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电子、电气类的专业必修课,应用性极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很多同学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本文将以《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例,探究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功底,更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同时还要做好软件编写和仿真调试等步骤,才能比较好的达到单片机知识要求以及技能目标。

1.1基础薄弱,思想固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学生们在学习《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这门专业课之前只掌握了少量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知识,没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做铺垫。

1.2传统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单片机实践教学模式是授课老师根据之前讲解的理论部分知识,组织本节实验,首先概述实验内容,画出电路图,然后编写好程序,最后学生依葫芦画葫芦,完全照搬照抄,完成实验。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单片机的过程中略显枯燥无味,会觉得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并没有运用多少,剥离了理论的重要性。

1.3教育教学资源缺乏

以汽电学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为例,汽电学院的单片机教学和PLC教学共用一个实训室,配备12个实训平台,可为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单片机实践教学。但是,学院目前有“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汽车检测”、“汽车电子”五个专业开设单片机课程,在保证理论学时勉强够用的情况下,平均一个实践教学也是三到四个同学共用一台设备协同完成。课时少,人均硬件教学资源缺乏是单片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诱因,同时教学资源缺乏带来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实训课采用“照搬式”教学。

2践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交融互补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诞生和发展,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重要对策:①解决了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开发者不懂实践的问题,②解决了专门从事生产实践的技术工人理论知识不足和盲目机械劳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介于开发者与一线技术工人之间的桥梁式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一不可,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剥离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理论教学而言,不应该“画地为牢”,进行自我约束,应该与实践携手并进,自我革新,做到交融互补;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同样不应“孤军深入”,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变成了盲目的、机械的、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因此,高职人才的培养应发挥实践对于理论的补充和升华,也应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优化等作用。

在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会发现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生们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补充,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理论教学为学生们提供的思路和方法,或者称之为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原则,学生们按照这些经验和原则去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思考总结。

3推动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向德国职业教育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举世闻名,被视为德国经济的“第二根支柱”。对德国职业教育熟悉的人可能会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为基础,不是以学校为基础,但实际上,不论企业还是学校,都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场所,并没有主次之分。与大多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同,德国不是按照时间阶段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而是首先将理论与实践系统化,然后再各自逐步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它的课程与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线和内容,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纽带,这才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重点。

通过了解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并对其双元制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我国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的高职教育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尝试以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对于岗位要求而言,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不要把岗位要求局限于实践技能、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兼顾分析和决策问题的能力。其次,岗位要求组织教学不是按照各学科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而是按照岗位的场所、过程和标准等,将知识、技能等多种因素加以综合。最后,岗位要求应该打破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具体的任务或项目为依托,使各学科围绕岗位重新整合。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工作中肩负着重任。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效性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其难度之大主要体现在对于教育实效性的评估体系难以建立和操作。因此,今天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对实效性提出一个相对认同的可评价参数。目前我们可以依照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普遍采用的三大指标,即教务处、教师所在部门教师互评以及学生教学质量反馈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作为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的界定标准。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整体状况与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鉴于教育部对所有院校办学基本政策硬性规定和教学水平评估的需要,即使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普遍意义上都可以得到保障。不少院校通过课程的传授,使高职学生增长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升了人格品位,加强了思想修养,坚定了理想信仰。但是,从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效总体欠佳,教学改革由来已久,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兴趣不高,尽人意的地方不少。例如:课程设置做表面文章,在教学课时整体被压缩情况下,为了保证专业课程的开设,计划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开设;教材倾向使用统编,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一刀切”,没有富有高职特色的实用教材可供参考;课程教学内容泛泛而谈,流于表面,没有紧密联系社会、学校、学生个人实际;教学方法陈日、单一,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实践教学环节没有或者虚多实少;教师不安心工作,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不高;考核方式滞后,与实际脱节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当然,还有教育双主体的另外一方,即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2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和智力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认识和效能挑战,提出了更高的理性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这样的办学要求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院校注重技术、轻理论的教育特点。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责任而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我们日后所培养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杰出表现,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塑造人的伟大力量。社会是人的组合,良好素质的人群将支撑起伟大的民族和国家,将肩负起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任。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普遍滞后,实效性不佳的状况是难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是难以达到高职院校发展建设中学生素质培养要求的,是难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因此,增强其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增强实效性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方法探微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系统的贯彻和实施。

