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物科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如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该学科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学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厚德载物;美育;大学生;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76-02
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厚德载物”出自《坤卦・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命题的提出,浓缩了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和君子典范的追求,而“厚德载物”这一美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故步自封,应与时俱进,不断地赋予新的阐释,使其对现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发挥积极的影响,达成孔子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厚德载物”美育观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一)借“厚德载物”美育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接纳力
在经济、文化、国际关系日益复杂、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面临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由于多种文化、思想的交融互通,那么当众多有着不同社会背景、文化结构的人聚合在一起,怎么和平共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怎样平息?“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1]78。《周易》在强调人要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创新进取的同时,指出一个社会能正常运转,政治清明,国强民富,更提倡社会公民应效法“地”道的博怀、恬静、诚信宽厚,像大地一样滋养万物,承载世界,心怀敦厚,无所不包,会通万物,才能福泽无边。引导大学生认知到这一观念,正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各自为政的言论和立场时,面对同学间各异的性格与观点时,可以以如大地般宽厚的胸襟和情怀,怀徕四方,包容各方面的人和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声,各安其道。
(二)借“厚德载物”美育观化育大学生谦恭之心
在社会关系的调节中,大学生们往往急于去表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的重要性,缺失了化育他人优秀品质的契机和见贤思齐的自觉性。在厚德美育中,要使群体中的优秀品质得到化育,就必须先树立一种思想,人不宜贸然前驱、高调张扬自我,而应该谦虚谦厚,这样才能达到《象辞》中所说的亨通无碍,最后必定得吉。通过厚德美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一个品德高尚、素质均衡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全面、正确认识诸多事务和处理各种关系的人,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中感悟生活,寻求真理,能从失衡的状态中权衡出最优化的平衡点,协调好关系。同时,一个品行完善的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表现为既能和谐处理,又能使事情快速解决,也能在群体中利用群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做好群体成员的表率和榜样。一个社会只有培养出这种品德厚实的青年和人才,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正常地运行。是否能够在社会中化育出优秀品质的关键是在于能不能谦虚地接受优秀的思想,谦虚地接受批评和意见。
(三)借“厚德载物”美育观警醒大学生遵从大局
大学生处于青春焕发的时期,往往有小部分学生喜欢自行其是,不太愿遵从学校与班级的管理,展现出另类行为,实施厚德美育,则有助于对这类行为予以一定的警醒与化育。在“天行健”与“地势坤”的关系中,《乾》是纯阳卦,意味着纯刚、至健,天即是这样的特点,自强不息,刚强向上。如果在社会伦理学的范围里来讲,乾可以代表君主、家长、领导等主导的角色。而坤卦“地势坤”重点在地的顺从比辅,地厚承天,体现出《坤》卦的顺从和比辅的含义。王充《论衡・问孔》曾曰:“忠者,厚也。”[2]140这也是顺从比辅忠厚特点的概述。引导学生深刻体味厚德美育中的这一观念,能够警醒学生为自己与集体的角色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理解遵从集体管理与意愿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二、基于“厚德载物”美育观进行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
上文探讨了传统厚德美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必要性,如何用传统厚德载物美育思想化育当代大学生,是当代美育的一个重要论题,笔者就个人认识尝试提出以下化育的思路与方法。
(一)解读经典,去芜存菁
厚德美育思想是一座历久弥新,充满无数珍藏的宝库,但当代大学生多数不甚了解,对相关经典的阅读也认为干涩难懂而持排斥心理。因此,美育学科的教师应当在呈现与推介经典的同时,以通俗易懂之言语对经典进行深刻解读。例如,关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解读:远古以来,人类对土地的膜拜早有记载,所有的生命和成长都在大地上开始和结束,大地孕育了万物,承载万物的生长,最后也化育了万物死去的残骸;大地带着母亲般的情怀,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博大能量来造化神奇多样的万物生灵。古往今来,人们对厚地养育的恩情充满敬仰和赞叹,以大地的博厚之德比拟君子,提出君子应秉承“厚”的概念。“厚”的实质是厚道,因此,在这一点上,“厚”更强调一种君子自修的涵养,带有厚道、沉静、睿智、包容、淡泊、安详等特征。当然,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存在都是瑕瑜互见、菁芜并存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判断,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具体形式,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扬长避短,尤其是某些存在等级偏见、封建迷信等的理论也是在摒弃之列。因此,对于传统的厚德美育中的一些瑕疵我们应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扬清激浊,这也是当代厚德美育人格构建的必由之路。
(二)小组研讨,关联时势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聆听只是一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形式,但真正的思想意识建构却需要经历自身的反刍、贯通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厚德载物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一味的解读与讲授上,而可以围绕所述主题,适时设立若干需要一定思考深度的研讨话题,分设小组展开自由研讨。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研讨的兴趣,话题的选取尽量贴近生活,关联社会动态与时势。例如,2006年9月,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53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心胸和修养,该新闻便可成为课堂分组探讨的特别话题:同志所引用的这句话,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你是如何理解的?作为大学生又应当以怎样的形式展示这句话之精神?再如,针对抵制日货出现的最新时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深入研讨:厚德载物思想与抵制日货是否是相矛盾的?应当如何正确地看待抵制日货的行为?大学生的思想在小组研讨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
(三)以身作则,学科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厚德载物美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言行是最为直接、具体的榜样形象。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以厚德载物作为自己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厚德的包容性集中体现为待人宽、待物宽;容人,容物;成人,成物,因此,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平等善待不同的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给予所有学生发展、向上的机会。大学生从教师的外显的一言一行中,能够真实地体悟到厚德载物的内涵与表现,在教师魅力的感染下往正确的方向成长。另一方面,厚德载物美育观不仅仅也不应当只是在相关的美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中呈现,在其他各门课程中,都应当借助不同的内容载体形式予以渗透。例如,大学物理学科课程,便可以在讲到相关物理知识时,以故事的形式插入讲述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之间的学术相助与坦诚交流,讲述物理学家们如爱因斯坦等对世界和平的奔走呼吁与努力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厚德载物的美育观在各学科中的运用与发扬。
(四)潜默化育,润物无声
