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学生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很贴近,很多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见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思、敢想、乐问,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从而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学生就会从“怕问”到“敢问”再向“乐问”发展,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例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暗示,让学生思考马克思、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如何解释生物进化的?其观点分别是什么?在达尔文之后的综合进化理论有了什么新的突破?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生一起既尊重教材又不迷信教材,敢于质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理解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本不够丰富的阅历会有所增长,旧的知识能得到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示、启发、交流等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铺设起了更为顺畅的通道。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教师需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2、善于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吸引着。”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兴趣。自然界中的有关于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讲授内容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哺乳动物时可设疑:“鲸鱼为何集体自杀?”在讲植物向光性时可设疑:“为何葵花朵朵向太阳?”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为学习相关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与鼓励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可以激发兴趣的,当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或学习时,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就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有兴趣,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事物、发现问题,问题意识在此过程中便油然而生。。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依赖于一定的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依赖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3.1善于观察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观察是问题的开始,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不可能提出新见解。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内容前,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体育课上跑步时的呼吸频率和平静时的区别,于是学生陷入了沉思,头脑中不断闪现自己跑步时和平静时的呼吸频率,不一会儿,纷纷提出问题:人在短跑的过程中,为什么呼吸频率特别快,而长跑时呼吸频率会比较慢一些?为什么平静时呼吸都比较浅,而且很有节奏?长跑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很难受,但再坚持下去,反倒轻松了许多,这与呼吸有关吗?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这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同学们便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会为提问提供更多的素材。
3.2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教学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会产生诸多的疑问,从而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实验步骤,然后试着提问。同学们纷纷提出:为什么要用37℃的水浴?滴几滴NaCl溶液行不行?不设对照组实验可以吗?先肯定同学们的提问意识,然后希望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实验,一边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问题意识强烈,还能提出许多问题,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3.3在多媒体的演示中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火花由此迸发。例如,在“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中,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课件(内容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线和人体血液循环路线为动画)。首先以繁忙的交通运输线来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联想,产生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然后看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引导学生明白原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从而导入“流动的组织――血液”的教学。
3.4在生物科学史介绍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史实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用这些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学中,介绍米舍尔发现的核酸。细胞核中究竟有什么物质?这是米舍尔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应该用什么材料来做研究呢?他想到了医院中伤员用过的绷带,因为这些绷带上有许多来自脓液的白细胞。然而要研究细胞核中的物质,需要将细胞核从细胞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就将细胞核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呢?他想出了一种方法,用稀盐酸溶去细胞中核以外的绝大部分物质,从而得到脱离细胞的细胞核,再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细胞核中的物质,而且这种物质与细胞内的其他有机物不同,他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成分,并命名该物质为核质,20年后,这种化学成分被定名为核酸。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发现核酸有两种,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种是核糖核酸(RNA),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完毕,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追求,遇到疑问,不去攻克,那么成功将永远不会光顾的。在不同的新课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别回忆学过的“细胞发现史”、“光合作用发现史”,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努力而获取成功的。并大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要敢于超越,甚至怀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同学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在未来生物发展史上也将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4、走出课堂,探索发现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继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学生得到答案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优选优用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更加深刻的问题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拥有问题意识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教师不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积极举办多种活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事物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不断完善,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英.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关键词】课本;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般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生物课上出“科学的味道”,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个实验,其过程本身都蕴藏着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科学方法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科学实验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在此,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笔者认为可巧用这些课本实验,并通过这些课本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人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所启发。
一、通过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此,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操作能力的科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这些实验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玻片标本上的观察材料一定要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二是当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一定要缓慢,且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三是在转动粗准焦螺旋过程中,若看到划迹或污点,只需轻轻上下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找到物像。
教师对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第一,物镜下降时没用眼注视物镜。第二,对光完成后还在移动显微镜。第三,不注意用左眼观察。又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部分被遮光部分的叶片遇碘也变蓝,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叶片遮光不严,有散光照射进去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其次,因为叶片遮盖前没有对植株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造成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没有完全耗尽。
