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第1篇

一、理顺教材内容,衔接初高中知识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我们应该根据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与具体要求。分别区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对其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记忆已忘的知识,使其再现并巩固,而不能认为这是初中已经学过的,就不再温习了。例如:在教学“受精作用”时,我们回顾初中课本中植物受精过程的示意图,以及生男生女的图解。通过这样的复习,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学生深入回忆受精作用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样,就把初高中知识联系起来。高中阶段有很多要求较高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例如:对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这个实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并且能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与自由组合规律。其次,还要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于是,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离现象与自由组合现象。通过对孟德尔研究过程的体验,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衔接初中学过的知识。

二、抓住知识点衔接,优化高中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知识是初中生物知识的递进,同时存在互补关系。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梳理有关的衔接的内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知识,不妨采用展示实物图、列表对比、显微镜下观察等方法进行,调动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对重点与难点知识,除了采用直观手段外,还要重视利用生物科学史与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优化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个内容时,先展示初中课本中的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再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以及用显微镜观察等来引起学生的记忆。这样,逐步深入地理解细胞的复杂结构,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学习基因的本质、表达、突变时,学生已经对遗传变异的现象与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又利用初中课本中相关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材料,展示生活中典型的遗传与变异实例,引导学生做深入具体的学习,从而有效促进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学习。

三、弄清编写意图,继承并衔接知识

初中生物教学往往突出人体与人类活动的内容,以及生物圈、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圈、生物与细胞、人及其他生物,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与发展,以及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等。而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模块选择了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及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在选修模块中,为了满足学生长远发展而设计较为深奥的内容,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在编写时已经考虑到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新课本中已经删去了人体内食物消化、营养物质吸收、气体的交换与卵式生殖等内容。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对初中内容中某些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例如:体液调节这方面内容,课本中先通过列表来归纳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如人体内一些主要激素的名称,以及产生的内分泌腺的生理作用,然后再讲述一些初中未学过的激素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同时,对神经调节部分内容也做了适当的处理。

四、针对实验教学,采取相应教学对策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应该熟练掌握初中生物课本中的知识,熟悉初中生物课本中的各种实验、实习与探究等。弄清楚初高中阶段在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内容上的异同点,在知识的层次结构与能力层次上对高中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弄清楚实验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的联系与区别。规范学生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同时,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实验教学中,要进一步启发学生主动按照科学的探究方法设计一些可行的探究实验,并与学生一起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由于高中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初级中学,各初中在实验教学的硬件、软件等各方面条件与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特别对那些在初中阶段实验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熟练掌握高中阶段的实验内容,以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实验内容。

五、教学方法衔接,培养学习生物兴趣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第2篇

关键词:模型;建模;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促成部分”。因此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标准对我国的普通中学生物学教育确立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目标。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同时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此,新课标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

1、“建模思想”的含义及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提倡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简单地说“建模(modeling)”就是通过把你不太理解的东西和一些你较为理解、且十分类似的东西做比较,你可以对这些不太理解的东西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建构模型(即建模)。又称模型化,是研究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凡是用模型描述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的过程,都属于建模。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生物模型的形式有很多,高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有三种: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无论哪种模型建构,都能够使研究对象直观化和简化,同时还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建立正确的模型可使我们对生物本质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对生物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建构出合理的模型,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发生正迁移,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理科思维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生物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2、必修模块中可用于“建模”教学的素材

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一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确定对象,设置已知与未知,运用科学规律,选择研究方法,检验模型是否与实际一致。从这个层面看,建构模型的目的就不只是停留在模型本身的结构与性质的探索上,而是上升到科学能力的发展的高度,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整个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明确写明要用模型方法去解决的内容共有10个,具体如表一。

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如果具体教学中模型建构过程切实得以落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既能学到知识内容,又能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生物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另外,在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模型建构,但却必须运用模型和模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尤其的数学模型建构的运用显的更为突出。比如: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来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配子的基因组成;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相乘原理来解决一些遗传病机率的计算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提炼总结,并进行数学建模。在高中学习阶段,有部分学生把生物学科当作是文科来学,认为只要会背、会记、能理解就可以了。其实并非如此,在现行的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应具备理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科思维的培养,树立理科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下面介绍课堂教学中模型构建,体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供同仁参考。

3、模型建构实例

3.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步骤一:用彩色绳子和橡皮泥等材料,在细胞轮廓里做一个具有1对同源染色体(臂长为6cm)的初级性母细胞(半数同学做初级精母细胞,半数同学做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并写出细胞名称;

提出问题:染色体是什么时候进行复制的?

