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教育行业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市公司中,威创股份(002308)联手百度利用AI技术打造“智慧幼教”,打造智慧幼教行业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视觉中国(000681)与百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内容正版化、人工智能领域建立 全面深入合作,将业务延伸至旅游、教育等2C端产业。
郑商所:调整硅铁1801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和涨跌停板幅度,自2017年12月7日结算时起,硅铁期货1801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由原比例调整为14%,涨跌停板幅度由原比例调整为8%。
令人震惊!中国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达到10.77万亿元人民币。据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最近报告称,随着中国有更多财富流向理财机构,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管理的财产正在迅猛增长。 这份发表于11月10日的报告称,今年前10个月内,中国私募基金管理的资产同比增长28%,达10.77万亿元人民币(1.63万亿美元)。中国股市缺的不是资金,缺失的是信心!
关键词:工业4.0;德国;职业教育;中国制造2025
工业发展给人们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8世纪以来,各国陆续进入工业化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结构也随着工业革命的渗透不断提高和改善。21 世纪,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中心的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此次变革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1]。这一变革使得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各国先后出台制造业发展的新举措,确保其在新一轮变革中的领先地位,这也对职业技术从I人员的岗位布局、专业结构以及工作能力等多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一、德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转向的诉求
社会现代化进程是工业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基于蒸汽动力推动机械化生产,将电力大规模运用于工厂生产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自动化生产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对前三次成果的进一步融合,实现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各国先后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本国制造业发展――德国制定《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美国先后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及《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日本提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技术”,中国制定《中国制造2025》。而“工业4.0”这一概念则是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德国为占得新一轮工业变革先机,实现智能化工厂,以提高德国制造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率先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
工业4.0也是智能工业,代表模拟生产与数字世界的交互式链接,是物联网技术和制造业服务化倾向兴起的双重结果产物,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形成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智能工厂。从实质上来讲,工业 4.0 是制造业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的“智能”生产,使生产过程由过去单一、琐碎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的个性化智能生产,要求职业技术人员具备与时俱进的制造业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由传统行业服务者和机器操作者的角色转变为整个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的多方位行业技术人才。
工业4.0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德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保持并提升自身较高的技术水平和高效率的创新体系的必然举措。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在德国发展稳定,1994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2014年占22.3%。相对于欧盟制造业平均水平以及欧盟其他国家,德国的优势更为明显――2014年欧盟国家制造业均值为15.3%,法国11.4%、英国9.4%[2]。然而,德国政府报告《未来图景“工业4.0”》(Zukunftsbild Industrie 4.0)指出,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不仅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势头迅猛,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也猛烈冲击了德国产品的国际市场[3]。为应对市场变化,德国政府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提出《高科技战略2006-2009》和《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以增强本国高科技竞争力,工业4.0则是《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4.0的提出标志着自动化和信息化在德国制造业的广泛应用,而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则是德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市场导向的德国职业技术人才需求调整
德国职业技术人才主要来自其实行二元制教育的职业学校,即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厂的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就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面向市场,职业技术人才的工作技能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20世纪30年代,在福特主义的影响下,工人是具有基础知识和简单技术的劳动者,用重复单一的动作来进行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工人丧失了劳动过程的自主性。20世纪70年代,福特主义不再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倡后福特主义的德国认为劳动者需要高水平的教育,以适应新的、有更多要求的工作机会;同时,只有拥有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工人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而这种知识型工人则被认为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获得商业机会的内在基础[4]。德国工业 4.0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德国是否具备大批新型职业技术人才,为德国继续引领世界制造发展方向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这也给德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工作岗位的变化
