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案例

高中语文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案例

高中语文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案教学;微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教育时机;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芹,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学案是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过程及内容的方案。新课程改革以来,为适应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我国许多地区中小学开展了学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许多专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学案教学进行总结,并进行了学案的编制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我市较多中小学也深入开展了学案教学的课堂改革实践,开展了“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作为实验校也参与了以学案导学的自主课堂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案在使用时尚存在一些弊端。学案内容往往繁冗复杂,包含了预习、课堂学习、课堂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反思总结、检测反馈等多方面内容。编写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份“沉甸甸”的学案,全方位、多角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实践表明,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教师而言,编制这样一份完整的学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学生而言,完整的学案虽信息容量大,环节完整,却容易使学生无法认清每节课的学习重点,使课堂学习失去了针对性;从教学的效果看,学案教学中过多预设性内容、相对固对的模式绑架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利于课堂精彩内容的生成。打个比方说,假如观众在话剧演出前都拿到了剧本台词,提前知道了剧情,那么还有多少观众对即将开始的表演感兴趣呢?

二、微学案的内涵

为提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传统学案进行改编,学案不一定面面俱到,它也可以是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重难点或重点环节而编制的内容方案。与之前的传统学案相区别,笔者将其命名为微学案。微学案不注重所有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只侧重课堂中的某一个或两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知识和能力得到有效落实。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微学案的使用能使课堂重点突出明确,使学生真正实现一课至少有一得的课堂效果。当然,能否实现高效课堂,不仅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编制一份高质量的学案,还在于能否抓住使用学案的时机。在教育过程中,处处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时机问题,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把握好教育时机,在一堂课关键的环节如能结合使用微学案,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微学案编制与应用示例

(一)微学案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使用微学案时不仅要善于抓住课堂中各个阶段的教育时机,还应当根据不同的课型、文体来设计。每种课文、课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设计学案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重难点来进行。

以文言文《鸿门宴》为例。这篇课文很长,知识点多而分散,包括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如果将其一一放入学案中,不仅会使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更会引发学生的烦躁心理,降低课堂的学习效果。在学生根据课下注解梳理完课文的字词后,教师可以就本课的重点编制一到两份学案。《鸿门宴》的特殊句式类型较多,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式体现较为突出。学案的内容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本课出现的所有宾语前置句,找出宾语前置句式的类型和形成规律,然后再通过其他课文中的宾语前置句进行验证,最后进行适量的拓展训练,最终真正落实巩固这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根据本班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再来制定相应学案内容。如果通过前期作业检测反馈发现学生有其他的薄弱点,也可以将此薄弱点编成学案进行重点突破。

(二)微学案在情境设置中的应用

如果说课前的导入有助于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课后的练习则是落实课堂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教学采用的是课堂细讲碎问,课后留大量作业的“课后练”模式,但是“课后练”因不在课堂上进行,容易受到干扰,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所以“练”的效果会差一些。而如果能在课堂上当堂进行对应性练习,在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再加上刚讲完知识就马上进行练习,学生是在遗忘高峰到来前加以强化,记忆效果好,所学知识能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因此,在课堂及时配上对应知识点的练习学案来进行巩固或拓展性练习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但因为是课内练习,时间有限,所以练习案的内容不宜过多,针对重点做一到两题的对点训练即可,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这种时候,微型练习案就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用时较短,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方便课堂交流反馈,效果好。

示例:拓展变式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入”字的妙处。

以上为201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讲评课后的练习案,原题为: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本题属于炼字题,即考查诗中某个字(词)的使用效果,是对诗歌语言进行的一种鉴赏。这种题型有较为清晰的答题思路和步骤,如能掌握好,可以大大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笔者在设计学案时仅对原题进行变形改造,将“绿”改成“入”。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是全新的题目学生还要重新读题,解读诗歌,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到练习的容量。而原题改造变形后学生不需要重新解读诗歌,可以直接进行解答,这样既保证了练习的时间,又可让学生迅速体会到掌握知识就能答题的成就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练习案中再设计一道相同类型的课外拓展题,以便真正让学生将知识巩固到位。

