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建立科学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合理地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发现问题并找出差距,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更好地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交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1.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水半。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已公_布的闰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提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煤炭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用系统的观点来构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目的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认识到自身信息化水平,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更好地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南于煤炭企业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不仅会偏离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的重点,而且不能客观的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一套能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如实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组织建设和信息化人才;而且还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煤炭企业生产、管理、安全、营销等业务流程的应。因此,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主次地将所有町能的方面都包括进来,而是应该经过实地的调查、仔细的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避免选择那些具有包含关系的次要指标,从而减少指标问的重叠,使评价更加可信。
4)可操作性与可延续性想结合的原则。对于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表达的内容,客观地反映问题,还要能够便于数据采集,能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只有选取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实际中获得可靠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使研究更有意义。南于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相互结合,而且要考虑其在时间上延续和内容上扩展,从而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使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定量指标虽然能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对某些指标如信息化重视程度、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等的定量评价非常难。定性指标只能对指标有一个粗略的估计,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能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不可能全是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这样都不能不利于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是实现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途径。
2.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美围著名运筹学家兹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
1)建立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关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和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提出一套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及煤炭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给出每一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A.LSaaty引用了如表1所示的1~9标度方法使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构造的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如以下关系:
3)计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利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目前,通常采取和积法和方根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但由于这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用到许多公式,计算相对复杂,本文利用Matlab工具,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设所求矩阵为A,在Matlab中输入如下程序。
%输出格式
fornatshort:
%输入待求的矩阵A
其中,为特征向量矩阵,d为特征值矩阵,执行程序,根据v和d,最后还涉及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编写程序能实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使用Matlab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不仅大大减轻了计算量,避免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错,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互相比较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相互矛盾的结果。
设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建立了判断矩阵B的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T.LSaaty提出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2所示。
当阶数大于2时,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并记为CR(ConsistencyRatio),即CR=CI/RI。当CR=0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完全一致;当0
根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到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按照如上步骤,可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为进一步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
信息化评价的产生历史短暂,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企业里,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也大不相同。在许多的工业企业中,信息化常被看作一项辅的技术系统,是一种支持性的活动。
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科学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信息资源,保障建成的企业信息化能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信息化的开发运行状况,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科学立项决策并衡量与引导信息化持续、协调、高效运行的先决条件、运用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以适当的规模和速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企业建设信息化的目标有以下几个:
1、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
2、有助于对企业绩效的横向比较,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从而找到自己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和研究产生差距的原因。
3、帮助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促使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企业自我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为了正确地对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为企业或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使信息化更加完善,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管理者必须为期望的结果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绩效指标就是一种可以用尺度量化的价值以达到比较的目的。将目标转换成可计量的绩效指标,通常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选择的指标要求可控和完整,但要达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指标可控性是指它仅仅受该部门所能控制的要素的影响。强调可控性是为了保障员工的行为动机最大化和不公平的想法最小化。一个理想的指标,应当只告诉该部门的真实情况,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理想状况不可能实现。因为总是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市场波动和市场交易者的决策等外部因素)。在实际中,这些不可控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与部门或个人努力的影响很难区分,这就会影响到特定指标所包含的信息。指标的完整性常常也不容易实现。不完整的指标体系仅仅抓住了本经营单元行动的部分影响而没有反映全部。因为一个既定经营单元今天所采取的行动和决定有可能在今天和以后在本单元和在其他单元产生结果,致使行动与结果的分离。
完整性和可控性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常常需要均衡。当企业面临两个或者更多的下属经营单元相互依赖时,这时的绩效就尤其难以衡量。因为部门间的相互依赖使追踪计量每项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十分困难,结果可能使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最终被分离,分别记录在不同的管理单元。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上层的组织进行绩效测评。以保证评价信息的完整性。但是,管理单元的扩大有时也存在稀释个别决策影响的可能,尽管能反映特定团队的活动,但对于单元的每个成员来说降低了指标的可控性;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多个绩效指标以抓住绩效的更多方面。但是,增加绩效指标的数目可能会减少指标的边际贡献。因为一般来说衡量指标是需要成本的(数据的收集和加工需要成本),而且人们仅仅能够对有限的信息进行消化和反映,如果对过多的指标进行测评,则需要太多的均衡,造成信息超负荷和忽略大多数获得的信息。
