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工程的含义

化学工程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工程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工程的含义

化学工程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实践;工程机械焊接技术

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大力推进,我校也对教学结构进行不断地探索及相应的改革,逐步将教学模式从“先理论课,后实践课”到“一体化”教学。这样可以建立全新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真正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为一体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形式,即形成“教”“学”和“做”密切关联的关系。工程机械焊接技术教学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之前焊接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学以致用为目的,遵循够用原则。不是之前单纯的“先学后做、先理论后实习”的教学方法。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1.“一体化教学”的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一体化教师,通过一体化教室运用一体化教材,把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

2.“一体化教学”的紧迫性

(1)“一体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内在规律的需要。在现代化教学环节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任何一个教学都变得毫无意义。上课时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深化理解所学内容和灵活运用知识点;学生在回答问题、相互讨论、补充甚至为不同的意见引发面红耳赤的争论时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补充也能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应变水平,有时教师通过学生的答案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一体化教学”是改变学生厌学的重要手段。现在技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是厌学,学生为什么厌学?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了学习动机,失去了学习的需要。“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要学生学的做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和引导学生如何学和学习什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实践背景

工程机械焊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它是一种可靠、精确、低成本实现金属连接的一种工艺方法。焊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涉及金属熔化焊、焊接结构、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等内容,是一门既重理论知识又重实际操作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现在技校的生源整体水平普遍偏低,在招生时又不分文理科,特别是高中学文科的同学到技校学习技术时在专业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认为把内容讲得越详细越透彻越好。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每次课讲完以后都布置一些作业。认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课后动手练习,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上却达不到想象中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太难,基础知识点背很多遍,当时能记住,可是过一段时间又记不住了,学了也没用。”从而导致在技校课堂上或沉闷,或无序、低效。在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后,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序化组合,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抓住每篇、每章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并和企业实例相结合,将行动领域转换成为学习领域,然后把提取出来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后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相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与实践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到企业实习和引进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被动教学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如在讲到手工电弧焊仰焊时,先让学生观看企业用到的起重机固定腿的图片,说明焊缝是由两块12毫米厚材质为16Mn的钢板对接焊缝,让企业的工作人员讲解固定腿的重要性,然后讲解固定支腿的要求为焊缝需全焊透且焊缝外观不能有气孔、夹渣、裂纹、咬边缺陷;焊缝宽度控制在20毫米以内,焊缝余高2毫米以内;焊缝射线探伤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修补工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①结合现场条件对于开裂的焊缝应采用什么方法处理?开什么形状的坡口修补?②工艺规定每层焊缝的熔深不超过4毫米,那么,这道焊缝应采用几层完成焊接?③完成开裂焊缝的修补我们应采用什么焊接材料?

学生拿到任务后就会以小组的形式积极讨论然后给出答案,根据各组不一样的答案最后给出最优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学生实习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就会领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节约成本。例如在各种焊接方式中,我们先让学生到焊接模拟室进行模拟练习,在模拟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自己调整出来的焊接参数及操作姿势焊出来的焊缝,自己发现模拟焊接时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总结问题。模拟熟练以后直接在实际设备上操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大大节约了成本。

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通过网站传递信息,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而且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展现个性化的教学。

(3)学生参与式教学。在完成教师给的任务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课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座次安排也是以六边桌(如图2所示),而不像以前那样传统的座次安排(如图1所示)。小组形式的教学便于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在中间也可以随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能观察学生讨论的状况。

给学生的任务应尽可能真实并与生产实际特别是企业实例相结合,每一个任务都是从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整理开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查找相关的资料,不断进行整合,整个完成过程中学生完全按照科学的思路进行,中间出现偏差时教师给予及时纠正,只不过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老师是场外指导,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现代化方法。学生也得到了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主张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环节是学生参与的主要教学环节,所以只有真正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实现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

