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本文所阐述的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所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既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需要的能力。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个体在一定生命周期内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不断融合以及在职业岗位保持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过程。学校教育,一方面要遵循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使学生通过在校几年学习,操行、学业、身心等都达到合格,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发展观;另一方面,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的发展也应是持续的,学校教育必须为人的生命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观。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只有重视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减少失业人口,把沉重的人口包袱变为创造财富的人力资源。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客观要求

我们论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作为生物人个体,在规定的年龄段内为从业劳动者,他可以从18岁工作到60岁(女性55)。但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生命周期与自然生命周期则有所不同,如在我国失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45岁左右的人,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能力差,现有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和适应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变化的要求,而成为失业者。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再生性、平衡性和持续性。人作为“活”的资源,就整个人类而言,可以通过传宗接代及教育体现再生性。但就个体而言,在一定的自然生命周期内,其再生性则表现为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和提高,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平衡性,则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体质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经济社会、科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素质也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两个动态要不断融合;就持续性而言,一个人一生要生活,就必须有工作可做,要想不失业,并始终保持个人与工作岗位匹配就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捉高、不断地创造。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教育特点的客观要求 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封闭性、滞后性。一方面学校所传授的主要是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其量也只是把当前正在探索的课题提出来加以讨论。从应用角度看,学生今天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业以后步入社会,有一部分知识就会过时和老化,另一方面,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一个人只靠在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人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要,确保个人素质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融合,始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随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自觉适应经济科技发展对从业者素质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否则,就随时有可能失业。而对失业者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自身从失业状态向新的就业岗位的转变,使自己重新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再生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与技术可以达到就业、更新和发展提高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工制度变革的客观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人事制度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是将逐步取消劳动者的社会身份制度,由“身份取向”向“契约取向”转变,二是将打破传统的由政府分配、从一而终的用人制度和线性就业模式,改变身份“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是合同制、契约制的用工制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岗位竞争和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将会大大增加,就业模式将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开放性和竞争性。因此,适应自主择业及劳动力不同行业间流动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可以说终身学习和发展意识与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劳动者能否适应社会快速变动的主要因素。

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人要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有赖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针对下岗职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培训、在岗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建立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搭建满足人们对继续教育需要的平台,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个人能否接收再培训以及能否达到培训目标和要求,则取决于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社会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是在不断地提升的,它对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在教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为学生将来的继续发展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夯实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建立起跳平台。职业技术教育突出技能培养,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就业的条件和手段,但贯彻基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不能以牺牲后续发展为代价,一定的专业理论是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适应未来职业变化及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当前我国的失业状况看,一部分下岗职工不是没有工作可安排,而是安排工作没法适应,结果是一方面有工作没人做;一方面有人没工作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国教育的落后,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制约着劳动力资源潜能的发挥和劳动者可持续发展。

(二)学会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灵魂,创新是企业和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把创造力当作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不断进取的意识和精神;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才能,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加强学生创造性因素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教育学生具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自主创业,敢为人先的毅力和勇气。企业要不断地创新,必然需要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适应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一个人的继续发展,―靠企业组织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二靠个人不断地学习,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可持续性学习是可持续隆发展的前提,要保证持续发展,就要学会学习。当前,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日新月异,使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程序、新的产品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方法就是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第―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自学能力;第三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学会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终身学习和训练的能力。

(四)学会自我调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应社会体制不断变革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一个新旧体制变改的时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为重点,优化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与现实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自觉解决因主体需要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心理冲突的能力,要教会他们客观分析自我,准确自我定位,选择最佳个人事业模式(个人事业模式=个人素质+目标价值+期望概率)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分析环境,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独立生存、捕捉机遇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树立调整情绪的自觉意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事。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69—02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开发教育,等等。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自觉地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的教育,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的教育,防治酸雨的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优先考虑的关键,从而能自觉执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