二、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一切均尊重事实和规律,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时,先提前设计了一些问题;倒如:①小猪刚出生就会吃奶吗?②一只幼蛛从刚出生之日就会结网吗?③在你看杂技时小猴会骑自然车是一种什么行为?④菜青虫为什么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⑤海豚会模仿人表演高难动物?等等,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具体实地观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又如,根据我校校园环境,在教学到“社会行为”一节内容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课文是这样描述的“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根据此论述,布置学生在校园周边蹬下观察正在地上“牵线”的蚂蚁,然后收集人的一定量唾液,放入正在“牵线”的蚂蚁中,然后观察后面的蚂蚁是不是找不到原先的行进方向,由此学生可以得出“蚂蚁的通讯”是通过气味进行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通过观察和研究菌落而发现了青霉素,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在教学时,之前先布置学生回家或到市场上收集粒大饱满且活的菜豆种子,用较大的一次性喝水杯,然后用一根小木棍分别在其位置的上、中、下部用细线绑上三粒菜豆,然后向怀内放水齐至中间一粒的一半,让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这样下一粒种子完全浸没于水中,上一粒完全暴露于空气中,让学生把杯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过段时间,叫学生观察,然后教师问学生哪一粒种子能萌发?学生肯定能答出是中间那粒,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出:①适宜的温度;②一定的水分;③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而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本实验是在温暖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把本实验置于低温条件下(如冰箱中)行吗?进而引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教师通过以上探究性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让学生在课本实验中感知领悟,培养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通过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实验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内容时,学生可从教材中知道,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这时有学生会困感,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它含有消化淀粉的酶,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胆汁对于食物的消化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课堂中,笔者让专职实验员分发给每组实验的学生两支洁净的试管,让学生向两支试管各注入1亳升花生油,然后分别向其中一支滴入几滴新鲜的猪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滴入几滴水并摇匀。约30秒后,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两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教师再加以解释,学生不难理解。通过本简单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 学生学习评价 生物学科 改革实验 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中,教师依据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并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型学生,甚至有些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在思想品德、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严重的偏差;而有些教师心目中的“差学生”,却有着非常好的品德,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团结协作,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由于现行的评价与考查手段单一,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的愿望受到遏制,这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日常化、过程化,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从2007年9月起,我们在洛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组织下,在洛阳市四所初级中学(市23中、市26中、市36中、市58中)七年级生物学科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实验,着重从学生课堂活动评价、学业成绩评价、生物学技能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学生个性特长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过本轮改革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纪律、学习成绩、习惯养成、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题实验开展前,将印发的课堂活动评价表(见表1)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堂活动的要求,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来做。在2007―2008学年上、下学期分别集中一个月时间每节课都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起到了督促、激励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常规的作业、单元测验及期中、期末考试评价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答卷情况,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对教学情况进行有效校正,所以我们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作业、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考查。这些方面的考查与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方法的改进,能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但在最终的综合评价中,它占的分值仅为40%(作业5%,单元测试5%,期中15%,期末15%),并没有像以往全部根据成绩来考查评价学生。
三、生物学实验技能评价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制订了评价“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评价标准(见表2和表3),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进行每一次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时,注重学生各环节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生物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时,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调查问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途径进行。当一个人形成比较稳定的情绪体验时会表现出特定的态度,因此我们采用了观察、调查问卷两种形式进行。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从环境意识、科学态度、生活态度、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设计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选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教师通过评价表中的“教师寄语”给学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五、学生个性展示
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各方面都优秀,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鼓励学生参与开展与生物学有关的活动,如饲养、栽培、制作模型、进行科技活动、撰写小论文、上网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制作网页、办手抄报、专题板报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学生在某些课程方面处于下游,但往往是这样的学生,对生物学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外进行一些科技探究活动等,对这些学生就应该多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
六、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
在每个学期结束时,综合以上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新课标“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课程理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生物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很多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不科学,没有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能力出发,导致学生对生物缺乏兴趣,无法与教师进行高度的配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生物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分层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层次,根据教学的难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1]例如,在《生物的无性生殖》的教学中,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于无性生殖无法理解,教师应该将生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进行有效的对比,使学生能够理解无性生殖的相关概念及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无需进行对比,直接讲授无性生殖相关知识即可,这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可以快速地理解无性生殖相关方面的知识。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布置有关无性生殖学习任务时,也应该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层布置,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任务难度相对要大,学习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相对一般,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要低,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根据自身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到相应难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也逐渐开始应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由于初中生物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生物,教师利用这一点开展多媒体教学,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另外还可以将一些动物运动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能够观看到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态,进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教师在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应及时地对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进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2]此外,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时间应该进行合理的把握。如果多媒体教学的时间过长,学生无法分清学习重点,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一般多媒体教学时间在15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应该快速地进入到教学状态,使学生能够在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候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
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所谓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更有效地学习知识。[3]例如,在《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采取与学生唠家常的方式提问,询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植物开花和结果,学生回答的过程实际也是思考的过程,并且教师此种询问方式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尤其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低、课堂意识不高的学生,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有效地调动,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以便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生物,并且快乐地掌握生物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夯实生物基础,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4]
初中生物教学难度较大,教学内容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唯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丁湘宁,舒黎.初中生物教学学具制作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1(6):120-121.
