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基础知识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技能教育;理论基础;实施原则;操作路径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生产力”、“造就劳动者”的教育,而高技能性正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或者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经济的发展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高移和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要和迫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孵化技能。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教育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它的天职。也是它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的体现。为此,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就高职高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路径谈谈自己的管见。权作“抛砖”,意期“引玉”。

一、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审视

(一)知识类型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的信息及其组织。从个体的知识结构角度出发,通常可将知识分为信息性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四类。信息性知识,也称之为事实性知识或陈述性知识。这类知识在学校教学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这类知识是经过提炼、过滤而沉淀下来的对工作、学习、生活最有用的知识,是带有方法论性质和智慧品格的知识,是人们应对和解决实践中各类问题的最重要的知识,是属于“为什么”的知识。经验性知识。就是个体亲历或体验到的知识,这类知识既包括动手实践的经验,也包括动脑实践的经验,亦称为直接经验。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程序化的知识。技能性知识,即主体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由练习而形成的完成一定任务的行动性知识。实践产生经验,而多次实践达到“自动化程度”,便形成了技能。技能一旦练就,比经验更深入、更巩固、更不容易遗忘、迁移性更好。显然在这四类知识当中,前两类是认识世界的知识,后两类是改造世界的知识,高职技能教育所要学习的主要是“怎么办”和“如何做”,用于增进和提高人们实践活动效能的知识,因而是以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是什么”的知识和“为什么”的知识要少讲,而要突出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讲练与习得。

(二)实用主义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哲学基础

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他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和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他所主张的实用主义教育是高职技能教育的哲学基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个人发展的联系,要求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经验的生成,“从经验中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从他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两个著名的教育哲学命题和他最早倡导的“问题教学法”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其次,杜威的教育观是“主行论”教育观。他认为。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他指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显然,杜威所强调的教育向生活的回归,“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的理论,都为高职技能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

(三)三重智力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复杂而多层面的。成功的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用来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则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显然理想的状态是三种智力的平衡共存于智力主体,但事实上。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这三种智力并非平均分配的。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在学校学业成绩出众的人,在从业生涯中却相当失败。如北大才子卖肉,复旦学子卖鸡蛋,清华女硕士卖菜等,就说明了这一点。相反一些在校学业平平的人,却可能会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实践性智力的高下。斯腾伯格认为:实践性智力是能使一个人产生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认为,高职生虽然可能在传统智商上低于长于学业的分析性智力的人,但这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更不代表他们不具备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他们更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他们学习知识的特点应该是与职业需要和岗位实境相耦合的。

(四)人力资本优先发展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经济学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将人的能力视为资本,认为这种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总和。舒尔茨曾测定,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由物力投资的结果,80%主要是教育或与教育有关的科技的作用。这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以德国和日本为例,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主要是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世界经济史上曾出现的三次经济赶超成功的范例,即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赶超西欧,而这三次赶超都是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说:“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因为一切经济效益的取得都是人才效益的凝结,人才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和制胜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人问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贵公司生产什么?”松下先生回答:“我们造人,也造机器。在制造产品之前,首先造就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这就是一个从三人组成的经营家用电器的小商号,发展成为今天世界著名电器大企业的成功秘诀。同理,如果企业、国家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必将会大大提升高职技能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五)建构主义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教学论基础

经验性学习离不开实践情境的土壤。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从自己的经验中积极构建知识和意义的过程。知识是主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主体赋予自己经验的一种形式。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不是被动积累的,而是个体积极组织的结果:2.认知是一个适应过程,它使个体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3.认知对个体的经验起组织作用,并使之具有意义,而不是一个精确地表征现实的过程:4.认知不仅有生物的、神经的结构基础,而且是社会的、文化的和以语言为手段的相互作用。高职技能教育应以建构主义作为教学论基础。引领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积极构建知识和意义,经验是人通过反省思维,而把握到的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往经历的总结。经验在本质上是情境化的。它是靠一种在场的体验生成的,在本质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参与性活动。高职技能教育要想提高教学绩效和质量,就必须创设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应用的、有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借此激活学生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体验、操作,并在这一过程中生成新的经验,完成技能和知识建构的良性循环。

(六)学习风格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一般来说,个体学习风格有以下四种类型:1.互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网络学习、讨论交流等交互方式。2.行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实际操作、动手尝试等实践方式。3.听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朗读背诵、口头解释等听觉方式。4.视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资料默读、图形自绘等视觉方式。对于高职生学习来说,主要适用于第二种“行动学习型”风格类型,其次是第一种“互动学习型”,而这两种尤其是第二种是高职技能教育学习的主导类型,体现了高职技能教育学习策略倾向,是高职技能教育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二、高职技能教育的实施原则把握

