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学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这两方面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传播的文学与文学的传播。从传播学的外延上说,文学传播学则是依照以传播内容划分出的特定传播种类,它是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对文学传播这一传播内容种类进行考察、描述、说明、归纳和揭示等研究的学科,是传播学学科的分支领域。作为新的学术领域,文学传播学的开创应该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学术工程,因为文学本身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和多层面的构成:仅就文学自身而言,从国别上看,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学和现代、当代文学;从表达方式上说有口头文学和文本文学;就文学题材说,则有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面对这样复杂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文学传播学的创建工作应该先从哪一方面和角度入手,要有一个科学的选择。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和认识,曹萌选择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作为其文学传播学建设的奠基和突破点。

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范围内,中国古代文学都堪称典型和范例,因此,在文学传播学尚为空白领域的学术背景上,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实具重大意义:既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具体研究成果,检验和完善一般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为探讨人类传播的方式、类型及规律提供更多的途径,从而丰富传播学理论方法体系,拓宽传播学领域。此外,从传播学立场出发,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现象、思想和发展过程,揭示古代文学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大作用,以及立足传播学立场重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价值,还能刷新当代人的“古代文学”观念,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途径和新范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以传播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指导,结合文学史、文献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体、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思想、传播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进行描述和说明。二是开拓与创新。文学传播是经过学术嫁接产生的新学科。对于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带有突出的开拓与创新性。如上所说,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以传播学的立场和视角对文学进行描述和说明,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为被传播的信息的传播过程和非文学的信息以文学作为传播方式而被传播。这样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使它超越了既往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因此,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它又是开拓与创新。

在上述理论思考和学术战略鼓励下,曹萌首先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入手,展开文学传播学学科的创建,因此,汇编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就成为这一学科开拓工作的先导性著作。在曹萌的主导下,他的研究生们利用传播学的知识方法和理论系统,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过程和现象,划分为传播行为、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传播组织与制度、传播类型、传播思想、传播媒介、辅助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等类项,然后以这些类项为基本标准,在各类古代文献资料中进行甄别、发掘、钩稽,而后按时间排序加以编纂,就有了以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朝代为断代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再对所汇编的资料加以特定的评点,便形成了一套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与评点》,该书于200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继之,曹萌出版了他的文学传播学领域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传播研究》。该著作选取中国古代几部代表性小说名著进行传播学角度的描述和分析,依据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这些已经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受过反复学术煎炒的作品,实施传播与影响的研究,从而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的传播方式、传播特征和扩散范围,以及传播类型给予提炼和概括,成就了一部文学传播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中西比较文学是否也能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犹如“红学”之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鲁迅学”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我们认为,把中西比较文学从比较文学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固然,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取异域文学之长,补我国文学之短,中国文学与朝鲜、日本、越南文学的比较,以中国文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学与以印度文学为主体的南亚文学的比较,乃至中国文学与中东文学、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比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像西方文学那样,对我们民族的文学冲击那么大,发生过那么无孔不入的影响。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传统仍在受欧美文学传统的冲击。我们现在的文学教科书,甚至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教科书,都在使用着欧美文学的概念。我国当代的作家,仍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国一般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实际讲授的是欧美文学课。因此,作为专门学科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较文学,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大的研究领域。一是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前者应侧重于法国学派正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即影响研究,后者应侧重于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不长,而古代又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学遗产,这个传统总在有形无形地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影响。因此,随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应该把研究的重点从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移道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上来。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史》中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实施,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1]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在比较文学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亚等人。法国学派所进行的影响研究可以概括为: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文学的事实联系和实际的影响关系,在有些学者那里,对这种联系和影响的研究甚至被严格的限定在两国之间,如梵第根就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法国学派学者严厉,比较文学一词是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学科没有起好的名字。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认为要使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进行细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主张把比较文学看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在比较文学形成之初就为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研究道路,为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虽然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狭的观点,但影响研究至今,认识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个始终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领域。 

第二阶段,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向法国学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挑战。这个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此后不仅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也确立了美国学派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美国学派对文学进行的平行研究在与法国学派争论中确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重点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可小结如下: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在第三阶段,学科自我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是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港及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这种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全世界比较文学引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更加宽广的视界,将比较文学导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学术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构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体系。台港学者对于东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探索,已迈开了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建设的步伐。而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论体系轮廓的初步勾勒,更进一步奠定了学科理论建设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全世界比较文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今后迈向何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跨文明研究”,或者说着眼于在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 