(三)微学案在讲评课中的应用

以一堂课最主要的导入环节为例。正所谓“万事贵乎始”。一节课的开头如果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把握好导课环节就非常必要。导课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以笔者的一堂试卷讲评课为例。传统语文试卷讲评课通常是由教师将试卷从头至尾讲完,“满堂灌式”的讲评课内容多、耗时长,经常出现 “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在省质检试卷讲评课上,笔者对以往“逐题讲解”的讲评模式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对学生试卷进行调查分析后,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因为审题失误而造成大量失分,于是就从“审题”这一角度入手设计了一份微学案。学案展示了多份因审题而造成失分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参照参考答案给病例打分,找出失分的原因并进行归类,从而归纳总结审题的方法。通过学案的导学,学生不仅强化了审题意识,而且进一步掌握了审题的方法,提高了读题的能力。

在每分必争的高考考场上,提高考生读题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节讲评课前,笔者先编制了一份简单的微型学案。见下表1:

一场考试过后,学生最关心的是总分是多少,对讲评课却没任何兴趣,甚至连试卷都没有认真看一眼。在讲评开始之前,笔者以此学案作为导入,先让学生完成学案的内容,其实就是“逼”学生对自己的试卷做一次全面的详细地分析。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动笔演算,学生对在语文课上做数学题的事情感到很新鲜,也十分有兴趣,做起来十分认真。完成计算后,笔者再将班级和年段各小题的均分情况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在直观的数据面前,学生的内心得到了相当大的震撼。这“第一锤”结结实实地敲到他们的心上。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试卷中暴露了这么多问题:原来自己在某些题目上是有优势或劣势的;原来自己在很多方面的失分是非智力因素造成

高中语文案例范文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1.集体教学与个性差异的矛盾亟需解决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基本采取班级授课式的集体教学模式,一个班级大约有50个学生,教师按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全体学生,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ixnaadi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个性。学习方式、方法、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强有弱。集体教学在凸显学生个性和平衡差异方面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也可能会成为展示学生自我学习的舞台,但展示是少数人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集体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无法扶植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因材施教的原则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符合倡导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要求。另外,传统教学实践中,集体教学的优势局限于教师的权威控制并未能发挥作用,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为集体学习背景中的单独学习,同伴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得不到体现。实际上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不在于其集体性,反而恰恰是没有真正发挥出集体学习的优势,忽视了课堂上同学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2.新课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凸显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施新课标的实践中,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上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写作教学上指出“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教学方式应该本着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3.个别化教学的优势“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学条件和个性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独立钻研,帮助学生由不会学转变到会学”。

(1)注重差异:个别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通过个别化教学、或者具有个别化特征的小组学习,才有可能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快更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与集体教学的互补性: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是班级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补充。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补充多少东西,个别化教学的宗旨是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独自承担学习责任、自主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

(二)研究意义个別化教学(individualizedinstruction),是指在班级式教学里,为了适应个別差异的学习特性,由一位教师针对全班学生的特性和差异性设计不同的学习计划,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量等方面,亦即提供个別教育方案,这正是个別化教学的真谛。个別化教学不是个別教学,个別教学是指教师以一对一的个別方式教导的一种教学形态,而个別化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试图打破僵化的班级教学,创新教学设计,灵活教学活动,使其在功能上能够发挥适应个別差异的效果,而不在于形式上是否表现为一对一的教学形态。个別化教学一方面要维持班级的形态,一方面要发挥因材施教的功能,因此必须由教学历程及设计来下功夫,所以个別化教学是一种讲求设计的教学。当前背景下,为优化教学适当运用个别化教学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是必要的,高中语文读写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学生的读写能力千差万别,教育技术学家在评价计算机模拟实验的这种个别化教学的意义时指出:“这给学生一个相对无限制的探究机会,他们将在业余时间,以自己的进度,迅速、准确、深入地进行这项探究。可以任意重复某些部分,也可以追循自己的思路。”