学生行为:学生操作,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可能会有将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用不同颜色绳子做成的情况)。注意不同初级性母细胞各派一个代表。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的认识。

步骤二:讨论该细胞分裂(减I)过程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在细胞轮廓中做出相应的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和所处时期;

提出问题: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同源染色体什么时候分开?

学生行为:讨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的变化,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明确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步骤三:在细胞轮廓中做出该细胞经减I分裂而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

提出问题: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形成的子细胞有无姐妹染色单体?

学生行为: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

步骤四:在细胞轮廓中做出经减II分裂而成的4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

提出问题:减II过程中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什么?有无姐妹染色单体?有多少种类型?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

学生行为: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对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比较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建立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类型的行为模型和数学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的坐标曲线的数学模型

3.2 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步骤五:在步骤一的细胞中加做1对同源染色体(臂长为3cm)。

提出问题:减I的后期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有什么行为?经过减II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有多少种类型?

学生行为: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行为变化的认识.

教师归纳总结配子多样性

(1)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类型有 2 种;

(2)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卵细胞类型有 1种;

(3)体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2n 种。

建立具有两对或n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类型的行为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用课件展示形成过程的动画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各阶段细胞的名称及数目和染色体动态变化。

以上模型建构案例以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这一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为主线,以实物模拟制作的方式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的物理模型,尝试通过建模活动找到突破重难点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模型构建加强化了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规律变化的观念和印象,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确立了前提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分析对比、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染色体和DNA数目规律性变化的数学模型,达到对减数分裂本质深层次认识的目的,并运用模型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模型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模型方法的精髓乃是体现在探索与发现之中,不亲身经历这些探索,很难发现其中的要素与关键之所在。要让学生置身于探索生物学现象、发现生命规律的活动中,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和统计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索,顺着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去感知、去思索,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生物学知识的真谛,从而提高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中生物教学中的几个数学建模的问题》洪东涯 金理笑.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第3篇

生物学史 方法 生物学教学 高中生物

生物科学史教育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新课标强调“要注重生物学史的学习”。科学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习生物学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可作为体现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载体。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进行生物学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利用生物学史作为材料创设导入新课的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把故事性和逻辑性极强的生物学史作为导入新课的资料,是非常理想的,可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分离定律》一节内容,本人在课件上打出19世纪前人类对遗传现象的一些不同看法。学生看到这些内容就很好奇的在讨论交流,我接着介绍融合遗传和颗粒遗传之争,进而通过讨论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代牡丹花的颜色是什么?提出当时科学界普遍认同“融合遗传”观点。在关注这么一个矛盾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便转移到想弄清楚到底怎么样遗传这一问题上了,为新课的开展做了极好的铺垫。

二、利用生物学史,进行重难点突破,易错点强化

生物概念是经过长期研究、争论、总结、修正而形成的,每个概念背后都有一部“历史”。改变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物学概念的意义建构,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难点和易错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像科学家一样去实践。在讲解DNA平面双链结构内容时,为了突破DNA两条链的连接方式这一内容,我让同学们假设自己就是当时的科学家,正在研究DNA两条链到底是如何连接的。并进行学生活动:用手上的材料连接制作模型,自己实践去探寻结论,直至建构出和资料相符的模型。

这种方式把生物学史和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学习科学家模型建构的方法。学生要得到答案,就必须自己去思考,去操作,去重演历史,去修正自己的模型,直至用手上的材料拼接出和史料中相符的模型。在课堂中,多数同学表现的比较积极,成功拼出模型后更是获得了很好的情绪体验。我适时鼓励学生,原来科学家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深,我们努力也可以做成功。这对于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缺乏、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来更具有鼓舞效果。

三、作为知识建构脉络线索

科学家所走过的研究历程体现了科学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决定了教学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牢固掌握知识点。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重新经历科学家所走过的历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一步步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进而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的体验如同亲身经历了科学家的探索经历,感受到科学巨大的魅力所在,并且学会了推理,学会了分析,在过程中自然而然接受并牢记知识点。学生还能真切体会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加深对其理解。锻炼了学生推理的能力,学会了对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此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通过过程体验看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需要一代代科学家为之努力和付出。同时也看到科学是一步步修正的过程,科学家也会犯错,也有局限性,他们的科学理论同样需要实践验证;科学发展处于动态当中,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修正、发展以及完善。这些对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都是有利的。同时,学生获得这样的信息:技术往往和科学密切相关,技术手段的进步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而技术的落后往往制约科学发展。