3.1明确的目标定位是导向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定位。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上,中心问题是正确把握好“两大目标”和“两个关系”。

“两大目标”即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总体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教育部的目标是纲领化的指导思想,是统一性原则的体现,而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具体化的实施意见,是多样性原则的体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定位,实现统一性原则基础上的多样化,既达到了教育部课程建设要求,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达到了教育的最优化组合。

“两个关系”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的职能工作与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的关系。目前不少院校在两者关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首先表现主次地位不明确。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确立与体现。其次,两个职能部门合作沟通不够顺畅,某些工作存在重复交叉,比如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所以,把握两者关系要分清主次地位,多在合作沟通上下功夫。

3.2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是一项培养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系统工程,它需要上下齐心。任何一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富有成效的高校,除了一线教师的辛勤耕耘以外,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实效的关键。只有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客观环境可以得到逐步改善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才能做出成效。

3.3稳步的课程建设是核心

一是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需要,尤其是充分考虑职业技能应用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的因素,制定最适合院校实际的新课程体系。二是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在立足于全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要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内容;在《哲学原理》课程中侧重个人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历史观教育等。二是要在授课方式方法上推陈出新。好的形式为好的内容服务。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设计多种教学形式,如案例分析或专题研讨会、辩论赛。另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辅助以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加大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将对课堂教学效果增色不少。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课内教学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统一组织与分散进行相结合;学生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理论;实践

1引言

财会专业属于一类经济管理学科,其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财会专业对人才的积极培养,能够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对于财会专业来说,虽然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高职院校中也有诸多问题存在,需要积极创新改革财务教学的相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理论,有机结合实践和财会教学理论,从而促进财会人才的积极培养,积极发展财会事业。

2高职财会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2.1针对财会教学来说,其理论知识脱节于实践,且专业实训缺乏

相关研究表明,在高职院校中,多数毕业于财会专业的学生均从事技术含量很低的财会工作,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无法有效胜任。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为:在高职院校中,有关财会教学的相关理论内容脱节于实践,且专业的实训较为缺乏,对于学生来说,其专业职业能力不能有效形成,导致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明显降低。

2.2在高职院校中,其人才的培养脱节于市场

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下,逐渐增加了对财会方面人才的需求。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企业却关注较少,从而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对财务专业教学安排过程中,多凭借教学经验或主观想象进行,从而使其“闭门造车”的问题出现,导致培养出来的财会专业人才明显脱节于市场,且对市场的技术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2.3存在十分单一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其财会专业教学存在十分单一的教学模式,与行业发展相比,教学内容与其相差较远。部分高职院校具有长期滞后的教学硬件,且硬件更新速度较慢,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影响。

2.4财会教学目标较为缺乏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对应用型人才积极培养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财会专业的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其财会教学需要对教学目标积极制定,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对财会理论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有效掌握的同时,需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对相关财会软件熟练运用,从而对会计操作有效完成。但是,在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财会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十分明确,存在不准确的教学定位。为此,在财会教学过程中,对财会教学目标有效制定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3高职财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对会计实训集中综合管理

对会计实训集中综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相关业务处理流程。在第三学年中,可以将此项实训内容安排于第一学期中,每月不需要进行较多的经济业务,针对学生来说,训练他们连续性认识业务处理流程是实训的主要目的。需要对企业实际积极模仿,将财务部门有效设立,将相应的人员和岗位有效配备,账务的处理按照相关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报表编制、结账与对账、试算平衡、记账、记账凭证的审核和填制、原始凭证的审核、收集及填制等,并在会计电算中对手工账进行操作。同时对相应的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实践和理论是竞赛的两部分主要内容,手工会计向电算会计逐渐过渡的过程是实践部分的主要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使其认识提高。