[2]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数字化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7-02

社区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特殊的属性。而远程教育在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上的先进性,使得它能够适应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和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北海电大本以学历教育为主,但为了满足周围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意愿,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人员不同类型的志趣爱好、不同程度的技能培训需要,也办起了非学历教育。这个非学历教育的依托,除了本校,还有独树根东社区、铁山港兴港镇这两个数字化学习中心。因此作为北海市社区教育的中心,北海电大可谓得天独厚,课程内容齐全(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学条件充裕,尤为重要的是其所运用的以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为技术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能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其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最好的教育。

学历教育由来已久,非学历教育还是个新鲜事物,本文着重探讨社区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中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而组织的大量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又是本文重点中的重点。总的来说,这些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包括“政治形势、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科技知识、家庭生活、卫生保健、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教学形式则包括:利用双休日或晚上时间上课、利用节假日集中培训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面授为主的方式;远距离电化教学、网上学习和专家定期辅导等网络为主的方式;讲座报告、参观座谈、实践操作、文体活动,等等。

文化生活教育活动中的“文化艺术”这一项里面,“中国古代文学”以其历史和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和对人性的启蒙、人格的熏陶,成为最必不可少的一门鉴赏课。而非学历教育的诸多教学形式中,“网上学习”在数字化的21世纪,对于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进修的居民,最具可操作性。本文以制作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络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区教育功能。

学校有个“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去,选课以后,就可以自主使用教师挂在上面的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数据库、各种学习资料和试题,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而且网络课程的分布式结构还将链接扩展到其他“电大在线”(如中央电大、广西电大)上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访问,从而扩展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课程主要由“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包括教学活动资料、参考资料)、“IP课件”、“直播课堂”、“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和“课程论坛”等几大模块组成。既提供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提供了沟通途径,还对学习进行评价,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中“课程论坛”这一模块,学习者点击“进入”,就可以进到里面通过发帖向教师提问,及和其他同学在线讨论;教师则发帖答疑、辅导,进行实时互动的课堂教学。“课程论坛”又由“发新帖”、“精华区”、“收藏夹”、“收藏”、“新主题”、“最新回复”、“最新发帖用户” 等模块构成。其中“收藏夹”和“收藏”都有“活动提醒”、“最新资源”、“在线留言”和“学习笔记”等功能,还有访问“中央电大专业教学主页”、“中央电大点播中心”、“中央电大图书馆”的链接。至于“IP课件”和“直播课堂”,可以在任一时间内点播上课。

鉴于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络课程的制作,首先省去应试、考核这较为实用、功利的一块,突出其文学欣赏、文学审美的特性,即人文精神的一面。所以“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这两个模块可以暂时不管,只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又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大,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流于肤浅。所以分专题讨论,把大课程分成几个小课程制作。专题的划分,可按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也可按代表作家、作品,如屈原、杜甫、《红楼梦》、“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等。

以“‘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这一专题为例,制作“课程说明”时,只把要学习的内容作个简单介绍就行。如:引言对“文人”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现状,论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交代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章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现状之成因进行探讨。主要分两节来进行论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第二章对“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不同类型进行探讨。主要分四节来进行论述:传统型的文人形象;世俗型的文人形象;出世型的文人形象;女性文人形象。第三章对文人与世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分三节来论述:传统型文人与世风;世俗型文人与世风;出世型文人与世风;女性文人与世风。第四章对“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探讨。主要分两节来进行论述:不同类型文人形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类型文人形象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思想的揭示。同时说明一下所使用的教材。

制作“教学大纲”时,首先要点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如:本课程选择“三言”不同类型的文人中有代表性的,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探讨,揭示他们迥异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命运结局。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文人形象的种种不同方面,揭示其不同的社会特质和文化内涵。学习者通过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欣赏和价值取向的体认,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养成批判的、辩证的思维。其次要详细说明教学内容和要求。如:

第二章 “三言”中的文人形象之类型探讨

第一节 传统型的文人形象

一、传统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传统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二节 世俗型的文人形象