在《细胞膜》这一节,我采用科学家对细胞膜的研究历程作为线索,逐步呈现科学家的研究现象,再让学生根据现象去推导结论,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去建构细胞膜模型。学生建构出生物膜的双螺旋模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四、充分利用科学研究过程的探究性,组织探究教学

生物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探究的历史,其发展过程本来就充满了探究色彩,生物学史资源是不可多得组织探究教学的材料。通过生物学史能够突出“科学探究”、“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史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作为探究教学极好的载体。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了解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的同时,突出了科学方法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经典的实验,这些实验可以改编设计成探究型的课题,适合进行探究教学。

例如,酶的概念建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光合作用的探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遗传密码的破译、对英国皇室血友病的探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探索等都可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即:

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质疑,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进行探究教学。

五、介绍科学家的经历和科学研究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每一位成功的科学家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特别是像孟德尔等一些中学阶段表现平平,经过自身努力后却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对学生更能起到好的激励作用。浙科版教材中生物学史内容包含了很多课后阅读资料,这些史实进入教科书不但体现了对科学家的尊重和认可,也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的极好教材。

再比如介绍细胞学说,可以适当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修正的过程。再比如必修二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就有两部分关于孟德尔的课外读物。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行学习,并且交流感想。学生从中收获诸多启发,如科学研究需要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精神,需要有创新意识,同时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改

收稿日期:2006―11―16

作者简介:王丽(1968―),女,汉族,山东黄县人,大学本科,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普通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2007年我省将进入高中生物新课改的试点,使用哪种教材是我们现在着手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今教材有五套: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中生物新教材、江苏出版社高中生物新教材、河北少儿出版社高中生物新教材、浙江出版社高中生物新教材。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生物教研室对高中生物已有的五套新教材组织各地市教研员及骨干教师进行了研究,将各套教材的优胜之处进行比较,为今后选择适合我省教学实际的教材做好理论研究。五套教材在设计上基本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科书编写建议的要求,五套教材基本体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五套教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就其特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新课程标准,从生物学科特点及培养目标出发显现内容

《生物学》各新教材,在以新课程标准各模块内容为核心的基础上,又对每一模块进行粗略的划分,即每一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如地图版《分子与细胞》模块分为“有机体中的细胞”、“细胞的自我保障”“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的生命周期”四个单元,这样就使在共同教学内容前提下,相关知识更具集中,段落清晰明了,增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便宜性,也增加各部分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另外,通过每一节后面设置的“继续探究”栏目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每章节的篇首编者都会呈现出本章节的“课题研究”、“研究计划”、“总结交流”,这种开篇明义的做法,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将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克服了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是在章节的篇末又以“回顾总结”的形式,进一步构建这一部分内容的体系,首尾呼应,相互补充,也恰恰在呈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供给学生研究的方向和计划,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

二、不拘泥于内容,时时处处渗透探究的思想,使间接知识直接化

各版《生物学》教材一大特色就是“探究活动” 这一栏目的设置。这一栏目贯穿每一章节,它的内容不再简单地告诉学生有关知识直接化。如:地图版“细胞的发现”一文,作为生物学史的内容,它不仅呈现出细胞发现的过程,而且通过三个资料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体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的目的,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加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再如“探究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法,通过标记变形虫探讨结果,将生物科学研究基本方法传递、呈现给予学生,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能力。适应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思想。

又如江苏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很多内容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探究活动分为“边做边学”和“课题研究”(后附表格),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而人教版教材则以“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栏目从提出探究性问题的方式入手,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资料分析、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资料搜集和分析、批判性思维、科学方法、技能训练、想像空间、知识链接、学科交叉、课外实践、实验”等栏目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动手和动脑,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三、图文并茂,注重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旧教材中,很多实验内容只是单纯的文字介绍,缺乏直观性、生动性。而地图版“生物学”教材中将鉴定各种成分的各种活动程序与操作图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本段内容的时候明确了本实验的关键步骤,重点操作使重难点内容简单化,并对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这种呈现方法是其他的形式无法比拟的。实验从探究式方面进行入手深入研究。如河北少儿版教材中模式图较多,较易说明问题,“开阔眼界”中设计的内容新颖丰富,设计的“本章小结”栏目将本章的重点、难点归纳比较,合理、细致、到位,给学生学习带来方便。河北少儿版生物教材新课标中倡导的探究性实验中穿插了“注意”“技能卡”“小辞典”等提示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把握。

江苏版教材中通过“实物照片”、“示意图”、“模式图”、“图表曲线”等119幅多种形式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真切的感性材料,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既有利于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简约化,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图和图群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

