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 古典文学 对外翻译

引言

翻译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文化交流离不开各种文学作品的交流,古典文学作品能够积极反应我国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当前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古典文学作品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作品交流必须要将其语言进行转换,古典文学在外国进行传播,首先需要将其对外翻译成为英文。对外翻译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需要利用跨文化意识,对对外翻译的语言进行变通,从而使用目标语言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古典文学作品的主旨以及内涵进行传递。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应该要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对外翻译和传递,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对外翻译者对目标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应用,更多的是关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功能属性,而且在跨文化意识下的英文对外翻译对语言的变体的重视程度很高,也十分注重对外翻译的连续性。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可以使得外国人对我国的文学作品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在语言的理解上也更加容易。

一、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

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尽管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对外翻译研究学者大多认为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和语言交际的活动,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一种语言的重要方式,也体现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随着国际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我国的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在国外也很受欢迎。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是采用直译的方式,则会使得古典文学作品的意境得不到有效的体现,也很难使得外国人理解我国古典文化作品的精髓。对外翻译是信息传递的方式之一,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质量的好坏对于目标受众的信息接收准确度有很大影响。古典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是根据我国语言的使用规律以及习惯进行文字的编排,但是对于外国人而言,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以及语言的顺序的安排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加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准确对外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纵观当前对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研究可以看出,很多古典文学作品都涉及了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古典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这些东西进行良好的把握,则会导致整个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应用功能理论,则可以使得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内容更加切合实际,根据目标语言的使用习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对外翻译的文体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使得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也尽可能地对原文的意境、表达方式和习惯等进行体现,使得外国读者能够尽可能多地体会到古典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由于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在对外翻译时往往只采用直译的方式,使得很多古典文学作品的语义以及语境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甚至很多被对外翻译的古典文学作品出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等现象,严重时还能见到一些生僻词汇或者与文章内容完全不相关的词汇。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对对外翻译语言进行考量,用外国读者可以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文字的编排,是提高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质量的关键。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同的语境,因此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加入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加强对各种语言因素的应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研究流派众多,尽管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研究学者大多认为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和语言交际的活动,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一种语言的重要方式,也体现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其中,对外翻译的文体是各种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是社会百态、文化历史、我国古代作家的创作风格等,正是由于不同的语言之间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在将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产生语言的模糊性。因此要对语言进行研究,把握语言是信息传递关键环节的这一要素,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准确无误地对外翻译。

二、跨文化意识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中的应用

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跨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地应用,多从英语文化背景出发对语言进行考量,使得对外翻译作品可以被外国读者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

(一)跨文化意识对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指导意义

英语与汉语相比而言,要简单许多,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文学作品也有十分丰富的意境以及内涵,但是在对外翻译时,往往不能找到更切合的英语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展示,因此导致整个作品的对外翻译质量不高。古典文学作品的译文和原文是两个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目标语言与原文本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以及目的,在原文本的语言传递过程中,对外翻译人员的对外翻译并不能做到完美地兼顾两种文本,对外翻译需要结合外国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对外翻译。由于原文和译文的主要受众群在不同风土人情的环境中生长,其思维模式以及文化心理、价值观、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文本的准确对外翻译,对外翻译人员不能忽略译文受众群的具体情况,需要从译文受众群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角度出发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从而将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成为受众可以接受的类型,便于古典文学作品的传递。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语言以及文化的差异,而在对外翻译时不能完全按照直译的方式,要在尽可能保持原文意境的基础上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语言进行考量,用尽可能丰富的英语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展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外翻译人员在对外翻译过程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外翻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的词语、句子等结构进行重组,对原文的意境主题进行了解,对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习惯、其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从而才能使用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进行对外翻译,提高对外翻译质量。

(二)跨文化意识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中的应用

1.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提高对外翻译人员的跨文化意识

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不仅是对各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过程,也是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十分巨大,不仅表现在生活上,在各种文学创作、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是当前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对语言进行对外翻译,不对目标语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则会导致目标语言的各种文化背景得不到理解,对外国读者而言,他们跟你不能理解这些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要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明确哪些语句可以对外翻译使用,哪些语句可以删除,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外翻译时无论是增加词句还是减少词句,都要确保作品的内容完整体现。

