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方法的理论

教学方法的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方法的理论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 教学方法 创新 策略

一、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

目前,理论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结果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不少学生存在理论经济学抽象难学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较低,更谈不上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为了充分地了解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我校经济学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本着自愿参加调查的原则,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比率为100%。在回收的问卷中,对不完全回答、有明显错误和无兴趣回答等情况的问卷分别进行了处理,其中有效问卷57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5%。

一班学生认为,理论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存在五大问题,依次为教学方式单一(64.3%)、案例教学欠缺(54.8%)、考核方式单一(50.7%)、忽视个性培养(45.2%)和缺乏课程实践(40.9%)。

二班学生则认为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是案例教学欠缺(69.1%)、教学方法单一(55.7%)、考核方式单一(48.6%)、忽视个性培养(46.5%)和缺乏课程实践(42.9%)。

显而易见,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将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单一和案例教学欠缺看作问题较为严重的三个方面,特别是案例教学欠缺是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所存问题中首当其冲的一个方面,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二、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结合目前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对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说来,应当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理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能否成功,以及新型教学方法能否有效实施并顺利实现预期目标。提高教师素质,成为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前提和关键所在。

而在当前理论经济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素质还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这些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有鉴于此,理论经济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除了应当具有现代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掌握有效的课堂协调技术,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和判断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特别是青年教师,更要注重向已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2、更新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育理念问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理论经济学的教师通常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的讲授,而较少理论联系实际和补充书本理论以外的信息。学生在学习理论经济学的过程中,始终置于教师的纯粹理论灌输、引导之下。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经济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努力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羁绊,在现代新型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要把传授知识变为教会学习,并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来学习理论经济学。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把握理论经济学,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改进和优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经济学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所以我们必须针对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案例教学。

(1)慎重选择案例

理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突出现实性、典型性、鲜活性和综合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同时,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凡是选作案例的素材,必须是为完成理论经济学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且要针对这些章节的教学难点、重点。

(2)力争学生成为案例教学主体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欲望,并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主要指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机会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

4、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

目前理论经济学教师大多采用单向、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造成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对理论经济学产生畏难、厌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能力不足,难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理论经济学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实行一种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兴趣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使他们把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实行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5、注重引导和总结

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特别是在进行案例或有争议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更应如此。教师应该坚持存异原则,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应允许学生充分表达,从而通过不同的意见相互启发,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更是教学方法创新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首先要言简意赅,然后在归纳的基础上阐明正确的结论,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进行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6、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进行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注重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忽视了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是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一个不足之处。

实际上,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7、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110―01

我们都知道《机械基础》的课程主要是介绍机械中常用的基本原理、运动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有关规范和标准。职高的学生由于综合知识的基础比较差,对课程内的名词、概念、原理等抽象东西都不太容易理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对一些常用的机构、机械零件、机械转动、轴系部件等运用技能有一个了解,并在认识与了解这些构件与运动原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合理利用工具,进行正确的拆装等。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后,他的学习不但总是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而且还会主动地获取未知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此,在《机械基础》理论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1. 巧用“趣”字。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少不了一个“趣”字。“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我带领学生学习“槽轮机构”时,我借用了学生都熟悉的电影放映机,放映机上的卷片机构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所以它采用四槽槽轮机构等等。电影学生都看过,但是运作原理学生却不甚了解,学生听到这些相关的内容兴趣自然就提起来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2. 巧用“奇”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会采用比较新奇的教学方法,因为“奇”是学习动力,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所以,在学习“变速机构”时,我把学生熟悉的素材用新奇的方法讲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如,我给学生介绍驾驶员根据路况掌握汽车行驶或快或慢的速度;倒车时,是如何通过拨杆的操作,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学生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恍然大悟,这些内容不但使学生觉得新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 巧用“疑”字。设置难点或者疑问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教学过程,能调动他们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带着解疑的需要,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在学习中思考、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或者技巧。比如,在学习“棘轮机构”时,我问学生:“骑自行车倒转踏板时自行车为什么不倒行?”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对以后学习内容自然就会提起兴趣,力求在听讲中获得有力的证明,增加自己的知识。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但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并让这种动力不断地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与拓展,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把听、说、读、写等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我们教学的要求。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 把理论放到生活中去实践,才能学有所用。我们通过书本学习了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可是你不把这些理论知识放到实际中去实践,它就永远只是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是书本上的生涩、枯燥的所谓的知识,不能为我们所用。所以,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虽然学生记住了概念的大意,却还是一知半解。于是我结合生活,把生涩的概念跟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放在一起来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方法;优化原则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重新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事课(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何在此基础上真正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搞好、搞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确保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研究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影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方法起着引导教学、调节教学过程以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教师所教授内容的作用,然而,选择、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制约的。主要客观因素制约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军事课主要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军事理论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理论体系。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要有助于教学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考虑应用。

