,便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获取和利用有效的教育数据信息,以开展理论研究并改进实践。纵向的数据质量系统是一项长期工程,包含了10个必要的数据库,涉及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业成长轨迹,并将相关的数据库连接起来。欧盟则强调数据采集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关注教育质量,并力求做到使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我国在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准确有效的数据指标体系也必不可少。同时,我们还能以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契机,扭转现实中过度行政干预,校长和教师缺乏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局面。《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和承担相应责任”。如何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按照国际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教育数据信息系统和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以代替之前的监护关系、行政关系,从而以契约形式强制学校承担政府期望其所要承担的责任,促使学校提高教学、科研效率、效益,提高质量。

(三)以提高质量为宗旨。

标准是学习者、学校和区域或国家教育质量提高和发展的起点。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及技能进行客观评价的根据。基于国际经验,我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要参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确立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工作思路以及符合国家目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质量等级标准;同时,依据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教育质量监测范围可分为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监测系统。通过持续开展全国教育质量监测,以科学、客观的数据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教育质量状况、水平与特征。监测结果应以公告、通报、诊断报告等形式,向社会,或抄送个人、部门。通过监测,不断完善国家教育政策,指导、引导整个教育体系向着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迈进。

进行教育质量监测时,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不同对象与目标,针对不同层面选择不同的关键监测点。如在监测目标和内容上,国家层面侧重教育普及水平、教育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区域层面侧重于区域教育普及水平、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监测维度包括投入、人力资源存量、结果、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程度等;学校层面侧重于教育过程中基本要素的发展水平,监测维度包括设备、学生、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等;在个体层面侧重于全面发展水平与适应国家、地方社会需要的能力,监测维度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教育质量标准的各项指标均以可应用为基本目标,以可测量为基本要求,各指标值应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客观要求。

对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一些建议

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和的、对教育质量所作的统一规定,是在全国范围内须共同遵守的衡量教育质量的准则和依据。教育质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也需要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

(一)成立教育质量标准专设管理机构。

国际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监管主体可分为三种:一是由教育部相关职能或研究部门直接负责标准的制定与监测;二是由专业学会负责标准的制定与监测;三是成立专门的独立机构来监管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近年来,无论何种体制,专设的教育质量标准研发与应用机构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过去一些坚持教育部和专业学会为制定主体的国家,也正逐渐改变做法,开始倾向于设立专门的教育质量标准机构去负责具体实施。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成立这种全国教育标准化委员会或教育部直属的具备第三方独立性质的专设机构,由它来启动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工作,也颇具可行性。

(二)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框架由不同的教育层级、教育类型、教育监测质量指标体系共同构成。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与内容都各不相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将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及现实需要,通过制定关键指标的方式予以确定。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的教育质量监测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和本科教育阶段,基础教育方面的工作相对完善。以基础教育为例,2007年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旨在通过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的监测,准确地向国家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等,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该中心成立后,在全国各省份选取样本县(市、区)开展试点监测,采集中小学生的数学、科学、语文学习质量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学科或领域的影响因素方面的数据,并向教育部和地方提供相应的各类监测结果报告。

同时,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时,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改变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零散、片面、孤立的局面,应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并各有侧重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

(三)为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关法律法规保障。

从国际上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教育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保证教育质量标准在实践领域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其中,俄罗斯和日本更是将教育质量标准法律化,直接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国家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作出了明确、详尽和强制性的规定。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规定:俄罗斯联邦制定的国家教育标准包括联邦的、民族的、区域的三个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通过其(中央的)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在它们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国家教育标准中的联邦部分。该部分规定基础教育大纲中必修内容的最低限度、学生学习负担量的最高限度以及毕业生培养水平的起码要求;实施教育大纲时,可为智力偏差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国家教育标准;国家教育标准是对毕业生的教育程度和业务技能(不管他们受教育的形式如何)进行客观评价的根据。

日本是依法治教的典型,其《学校教育法》第二章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10项教育目标,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此外,《学校教育法》还对学前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幼儿园的5项保育目标。

在美国,联邦政府为提升全美教育质量的每一项标准都给以法案和专项经费的支撑。比如1994年克林顿总统曾提请国会通过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法案《2000:美国教育目标法》,建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提出努力帮助处境不利儿童提高学业成绩、保障校园安全、促进教师进修等保障措施,以立法的形式资助鼓励各州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用以衡量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