(一)主导核心技能的培养的原则

任何专业技能都是多元组合技能体系,都不是单一的和均衡的构成。它们都可以根据某一岗位操作需求和重要程度,分解成主导技能、非主导技能、相关技能等等。高职教学首先要分析出某一岗位的主导核心技能。然后以此为着力点,狠抓主导技能教学和主导技能打造,突出技能培养的重点决定环节和主导方面,打造好他们一生的职业底蕴,这应该是技能培养和教学的首要原则。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人若干个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然后问学生:瓶子装满了吗?学生回答说:满了。老师接着又往瓶子里装了一些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有学生回答:可能还没有。随后,老师又拿出沙子往里面装,装满后又使劲拍了拍,然后又问:现在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回答:没有。最后老师又拿出一壶水往里面倒,直到水与瓶口齐平。主导核心技能犹如放入在学生生命瓶中的大的石块。如果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先放入碎石、沙子和水,大的石块就无法再放进去。学生学到的可能只是一些效能不大的边缘技能。所以高职技能教学一定要把握重点,突出核心技能培养。

(二)技能培养和训练充分的原则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是属于难以被语言编码的、隐性的程序化知识,不能通过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式掌握,它是指向行动体系的本领。必须靠训练才能达到“会做”的目的。而且训练必须充分到位,才能确保技能的习得。心理学上有一个过度学习理论,要求知识掌握之后,还应有一个继续学习的追加期,才能使所学更为巩固深化、效果最好。对技能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熟能生巧讲的就是因训练充分而产生的功效。教育部出台的文件,为什么要规定理论讲授“必须:够用”即可,而要突出实践教学,其比例至少要达到6:4,也就是为了要保证给学生的技能训练足够的课时和空间,以保证训练的实效性。与此相反,如果技能教育训练不充分、不到位,学生就会迷失在功亏一篑的效能的“边际”。学出来的也都是“半吊子”,很难说培养出了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也难以顶岗操作,实现充分就业。

(三)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并重的原则

动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操作技能,培养这种技能的教学,我们称之为显性实践教学。动作技能是一种“硬本领”,是高职生职业定位的媒介和融入社会的最本质的一个空间,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悉心打造。心智技能则是主导实践操作的综合能力,表现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它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内部指挥下完成的心智性实践的能力,高职教育并不是培养只会单一机械操作、简单劳作的工人,而是能够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实践教学我们称之为隐性实践教学。它是内隐于里的一种“软本领”。但它却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根本性技能,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获得可持续提升的重要技能,因而应该放在与动作技能同等的地位加以重视并着力培养。

(四)技能培养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技能教育中,培养什么技能,不是依主观判断如何而定,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需要来确定。岗位需求是高职技能教育的针对性目标,即“针对岗位练技能”。就业需求是高职技能教育的终端需求,是技能培养所欲达到的终极目标。前者是服务于就业的过程与手段,后者才是统驭训练的目的与根本。所有高职技能教育的程序和环节都必须以此为导向,依此来设计,即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培养方向: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合作伙伴;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师资配备: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文化素养要求等等。这样才能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实现“出口畅”的人才产出目标。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训练掌握的技能,岗位不需求,就业无着落,岂不是最大的浪费。所以高职技能培养一定要遵循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所培养的技能必须是与学生未来生活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技能,这样的培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心向学。否则这种教育就只是一种装饰性的,受教育者获得的很可能是一个与自己真实需要和存在相背离的符号。

三、高职技能教育的操作路径选择

(一)转变课程理念,彰显技能实践

课程理念是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指南。它决定着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如高职教育究竟是以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还是以技能本位为指导建构课程。其取向、路径和效果都将迥别。“知识本位”的课程理念,势必把高职教育引向理论学习和学科式教学,显然是错误的;“能力本位”当然是指向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本位进了一大步,但能力的外延太广,容易被泛化而定位过宽:只有“技能本位”(这里的技能是指具有一定复

