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学的重要性

古代文学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文学的重要性

古代文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

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对于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学习和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掌握古代文学各种文体的鉴赏技巧都有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正因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故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找到适当的教学改革路径与方法。以笔者的观察和切身体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尤为重要。

1 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家往往兼具政治家、思想家的身分,往往具有较高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修养,他们留存至今的作品,也因此具有较高的思想与文化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当今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使用的文学手段,大多可以在古代文学中找到源头。因此,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读懂各历史阶段重要的文学作品,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嬗变的历史,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意义重大。

此外,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思想内蕴、感情意象可以使学生在怡悦精神和情感满足的艺术享受中增益自身的心灵美和情操美。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光明幸福的憧憬可以培养他们的崇高理想;仁人志士报国济时、视死如归、持节不渝的忠诚可以激发他们献身国家的浩然正气;哲人学者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博襟可以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清流贤达反势利、反庸俗的磊落气度和冰清玉洁涅而不缁的高尚品质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自然风光、人文胜迹的讴歌可以培养他们对祖国山水的自豪与热爱之情。而且中华民族文学独有的样式和特色,可以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祖国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更能够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深刻理解理想信念、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真正做到用人类创造的财富和知识,丰富武装自己的头脑。可以说,古代文学是我们祖先创造和留传下来的珍贵财富,而古代文学教学,是这一珍贵财富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丰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对课程的这些重要性,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和课中对学生进行相关讲解和引导教育。有了这样的思想动员,学生可能不会再存在“有用无用”的顾虑,而是去想方设法完成好学习任务。

2 优化教学内容,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从时间跨度上看,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从先秦到近代,纵贯三千年,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从涉及学科上看,它是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因此,它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难度大。与庞大的教学内容相比,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都存在教学容量大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获得开阔的知识视野,又能获得审美直觉能力与对经典作品的感悟能力,这就需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一直以来,教师授课都遵循着以文学史为纲的基本线索,以作品阅读分析为辅助,以选修课为补充,力求全方位打好学生古代文学知识基础这样一种思路,笔者认为这是不应改变的。教师需要的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度认知及如何科学地传授等问题的思考,这是改革的关键。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文学流派、作家风格等,属于基本知识积累的层面;文学发生原因的深层追寻,文学发展嬗变的逻辑归纳,以及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层体悟等,属于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层面。两个层面怎样才能进行科学的结合,笔者认为关键是课程设置及处理好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基础课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选修课则强调研究性与前瞻性。两者相互补充,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有利于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并使知识结构趋于优化。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针对文学史和作品阅读与分析的不同特点,应采取不同方式。文学史以点带面,其基本知识、发展线索等以教为主,文学流派、作家风格等则以自学为主。作品阅读与分析点面结合,经典性作品以教为主,一般性作品可以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在知识优化的同时,又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审美直觉能力和作品感悟能力。古代文学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还应做到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应该强调与文字、音韵、训诂学的近缘整合,这对打牢基础、充实底气、克服浮躁学风都是必须的;还应强调关于与中国古代史、文化史、哲学史等近邻学科的整合,目的是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多维视角和众多参照系;还要强调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整合,这是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自身的需要,因为对教师来说,若不收集完备的资料则根本没有发言权;同时要强调与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乃至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在新世纪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并对“古典文学”进行真正的“文学”还原,对她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教学中还应注重当代意识与古典领域的交融,注重古今贯通,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文化底蕴,及历史变化角度理解古代作品。努力发掘古代文学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具的人文价值,启发学生思辨能力,拓展其人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手段单调,教学形式单一,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师生之间沟通不够,相互启发、促进不够。然而,作为教师如果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话,就应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找到一个良好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改革教学方法,应加强教学设计,提倡在采用传统讲解法的同时,采用讨论法教学,推行畅所欲言式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热点,特别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师生形成对话格局。关于讨论的问题,可以布置一些热点话题,也可以布置课堂讲授的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评述各家观点,有根有据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加深学生对问题进一步理解。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动手动脑,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推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教学效能的新途径。将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以声光画综合形式感染学生,使学生自然亲近古代文学,可以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想象营造的“幻象”世界。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有些诗歌的“幻象”就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能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古代文学的许多名诗词、名小说、名戏曲都已经谱成歌曲、拍成电影电视,我们在讲授这些内容时都可以利用,以便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愉悦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和影响。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也能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需要,教师应该大量收集准备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大信息量、增强讲授的直观性、形象性、引发学生兴趣,也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根据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文献检索和搜集学术信息非常重要,通过课件,把图书馆电子检索手段与传统的古文学文献查阅结合起来,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取了更多学术信息,为古代文学学习打下了厚实基础,也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虽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扬扎实苦干的精神,锐意改革,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方面的引导,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那么,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容易克服的。参考文献:

[1]黄连平,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古代文学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策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是一门很成熟的研究学科。但该学科在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很滞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高等院校古代文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实效

前期,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偏重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缺乏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新时期推动高校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古代文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剧,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强高等课程竞争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哲学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为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国民修养,当今社会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熏陶。因为它承载着中华优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开启民智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可惜之前这门课程没能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而随着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增加,课程也需要由知识教育变为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教学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标

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对中国文学教学理念研究不够。虽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可以丰富课堂,提高课堂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长期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或者经常性的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对于长期不重视教学理念和目标的研究,不利于学生找到认同感,学习的目标意义不明确,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上,没有目的性,对学习程度界定模糊,取得的效果鉴定不明确,都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实训技能培养,缺乏相应的实训手段

随着大学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课时相应减少,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时偏重于课程实训,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由理论为主,转变为实践教学,给学生增加了相应的实践学时。高校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不清楚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应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开展实践教学。很多高校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虽然教学方式有所变化,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长期发展,对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仍显不足。

(三)重文学作品学习,缺乏国学经典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一般是历史传唱,文学色彩浓厚,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这类作品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视,在安排课程时对于课时的安排就相对多一些,研究力量也强一些,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专门的国学院,开展国学教育,开始重视国学经典诵读。高等院校在开展课程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时,在国学教育、研究方面的比重更加偏重一些,平时就要求大学生要开展国学阅读主题活动,列出必读科目,将平时的表现和最终考核结果综合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一些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不强,疲于应付的思想还存在,笔记报告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不明显。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措施分析

(一)科学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

科学设置本课程的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掌握基本的文学作品知识和文学史常识,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悠久传统和主要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对于基本常识要熟练掌握,对于文化常识能够正确判断。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言说方式和艺术特点,能运用文学、语言学、美学、历史等相关知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分析和评述,在宏观上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线索。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高等院校在加快推行古代文学教育教学手段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技术在高等院校非常普遍,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很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解。使用很普遍的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声光画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高等院校应该注重为教师提供诸多素材的条件,因为在制作这些音像资料和文字材料,需要大量的背景材料,如果没有便利的资源和条件,会极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做出的多媒体资料借鉴意义也很有限,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对资料的选取要本着实用,能够扩大大学生的文学视野,能够形象的说明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克服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深入的研究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在研究古代文学课程时要结合其内容和特点,在网络化时代,对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检索和收集相关学术最新研究成果显得日益重要。将过去那种传统的古代文学与现代网络文献检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为他们获取更多的研究成果。现阶段,很多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被文化部门,广电中心拍成了优秀影片,在全国各大剧场进行放映,这又为大学生研究了解古代文学提供了一定的途径,使得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学习,激发研究的兴趣。

(三)树立新型学习观,将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引向深入

古代文学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国古代文学;采访建议;不良影响

0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大学课堂的广泛应用某种程度上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本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使得大学教室的配备更加多媒体化,极大推动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从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来看,多媒体教学并非适合所有学科,学科特点是影响多媒体教学适用性的重要因素。就我们所讨论的中国文学来说,多媒体的应用在某些方面有其重要性,然而有时候人们过于肯定了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必要性,导致其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不良作用。为了充分认识并理解媒体教学对古代文学课堂的不良影响,笔者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情况阐述

