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论性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机电液控制技术作为一门集合机械、电子、液压传动、控制理论的科学技术,在工业及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成为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这门课的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也较为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知识理解较为困难,以往《机电液控制技术》研究生课程缺乏实验实践环节,导致很多理论部分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一知半解,不利于教师教学。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对《机电液控制技术》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一、《机电液控制技术》课程特点
《机电液控制技术》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自身又以《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传动技术》《电工电子学》等课程为先导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庞杂。此外,这门课有着非常强的理论性,教学中有着大量图表、公式以及大段的公式推导。这些内容,如果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的话,很容易搞混淆,导致学习内容逻辑不清,再加上缺少实验等感性认识环节,不明所以,教学的效果没有很好呈现,所以,在对基础知识解析归纳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们大致了解液压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就必须要把对本课程大致内容的熟悉作为课前准备的首要任务。如果想要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考虑结合教学内容和科研项目,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工程实践的应用中,液压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如此学以致用,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多方面的了解学生也很重要。这样,既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对学生脑中的知识架构有大致认识,此外,在学生能否接受本课的授课方式方法以及能接受多少和学生对本科的熟悉程度方面,也要有大致了解。根据以上的调查了解,就能顺其自然地在授课过程中站主动权,设计出与理论知识相应的实验课程,有的放矢,灵活地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
二、《机电液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合理设计课堂进度及实验安排,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验教学内容对理论教学是一个有益补充,我校机电液控制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一直以来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由于知识的接受有一个限度的,学生容易进入疲劳状态,如果这时继续讲授,就会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现象。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逐渐增加实验设计的技巧性,注重实验的综合性,如此,可以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专业技能和个人的综合能力分别运用到工程实践和专业领域的应用中去,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加强了研究生实验平台的建设,机电液控制课程实验平台具有两套液压实验台及计算机控制平台(如图1所示),为教师提供了直观、形象、高效的教学手段,为研究生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结合,主动思考的学习条件。
实验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教学方式改革的一种潮流。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应用各种实验平台的能力,才能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该课程中将液压阀整体分类及性能、节流调速回路性能、液压系统回路等作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此外,为了强化研究生主动思考及动手能力增设一个自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设定实验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
1.通过与工程相结合的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用理论来分析问题,整个实验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这就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动手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误。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部分涉及测试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传动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在实验前给出实验提纲、实验目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规划出实验方法和步骤,整个实验由学生探索并独立完成。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液压的工作原理以及规律深入了解并掌握。教师需要在实验之前给学生制定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还要教会学生处理数据的关键点及处理方式。在实验中涉及到的所有元件的使用说明都要仔细介绍并讲解液压器件调试的基本知识,整个实验的目的在于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并且在实验中检验理论的准确性及正确性。此外,还需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实验,并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领会理论知识。
2.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实验引发学生探求问题本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改革该课程实验与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机、电、液全方位实验技术的训练,克服学机械同学不懂电气,更不懂自动化技术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思考能力。精心设计液压控制课程的探索性实验课题,所选课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关、运用本课程理论的综合知识方能完成。如工业上常用的顺序动作回路试验中,给出液压原理图如图2所示,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缸1和缸2的输出杆速度及动作,并进行分析。
这样的实验设计任务不仅要包括传统的设计计算说明书、原理说明图、而且要有自动控制原理分析说明等。考虑综合性设计任务时,着重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设计要求中可以不给出限制性数据,只给出要求和自动工作循环过程,所有实验参数都由学生自己确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由于液压控制课程设计性实验所需知识涵盖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需要在本课程讲授开始时,就布置设计实验课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一些未学过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在设计性实验完成过程中完成相关设计任务。
通过实验设计,完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实验条件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实现教学相长。进行液压课程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效果是显著的。
三、结论