杂程度的高技能)才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准确定位,才能把高职教育引向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建构的正确方向。因而高职教育应确立技能本位的课程理念,彰显“能育”为本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首先要建立能力的等级标准,把能力序列引入教育系统,形成与学历系列并行的能力教育系列。教学安排不仅依据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还要依据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形成知识能力并进的教学安排。其次,要按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和培养计划,落实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按照“初级技能――高级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的层次,将课程分解为初级技能课程――高级技能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并将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嵌入到“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实践环节中去,切实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落到实处。第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实训、实习基地是职业教育的“心脏”,是产出“生产力”的地方。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压缩知识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教学内容的构成可概括为“三基”,即基础知识教学、专业基本理论教学。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但不同类别的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学,对“三基”的侧重和配比是不同的。高职教育是以致用为宗旨的就业教育,是高技能教育,自然要倾向于“基本技能”教学。但就上述课程内容组合来看,前两部分内容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乃至80%的比例,理论知识多,实践课程少的特点非常突出。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为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学年才是基本技能的实习实践。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要找工作,心有不安,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也就是一个学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这样的内容与时间倒挂,显然不利于技能教育实施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压缩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实践技能教学:1.压缩理论教学。一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行提炼、剪裁、精选,节制理论教学:二要强化理论课程的整合。“即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2.突出实践教学。要按照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的明确要求,确保“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有较大比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获得实践保障。3.开展崇技创新活动,设立技能创新学分。在没有实行学分制的离职院校实行技能创新加分制。它是指学生在技能竞赛、科技成果、论文、手工制作活动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绩而获得的一种特别学分。创新学分的设立有利于促进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形成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核心技能,带动相关技能

任何一种职业岗位都有一种主打的、奠定从业基础的核心技能,也称关键技能。核心技能是一种基础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它不随岗位的消亡而消亡,是相关技能习得的基础和实现迁移的关键,有利于应对职业频变的流动性。因而高职技能教育要突出核心技能培养,把核心技能教学放在中心地位、主导地位,纲举目张。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核心技能一体化”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培养为重点,以强化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围绕核心技术技能展开,为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服务。如该院软件专业,以网站开发作为核心技能。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C开发语言为平台,将核心技能分解为静态网站、动态网站、企业级网站三大模块。静态网站实现页面的布局美化,图片效果处理,flash制作等;动态网站利用数据访问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处理操作,完成一定规模的业务逻辑功能,达到对中小型软件开发的目的;企业级网站用软件工程开发流程。以软件企业的开发标准,对项目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实现中大型企业项目的开发。三大技能模块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构成一个完整递进的逻辑体系,一个技能模块完成,再进入下一个模块,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增强,有效地提高了技能教育的质量。

(四)探索优教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模式是一种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方式系统。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模式是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的能力培养的方法论对策系统,是指导教师进行技能教学活动的基本操作范式。优化的技能教育模式,应当是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符合特定课程内容需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良好的课程效果预期的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教育部16号文件所指出的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还有“核心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1.非理论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而是职业本位和技能本位的,它们是学科体系的解构,行动体系的重构。2.教学的切入点不是以学科理论知识为逻辑起点的,而是以与职业相联系的特定的实践形式为取径的。3.体现了以实践为核心内容和主导倾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特色,符合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基础理论教师 终身教育理念 “双师型” 一体化

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政策调整,为技工类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基础理论教师角色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技工类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革的过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普通教育的不同。随着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技工类院校中基础理论教师要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来自内外部教育环境的新挑战。技工类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从知识的传播者迅速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转变。

二、教师应终身学习,应对教育变革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朗格郎的“终身教育”提案。继终身教育之后,又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口号。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向,因为狭窄的专业训练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会逐步走向综合化,即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努力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授课技巧,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的基本师德。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竞争的需要。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从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心理状态诸方面得到提高,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学会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教学方法重心的转移,即从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技能人才的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技能,符合企业用人标准、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员工。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形式树立了理论教师具有权威性的地位。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形式对教育教学的更高要求,一个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的要求会

更高。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范文第3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将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一步增加。纵观当今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可谓一片大好:百分之九十的高就业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跟不上就业率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专业不对口;待遇低;工作不稳定。

 

1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

 

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授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成本会计,流通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等课程,一个不少。至于学生在工作是否用到, 用到多少,那是学生的事。结果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到工作实践中,才发现原来在学校学的知识大而空,不知从何入手,动手能力很差,还要从头学起。其实中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到工作实践中真正能够做到“手能动起来,担子能挑起来”。这样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比如针对出纳岗位,学校就实时开设适合出纳岗位的课,如点钞技能课、珠算技能课、识别假钞课、银行业务课等等。这样的话,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不会手忙脚乱了。

 

1.2 校企联合停留于表面

 

在浅层次的校企联合的背景下 ,企业没有责任和义务干预和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学校也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受制于市场的需求,而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这些种种的不和谐或矛盾,导致了校企联合现在只能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合作阶段。

