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幼师 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三门课程是幼师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幼师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也是该专业生学习幼儿园“五领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的情感、帮助她们获得开展保教工作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多年来,种种原因造成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方面,偏爱艺体课,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科态度消极;教师方面,对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模糊,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心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解决办法。过分依赖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幼师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幼师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一)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学科态度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学科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对一个人的行为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学科态度一经形成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习惯性反应。要想转变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科态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努力。
1.帮助学生重新确立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科价值观。学科价值观与学习者的需要紧密联系。只有当学生感觉到专业基础理论课中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真正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时,才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学习需要,从而确认学科的价值。
2.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积极的学科态度。情、意是学科态度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倘若学生对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意倾向,就会产生积极的学科态度。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理论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发现理论学科的真正价值,教育实践活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其热爱学科的感情也因之油然而生。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是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事实材料,也是赢得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最有力的精神武器。要广泛吸收当代先进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从中撷取有价值的东西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要深入调查研究,把当今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最具典型、最值得思考的教育案例引进课堂,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教育理论的真正价值,从而改变学科态度。
(二)强化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幼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
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这样一种观念:幼儿专业教育才能与教师专业技能不是永远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技能越高,不等于她的幼儿专业教育才能就越高。当教师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决定其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是其专业才能而是她的幼儿教育素养和技能。自身的艺术才能要转化成学生的艺术才能,离不开从专业基础理论课中习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知识或科学原理的,和教育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是通过学科教学法及其中间环节来实现的,所以不能像要求学科教学法那样来要求专业基础理论课,期望通过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样,我们也不能把教育实践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强加给幼师生,从而赋予专业基础理论课过重的教育责任。毕竟幼师生还是正在接受职前教育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她们更多的只是从书本上获得关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知识,对实际还缺乏了解,要成长为合格的教师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锻炼过程,所以,不能错把她们当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按照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标准来要求她们。
(四)加大教学投入
一方面,学校要增加物质上的投入。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知识更新快,也容易老化。为了给理论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内容。所以,学校应购置多种幼儿教育方面的杂志、资料和多媒体设备;要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参加有重要价值的专业学术会议、脱产进修和教育培训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加精神投入。专业基础理论课任课教师要不断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更新教育观念,要经常深入基层幼儿园,与一线的幼儿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并把积累的幼教经验和先进理念及时地引进课堂,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
(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幼师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教学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幼师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应与学生的见(实)习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际保教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结合《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观察幼儿的一日活动和身心发展特点,实习保育员工作一周。 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结合《幼儿教育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两周,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尝试组织教学活动。
(六)多种组织形式灵活运用,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也应以实践为核心,讲练结合。就以给学生上《幼儿教育学》这门课为例,教学时间按照5:3:2的比例分配,即50%的时间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集中教学,30%的时间进行小组研讨,各组围绕选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小组总结报告,20%的时间则用来观看幼儿园教学视频资料。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所思表现出来,而不是会说就行了,理论和观念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理解、内化,进而才能用以指导实践。教师不能光说不练,而要说练并重,既能讲理论做研究,又能下幼儿园带实习、并具有丰富的幼教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莉.述评我国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演变历程.学前教育研究,2004,(01).
一、关于专业理论课的说明及其课程地位
在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上,文化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艺术类课程缺一不可。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比例,其中专业理论课应占相当比例,并且建立一整套专业理论主干课程体系,既有传统的 “三学六法”所谓三学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而“六法”是指幼儿语言、数学、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法,还要有幼儿园管理、游戏理论等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及其研究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专业理论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师工作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学前教育科研能力;掌握幼儿园运作管理的知识。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二、专业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前卫生学和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不合理,导致其他学科的教学出现问题。目前我院的学前卫生学开设在第四学期,而在第三学期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学前幼儿的生理特点还没有学习。很多教学法课程的开设与学前卫生学同在第四学期,很多需要的知识的学习可能滞后。
2.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重合内容过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习心理学,第二个学期学习学前心理学,这两门课基本把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心理学知识涵盖了,学生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也够用了,而到了第四个学期,又开设了学前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从各个心理品质来讲解心理学,学前发展心理学从心理发展阶段讲学前心理学不过是把同样的内容换个体系再讲一遍。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学生对学习学前发展心理学积极性不高,因为重复的内容太多。而在学前语言教学与学前儿童文学两门课程中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阶段都用了很多课时,同样的内容学前心理学里有重点章节,课程内容重合太多是一种教学的浪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之间在教学上是脱节的