在液压控制实验教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对液压实验的感性认识欠缺,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中很难实现互动,实验教学进度较慢。实验教学成果因学生个人水平不同而参差补齐。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基础,同时用理论指导实验,真正通过实验把理论学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认真总结实验教学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教改的关键之一,也是教改的当务之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几年来在教改试点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改革观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环节和课程评价机制六大方面整合,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会认可的实效。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 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
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
关键字:UG;开放式网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此论文为2015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基于开放式网络的UG课程微课建设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ZJY15BZC11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个老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重要问题。UG课程,即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UG的理论是通过操作体现出来的。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教师融理论于实践的动手示范教学。这种动手示范教学,如果用微课录制,可以一次示范录制,无数次反复播放与学习。故基于开放式网络的UG课程微课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是一次划时代的教学改革。这种开发式网络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频度、学习自由度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
1、UG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开放式网路教学的意义
1.1 UG课程教学的特点
1、课程理论性强。
本课程的知识理论性较强,涉及的模块主要有CAD与CAM两大模块,有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图形学、刀具、加工等知识理论。面对高职学生,知识底子较薄,不能重点在讲透理论知识之后,再浅显易懂的轻易地讲透实际操作。
2、课程实践操作性也较强。
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最终是要通过实践体现,因此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性也很强。高职教育的一个学习本质就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UG课程的这种实践性操作就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因此,教好学生的这种实践性操作也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
3、项目案例化教学。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采用项目案例化教学。通过项目案例形式,将UG知识点串联讲解。这种教学形式,正好适应于微课教学,让学生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通过这种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兴趣。
1.2开放式网路教学的意义
开放式网络教学的特点,主要有:
1、学生学习时间自由。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安排合适的学习时间。这个学习时间没有学院统一的安排、没有统一的规划。只要学生觉得在课堂上没有听懂听明白,随时随地可以打开网络打开相关的微课视频,可以重复多次反复学习、反复观摩,直到听懂听明白为止。
2、学生学习没有地点的限制。
同样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学习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哪里有网络,哪里就可以学习。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寝室里、可以在长途车上,也可以在家里,甚至还可以是在工作的间隙里,都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
3、学生学习可无限次重复。
传统的教室教学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一次性听取老师知识讲解和操作演示。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及微课视频的可无限次重复,相当于学生每一次重新打开视频教学,就相当于重复听取了老师的一次讲解;无限次打开视频学习,相当于无限次重复听取了老师的讲解,直到学生完全听懂为止。如此,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2、UG课程教学改革和网络式开放教学的几点尝试
由于UG课程的项目案例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如利用微课视频固化这种操作演示和讲课,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利用开放式网络可以反复听课和观摩操作讲课,那对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2.1 开放式网络媒介――世界大学城
现在,职业技术教育正在推行网上职教城建设――世界大学城。这是一种开放式网络,内容涵盖微博、文章、视频、云资源库、作业系统、课堂魔方等教学内容与工具。现在我院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有世界大学城网络帐号与密码,随时随地都可以登录这个开放式网络,因此,在我院开展UG课程开放式网络教学具有基础条件。
2.2 UG课程开放式网络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UG课程的知识点繁多,涉及机械制图、图形学、数学建模、刀具、加工工艺等众多知识,因此必须将UG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并重新构建。有些知识点通过项目案例讲解,有些知识点进行理论讲解并举例,有些知识点串联在案例与举例过程中的强调中。拟将UG课程分解为两大模块CAD与CAM模块,每个模块分解为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对应一个微课视频讲解。
2、精选案例。
据研究表明,通常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r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为了保证学生在有效集中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微课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因此教师必须精选授课案例。这种案例既要能突显知识点的重点与难点,还要能适合操作讲解、增强学生操作的趣味性。有时这种案例没有现成的,教师还必须自己设计这种案例。
3、改革考核方式。
因为创建了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为考核改革打下了基础。微课视频教学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设置相应的试题。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就有相应的知识点考核,及时掌握学习效果,做到边学习边考核。及时查找问题,及时解决。
4、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在开放式网络上,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留言、可以在网络上提问,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可以给学生回复交流,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增进了师生的友谊。
3、结束语