一、世俗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世俗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三节 出世型的文人形象

一、出世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出世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四节 女性文人形象

一、女性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女性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应尽可能介绍内容,让学习者先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理清一下脉络,厘定重难点。要求学习者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并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引发对文学研究的兴趣。再次要介绍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这点和“实施方案”重复,可忽略)。最后要给出学好本课程的适当建议。

制作“实施方案”时,首先介绍课程概况。其次介绍教学媒体的配置情况。主要列表说明IP课件编制方案,分“学期”、“讲次”、“标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五栏进行。IP课件一般讲授重难点问题,以及需要直观演示的内容,加深学习者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就是对网上资源的使用作一个说明。如: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定期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习者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学习者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另外对直播课堂的播出时间作出安排。最后给出学好本课程的适当建议(这点和“教学大纲”重复,也可忽略)。

制作“教学辅导”时,主要是及时把平时教学互动中师生讨论的问题挂上网,供大家参考。还有就是一些重难点问题的音频、视频资料。另外,介绍或上挂一些跟本课程相关的其他参考资料,如专著类有:冯梦龙“三言”、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齐裕《明代小说史》、欧阳《话本小说史》、谭正璧《话本与古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论文类有:李桂奎《论“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园中的文士角色扮演》和《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卢捷《落魄文人出路的理想探索――略论“三言”“二拍”中的秀才形象》、孙丹虹《“三言”中士人身份的确立》、洪娟《论“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形象》、贾峰《“三言二拍”中的进士人物形象研究》等。

综上所述,全面利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辅导、答疑,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还涉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由教务科长具体负责远程教育的教务工作,现教中心主任具体负责“电大在线”的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等工作,各专业责任教师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同时,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北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制度》、《北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小组学习制度》和《北海电大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管理措施》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监控;还制定《北海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工作职责及待遇》,向各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以推动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另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讲解学习方法和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如何上网浏览、如何下载网上资料、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尽力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场所(比如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需的学习支持服务。最后,定时进行教学检查,了解教材的到位情况、开课情况、学生上网和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等。

统而言之,探索用数字化手段、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与资源,对当地社区教育的资源、手段及运营机制进行整合,构建适合当地社区居民、园区、乡镇民众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与本土化文化相兼容的学习服务机制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

【参考文献】

[1]陈婵娟,罗澍.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黄焕山,郑柱泉.社区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21

[3]赖立.关注需求 引导需求 服务需求――大中城市社区居民教育需求与教育参与调研报告[J].成人教育,2006(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65)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体学;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文体学衍生于修辞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语言使用风格的学科。[1]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曾成立过中国修辞学会,开展文体学的相关研究,但在较长时间内将文体学局限到文学批评的领域。1999年6月,来自全国35所高等院校和出版单位的60名代表,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针对文体学的教学与研究展开讨论,揭开了文体学发展的新篇章。21世纪以来,随着理论界对文体学研究的日渐重视,我国的文体学研究成绩斐然,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由于起步晚等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的文体学研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探析新时期文体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归纳文体学研究的现状特征,对于指导文体学理论研究,推进文体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体学研究文献数据处理

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博士和大连理工大学Wiselab团队共同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目前在国内外研究者中使用较多。相比传统的研究,文献筛选标准主观、方法偏于定性归纳、耗费时间较长的缺点,Citespace可以通过数据读入、检查、更新、输出,利用自带的数据标准,[2]实现代表性文献的自动筛选与归类,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反映出某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研究紧密度与研究走向,实现研究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源,以2000-2013年间被CNKI收录的1103篇中文文献为分析对象,在Citespace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4,单个时间分区为一年,即2000年―2013年,分为14个时间分区;设置阈值为30,即选取每年30篇高被引文献;以关键词为基准,绘制出了科学知识图谱(图1),共包含240个结点,303条连线。