应该说,国际上通过立法确保教育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与规范,并通过立法促进其在实践领域得到切实贯彻和执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四)形成教育质量结果公开和有效使用机制。

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是完善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改进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所以,对教育质量结果的,建议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评价(外部评价)的方式。第三方或外部评价机构需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认证,评价要具有独立性,机制遵循公开、透明和独立的原则,评价报告要向全社会公开,报告结论和建议不受政府主管部门、有关教育机构或利益攸关方的影响。

这方面的工作,有些国家已较为完善。像美国教育进步评价结果报告的信息机制就较为成熟,形成了“公布一交流一反馈一修订”的信息机制。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国家教育报告卡”,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的信息机制不仅向公众、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提供学生在各个学科方面能力的描述性信息,而且为修订、完善下一步的标准框架及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国家教育进步评价监测结果信息一般是由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向公众。在信息形式上,除了书面报告形式外,通常还会有一个新闻会来每次评价的结果,并借助网络平台、电视媒介、报纸报道等渠道,方便公众获得结果信息。这确保了社会、学校、家长的知情权,评价的过程和信息得以公开化、透明化,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得到了有效的监测。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质量公告制度是用好监测成果、改进学校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在工作中不断得到调整的重要依据,需要在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William H.Schmidt,Richard Houang,and Sharif Shakrani,International Lesson about National Standards,Fordham,August 2009,省略/publications/2009/200908_internationallessons/20090826_In-ternational_Lessons_Report.pdf.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范文第5篇

农村基础教育所追求的现实目标还是升学教育,原因很简单,学校的升学人数关乎其生存与发展。这样,农村教育的实际背景和生存困境,使得农村教育成就感的逻辑归属自然是“学而优则仕”,学生、家长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基本教育观念是读书考学。人们朴素的“功利唯上”的教育思维认为,考不上学校就没有成就感,“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甚至有燃起的火焰。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境遇、认识危机和教育评价制度的失真需要我们厘清农村教育发展思路,确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依法治教,包括“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问责制”等。对农村教育来说,教育发展需要标本兼治,根本途径是要加强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基本目标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和评价体制改革,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制度建设是基础,法制建设是制度建设的有力保证,是农村教育管理的重要价值目标。第一,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农村教育管理的重要价值追求。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指依据教育立法,对农村教育评价政策、制度和教育管理基本领域的全面调控,教育教学及其评价依法运行。它包含3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国家立法文件作为教育评价管理的基本依据。农村教育教学评价管理的行为规范都应当按照立法文件精神、原则和规则进行。

其次是规范评估农村基础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教育评价管理制度。再次是维护教育公正和秩序,确立教育评价权威,增强教育评价依法管理意识,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依法表达教育诉求。第二,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农村教育评价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基础相对薄弱,教育评价制度立法是农村教育评价管理的基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制度、体制、机制和教育模式都要通过立法和多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形式得以实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基础教育法制化建设,是教育主体依法主张自己的教育权利,承担相应的教育义务与责任,有序参与教育民主管理的重要立法制度构成。第三,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农村教育评价管理规范性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直面新的课程、教学和评价变革,教育主体要强化保证教育公平、维护教育环境、加强教育保障等职责,以教育公正、教育利益、教育责任等作为价值标准评估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基础

农村基础教育评价体制改革需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与指导,保障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社会主体提供一个有效的监管和纠偏机制,以维护教育的效益与公平,需要建立一个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对农村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为教育质量监测管理运行、检测服务提供支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是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基础,也是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绩效审计。

(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的导引,需要制度立法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任务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需要建立权威的专业评价机构,负责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的统筹和指导,其职能是制定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评价标准和考试建模,负责解释评价结果,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建立,能够保障公众对基础教育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同时接受社会监督,满足教育问责要求。主要形式是应用网络媒体,通过设立教育网站,登载评估数据信息,公布测评结果以及学生、学校、县(区)、乡镇的教育质量的相对位次等。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1)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标准及测试框架说明;(2)学生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达标状况和整体发展趋势;(3)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地区差异、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等;(4)改进建议及教育决策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发展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科学建构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为农村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一个有效方法。教育质量监测的过程,是一个依法办学使教育教学程序规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过程。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估需要科学建构中小学学业成就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学业成就质量检测,这是农村基础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业评价立法制度,它是基 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据此建立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框架。学生学业成就质量检测的操作系统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测试程序:规定测试目的、学科、年级、试题开发、审题人员、评分标准、结果分析与报告等。学生学业成就监测的结果及其分析就是评价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制度建设。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制度涉及对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研究,需要根据农村教育实际的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农村教育规律的评价制度。