本文结合UG课程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采用开放式网路平台搭载微课教学模式与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对UG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为了提高UG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教学手段更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步推进UG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4]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Abstract: To better reflec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 It needs teaching reform for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Programming. Courses use CDIO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conduct education reform to Programming,. It is the goal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in practical application.It i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
关键词:CDIO;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CDIO;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 改革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讲解、轻工程和重个人开发、轻团队协作等不足,整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我院该门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按照该理念进行改革后,本课程会对后期的本科毕业设计做相当充分的前期准备,也会为今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2. 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2.1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现在大多数院校的程序设计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授课,把知识点通过幻灯片展现出来,然后结合实例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另外安排上机实践让同学们完成相应的作业进行巩固。但是由于上课时同学们单纯的记讲课内容和实例,并不能及时的联系相关知识点和扩充知识点,造成了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导致他们的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些时候,由于上机实践时间和授课时间相距较长,导致有些同学已经忘记了讲授的内容,需要重新看教材来知道所学的知识点,有些甚至完不成教师布置基本的任务。这样不便于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点举一反三,也不利于达到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
在程序设计的教学学习中,许多教师通常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语法规则、基本语句的讲解上,虽然知识点中配合知识点对应的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点,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在教学中侧重基础知识理论讲解,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慢慢也会觉得枯燥,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也有的学生虽然坚持学到最后,但由于各章节的知识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关联,缺乏知识的完整性,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使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
在课程考核方面,大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试卷考核模式,有些院校采用试卷考核+上机实践模式,体现的多数是理论所占比例重于实践比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评分标准一致、容易操作、公平性好,会让学生的学习重心由于追求成绩而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如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如何使学生毕业后对知识的认识不是“纸上谈兵” ,如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等等。学院将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依据,评价主体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都是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考虑的问题。
3. 基于CDIO教育理念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需要,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学脱离实践,一些实践教学也脱离工程实际,大学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业界的要求。CDIO教学模式不仅在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我们的教学目标一致, 也为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提供了思路。我院的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基于CDIO的一些教学理念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改革。
3.1基于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CDIO提倡设计一种教学模式,使现有的资源能更好地应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我院近几年对机房的改善和扩充, 像程序设计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我们采用的新的教学形式是可直接采用机房授课,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每节课教师直接通过相应的实例讲授知识点, 演示给学生看, 边演示边解释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启发学生去联系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学生自己开始上机操作, 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和应用进行理解并自己实践。掌握快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知识的联系和扩充,并和教师探讨,有些同学们如果对讲课内容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单独辅导。采取这种教学形式, 每次课都是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 避免学生在理论课过于枯燥的单纯去记忆讲授的知识点,同时也避免了实验课的时候已经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遗忘现象发生。让同学们在“学中做”,学与做更好的融合。
CDIO提倡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来保证学生的主动学习。采用机房授课虽然一定程度提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但是为了克服课堂实践的时间短和教师主导的问题,我院专门开设一个机房,在工作时间分别安排专业课教师去辅导,在的专门辅导课中,学生可以把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教师共同探讨。另外在晚上和周末等业余时间开放各个机房,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学生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小组形式共同组织学习和开发课程综合内容的小项目。这些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实践得到保证,从而达到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做中学”。
3.2基于工程能力的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目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我院教研室以CDIO教育大纲内容为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设计了面向CDIO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体现在:
(1).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师通过分析课程特点,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讲解过程中,教师边设计,边实现。讲述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课堂外按相应知识点布置项目,随着授课内容的增加来加深和完善项目,可利用机房辅导方式或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和同学们对项目的具体实现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2).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整个课程划分为几个完整的小案例进行组织。我们按照软件工程的项目设计思想和原则去设计的应用程序,以完整的、综合性的案例为知识主线,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应用实践,将相应的知识点系统地融合在案例教学中。
(3).在实践项目设计上,针对社会实际需求开展项目,让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分组模式完成实践任务。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通过分组实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设计,培养他们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分析、设计和实践的能力。
3.3基于多种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
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传统试卷考核模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我院已经否定了单纯的理论试卷考核模式,引入CDIO教育的理念进行评价、全面考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大致采纳以下方式:
(1).平时实训考核,对学生平时在实训项目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从平时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及协作学习过程等进行成绩评价等。
(2).项目实战考核,分为基本能力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 基本能力考核主要是对学生项目开况、 项目报告的撰写和综合应用开发形成的作品功能进行评价。 创新能力考核则根据学生实际承担项目的难度、开发效果、项目小组答辩、和实用功能等进行成绩评定。该部分对于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项目开发经验,从而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
(3).理论知识考核,试卷题型以应用型和理解型为主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程序设计课程按平时实训,项目实践、项目报告、项目功能、笔试等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学生能力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客观评价。由此课程总成绩的分数评定大体分为三部分:平时实训考核占30%,项目实战考核占30%,试卷考核40%。
4. 总结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理念在强调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工程系统的掌控能力。将CDIO 理念引入教学,针对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平时实训环节、案例式教学、实践项目设计、多种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改变了以往课程理论过多,学生死记理论的局面,弥补了课堂教学与实际
应用的断层,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证明,通过面向CDIO的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受到了同行教师的肯定。同时,CDIO工程教育理念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开拓了思路,值得在其他应用类课程中作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才智,赵春光,基于CDIO 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1,(08)
[2]查建中.CDIO: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9,(3)
[3]项薇. 基于CDIO 理念的《工作研究与分析》创新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5)
[4]陆红蕾,基于CDIO 的“C#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作者简介:庄新妍(1978-)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高职教育;教学设计;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90 ― 02
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思维视角之下,新课程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其为现代教育优化指明了发展之路,确保了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的发展思路,以此真正还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足。对此,新教育理念将全新的教育方法引入高职教育体系中,并结合数字科技发展促成了“微课”的高职教学应用。仰赖先进科技及精巧结构的“微课”为高职教育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促进高职教育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微课应用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以亲身经验为基础,阐述微课应用于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实际作用,并结合翻转课堂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拟定适用于高职课堂教学需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微课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应用的实际作用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发展中,充分融合数字技术与先进教育思维的教学课件,其不仅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小,而且融合内容丰富,趣味性十足,可协助现代教育体系贯彻知识点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微课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点。目前,通过实际教学论证发现,应用微课在现代高效教育体系中可达成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精简直观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知识点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短小精悍的教育课件,其内容会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概括性强,并以此来更直观、科学、精准的将知识点展现给求学者,培养求学者的学习能力。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往往是更为实际的,更为精准的课程,其需要教学具备精准度,能科学引导其进行科学的实际操作。因此,微课的精悍短小,概括性极强的特点,可迅速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答疑解惑,令学生明晰知识重点,并最终内化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
(二)时长科学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微课之所以得名“微课”,其原因在于微课的时长。普遍微课的时间长度在三至五分钟左右,其在充分融入了精准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按照人类最佳集中力的时间设定了课程内容,以便学生在三至五分钟内可以全神贯注的理解知识点,全心全意的感受微课内容。这种短小精悍不浪费时间的课程内容,不仅避免了教师的长篇大论,而且令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思量与内化相应的知识点,便于其在课堂前、课堂上、课堂下、甚至是睡觉前进行反复观摩,反复思量与反复探究。
(三)可变性强有助于更新教育知识点