3.2在财会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实践和理论

现阶段,高职院校能够将处理原始凭证和认识原始凭证的实践教材向学生积极提供,但对于部分高职院校来说,其财务实践和财务理论知识相互孤立,同时在时间限制的影响作用下,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将财会理论知识有效融于教学中。为有效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对于财会教学来说,在其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对原始凭证有效准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参考。通过分析习题,使学生对原始凭证的相关内容和形式有效得出,从而有机结合财会的实践和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有效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3明确财会教学目标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使其对财会专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得到积极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当加强对企业需求的关注度,积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财会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需要对财会教学目标明确建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指导应为职业教育,针对财会专业,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应当为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积极培养,对教学理念有效转变,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加强重视,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对教学改革积极优化和创新,促进学生显著提高自身的财务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其就业竞争能力有效增强。

3.4教学领导班子应积极重视教学改革

针对财会教学,应当从政策和思想方面促进其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促进教师进行有效创新,对先进设备积极购置,并对各种发票、收据、凭证及账簿妥善准备。从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使其感性认识得到充分满足。在高职院校中,针对财会专业教学来说,其教学导向应该以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主,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将教学理论有效结合实践的相关教学体系积极建立和完善,使社会岗位需求和财会人才的差距有效避免和缩小。对于学生来说,应当使其就业竞争力积极提高,使其对财会专业技能和财会理论知识有效具备,从而积极推动我国财会事业迅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山萍.高职财会教学的定位、路径与措施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6).

[2]周艳.高职院校财会教学问题分析以及解决对策[J].教师,2016(29).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英语 实践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智能的结构》中正式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教育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组成。多元智能理论为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学习打开了学习方式多样性、教学方式多样性、训练方式多样性、发展方式多样性以及评价方式多样性的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

一、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认可,教学计划从制度上保证英语实践教学的开展。教学思想已经从传统的以“理论”为核心转向以“实践”为核心,并形成了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仍然存在问题。

1.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基本沿用的仍然是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缺乏实践分析,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不足;缺乏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进行行业和职业所需要的相关技能的综合实践,导致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2.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保障不完善。受“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和英语教师没有对实践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场所缺乏,实训设施不到位或利用率低下,经费投入不足;英语实践教学的管理始终没有纳入正轨,规章制度不健全,制约实践教学的发展。

3.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不严格。传统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主体仅限于学生和教师同行,没有第三方机构(如企业)的参与,不能突出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职业性;目前主要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方法多采纳能直接量化的定量评价,忽视情感、态度等智力因素的定性评价。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为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学习方式多样性和训练方式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现状,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学习方式。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所有阶段,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三课堂”中,以“三课堂”联动的方式实现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课内实践的“第一课堂”是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主要课堂,注重培养英语基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进行日常交际包括介绍、问候、感谢、致歉、道别、指路;天气、学习、爱好、饮食、健康等方面的训练,培养业务交际如安排日程与活动和面试等方面的培训,阅读与翻译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完成日常题材短文的写作。

“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社团,如“英语角”、“疯狂英语”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高职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B级考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如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技能大赛、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英语竞赛(D类)、英语语言测评大赛等。

“第三课堂”即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性的英语技能拓展项目,鼓励学生担任英语培训机构的助教,鼓励学生以网络为基础,与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客人进行日常和一般涉外业务的交际,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为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方式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强调语言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其它方面,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单纯强调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观察和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只会死记硬背考试的知识点,无法实现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没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认识自我观察的培养,更不用说培养积极正确的人际关系了。

多元智能理论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构建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智能途径和个性化高效学习方案,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具有相对擅长的智能。通过发掘学生八项智能中的优势,激发全脑智能效应,从而突破传统英语教学机械教条、单一僵化、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传统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依靠语言分析及模仿和死记硬背,不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最佳潜能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因而无法因材施教,难以保证教学效果,难免大面积掉队。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八项智能中的强项或强项组合在运用英语的过程来掌握英语,确保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和最优学习效果。

四、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学生英语成绩考查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英语教学成绩考查过分强调英语语言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注重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评价内容不应局限在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成绩的考查上,应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和情景化。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内容实现了“三课堂”联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应以“三课堂”作为评价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参与各项课外英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各个课堂的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

传统的高职英语学习测试过于注重学生的纸笔测试成绩,试题形式以标注化试题为主,缺乏灵活性,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成长,关注学生的动态和持续的发展,对学生日常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传统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主体方面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尤其忽略了自我评价的价值。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评价分为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学生参与评价”和“教师评价”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共同评价方式。“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师本人接受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应该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五、结语

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是高职英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元智能理论鼓励高职英语形成系统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利用多种方式丰富英语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与其他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探究合作学习和合作评价,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教师根据学习情景,创设丰富的语言文化情境,探究丰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采取科学合理的“合作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认识观,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4.