1 问题式教学的方式

人文地理教学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求知欲强,有探究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当讲授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要素,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比如,在人口与环境第一章,可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力资源如何开发”、“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等命题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2 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制订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社会实习等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与发展的信息活动,利用课堂和壁报消息,多渠道积累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消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因此,代表新的人地关系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并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

3 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和活力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创新的意识。高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身边的案例,或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案例选择、精彩的课堂设计来促进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 视频教学的方式

由于人文地理学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空间或区域,有由阳光、大气、水分、地势地貌、河湖、动植物、土壤、矿物资源等组成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和宗教和建筑风格;有着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存在着地域联系、乡村和城市、环境问题等。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将语言文字和艺术等扩散到其他区域和空间,也用不同的方式接受着其他区域和空间传播来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深入实际多考察,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区别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5 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对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可供食用的生物数量显得不足时,人类发明了驯化动植物技术,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都来源于矿产。另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再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必修二教材第四章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专题谈到了从人地关系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转变,存在的环境问题到解决问题措施。通过这一专题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6 专题讲座的方式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知识的核心即可持续发展教育。针对这些教学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打破班级课堂授课制的约束,组织高中学生集中专题讲座,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1)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世界背景

----人类共同面对:伦理道德的滑坡、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即将敲开21世纪的神圣大门。本世纪灿烂辉煌的背后,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导致伦理道德的滑坡,外现为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在工业化国家尤为突出。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严重问题,它加剧了贫困和失衡。”

这个“因”,又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果”:天上、废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地上,废水和固体垃圾污染,森林滥伐、矿产滥采,资源匮乏、生物灭绝。生态环境的危机,是内在道德危机的外在表现。探索这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探索人类自身的本质特征危机的根源。

生命生存与毁灭、非生命存在与毁灭,辩证地对立统一于地球一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今对全球环境的威胁,已具有危险性质;全球环境的恶化,而今也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危险性质的威胁。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人类再继续滥用地球资源、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将可能像恐龙一样消亡,而导致自我毁灭。

(2)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传统伦理道德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分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质是调节主体的个人与客体的社会、自然的关系的情感和行为的规范。其体系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根本前提下,分两大子系统:“群己和谐”的社会道德系统、“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系统。纵向可以分解为“三纲”: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要素。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中,就含孕了敬天、重地、仁人、善物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萌芽。

我们理解为何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集会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3)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现实依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德育,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政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正是公民必备的基础道德素质之一。

人的因素是拯救地球的关键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要求: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当调动全世界的青年创造性、理想和勇气,以培养全球伙伴精神。“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需要把环境与发展教育具体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21世纪,国家与国家、人与人应该是政治上的平等关系,经济上的契约关系,文化上的相容关系,道德上的规范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关系。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本身,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了社会、经济、自然,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德育;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内容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教育内容是相互区别又关联的关系。人类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或生态文明;从前发展阶段的采猎经济、低发展阶段的自然经济、高发展阶段的商业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阶段的产品经济。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德育的新课题,正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德育其它教育内容的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

(1)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的扩展和深化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可持续发展正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根基、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960万平方公里的伟大母亲肌体的毛发光秃秃----森林砍光;血液枯干干----水源掘光;内脏空荡荡----矿藏挖光;皮肤疮斑斑----长满水泥瘤布满沙粒和垃圾;口腔呼吸有毒气体、血管流淌有毒液体、周身粘附有害固体。

……我们生存的根基动摇了、毁灭了,国将焉附、家将安在、人将何生?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永恒扩展,是爱国主义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的前瞻和深化。一切自私、贪婪的思想情感和近利、狭隘、短浅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理想的亵渎、对祖国前途的犯罪、对民族利益的侵犯、对个人命运的玩弄。