微课件不仅因时长较短、概括性强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实,更进一步了解微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不难发现,作为教育者亲自动手制作的内容,微课件所讲解的知识点往往与时展紧密联系,与社会科学不可分割。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内容。利用具有即时性及科学性的微课件,学生将掌握更多的先进知识,理解更多的社会需求,并培养其良好的知识素养,可以在社会需要之时发挥校园教育知识,为推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
在了解了微课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应用的实际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应用微课来打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践行以下基础原则:
其一,生本化原则。生本化原则是微课课件制作的重要原则,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筑的核心原则。只有保证生本化思维理念的绝对贯彻,站在学生理解的思维高度上去利用微课,并将其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微课作用,优化翻转课堂环境,保证翻转课堂成为教育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科学场所。
其二,趣味化原则。生本化原则仅是微课应用与翻转课堂中的基础原则,在此基础上,翻转课堂若想实现教育优化与教育改革,其还需借助微课来实现本身的趣味化转变。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体系,而是真正的开展趣味教学手段,引入先进的教学思维,融合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教学游戏、教学实践、教学参观等多种形式,令课堂教学活络化,课堂参与性提升,以此来保证翻转课堂的科学建设。
其三,发展性原则。奠定生本化,实现趣味化的前提下,翻转课堂实现构架作用需践行的另一原则必将是发展性原则,只有保证翻转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思维视角,以现展为基础动向,不仅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灌输,并且注重社会实际需求引导,以打造社会需求人才,促进现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来利用微课手段,激发翻转课堂教育可能性,才能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发展科学。
三、巧用“微课”的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明晰微课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应用的实际作用的同时,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要求,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打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注重课前、课上及课后三个时段的教学引导打造。对此,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一)借助“微课”,打造高职教育课前探究教学体系
当前,打造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之前,应先明确高职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引导的科学手段,只有保证高职学生自主能力获得科学引导,才能打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于翻转课堂中完善自我。Υ耍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翻转课堂并不简简单单于课堂之上实现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在课堂教育上的地位翻转,其实,早在课堂之前,学生自主先学本身就是翻转课堂不容忽视的翻转基础。对此,引入微课于学生课前,促使学生借助微课来进行知识点的自主先学,有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探究技巧,并借助微课件的学习而对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不断专研,利用一切技术手段来答疑解惑。例如,在进行某一知识的学习之前,教育者可预先发放设计好的“微课件”及“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学习“微课件”中内容来解答“导学案”的问题,对不懂得方面提出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将解决心得记录于“导学案”之上,以便之后教学开展时分享经验,总结得失。总体来说,利用“微课件”与“导学案”奠定的自主先学氛围为翻转课堂奠定了建设的基础,在此之上进行翻转课堂教育,将可发挥翻转课堂功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二)利用“微课”,构架高职教育课上自主学习体系
课堂之前利用“微课”奠定翻转课堂的开展基础后,于课堂之上利用“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将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保证学生知识点学习及教育者知识点引导的科学性。对此,本文认为,既然课前先学已经利用“微课”来促使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点,那么在课堂之上利用“微课”将成为引发学生讨论的观点。首先,教育者播放“微课件”令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探讨主题,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拿出“导学案”,在观看微课的时候联想自身自主先学时获取的知识点。其后,教育者从讲台之上走下来,随机选择学生上台演讲,让其站在老师的位置上为大家讲解课程内容,并拓展自身探索学习获得的知识内容,以此来丰富化课堂氛围。再后由教育者做出示意,由台下学生进行提问,并由台上学生进行知识点回答,若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提出疑问的学生便说明自己产生疑问的过程,以及自寻答案无果的原因。此后,教育者要根据学生们的问答情况进行总结,将学生们的共同疑惑加以解答,并针对学生的讲解内容进行完善性的扩充,再对讲解及提问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保证其获得肯定后会再接再励,从而树立其学习自信。
(三)结合“微课”,实现高职教育课后自主总结体系
课前先学及课上翻转会为学生知识点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体现,这种体验是极富冲击性的,有益于学生知识点内化与应用能力巩固的。不过,若想进一步科学课上学习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巩固体系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高职学生在应用数字网络方面往往比教育者机会更多,其对“微课件”的制作方法也必定比教育者熟悉。所以,教育者想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应用知识点,可鼓励学生以“微课件”的形式来提交课后报告,并在其中精炼、科学、简短的概述知识内容及所学心得。这种“微课件”报告的制作,是进一步促进学生总结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的方法,是保证学生内化知识并学会科学应用知识的关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迎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潮流,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微课教学模式运动与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活动之中,以微课为切入点,构建探究教学体系、自主学习体系和自主总结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实践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加快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宋艳玲,孟昭鹏.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D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01):105-112.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115-116.
〔3〕俞红,闫雅娟.微课―翻转课堂―慕课―智能教育―“没有围墙”的大学――挑战中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J〕.学园,2016,(06):143-144.
〔4〕汪岩.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5〕昂娟,俞欣,水淼.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策略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