因实际情况,笔者以采访的形式搜集资料,考虑研究的主题,综合自身授课和听课的感想整合出以下几个要点。

1.1采访主题

古代文学教学使用多媒体的不良影响。

1.2采访人物

负责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大约15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理论、外国文学专业老师各3人;中文专业本科生30人。

1.3资料整合方法

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为谈话场所来搜集资料,选择笔者有针对性的记录内容概括整合出所要的信息。

1.4采访情景

以座谈会、学术聚谈和日常聊天的方式对古代汉语同行进行采访为主。在聚餐中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理论及外国文学专业的教师采访,以笔者的工作特点采用两种方式对30名中文专业学生进行采访。一方面,.因笔者给此专业本科生讲授汉代文学,所以采访就以课间交流的模式进行。2另一方面,笔者近年来从事毕业论文指导,在工作方便之余通过看学生论文了解到多媒体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的负面影响,以此进行采访。

1.5整合访谈内容的方法

(1)因研究课题为“古代文学课堂使用多媒体的不良影响”,为达到与内容相一致的效果,关于多媒体正面作用的内容,一律没有录用。(2)为使研究更具说服力,在进行学生访谈意见整合时主要录用那些正在准备中文研究生考试并有一定古代文学素养的学生的意见。(3)所述内容类似时只录入一次。采访看法较为口语化出时笔者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饰。

2汉语文学老师看法的简述

笔者从多媒体在教与学中的负面作用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等级的很多古代汉语老师进行采访,得出以下结论:从教的角度:(1)多媒体的使用需要设备的支持,一旦设备故障,会影响教学进度。以A老师(汉语文学老师)的例子来说:她原本想是用多媒体,但使用过程中突然黑屏。这种状况下即便维修人员及时赶来修理,但教学进度和师生心情都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课堂的质量;(2)客观看待对多媒体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使用。B老师认为,汉语文学的内涵是朴素,这种品质要求我们笔墨纸砚是最好的传承文化的方式。所以透过屏幕所传递出来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直击人心;(3)C老师因工作需要,经常去听同行的专业课。他发现好多老师们是被迫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因为他们觉得现代化的课堂就应该用多媒体。有些老师觉得屏幕显示方便了自己的教学。从学的角度大概包括以下几点:(1)D老师觉得,学生通过课件拷贝而非动手记笔记的方式去学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其次,学生主观认为老师所讲就是课件上的内容,自己课后可以自己学,这导致他们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错过了老师的讲解;(2)E老师认为,讲师的教学情绪会不自然的被身边的机器干扰使用,这直接导致学生心情也变得沉闷压抑,也会让活跃积极的学生显得很浮夸;(3)F教师表示,多媒体毕竟是以光电技术为主的现代科技,而这些光电并不能在汉语文学课堂中达到人文精神传承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淡化光电在汉语文化课堂中的使用。

3其他中文专业教师的意见概要

本人通过举办一次聚会同样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采访了其他中文专业的若干老师,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其负面影响主要为:从教的方面:(1)G老师觉得:记诵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必经之路,一个好的老师不应该是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的那种,这样的才能根本无需使用多媒体,上课就能滔滔不绝。相反,过度使用多媒体反倒使老师懈于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对传统教育是严重的打击;(2)H老师表示:多媒体教学与古代文学的学习指向相违背。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是为了使人情得到练达,这应该是一个心灵的交流。可是多媒体却使课堂变得机械化,甚至是过于呆板,这一切都不利于古代文化的学习;(3)I老师认为:汉语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包含着我们民族的自信,通俗点讲这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只属于中国的珍贵的东方文化。但多媒体技术却是西方科技发展的产物,用西方科技来传递东方文化隐约都会让人感觉到西方文明的压迫感,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不利的。从学的方面:(1)J老师觉得:多媒体的使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会出现古今杂糅的不和谐氛围,这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传递是个干扰信号;(2)K老师表示:与文学理论课堂不同,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宗旨是透过教学努力使学生克服文字差异、理解错误、语言传达障碍等一些列困难而“直达作家心源”。多媒体机器对于学生追求与古人“心灵想通”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重要干扰因素;(3)L教师认为:长期使用多媒体,使学生将关注的对象从老师转移到屏幕,长期以往老师的素质和才能就得不到重视。

