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孔子;礼;武术礼仪;教育
礼仪文化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渊薮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因其发端久远、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备受今人重视和探究。儒家文化作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礼仪文化,对武术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礼”的基本思想
“礼”是西周统治者所创设的有关政治、法律、道德等涉及国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思维方式的规范体系。孔子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伦关系。伦理是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准则,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赋予了它法律的意义。伦理原则与法律融为一炉,儒家的伦理中心就是“五伦”,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这其实是等级名分制度的全部内容,孔子将其归纳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他提出“正名”,便是要重新树立这种等级名分的权威,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其“名正言顺”,以强制的力量保证伦理原则为社会上广泛遵循。
(2)家国一体。西周的礼治,是将家族宗法与国家组织糅合在一起的一套完整的宗法体制,孔子对这种宗法制度非常仰慕,并期望能使之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复治。所以,儒家的一切社会政治观无不以家族为本位,将家族内部关系的合理调整视为一切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孔子一再强调“笃于亲”,认为“孝亲”是“为人之本”(《论语・泰伯》),百善为先。
(3)等级差异不可逾越。等级差别是礼的基本特征,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严格区分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社会。礼被儒家概括为“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记・礼运》),而天道体现了上下尊卑的等级原则,所以,身份地位低下者应承受繁重而琐碎的法律义务,身份地位高贵者则享有与之对应的广泛的特权。如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所以,当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季氏》)
二、“射艺”中孔子“礼”的躬身实践
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鲁国贵族的家庭,受西周武士教育的影响,深知奴隶制国家的“仁政”、“德治”与尚武强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文武兼备的思想。他亲身传授“习射”之技,培养出了不少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礼记》中记载:“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者如堵墙。”从孔子带领弟子习射时观者人数之多,就足以想象出孔子箭法之高超。孔子总是以“礼”来作为与别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甚至以“杀身以成志,仁也”(《国语・晋语》)来完美他的礼义观念。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子是无所争的,唯争的就是射箭,以竞赛来决胜负,并认为这种“争”非同于一般的争,比赛前相互礼让为上,赛后又同桌共饮,这才是君子之“争”,有“礼”之争,有“德”之争。
三、孔子礼思想与传统武术礼仪教育
孔子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仁”,他通过“礼”的教育来加强对“仁心”的培养,并全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成为“完人”。这些都促成传统武术礼仪的形成。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这种“仁”的礼思想始终指导着以“技击”为特征的武术的发展,并且在武术礼仪中得到直接的体现。
(1)武术礼仪规范是孔子“礼”思想在武术中的反映。传统武术礼仪规范备受武林中人的推崇。谦虚恭敬,重视和合,也是孔子礼思想的基本要求。武术家合于“礼”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伦理道德文化中的丰碑。《少林戒约》曰:“尊师重道,孝悌为先。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是古来就有的传统,谦逊的作风也成习武者传统美德。“凡吾习武之徒,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尊尚武德,而身为徒弟。”谦逊是当时条件下,使人际关系密切的最佳方式。《咏春白鹤拳・拳谱》有“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十戒中有一半与谦虚有礼有关。由此可见,“礼”在传统武术界的重要性。
(2)为“仁”以礼的教育要求。在农耕社会中礼直接起着协调人际关系、习武者修养及限制其行为的道德作用。礼对于武林中人的影响更多表现在人们行为之中,以礼为中心的习武戒律繁多,如《少林十戒》、《短打十戒》等各门派的戒律都折射出“仁者爱人”、“仁、义、礼、崇信”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再如一些门派练拳之前先行拳礼,表示门派标记,即使出门在外,遇见对手时双方必先抱拳施礼,各表自己的拳派,武术中“抱拳礼”正是为仁义道德的具体体现。“抱拳礼”是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指根线与右拳相齐),高于胸齐,拳、掌与胸口间距为20~30cm,“掌”要求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扣紧于虎口处。四指并拢伸直寓意为“四海武术为一家”。
(3)以“礼”促“德”的教育目的。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人格的最基本的内涵,人除了具备一般的道德素质外,君子以守礼为第一要义,而作为道德要求,其基本精神便是恭敬礼让。习武者必须恭敬而谨慎、虔诚,无论对待人生、他人和社会,都必须严肃认真、谨小慎微。对己而言,正心需有诚意,对人而言,事父母须尊敬,事君须忠敬,与朋友交往须讲信用。
(4)“克己复礼为仁”之形而上转化。在《为政》中所指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那里,仁和礼不可分割,仁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内容,礼属于形而下的物质内容,离开了精神理性,物质理性无从建构;离开物质理性,精神理性亦得不到落实。从同构互动关系去理解仁与礼,对我们今天的武术礼仪教育实践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四、孔子礼思想对当代武术礼仪建设的启示
孔子“礼”思想对武术礼仪教育的影响深远,始终指导着武术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武术礼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起,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能,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当然,没有好的武德也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术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毛海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姚幸葵 江西萍乡广播电视地大学
参考文献:
[1]汤勤.孔子礼学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30-134.