工业4.0提出“智能工厂”的工业发展理念,使得传统的人力操作机器逐步被工厂智能一体化系统取代,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智能化系统的操纵下统一进行,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由智能化机器负责。在工业 4.0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生产理念也将引起企业人才结构和生产特征的不断变革。2015 年 12 月,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BIBB)的《工业 4.0 及其带来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预测报告指出,预计到 2025 年,工业4.0将带来43万个新的工作岗位,但同时也将使6万个工作岗位被智能化系统取代,49万个以上的传统工作岗位也将被直接剔除[5]。换言之,工业 4.0将主导德国技术人才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将引起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方向的变革。为此,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正在起草契合工业 4.0战略的德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使企业职业技术人员能够接受较为系统全面的职业技术教育,获得更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资格,以与工业 4.0发展相契合。虽然工业4.0影响下也会产生相应的工作机会,但是相对而言,新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低于损失的数量。并且,工业4.0背景下产生的工作机会基本都是针对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现存的中级甚至初级职业技术人员完全达不到就业标准,这就要求在工业4.0时代尚未完全到来之际,德国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因技术进步导致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以及技能不达标不符合就业标准人员的安置和技能培训问题。
(二)人才结构的调整
以智能生产为核心的工业4.0打破了传统制造业固定产业线的模式,这就要求一线技术人员不仅要拥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应具备以信息化素养为首的综合能力。这对职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对数学、信息、科学和工程方面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就业研究所(IAB)、经济结构研究所(GWS)于2014年开始,通过分析工业4.0影响下德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变化,对德国未来产业结构和职业需求进行了预测。调查显示,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在未来的需求减少,预计到2020年国家将削减20万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受家庭消费增加的影响,服务业将创造14万个就业机会以满足工业4.0影响下产品个性化需求的要求。从具体的行业职位来看,以德国2011年就业结构现状为基准对其20个主要职业领域分析发现,未来10~20年(2020-2030年),在工业4.0影响下,传统制造业职位需求急速下降,预计2020年的相对偏差大于-6%,到2030年增至-12%以上;相对而言,IT以及行业工程师的需求量增加,在未来10~20年将增加现有数量的4%左右,在各行业中位居榜首[6]。可,在工业4.0影响下,制造业由单一的生产制造逐渐向服务型产业转变,这也将必然推动大批服务型人才从事智能制造的配套工作,进而使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德国制造业人才结构的转变必然促使其职业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职业技术人员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从传统的机器操纵者转变为工业流程的掌控者;其次,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要紧跟市场需要,提高数学、信息、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比例;再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凸显对数字信息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技术人员数字化智能系统的运用;最后,职业院校要全面加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操作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工作能力的变迁
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典范,而其职业教育的成功主要源于其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是以资格证书为目标取向的技能培训,职业技术人员在获得相关专业证书以后才能进入国家认可的职业行列。在需要明确分工的流水线工厂作业中,这种细致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在新型工业化时代,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却背离了工业4.0时代对职业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
德国工业 4.0 是高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深度融合下的高度网络化。为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学生在工业4.0时代的就业技能标准,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多次对国内各行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未来制造业扁平化的工作组织形式使各种高新科技交叉运用,在促使产生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求技术操作人员具备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职业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提出新的要求;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也要求未来制造业的技术人员从简单的执行层面转向更为复杂和重要的操控和规划等多个层面;行业界限的不断模糊化促使职业技术人员要具备更为多元的基础知识、灵活的专业技能、面对复杂工作的应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这些都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期间,职业技术人员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德国工商业公会(DIHK)指出,德国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培养更多的“弹性化”人才。这也就意味着未来需要的不再是专精于单一技术的人力,而是具备可以灵活运用的多元技术人力,德国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快速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单一技术”人才向“多元技术”型人才转变[7]。除此之外,随着消费者社会需求的变更,对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要求职业技术人员在生产“智造”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四)职业培训的转变
德国企业现代化生产流程在高新科技产业化的背景下发生巨大变化,这也促使其需要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进行相应调整。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2015年对德国职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预测报告也显示,从2010年到2030年,德国15个主要被调查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接受本专业培训以外仍要接受职业领域之外的培训,除了公共部门的行政行业和不需要医疗执照的医疗保健行业外,其他行业的职业培训比例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同时,大部分行业中非正式资格人员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就制造业行业而言,德国该领域工作人员除接受本行业从业资格培训外,接受其他行业从业资格培训的人员比率将由2010年的52%上升至2030年的57%,未拥有正式从业资格的在职人员占总人数的14%,到2030年预计降低到9%[8]。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德国重视职业技术人员在职能力的不断提高,注重发展从业人员多方面的技能使其适应工业4.0下就业能力的需要。工业技师是德国普通职业技术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领导者,负责产品设计方案和质量的审核。在传统生产流程中,工业技师对一般技术人员拥有绝对的指挥权,但在自动化程度提高和生产流程管理日益扁平化的新工业时代,其更多需要具备协调和领导能力。受此影响,德国对技师培训和考试也增加了新要求,要求工业技师要具备生产流程优化、新产品研发成本评估、企业人员规划及培训的行业能力,以及数字化软硬件熟练运用的新工业能力。
