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探究性实验教学已经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探究能力明显提高等等.但是,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具体而言,第一,学校忽视探究性实验教学,基本设备和环境不完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第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师的自身科学素养参差不齐,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大多数人无法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和分析,过分注重实验的结论;第三,学生基础物理知识薄弱,物理学习难度较大,实验方法和过程难以掌握等等.
二、实现初中物理高效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措施和对策
1.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提高教师的实验探究素养
实现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专业的实验探究素养,并在实验教学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扩充物理知识背景与实际运用、当前物理研究前沿性问题、自然灾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相关物理现象,培养物理思维.以单摆运动为例,教师要准备相关的实验器具,如绳子、剪刀、胶带、各种垫片等等,分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记录相关实验数据.进而引出各组摆动数量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再次制定相关的物理实验并多次研究和观察,进而得出相关的物理结论.长此以往,初中物理开展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物理思维和探究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也有明显的进步.
2.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注重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初中物理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因此,教师不仅要创设相关的实验教学情境,还要把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如讲述机械守恒定量实验时,教师可以播放过山车视频,使学生感受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换,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物理应用,如骑自行车上下坡的物理变化等等,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在实验教学要求下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如讲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别记录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和掌握相关基本物理原理,在动手实验中进一步升华和巩固.
3.多方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物理实验
本学期物理教研工作将围绕深入推进中学物理课程改革这个中心,进一步完善教研方式,在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以《武进区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为抓手,着力研究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引导并帮助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提高我区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品位.
二、工作重点
1.本学期将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观摩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认知结构、反馈结构、智能结构、训练结构”。
2.加强对高考复习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组织高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20xx届高考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经验,及时通报有关20xx届省高考方案的信息和收集交流有关资料。
3.加强对中考复习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组织初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省物理中考统一命题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处理信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和经验。
三、主要活动
二月:
1、高三物理教学调研,探讨和交流20xx届高考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方法。
2、高二物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重点研讨江苏省高考方案调整后的课堂教学策略。参加对象:高二物理备课组长。时间:2月下旬。
三月:
1、组织高三教师参加常州市复习教学经验交流和相关信息通报会议。
2、召开物理青年骨干教师重点指导对象座谈会,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和学习研究内容,以及具体活动安排和指导策略。时间:3月上旬。
3、做好高三一模考试的阅卷工作和试卷分析工作。
四月:
1、高一物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重点研讨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应用。参加对象:高一物理备课组长。时间:4月上旬。
2、协助各教研协作片组织开展初三物理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五月:
1、做好第26届(20xx年)全国中学生(高中)物理竞赛的组织报名工作。
2、做好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同时收集最新高考信息,以书面形式印发各校。
3、组织高中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到有关学校研究高三复习教学工作。
4、组织初中学生实验的考查工作。
5、召开本学科区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组组长会议,交流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
六月:
1、做好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的有关工作。
关键词:中学物理;数学方法;应用
〇前言
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易于学生理解,降低了物理知识的枯燥性。学生通过运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有利于增加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决心。下文中,笔者分析了数学方法的特征,比如精确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研究了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作用,比如,欧姆定律等的物理公式都是以数学的形式完成表达的。揭示了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数学方法的建议。
1数学方法具有的特征
数学方法具有很高的精确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同时具有很强的辩证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其中精确性体现对事物的量的关系的描述方面。抽象性表现为人们在对数学方法进行应用时往往只保留空间形式或者数量关系。逻辑性表现为对方程的解答和对定理的证明方面,在对方程式进行解答时必须符合逻辑,条理清晰,对定理进行证明时必须做到有理有据。辩证性表现为数学中所有的关系都以完全辩证的形式出现,比如量之间的关系。广泛性表现为它以事物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等为研究对象,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量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形式。
2数学方法的应用对物理教学的作用