2.提高对外翻译人员的文化移情能力

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加强对古典文学作品以及西方文化深层文化的探究,在对外翻译过程中加强对文化的应用,需要提高翻译人员的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是一种对外翻译人员的意识上的改变,是对外翻译人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对于鲁迅的《孔乙己》进行翻译时,对孔乙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落魄的文人形象进行了有效的展现,翻译者通过对孔乙己的穿着以及外在表现,将孔乙己生活中的不如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作品的主旨的体现能力更强。对各种文化的内容进行对外翻译和掌握,从而实现心理以及精神层面上的提升,使得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准确地对外翻译。

3.加强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的意境的体现

意境是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意象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承载和体现的一个过程,我国文学作品内涵的一个关键在于对意境的把握,相比于很多外国文学作品而言,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境往往是具有一定深度以及内涵的,意境的翻译也是整个作品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环境的译者在对外翻译时会不自觉地融入本族文化的行文习惯。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翻译中,对其中的各种意象进行了有效的应用,例如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翻译的时候,作者对其中的意象进行了研究,并且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使得诗词的意象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在进行对外翻译时,大多会加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体现,这种意境对外翻译方式的关键就在于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结语

加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加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跨文化意识的体现,结合西方文化,在确保文学作品主体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不断提高对外翻译质量。语

参考文献

[1]薄振杰,孙迎春. 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9).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理念

古典文学作为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古典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殿堂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文学描写和古人表达思想时的细腻与丰富。要让中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需要当代初中语文教师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传统古典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一、学会正确认识古典文学

1.现如今的中学生都很惧怕古典文学

许多中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普遍都具有排斥和厌烦心理。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晦涩难懂的。而且年代也十分久远,没有必要进行学习。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古典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恒星,是任何文化都无法替代和无法比拟的。

2.转变中学生错误的观点,加深对古典文化的认知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灿烂多姿。一直都是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精神港湾。正因为这种古典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和新鲜的思想,却早已将古典文化忘在脑后。就是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从平时的初中语文古典文化教学中将这种“追根”的思想调动起来,认识到进行古典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古典文学的学习本身就比较难理解

如果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把本身就让学生难以接受的古典文化课堂便得更加不愿接受。所以只有将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才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习的激情和学习的动力。

2.教师在进行古典文学的教授时,要有一颗不畏艰难险阻的心

教师强硬的知识水平是基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是引导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制胜法宝。只有教师将枯燥的课本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

三、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理念相结合

对于初次接受古典文学的初中生来说,古典文学还是很陌生、很枯燥的。尤其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让课堂中的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来。这时就需要教师以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古典文学与现代化相结合。让学生对古典文学不再感到陌生和难懂。比如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述时,可以先把文章的背景和涉及的人物事件做一个小小的规划,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方式制作教学课件,生动地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文,方便学生的学习。这样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兴趣,这才是今后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动力。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古典诗歌 情境教学 教学策略

古典诗歌自古以来就以典雅著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快节奏的带领下,这个历史的产物好像离我们渐行渐远,对于很多词语的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我们无法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韵味与美丽。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情境教学成了一个与古典诗歌亲密接触的桥梁所在,中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找到情境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受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中职语文的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让音乐与古典诗歌完美结合,渲染课堂气氛

古典诗歌的美,其一就在于它的韵律,音乐诗歌自古就是相通的,正所谓感于内、发于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语文课堂上,音乐与诗歌相互交融结合,婉转的乐声加上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时而欢快,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既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又让诵读者准确地掌握了诗歌的节奏,体会到了韵之美。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结合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韵律,抑扬顿挫,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当年的生活方式、时代背景,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典诗歌。又如《琵琶行》,本身自带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配以古曲琵琶演奏,既可以使诗歌的韵律表达到极致,又可以让紧张的课堂教学变成古典音乐的演奏,学生在享受音乐之美中获得语文知识。