4中文专业学生想法概述

笔者同样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别采访了若干位多位涉及中文专业且都上过《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结出使用多媒体的负面影响,内容如下:从教的角度:(1)大一教材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主要是用华丽的语言进行修饰,从而表达出内心的所想。所以这一时期“辩说”的文化氛围很浓烈。如果老师上到这段内容时使用多媒体则无法是学生领悟其中要领;(2)对大二课堂的看法:像《赠汪伦》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唐诗,图片的展示反而使诗中的朦胧意境被破坏掉。这同时也是老师对自己讲课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如果讲解很生动又何须用图片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呢?(3)针对大三课堂的看法:很多老师觉得在课堂上放一些经典著作翻拍的影视剧会活跃课堂氛围。但学生未必这样想,反而会觉得老师在图省事;(4)大四毕业生的看法:过多的多媒体使用让学生产生一种老师的注意力在屏幕而不在学生的错觉。从学的角度:(1)大一课堂的意见:先秦文学中提到到了很多的名物,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名物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会用多媒体展示相对应的图片。但过多的文物图片让学生分不清主次,觉得这是来文物考古还是学习古代文化?(2)对大二课堂的看法:现代很多音乐都是在古代诗词上谱曲的,比如李清照词。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会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播放音乐。虽然配乐使学生对李清照词中的婉约有了一些意会,但学生如果不够清醒就把这首现代曲子误当成李清照那个时代的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歧义。若学生太过清醒,就会在潜意识里排斥这种仿古作品;(3)对大三课堂的看法:透过影视作品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也许适合艺术专业学生,但对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绝非良策。文学学的是作品本身,过多的视角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4)大四毕业生的看法:用多媒体进行古代文学教学,仅仅方便了我们的学习过程,其效果未必有老师直接讲课,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好。

5综合以上访谈的分析

(1)多媒体教学的不良影响具有普遍性,不光在古代文学,同样存在于其他学科。2004年,美国一著名调查研究所以“高等教育的教学技术问题”为主题在全国进行调查。综合多所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的访谈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学生觉得,一些老师比起在黑板上直接写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反而更差。这表明多媒体教学的不良影响在全球是一个普遍的问题。(2)多媒体教学的不良影响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多媒体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必不可少性,现在依旧不能清楚的表明。正如上面访谈所提到的,多媒体教学如今正在一点一点的吞噬传统的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这些都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的不适应。也许多媒体的综合性对文字的淳朴和简单是一种摧残。(1)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关乎人情和内心感受的学科,而多媒体的使用却与这一学科属性相违背,这就是造成多媒体教不良影响的关键因素。古代文学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灵”和“情意”。这种人文精神告诉我们最好的古代文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辩论,这样才能通透先人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才能达到老师们心目中“才气充盈”和“诗意通达”的理想状态。然而多媒体的使用却对古代文学课堂造成了“课件干扰”:有老师埋怨光电技术对自己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有老师觉得讲台上的机器设备使师生产生了心灵隔阂,让内心交流变得苍白无力;学生指责多媒体教学过于注重试听效果,这淹没了他们对文字本身产生的情感。拿古代文学课堂来说,多媒体的使用将形式表现得太过露骨,一点也没有古代文学的含蓄之意,更别提内心世界了,学生的情感都被光电机器设备挤掉了,这使得形式和内容的主次关系发生对调,形式反倒凌驾于内容之上了。综合的说,多媒体教学便捷了大学课堂的教学,但却使得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消磨殆尽。