笔者认为“一体化教学”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在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接受新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循序渐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第二,要相信学生并给予足够的空间,通过“一体化教学”获得的新东西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体会到一体化学习带来的快乐。第三,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及时把控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化学工程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目标;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1-03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本质的科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该课程是生命科学院开设的重要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拓展课程[1-4]。早在1993年全国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福州会议上就决定化学工程专业必须开设生物化学基础课,教育部“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研究课题组也将生物化学内容列入化工类专业必修课内容之一[5]。如何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既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又能突出化工类特色,是目前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关键作用。教师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系统中的诸多要素进行设计,才能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本文结合化工类学生特点,在对生物化学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因此必须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分析。

1.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材是构成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分析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教科书有两种功能,一是教学资源的功能,二是教学工具的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存在,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与此同时教材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作为教学工具,教材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再造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其多重价值,以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关键。所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多重价值,就是指认真的钻研,深刻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工科院校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知识”向“素质”转变。比如,在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杂交和核酸研究技术”这一章节时,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原理上的信息价值,还要挖掘它更深层的探究价值、应用价值及情感价值等。比如与之相关的社会研究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油、小球藻的开发应用、DNA指纹技术以及高科技成果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所产生的情感价值等,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2.深入了解学生,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想状况,才能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程授课的对象是化工类本科三年级学生,这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和思维发散性较强,已系统学过有机化学,但生物学知识薄弱。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其中80%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科研内容和科研动态,85%的学生要求增加与职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这说明他们关注职业发展,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结合这些学情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强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实例来延伸课本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准确抓住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凝练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安排和组织学生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统一的。比如,DNA复制这一章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复制的特点、过程以及DNA损伤和修复,它是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平台,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让它成为学生探究科学、联系社会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突显工科特色,教学中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发挥着调控的作用。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微观抽象,概念多而繁杂且学时有限,加上工科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薄弱,增加了理解难度。如何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地创设情境,环环相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启发式、科研反哺、案例式及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归纳并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科研反哺,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思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步骤。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技术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跟基因工程紧密相关,通过介绍克隆羊、转基因大豆、亲子鉴定等这些同学们熟悉的技术以及结合教师团队研究的课题,比如转基因富油海藻的培养,这也是目前有关生物质能源比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结合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出课堂内容。

2.营造氛围,授业解惑。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概念都比较抽象,比如DNA变性,教师通过现场展示的DNA双螺旋模型进行阐述,把原本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同时抛出思考题,变性后DNA会引起哪些理化性质变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再抛出第二个问题变性后OD260为什么会增高?通过巧设悬疑,层层递进,引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从有关DNA双螺旋的结构和组成上考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通过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复性是变性的逆过程,这跟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概念相类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出复性和减色效应的概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导想,拓展应用。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加强基础、面向应用。教学中多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比如核酸研究技术,通过列举DNA指纹技术将书本知识得以拓展,DNA指纹技术这个在刑事案件中用得非常多的技术手段,常用于罪犯的指认,而Southern印迹的杂交技术就是其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另外,还可以跟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发散思维;通过知识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师生的双向互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4.总结反馈,深入探究。生物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学生难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精练的语句把教学内容总结出来,再给这些语句赋予特别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一些暂时难以理解或易混淆、易遗忘的知识的印象,方便其记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但是这种转变,更多强调从被动到主动,从一元到多元[6]。通过“DNA分子杂交能否用来基因诊断”、“食用玉米油氢化制造的黄油还是乳化制造的黄油有益于身体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5.多元化训练,提升综合能力。课堂学习始于课外,结于课外,课后的温习与拓展,迁移与巩固,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由于生物化学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属于考察课,平时成绩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以自主研究题为载体,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可以拓展课堂知识;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小组课外讨论,并进行课堂PPT展示,通过合作学习,促进成果的形成与共享。同时教师加以点评,通过课后的多元化训练,不仅可以实现课前课后的教学互动,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三、构建教学平台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完整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借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构建了四个教学平台。