2.教学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传授国防思想、国防历史、国防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决定了讲授法不能丢,其他的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而定。

3.教学对象。军事理论课在普通高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状况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技能、接受能力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适应他们的思想和接受能力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思想水平和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除了要考虑教学中的客观因素之外,还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以下这些主观因素:

1.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面对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图谋,面对国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严峻考验,面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冲击,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特别说明,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在一定意义上说,国防教育还是政治课程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2.博厚的军事素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军事素质。军事素质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师最重要的业务素质。具体讲,就是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具有扎实的军事思想知识、现代战争知识和军事战略知识。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军事素质,有助于增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全面、扎实、正规的军事知识学习,使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形成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为特征的创新性思维。

3.先进的科技素质。在信息化时代,面对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科技素质,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我们要应付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懂得一些高技术知识,怎么能够应付得了。显然,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要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技素质,才能正确阐述国防斗争的发展趋势,才能科学揭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地改变甚至变革”。历史实践证明,恩格斯的论断是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作战手段、作战方式和军队编制体制的巨大变化,军事技术对军事理论的影响日益直接和深刻。军事理论的变化发展,又对军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军事技术向适应新的战略需要的方向发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系统学习军事科技知识。同时,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运用网络等先进平台开展国防教育。

4.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也就是个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品质等。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军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很大差异,而健全和谐的人格是军事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就拿性格而言,具有内向性格的军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愿意运用讲授、讨论等偏重于阐释、思辨的教学方法;性格外向的军事教师可能更注重情景、参与、辩论等能够活跃气氛的教学方法。军事教师应该主动动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完善人格的同时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原则

正因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军事教师运用教学方法也就应当灵活多样,不应当整齐划一,“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也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科学认识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教师自身的长处,弥补不足,把教学方法的特点与教师自身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整体优势的过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坚持系统性原则。军事理论知识体系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系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一个以某几个方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

2.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教学内容仍是制约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要求,科学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这门公共课班容量大的特点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将自学、讨论、观看影音材料、探究式、实地参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比如,将一些理论性不太强、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避免教学浪费;对一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介绍,我们把讲解与影音材料相结合,这样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对当代热点问题,则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探究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一些学生参观军营和一些实用的武器,借此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是否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仍是衡量教学方法优化的重要标志。

3.坚持时效性原则。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只有36学时(而有的高校甚至36学时还不能保证),这对庞大的军事理论体系来说,时间是非常少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一定效果,难度很大,时效性往往成为制约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的重要因素,好的方法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技术性难点,这要求我们军事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探讨如何把高效率和高效果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media.people.com.cn/GB/40628/3278733.html.