三、经验与启示
在德国工业4.0提出的同时,全球制造业也掀起了新一轮产业改革的浪潮,不仅发达国家提出制造业改革新举措,中国也在2014年开始孕育中国版工业4.0――2015年两会期间,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十年发展战略。该战略和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工业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虽然德国是为了保证制造业的领先地位,而中国的目标则是要跻身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同时两国的制造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框架、关注点以及目标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是为了确保本国制造业在未来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在进行制造业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过程中,同样也会因为市场需求变化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技术人员从业能力提升等问题,这将对中国制造业和职业院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优化企业培训方案
工业4.0促使企业生产流程发生巨大变革,工作内容也由处理多方面复杂任务取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对岗位技能要求也相应由注重单一的操作技能向综合职业能力转变。同样,“中国制造 2025”实现的前提也必须是建立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熟练掌握新一代制造业技术的职业技术人员。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要求职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要具有多元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能力素质等。职业能力的新内容和新要求提高了从业人员的要求,但是当前在职人员的专业能力大多处于机械操作水平,如何提升在职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智能化工厂的操作水平,是当前企业对职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时必须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智能系统在越来越紧密的整合价值链中形成,符合工业4.0标准的工厂是一个完全集成的智能环境,智能生产取代人力机械操作将导致大面积职业技术人员工作职位被取消,如何合理地进行人员安置和结构分工是升级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在进行2025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需优先做好企业在职员工从业技能培训工作,在企业配置足够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行校企合作,将企业职业技术人员送入学校接受行业再培训,掌握三维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理论知识,实现职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与专业训练相结合。除此之外,企业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提高从业人员参与再培训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与工业4.0相同,中国制造2025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停留在传统制造业的低层次职业训练远远脱离时代的需求,而只注重科研理论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和学校发展,当前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地方院校应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复合型科研人员作为其重点。为了实现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就要从提升师资水平入手。虽然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决议出台后,不少转型院校引进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这些高学历人才大多来自研究型高校,虽然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大多缺少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在对理论和实践都具有较高要求的工业4.0时代,在提高教师队伍学历水平的同时还要要求职业院校尤其转型院校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为日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保障。教师要扎实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这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础;教师除具有高校工作经验外,还要具有两年以上高校以外行业工作经验,切实做到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并重。同时,工业4.0时代是一个科技迅速更新的智能时代,教师每年要有一到筛鲈碌氖奔浣入企业进行“行业实习”,以确保能够时刻与市场同步,这对教师的教学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向性。
(三)拓展学生工作能力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秉承市场应用性和就业导向性的原则,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工业4.0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引领制造方式的变革,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发展战略,职业院校尤其是地方转型院校应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模式,培养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高端职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之前应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设想未来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需求。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智能一体化的社会,制造业以智能工厂为主导,这对学生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仅仅掌握单一的职业技能远远不能满足智能工厂的需求,职业教育需更注重全面的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的跨界合作学习。职业院校应提高技能型学生以信息化素养为首的跨领域复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通过专业知识进行研发创新,通过数字技术和媒体思维自主操纵智能机器以及对企业进行纵向管理;同时,围绕信息化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通识教育,将信息化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加强数字化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具备必要的信息化素质,为将来进入智能化工作环境做好准备;工业4.0是一个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某种技能不可能始终占据产业的核心领域,职业院校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曲风. “中国制造2025”探秘[J]. 新产经, 2015, 54(4): 23-25.
