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相应要求和目标,其整体思想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历史教学中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但是,对于历史科目而言,生活化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历史生活化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初中生对历史课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出现这一问题有很多方面原因,其根源是教师认识不足,仅仅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对教材重难点进行剖析,这样的教学方式牢牢地将学生与书本连接在一起,使他们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课堂质量很低,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且将学习作为一大乐趣。但是,现在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生活。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个崭新课题,教师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下的生活化教学思想。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要求我们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二、采取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初中生需要充分的生活化教育。初中生已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历史是一门生活化学科,生活是真实的,在这个社会中,学习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很多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三、如何进行历史生活化教学
1.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想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积极转变思想,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不如外国学生,这是由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育方式上有很大问题,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切断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有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潜能,则更容易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仅有生活化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要有充分的学习热情,只有自己有了学习热情,才能主动将生活与历史科目联系在一起。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针对学生不同意见,给予鼓励,使课堂成为生活的基地。
3.创设虚拟的历史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虚拟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一个难度较大但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引入新的历史问题。所以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虚拟情境的方式再现历史情境。例如,讲到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时,就可以虚拟历史环境,假设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唐朝子弟,根据教室座位的分配格局,扮演农民、商人或者官吏,然后选取代表,说清当时经济状况,学生的表达必须符合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如一名学生是唐朝的农民,他就可以起来说:“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的农耕工具是曲辕犁,灌溉方式是筒车,这使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位学生的表达中突出了唐代农具改革的特点,达到了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
4.总结知识方法,拓展生活思维。适当的总结能够让学到的知识更系统化和科学化,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体现出独有的价值观。如讲解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对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用“比较法”分析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进步意义。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增加自己的见解和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在课堂上做出总结,让他们在总结过程中结合现实谈谈畅想和困惑。
总之,实施生活化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真正让学到的知识为生活服务。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需要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
新世纪之初,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当前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出发点,走出历史教学死记硬背的误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成为新时期历史教学的新任务。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在教师教学的转变中,观念是最关键的,它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方式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要通过集中课程的培训和教师自学各种方式,使广大历史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课程标准,使教师深入了解历史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增加历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
(一)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要求广大历史教师理解、明确教学不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获得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要倡导正确的学生观。
要确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还要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他们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且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各不相同,他们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还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于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和意愿,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采取歌曲导入、故事导入、以旧引新等。比如讲吐蕃时,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新教材对偏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就使教师能够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例如,我在讲授《三国鼎立》时,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上让学生适时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大家讲讲这些故事,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辨别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新课程下的教材的图文。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均有图片资料加以引证说明。这不仅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更改变了以往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为学生动手提供了可能。在讲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展示文成公主入藏的盛况,让学生了解文成公主入藏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掌提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 由于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要着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例如,在讲述李冰修筑都江堰时,让学生思考:岷江水流湍急,修堰时怎样才能更加牢固又同时解决防洪和灌溉两大问题呢?此外,我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有关书籍,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学识!提高了学生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多角度分析历史、认识历史,从而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更好的融入现实社会中。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倡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汁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手段开展。
在学习中应该遵循学习的准则,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鉴赏并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等。
(三)教学及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
教师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优良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一、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和学生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丰富学习形式,积极举办第二课堂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理论基础 实施步骤 因素 对策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式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本文旨在帮助广大中学政治教师走进新课程,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并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落到实处。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一)探究式教学释义。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呢?按照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可以对它下个定义,即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1]
(二)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对探究式教学的特征的界定,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探究式教学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些特质。综观国内外学者的探讨,可以发现探究式教学具有如下被普遍认可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它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整个探究过程都离不开学生自主自愿的参与。
2.开放性。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探究式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个性发展,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具有开放性;探究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指导形式不受传统的原则与方法的束缚,其实施方式具有开放性;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合作性。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其中的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间合作等等,实质是教与学的合作、学与学的合作,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彼此交合。