[2]马永富,廖达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傅乐平.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素质探析[D].长沙:中南大学,2006.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教师资;教学方法;TRIZ;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12-04

0 引言

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大量优秀职业技术人才是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素。职教师资是优秀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急需突破的瓶颈[1]。

职教师资专业担负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时也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积极的研究和探索[2],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改项目不断立项,调整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使其最大限度的适应职业教育学校对职教师资的需求。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宏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微观层面如何施教才能达到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深度改革也逐步受到重视。但是当前不少研究成果呈现出人云亦云、创新度不够,或理念有余、可操作性不足的尴尬局面。鉴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探索具有较高创新性及现实可操作性的、适用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就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职教师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职教师资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专门性人才,也就是常说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学术性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专业化的基础,集中体现了职教师资专业的高等教育基本属性;师范性则是培养教师必不可缺的环节,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师资专业的根本任务;职业性则突出反映人才培养的特殊属性,需要紧密联系生产企业,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

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赋予的内涵更多、人才培养难度更大。目前的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常常在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之间摇摆不定,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其中典型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专业最初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相同学科的做法,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人才理论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职业学校师资的职业性要求。因此,一些职教师资专业转而强调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这又使理论教学被压缩,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

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专业具有典型的技术专业与师范专业的双重学科基础。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必须具备任教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双重基础,所以在教师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术性教学内容往往和师范性教学内容界限分割鲜明,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分别都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而受制于总学时的约束,不得不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内容的裁剪,往往使其出现体系不够完整或者掌握深度不够的局面,而对于日后专业领域的灵活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缺乏必要的认识。

这些显而易见的矛盾是制约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瓶颈因素,而目前不少改革措施都采用了折中、妥协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其后果往往是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者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职业教师的尴尬局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实践中引入国际著名发明创造理论TRIZ,探索矛盾的彻底解决办法,以期为实现职教师资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借鉴。

2 TRIZ理论及其冲突解决模式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通过对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来的揭示工程技术系统进化内在规律、提供科学的创新方法和工具的理论。TRIZ理论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指出,类似的问题与解在不同的工业及科学领域交替出现,创新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往往属于其他领域。和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TRIZ理论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之道,因此它也被称为解决问题方法论[3,4]。

TRIZ解决问题方式为: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TRIZ问题,并用TRIZ的原理和工具去寻求问题的TRIZ通解,再利用TRIZ通解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图1所示。

TRIZ否定了一项发明创造或创新的完成要经历漫长的探索和千百次失败的成见,他们发现技术系统的开发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以往不同领域的发明中所用到的规则(原理)并不多,不同时代的发明、不同领域的发明是这些规则(原理)被反复采用的结果。每条规则(原理)并不限定于某一领域,并由此建立了一套体系化的、实用的、人人都可以掌握并使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方法。

3 基于TRIZ的职教师资教学方法创新

如前所述,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两个显著的矛盾――学术性和职业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的矛盾。剖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根源,可以发现,是由于职教师资专业较高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生源、学制、培养模式等之间的内在矛盾造成的“三性”无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表象矛盾。学术性期望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满足体系化目标要求,师范性要求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职业性则需要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这些目标针对以三校生为主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在现有4年制的本科学制下,按照常规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获取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办学单位只好有选择的侧重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方面,实践中以侧重职业技能训练为多。而从学术性要求来看,这一点完全改变了职教师资专业的高等学科教育的基本属性,由此也产生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关职教师资定位之争。

现在,借助于TRIZ冲突矩阵,尝试这些矛盾的破解之策。首先将实际矛盾转化为TRIZ工程参数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实际上是比较多的,超出了一般本科生掌握的信息量,但如果增加时间,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可以全部掌握的,但是又受制于本科4年学制的约束,因此,可以将现在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矛盾转化为TRIZ参数“信息的数量”与“时间的浪费”之间的矛盾。

期望改善“信息的数量”,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深刻的知识和能力,避免恶化的是“时间的浪费”,即不能因为改善参数“信息的数量”而引发“时间的浪费”。TRIZ是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折中和妥协,即掌握最大限度的“信息的数量”,同时没有因此造成“时间的浪费”。这恰恰是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最为期望的知识能力与时间的双赢结果。