 

2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转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

 

改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是我们当下中职教育的迫切任务。如何改变?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开始上会计专业课的第一节就开始。也就是说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理论讲到哪里实训课就开到哪里,让学生便学理论边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时时营造一种实践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打破教材固有的组合,优化技能模块,给学生定身份和岗位,从身份和岗位中找到适合的教学模块进行强化教学和实训。比如给学生定位往来会计岗位,就要找出合适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操作。等到学生掌握一定岗位技巧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往来帐,有哪些会计科目,如何设置明细账簿,坏账是什么,如何计算等。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讨论解决,老师实时进行点评。等到不同的岗位学生都实践过后,最后做综合业务模块学习和实训。

 

2.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以往的会计教材大多枯燥,不生动,不直观,对于初学者来说,进入状态比较慢, 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会大大改善这种局面。比如对于固定资产的学习,老师可以在屏幕上列示房屋、机器设备等,让学生说出这些资产的特征,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掌握固定资产的概念。

 

2.3 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实验室

 

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当前的中职学校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甚至是一间比较合适的教室来建这样一个实验室。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氛围来建造。既有工商、税务 、银行等这些外围部门 ,也开设企业内部的各种岗位,如材料员岗位、收银员岗位、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上课时可给不同的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从建立一个中小企业要给工商部门提供哪些手续;如何税务登记;去银行如何开户等等做起,让同学们横向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诞生的。再给不同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材料员,收银员,出纳员,明细账会计,会计主管等。从采购开始, 用实训的原始票据,在各个环节流动,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处理、登记账簿、出报表等等,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流程。

 

2.4 深层次的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已经经过从情景教学到仿真模拟实训的阶段,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熟悉了很多,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训。

 

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虽然国情不同,但是还是有可以“拿”过来用的地方。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每个学期,或毕业前学期,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两三个月。企业有专门的技师指导,学校派相关的专业老师陪同。这样的话保证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这个环节,我们一定要对合作的企业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感到受益匪浅。学校方面认为,由于针对市场和就业岗位办学,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弥补了学校在实训条件和师资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促进了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招生、安排就业工作及职教改革和发展。学生方面认为,这使他们熟悉和了解了今后的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前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得到验证和加深;在企业接触到很多在学校尚未学到过的东西,回到学校后,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被生动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毕业时容易实现零距离上岗;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与人共事和小组合作等关键能力,使其提前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做事。企业方面认为,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职工素质偏低的问题。

 

总之,中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老师肩负的责任重大。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范文第4篇

1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知识论基础

1.1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一方面霍桑试验以及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得以对人的哲学关怀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哲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境遇进行反思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价值、伦理道德等诸多因素又重新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另一方面,20世纪初以来,环境的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所引起的矛盾的凸显,让人们开始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越来越质疑打着科学主义旗帜的教育管理是否果真达到了它所宣称的那种客观的、“价值无涉”标准,抽离了价值来谈人和教育的发展,存在很明显的弊端。由此,一种新的教育管理观孕育而生。

1.2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1.2.1 康德哲学

18世纪80年代初期,康德就在《纯粹理性批判》一文中表述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和限度,认为事物既不是纯粹客观存在的,也不是纯粹观念的东西,而是被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格林菲尔德根据康德的“自在之物”感染人的感官从而形成认识这一表述,提出了“组织的人类发明论”,强调组织依赖于个体,因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强调人在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1.2.2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

列宁说过“革命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任务,必须善于毫无例外地掌握社会活动的一切形式或方面”,费耶阿本德采纳了这种思想,并继承性阐释出他自己对于方法论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阶段性的,而我们想要探索的世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未知的实体,因此要保留自己的选择权,不能刚开始就把自己装在一个理论的套子里。同时,他又认为任何的思想理论,都能够改善人类的知识维度,不管它是多么的荒谬和陈旧,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要去克服在此之前业已存在的“科学沙文主义”。

1.2.3 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马克思·韦伯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并着重解释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取决于社会成员各自不同的经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主观理解和判断。格林菲尔德借用此观点,直接否定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在认识社会科学上的理论依据,即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尤其是研究学校管理上所采用的逻辑实证主义标准。主观主义的这种主张在强调注重研究作为个体的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它又忽视了教育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为人所共知的规律,显得失之偏颇。