二、模拟画面,情境再现,打造生动课堂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单单课本上生硬的方块字有时候很难描绘出想表达的生动场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局限很难让学生对诗人当时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了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我们需要对诗句进行扩充意境,用现代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在意境的扩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通过复原诗歌的原情原景,使学生获得接近真实的理解。例如在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学生通过想象扩展形成了五个电影镜头,分别是床上辗转反侧、王宫纵情歌舞、囚室痛苦凝望、凄苦跪地投降、桃花流水长叹,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歌中亡国凄苦的意境。

三、联系实际,回归生活本色,升华课堂主题

每一个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学会生活。古典诗歌教学中,就是把教材中的内容还原生活本身,通过情境的勾勒,打开学生丰富的生活储备,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强化。学习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渔梁渡头争渡渲”使学生联想到公交车上的拥挤场面。柳永的《雨霖铃》让学生感受站台送别的不舍与无奈。在诗歌《赠汪伦》中感受友谊之情的可贵,同样表达友情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这些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也是古典诗歌另一个魅力所在,通过古典诗歌的意境表达,产生诗人与读者的共鸣,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达到升华课堂主题的效果。

四、加强同学交流,开创口语表达表演新环境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锻炼和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对于未来工作和生活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中职学生也不例外,更要格外重视。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是一个成功教师的责任所在,这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上,让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对每一句诗句进行激烈的讨论形成小组的理解,并加以形象的情景模拟再现,可以采取抢答加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快速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肢体表演能力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五、课堂以诗解诗,使情境得以延展

古典诗歌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采用感人的画面、跳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从而形成言外有意、画外有画的模糊情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理性的诗句分析往往会使诗歌的韵律之美、意境之魅变得黯然失色,使学生无法体会到古典诗歌的美好之意,失去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要不断采用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所谓以诗解诗,就是通过其他相关的诗句中类似的情境意象类比,将其他诗句作为一个媒介帮助学生理解该诗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意趣。引导学生进入可遇而不可言的诗歌意境之中。例如诗歌中的“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一系列意象的表达,诗人就是通过意象的罗列进行创作,该诗句就可以通过其他诗句中的意象进行类比理解。教学中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积累诗歌中类似的部分,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情境教学是中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古典诗歌教学的内涵,使中职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独特内涵。品味诗歌之魅,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教师既是实践者,更是传播者,相信在中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定会让古典诗歌的情境教学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倪海权.古典诗歌情境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2:41-42.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4篇

一、挖掘“古典文学之美”的核心理念

语言、文学、人文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文学教育不仅大大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涵,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而且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古典文学之美的挖掘的意义是建立在文学欣赏理论之上的:欣赏的过程就是对美的体验,其作用主要有三:一是能够提高语言感受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欣赏首先是对其语言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感受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提高。二是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与联想,因为只有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所描绘的情境才能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才能被读者感知和认识。因此,文学欣赏能够丰富想象力、增强联想能力。三是净化人的灵魂。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的情感体验,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因为语感、想象与联想都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文学欣赏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可以看出,古典文学之美的校本教材的研发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品德情意的重要手段,同时亦能亦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情趣,达至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二、挖掘古典文学之美的策略

(一)编写教材关注美

1、选文唯美

选文以文体为总纲,以年代为顺序,选取各个时代的精华作品,力求使学生循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脉络,徜徉于历史的长河,游历文学的殿堂,体会古典文学的神韵。

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从初一至初三分别设计了诗词曲之美、散文之美、小说戏剧之美三个系列。作为经典作品的赏析导引,每个系列都有对于不同文体的介绍及各个流派的诠释,使学生带着全方位的理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2、插图衬美

