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性;实践;体会

一、前言

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通过利用求索知识和信息的教学方式来研究和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探究式教学也被称为“问题导向教学”,因此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质疑环节往往是关键部分,只有通过质疑历史事件,才能够接着进行一系列围绕质疑的探索教学活动。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历史课程的设置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课程必须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自身的探究精神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探究历史。因此,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改下运用于历史课程中是必然的。

二、新教改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新教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锻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就是为了将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情境中去,让他们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适当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1]因此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应当分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三个步骤来进行,以疑问式的历史知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提出质疑,创建问题情境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水平,因此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对一些事情作出判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特点,平时选择一些材料供学生阅读,并创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愿望去探索、去质疑。一旦学生有了想要探索的愿望,教师应当加以鼓励,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或者是提出自己的一些质疑。如此一来,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们所提出的质疑顺势推出新知识的内容,然后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在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来创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建设性,能够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供学生来思考和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并且符合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好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有相互联系的地方,以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来探究。

例如在讲授“新航线的开辟”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与世界历史变化的情况,然后教师在视频渲染的气氛下及时提出“为什么说1500年前后是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等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在刚刚观赏完视频资料的情况下,学生大多兴趣十足,便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兴趣去探索,有利于进入课程。

2.探究质疑,传授思维方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探索的过程并非是教师撒手不管,而是通过引导过程中传授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思维方式,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去运用到探索中。历史知识的思维方式无非是通过双面分析去对事件和人物作正面与负面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的史学观点去分析事件等。

除了传授思维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究新的知识。学习中最关键但也最大的困难便是灵活地运用知识。不少学生学习历史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够将知识联系和运用起来。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连贯起来并且运用它,便是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中的关键环节。例如中国近代史在传统史学看来是一部侵华史也是一部革命史,但是放在现代史之中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

最能够展现学生能力的探究方式便是调查。让学生通过一些调查和查阅资料去搜集历史事件与其影响,还有不同的评价,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逐渐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纪念馆,走访一些历史故地,访问相关的人员等,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

3.解答质疑,展开讨论

在解答质疑的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采取解答质疑的探究环节,针对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在学习“”一课时,主要有其产生原因、内容、评价三条主线,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大组,而原因中又有内因和外因,大组又可细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都落实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后能够针对自己的任务进行相应的探究,可以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自己小组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回答。通过课堂交流后,小组之间的探究成果又能够得到分享,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探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经过课堂探究后,教师可以针对本次课堂做出总结,对于学生小组探索不到位或是错误的地方予以补充和纠正。这样一来,一堂历史课就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中一步步进行,井然有序又充满挑战,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三、新教改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体会

要将采取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成为符合新教改要求的教学模式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的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我们要注重总结实践经验,从而逐步提升探究式教学的质量。

1.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要想运用好探究式教学,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只有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是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时结合教材内容加以一些创新更能引人入胜。例如在讲授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2]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大萧条时期的图片,适当播放一些电影片段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大萧条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与经济状况。

2.善于抓住矛盾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可能会与未知的知识产生矛盾,而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适时抓住这样的认知冲突,从冲突入手,慢慢引导学生去探索,从而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光是知识之间的矛盾需要抓住,课堂上学生之间产生的不同见解的矛盾也需利用起来,在产生见解矛盾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激发出求知欲,想证明自身的见解的正确性,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和利用便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探索之中。只有抓住了课堂中的矛盾才能够激起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

3.教师要掌控好课堂探究过程

所谓的掌控有以下几个方面:鼓舞和激励学生、组织管理课堂探究、灵活应变等。高中生在课堂上往往善于扮演听者的角色,想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就少不了要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逐渐有信心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与同学互相交流,只有先从改变课堂氛围入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探索式教学。其实即便是在实行探索式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情况,例如无人应答或是讨论场面过于混乱等,倘若教师不能够快速地处理好此类“意外”,便会大大降低整堂课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详细地做好组织工作,确保能够活跃又不失秩序地进行教学。