教材中对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切身利益联系紧密的事例与栏目设立较多。如人教版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科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注重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最新科研成果,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科学家的贡献,为学生指明了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献身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

而江苏版教材中课外读物分为“放眼社会”、“拓展视野”和“走进职业”等内容,内容多选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或者听到过的,又与教材的内容密切相联系,可读性强,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放眼社会”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回眸历史”、“积极思维”等内容提供材料拓展学生对有关生物学科学史的关注面等,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习题精心安排,能够围绕主题,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地图版生物教材中,巩固提高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本章节情况的检测、考评,教材中更多地注重图表、图像、数据、坐标等方式的运用,紧紧围绕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层次分明,既重基础,又强调能力,对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客观依据。教材打破了以往只重结论忽视探究过程,重文字叙述,轻多种方式呈现,重编者意图,轻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在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下,脉络清晰,整个教材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突出了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前瞻性。教材中,还设置了信息链接、课外阅读等栏目,将课内、课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大程度满足了对生物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强的要求,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充分地体现了STS教育思想,使生物教学服务于社会,对培育学生终身学习、学以致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新课程下几套教材的特点,但本人认为他们在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如江苏版有些知识内容较深,如第一册第二章中“分子与原子”部分涉及化学内容较多。另外课后习题有些难度过大,有些边做边学、课题研究在我省教学中难以实施,如课题研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中,蚕豆幼苗培育到开花期、花药的获得等存在一定难度。人教版这套书在教学实施中也存在学生活动比较多,课堂时间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等问题。另外有些设备很难达到每所学校都能配齐,比如:PCR仪、微量移器、紫外分光光度计、微量离心管、一次性吸液枪头、电压仪、电泳仪等等。

浙江科技版教材在很多生理活动的名词上有了改动,比如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改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改为碳反应;自由扩散改为被动运输等等。另外在内容的选择上有的偏难,比如细胞呼吸加入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加入了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以及光呼吸的内容等等。再者栏目设置过少,相对学生活动少一些。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第5篇

从人类认识和学习知识的规律看,必须注重科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客观规律有:建立实践基础阶段;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阶段;归纳总结规律阶段。在平时教学中比较重视从实践到认识,让学生接受知识,而忽视科学方法的总结与规律的应用。科学方法的寻求和应用过程,恰恰是最富有魅力的过程,对学生智慧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看,掌握科学方法意义重大

有学者认为: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今后课堂教学应特别重视科学方法、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方法的传授,以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通过教学,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离开学校后,仍能很好地学习、工作和发展。所以,与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相比,掌握科学方法意义更重大。

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看,更应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传统的学科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离开方法和思想的知识是“死”知识,消极接受知识的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传声筒”。创新意识的形式、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新方法的掌握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学习科学方法学习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鉴赏力。学生在早期学习阶段,若能接受科学方法的指导,就能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教育的实际,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呢?笔者认为,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通过科学史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方法

学科的发展史不仅仅是学科事件的记录和再现,也是人们研究科学思想的反映和复原,同时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因此,学科课程内容应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概念作为重点,使教与学的思路尽量接近科学家的认识思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产生过程。具体地说,在学科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导到科学家当年的研究时代,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让学生重温科学家们在何种问题、何种环节、何种情况下、用何种方法和思路做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让学生对事件、问题、方法做出正确的描述和解答,并把其中的关键步骤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学应与学科科学史相结合,通过模拟科学认识过程,将科学史溶入学科教学之中,将科学方法融入科学史教学之中,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2.通过学科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

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重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比较多的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学,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建立、发展及应用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常用到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托,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适时点拨,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不同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3.通过问题解决,训练科学方法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达到运用的水平,是科学方法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方法训练的途径: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二是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习题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训练:一是夯实“双基”,牢固掌握概念、深刻理解规律;二是活化已经理解的基础知识,增强灵活运用的能力;三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运用能力。对于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求解的习题,教师要突出科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能运用这种方法。

4.通过知识复习,总结科学方法

知识复习是接受知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通过复习能温故知新,扩大知识面,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各项能力。因此,复习课是巩固科学方法教育的良机,有利于提高方法的系统性、深刻性。复习课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1)运用逻辑方法进一步深化概念和规律的理解;(2)要对学习过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加强内在联系,并融会贯通,在加深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认识理解的同时,不断巩固所学的科学方法;(3)要突显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例题、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开展实验教学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探究性实验,每个实验的过程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过多重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但对实验的目的、实验探究方法等问题的思考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验证性实验转换成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合作讨论完善实验、自主实施实验,进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6.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