四、企业信息化分析步骤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某企业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其步骤如下:
1、根据结构模型设计调查表。向专家组中领域专家发放调查表,请各位专家对该信息化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给出判定。
2、构造判断矩阵。AHP用两两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采用1-n比例标度来反映人的判断能力。设A表示目标,vi表示评价指标集,V表示评价指标,vi∈V(i=1,2,…n)的相对重要性数值。
3、计算单一权重向量。单一权重向量即各下属元素相对于上属元素的重要性程度的量化评判结果。其公式为:
Wi=VijVij(1)
则W=(W1,W2,…Wn)就是权数分配。
4、一致性检验。定义:设V为n阶矩阵,vij为V中元素,若对任意1≤i≤n,1≤j≤n矩阵V的元素具有传递性,即满足等式:
vij×vjk=vik (2)
则称v为一致性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公式为CR=CI/RI,式中,CR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称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RI称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中:
5、计算综合权重排序。由(3)算出的是准则层和方案层各指标的权重分配,而方案层、准则层相对于总目标层的权重分配计算为:
W=WBjWCij,p∈(i=1,2,…n) (4)
WBj为Bj相对于A的重要性权值,WCij为Cij相对于Bj的重要性权值。当Bj与Cij没有联系时,WCij=0。
6、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征求专家的意见。结合该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调查表对各级指标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
7、计算该企业各项指标的量化分数
I=(W*P) (5)
综上,本文应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将受评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效益分解成不同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企业的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进行了分析,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信息化状况。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近些年来,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很猛,应用范围也逐年拓展和深入。然而,就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本身而言,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企业的应用是失败的;一种是说他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体上是成功的。那么企业信息化的成败是如何界定的呢?应该如何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呢?
首先,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指上线成功,一个是指应用成功,这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只有成功上线的信息化系统才谈得上成功应用。抛开那些颇有争议的过细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一些可控的关键指标要素来分析信息化系统上线的成败。信息化项目的关键要素一般只有三个,即时间、成本、质量,可以把这三个要素作为判定信息化项目成败的标准。即项目有没有在进度上超出计划?项目在成本上有没有超出预算?项目在质量上有没有满足需求?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计划?系统的信息处理和运行方式是否合适?项目的整体运行状态是否适应企业的运营体系?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是失败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不确定的,则说明项目的建设是不彻底的,也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全是肯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的上线是成功的。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衡量信息化成功与否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是指应用层次。关于应用的成功与否,其判定标准同样可以包括很多层次。比如,实现基本的电子化成为一个基本的标准,企业经营指标因信息化的实施大幅提升可能会是更高的标准。如果经过评估,相应的指标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则可以视之为成功,如果不能达到设定的标准尺度,就算是失败。
第三,从评估方法来看,要考察信息化应用成功与否,从最高水准的评估来看,是要采用完整的评估模型与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一定的标准,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估,缺点在于实施起来一般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等资源。
最后,从相对完整的评估来看,在信息化效果评估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评价指标、指标的参照标准值、指标的权重等几个方面。从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来看,所涉及的指标一般都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定性指标一般包括科学决策、管理改进、人员积极性、客户忠诚度、渠道忠诚度、信息共享与安全、员工电子学习意识、员工素质等;定量指标一般包括生产周期、库存周转、订单处理速度、供货周期、采购周期、财务核算周期、资金周转、研发周期、服务时间、各项成本降低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定性的指标能够量化的,也要尽量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从指标值的参照标准来看,首先主要是要跟企业原有水平做纵向对比,形成目标值,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自己来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其次,要跟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做对比,通过比较测度,以衡量自身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水平。评估过程中,可以通过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分别来测度企业信息化在总体上的表现。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 结构模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大因素的支撑下,电子商务以B2B、B2C、C2C三种主要的交易模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淘宝和京东之类的网上购物和网上交易在人们生活和企业发展中越来越习以为常。电子商务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受时空以及信息制约的瓶颈,给现代企业的运营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前景,同时也给企业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信息化未来该如何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高级阶段”,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扩展和深入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部分企业就开始着手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而电子商务在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蓬勃发展的。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而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化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挖掘,以及广范围的利用,用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水平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在国内企业信息化投资热中,许多企业尽管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但是,对于信息化的效果判断,许多人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投入很大,产出很小”。尽管这样,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一部分企业的投资热情仍然很高,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其实,信息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或工具而已,从宏观角度来讲,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跨越式经济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二是企业效益的改善。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定量指标里,除了发挥传统的财务指标的优势之外,还增加了顾客导向指标、竞争力指标以及可持续指标,兼顾了客观衡量指标和主观衡量指标、短期衡量指标和长期衡量指标、动因衡量指标和成果衡量指标、外部衡量指标和内部衡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则主要从顾客、员工、股东、经营者、供应商等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从电子商务系统的效益分析出发,定量分析制造商发起和管理的效率与经济效益,认为效率、参与者经济效益受制造商的管理策略影响和决定。合适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提高效率和参与者效益的关键因素。早在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中国境内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效能。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价值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本身的价值增值作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活动的价值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增值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企业价值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关注企业信息化对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竞争者价值链、服务商价值链所产生的影响。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包括核心价值、让渡价值、顾客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方面。从商务运作的角度来看,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的组织和管理面对各种复杂环境而做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科学设计其信息化导入模型。