【关键词】金属 热处理 教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专业性的课程,也是一门概念繁多、知识抽象难懂的学科,对于科学文化知识比较薄弱的技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提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技巧的建议。
一、重视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内容中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和教师看,心却不在课堂中,这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表现。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堂中的短短几分钟,创造性地导入新课堂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有效性教学提供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小故事、新闻事件创造课堂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到好奇和充满激情。例如,教师在讲解钢铁热处理课程时,可以例举国产汽车和国外汽车的性价比不同来突出钢铁材料的成分、性能和组织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列举热处理技术和成本的反比关系来说明热处理技术的重要性。通过生活中实例的介绍,学生就会对钢铁热处理技术产生重视,对钢铁性能等产生好奇的心理,学生的注意力就有效地集中到课程中来了。
二、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以致用
金属材料的性能、结构和热处理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时,要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恨铁不成钢”“好刀要用在刀刃上”“趁热打铁”“铁棒磨成针”等谚语都体现了一定的金属材料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此等与金属材料有关的谚语介绍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热处理效果,帮助学生更留意周边的生活,更关注金属材料的相关性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在水中冷却的钢丝和在空气中冷却的钢丝作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空气中冷却的钢丝不易折断,让学生思考和通过看书寻找答案,帮助学生养成爱思考和爱看书的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走进教学已成为明智的选择。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且富有动感的画面信息,还能听到真实的声音,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画面中的场景,因此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特殊性,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树立立体的金属结构、全面的金属构造形式、金属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等金属形象,一方面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在备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课件的制作,还可以搜集网络中的有用信息来为学生讲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件程序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根据丰富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开展新颖的活动或游戏。
四、突出教学路线,教会学生学习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彰显自己的一套教学路线,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教师可以选择从金属材料的组成成分、工艺性能和应用领域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分析其他种类的金属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此外,突出教学路线的教学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和逻辑,不会在课堂中感到迷茫和混乱。
首先,教师要从金属材料的结构成分来讲解知识,让学生明白何种金属是何种成分和结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要从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出发,分析这种金属材料的工艺特点和热处理特点。最后,教师要从金属材料的工艺特性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来体现金属材料的价值,帮助学生理清何种金属材料的何种性能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哪个方面。当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这条比较清晰的教学路线上加以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总结相同金属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性能。例如,为什么含碳越高的钢材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韧性则降低,这为生产实践中的选材,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就提供了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毛爱祥. 浅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兴趣教学[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9) .
[2]吴恒艺.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 职业, 2011(33) .
关键词:热工基础;传热学与传质学;教学方法;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22-02
《热工理论基础》包括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两门课程,它和流体力学并称为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三大支柱。这三门课程同时也是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土木等学科的主干技术基础课。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构成了在热能工程这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中如何有效利用热能的热工理论基础。我校近几年根据石油工程学科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又将石油工程的课程改设为《传热学与传质学》。这两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概念性强、公式多、理论抽象,既有严格的理论证明,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对还没有接触到专业课和工程实际的学生来说,本课程听起来容易枯燥无味,做题又无从下手。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这两门课程中多年的教学实践,分享几点教学的实施方法和认识。
一、根据课程特点实施教学方法
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内容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讲绪论课时,强调学习本课程对解决工程问题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在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的能源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断渗透和强调知识的承上启下和储备性,以及和各个专业的联系。承上启下性是指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承担着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因此在授课时,既要对所学基础课进行复习对比,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又要密切结合工程实践,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比如讲温度的定义时,先引出传统意义上温度的定义,指出这种定义的狭隘性,再引出热力学中温度的定义。储备性是指现代化社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因此授课过程中,除本门课程所牵涉的应用知识外,应尽可能地介绍本门课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举一反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在讲对流换热时以烧开水为例分析对流换热的具体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假设在太空中提供燃烧现象,能否烧开一壶水?水传热的机理和在地球上是否一样?从而引出微重力传热专题,让同学们课下在网上积极搜索微重力传热现象和理论。这样既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网络资源。