(二)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审计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加强教育督导,进行教育绩效审计。教育督导对农村基础教育评价法制化建设具有研判和问责意义。教育督导主要是监测教育发展状况,如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和使用,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估和评比,指导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的评估。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追寻教育责任。农村基础教育失败,谁负责任?评估分划责任,责任促进教育进步。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评价权责明晰度较差,教育问责制度很难实施。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责任是承担教育行为主体的共同责任。因为教育绩效评价制度和政策涉及的不单是教育本身,它还蕴含着教育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效率价值、平等价值等自由度问题,这是教育者和立法者所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学校、学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都是相应的责任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制度应有明确的问责制度,承担教育责任。

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审计需要分划教育责任,即教育责任主体应承担哪些教育责任?整体上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监测因素包括学生学业质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教育管理效率、农村学校办学业绩以及教育政策实施等。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提高学生学业成绩;(2)提供一个安全的教育环境;(3)提高教育管理效率;(4)改善社会公众支持和对学校的信任;(5)创造一个积极良好的社区文化;(6)为所有孩子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学习条件等。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审计需要建立关于教育责任主体的评估标准。教育责任法的内容和定责要素必须齐备,立法条文规范完整、清晰和明确,如具体规定教育主体“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该怎么做”、“由谁负责”、“负什么责”等,行为标准尽可能定量化,以便于操作。例如,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需要实行周期性的年度监测报告制度,学生学业成就监测结果及其分析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并依据监测报告追寻教育责任。具体到学校绩效评估,需要建立基于一定标准(评价参照性指标)的评估系统,包含学生学业成绩指标、学校年度表现报告、学校改进计划,以及奖惩措施等内容。评鉴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学校是否实现指标所规定的工作任务与目标。学校依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实行学校年度评鉴,并规定一定时期内学校未能取得评价指标所规定的工作目标,则应接受相应的教育惩戒等。

立法规制: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立法规制是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逻辑起点,以国家教育评价政策为指导,明确基于3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的3级评价系统以及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其立法规制应进行系统化的政策体系设计,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教育主体依法治教的能力建设。

(一)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体系设计

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改革不仅需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具体方案的周密安排,更需要有清晰的理论假设、系统的逻辑设计与分析,以及基于农村教育实情的政策体系设计。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极为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对农村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逻辑分析与论证仍不够深入,对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设计也不够全面和系统,导致农村教育评价改革存在某些断层和断链现象,进而影响农村教育评价制度的法制化进程。从表面上看,农村教育评价并不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或法律层级不高,或缺少透明性,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为此,有必要提高立法层次和技术含量,增强教育法律的权威性。因而,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体系设计必须深入到位,如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需要在国家《义务教育法》框架下制定有关法律条款,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实施细则进行更为具体的规范。而且,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关系最优化的必然选择。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教育评价政策和制度的法制化实施问题,研究和建立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体系是解决农村教育公平、教育利益、教育规范等问题的关键和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评价制度教育立法,以立法规制来保障农村素质教育的实现。例如可以考虑制定《农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学前教育法》、《农村教育评估监测法规》等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体系设计,以此来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教育评价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首先要完善立法制度改革。如教育投入分配制度,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中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按照平等受教育的原则,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部分在农村,因而就必须对农村教育投入,包括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学生受教育权益、学校设置标准等进行统筹立法。第二、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要加强教育评价管理体制改革。有效的教育评价运行机制要形成“科学、规范、协调、高效”的教育评价管理体制,重点是农村评价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教育职能的转变,推行公共管理机构的民主管理、决策和监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教育生产力。第三、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需要进行农村基础教育行政优化改革。教育行政方式与权力对农村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承载教育督导功能,工作应超越某一具体的教育部门或系统,它代表政府行使权力,不受政府行政体系的干预。

其教育职能的协同性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提高农村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主要强化农村教育法规体系建设,强化依法治教,依法监督。二是加强农村教育行政协同。在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的同时,建立教育行政协调机制,追求整体绩效。三是加强农村教育现代化与科学化建设,建立教育行政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农村教育行政规范体系与标准体系,努力提高教育行政有效分析、评估和决策水平。

(三)加强教育主体依法治教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