2.1数学方法对一些物理定律和定理具有证明作用。比如,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等的物理公式都是以数学的形式完成表达的。2.2数学方法对一些物理概念具有定义的作用。比如,物理中的压强、浮力和速度等物理量的概念都是通过数学形式表达出来的。2.3数学图像可以对物理现象起到良好的解释作用,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实现的。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建立起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学懂物理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回忆和巩固,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明白学科与学科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利于学生重视起对每个学科的学习。3.2有利于使物理知识化难为简:数学的逻辑性使数学方法能够把繁琐的公式简化,那么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同样能够把复杂的公式变得简化,有利于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易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3.3可以解决某些物理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一些物理问题是无法用物理方法解决的,而用数学方法却能将问题解决,数学方法使物理难题由抽象变得更加的具体,最后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
4数学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4.1几何法:几何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常见,例如,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等问题,这些都是几何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典例。4.2公式变形定义法:公式变形定义法就是根据已有的公式中各个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对公式进行变形从而得出一个新的公式的方法。比如根据物理公式p=mv可以推出m=p/v,这就是对公式变形法的应用。4.3函数图像法:函数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会使物理知识更加的清晰明朗易懂,使物理知识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物理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在画函数图像时要结合物理规律和条件,确定好方向性以及值域和定义域。函数图像使物理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的清楚易懂,大大的降低了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4.4方程法:方程法是物理教学中解决物理问题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初中阶段主要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多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物理问题。首先依据物理规律和条件把方程建立起来,然后根据数学方法对方程进行求解,最后得出答案。4.5三角函数方法:三角函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物理数据等。因为三角函数就是对三角形的边和角、角和角以及边和边的关系的反应的数学方法,因此在求物理力的大小时可以利用正弦定理的办法来进行。另外,三角形的两边相加数值大于第三边,两边相减小于第三边,这个理论也可以帮助学习解决一些物理问题。4.6归纳法:在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很多情况下会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答案有自己的猜想,但是如何验证猜想对不对呢,那就要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验证,经过归纳法的验证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的正确猜想更加的有理有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语
数学方法对一些物理定律和定理具有证明作用,对一些物理概念具有定义的作用,对物理现象起到良好的解释作用。数学方法在物理知识中的应用有利于建立起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使物理知识化难为简,可以解决某些物理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使用有效的数学方法,比如利用直角三角形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利用公式变形定义法对物理公式进行变形从而推出新的公式,利用函数图像法展示物理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物理问题等。当然,这些并不是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唯一方法,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数学方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32
[2]吴海鹰.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9
[3]李烁.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及巧妙应用.科教文汇旬刊,2012
关键词: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综合运用这些科学成果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要使学生懂得物理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中学物理教学论》为物理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训练基础。这种训练包括职业心理定向;物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物理教育思想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随着基础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物理教师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要求,怎样在新的背景下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成为面临的新问题,如果沿用以往的教材内容,很难适应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新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理论。
一、目前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现状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的转变。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特征目:改变教学观念:由“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构成)向“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强调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的力量,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战略性意义。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与物理系的其它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它不像《力学》那样严密,不像《原子物理》那么抽象,也不像理论物理那么深奥,在长期物理课教学的熏陶下,学生养成了精读教材,单向输入课程内容、解题这样一套学习习惯。学生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习惯开始《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学习,当他们拿到教材后,随便翻几页就会对这门课产生错觉:内容看得懂,体系不严谨,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学生没有兴趣;根本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历来不受人们所重视,在一些专业学科教师、专家和师范生的眼里,学科教学论不过是剖析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会师范生如何上好一堂课,没有任何学术性可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上好一堂课,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物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中学物理知识来说是小菜一碟,毕业后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70%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根本不知道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什么理论的学科。