[2]Industry 4.0 Upgrading of Germany’s Industrial Capabilities on the Horizon[R]. Germany: Deutsche Bank Research,2014.
[3]Zukunftsbild “Industrie 4.0”[R]. Germany: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2013.
[4]Hodkinson, P. Tecachnicism, Teachers and Teaching Qua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998,50(2):193-208.
[5]Industry 4.0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Labour Market and Economy: Scenario Calculations in Line with the BIBB-IAB Qualifications and Occupational Field Projection[R]. Germany: Federal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BIBB,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Structures Research―GWS,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IAB,2015.
[6]A Scenario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dustry 4.0 on the German Lab Our Market[R].Germany: Federal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BIBB,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Structures Research―GWS,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IAB,2016.
立足行业痛点,欲成为健身行业的“7-Eleven”
光猪圈健身的创始人是青鸟体育的董事长王锋,在他看来,健身行业的痛点有两方面:一是经营者层面,传统健身房的预付费制度导致对人力依赖重、管理难度和成本日趋畸高,盈利困难;二是消费者层面,健身不方便和高额预付费是增量人群走进健身房的最大阻碍。鉴于此,他于2015年3月创办了光猪圈健身。
光猪圈健身在业界率先提出“智能互联便利健身”的概念,通过线下智能健身房集群+线上应用系统,搭建互联网+物联网的智能健身平台,采取加盟的方式快速发展。其目前已与全国40多座城市的合伙人/加盟商签订了205家加盟店,位于北京、上海、重庆、株洲、宿迁、沈阳、长春等地的15家店已开业。标准单店的投资回报率达40%-108%,预计今年底将开业60家,五年内达到1000家的规模,成为健身行业的“7-Eleven”。
光猪圈健身打造的智能健身房,标准面积300-500平米,通过APP、智能手环、智能健身硬件以及SaaS系统相联通,实现门禁、器械、体测、更衣、淋浴等全流程的智能自助化,并实时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同步。
据悉,光猪圈健身的天使轮投资方包括洪泰基金,以及由奥运冠军邢傲伟、王丽萍与中体鼎新投资基金联合发起的冠军VC,而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也是光猪圈健身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健身O2O回归线下,国家政策与市场缺口驱动,一个新的生态圈正在形成
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5月5日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要达到4.3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8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3万亿元等目标。6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600405,股吧)。在7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光猪圈健身所涉及的健身休闲业、场馆服务业被列重点行业。
2015年O2O健身项目一时火热,以约教练、约场地等切入的平台层出不穷,经过一年的市场大洗牌,不少项目已淡出视野,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健身纷纷回归线下。而据统计,我国健身人群将有3亿,健身房缺口至少7-10万家,健身市场还有很多空白等待填补。政策鼓励,市场缺口巨大,从开始便走线下路线的光猪圈健身迎来了机会。
上周,沪深300指数上涨2.96%,计算机行业上涨8.72%,行业跑赢大盘5.76个百分点,其中硬件板块上涨8.94%,软件板块上涨9.07%,IT服务板块上涨7.50%。个股方面,除太极股份以下跌报收外,其余个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川大智胜、新国都、天泽信息涨幅居前。
国际市场动态
IBM斥资26亿美元收购医疗数据分析公司;微软高通英特尔成立统一物联网标准组织;Facebook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理解儿童故事;Salesforce再购一家初创企业力推机器学习业务;IDC:2016年全球IT支出增长将减速。
国内市场动态
国务院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传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商众安保险计划上市。
A股上市公司重要动态信息