查询TRIZ冲突矩阵,对于这一对矛盾各个学科广泛应用的发明原理有2(抽出原理)、7(嵌套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19(周期性动作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28(替换机械系统原理)、17(多维化原理)。这些原理经常被用来解决“信息的数量”与“时间的浪费”之间的矛盾,而且已经在不同领域得到有效性的证明[5]。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部分发明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说明,抛砖引玉。

发明原理2――抽取原理是指从整体中分离出有用的(或有害的)部分(或属性)。由于每个物体都是一个矛盾体,同时存在着正面和负面、必要和不必要的因素,可以通过抽取的方法使系统增值。抽取原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物体的负面的部分或特征抽取出来;二是从物体中抽取必要的部分或特性。据此可以产生职教师资教学创新的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抽取传统专业教学中的知识点,分隔成基本知识点,构建知识点数据库,提取出职教师资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点,去除重复的知识点,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资源。

发明原理7――嵌套原理通过考虑不同方向(水平、垂直、旋转或包容)的嵌套,来增加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将不同功能的多个对象嵌套在同一个对象内,可以使得该对象产生独特的功能。由此可以产生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所期望的三性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将理论、实践与专业教学方法一体化;开发、建立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于纯粹的职业教育的具有职教师资专业显著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构建一体化教室,打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双师型教师,采用多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实践边掌握理论边体会专业教学方法,一次时间付出,三重收获回报,理论、实践与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相互嵌套、有机融合,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矛盾。

发明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是将物体的均一构成或外部环境及作用改为不均一;让物体的不同部分各具不同功能(使组成物体的不同部分完成不同的有益的功能);让物体的各部分处于各自动作的最佳状态。应用该原理时,一种特征对每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时刻而言,被构造为不均匀的或者最优的,所以称为最优资源管理更为合适。通过改变不同特征在不同地方、不同时刻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最优的功能。由此而产生的职教师资专业教学创新思路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不同阶段,一个阶段侧重理论知识,以建立牢固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一个阶段侧重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和专业教学能力相互参透;一个阶段侧重实践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局部特性原理还可以用于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重构。由于职教师资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时间有限、生源素质不高,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难度极大。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则可以根据专业所在区域、服务对象的经济、技术、产业特点,采用搭建框架、重点掌握的方式重构课程乃至专业内容,这个也是职教师资专业特色发展的依据。

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是强调逆向思维。假如某事物以某特定方式构成或作用,尝试通过相反的方式构成或执行操作,以避免伴随的问题。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用相反的动作替代要求指定的动作;二是让物体可动部分不动,不动部分可动;三是将物体上下或内外颠倒(或过程)。据此可以产生想法,提出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如下: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问题若干(题型可丰富些,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绘图等等),变相对固定死板的知识点为鲜活的问题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先来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转换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改为一定程度上学生主导、教师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明原理28――替换机械系统原理使用时首先考虑用物理场代替某机械相互作用、装置、机构或者系统。某一个系统已被替代,当不能提供有用功能时,则此原理可以提供多种可能性来进行附加改变。若替代的机械系统不存在,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某种生物(人、昆虫、动植物)的感觉来实现替代:视觉-光学,听觉-声音,嗅觉-气味;在替代时运用某一或者某些物质相互作用的热场、化学场、电场、磁场、电磁场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另外需要考虑从恒定场转变为可变场或者可动场,从非结构化场转换为结构化场。并且考虑使用场来合并具有活性的物质――气体、液体、固体。由此产生的思路包括:现有书本教学资源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时,考虑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元素,将教学知识点转换为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动画、详尽的视频等展现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实现远程网络化学习,保证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学习;提供电子邮件、QQ、微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答疑解惑,改变原有的教学答疑的模式,提供全面、周到、贴近的教学服务,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当然还可以将常规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问题引导的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模式,为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教学保证。

上述发明原理除了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运用,产生更多的教学方式创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4 结束语

职教师资专业相比于普通高校对应的学科专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尤其是怎样才能实现学科性、师范性、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培养优秀职教师资方面,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发明创造理论TRIZ引入职教师资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固有矛盾的解决中,提出了利用TRIZ发明原理消除矛盾,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的一点思路。期望抛砖引玉,出现更多研究成果,使得职教师资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贾俊刚.重点大学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谢莉花.综合型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77-82.