在教师之间没有协商与交流,都是各顾各的,很少有集体的合作交流。讲授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很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学科重复教学,例如皮亚杰的理论在心理学中讲、学前心理学里有,在学前发展心理学中还会讲到。还有就是在相互关联的课程中,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很难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知识体系,做不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前教育的专业课老师涵盖艺术、教育、心理等各个专业,对于每一门专业课来说都是很成熟的教师,但是各个专业出身的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的课程地位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导致教学上的脱节。
2.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理论讲授较多,系统性、理论性强,实践性、应用性差
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不好,就会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出现问题。例如在幼儿舞蹈教学法中,很多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对幼儿舞蹈的精细动作不会设计与教授,这说明学生在学前卫生学的学习中没有掌握幼儿精细动作的特点。又如学前数学教学法中,幼儿数学教学中必须把握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表象知识的运用等,它的理论知识准备就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对幼儿思维特点的介绍,如果学生在前期课程学习中没有理解和掌握,学习新的知识就会有困难。
3.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脱节
学生每天身处校园,接触幼儿太少,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没见过。理论知识掌握很多,但是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脱离,如同纸上谈兵。学生毕业进入幼儿园工作以后反映,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到了幼儿园以后幼儿园的老师学历可能没他们高,学的理论知识也没他们多,但说起幼儿教育方法、策略却头头是道,而我们的学却说不出什么。以至于学生觉得自己学的很多知识没有用处,其实是没有将学的知识和幼儿教育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
三、解决的措施
(一)合理开设课程
依据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开设课程,所以建议将学前卫生学由现在的第四学期开设提前至第一或第二学期,这门课程的开设在“三学六法”当中应该是开得最早的一门课,早于学前心理学或者与其同步,必须是学前教育学和其他六法课程之前。学前卫生学是一门涵盖幼儿生理发育和幼儿园卫生管理的课程。通过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规律有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学习到幼儿园、早教机构对幼儿生活及环境创设中卫生的要求,还涉及部分幼儿心理发育问题。
这一课程改革在其他院校已得到实施。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在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之前。天津师范大学两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幼儿解剖生理与卫生学在第一学期开设;首都师范大学四年制本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第一学期开设,幼儿卫生与保健在第二学期开设,学前教育学在第三学期开设;宁波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前卫生学开设在第二学期,学前心理学开设在第三学期。
(二)整合部分课程
1.不再开设学前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发展心理学三门课程可以整合成一门课程,只开设学前心理学一门课程,加大课时量,由原来的52课时增加到72课时,在这门课里涵盖上述三门课的内容。或者只开设心理学讲授基础心理学内容,学前心理学讲授学前儿童心理品质和发展,拓宽讲解的角度,涵盖学前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2.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和学前儿童文学整合 成一门课程,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介绍学前儿童文学。因为在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很难不涉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特点,而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也不可能不介绍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把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程,加大课时量,学生可以把这两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师之间通过教研室活动多沟通交流,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衔接
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之间就要进行合作,互相沟通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想,教师之间形成合力。面对专业理论课互相之间无法沟通的现象,让不同专业的教师相互交流,使各课程内容有所侧重,避免课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通过组织教研室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有同一教研室的活动,又要有不同教研室之间的教研活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活动可以帮助老师对整个课程设置有所了解,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沟通,而同一教研室活动可以相互沟通配合,促进教学向专精深方向发展。
(四)掌握基础理论,让学生学懂、会用
1.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不要繁多,但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学懂了、记住了,以后才会很好的应用。
2.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开展校内实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课内模拟训练
大部分的专业理论课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和模拟一些幼儿活动和教学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这种实训方法可以和教学同步进行,不像在幼儿园开展实训时有很多的条件限制,可以配合教学的进行。
2.加强幼儿园教学实践
(1)为了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保持联系,新生从入学教育阶段就要开始接触幼儿园,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开放日观摩、毕业长期实习等活动熟悉幼儿园,了解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学时间可以如下安排:第一,新生入学就要安排参观幼儿园和各种幼儿教育机构。让学生了解幼儿园软硬件、日常教学管理和幼儿日常行为表现等,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当幼儿园有开放日活动时让学生去观摩,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和活动。第三,每学期安排不同的教育[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见习,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去组织。第四,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集中实习。第五,假期时,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幼儿园顶岗实习,进行短期的实习锻炼。
(2)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最好是:第一,选择区级示范幼儿园(公办园、民办园各一所);第二,选择民族特色幼儿园,我们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区内少数民族幼儿园数量不少,选择一所蒙古族幼儿园、一所回族幼儿园;第三,选择普通幼儿园,最好是公办民办各一所。选择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幼儿园教学、管理特点。
(3)最好能对大、中、小三个年龄班,普通班、蒙台梭利教学班进行轮流见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可以了解不同班级、年级幼儿教师工作特点。
学生到幼儿园去参观、见习、实习,可以对幼儿园和幼儿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到幼儿园可以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知道幼儿园工作的性质;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特点;学习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学会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到幼儿园参与、组织各种活动,了解幼儿教师的职责,提高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掌握幼儿园常规教育内容,初步学会各种活动的设计、编排、组织。通过实践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教育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教育对象是儿童(3~6岁),幼儿教师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启蒙作用。根据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学前期儿童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这一阶段音乐是幼儿教师走进儿童心灵的一把钥匙。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全面发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一、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从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实践技能,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要求。
根据社会幼儿教育人才市场的办学需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主动与社会接轨,同时为自身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服务,强化专业特点,拓展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工作人员的多方面需求。
二、优化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乐理课程中难点知识讲解不重视,会导致之后的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儿童歌曲伴奏等课程学习基础没有保障,使得学生的后续学习更加困难,继而又导致兴趣减退,学习效果差。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音乐课程要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遵循“适中、够用”的原则,不盲目追求学生艺术技能的提高。音乐课程改革要加强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音乐理论服务于音乐技能训练。