开展厚德载物美育观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在日常学生管理、学生活动中都应当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名人名言、板报、塑像等展示与传递厚德载物的观念,使学生在校园穿梭步行、运动游乐中,都能受到一种无形的文化浸染,这样的缄默学习,往往起到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学生管理方面,教师应当以博爱之心,关心学生的学习、住宿、生活,从细微处现温情,带头建设温馨的班级文化,同时也为不同特长、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体现出宽广载物的管理风貌,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熏陶、感悟、成长,逐渐形成健康人格。在学生活动设计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征文、辩论、演讲、文艺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围绕厚德载物的思想开展形式灵活的活动,例如,可以开设辩论赛,辨析该如何正确地秉承“厚德”的坤厚之道,是顺从领导的一切决定,还是加以思考辅佐灵活变通?通过类似相关主题外显化的学生活动,使参与的学生开展厚德载物美育观的自我教育,从而达成不教而教。
三、小结
上文探讨了厚德载物美育观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开展厚德载物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思路。应当看到,人格培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只有以时代的观点,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传统美育思想进行取精去粗地梳耙和整理,以传统的美育化育之道,来加强传统美育与当前人格构建,提取出适应当代社会的美育思想,才能更好地构建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大学生美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时间;研究
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国在生物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通过生物科学与社会的教学向学生展示生物科技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并使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的现状和前景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及身边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一、研究方案
选择两个在水平上相当的两个班级做对照实验,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均使用统一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材并同为一名授课教师,区别在于实验班使用STS教学法组织教学,而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其他方面严格控制以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并尽量避免无关因素对于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前测,对两个班级的同学进行生物学检测及生物学兴趣态度问卷调查,检测试题需署名以确认两个班级同学的生物水平与试验后做对照,态度兴趣无需署名,仅用于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情况。(2)实验班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对实验班学生合理编组,以5到7个人最佳,男女比例相当,然后教师通过对生物科学史及生物科学进展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课堂问题及小组交流和组间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实现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小组高效学习。整个过程需严格要求纪律,以具备融洽的学习氛围。(3)实验班采用STS教学方法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实验班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及安排相应的调查研究计划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形成调查资料进行交流并得出结构,而对照班则是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教与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最终由教师进行课程总结。(4)检测实验效果,通过实验教师设定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目标检测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后测,比较两个班学生对科学概念、过程技能、知识应用以及创造性领域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然后进行对应的兴趣和态度问卷调查,从对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学习喜恶、生物科学的了解等方面对两个班同学进行调查。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合取得的数据及答案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以下结果:(1)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STS教育能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2)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STS教育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STS的教育方法能够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并通过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即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同时也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生物科学的素养和品质。
四、结论
通过实验的设定和实施能够正面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课程是可行且有效的,在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用STS教学法能够将素质教育真正的发挥出来,并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素质和思想,与此同时也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五、建议
虽然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结果,但是通过反思我们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生物学教学中的STS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课程的内容深度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把控,另外对于BTS教育的切入点需要结合社会热点和社会生存及生活健康的密切程度,并且对STS教育的效果需要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但因为有的方面很难合适评价所以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在BST教育教学中的指导方法,同时针对STS教育中的教育活动也需要学校及社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防范安全问题的出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发现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进行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带动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同时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必须改正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深入的研究并吸取国内外优质的教学经验,另外要求生物教师具备适应能力及解决各项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有机的进行结合,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赵占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推进生物教学改革――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特点及其理念[J]. 课程.教材.教法. 2000(08)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当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感知和体悟生命,进而敬畏和珍惜自然。由此可见,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对学生观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要尽可能教给学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把发现真理的“钥匙”交给学生,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使他们在面对新的情景和现象时,有勇气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为开创型人才。
本文作者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为参照,结合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设计惠贞书院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从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渠道、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中学生的基本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2,回收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一、高二选考、高二学考、高三选考四类学生。