南威软件:与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科创达:与高通成立合资公司构筑智能硬件生态;威创股份: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设立启迪威创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威创股份:全资子公司收购艾乐教育部分股权并增资;川大智胜:与奥飞动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千方科技:子公司12308与深圳市机场运输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标准协议;捷顺科技:收到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北京一期工程采购项目《中标通知书》;天源迪科:拟推1263万股股权激励计划;超图软件:收到云南西南招标有限公司《国内货物或服务招标结果中标通知书》;安硕信息:发起设立安徽省征信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策略
上周,大盘震荡上行,中小板和创业板继续呈反弹走势,带动中小市值个股全面复苏。计算机行业继续跑赢大盘,受Apple Pay正式上线利好,移动支付板块领涨行业,此外,生物识别、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板块亦涨幅居前。节后第一周行业表现较为出色,个股受消息面和资金面带动呈普涨格局。
由于1月份行业走势大幅下挫,行业整体在2月以来呈现反弹走势,行业2月初至今已经累计上涨14.79%,其中25只个股反弹超过20%。我们认为,2月以来行业走势明显上升主要系超跌反弹,在基本面层面没有大幅变动。
在经历了月初以来的反弹后,行业整体估值倍数已又一次接近估值中枢上限,在整体A股市场行情呈震荡的态势下,我们认为行业难以再一次大幅突破估值中枢上限,因此计算机行业难再现整体大幅上涨行情,投资者应谨慎操作以避免估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由衷地感到自豪!”多年以来,贵州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比较落后,“只有外面的专家学者到贵州来传经送宝,贵州的学校到外省传授经验的少之又少。”如今,贵州省建设学校的成功让东中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刮目相看。
“很多学生还想来读,但已经招满了,我们只好再适度增加了一些名额。”省建设学校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吴耘介绍,今年省建设学校按照指标招生3500人,最终却招生近5000人。
罗林是省建设学校建筑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今年18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干了一年多的电工。“一个月也能挣3000多,维持生计没有问题,如果熟练以后,工资还会涨。”
但即使生活还过得去,罗林还是辞掉了这份工作,踏进了贵州省建设学校的校门。原因很简单,“想有一门更可靠的手艺”。
省建设学校的教学条件可谓优异,这里校园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丝毫不逊于一所普通大学,学校的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在建筑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一个巨大的什物架十分显眼,上面摆放都是该专业老师和学生制作的工艺品,有十二生肖陶像、有花瓶、茶壶,还有不少贵州民族风情的陶瓷,虽然质量不一,但件件样式精美,很有设计美感。“这些都是老师和我们自己设计的样式。”罗林很有成就感。
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是省建设学校今年新开的专业。在贵州,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建筑设计、陶瓷产业提供了无限空间。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没有问题,而且会有不错的收入。
“办职业教育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总结这些年的发展经验,陈鸣认为,省建设学校之所以得到社会好评、学生信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从这里走出去以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我们立足自身优势,紧密结合市场,特别是前沿市场。”
“建”字当头,是省建设学校的本色。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新专业不断开设,省建设学校几乎所有的专业仍然围绕建筑行业深度延伸,不跟风,不随市场盲动。也正因为如此,省建设学校在建筑及相关行业的职业教育中赢得了好口碑,成为了领跑者,很多企业都主动要求与省建设学校联合开办专业。
陈鸣谈到,在一次与北京的合作企业负责人聊天时,他了解到企业对智能楼宇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于是省建设学校便很快与该企业签订了协议,由省建设学校开设智能楼宇专业,进行招生,企业派教员到省建设学校教学,学生掌握好基本技术之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
“智能楼宇是一个边沿叉性的学科……简而言之就是对楼房的智能化操控。”陈鸣说。据国家紧急人才办公室的调研数据显示:智能楼宇师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大城市的智能楼宇师平均月薪都在7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