[3]颜惠庚,曹叔亮.TRIZ理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3(4):40- 42.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施应用;《针灸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22-0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for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theory course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ZHANG Shujun, WANG Minji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is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later clinical course, which is the the center link and the main channel. Therefore, High-quality teaching is needed.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new century is to spark more interest in stud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desire of pursuing knowledge, and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subjectiv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 certain amount of teaching method experience in theory course has been accumulated by basic cours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Now the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foundation;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 张淑君(1961.4-),女,汉族,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理论教学及风湿免疫疾病。

《针灸学基础》是针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后期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如何当好引领人和主导者,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则是新世纪教学的主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针灸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抓住时机,引导入门

针推专业的学生第一年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医专业基本相同,中医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当开设新的专业课时,作为针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针灸学基础》则尤为重要,作为讲授本课程的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以饱满的激情和精神气质唤醒学生,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1]。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热情且敬业,力求以新的内容、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方法打开局面,如绪论中什么是针灸学;针灸学的基本内容等;在讲叙过程中结合古代医家如何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并例举病案描述其卓越的疗效。把学生带到探索知识的境界中者,投入到神奇奥妙的学习之中。使学生思维开启,兴趣浓生,提出很多为什么。如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后溪为什么可治疗腰扭伤?至阴为什么能纠正胎位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使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2 强调经脉循行,注重穴名释义

《针灸学基础》分为经络和腧穴两方面内容,其中十四经脉则是经络学说的重点内容,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教学大纲中规定是必须掌握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完成了简单的背诵和记忆;重点、难点、了解、熟悉等内容掌握不清,理解不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课堂上将经脉循行中的每条经脉分五个部分内容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先熟读经脉原文;第二部分结合原文找出重点的词或句给同学以详细的解释;第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讲的经脉循行线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屏幕上展现出来或用肢体语言在身体上明确地比划出来;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其经脉循行线的内行线(无穴通路线)、外行线(有穴通路线),在循行过程中出现的交会关系、起点和止点交接关系,并从中得出本经脉在循行过程中所联系的脏和腑,联系的器官、组织;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本经脉的主治概要及治疗疾病的范围。课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椐自己的掌握情况形象地画出经脉循行示意图。在下一次上新课前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把自己绘出的示意图再结合对经脉的理解和认识讲出来。老师用很短的时间进行评讲总结,肯定成绩,解释难点及疑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加深学生对经络系统内容的理解,明确经络理论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教学效果评价很高。

腧穴内容的教学则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腧穴和经络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中还发现,在讲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时常常结合腧穴的穴名释义对加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更有帮助,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虽然腧穴命名这一章节的内容大纲要求只是了解,不作为重点讲叙,但确实为学生学习腧穴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腧穴的命名是古代医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根椐对宇宙间事物的认识,结合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提出的,及面非常广泛,有的本于天文,有的本于地理,有的本于人体,有的本于脏腑,有的本于气血,有的本于经脉,有的本于阴阳[2]。正如孙思邈在《千金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如:凡含有“神”字的腧穴神门、神堂、神阙等均能治疗神志病;含有“风”字的腧穴风门、风池、风市等均能治疗风疾等等。鉴于此,我们采用腧穴命名来分别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功能及腧穴的临床应用。

2.1 腧穴命名与腧穴归经的关系

《素问》载“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全身分布的经脉有十四条,十四经脉分为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脉。人体凡含有“阳”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阳经的循行路线上,凡含有“阴”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阴经的循行路线上[3];如:阳经的腧穴阳陵泉是分布在足少阳胆经上,阳池是分布在手太阳小肠经上,至阳是分布在督脉经上;阴经的的腧穴阴陵泉是分布在足太阴脾经上,阴郄是分布在手厥阴心包经上,阴交是分布在任脉经上。全身这样的腧穴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分布在人体表里、上下、左右的阴经和阳经的腧穴,均可用阴阳来命名。