二、文体学研究的热点主题

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多、联系紧密的一组论文共同探讨的问题或者专题就是研究热点。立足于研究热点这一特征,利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可以对施引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这样共被引的文献就会形成聚类,几个聚类形成的知识群能够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文体学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研究范围较窄,因此采用单个聚类为研究热点的方法,相对于多个聚类群的方法,能够实现文体学研究热点的具体化、清晰化。利用Cite Space软件自带的LLR对数似然率算法,自动生成具体聚类的标识词,权值最大的标识词代表这一聚类的研究热点主题,结合二次文献分析法,总结出文体学的前四大研究热点分别是:文体学理论研究、现代文体研究、戏曲文体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第一个研究热点,也就是排名首位的聚类是Cluster10,共包含了56个节点,文献135篇,文献紧密度0.914。聚类的最大标识词是文体学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进行总结,得出这一聚类是文体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研究文体学,应该明确的基本问题是文体学的内涵与研究任务。但是在文体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这就导致了学者们对于传统文体学、修辞学、诗学三者难以划分;并且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出现与发展,出现了对新文体学、话语分析、语篇语言学三者的区分模糊。围绕文体学的研究任务,刘世生在《文体学的理论、实践与探索》中,借用Lang和Toolan的文体学研究理论,提出文体学应该是为外语教学服务、为语言学理论提供实践平台、为文学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法。但是胡壮麟认为文体学的研究任务是明确文体的本质,丰富文本分析方法,归纳文体特征的表现形式和交际效果,并运用到具体语篇的分析上。[3]

排名第二位的聚类是Cluster11,共包含了47个节点,文献63篇,文献紧密度0.158。该聚类虽然在整个图谱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但是文献间的紧密度很小。结合聚类的标识词和施引文献,可以发现,该聚类的文献主要是对现代文体的研究,例如:科技文体、新闻文体等。在庞大的文献数据中,文献的写作用途决定了其写作特点与格式。科技语言旨在揭示自然规律、求证实验结果,因此要求条理清晰、思维缜密,但同时语言难度大、趣味性低。科技文体具有正式、客观、精确、简练、程式化、国际化等特征。[4]而新闻作为一种即时性和评论性兼顾的文体,在词、句、篇乃至标点上都有别于普通的文本,词语种类较丰富、长短句交替、修饰词量大等。[5]

排名第三位的聚类是Cluster9,共包含了30个节点,文献42篇,文献紧密度0.986。结合聚类的标识词和施引文献,得出这一聚类是对戏曲文体的专门研究,可见戏曲文体研究的重要性与特殊性。郭英德先生作为戏剧文体研究方面的专家,著有《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是从文体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先例,也是戏曲文体研究的典范。[6]从文体学的的专业视角出发,对明清传奇戏曲进行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一方面,开创了明清戏曲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文体学的研究范围。[7]

排名第四位的聚类是Cluster6,共包含了17个节点,文献26篇,文献紧密度0.999。结合聚类的标识词和施引文献,得出这一聚类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相关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植根于中国厚重的文学传统中,相比现代文体学具有门径宽、挖掘深的特点,支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发展。[8]要实现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应该在研究古代文学、文体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文体学的先进研究方法,参照现代文体学研究范式,突破以往的研究视角,推动古代文体学向现代学科发展。[9]

三、研究结论

对文体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于了解文体学的研究现状,把握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文献共被引网络的知识图谱,21世纪以来,文体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同时存在研究视角较窄,研究领域过于集中,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有限的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文体学理论、现代文体、戏曲文体、中国古代文体学,对于文体学的美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进一步深化对文体学基本理论的认识,通过多学科多文化间的互动,不断丰富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手段,对于实现文体学的体系化发展、规范化教学、规模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促进文化与文体的互动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兵.文体学的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97.

[2]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

[3]胡壮麟,刘世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4.

[4]魏绪涛.科技英语文体学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67.

[5]李由.中英新闻语言文体学对比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4.

[6]范红娟.文体学研究的成功范例[J].戏曲研究,2004(66):349.

[7]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8.