二、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一)综述:由于资料占有度和时间问题,本部分主要是通过网络与访谈形式获得资料。得出较粗略的认识。根据网上资料:国外同类课题研究起步早,研究已经颇有成效。当前,我国个别化教学应用于智障学生方面的研究教多,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环境下实行个别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的诞生,实行小班制或小组制的个别化教学也比较多。

(二)课题例举: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11580)2.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研究(提纲)北京师大附中邓虹3.盲生个别化教学之管见(作者余寿祥)从总体上看,在这些课题及论文论著中,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论性研究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实行个别化教学的模式研究也应运而生,但是对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以及学科核心内容教学,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研究还较欠缺,而且对这种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差异的质性研究还偏少。所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高中语文读写个别化教学还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三、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为解决集体教学中无法顾及到的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问题,对于学习效果差不能很好适应集体教学进度的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对于学习效果极好而集体教学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学生也应给予关注,目的是为通过个别化教学寻求适合所有成员在语文读写学习上能够满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培养学生个体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为多个层面的展开,包括:对研究对象读写学习效果达成的追踪描述;研究教师实施读写个别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个别化教学与集体教学互补的教学模式研究;个别化教学对象与非个别化教学对象的比较研究;个别化教学班级集体成长与非个别化教学班级集体成长的比较研究。最终各个方向集中为具体的在个别化教学条件下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研究者力图通过对教学对象的追踪指导,破除教学对象读写学习的障碍,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读写能力。

研究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要面对一系列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读写学习兴趣的激发到阅读中屏除荒谬理解,从引导教学对象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到形成文章,从发现学习问题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盲目读写到形成个性风格等等。正是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过程中,寻求教学的最佳方式方法,最后解决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体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自主读写学习的方式。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个别化教学理论:个別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僵化的传统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控制学习速度及个別评量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至学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诊断者、协助者。相对的,实施个別化教学时教师必须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设计教材或教法,以符合学生的需求。1.鼓励自我竞争,提升挑战性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挑战,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后,教师宜鼓励学生向较高水平的目标挑战,以提高学生的表现。2.强化教师的认识及角色扮演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实际教学的执行者,教师本身对教育的看法及其在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常是决定教育实施程度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就个別化教学而言,实施成败的关键也在教师,教师应把握下列重要原则:认同每位学生都有调试及进步的基本动力,并做适当的引导;不要过低或过高的期望,要合情合理;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其学习困难的原因;从处理学生学习困难中,不断检讨学习目标、内容、方法、情境等适切性,必要时做适当的调整;帮助每位学生更快乐、更有效益地学习和成长。

(二)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内核仍然是语文教学问题,个别化教学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所以具体研究过程中仍然需要语文理论的指导。本课题依然采用大语文教学观的理论,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研究对象把语文的学习放到与生活相联系的大背景中,激活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生活成为提高读写能力、完善人格的源头活水。

五、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课题采用质性研究与量的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是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理解,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与研究对象的共情,直面事实,参与过程,通过“深描”细节与事实,在重组片段成故事的过程中,让事物的质通过研究者的移情解释而逐步地呈现。利用这种研究方法研究具体的个例,可以深入而细致地将研究对象的具体学习过程一一展示,在他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及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中,探讨实施读写个别化教学的一些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角度上,本课题也是一种尝试性的研究。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课题除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外,在比较性的研究中采用量的对比的方法,建立一系列研究对象的最初各个状况的量化表、对比量化表和最终量化表,来证明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及考察个别化教学的是否有效,以此作为辅的参考标准。