4.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要求自己。 通过学习新课程理论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新课程改革的意识。[3]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在行动上做出改变。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牵制,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知识内容上都有所体现,应试教育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更是养成了逐渐依赖教师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程的号召,从教学方式上来改变现状,采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学习实践能力。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放开约束、畅谈自己的看法,不要过多地用大纲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彻底地转变了教学观念,才能够改变以往以正确的模板要求学生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但是教师需要在学生猜测过后做出正确的引导,而非一味地放任学生臆想。

例如在讲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时,学生可能会猜测条约签订的原因,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说出自己所猜测的原因,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条约的签订是前苏联为了保存自身利益的一种谋略,那么这时教师课上让学生对其猜测加以分析,让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这个猜测是否成立,即使学生的猜测略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师就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并且讲解正确的原因。

四、总结

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新课程的理念不能够很快地替代传统教学理念,因此导致了不少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与缺陷。在探究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教材的内容驾驭能力不足,特别是书中学术性较强的章节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些在实施历史课程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而这些不足更是教师们不断去改进教学方式的动力。因此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更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握好教学方式的运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内外因素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贯彻落实好探究式教学,不断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彩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和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2]梁院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作法与体会[J].改革与开放,2011(2):166—167.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摘 要 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理论上说,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但目前高中的体育课程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盲目性、单一性、枯燥性、重复性等问题,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第一:高中体育课程应该按照学生实际需求来设定课程内容。第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满足社会需要。

关键词 健康 课程内容 实际需求 社会需要

从小学到高中,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程一直伴随我们。体育课,可以说是一个人求学生涯中做持久的一门课。体育课程类型也可谓是五花八门。然而,如果仔细探究体育课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的体育课,大部分注重的是身体健康的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有很少的体育教师将眼光置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两个方面。在外界压力如此之大的当代,在社会变更如此迅速的现代,我们的体育课程内容,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增强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容呢?首先,高中体育课程应该按照学生实际需求来设定课程内容。其次,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社会需要。

那么,如何增加这些内容,增加什么样的内容就成了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我觉得应该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体育课中增加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较大,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小。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根据近几年的报道来看,高中生因为压力而轻生的现象屡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现如今,就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使他们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外界的压力。目前高中一般以心理咨询辅导相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咨询辅导,仅仅限于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说实话,目前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形同虚设。有很多学生碍于面子,很少或者根本不去进行心理咨询。还有一些学生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但是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都致使心理咨询成为了一种口号,而非实践。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在体育课程之中增加心理辅导课程。每隔一周对学生进行一到两次心理辅导,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暗示来解决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在课上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大家通过讨论来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二是通过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个性品质,促进人际交流,增强适应能力。高中的体育课程,尤其是高三的体育课程,大部分学校以放羊式来应付。这样的体育课,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相反会让大部分同学觉得是在浪费时间。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增加合作性的体育游戏来解决。体育游戏,既能放松学生因为理论课学习而紧张的神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释放部分压力。

二、减少重复内容的学习,引入素质拓展

高中课堂的体育锻炼,量少、不足、重复。在高中体育课上,放羊式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体育锻炼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的机会少之又少。从小学到高中,体育课的内容紧紧局限于几种基本的技术层面。例如,小学我们学习蹲踞式起跑,初中我们学习蹲踞式起跑,到了高中,有的学校依旧在学习蹲踞式起跑。小学教授前滚翻,初中教授前滚翻,高中,前滚翻仍然是课程内容。可是,这么多年的重复,只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提高,甚至根本没有提高,纵向上的提高根本体现不出来。这些重复的内容究竟有什么用呢?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内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觉得体育课枯燥而乏味。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高中体育课也可以效仿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挖掘潜能熔炼团队为目标,通过设定的情景或特定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在困境中战胜自我的弱点,应对危机和挑战。素质拓展内容的引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动机、挖掘智力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注意的是,高中所选用的素质拓展,要以较为简单和安全的素质拓展为主。在上课前,要对学生讲明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注意事项,避免受伤。项目的选择,可以参照企业和高校的素质拓展项目,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盲人方阵”“坐地起身”“七彩连环炮”等内容。这些项目简单可行,又能够引导同学明白“坚持就能胜利”的道理,还能够增加团队之间的信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总之,高中体育课程应该将更多的焦点置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与社会需求接轨这两个方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理论课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国祥,张凯,赵菁,李斌.论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真理指向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2]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