文学插图往往表现瞬间的画面,但却具有永恒的美,插图艺术既反映文学艺术性又反映绘画艺术性。它不仅将文学作品的意境表达尽致,更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美。中国书画艺术意境深远,诗画文的艺术魅力相得益彰,因此在校本教材《古典文学之美》的修订中,我们十分重视插图的作用。首先选图力求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运用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形式,营造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其次结合作品的内容与和风格,配以足以映衬其文学魅力的图片,陶冶学生的心灵,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例如《木兰辞》的插图,我们选取了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即烘托了木兰荣归故里,重着女儿装的喜悦心情,又使学生体验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观沧海》的插图,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既使学生体验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挥洒之美,又烘托了曹操之诗大气磅礴的英雄气概。

(二)教学过程欣赏美

1、导入趣美

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精心导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以展现古典文学之美为指导思想,精妙设计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领会作品精髓,体验文学之美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导入的激发审美情趣的方法很多,全凭教师的独具匠心,用发现美的慧眼,不断创造创新。这里列举几例富有创意的导入――用历史故事导入:如《扁鹊见蔡桓公》导入可用扁鹊行医虢国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成语名句导入:《醉翁亭记》可以问学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义导入;以插图画面导入: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段等等。

好的导入会营造浓浓的艺术气氛,带领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渐入古典文学佳境。

2、诵读品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文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校本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的诵读声情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但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的过程与反思,其实就是理解层次不断加深审美情趣不断提升的过程。读的形式可以分为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诵读、表演朗诵、师生齐诵等,还可以运用媒体播放朗读录音视频示范或配乐烘托气氛诵读等。

比较诵读亦能使学生通过感情基调差异、语速的快慢、节奏的缓急,重音的处理等理解不同篇目作品的艺术风格。如:杜甫《望岳》《春望》的比较阅读课的诵读,学生通过诵读时的很容易理出了杜甫不同时期作品的特色,体验到了杜甫作品的雄壮美和沉郁美的震撼。

3、赏析寻美

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文字概括为三美――意美以感心:即意境之美可使人在心灵上获得感悟审美愉悦,物境、情境、理境、由景起情,由景生情;音美以感耳:元音占优势,发音响亮,音调铿锵;形美以感目,即语言具有.绘画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要你一看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阔大、壮美的画面。

引导学生探微寻幽,体验古典文学之美,首先应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赏析,引领学生带著作者的那个时代的感受去体验作品的真谛,这样才能更深刻体味作品的魅力。

阅读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体验。要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获得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热爱之情,是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完成的,不是文本的分析所能替代的。

在珍视学生的体验同时,教师亦应用心灵呼唤心灵,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建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一道挖掘古典文学之美,吸取滋养,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教师以朗读为为为主旋律,以点带面,把字词的学习,内容的研讨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赋予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挖掘课文蕴涵的丰厚的人文资源,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体验。

4、拓展绘美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舞 中国传统文化 美学的特征

前言

对舞蹈的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舞蹈的独特规律和艺术内涵,这也为舞蹈美学独立于一般美学的舞蹈理论提供了依据。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民族舞蹈体系,其主要构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另一部分是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其中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是体系构成的基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训练课程,其训练体系的构架和内容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非常重要,其训练内容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泛,扩展训练的宽度和深度,可以促进中国古典舞教学更加系统化。

中国古典舞训练是以提升人体美和舞台呈现美为目标,对舞蹈演员的形体特点、身体线条、身体素质等审美特征,以及为了表现生命活力采取的跳跃、翻转、旋转等技术特点的研究。对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的研究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古典舞的专业教学训练中,基本功的练习对提高舞蹈演员的身体素质、情感传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演员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舞蹈家方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古典舞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对古典舞舞仲作学术上的考察与认识,不仅有助于中国舞蹈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舞蹈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的、民族的艺术文化。

一、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

(一)形

古典舞蹈作为形象艺术的一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形”也是古典舞蹈进行情感传达的一种方式。世界上所有视觉可以覆盖的事物,都是通过丰富多样的行为来链接和呈现的。虽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对美的传达和呈现方式,都是通过“形”来实现的。在中国古典舞蹈的训练中,“形”的专业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细节的处理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在安静的环境中,舞蹈演员思想中要充M对美的向往,以及保持一定的气质。第二,在呈现每一个动作和形态的过程中,身体所划出的弧线一定要美。第三,在舞蹈的整个表演过程中,动与静之间的衔接,要保持美的姿态。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也是运动的过程,舞蹈和演员之间是相互赋予意义的,舞蹈演员赋予舞蹈的每一个动作美的呈现,舞蹈赋予演员更强的生命力和表现能力。