4.探究式。“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它能够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2]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重大改革,我们要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对它的理论基础加以分析。当前能够对探究式教学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有很多,中学政治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学生应该孤立地学习。学习者会从陈述自己观点、反驳别人观点的机会中受益匪浅,而且通过这样的过程重构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自身观点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共同合作,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中相互交流。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而是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3]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出的许多新的解释,是学习和教学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思想基础上的又一次大综合和发展,是为改革传统教学而进行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并为我们当前的教学向探究教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之,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许多思想都为科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向探究教学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就必须先设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科学探究式教学可采取的步骤。《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六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
(一)提出问题。
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继而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去调查、研究、探索。
(二)搜集有关资料和事实。
学生根据探究计划,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媒体等渠道,搜集资料,比较、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与问题相关的、有利于证明结论的资料。
(三)提出猜想和假设。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想和假设,并对结果进行预测。
(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推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确立明确的目标后,教师鼓励学生用搜集的资料验证之前的假设。
(五)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各种资料和已被论证的假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进而找出相关知识之间的规律。
(六)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探究报告、尊重他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充分交流和讨论各种想法和观点,深刻理解探究过程中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运用探究式教学时要控制教师活动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而学生的活动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只是提供基本程序,并非固定不变,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互相渗透,组合创新。
四、影响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因素
探究式教学这种具有全新理念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的不同之处,给教学造成了种种困难。主观的困难如由于教师和学生自身造成的困难,客观的困难如教学时间、材料以及评价方面的困难等。
(一)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
1.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愿意开展探究式教学。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教师担心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教师觉得太麻烦,尤其是课前准备太费事。
2.教师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从目前状况看,政治教师尤其是农村的政治教师对各种科学教学方法无法掌握,因此自然也就难以开展探究式教学了。
(二)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
1.学生的探究能力不高,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开展。由于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很少有机会发展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往往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2.学生本身不愿意开展探究式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生不愿意进行探究式学习,认为只要多做习题,考出好的分数就可以了,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教学时间不够、教材难度、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等客观因素也同样制约着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4]
五、落实探究式教学的对策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政治课实施探究式教学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绝对权威者,而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国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方式长期以记、背概念和原理为主,对社会实际问题至多是注解性的解释,而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4]
(三)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大课堂的容量,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快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积极作用。
面对新课程理念,教育工作者对探究式教学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忽略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而应该使探究式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准确定位,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实现探究式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真正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
[2]程宿虹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DB/OL].http: / / cersp. net / userlog2/57788 / archives / 2008 / 968569. shtml,2008.07.26.
[3]佚名.简介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方法[DB/OL].http:/ /省略 / jiaoyu / 573 / jiaoyu_171225. html,2007. 4.13.
[4]高会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0.10.
[5]殷玉琴.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科学探究式教学[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8.08.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7.27,第2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老师在课前就能基本安排好课堂教学的程序、节奏,预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疑惑;课堂是在老师的控制下有秩序地进行的,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是“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由于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经验,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的提问。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为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总结,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有下面几点:
1.发现模式:发现模式注重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学习应是探究式的学习,既可进行合作学习,也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的认知冲突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探索取得成功的喜悦,在发现模式中,师生间、生生间能适时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发现模式教学一改过去把知识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系统化的特点。
2.讲授模式:它属于传统模式,以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为基础,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讲授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组织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重视知识的准确性却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四环递进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是:一环,出示本层练习,提出问题,或提示阅读一内容;二环,学生看书,尝试练习(请部分学生上黑板演练)。三环,教师利用学生自学练习的时间进行行间巡视,了解学情,收集解题信息,小声地进行个别辅导;四环,学生解完本层练习后,老师组织评议小结。“评”主要是评论解题中答案及推导过程的对错、格式的正误、表述的繁简、解法的优劣。“议”主要是针对知识的难点与易错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结”一般为“归纳知识、揭示规律、解决疑难、提醒注意”。小结要文字精练,便于记忆,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好记录。本层练习讲评结束后,转入下一层练习,重复以上“四环”操作。四环操作要生动、灵活。比如自学在新课程中可安排在课前、课中都行;在复习课中,若课前预习落实得好,解题又一帆风顺,课内可不安排阅读时间。
4.自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将教学过程“两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机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同时也有利于建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再创造,因而也有助于教师业务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四个结合”的新教学课程理念:
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创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四环递进教学法恰好完整地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来。主要表现在:
1.练习与讲评相结合。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思想,练习很重要,是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练习,只要是学生练了的都要及时适当讲评,讲评时要做到“三讲”“三不讲”。所谓“三讲”是指:学生做错了的要讲;规律、结论性的东西要讲;可以引申、拓展的地方要讲。所谓“三不讲”是指:学生已掌握的不讲;学生自学能掌握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能掌握的不讲。因此,讲时主要讲错误原因、思想、方法、技巧、疑难障碍、通法通则、规律等,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重复解题上。
2.解题与小结相结合:由学生自主解题到反思小结,在解题方法上是一个具体上升到抽象的阶段,是一种质的飞跃。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由自主学习向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转化。
3.充分准备与依情教学相结合: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要做到准备充分,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况。即课前要认真备课,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多想些应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