6结束语

综合以上的观点,即使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古代文学课堂中的应用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它的必不可少性和优越性在教学实践中并没能完全展现,也没有足够理论来反驳这一观点。相反它的不良影响却成为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面对这种情形本人提出以下建议:(1)大学教务处要对这种感受给予理解,改变支持利用多媒体进行古代文学教学的立场。(2)对古代文学课进行教学测评时应考虑该学科的属性,客观合理的给出一个综合评价。(3)综合多媒体教学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和老师使用多媒体的真实效果两方面,考虑多媒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使用多媒体的课堂效率进行调查核实与谨慎评估。

参考文献

[1]韩林.第二届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J].学术交流,2016(09).

[2]周晓琳.自然地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

[3]肖锋.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J].江海学刊,2016(05).

[4]于东新,张小侠.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改实践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4).

[5]张旭.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6]柯迁娣.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以池州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6(04).

[7]郭鹏.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内在作用机制及相关理论表征[J].文史哲,2016(05).

[8]王伟.“主题解读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文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9).

[9]高萍萍.论“甚”的古今演变[J].牡丹,2016(14).

[10]任红营,曾晓舸.从现实生活教习古代汉语之可行性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11]张廷栋.分析信息时代下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文学教育(中),2013(02).

[12]于继东.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J].长江丛刊,2016(27).

[13]刘五苟.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进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

古代文学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诵读;运用

0.前言

古代文学是由历史文学的精华,起着蕴含着许多精美的东西。加之汉字具有很强生物音乐性,是形、音、义的完美统一,因而在学习古代文学过程中融入诵读法,对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诵读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目前古代文学教学中诵读法的运用还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受着多种因素的限制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诵读的认识存在偏差,是诵读飞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诵读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针对目前大学生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强化诵读发教学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

1.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缺少诵读的原因

在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缺少诵读的原因有多种,总体概括起来,主要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自身素质和认识上的偏差所造成的。从客观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当今浮躁实用的社会心态影响下,重要性与日俱降,边缘化速度之快正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置的影响下,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许多基础理论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突然变得很不吃香。它们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的开设。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普遍受到严重削弱。由于课时的大幅压缩,这就不得不迫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出调整。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有限的时量内,会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史知识的系统传授,相应的文学作品部分的教学时间就要大幅减少。从主观因素来看,诵读法运用不多跟师生的素质和认识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古代文学教师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几乎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教育。不少老师自己朗读功底不行,由于缺乏自信,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忽略这种方法的运用。在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上,许多老师也出现了偏差。学生若有兴趣,则只要带着耳朵享受一番就好,亲自开腔显得多余,而且没有自信。在功利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校园,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英文诵读,若偶然听到有人高声诵读古诗文,一定会惊诧莫名。整个氛围的丧失,乃是文学诵读无法展开的根本原因。学生的种种情绪,有意无意间影响到老师,一旦师生有所“共鸣”,古代文学课堂上诵读展开不充分、效果不理想也就毫不奇怪了。