古代文学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乐府诗 音乐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05-04

作者简介:张开(1978―),辽宁沈阳人,文学博士,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测量。

乐府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类别,其名称的来由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乐府机关。汉代以后乐府成为管理音乐的重要部门,在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入乐诗歌的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诗作。这类由官方机构搜集整理和后人拟作的诗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古代诗歌类别――乐府诗。无论是官方的乐府机构整理留存的乐府诗还是文人创作的拟乐府诗歌,都与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乐府诗所具备的音乐文学的特点也是我们对这类诗歌进行解读和鉴赏的一个角度。

一、从音乐角度解读乐府诗的重要意义

在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短歌行》《木兰诗》《西洲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诗歌都属于乐府诗,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就辑录了这些作品。乐府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挖掘。但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对这些乐府诗歌的讲解等同于其他古典诗歌,教学重点集中在文本的文字内容上。把这些作品当作纯粹的文学文本去解读和分析,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从乐府诗的角度看,只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个人认为,不结合乐府诗本身所具有的音乐表演的属性,很难准确理解作品的精髓,也很难准确鉴赏作品,更难对作品进行准确的文学史定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助对音乐的研究对乐府名篇进行解读呢?其实这是一个既困难又简单的问题。困难之处在于,在当下复原古代音乐非常困难。由于古代曲谱的读识障碍、乐器的消亡及演奏技法的失传等原因,使这些在古代能够和乐表演的诗歌无法再现,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研究和乐的乐府诗歌的障碍,毕竟在留存的各种典籍中对音乐体制、曲调术语、乐府诗流传变化的过程及曲调的音乐特点等有较为清晰的记载。从对这些文献的梳理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可观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些对我们从音乐的角度研究乐府诗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二、从音乐角度解读乐府诗的示例

我们不妨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常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进行音乐方面的观照,看一看借鉴音乐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对学习乐府诗产生一定的帮助。

(一)《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性解读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存世的两首作品之一,备受后人推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一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断语也在后世广为流传。一些版本的中学教材(如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下册)及古诗鉴赏读本都把这首诗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经典。对于这样重要的作品,我们就更应该从音乐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深刻理解诗歌的风貌。

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论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一评语是清末王运在《论唐诗诸家源流》中提出的,原文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西洲》格调”一句。这一句看似一笔带过,往往被前人忽视,但却很能说明这首诗的独特风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音乐的角度解读这首诗的原因。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南朝乐府《西洲曲》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有所提及,在人教社高中版选修教材的中国民俗文化中也选收了这首诗歌。其实也正是由于音乐的原因,我们可以把两首诗作为有着共通音乐因素的诗歌进行分析。从音乐的形制方面进行考察成为历来对这类诗歌进行观照的研究方法。清人沈德潜在评点《西洲曲》时曾经侧面论及:“似绝句数首 ,攒簇而成 ,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1] (P.290 )这正说明了两首乐府诗在音乐表演形制上的特点,即结构上具有可分性,体现为其各部分所表现场景、意境的相对独立性。这与西曲舞曲曲辞极为相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曲辞可以视为九歌绝句组成的长篇歌行。断分为九首绝句的依据,除了韵脚的转换之外,九个绝句单元所表现的意境(场景)可以概括为:海上生明月、明月照花汀、孤月照江人、长江送流水、楼头远眺、闺中望月、雁飞鱼跃、江月西斜、落月满树。与此类似,《西洲曲》曲辞可以视作八首五言绝句的组合,其依据也主要在于每一绝句所表现场景的相对独立性。这八个场景,我们可以借用曲辞中的成句加以概括:“折梅寄江北”“两桨桥头渡”“出门采红莲”“低头弄莲子”“忆郎郎不至”“望郎上青楼”“垂手明如玉”“君愁我亦愁”。而无论是《春江花月夜》的九个情境,还是《西洲曲》的八个场景,其最终的体现,都是整篇歌行的一部分,而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整篇歌行的场景。这非常符合诗歌配乐演唱时的场景变换要求。

这种诗歌联句成篇场景实现的方式,不仅仅是这两首诗歌的呈现方式。可以说,齐梁时代的诗歌都有这样的特点,如沈约的《六忆诗》四首、沈约和梁武帝共同创作的《襄阳蹋铜蹄》曲辞及隋炀帝创作的《杂忆》也都属于这类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的诗歌结构“实则来源于西曲舞曲曲辞中的场景联章叙事体”[2]。