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学习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选入大量的幼儿题材作品,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配弹与弹唱等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
三、更新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要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和优化,删掉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几乎没有经过艺术训练,艺术素养较低,因此,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强化乐理基本知识,加强教学实践应用。音乐乐理课的教学本身理论化和抽象化非常强,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乐理课程的学习应伴随大量的实践应用,学生理解音乐理论中抽象的知识才会相对简单。所以实践与练习十分重要,它不但是强化乐理基本知识的必要途径,更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2) 钢琴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够用。钢琴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该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技能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主要围绕两大内容展开:一是加强手指技巧练习。二是强化钢琴练习曲的练习。可让学生强化练习车尔尼等作曲家的经典钢琴练习曲,以提高他们的手指技巧等。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择钢琴乐曲时要考虑专业特点,以篇幅小、难度浅、旋律美为原则。
2.要重视音乐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最终是要通过演唱和弹奏呈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在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要及时将教师所讲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实践,这样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才会逐步提升。为此,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音乐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点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也有利于学生自身表现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石 琳.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探索[J].音乐时空,2015(01).
[关键词] 科学素养;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实验实践
一、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重要性
幼儿科学潜能对未来科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创造力的关键期是2―6岁。幼儿阶段是儿童积极获得基本概念、学习基本技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据调查世界上75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致认为:幼儿园使他们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幼教科学领域的活动课对幼儿自然科学素养及科学潜能的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活动完成结果的优劣的关键就取决于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把科学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对其对幼儿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科学探究部分提出三个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如何按《指南》中的教学建议科学有效的完成规定目标,其关键还是取决于幼儿教师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幼儿园教育改革为为幼儿教师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创造可能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缺失的想象也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如何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使其具有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二、科学构建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平台
美国学者赫德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应有明显的先进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职业特征。在高职学前专业实际教学实践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和实验实践。下面论述如何为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构建提升科学素养的平台。
1、构建基础理论知识平台
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奠基性作用,高职学前专业生源各个院校基本都是文理兼招,学生原有具备的基础理论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构建学生理论知识的平台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首先在学生思想意识中构建科学素养对未来幼教事业的重要性的平台。大到国家社会,具体到适时为学生提供现实幼教科学活动中因基础理论知识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使学生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种科学有效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愿望。
第二、构建完整体系知识脉络平台。合理编排取舍教材,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除初高中原有的部分,基本来自于大学的科学素养课及选修课。所以如果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知识脉络平台尤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获取学习掌握知识金钥匙的提供最有效途径。幼儿园科学探究的内容都应该是和周围事物现象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实际,将庞杂的科学知识系统化,既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泾渭分明,更要有横向的交错,同时还要不拘教材,将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就及时补充进去;使学生获取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方法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科学的获取新经验新知识,使原有的知识结点不断更新扩大,从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理念。
2、构建实验技能的平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
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过硬的实验技能。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如何为学生构建实验技能平台是实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
学校提供的完善的实验设备,专门的实验室是构建实验技能平台的保障。但据调查高职学前专业的科学素养学习多为理论性的,实际实验操作还不尽人意,长期以往形成了毕业生敢讲不敢做,毕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走访一些省市级幼儿园时,基本都会出现科学探究活动课上的不规范操作,例如:如何闻气味,怎样做小解剖等。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尽学校最大的能力给与支持,而作为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举一反三将实验基本技能分级归类,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可持续的方法和手段。
3、构建实验设计的平台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探究性的一种具体测试方法,学生能否独立设计出一个有创造性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具体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设计平台。学校构建的实验设计平台除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实验设计的科学体系和创新的理念。科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幼儿科学探究内容的具体结合,教师要具有全面的知识应用的掌控能力,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与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具体的设计方法,基本的设计模板等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实验的创新理念具体现在实验材料的创新,启发学生充分收集利用身边,周围的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标准实验用具,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设计出具有意念创新和材料创新的探究活动。形成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能力。
4、构建实验实践的平台
有了好的实验设计,能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学生能亲自体会自己设计的实验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学生会真正体会提高科学素养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要积极的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构建实验实践平台。一是校园内,主要通过课堂学生互为教师和幼儿完成,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幼儿园和学校互动,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幼儿园实际实践的场所,选拔优秀的实验设计到幼儿园具体实施;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实验实践的具体活动。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同时对不成功的实验实践也会产生鞭策和激发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积极科学的构建有效的平台,以上四个平台的构建不是个个孤立的,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整体,需要教师做好全面的科学的掌握,可以将前两个平台称为输入口,后两个为输出口。如何能在输出口为幼教师资输送知识能力零距离的优秀人才,是高职幼教工作者不朽而艰巨的探索重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家教育部.