[3] 张祝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的新途径探索[J].运动人体科学.2012.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转变的教学思想和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高中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充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仍然是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落实、课标的贯彻和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死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一、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补充课外知识,扩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插入有趣的典故引起高中生的思考;可以讲解历史变迁的缘由;也可以组织历史故事会让高中生自己学会讲述历史;组织高中生编写历史剧,等等。这样能够使高中生始终保持兴奋点,他们的思维一直围着课堂教学转,进而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一是联系时事,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时,可通过国内、国际时事,激发高中生对当今热点时事的兴趣,如中日问题、两会时政、叙利亚问题等,让高中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作积极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一些人物和事件相对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影像等媒介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和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深了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课上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我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通过讨论,高中生不仅习得了历史知识,还锻炼了探究思维能力。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高中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历史学习能动性的起点,是学习新知的源泉。高中生对高中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进而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兴趣和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把静态、枯燥、乏味历史知识融入三维空间中,使其产生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使教学更充实、形象、生动,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开始高效学习。

四、课后延伸,使高中生全面发展

1.上完每一节课后,要求高中生及时总结写心得体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是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比较模糊,课堂学习中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又有哪些,等等。让高中生找出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进而形成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高中生得以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93-02

“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主要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在近几年,我们逐渐发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重视,“满堂灌”、“填鸭式”等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消弱。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笔者作为“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师,结合新课改中的核心内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该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中提到,“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历史感。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祖国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了解祖国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为此,在进行“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新的教学理念,人文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另外,初中阶段学习是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这表明了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所以,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教育,不但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位。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推动力。为此,在进行“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足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过程。而在这过一程中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其内容繁多,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与哲学、文学与地理、科技与艺术等一系列发展史,人文性较强,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资源。例如,教材中提到的“和谐、礼仪谦让、仁爱”等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感动人物事迹演讲、参观当地纪念馆、进行帮扶活动等,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感受这种优良美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新课标中提倡情感教育,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试想如果教师总是以权威让学生服从,而不是让学生口服的同时也能心服,也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从长远来看,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和谐良好的关系,以“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学生也会慢慢喜欢上教师的课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来。

3.正确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激发学生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很多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甚是喜爱,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电脑的兴趣。而在我们的教学中,以多媒体为主的计算机设备也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然而网络信息有利也有弊,为此,我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要考虑到是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以图片、视频、远程教育等方式,展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这样一来,教师占用课堂的时间少了,能够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积极思考,进行互动。

4.实施分层次教学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在智力、性格、优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不管是设定教学目标还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安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使用适合其的方式,只要学困生取得进步,就要及时鼓励,中等生取得进步,要激励他们再接再励,对于优等生,要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通过团结合作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同龄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三、教学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了解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我们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学生日常的主要生活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课业繁重,外出的机会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案例虽然贴近生活,但案例有限,只有课堂的讲解,学生难以亲身体会。为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指导,对于学生生活面较为缺乏的地方,教师要结合当前的国情和当地乡土文化给予学生适当的知识补充,教师注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时事。例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的章节时,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痛苦,对国际和国家发生的大事了解又少,教师可以通过电影、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国际局势。

参考文献:

[1]陈燕明,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EB/OL].233网校论文中心参考.2009-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