虽然齐梁诗歌在诗歌史中地位并不突出,但是明显带有这一时期诗歌特征的《西洲曲》和《春江花月夜》在古典诗歌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不具体认识西曲舞曲的艺术形态及其曲辞结构的特点等音乐方面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诗歌结构的来源等文学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由音乐的研究融汇这两首不同时代、体制迥异的诗歌,才能从诗歌历史发展的角度加以认识,并清晰梳理这类诗歌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脉络。换言之,抛却两首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陷入孤立的文本研究的话,势必会影响对这些诗歌的认识。

(二)《送元二使安西》的音乐性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历来受到诗歌学习研究者的关注,曾入选多个时期的中学课本。《渭城曲》在《乐府诗集》中被选入“近代曲辞”,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从诗歌的文本角度进行解读和鉴赏已很常见。但从音乐角度予以关注的却很少,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空白领域。因为这首诗是从盛唐一直传唱到近代的不朽名篇,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中看到它被表演的信息。如在盛唐时 “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开元中,皆有才学盛名。鹤年诗尤妙唱《渭城》,彭年善舞,龟年善打羯鼓。”[3] (P.891 )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如北宋文彦博《咏筝》诗有“繁丝移宝柱,数曲奏《阳关》”[4] (P.3477 ),陆游也有诗云:“夜静孤村闻笛声,洗头月落欲三更。不须吹彻《阳关曲》,中有征人万里情。”[5] (P.25494)金元时期,也有《阳关三叠》流传的记载。如元好问的朋友辛愿有诗《送裕之往许州,酒间有请予歌“渭城烟雨”者,因及之》,可见辛愿善于唱《阳关三叠》。到了明清两代,《阳关三叠》仍偶尔被人传唱。如明代胡应麟曾经在云间舟中听过赵五郎歌《阳关曲》:“楼船明月夜如霜,一曲清歌赵五郎。贪听《阳关》第三叠,不知行色在吴阊。”[6]清代康熙年间查慎行曾在诗中写到“马嘶门巷客将还,残醉扶头改别颜。多感故人相送意,略烦秦女唱《阳关》。”[7]

“《送元二使安西》自盛唐入乐歌唱,至中晚唐成为流行歌曲。宋词兴起,新声并未取代旧曲,宋代《阳关曲》反而更加盛行,成为离筵的经典骊歌、文人的集体记忆、离别诗词中的常用一项。金元时期,流行的程度不及两宋,但依然有人传唱。明清两代,《阳关曲》虽偶有人唱,但其风头已让位于《阳关三叠》乐曲,《阳关三叠》琴曲更是常被演奏的经典曲目。总之,《送元二使安西》,由诗而歌,由歌而曲,从八世纪一直传唱演奏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穿越千年时空而历久弥新,堪称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唱,是中国诗歌史、音乐史上的瑰宝。”[8]

那么,为什么这首诗又被称为《阳关三叠》,又是怎样的“叠”法呢?苏轼曾在《记阳关第四声》中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长,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9] (P.2090 )这是对“叠句”的经典描述,但具体的表演又是怎样的呢?从表演的情况看,这种叠法是:

渭城朝雨轻尘(第一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声,一叠)。劝君更尽一杯酒(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第五声,二叠),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六声)。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七声,三叠)。

随着时代的发展,《阳关三叠》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其三段式演奏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杨表正《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卷十《阳关三叠》就记载了其中一种表演的方式:

第一段渭城朝雨一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最深。不忍分,情最深。

第二段邮亭折柳二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挑担行李的那沙头酒,长亭柳阴阴。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长亭柳阴阴,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第三段石桥分手三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伤情伤情,送我送我故人。送故人,送故人,送别送到长亭。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切转深。不忍分,不忍分。送别送别,终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10] (P.886 )

《阳关三叠》的叠法即演唱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这与历代的表演者对这一诗歌入乐后的不断演绎有关。王兆鹏教授曾专文对之进行详细梳理。[11]从这些可以看出《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也可以发现这首诗为什么会有《阳关三叠》《渭城曲》等音乐性极强的名称。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够传唱至今,这一方面与诗歌本身内容的真挚清新有非常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传唱表演的音乐传承中找到充分的依据和清晰的规律。