2.2 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

腧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所施述的重要部位,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位置所在,人体上分分寸寸皆是腧穴,无处不在。如果一一背诵是难以记忆和掌握的,假若明确了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一目了然。人体上凡含有“关”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关节的附近,如:上关和下关穴的定位是在颧骨关节的上方和下方,膝阳关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的上方,内关的定位是在腕关节内侧上方;凡含有“风”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人体的上部及关节附近,根据风邪的特点,上行而数变,最易侵犯人的上部,关节又是风邪最易藏的处所,因此也是最易侵犯的部位。如:风池的定位是后头部,翳风的定位是在耳后部,风市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上7寸处;总之,凡含有“天”的腧穴除天枢穴外均在人体的较高部位;凡含有“地”的腧穴除地仓穴外均在人体的较低部位[4]等等,比比皆是。

2.3腧穴命名与腧穴作用的关系

腧穴的命名还常常与腧穴主治作用密切相关,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通里穴属特定穴的络穴,有联络之意,可联络其相表里的经脉,具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从而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三阴交属特定穴的交会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交会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从而治疗与肝、脾、肾相关的一切病证;承泣穴有承接泪水的作用,故能治疗流眼泪。

2.4 腧穴命名与腧穴主治的关系

腧穴作用和腧穴主治关系密切,临床中只有明确腧穴的作用,才能掌握腧穴治病的范围。根据腧穴的命名,光明为足少阳胆之络穴,别走于厥阴肝,肝开窍于目,故有开光复明的作用,从而可治疗眼病;迎香在鼻翼旁,鼻从此迎香而入。故有迎接香味的作用,从而可治疗不闻香臭、鼻病;听宫、听会为耳听之窍会,主听觉。故有调节听力的作用,从而可治疗耳病[5]。

综上所述,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穴名释义的内容,不仅生动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了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学博大精深内容的深刻了解。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好、记得牢、记得久,才能更好地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

3 注重内容复结,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针灸学基础》包括经络、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在课堂上,将总论和各论的两大内容结合起来穿插讲授,齐头并进。尤其是各论的内容,除了上述讲的方法外,还可结合腧穴的命名讲授腧穴的命称;结合腧穴的定位方法讲授每个腧穴的定位;讲授腧穴的主治时结合特定穴的理论及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讲授腧穴的针刺方法时结合腧穴的定位、解剖知识。这样将前后内容联贯起来,使《针灸学基础》的内容从理论到临床给学生展现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再一方面授课时还要重在复习,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前面的相关内容教师已详细讲述,学生也基本掌握,后面的相关内容在授课时有时会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内容,此时前面所学的内容应作为问题提问学生,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重温。如:讲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时要把其他手五经的少商、商阳、中冲、少冲、少泽结合一起归纳总结,先讲六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再总结其共性,因六个腧穴均属特定穴的井穴,均有开窍醒神、调节阴阳的作用,故临床上多用于急救,治疗各种神志疾病。六个腧穴除了共性外,但各个腧穴还都具有不同的治疗特点,其中少商临床中多用于治疗CO中毒;商阳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中冲临床中多用于治疗急性心脏病;少泽临床中多用于治疗乳少、乳痈。另外,位于在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部的腧穴都可以依次进行总结。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针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予进一部强化复习。本法通过对针推专业的实施,学生反应良好,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珂,邓海平,沈学勇.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传导、授业、解惑[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42-43.

[2]刘杰.腧穴命名初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5):343-344.

[3]张国强,尹百顺.浅谈腧穴命名的特点[J].吉林中医药,2007,27(6):59.

[4]郭杰.穴名释义在腧穴教学中的意义[J].陕西中医函授,1997,(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