一、惠贞书院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单一、时间较少
高中学生获取生物信息渠道的前三位依次为网络(65.2%)、课本及课堂教学(50.9%)、电视(37.8%),其中,不同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别较大,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占首位,分别为66%和63.6%,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则主要从课本及课堂教学中获取。调查显示,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这个特点来看,学生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只是一种无意的获取。
调查学生经常阅读的文章内容后发现,主要有流行小说(46.0%)、时事热点(43.6%)、科普读物(36.7%)。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更喜欢科普读物和时事热点,高二学考学生更喜欢时事热点和流行小说,显示出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与所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生的访谈表明,有50%以上的学生虽然喜欢课外科普读物,可由于课业负担重、科普读物少等原因很少阅读,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科学态度的不足。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天接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间约为1小时。在对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阶段的调查中显示,有93.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这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对生物知识吸取的重视程度以及高中生物的知识量有关。但调查显示:12.7%的高二学考学生选择初中阶段是其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的时期,说明“科学”对于非生物选考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含义,也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教育的匮乏。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课本与课堂教学,学习阶段主要在高中阶段,更喜欢阅读小说,对科技读物涉猎较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左右,高中是生物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阶段。但学生科学态度不足,缺少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但基础较差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7%和62.9%,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占74.2%,这是令人鼓舞的数据,是提高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学考和选考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程度差异明显,选考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生物活动,这与学生所学学科及对科学的认知态度有关。
在学生对基本生物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对5个生物科学术语均选择“了解”和科学观点能答对5道及以上的学生作为“了解基本生物科学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基本生物科学术语的学生为12.3%,了解基本生物科学观点的学生为55.1%,在教材和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在获取、积累知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具备一定探究能力、对生物科技持正面态度
本问卷从客观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公平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惠贞书院的高中学生对人、对事基本能够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善于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认识到科学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科学技术充满希望。但是学生对于重要生物问题的关心程度不高,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不太关心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占50.9%和12.7%,说明缺乏忧患意识的学生仍然存在。
(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总体状况
学生若能同时达到对科学常识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有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就可以认为其具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惠贞书院高中学生具备生物核心素养的比例仅为7.5%。高一学生有10人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比例为5.8%,高二学考和选考学生分别有4人和12人,占比分别为5.5%和12.7%。整体来说,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较低,对生物科学术语和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相当匮乏,且不具备完整科学观点的学生比例高达55.0%,能够掌握生物方法的也仅为35.5%。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对生物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差距不大,但与高二选考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课堂学习、选修课教学、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关系密切。
一、追踪生物科学的历史轨迹
生物学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如果引入不恰当,会影响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引入生物学史时要适时穿插,充分发挥生物学史的教学功能。
1.作为课前导入的背景材料。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可以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这样就为新知识的引入作了背景材料的铺垫。
2.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资料。例如,在讲完细胞膜的结构后,补充介绍由尼科尔森和辛格于1972年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作为扩展性的阅读资料。生物教材中很多生物学史的内容均属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它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分别介绍了五位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更新空气;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通过实验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中有淀粉的合成;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在1880年用实验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的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这一介绍至少带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们今天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是经过几代科学家、历经300余年的艰苦探索才逐步建立的。在教材中写进科学家的姓名和事迹,是对科学家的一种尊重和褒扬,我们应珍惜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
4.作为章末总结的系统资料。教师在某章小结的时候花上几分钟给学生介绍该章的学科简史,既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对完善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十分有益。
二、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
在利用生物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了解生物学家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中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绪易受感染。教师若将生物学史内容中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讲授,又将音乐图画的情感渲染纳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
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时不能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上,沉浸于故事情境中,以免影响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