(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育的具体化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导向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一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内核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即使是西方有识之士,生态主义者价值之水也有意或无意的向集体主义渠道流淌。要求人们整体全局看世界:看自己、看身边、看家园、看国家、看邻国、看世界、看宇宙……事物有三种变化形态:一是逐渐而缓慢的变化;二是剧烈而系统的变化,一个模式突然从一种平衡态转变为另一种平衡态;三是临界状态,是美国物理学家P·拜克、K·陈提出的自组织临界态理论,也可以叫“沙堆理论”:小沙堆上一粒一粒地加,沙堆越来越高,沙堆达到临界状态,不可能处于平衡态。即每一沙粒,这时都与沙堆其它沙粒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力学接触,一个或几个沙粒下落,作用力传导给沙堆,使其它沙粒错位,重构整个沙堆,就引起沙崩。人类文明已达到某种临界状态,到达世界共同体或地球村的阶段。为避免人类文明的“沙崩”,就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整体、动态平衡地观察、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在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化

社会主义教育是政治方向、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教育,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的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珍惜耕地三大基本国策;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是两大发展战略。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政府行为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三大基本国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导向目标;可持续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舍去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岂不架空了?

(4)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导向化

我国政府提出的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强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是规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最高的公德。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内容。两者是相互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整体。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宏观的社会行为,层次高、范围大,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观念;环境教育是微观的教育行为,层次低、范围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具体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一的。两者互补,组成21世纪各国公民的必修科目。

(5)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行为规范养成的现实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教育;2015年后

王咸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为共同应对全球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促进全球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与繁荣,增加全人类共同福祉,2000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千年宣言》,将2015年设定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的期限。在这15年期间,全球和世界各国在例如社会基础设施改进与建设、增加人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联合国也意识到即将结束的“千年发展目标”从理念根基上来看,虽然强调了“人”的发展,但却没有给“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足够多的重视,特别是在资源和生态环境、优秀自然及文化遗产、社会平等这些更具发展后劲的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在联合国启动的2015年发展议程国际进程和全球大讨论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全球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发展方向,强调未来全球发展目标应该更加关注软件建设,强调促进意识的提升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消除传统落后的发展观以及生产模式、消费和生活方式,促进包容性增长和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

目标的关键要素

应对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政治、经济等传统治理手段往往成为世界各国的首选。然后,近十年以来,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助推器,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逐渐进入全球治理框架视野,为传统的全球和国家治理模式注入了新的思考点,成为人们对未来保持美好期望的重要保障。正如联合国在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南方崛起:多元化世界中的人类进步》中指出,人类发展的进步离不开全球和国家层面上的行动和制度。在国家层面上,由于各国国情、文化和制度各不相同,因此要想出一种万全之策既不现实,也不会取得任何效果。然而,如果加强政府在教育等方面的承诺,却能成为促进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教育是促进人类实现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最终途径。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白皮书《反思教育:走向全球共同利益》,强调教育将成为2015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中的关键要素,指出为了能够适应飞速发展和变化的世界并且促进社会变革,人类做出了各项努力和尝试,其中教育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白皮书指出,“一个能够真正使人类不断强大起来的教育应该能够帮助我们培养生产所需的人力资源,使人能够持续学习,会解决问题,富于创造性,能够与他人以及自然建立和平和谐的共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保证为所有人终身提供这样的教育,那么一场‘以教育作为引擎和关键要素,全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更加美好的未来’的革新即将悄悄拉开帷幕。教育能够,而且必须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可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高质量的教育不止停留在创造劳动力、储备人力资源、改善个体生存质量、促进经济增长上,更应该塑造出一批能够开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先锋和大众。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2015年后全球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面对2015年后全球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如果教育仅仅止步于培养人们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那它必然无法发挥其作为社会发展驱动器的作用,教育必须变革,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入手,帮助人们获得未来真正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宣言中多次重申“普及高质量的各级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包括千年发展目标在内的各项国际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联合国开放工作组建议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设为2015年后国际教育发展总目标的具体目标之一,提出“到2030年,确保所有学习者获得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包括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可持续生活方式”。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白皮书《反思教育:走向全球共同利益》强调,教育应该不仅要对个人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指出“当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时,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4年5月召开的全球全民教育会议中,了《马斯喀识》,它确定了2015年后国际教育发展的七大目标,体现出强调平等、优质、全纳、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马斯喀识》强调教育质量对于人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学生学习必须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或者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或者掌握有尊严的工作及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平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且,《马斯喀识》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未来全球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指出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问题的凸显,环境教育早已无法胜任应对人类发展危机的重任,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以“尊重”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借助教育改变我们的行动和实践,使所有人,包括子孙后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马斯喀识》在“公民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所有学习者都要通过包括全球公民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途径,掌握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平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从近三年召开的重要国际教育会议及其成果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未来国际教育发展的关键词。特别是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创造优质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既成为教育质量提高、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同时也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四大趋势: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明天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计划》)作为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旗舰项目虽然结束,但可持续发展教育因该计划得以在全世界推进的十年却成绩斐然,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身以及未来国际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日本举行。会议《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终期报告》对十年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签署了《爱知县名古屋可持续发展教育宣言》,并重新了面对2015年以后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2015年5月在韩国仁川举行的世界教育论坛重申了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的相关成果,并在《仁川教育宣言》当中强调。基于国际社会的努力,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将成为未来国际教育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同时也将呈现新的趋势。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推进任重道远