1.学生活动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地构建学生活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堂课通过教师巧设悬疑,引发学生去讨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实例,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课后多元化作业,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师生互动平台。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课堂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归纳;通过案例呈现,学生分析,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同时教师在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从而有利于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活动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虽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把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平台去实施,这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教学方法要适宜,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难点之一是分子杂交技术,通过Flas演示分子杂交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直观的画面,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难点之二是重组DNA技术,通过科研成果分析、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4.情感交流平台。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构建情感交流平台。结合大三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特点,课堂上注重科研带动教学,通过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通过课后多元化训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调研,经常反思教学,及时整改,师生情感得以交流,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教师应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凝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平台的构建,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其友,张云波,王永强.化工专业本科“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2,(6):49-51.

[2]赵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08-109.

[3]高健.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7):113-114.

[4]刘宝亮.非生物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09,37(7):218-219.

[5]李再资,黄肖容,谢逢春.生物化学工程基础[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6]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40-46.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2012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1204)。

化学工程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化工原理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57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Element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WANG Guxia

(Schoo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Element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C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many majors, such as chem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 science and other relevant major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namely "spoon-feeding education", consists of several steps, introduction, explanation, conclusion and assignment. However, this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can not meet the need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fter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TDTM) was employed to the class of ECE, the project idea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bilities to solving problems all had a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DTM is a promis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jors.

Key words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element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method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它是多门学科,如化学、物理、数学等的综合交叉,其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化学化工、材料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化工原理是一架联接理论和工程、基础和应用的桥梁。因此,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伴随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成为应用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核心。笔者将“任务引领”教学法应用于化工原理的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造力,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1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1)教育理念陈旧,改革动力不足。以知识系统化和内在逻辑性为主线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推导和原理讲解,与生产实践联系不足。此模式下的教师,课前备足功课,课中讲清要点,课后做好总结即可。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满足一线需要时,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悉生产实际,清楚理论应用。这种高要求需要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积极参与生产创新与改造,这与传统的、只注重理论讲解相比较,不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而且教学难度也加大不少。教师固步自封、情绪抵触等在所难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有效地推行教学改革,转变思想、树立理念是个基本前提。

(2)教学方法单一,以“填鸭式”为主。“复习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流程,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不但使学生养成了只听、死记、不动脑的惰性学习习惯,而且还扼杀了学生探究及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鉴于此,为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3)评价方式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一张期末试卷加上平时成绩即成为化工原理课程学期学习的最终成果,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更谈不上个性化。如何动态化、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多方面、多角度、过程性等应成为教学评价考量的维度。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化学工程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 化学化工信息 检索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网络信息与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Wyjg2011C0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37-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海量时代的到来,信息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获取文献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丰富,这对化学信息文献检索的冲击很大。网络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化学化工信息资源,对我们的教育、科研、学术交流、国际合作、资源共享等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计算机检索文献和查阅资料,速度快,效率高,但是面对浩海如烟的网络信息知识,一些不熟悉的初学者还是不能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1.网络化学化工文献资源特点

网络文献是一种新型的文献形式,它在载体形态、信息结构、表现形式、传播范围、信息处理和传递等方面与传统文献有显著的差异。网络文献主要有以下特点:

(1)网络文献信息量大、变化快、而且分布广、形式复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献信息量剧增,但信息来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有个人博客,也有专业化学网站、论坛,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信息,有序信息和无序信息交织的一起;有科研报告,也有通俗读物。网络文献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因此缺少稳定性。

(2)网络文献形式多样。网络文献把多种传播媒体集为一体,有文字的、有声音的、有图像的、有动画的,丰富了网络文献的视听感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3)网络文献检索途径多,快捷、高效。网络文献以各种形式存在,如电子报刊、图书、数据库、出版公告等,同一种网络文献可通过不同的检索途径进行访问;对要查找的文献,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较手工检索大大提高了效率。

