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课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方法;优化原则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重新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事课(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何在此基础上真正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搞好、搞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确保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研究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影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方法起着引导教学、调节教学过程以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教师所教授内容的作用,然而,选择、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制约的。主要客观因素制约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军事课主要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军事理论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理论体系。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要有助于教学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考虑应用。

2.教学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传授国防思想、国防历史、国防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决定了讲授法不能丢,其他的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而定。

3.教学对象。军事理论课在普通高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状况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技能、接受能力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适应他们的思想和接受能力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思想水平和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除了要考虑教学中的客观因素之外,还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以下这些主观因素:

1.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面对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图谋,面对国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严峻考验,面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冲击,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特别说明,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在一定意义上说,国防教育还是政治课程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2.博厚的军事素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军事素质。军事素质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师最重要的业务素质。具体讲,就是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具有扎实的军事思想知识、现代战争知识和军事战略知识。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军事素质,有助于增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全面、扎实、正规的军事知识学习,使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形成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为特征的创新性思维。

3.先进的科技素质。在信息化时代,面对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科技素质,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我们要应付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懂得一些高技术知识,怎么能够应付得了。显然,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要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技素质,才能正确阐述国防斗争的发展趋势,才能科学揭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地改变甚至变革”。历史实践证明,恩格斯的论断是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作战手段、作战方式和军队编制体制的巨大变化,军事技术对军事理论的影响日益直接和深刻。军事理论的变化发展,又对军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军事技术向适应新的战略需要的方向发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系统学习军事科技知识。同时,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运用网络等先进平台开展国防教育。

4.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也就是个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品质等。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军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很大差异,而健全和谐的人格是军事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就拿性格而言,具有内向性格的军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愿意运用讲授、讨论等偏重于阐释、思辨的教学方法;性格外向的军事教师可能更注重情景、参与、辩论等能够活跃气氛的教学方法。军事教师应该主动动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完善人格的同时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原则

正因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军事教师运用教学方法也就应当灵活多样,不应当整齐划一,“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也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科学认识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教师自身的长处,弥补不足,把教学方法的特点与教师自身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整体优势的过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坚持系统性原则。军事理论知识体系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系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一个以某几个方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

2.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教学内容仍是制约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要求,科学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这门公共课班容量大的特点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将自学、讨论、观看影音材料、探究式、实地参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比如,将一些理论性不太强、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避免教学浪费;对一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介绍,我们把讲解与影音材料相结合,这样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对当代热点问题,则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探究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一些学生参观军营和一些实用的武器,借此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是否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仍是衡量教学方法优化的重要标志。

3.坚持时效性原则。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只有36学时(而有的高校甚至36学时还不能保证),这对庞大的军事理论体系来说,时间是非常少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一定效果,难度很大,时效性往往成为制约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的重要因素,好的方法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技术性难点,这要求我们军事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探讨如何把高效率和高效果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media.people.com.cn/GB/40628/3278733.html.

[2]马永富,廖达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傅乐平.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素质探析[D].长沙:中南大学,2006.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理论课 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应用型高校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应该是专业程度比较高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而专业程度高的三个标志都与专业理论有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课程计划中,专业理论课程占有很大比例和很重要的位置,其中主干课程就有十多门。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通常感觉到“枯燥”、“乏味”、“没意思”。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缘于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于这种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学生深感疲乏。面对此现状,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氛围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无形地影响着学生,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之间创建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化的学习氛围、灵活的教学形式、适时的设问,以及恰当的语言、手势、眼神、动作等体态语言对于沟通师生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起到重要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此,我们须积极探索与综合运用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体验性、研讨性、合作性、探究性及广泛对话式学习特点的多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研讨式教学法、整合教学法、多感官教学法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实现课程的多元化目标。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师,须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寻求示范的意义,保持内容与形式之间必要的张力,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会学”、“愿学”、“乐学”。理论课程自身系统性、知识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容的枯燥和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课程自身特性,可以把内容尽量用可视化的、可操作化的、可感知的方式体现出来,某些限于条件、时间、空间等因素无法做到的,可以采取视频、音频、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的生活和学习模式,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教学手段不仅仅限于课本、卡片、黑板等传统形式,如幻灯、投影、电子白板等也已普遍进入课堂。翻转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利用biogs、wikis等工具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Moodle等学习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困难,给予帮助,并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和答疑,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做好学生记录,以便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利用“翻转课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传统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将不再是主导课堂的主要方法。教师要勇敢大胆地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不必拘泥于模式、套路,要有每个课程独特的教学方法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如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翻转课堂”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将课堂内与课堂外师生的、教与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在这种学习模式中,课外时间从过去让学生做作业“翻转”为现在让学生在线或线下自学或者协作学习教师预录的教学内容,并针对学习疑虑提问;课堂内的时间从过去由教师讲授知识“翻转”变为现在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或进行问题答疑。从而将课堂主导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以问题或项目任务为导向的学习。这种课程真正做到了深度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课堂里、校园内。如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有句名言:“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加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因此,应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努力为他们创设多样化的实际锻炼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中加强专业理论课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开展与专业学习相配套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调研,创造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参考文献:

[1]邓三英.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整合的构想.怀化学院学报,2013.1.