2.大学古代文学课堂上诵读法的运用

要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强化诵读法的运用,必须改善客观环境和改变主观认识。从客观条件来看,改善古代文学的生存环境,提高该课程的尊严和地位,从而创造出一个诗意葱郁的氛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弦歌讽诵满校园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饱满之时,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有憧憬。从主观改造来看,师生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对诵读教学法的认识,尽其所能创造出课堂改革的良好气氛。在具体实施诵读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好引导作用。不能单纯为诵读而诵读,而应当将诵读与其他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在适度压力下提高效率。在目前的情况下,追求审美和功利的统一,是诵读教学法的现实可行之路。第一,诵读教学与注意培养相结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重要条件,诵读亦是如此。教师在实施诵读法的时候,千万告诫学生聚集精气神,细看文字响亮读,以不读错一字作为检验标准。注意力一旦成为习惯,便能心平气和,有如此好的心态作保障,阻碍诵读教学的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二,诵读教学与文意理解相结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能生巧,温故知新,对文意理解的加深有时候是和诵读的频率成正比的。因此,教师不只是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诵读,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精思要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奥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第三,诵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诗句所揭示的道理广为人知。写作时语感非常重要,而语感的获得显然需要大量阅读的积累。诵读不只是能得到文意的语感,肖其神气,而且能获取文声的语感,合其音节。相对于默读,诵读在语感训练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有了很好的语感,就会产生模仿创作的冲动。第四,诵读教学与考试测评相结合。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适当采用一些功利手段来促进教学是必要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来进行普通话训练,并将这视作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的一步骤来实施。加强对诵读作品的考核,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要求。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诵读活动和比赛。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诵读作品做成音频文件上传网络与同好分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经典诗文朗读大赛,邀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举办朗读、吟诵等讲座,并为他们与专家的交流搭好平台等。

古代文学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端正认识。目前很多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距离当下遥远,除了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下文化修养,不能够在未来工作中获得实用性的收益。笔者认为,由人文修养向实用功能的转化,并不是一个能够直接可以通过统计考量得到的结论,但就现实状况,它对学生从事文化教育、文秘生活、个人生活情调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潜在而重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的潜在作用,并向学生讲清楚这一作用的重要性。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存在的客观困难之外,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讲求互动质量、拓展师生交流空间,改变课堂作为唯一教学方式、教室作为唯一场所的局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教改内容。当然,也并不仅仅是方式的变化就能带来最佳效果的,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在对中国文学史的建构、批判精神的贯通和审美文化的建构方面取得更好的进展。要注重吸纳当代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以及社会学的各种成果,充实生发文学史的讲授,增强现场感和日常性因素,或许也能够生动课堂,丰富文学史的功能。

(三)提高教学效率。目前的课程设置除了作为基础课的文学史外,通常还有专业选修课,一般而言,开设的选修课基本上是授课者研究或熟悉的专题。但是,教学毕竟与研究不同,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往往高于创新性要求。因此,许多老师在讲授选修课时,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时时会出现与基础课重复的知识传授,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学者提出,在基础课、选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专题课,将以往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转化为关键处点拨,推行网状教学体系。打破基础课与选修课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统筹安排,划清各自的领域与界限,形成有机配合的课程体系,让专题课在基础课与选修课之间形成作用。(四)加强专业修养。专业修养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东西,好与坏只是相对而言。但具体到某些问题,它还是有一个基本要求。对于古代文学教学而言,只具备基本的专业修养,是无法成为优秀教师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与浩渺无边的相关背景,需要教师有一个高深的爬梳剔抉功夫,把爬梳剔抉出来的知识以合适的量、适中的度教授给学生,又需要有一番拿捏的本事。只有练好了拿捏的本领,才能处理好文学常识与作品解析、常规定论与创新感悟之间的矛盾统一。

(五)主次分明、提纲挈领。“概述+要点+作品”基本可以看作目前古代文学教学的通用模式。但对具体作品和文本来说,这三个组成部分要如何合理地分配,如何利用这三个部分的搭配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摸索。在这三个部分中,尤其要强调“概要”的重要性。“概要”可以说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概要”可以让学生在接触具体作品和文本之前,对某一时期文学的概貌有所了解,做到“胸有成竹”。这部分“概要”如果讲得生动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其它两个部分的讲授奠定了一定基础。一直以来,多数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时,一头扎进去,不分轻重,不分疏密,从前往后,一板一眼讲下去,到头来却形成了虎头蛇尾的结局。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得到的是零散的知识,而对文学史的发展没有整体的感知。其实,我们应当先领学生俯瞰森林全景,然后再带学生细观每棵树木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观。也就是先从整体上框架式地感知文学发展史的概貌,然后再在框架里填充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