《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学时少,调查表明: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总学时数一般在2900学时左右,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占总学时不足5%,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体现师范特色,很难担当培养合格中学物理教师的重任。不可能详细地按教材讲授大量的内容,对内容的教学缺乏教学实例的讲授,由此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
三、《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由上可提出:《中学物理教学论》按照培养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熟练掌握物理教学、学习技能,并具有物理教育研究意识和初步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师,这个课程目标来取舍教学内容,把物理教学论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物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一物理教学的操作技能一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在教材中有五章的内容,包括与《教育学》中重复的内容如: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等。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学,把教学重点放在物理教学的目标与价值上,这一部分可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进去。此外,物理学习中的心理分析作为另一个重要内容,花较多的时间讲深讲透物理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下面作主要介绍:
现代学习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不想学,无论老师怎样想去教他,有效的学习都不会发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要把要求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自愿去学习,因而要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中小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潜能,教育的目的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压抑学生的潜能。学生是具有学习的天性的,教育的功能是顺应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喜悦。
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即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让高师学生明白:反应慢但仔细准确的“反省型”学生比起反应快但经常不够准确的“冲动型”学生,表现出具有更为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等。
研究表明,物理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知觉的理解性和整体性可通过感知方法学习得到培养。因此,有目的地通过增加观察机会来训练大学生对物理客体的感受性,从方法上指导中学生感知物理客体,提高学生物理感知的理解性和整体性,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学生在对物理现象和客体感受时,由于缺乏学前专门的训练,其感受性较差,这表现在常常因为物理现象和客体涉及因素太多而感受不到某一物理属性的细微变化。例如,中学生在观察水的沸腾时,很少能观察到沸腾前后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大小的变化的差异;中学生在零刻度校正和测读物理量时往往误差很大等。有意识地增强大学生对日常的物理知识、经验和物理知觉方法(观察方法)的学习。
在指导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方
面可举实际例子进行教学。如在指导中学生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首先得分析粒子的受力情况,对重力是否要考虑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判断,实际上中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分析进去,使问题复杂化。不少学生根据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的变式R=U/I,便得出电阻R与U成正比、和喊反比等结论。此外,在物理探究过程中还有一种奇怪的思维定势现象,即:因为传统物理问题给出的条件或数据总是解题所必要的,而且不多不少刚好用完,长期以来学生就形成这样一种封闭式思维,如果题目中出现多余条件或数据,学生就无所适从,会对它们乱算一通,或者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物理教学的操作技能部分,以微格教学思想为指导,首先,介绍物理教学技能的概念与功能,介绍物理教学技能群,然后确定要训练的主要技能并逐个进行训练;例如要掌握物理概念教学技能,首先解决概念的分类问题,错误前概念的挖掘和调查的方法,确定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概念的建立是以表象为中介的。在表象形成的过程中,思维迁移起重要作用,因而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思维迁移的运用。如在初中力的概念的教学中,力的定义是: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做实验还是提问题,或是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如果反复扣住了相互作用,造成一种只要一提到力,学生就会出现相互作用的心理倾向,这在刚建立概念的时候对于把握概念的实质是有作用的。
物理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这部分,强调物理教师专业的学生要成为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要有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和意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有:物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物理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取方法;物理教研成果的评价;物理课题的研究和论文写作与发表方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物理教育研究,什么样的研究论文是好论文,怎样进行课题的选择及以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为他们成为优秀教师打好基础。一方面要精选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扩大自己的浏览面,要求他们去看一些学术期刊和相关的一些著作,打破学生死记硬背一本教材内容的习惯,要求他们初步建立研究式学习的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培养教师技能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和特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师范生以后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逐步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本研究有效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了高师学生对中学生的指导,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教学改革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希望本文能引起同行的兴趣,启发更多的师生去探索和创新,共同提高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元辉,高师院校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3):17-21,
[4]解世雄,高师“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创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6):118-121,
[5]林崇德,傅安球,关于学习的特点,13-15,
[6]白长胜,学习物理的思维习惯,青海教育2004(12):41,
[7]阳喜元,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5):89-90,
[8]马贤军,略论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几个认知特点,物理教师,2001,22(6):48,