(二)神

每一种艺术都有独特的精神,如果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缺少了这门艺术的精神,就失去了艺术的魅力。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神就如同人的眼睛,所有的思想和气质都可以透过眼睛散发过来,中国古典舞的精彩之处,也是通过神韵传达出来。针对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研究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理论,也就是舞者在进行中国古典舞表演过程中,身体的运动轨迹都是围绕三个圆形进行的,分别是竖向和圆、横向的圆和8字型的圆。在艺术文化中,最主要的基调是神韵的,而且是变化多样的。《霓裳羽衣舞》作为唐代有名的歌舞作品,白居易看到其中杨贵妃的精湛表演,曾发出:“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的赞美。除此之外,袖舞中的精品《绿腰》中,表演者窈窕的身段,美妙的舞姿,也引发李群玉作了一首《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中“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魅拂云雨。翩如兰苕翠,若游龙举”形象的描述了表演者的形态和神态,对绝美的舞技赞美有加。中国的舞蹈还有另一别称“画圆的艺术”,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舞蹈动作中,始终遵循了“最终回归圆点”的运动规律,并紧密结合了“起承转合”的衔接技巧,使中国古典舞蹈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圆、曲、拧、倾”的舞蹈技法。中国古典舞蹈属于民族舞蹈的一种,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舞蹈的动作编排中,也体出了传统一板一眼的模式,展现了有条不紊,谦虚礼让的民族风度。但是,过于呆板的模式,制约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形态的神态,局限了舞蹈内容和内涵的传达。

(三)劲

优秀的民族舞蹈编排,会根据背景音乐的轻重缓急,设计对应的舞蹈动作,并且通过不同的力度来区分动作的强弱,也就是舞蹈中的“劲”。在舞蹈中,正确的运用“劲”,也可以使舞蹈的节奏更富有弹性,使不同章节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增强整个舞蹈的层次感。舞者要准确的体现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就需要在做每个动作时,通过对力度进行不同的控制,使其能够表现出轻重缓急、长短顿挫,以及不同情感之间的切换和延伸。无论中国古典舞还是戏剧、武术,都特别重视“劲”这一因素在表现动作中的作用。

(四)律

“律”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动作自身产生的律动性,另一方面指动作在表现过程中遵循的规律。舞者在做出某个动作时的支招表现的是向某个方面,然而就在观众以为舞者会继续向着那个方向前进时,舞者突然改变动作的方向,朝着相反的方向去了,这是典型的“律”的表现形式,是古典舞独特的艺术亮点,它的运用使舞蹈的表现力更加突出,给观众带来一种神秘感。

二、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

“腰腿功”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较为重视的基础性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是通过对腰、腿柔韧性的训练奠定舞蹈的基本的身体基础,这也是民族舞训练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仅仅具备“腰腿功”的训练是不够的,需要进行综合的各方面的训练,全面提升身体的综合素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柔韧性,这样才能让舞蹈者利用舞蹈语言自如地进行作品情绪的传递和表达,所以要想练好古典舞,需要把舞蹈的基本训练做好。