六、研究过程的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整体兼顾原则:把集体教学下的一个组织形式,通常是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从中选出几个个体,以利于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的班级与未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的班级做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个别化教学的优点或不足。选择性原则:将集体内部分层后,选出典型代表,选取的个别化教学对象应该是集体各个层次(主要分为成绩、品德、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代表。规范性原则:选取的对象一旦确立,要严格遵守研究者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课题的顺利进行。选取对象初步定为一个小组和三个个体。

(二)个别化教学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仅仅是狭义的上什么内容的课,这里的课程应该是大课程观,不仅包括教学的具体内容,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不仅包括教师具体操作方式,还包括学生学情的考察、分析及对学生不同情况而定的教学内容。具体操作包括:1.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2.提供多样性教学内容3.设计弹性化的课程4.阶段性的对比

(三)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论文、案例,条件成熟可以结集成书。具体的研究还没有开始,所以,最后结果的具体呈现形式还难以明确。

高中语文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应用文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姮(1963-),女,辽宁沈阳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中文类基础教学及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资助)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课程改革项目“高职教育应用文教学改革模式实践研究”(编号:GB20100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33-02

一、案例教学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高职传统应用文教学模式的反思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写作的综合能力,成为提升学生未来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然而,高职院校传统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模式却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纯粹的理论性教学。即老师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以自我为中心组织和实施教学,教学内容仿照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将各种文体的定义、结构和写作方法按部就班陈述后布置作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知识,缺乏针对性的实训练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中穿插举例说明分析。即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通过分析一些典型例文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有独创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围绕标准答案的分析与讲解为主,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知识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当学生遇到实际的写作问题时,仍然会感到无从下手。”[2]

以上两种倾向都不能真正结合《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应用写作本质上是一门写作技能课,在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写作技能。即写作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这门课的基础,只有形成相应的能力才是这门课的侧重点。如果不明确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知识传授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具有启发和实践性。其基本思路是“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学生寻找问题,教师提点—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点—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归纳评估”。[3]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统筹,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估,不仅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克服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高职应用文知识结构和核心技能要素来看,应用文写作课涵盖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不仅包括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用文写作的事务问题,还涉及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问题,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在实施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中,迫切需要借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案例和素材来实施教学,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案例式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案例教学法不是传统的“举例说明”式教学,而是将案例分析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改革。

二、高职应用文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法从理论分析上无论多优越,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实际操作和微观指导,这是其区别于传统的注重“理论分析和宏观教育”的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而要成功实施这一亮点离不开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组织能力的提高。

(一)角色分析

如何对案例分析教学环节中的各个角色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教师能否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方法的一个关键。因此,在具体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前,需要对各个角色进行分析和定位。贯穿案例教学过程的三个角色分别是:教师、案例和学生。首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者,是整个课堂的组织中心,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入有效的案例分析材料,提供分析方法,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点拨和提示,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同时有效安排时间,调控课堂的进度。即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其次,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学,因此,案例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实施的成效。最后,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执行者,不仅要分析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通过这个过程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明确了以上三个角色,教师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案例教学更为顺利。

高中语文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人才管理;信息保管

人事档案是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是真实考察和了解一个人的重要依据;是每个单位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重要工具。人事档案管理是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日益受到各界普遍关注的当今社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工作中,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显得相对薄弱、滞后、缺少活力,令人隐忧,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些高校没有明确制定出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缺乏完备、系统的规章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在工作中无法落实。

1.2由于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人事档案意识薄弱。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得默默无闻,很少有人过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重视。

1.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有待加强。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职工人事档案数量增多,个人材料进档频繁,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但高校人事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导致高校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

1.4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很多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主要矛盾

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引发出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为高校人事、组织以及其它方面的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具体阐述如下。