二、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也是很多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它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却并非宜事。我们可能在刚开始授课时尤其是讲绪论时可以很好地实施课堂互动,但是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迫于学时压缩的压力和知识信息量大的原因,慢慢就开始变成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对于“互动”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根据学时安排教师应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即要摒弃全面讲、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把精讲与指导相结合;系统讲解与问答式讲解相结合。教师在每一次课的教学设计时,多挖掘现实中的实例,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由教师诱导、学生回答、教师分析和评价的三部曲所构成的互动程序;由若干个互动程序构成较大的单元或阶段;由若干个阶段积累为课。比如讲授圆筒壁的传热过程,先举些例子,例子可以从浅到深,从小到大,从日常生活到工程应用。可以先举装满热水的杯子放在空气中的传热现象,再举换热器中换热管的传热过程。然后引发问题:如何分析计算圆筒壁的传热过程。让同学们通过类比平壁的传热过程然后思考并大胆试写圆筒壁计算热流量的公式,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在讲到难懂之处时,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并提倡学生提出异议和不懂之处。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唱一台戏,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不容易分散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更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将教书育人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学
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这个词的含义是在教师岗前培训时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教书是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是培育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如果你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那只能称为“教书匠”,而不能称为真正的教师。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让学生拿到学位证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培育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两句话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经历了“感动”、“困惑”和“逐渐领悟”的过程。规范的教师岗前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必要环节。大学教师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虽然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但是由于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岗前培训可以使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教育专业素养和技能。在接受岗前培训之前,我常常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岗培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拥有者,知道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之后的授课过程中,我常常困惑如何在这门枯燥的课程中“培育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呢?我在和学生教学互动中,能感受到当你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门课程和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时,他们也会认真地学习和尊敬你。所以,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备课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每一次的授课都会有更深的教学体会。虽然这两门课程尤其是传质学,理论抽象,公式多,但再复杂的公式都是逻辑思维语言,而逻辑思维语言又来源于社会科学语言,所以在讲授异常抽象和复杂的理论和公式时,一定要深刻挖掘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通过学生较容易接受的物理现象来分析与之对应的数学符号即公式。我在讲授传质学时学习了清华大学张寅平教授的“热质交换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视频,从中受益匪浅。张寅平教授通过举数学家希尔伯特的例子,告诉学生推导公式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怕推导公式到愿意主动推导公式;通过举爱因斯坦的例子,使学生明白人们在刚开始探索真理的时候是一个艰辛但却有意义的事情。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做科研要具备大胆的怀疑和猜想精神。
综上所述,在热工基础和传热传质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其教学理念和情感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教授了专业知识,更展示了自我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将二者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效而愉快地学习这门课程,是我们教师一直要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基础美术教育创造力教育体制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都是强制灌输式的,只强调理论知识与技巧娴熟,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身的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基础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关系
在古老的拉丁语中,“创造力”一词是由单词“create”来表示的,可被译为创造或生产。而创造力的根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已获知的知识或信息,依托某种目的,创造出一些新颖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的能力。而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另外,美术教育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学习美术的学生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将美术技能与美术创造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美术领域拥有自己的天地。
二、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影响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内在原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心理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自信方面的缺乏。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对美术创作的自信,抑制了创造力的充分有效发挥;其二,兴趣方面的狭窄。很多学习美术的学生都只注重自身兴趣的学习,对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比较欠缺,想要拥有强大的创造力,就必须开拓视野,扩充科学文化知识,而单一的知识体系很难构成强大的创造力;其三,自主性方面的欠缺。现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校和家庭自小的保护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过强的依赖心理也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外在原因
影响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外在原因主要指的是美术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古板化。现阶段我国的美术教学模式绝大多数都是强制性的灌输,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美术技术技巧方面的培养,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在很多学生的脑中只有“像”或“不像”的概念,而不是“好”或“不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束缚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只知道临摹而不知道创造,技巧再娴熟也不过是一个复制的机器,永远企及不到艺术的高度。另外,忽略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三、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学合作要开放多元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先要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方面注重合作的多元与开放。所谓合作,不单单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前者的合作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之间思维理念方面的沟通,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可以“互通有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后者的合作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完成教学合作方面的开放多元。
(二)教学氛围要积极良好
在美术教学中,一个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创作环境,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讲,都非常重要。一个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与创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创作环境还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三)思维能力要不断开拓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的技巧与技能,更重要的培养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当中来,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惯性思维强制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哪怕错误或荒谬,也不要对其抑制,但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