[3]王月莲.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J].文教资料, 2010,(21).
[4]张红霞.论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4,(10).
[5]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在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这种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是通过职前培养获得的,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通过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来培养。这就要求各级各类院校以培养专业化幼儿园教师为目标,努力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化素质,为学生职后专业化成长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中等师范学校,学校生源来自初中,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间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给职后的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职前培养是当前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结构上的变化及培养特色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由三个层次构成,即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组成的教育体系,从总体上看,是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需要的,而这一现状是由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大,各地教育状况悬殊的基本事实决定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认识到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多数国家都要求幼儿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但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幼儿教师学历仍然偏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的;二是专科层次的;三是中等专业层次的。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高等专科学校逐渐替代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且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中等专业水平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专科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开始替代中专层次的幼儿园教师。而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不断增加,但是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职业取向往往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幼儿园的管理者、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者。这就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重专业理论的学习轻艺体技能学习,即使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也会出现某些技能方面不如中专生的尴尬状况。而中等师范学校,一直注重学生艺体技能的培养,但往往是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很高,而专业理论水平偏低,影响了她们日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还是会以专科层次教师为主。
当今我国一些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基本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这些学校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良的设备资源,但是由于长期培养的是中等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招生对象是初中起点的学生,学生文化素质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仅局限在艺体素质和能力上,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还是注重艺体训练而忽视理论学习的“艺体型”模式。针对这样的状况,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别于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道路。
三、高职院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到底都潜移默化地受自身专业理念的影响,没有专业理念的更新,教育就难以呈现出焕然一新或有活力的面貌,教育也难以胜任时代与社会的重托。
当前我国的一些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其中很多教师常年以来在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停留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层次,已具有的观念和意识很难适应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树立高等院校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幼儿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师幼观和自我发展观等,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和方法,能围绕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而实现专科层次的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又不能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看齐。其培养目标要从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要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儿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要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的培养,首先,要把学生定位在高等教育上,要具有普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同时又要具有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即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专家型”和“艺体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观察、分析、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和应用教育背景的能力;具有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具有教育反思能力;具有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能力。“艺体型”指既具作为教育的一般能力和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三)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影响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瓶颈,因为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自己的教材体系,不是沿用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就是以本科教材简单处理来进行教学,同时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严重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基于上述原因,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1.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由于幼儿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而来的,因此,很多学校在学科内容选择上一是沿用中等学校的学科内容,而内容往往陈旧、简单,体现不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二是把学前教育本科教材照搬照抄,而本科教材内容的研究性很强,学科内容多,现有高专的教学时数又很难完成学科内容的任务,造成教师讲课时会出现面面俱到,内容缺乏深刻性,学生学习效果差的现象。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改革教材,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材。这些教学内容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包含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大量生动的事例,它们可以吸引学生去阅读、研究。教师应努力探讨包含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中的许多奥秘,使教材体现出专科学校的特色。
2.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五大类:第一类是公共课,也就是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心理学健康”等。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应该增设科普性的“现代科学教育与技术”课程。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大多是高考文科的学生,其往往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很难胜任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科学素质及科学素养的培养。第二类是专业教育理论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职业原则”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学前教育课程论、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第三类是艺术课程类,设置这类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生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简笔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又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活泼课堂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这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第四类是实用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市场发展的需求,主要开设蒙台梭利教学法、瑞吉欧方案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训练等,这既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又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还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第五类是实践课程,主要是见习和实习课程,应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机会,使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职前培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在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