[2]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温希东.成为高职院校优秀教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季舒鸿.高职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现在使用的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主要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由于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功效显著、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一般都占到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目前虽有少量教材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同学们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已教授的知识,缺乏通过相应真实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准确剖析。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情况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参差不齐,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目前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普遍重视不够,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一、教材研究的目标

教材研究总的目标是对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的总体情况和发展前景作整体把握,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法教材体系和内容,以激励和促进高职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具体目标是:

1.摒弃从理论到理论并追求结构体系完整的编写方式,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理论与实务融为一体。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技术应用探索学习模式贯穿高职教学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Www.133229.cOm

2.促进教材研究的稳步持续运作。构建教材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以教材促教改,使高职经济法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通过建设、评价、改革、再评价,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机制,使法学教育走健康发展之路;同时在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评价过程中,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法学教育模式与可行途径。

二、高职教材编写秉承的原则

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就必须摒弃从理论到理论并追求结构体系完整的教材编写方式,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法理与实务融为一体,并突出其实践性。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操作技能,把学生从枯燥的法律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经济法的真实性和应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高职教材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立足于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对基本知识、基本实务问题的科学编排和准确阐述;教学素材(包括案例释疑和课后习题)的精心选取;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以及相关问题的展现,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的要求和方法论的内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包括识别能力、归纳能力、解释能力、提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真正实现从“教学生以知识”到“予学生以方法的转化”,从而使教材真正符合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

(二)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在编写体例上,应从学生所应具备的法律知识结构考虑,将实践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法律体系。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融合和整合,将若干个知识点组成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利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和学。

(三)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统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材建设应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兴教材的出现,必须植根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上,反过来又会促进教改目标的实现。现代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上来;把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突出实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应相应地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先进方法、新颖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经济法教材的构建

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经济法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验”阶段性成果之一《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基于上述认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教材体系的应用性

我国经济法学蓬勃发展了30多年,在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法概念、调整对象的研讨始终是我国经济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所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因而在经济法的概念上,我们摒弃了深奥晦涩的“本科式”理论讲解,侧重于学界基本共识。关于其调整对象,我们认为: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法律调整保证和促进国家调节机制与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机结合,而实现这种结合的法律方式就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与劳动法。经济法体系作为科学范畴必须边界清晰、逻辑严密,如果将与经济法有联系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都纳入经济法体系,不仅会造成经济法体系的庞杂混乱,而且会使经济法的理论研究限于矛盾,导致经济法教学混乱。因此,在经济法教材的体系架构方面,我们围绕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与劳动法律制度三大调整对象展开。任何一个法律从业人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部门法的每个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而应具备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应力求重点,舍弃三大调整对象中日常生活不常见的政府采购法、计划法、价格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子部门法。这样的教材体系既充分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宗旨,又满足了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

转贴于

(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以最新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依据,以教材编写者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如最新的法律规定为2012年4月28日正式施行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其中女职工产假、工作日哺乳时间等规定变化较大,给读者以清新的时代气息。

针对以往高职经济法教材的编写,往往从思想上批判了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中职教材的“发面馒头”,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依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的问题,《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以劳动法律制度中“范跑跑”事件的分析为例:汶川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网上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这篇文章,披露了在地震发生那一刻,自己率先跑出教室而弃学生不顾的心路历程,更因“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这句话引起众怒,被广大网民戏称“范跑跑”。各个新闻媒体及各大网站相继报道了此事,“范跑跑”一时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讨论与反思,之后学校向他发出解聘通知。就学校解聘他一事是否合法,不得不引起我们理智的思考。学校解聘“范跑跑”的依据是什么呢?《劳动合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都江堰光亚学校系民办学校,解聘“范跑跑”适用《劳动合同法》并无问题。但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来看,范美忠并无《劳动合同法》第39条可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也无第40条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也非依法裁员,因此,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显然没有法律依据。另外,从程序上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3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因此,解聘范美忠不管从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存在问题,学校涉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学理解读深刻、逻辑严密,有利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