(四)创新能力要不断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同样不能忽视的,在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创造力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其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深入到生活中进行美术写生,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还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结论
创造力是艺术的灵魂,一个艺术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创造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在对美术的学习阶段,对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等方面的探讨,得出要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注重教学合作、教学氛围、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开拓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向极鼎.赏石资源与美术教育――关于民族高校美术教育开发应用地方资源的思考[C].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201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启动。从那时候开始学界就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探索。在研究探索期间,学者们分别在已有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产生多种教学理论。不同学者的教学理论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但是,将学者的理论与理念相互整合,就可形成相对统一的理论框架,以此来支撑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的组成
(一)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理论
在研究与对比的过程中,学者界定了理论框架的相关概念。首先,多模态。简单来说,模态就是利用感官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而此处的感官并不局限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同时还包括了医学领域的距离感与平衡感。而多模态就是利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感官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能够将不同类别的信息打包捆扎。模态越多,所获得的信息与体验就会越丰富。如尝试某种物品,就满足了视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的需要,但是如果是只看到图片,那么就只能满足视觉的需要,相比而言前者获取的信息与体验就更为丰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将所讲述的内容复述,就是一种模态学习,但是,如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述,那就是多模态学习。因而,学者认为多模态学习有利于学习内容的内化,提高知识储备的持久度。其次,多媒体。逻辑媒介是多媒体的载体。所谓逻辑媒介就是物理媒介上装载的内容或信息编码手段。多媒体内容就是利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逻辑媒介。因而,文字材料就是印在多媒体材料上,声音就是刻录在磁带上。而如果一张光盘上有文字、图片、视频流、音频流,其中包含的内容就是多媒体内容。可见,利用多媒体材料有利于触发多模态体验。最后,多环境。学习环境可以有很多种。除了单纯的学校,还有教室、自习室、图书馆等,同时还有教师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环境可向学生提供机遇与框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可在多种混合环境下进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同的环境因素提供的框定和机遇千差万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能够获得丰富体验、急性模态转化的学习环境,并考虑环境中的各类影响因素。
(二)有效整合计算机技术与英语课程
在环境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中,人们普遍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学习语言的工具。事实上,这种认识存在很多的不足。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中,其特点较为明显,即可充当教学活动的演示工具、教学内容与课本无差异、学生仍旧是灌输的对象、教师仍旧处于中心位置。正是这几个特点,导致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其实,计算机是语言教学中的必备元素。而要将计算机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效整合,教师就得为学生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变化。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观来源于客观主义哲学,普遍认为知识就是客观、非情景化、抽象以及稳定存在的,是客观表象。正是这种认识,导致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应有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仅仅被动接收。此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基于此,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出现,认为知识本就是不断认知、体验与构建的过程。知识并不是如传统教学认识的那样,知识是个人创造活动的结果,学习本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的资源、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理论模式框架
(一)创设学习环境
在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理论中,非常重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与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将计算机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并在建构主义的支持下促进沟通。事实上,这些不同的观点表面看存在较大差异,其实是相通的,甚至是依赖彼此来实现的。在当前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多模态的学习必须依靠多媒体学习才能实现,而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则必须利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产生必须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这样才可收集大量的音频与视频,随后进行整合、处理与存储,应用于数字化环境中,这样才能够触发多模态学习。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知识本就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与个体与他人协商后形成的社会建构。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后,能够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促使数字化学习环境更为优良,更有利于沟通交流。
(二)转变教学结构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内容。但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当引导者。在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理论下,教师就是要创设环境,以便能够让学生在其中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展开多模态学习。无论是何种教学观,均体现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在生态化整合理念、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理论下,将计算机与网络作为除教师与学生之外的教学组成要素。
三、现代教育技术下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其建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创设教学环境,改变教学结构。此时的教学环境应当是能够触发模态转换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这对构建意义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结构的改变其实就体现在学习共同体上。新型共同体下,教师、学生与计算机应当占有同样的地位,并且任意两者均是可以形成互动的。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丰富的体验,进行模态转化学习。在过去的理论研究中,只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其多体现在理论框架更系统、细致方面。因而,将其作为基础建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证伪性。此种理论框架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跨度,即建立于基础层面哲学立场,有处于可证伪层面的模态转换学习假说。与其他研究中经常提到的自主、互动、计算机辅助等或模糊或复杂的变量不同,模态的多少或者转换作为一个变量更容易控制、分离与测量,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更容易实现,在教学实验中更容易验证。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实行具体的理论框架,这样才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