加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怎样组织有效的科学探究,一直是广大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努力研究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多,不少第一线的教师对组织开展科学探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一些教育研究工作者也提出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从笔者对当前物理课堂教学调研的情况来看,科学探究的教学至今仍然存在不少值得研讨的问题。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探究,目前仍然困扰着不少物理教师。下面,笔者就几个突出的主要问题谈一些看法。
1 科学探究要名符其实
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教材,为了落实加强科学探究,在教材中都编写了不少以科学探究为主题的内容。如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两册共编排了以科学探究为主题的内容15节。除了这15节内容外,教材其它很多节的内容也安排了实验探究,这为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创造了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教材的处理不当,“假探究”的现象比较普遍,使科学探究有名无实,没能达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者期望达到的目标。
新课标物理教材中设计的科学探究课,一般都安排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内容。教材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般对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都提供了范例。以沪科版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为例,在猜想环节提供了“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等五种猜想,而且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提供了用实验验证猜想的方案。
对这节教材的教学,通常的情况是:学生的猜想通过上课前预习教材或在课堂上看教材,照教材的内容进行。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学生则按照教材验证猜想提供的方案进行。这样上科学探究课,学生的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等实际上是按照教材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完全达不到独立根据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探究解决问题的目的。从理论上看,学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虽然不同于实际生活,也不要求探究问题的结论是人类未知的,但要探究的问题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未知的,否则,就谈不上是探究。如果学生根据教材上的结论进行探究,探究的结论变成了已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要在教材编写的科学探究课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必须改变这种“假探究”的教学方式。我们区通过研究,采取的方法是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鼓励学生在教材提供的内容的基础上去扩展探究的内容。以上面的“科学探究:摩擦力”为例,教学时不只局限于学生能说出教材提供的五种猜想,更要求学生能提出更多教材没有涉及的猜想。对学生的每一种猜想,都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猜想,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科学的猜想。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教学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这样教学,学生要探究的问题的结论就不再是已知的,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接受式教学应注意渗透科学探究
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多数教学内容不是以科学探究的形式编写的。对这些教材内容,是不是就完全采取接受式的教学方式,直接把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对这类教材内容,也应注意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渗透科学探究。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的那样: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这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事实上,有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创造条件,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只不过这时的探究不可能包括科学探究的所有要素,一般只涉及部分要素。例如,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很多节的教学内容,在引入新课时,都是先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对这类教学内容,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相关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那些没有设置问题情景的教学内容,也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沪科版初中物理“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为例,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家庭、教室里的用电器,让学生猜想这些用电器可能有哪些连接方式?在学生猜想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电路去分析归纳出电路连接的两种方式。这样教学,可以渗透科学探究中猜想、发现提出问题等因素,培养学生科学猜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值得提出的是,在现在的高中和初中物理教学的习题课中,如果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仍然可以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例如,在讲例题时,如果采取先让学生独立审题、提出解答题目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3 正确认识科学探究的教学效果
对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一般都有正确的认识。但对科学探究的教学效果,第一线的教师,甚至一些教学研究工作者却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看法:一是认为科学探究较接受式教学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角度看,效率较低。同一物理知识的教学,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比利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用的时间要多得多。因为接受式教学,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是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直接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对于探究式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才能知道内容的结论。二是认为科学探究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于参与其中,长时期进行科学探究,将加大学生的两极分化。
对此,笔者组织所在区的初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专题的实验研究。从实验情况看,上述两种看法都带有片面性。确实,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看,比接受式教学小。但从教学效率的角度看,却不尽然。因为教学效率的大小不应该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的角度去评价,而应该从学生提高能力的角度去评价。按照这样的观点,接受式教学虽然教师讲的知识相对科学探究的知识多,但由于学生对知识是被动接受,缺乏大脑的思维加工,学生究竟能掌握多少很难说。同时,由于学生不了解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所学的知识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接受式教学相对于探究式教学对知识的掌握上具有多大的优势,还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