所谓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企业信息化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其中包括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经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以豆瓣为例,豆瓣是一家Web2.0网站,截止到2010底,豆瓣已经有注册用户超过4100万,主要以书评、影评和乐评为特色,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这一模式拥有很高的粘性,并逐渐对网民购书、购碟产生影响。豆瓣主要通过用户点击及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来获得收入。豆瓣网的模式特别适合于营销的精确到达。豆瓣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和购物网站的合作。在豆瓣网提供的服务中,产品比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用户通过豆瓣网上的外部链接进入当当、京东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企业信息化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有着密切联系,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促成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里应外合。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素养 构成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实施已上升为经济建设的关键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开展积极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把握机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企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人才是根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人才,因此企业员工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和高校等教育领域,对企业员工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分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中大专学历以上、在企业中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的知识型员工的信息素养的需求结构。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它认为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认为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国外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比较早,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ACRL标准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ANZIIL标准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SCONUL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
国内近几年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桑新民教授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六个标准;刘孝文建立了5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钟志贤教授提出我国信息素养培养的八方面能力提升;陈文勇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十大标准等。
二、企业员工信息素养需求数据统计分析
1、调研
综合国内外针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知识型员工特点分析,本课题组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员工信息素养需求》的调查问卷。在正式调查前,访谈了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将调整后的问卷通过实地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两种方式,对本地和外地8家企业的3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了调研,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87.3%。问卷列举了18个可能的信息素养因素进行调查,采用5级评分法,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价相应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影响的大小。
2、数据的统计分析
针对回收的问卷,我们用SPSS软件对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平均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平均值较高的因素是与信息技能有关的使用信息工具和网络传播工具能力、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硬件设备使用能力。目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推动着计算机网络的全面普及与发展,信息技能是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也被认为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平均值较高的因素还有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利用已有信息重构新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求知欲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企业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就要不断创新,因此员工创新品质与能力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
我们尝试进一步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样本充分性KMO为0.711,数据较适合于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数据也具有相关性。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在产生的解释总方差表中,以特征根大于等于1的原则,可以提取5个因子。为了更好地解释因子的意义,采取极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从而进一步得到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8个因素在5个因子上的因子载荷都不低于0.5,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通过计算各个维度的Cronbach(克龙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发现5个因子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说明5个因子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并且内部结构良好。
研究表明,信息素养主要构成因素由5个公共因子组成。因此,本文对问卷调查中的信息素养维度和二级指标进行了重新组合。Z1公因子5个因素是与获取信息技术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技能因子;Z2公因子4个因素是与知识内容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知识因子;Z3公因子3个因素是与信息反映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意识因子;Z4公因子3个因素都是与交流沟通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协作能力因子;Z5公因子3个因素都是与创新素质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创新能力因子。从而也就得到了员工信息素养的需求构成(见表3)。
三、企业培养员工信息素养的途径
1、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宣传,提高员工信息意识
有些企业管理者把信息化建设仅仅理解为计算机的增加,简单理解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完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一个企业网站的建立就算企业信息化已经实现,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而真正的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加强宣传和渗透,让员工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含义。
2、规范信息制度,加强信息环境建设
企业可以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把信息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工作奖惩制度,对采用的信息分别确定奖励标准,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员工信息意识、信息协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同时,企业还要建立适应现代信息管理需要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避免信息条块分割,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3、加强信息化硬件条件建设
应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的硬件配套环境,如建设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硬件、产品与服务编码、物流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
4、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员工的信息技能和扩展信息知识
企业应通过内部培训、外出培训、外出考察、继续教育、访问等形式,为员工创造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机会和条件,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并提升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另外,企业还应制定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并组织各种信息知识竞赛,促进员工信息知识的提高。
5、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学习制度,制定出能促使员工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制度和措施,鼓励员工之间进行交流和知识共享,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信息素养提高的长效机制。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应对企业信息化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阶段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11EB020。)
【参考文献】
[1] 张静波:美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2]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