[2]关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5).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

 

高校艺术学生相对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个性张扬、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高校来说,做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课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1]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政治理论素养。由于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他专业,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大多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在个人行为上多以自我为中心,且差异性较大,由于专业学习等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欠缺,他们热衷于自我发展,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更具有独立意识。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是源于从小就喜爱艺术并开始专业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这就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修养较低的状况。

 

二、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现状

 

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业性不突出。艺术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文化知识教育的同事,要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艺术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对艺术生授课中,却没有为他们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教师在位艺术生授课时,仍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一个教案,一个教法,无法满足艺术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

 

忽略对艺术生个性特点的分析。艺术类学生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自我意识强,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他们情感细腻、敏感、丰富而冲动,稳定性差,自控能力弱,容易感情用事,易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有一些学生政治追求不高,不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

 

三、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投影仪和音响为主体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图文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由于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听课疲劳。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有用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领域,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法。[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一般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得到深刻印象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根据艺术生活泼、爱动、感性、纯真的特点,开展与艺术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和艺术隔离,教师应该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把我好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作为提高艺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有效切入点。[5]

 

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施是培养艺术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艺术生个性心理特征独特的特点,采用多种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把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上新的台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艺术类人才。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05”方案实施5年多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教材集合了全国专家集中编写,每年组织修订,供全国高校统一使用,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已经得到了根本保证。在这一基础上,如何按照“05方案”提出的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讲,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而且关系到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十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而且,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作为政治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在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加强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着力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科研能力提高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学习。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来讲,兴趣就是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关键。换句话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具有学习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这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对教师来说,就必须首先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需求;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就会把学生的需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就会时刻关心学生所思所想,就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习而言,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二者是双向互动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发的。它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比如,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间接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为此,要转变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解决学生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的研究要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兴趣要服务于效果,不能只为形式的变化而去研究形式,而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是内因,教学方法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但科研能力并不简单地等于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科研能力为基础,没有科研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没有根基和扩展的空间。科研能力与教学方法是互动、互促的关系。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又有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教学效果的提高得到双重的支撑。总之,兴趣与效果,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才能卓有成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方法可以扭转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或误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效。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想办法扭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而要实现这种转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说,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够正确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为整个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解决这个首要问题,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并且逐步培养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提高对教学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它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具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

第三,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1](P622)通俗地讲,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学校、课堂、家庭等是一个小环境。所谓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师生关系、校风班风、各种教学设施等。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直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各种思潮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有利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在学校、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比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互为主客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有交流,有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当然,交流的方式、方法及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问、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让学生与老师互为主客体对话均可;有了课堂上的交流,教学就有气氛、有生气。对教师来讲,要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际国内时事动态、社会热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重大现实问题、教学改革问题、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相关学科的新成就等,及时引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为学生解疑释惑,并积极引导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指导他们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理论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出一个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交流融洽的教学环境,就一定能够孕育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反之亦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定有效的交流,教学也就会显得平淡无味;在课堂上,如果将教师当成主体、学生当成客体对待,就会造成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这样的教学就会变成各自内心的独白,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才能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四,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凡是能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这一目的的各种教学环节,都属于教学方法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外的方法,而是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目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来看,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状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一门课程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教学效果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教学方法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大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劣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师讲授的方法相关联,科研能力与教师的学识素养相关联,而教学效果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能够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除了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课时安排得当、教师科研能力比较强、学生重视程度等主客观因素外,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关键。这是因为:教学思想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灌输、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教学方法丰富得当,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会好。这就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目的出发,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课程性质和特点,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增强教学效果,而深层的目的则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方法研究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以重视、如何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把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首先,把教学方法研究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近些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更加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教学方法日趋显现出综合化、现代化、隐型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成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方法研究,在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学科建设中把它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要使教师能够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到学科建设和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增强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本领,有积极主动改造、变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和实际行动。因此,只有把教学方法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才能切实把“05方案”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不断提高。

其次,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05方案”反映出了学习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要求,反映出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渗透。这种整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和运用,否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实际意义。诚然,整合之后的课程不仅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素养和能力。具体地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就必须研读经典著作,深入把握基本理论,广博阅读和深入了解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跟踪和掌握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等等。只有具备了这种综合性的理论素养,才有切实贯彻实施好“05方案”。那么,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内容的特点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已有的教学方法来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防教育 军事理论课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52

Research on Colleg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Take a college in Tianjin as an example

YANG Yi, YAO Jun, LI Yao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 Defen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exists the fetter of the shackles of the advanced theory and single education problems, leading to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low. How to make the military theory teaching to students "understand,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deep" effect, teacher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s suitable for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an example of the teaching work of military theory education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Key words defense education;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参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内容,高等院校要开展36学时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和21天的军事技能训练。高校通过必要的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和锻造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理论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突破军事院校的传统课程教育模式,营造教学互动的课堂氛围,让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