(一)基础能力的训练

刚入校的学生的身心条件都处于非专业的状态,在这个时候进行身体软开度的训练是为了打好舞蹈的基础,为接受系统的专业性的舞蹈训练做好预热,古典舞对身体软开度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此时对学生进行大开度的软开度训练是必须的项目。古典舞的特点是姿势较多、表达能力较强,一些动作大开大合,对和身体的柔韧性的要求较高,在进行古典舞表演时,需要身体的各个关节灵活配合,一些空中变换舞姿、旋转跳跃的动作都对关节的灵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古典舞中,身体软开度的训练和素质训练分为“外力性训练”、“自身静力训练”、“动作性训练”三个阶段。外力性训练一般需要伙伴们的配合,即由训练伙伴配合彼此进行压腿、扳腿等训练,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拉伤,需要掌握好技巧,配合呼吸等完成作动的训练以达到外力性训练的目的;自身静力性训练即通过借助外部的墙面、凳子、杆、地面等进行自主性的训练,在上述两上阶段的训练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进行动力性训练。动力性训练可以说是对软开度训练的强化和提升,也是需要学生训练到一定基础之后进行的训练方式。通过动力性训练,可以学生身体的软开度,增强关节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承受力。动力性训练的过程比较复杂,牵涉身体的每个关节和身体各个部位的灵活程度。比如对腿部和各关节的训练需要通过在地面进行腿部各关节的绷紧、旋转、压、劈抻等各种动作,同样的,腰部、肩部的软开度训练也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逐步由局部到整体,不断拉伸全身韧带的长度,让全身的各个关节越来越灵活,肌肉更加有韧性和力量。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符合古典舞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的要求,又能充分调动身体的潜能,发挥人体的潜力,让身体的灵敏度和反应度都达到最佳。事实证明,科学系统的软开度训练可以让学和生的身体表现力达到最佳。

(二)技术基础训练

学生的站立的形态是古典舞的技术基础,要当作整个古典的基础来进行对待。学生的站立训练其实大有学问,重点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1、脚与地面:脚应当对地面施加压力,有“推”的感觉;2、胯与腿:胯就应当往上提,脚跟往下蹬,形成一种两头拉伸的效果;3、骨盆与上、下身:直立时,骨盆应当重心上移,始终保持向上提的姿态,骨盆在整个身体形态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运作的衔接、运作的变化和重以的变化等,都需要通过骨盆来承接和传递。重心稳不稳、运作是否传递到侠,舞蹈的跳转运作过程中的形体控制都和骨盆与上下身关系是否协调密切相关;4、头、颈、肩的关系:头应当是不断向上拉伸,肩膀向下拉伸,由此形成两者的对抗性的拉伸;5、肩、肋、臀:在双肩打开时,肩部要保持平衡,肋骨不要突出,做到獬恋ぬ铮后背挺拔,同时要收腹保持腰部直立。

(三)身韵基础训练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运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身韵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观念上仍然处在模糊有状态,在教学中还没能摆正它的位置,更没有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中将“身韵”的教学渗透到基础训练课的“骨髓”中,因此也可以说,它正在力图使中国古典舞的风格训练和功能训练找到一个最好的契合点。

基础训练中的对肌同从和功能的训练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要想培养一个全面的演艺人才,需要通盘考虑,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在古典舞的训练中,身韵训练是对所有技巧的升华,古典舞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的风格以及艺术表现形态,也是具有独特的舞蹈身韵。身韵代表了舞者对古典舞精神内核的理解,是一种由理论到精神层面的代升华,要表达完美的身韵,需要舞者对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气韵合一是艺术的需要,形体的表现最终需要内在的精神气韵作带动,这需要舞蹈者做到形神合一,实现高度的自我沉浸和娴熟的外资表达的合一。这在训练时要求以点带面,慢慢形成整体的素质和技能,随着好似间的推移和训练程度的加深,会逐步实现应用自如,气韵合一。

在古典舞的训练中,应注意动作的性格化、气质上的感染力,在音乐、组合上的处理应注重训练“刚武气质”型、“柔韧舒展”型,以及灵巧敏捷,龙飞凤舞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要求。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古典舞的韵律,就找到了创作中国古典舞的根和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身韵不仅仅是训练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及外部技巧等,从中还可以发展创作古典舞的连接动作和舞蹈语言。古典舞身韵的运用,与舞蹈艺术中其它门类相同,身韵也有其派生、演变和发展的时代特性,如何把握身韵的时代性,是身韵训练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践运用中应充分体现当人的精神风貌,从而达到身韵与时代精神的相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