2.1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性与软硬件缺失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人事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诸多的行为过程就是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参考、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这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使用人事档案资料,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性,准确利用档案中所记载的信息来考核人才,为学校或学院领导在任用学科建设带头人、干部人选等决策方面提供确切详实的数据和记录,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时代使命。当前,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性与档案工作软硬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软硬件的缺失导致档案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对于人事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2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要求与管理手段落后的矛盾。在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应该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迅技术,通过网络管理,实现对人事档案信息共享。当前,许多高校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人事档案管理:没有馆内局域网和档案馆网站或主页;未实现档案的全文录入和扫描;没有建立档案数据库。换句话说,在档案查询方面还停留在纯手工操作的阶段,档案信息化建设还未起步。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功能的发挥。档案管理手段的陈旧落后,整档工序的繁琐复杂,直接造成档案材料使用的不方便,降低了工作效率。

2.3人事档案信息的局限性与社会需求透明化、服务性需求扩大化的矛盾。人事档案由于自身特点,在提供信息方面往往存在部门自我服务多,为社会提供得少,保密性强,服务性弱等存在局限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人才流动频繁等情况的出现,人事档案信息局限性与透明性、服务性需求扩大之间存在矛盾。比如,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对人事档案功能认识不足,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有些学校甚至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只要能过得去就行,又加上前文提到的人事档案管理专职人员少,工作量大,导致档案手续不全、材料不全、材料失实,材料简单化或者雷同化等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多,这就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利用,很难适应高校人事管理的需求。

3.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对人才选拔、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积极有效地解决人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在大量调研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真正从思想上引起广大教职工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经常了解档案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组织上、制度上给予保证,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人事信息,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评聘等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参考性的人事档案信息,真正把人事档案部门转变成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职能的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3.2要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人事档案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结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人事档案的接收、传递、保管、查阅、档案材料的收集、审核、整理等环节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档案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不断规范人事档案管理。

3.3必须加大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由主要领导分管,按规定要求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归档、建档及对档案材料进行开发利用。抓好培训,通过参加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班,更新知识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抓好待遇落实,从各方面关心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成长。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达到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目标。

高中语文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建构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业上得到提高,能力在自己的发展区附近得到提升。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在不断地变化着,特别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并没有起到自身的有效性。为此,在现代教育课改的情况下,要求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

一、案例分析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都需要进行模拟性的解析,才能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到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对“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根本问题进行设问处理,即:石块水平抛出,会有怎样的运动轨迹?进而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掌握所得出的知识结论,其运行的轨迹是曲线,速度越大,射程越远。又如在对弹簧与力之间情景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设置相关问题,以保证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而相应的问题可以为:当一个恒力F有效地作用到木块上,则弹簧在压缩的过程中,木块受力如何,大小如何改变,能量会怎样转化?当弹簧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如果没有力F,那么木块会产生怎样的运动?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建构策略

(1)做好新知识的引入工作。高中物理有些以实验为基础进行学习,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物理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想要教好高中物理需要充分地抓住高中学生学习能力快、思维可塑性强的特点,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如对自由落体下落进行实验时,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发现比值发生了变化。这样不仅能够将物理知识放回到现实中,同时还使学生能对即将学习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新知识的引入具有积极的作用。

(2)培养学生兴趣。高中物理学习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够浓厚,我们知道只有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才能有进一步想要探究的热情。所以,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要因素,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在对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举例走路时脚面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为了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可以用物体压着毛刷,通过毛刷的弯曲的方向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这样可以保证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调节课堂气氛,采用一定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实例进行对物理知识的分析,不能仅仅完成对课本知识的教学,还要教学生从各个方向进行物理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教师在所举例子中要给每个学生拓展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长处。如:在教学圆周运动知识前,刚好我国“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升空,学生对空间运动知识极其向往,于是在课前,我就将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作为课题的引入,因为学生在学习圆周运动知识前就对这部分知识充满了好奇,自然会对学习投入极大的关注度,学习氛围瞬间生成。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对课程精心的导入,创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出发,进行课堂的教学优化,在实践中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广山.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2(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