(4)网络文献的交互性和时效性。网络信息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网络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更新,很快就能在网上检索到,大大提高了时效性。

2.网络化学化工文献的几种检索方法

(1)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一般是对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文献快速查找方法,它是面向大众的。要想得到全面而精确的文献信息,就要掌握一些专业性的搜索引擎。如:美国化工网(/),化学之门(/ChenEngine/)和中国化工检索(/)等。

(2)网络数据库

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期刊杂志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推出电子版杂志,出现了很多数据库。化学化工类的网络数据库国内的有化学信息门户 ( ),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有化工词典网(http: // hgcd. cn /defaul.taspx),中国化工信息网()等。化学信息门户,主要介绍国内外internet化学化工资源及进展,并对化学资源进行系统的索引和组织,提供信息简介和资源原址和相关链接;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中国专利的检索。国外数据库有 ( /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在线社区,用户通过注册可免费检索到多种期刊和数据库,并能下载部分全文;Chemfinder (http: ///)是化合物性质数据库,它除了通过分子式、化学物质名称、分子式来检索,还能通过化合物结构片段来进行检索,能检索到化合物的结构图形、熔点、沸点、闪点、比重、水溶性质等;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gov)用于供用户检索美国专利文献,可免费获得专利说明书全文。

(3)三大文献检索索引

《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dex, EI)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收录工程和技术方面的文摘刊物,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其中,化学工程、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相关的文献约占10%。《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专门收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被收录的文章都代表着权威与高质量。ISTP 收录学科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学科、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学科等学科的会议文献,《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SCI 索引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以上三种检索系统中,SCI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较全面,几乎集中了各个学科高质量优秀论文的精粹,而 EI 和ISTP 这两个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文献的质量评定标准较SCI略为宽松。

结语

根据不同的搜索引擎、数据库以及索引的检索方式及途径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检索途径。对于同一文献信息,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工具和途径得到。有时候,为了得到更为全面的文献资料,也需要集中检索工具同时使用。

参考文献:

[1]姜仁珍,王家胜. 网络文献的含义、特点与分类. 现代情报,2003(10): 20-21

[2]高孟霞,刘建华. 网络环境下化学化工文献资源与检索策略. 中州大学学报,2004, (21): 114-116

[3]网上化学化工文献资源. 石油炼制与化工,2001,(32):66-67

[4]吴长江.化学化工文献资源与检索技巧.化学研究,2009,(20): 109-112

[5]彭勇,胡典明. Internet上三大检索工具检索化学化工信息的方法. 安徽化工,2003,(124): 53-55

化学工程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49-02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讲,他们在本科阶段的学概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的公共课程学习、半基础半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以及比较深入的专业课学习。其中,专业基础课是公共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必要途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专业基础课这一中间环节,直接从公共课跨入专业课的学习,那学生肯定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何学起。专业基础课就像是两层楼之间的台阶,一步步地把学生从基础领域带到专业领域。所以,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对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探讨,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

由于专业基础课是半基础半专业性质的,因此在内容上,它既不像公共课那样涉及范围广泛、讲解层次浅显,又不像专业课对小范围的问题做出深入的讲解,而是两者取其中,对特定专业的基本内容做适当的说明。学习公共课之后,专业基础课其实并不是很难,但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来讲,理解程度上会有所偏差,这就导致了他们以后对专业课掌握程度的不同。专业基础课掌握得越扎实、理解得越到位,专业课的学习就会越轻松,进而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很大帮助。但专业基础课往往比较枯燥难懂,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只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加强对专业基础课内容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就以工程热力学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谈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 工程热力学简介

当今社会,能源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材料工程等很多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热工研究作为理论基础,这无疑证明了热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以,在大学开设热工类课程是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其中,工程热力学课程是重中之重。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动力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化学工程、电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安全工程、车辆工程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的是热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规律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热工类课程,工程热力学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多门专业基础课之中,相对来说比较难。它是所有与热工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的逻辑性很强,内容又比较抽象,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交叉学科。工程热力学的课程特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多