努力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得到决策者的认可,使之纳入决策范畴是国际社会十年来一直强调的重要推进策略。2009年4月,德国波恩召开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世界大会,大会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未来公共教育政策”确定为未来五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行动战略目标之一。2009年,联合国在其的《学习促进可持续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和结构审查》中强调了“要通过教育和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进入政策的重要位置”。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推进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国家和地方基本教育政策的融合;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体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十年来,有66%的会员国制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例如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50%的会员国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其他政策,如芬兰、加拿大、瑞典、中国等;29%的国家在相关法律和法规文件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如英国、挪威等国。尽管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面对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的,世界各国需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或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因此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特别是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推进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关系更加紧密

改善学习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多年以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理想。但是对于如何界定优质教育,或者优质教育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一直是国际社会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

随着传统教育的疆界逐渐被打破,教育越来越融入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进程当中,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灾害风险、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等应该成为优质教育需要回应的问题。因此,国际社会对优质教育的争论开始融入新的要素――可持续发展。根据《马斯喀识》,所谓好的教育不应该只满足于实现个体有尊严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还要使个体能够有应对可持续发展未来相关挑战的知识结构、思想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甚至能够引领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变革的意识和能力。国际社会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到优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畴,折射出人们希望以教育来扫除发展障碍,共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共同期望。那么可持续发展教育何以能够打造优质教育呢?

首先,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的教育,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什么”和“如何教”上,而现在人们应该思考“我们为何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以及思考是否应该改变我们的教育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倡导教育不仅要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更要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在教育功能定位上开启了革新之路,特别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还教育以其本应当有的职责。

其次,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优质教育和全民学习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全民优质教育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教育、学习和培训注入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关注和参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过程,给人们传递了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现了终身学习的要求,鼓励社会全体学习者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过程中来。

最后,在教与学内部,可持续发展教育无疑也在引导一个新的学习革命。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在于推动教与学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转变;新型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大量出现是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特点;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学习方式是参与式/合作式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革新教育、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学与学习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

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能促进优质教育,在于它远不止于传授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和信息,而是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以教育的力量推动人类在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发生深刻变化,促进社会的转型,帮助人类共同面对一系列发展难题。

(三)气候变化教育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重要主题

在全球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领域的发展难题当中,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这直接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之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在气候变化相关国际谈判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举措,不仅要不遗余力促进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理解,同时还要在学生中普及基本的气候知识,帮助学生对气候变化形成科学认知。近几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鼓励更多关注气候变化主题,并通过开展相关教育项目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意识。这些项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提供优质的气候变化教育;(2)鼓励应用创新型教学策略进行气候变化教育;(3)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4)通过媒体、网络和相互合作来开展气候变化为主题的非正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波科娃(Irina Bokova)指出,“教育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理想未来的一剂良方,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计划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教育项目’正是在着手制造‘教育’这一剂良方。”

(四)“全机构方式”将更加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功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