三、音乐性研究所关注的内容要素

通过从文学和音乐角度对《春江花月夜》和《送元二使安西》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研究对诗歌的理解更有辅助和拓展的意义。从音乐的角度出发观照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为我们对诗歌的阅读赏析和理解打开另一扇门,对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诗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把音乐特征纳入乐府诗的教学中,势必会增强对乐府诗教学的积极效果,也使我们对古代诗歌能够传承至今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那么把音乐的因素纳入到乐府诗的学习要考虑哪些因素?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出发,对乐府诗的五个因素进行考量。

(一) 音乐研究所关注的四个方面

1.所涉音乐体制研究

如乐府机构的沿革、机构设置、乐人表演的规定和习俗等。还有表演者的歌舞形态、表演效果,表演的乐器等。

2.曲调、术语的了解

乐府诗中涉及大量曲调名称和相关音乐术语,这些曲调的含义是我们理解乐府诗的关键所在。

3.各类乐府诗流传变化过程的描述

乐府的入乐传播情况也是音乐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乐府诗的创作动机、流传播布、价值实现情况。例如过去我们一谈到唐人的古题乐府,就认定是文人的拟作,只是从文学的韵味上模仿前人,与时下的音乐毫无关系。其实,唐人作古题乐府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古题曲调一直流传, 作古题以入乐; 古题曲调被改造, 作古题以入乐; 古题曲调已经消失, 作古题以入新兴曲调; 古题曲调已经消失, 只拟古题而不入乐。把唐人的古题乐府创作统统归为最后一种, 不仅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也把唐人作古题乐府的动机看得过于简单了, 很可能使我们对大量乐府诗的创作效果、作品风格做出错误的判断。

4.各曲调的音乐特点及其对曲辞的决定作用

这是音乐研究与文学研究相连接的关键一环。无论是选词入乐, 还是因声度词, 曲调都对曲辞有很强的决定作用, 因此清楚地掌握音乐特点进而分析其对曲辞主题、题材、体裁乃至整个风格的影响, 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二)有助于理解乐府诗的五个要素

1.曲名

曲名是乐府诗第一要素, 是总领其他要素的总纲, 是乐府诗的标志。因此, 考察曲名的含义、发生、演变等情况, 是首先应该做的工作。

2.曲调

曲调是乐府诗核心的要素。某一作品的曲调隶属于哪一个乐类, 其风格特点、表演情况、流传情况、演变情况如何,都值得用力考察。

3.本事

本事是包含本作品信息最多的要素。某一乐府诗在其产生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本事。这些本事或记曲名由来,或记本曲的曲调,或记该曲的传播,或记该曲的演变,从中可以看到该曲的题材、主题、曲调、体式、人物等许多情况。所以本事也是值得特别考察的要素。

4.体式

体式是某一乐府诗的重要特点。由于乐府诗在体式上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往往成为某一作品的重要标志,其句式、用韵、体裁等,都在考察之列。

5.风格

风格是内容和形式密切融会后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其他各项要素的集合体,也是某一乐府诗的总的标志。当某一作品在失去其本事、曲调等要素后,风格便成为该作品作为乐府诗存在的最后的理由。应该说,相当数量的拟乐府诗创作,只是对以前作品风格的模仿。

从音乐性的四个方面出发,对五个因素进行考量,再辅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就形成了一条理解鉴赏乐府诗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学习乐府诗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一种方法,应得到认可和关注。

综上所述,音乐学的背景渗透和视角介入可以解决我们在乐府诗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找到一种对入乐诗歌鉴赏和理解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使用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学习这类诗歌的成效,更大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观念的启示。那就是,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中,要把学界对文学、语言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把如古代文学中对乐府诗的音乐性研究这类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我们的语文学习甚至教材的编写之中。“目前古代文学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取得了大量新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学人致力于把这些成果转化成教科书上的知识。”[12]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育与教学更为健康地发展,我们应该拓展语文教育的视野,利用好文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革新,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让语文这个学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能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中体现出语文应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古诗源[Z]. 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曾智安.西曲舞曲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J].文学评论,2008,(5).

[3]佚名.大唐传载.唐五记小说大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陆游.戍兵有新婚之明日遂行者予闻而悲之为作绝句二

首.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胡应麟.少室山房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查慎行.敬业堂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王兆鹏.千年一曲唱《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传唱史考述[J].文学评论,2011,(2).

[9]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万历十三年刊本子部第73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