工程热力学中会出现大量的概念,学生会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如循环的概念,按热力过程分类,可分为卡诺循环、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压缩空气循环、压缩蒸汽循环、热泵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八个循环;功的概念,包括膨胀功、推动功、流动功、轴功、内部功和技术功等。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这些概念,就必须要从根本上理解它们的含义,而不能靠死记硬背。

2.公式多

工程热力学涉及内容广泛,用到的公式自然也非常多。并且,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都与实际工程相关,公式也随着实际问题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导致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公式。比如,稳态问题和非稳态问题、开口系统和闭口系统、定熵过程和定压过程等,在不同情况下要使用符合各自条件的不同公式。如果一类问题都使用同一个公式,那得到的结果肯定会与实际相差很大。因此,同一类问题会因为条件的不同而衍生出更多的公式,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掌握难度,对教师的传授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3.内容抽象

工程热力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结论都很抽象,仅仅通过文字来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其涵义,因此课本上一般都会有公式来辅助。这些公式本来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这些公式只会让他们更加茫然。因为有很多公式不仅会用到这一章节或者这本书中其他章节所学的知识,还会涉及之前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很多课程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尽管这门课比较难,但还是要尽可能认真听,否则会对以后专业课学习产生更多的阻碍。

以上三个课程特点不仅能够反映工程热力学这一门学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工科专业基础课共同的特点。

二 实施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化概念理解

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有很多的抽象概念,学生在真正理解它们之前,往往容易将这些概念混淆。在概念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进而才能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要想学生稳固地掌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结合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生动形象的实例来描述抽象概念,不仅能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它的含义,为以后解决专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公式理解

专业基础课中出现的大量公式,必然是令学生头疼的一大部分。如果想通过自己强大的记忆力来记住这些公式的话,刚开始还会觉得有所成效,但慢慢就会发现这是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暂且不说公式的数量之庞大,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这些公式,但真正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以说,公式需要理解记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公式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在分析同一类问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公式,其中基础的就只有几个,其余的都是由这几个基础公式推导而来。所以只需要记住几个基础公式,其余的掌握推导方法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背公式上,这样既不会出现公式记不住的情况,又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条件灵活地选择公式推导的形式,举一反三。所以,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这些公式的形式,而是一种归纳总结的方法。如何从基础公式推导出不同的复杂公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公式,才是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

3.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适当转换教学形式。在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引入大学课堂的时候,老师只能通过黑板板书和口头表达来给学生传授知识,这对于文科生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于理科来讲远远不够。以工程热力学为例,课本中有太多需要理解的内容了,只靠文字和口述根本不能表达出他们的涵义。这时,多媒体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渐在课堂中得到应用,这时老师就可以将书中的抽象概念以及原理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更加清楚、直观地接收信息,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仅仅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课堂形式的最佳选择,因为这样会使课堂节奏变快,以至于学生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进入下一环节了,并且不能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分不清主次、重难点。尽管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丢弃传统的教学形式。黑板板书对于理科课堂来讲确实效果不佳,但它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并且能突出重点内容,这些优点是不能忽视的。所以说,将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黑板板书的基础上充分显现多媒体的有效性,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

4.开展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过程,学生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如果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是授课的对象,而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了听课的兴趣,那么就算是再厉害的教师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和学生互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

课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答疑等多种形式,不同的互动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习。采用哪种互动形式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就需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而定了。比如,班级人数较多时,课堂提问的效果就不是很好,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体现多数同学的意见,这种情况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就比较合理,每组提出一个意见,基本能顾及到班里的每个学生。

三 结束语

作为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善极其重要。在强化概念理解、强化公式理解、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互动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工作是一项既科学又系统的复杂工作,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翟国栋.大学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研究与实践[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2):61~63

[2]陶颖、祝宝军.基于兴趣培养的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3):17~18

[3]刘鸿、肖立川.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