2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指导意义

2.1 理论意义

(1)宣扬人的价值的回归——丰富了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内涵。教育管理不仅研究成为教育管理问题或对象的事实问题,也研究价值问题。在对于“价值”这一命题上,文德尔班认为:“每一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引起某种感情的东西,”其承载的主体是人。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有如中国女子缠小脚那样,通过压缩来残害人性的一切突出的成分,使一个人根本上迥异于理想中的教育理念。

格林菲尔德认为组织是人创造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组织,那么可以明显的看出他把人即组织的成员放在了核心位置,克服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长期以来只重(下转第43页)(上接第20页)视组织而漠视组织成员的严重弊端,重新肯定了需要通过组织成员解释各类事件来理解学校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对各种日常事务的认知和理解。这种人的价值的回归还体现在对人的非理性发展的重视,重新又把组织管理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所简单机械化的现状拉回到了实际上十分复杂的本来面目。对人和组织、理性和非理性关系的重新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丰富了整个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

(2)重视质的方法的应用——扩展了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视野。在高校管理方面,仅仅运用逻辑实证等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这种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对教职员工各自特点的忽视或“同质化”,对高校管理的组织复杂性和历史性欠缺足够的考虑。而“质”的研究更加的符合高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与单纯数量化、客观化的调查研究相比,“情景化的”、“主体间的”意义解释在面对特定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对象和问题显得更为有效,尤其是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组织系统面前,也更具有人性化。

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教育研究者们必须深入到学校组织系统中去,通过亲身与研究对象的交流与接触,收集原始资料,分析并进行意义的解释。它要求研究要与一种政治主张相结合,必须建立在“实践中的有效改变”这一信念之上,所有参与者必须共同合作才有可能实现这一信念。这种研究方法改变了以往学校管理研究只重视“自上而下”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管理产生的问题和现象,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操作方法。

2.2 实践意义

强调领导的艺术性——提出了学校教育管理新的要求。高校领导者在实现学校这一庞大和复杂的组织目标上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稍微学过管理学的人都知道,梅奥的霍桑试验表明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理论运动和人力资源理论的普及为领导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更为准确的说,是一种领导的艺术。它将学校管理的所有活动理解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它更像是麦柯希所表述的那样,“学校是一种从事于对话的文本,这将为转换型的教育对话和实践创造出有利条件,形成一种相互鼓励和提升的关系。”这也是主观主义教育管理价值在高校教育领导实践上的具体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关心教职员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培养学校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但是这在客观上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也是更为苛刻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的个人素质,更要懂得根据被管理者不同的需要来实施领导。

参考文献

[1]孙绵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理论联系实践

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实践性教学又是专业教学的中心环节,专业课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下面以机械制造基础具体做法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

看法。

一、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密切结合

以往制订教学计划时,一些教师往往注重理论教育环节,花大力气在理论课的教学上,而将实践教学看的很低。从学时安排上看,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5%~85%,而实践性教学只占总学时的15%~25%。且在安排上往往是先将书本知识教完后再实习,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时,缺乏感性认识,内容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消化,到最后的实习阶段又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习操作,而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将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如: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铸造一章节时,可先通过参观、见习等形式先让学生对砂型铸造工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理论知识,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能有更深刻、清晰的掌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

二、注重实践环节引导,突出教学重点

为了避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盲目性,以及参观见习时走马观花的现象,在每次集体参观、见习之前,教师可以印发一些见习报告,人手一份,其中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实习目的、实习过程以及思考题等,见习后,学生认真填写,教师认识批阅,从而突出教学重点,使这一工作走上系统化、正常化。

如:在学习滚动轴承的装配一节中,我先要求学生预习滚动轴承的装配技术要求及操作步骤,然后请工厂师傅现场演示圆锥滚子轴承的装配过程。边操作边讲解,使学生明确了圆锥滚子轴承内、外圈是分开安装的,内圈与保持架装在轴颈上,外圈装在座孔中。轴承的游隙是通过调整内、外圈的轴径相对位置来控制的。同时学生也能亲身体验滚动轴承的安装、调整,从而使学生对滚动轴承装配的技术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填写见习报告时,学生就可根据实际操作过程进行填写。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又避免了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三、结合现场教学,加强见习讲解

在见习中,可以和师傅一起分工协作开展现场教学并对学生在见习中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同时,还解决了一些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难讲清的问题。

如:在讲车床的主要部件以及附件作用时,通过针对实物讲解及简单操作使学生对车床各部件的位置、性能、运动状况、手柄的控制,各附件的安装、工作情况等一目了然,学生再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事实证明专业课的现场教学比课堂教学效率要高得多,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实践性、通俗性,是开启专业理论教学难点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