1 天津某大学国防教育的基本情况介绍

我们重点考察了天津某文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该校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2010年由学院更名为大学。随着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完善,近年来该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知,该校文理科学生人数分布正在逐步趋于平衡,据了解该校2014级学生中男生402人,占17.95%,女生1837人,占82.05%;其中文科生1349人,占60.25%,理科生890人,占39.75%,但仍然表现为文科生人数占比高,女生人数占绝对多数的学生分布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该校以提升学生参与度为目标,改进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方式,被学生称作“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的军事理论课改变了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效果明显。

2 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2.1 融会贯通 以文化为纽带学习“军事思想”提升民族自信

文科学生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也相对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军事理论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将相应的知识采用有效的途径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听得进去、理解深刻还能学而致用。

例如,在讲解“军事思想”这一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学计划将相应章节逐次介绍,该校学生普遍感觉课程内容与实际有距离,集中学量灌输也不好理解接受。该校新的教学安排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利用该校的办学特色,以文化为纽带,在跨文化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谈到西方军事思想的时候,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以及著作中涉及到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都是避不开的话题。但是学生们却反映历史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段时间了,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不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其中的军事思想了。因而该校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作为纽带,避免过早与学生早已习得的知识遭遇,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厌烦情绪。一段法国人文景观的视频,一些法语原音电影,都可以引入到学习的氛围,法国人语言表达具有随意性、多双关语等特点,商务谈判中注重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From the whole to the partial),崇尚个人力量而非集体决策(individual power)等特点,这些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国家的文化特质,有助于理解拿破仑・波拿巴(Napolon Bonaparte)“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的思想文化土壤,有助于理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使法国没有拿破仑的出现,也会有其他英雄人物的出现,这是法国文化和历史进程造就的必然性。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总结拿破仑战争的主要内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兵学圣经。而理解这部书并不是孤立的,将它与我国的《孙子兵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孙子兵法》要比《战争论》早一千多年,据说拿破仑去世前读到了《孙子兵法》,他感慨道如果能有幸早年读到此书何以至今日。而拿破仑读到的《孙子兵法》是经由日本翻译传播的,再次应用文化符号作为兴趣植入点,可以看到日语的语法特色是动词在句子的最后。长蛑り、己を知れば、百槲¥Δらず。(如果既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那么打仗就没有失败的危险了)长蛑らず、己を知れば,いっしょういっぱいす。(如果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那么胜负就一半一半了)长蛑らず、己をしらざれば、椁Δ搐趣吮丐氦浃证臁#ㄈ绻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就每战必败了)当然,这种知己知彼的军事思想不单是《孙子兵法》、《战争论》中的重要论述,更是蕴含在军事思想当中。认为,在作战中要做到“知己知彼”,这是正确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认识战争规律和应用这些规律于作战行动的必要前提。于是在对比中,学生对西方军事思想有了一些了解,对于中国的军事思想更是产生了无比的自豪和极大兴趣。

通过文化为纽带的授课方式,以学生已有的少量知识经验为切入点,采用“吊胃口”的方式,极大吸引了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中西文化、战争实例与中西军事思想的比较串联,揭示出科学的战争观决定了战争的性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学习内容接轨,“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实现了教学目的,增强了军事理论教育教学的效果。

2.2 引人发聩 以时事为背景理解“中国国防” 增强国家意识

女同学安静、听话是普遍的共识,但让女同学主动参与到国防教育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在从事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中,充分了解女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更为人性化的方式,让她们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与时代接轨,谈“新闻”、讲“故事”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国防大学的教授曾说,“国防是一个大箩筐,啥都能往里面装。”但是,纷繁复杂的信息怎么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产生学习的动力呢?该校采用谈“新闻”、讲“故事”的方式,利用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产生兴趣,利用一段段故事让学生深度思考,得出结论。例如,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在非洲肆虐是时下最新的资讯,足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因为不了解自然很感兴趣。通过对学生介绍关于埃博拉病毒的最新资讯,让学生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和防范措施,本身就是很好的命题,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有了“非典”作为经验,所以埃博拉病毒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怕。

说到“非典”的记忆,一段“故事”就可以适度展开了。截止2003年7月11日,全球非典累计确诊病人8437例,其中中国内地、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地合计7960例,占96%,累计死亡813人,其中华人762人,占96%以上。医务工作者在一场无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们认识到国家安全博弈的严峻形势,普遍感受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强大也是一个支撑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学生对国家意识的思考。用真实的“故事”唤醒学生的国家意识,揭示每个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意识是中华民族长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这样一种由谈“新闻”到讲“故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揭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层因素,学生不但听得懂,学得会,还会不断地进行深度的思考,使国防教育形式不在单调乏味,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3 思考与结论

3.1 军事理论教学要既要重视“万变”又要“不离其宗”

军事理论教学在内容和方法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鲜实、生动的故事、新闻等内容,为学生呈现有思想厚度的加工材料,进而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进行深度剖析,教师变“带领者”为“引导者”,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探寻、思考与总结,从而使国防军事理论教育教学通过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既要有外在的“万变”以博人眼球,又要因势利导,保持其中真意“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