[2]陈颖.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因地施教[J].大众文艺.2013,14(17):132-133.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初探
新课程规定初中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需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但由于初中生的生物学知识储备不足,而且自身的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和实验能力等十分欠缺。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恰当的生物学教学和生物实验操作教学,对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应实验进行指导,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初中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够有效督促教师改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知识。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虽然在各个学校开展较早,并且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至今仍然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从根本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未能充分认识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
新的生物教材虽然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但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都是以应试为出发点,使学生和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没有全面的认识。虽然许多地区的中考设置了实验测试,但是学生和教师也未能对其加以重视;而且许多学校由于经费限制,实验课堂上,仅仅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而只是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而已,学生真正参与具体实验的机会很少,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提高。并且学生并未亲身参与实验过程,很多学生不敢做实验,对实验产生抵触心理。这种观念上和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使学生根本无法获得知识,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未能充分重视实验过程
验证性实验是目前主要的实验教学形式。现实中,学生做实验时,已经给定了实验结果,学生只要能够获得结果即可。而且实验指导教师也只检查实验结果,而完全忽视实验操作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过于模式化,并且未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生物学习和生物实验的乐趣和奥秘,因此无法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种生物概念和生物知识。
3.课程安排过于单一,过于注重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他们以前未能发现的东西,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但是,传统模式的实验教学,忽视了探究对学生的重要性,仅仅将演示当成生物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究性实验基本未在实验形式中出现。由于实验教学模式上的不合理,导致实验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毫无悬念的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失去了实验的乐趣,更使学生失去了通过深层探究完成自主学习的机会。
4.生物教师的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够合理
现在,生物实验教学一般是学科教师和实验室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只要进行了实验教学,不管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评估都能通过。所以教师往往通过走形式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而且很多地区的中考仍未加入对实验操作的考查,仅仅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只要记住实验结果即可。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形式,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重视,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实验能力很难获得提高的基本原因。
二、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重新审视生物实验教学功能
在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在实践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相互配合的课程。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应该以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并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为结果。学生也应该从态度上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使自己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发现生物的奥秘。
2.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的实验模式
实验的进行是一个探究和创造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现阶段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实验定义的。所以,要学会将传统的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模式,增加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比例,让学生在教师简单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实验的结果。教师仅仅需要在讲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如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等。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得到自己观察体验和操作的机会,更会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重视生物实验过程
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性实验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仅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现象,使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因此,生物实验过程在生物学习中十分重要,通过对实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重视,加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巩固课堂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意识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学习习惯,让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并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让学生明白实验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爱护实验仪器、节省实验材料的意识,并从实验过程中获取实验心得,巩固生物知识。
5.改善教学评估方式
由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原来的生物教学评估方式有很多弊端,所以应改革现有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估方式,将生物实验教学也纳入考试范围当中。现在,一些地区开始在中考中安排实验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搞好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庆红.生物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践反思[J].生物学通报,2005(9).
[2]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