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师职称论文

技师职称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师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师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战略成本意识观念

战略成本意识见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种无穷无尽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须依靠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战略成本意识。表现为:

①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到供应、生产和设计等各个部门,形成全厂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纵横贯穿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

②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规模起就注入成本思想,确立具有长期发展现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二、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观念

笔者认为,成本管理的环境是成本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目前市场环境来说,币场已明显进入了“微利”时期。因此,企业几乎不可能依靠高价格获取利润。计划体制下的“节能降耗”和单项成本管理等简单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应树立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观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传统成本管理注重视有产品的节能降耗,成本下降空间极为有限。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常常是老产品亏本促销、新产品高价难销,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重点是通过新产品开发、成熟产品的优化设计、新材料的运用、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技术的改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和采用计算机管理等措施,实现管理手段、方法的科学化,进而将降低成本与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框架体系。

2.更加注重科技在扩大利润空间的作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增强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产品创新在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创新所带来的产出必须大于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为此,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时,特别强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科学的产品开发规划和预算制度,通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建立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

3.使企业生产组织更趋现代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很重要的特点在于,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快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从注重物流管理向注重信息管理,按照信息化组织生产经营转变;从“产—供—销”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营销—开发—制造—销售”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制以及完善的激励管理机制。

三、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观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以“重奖重罚”为主,它只强调管理企业的目的,而不注重达到目标的过程,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一个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树立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观念,建立成本管理文化,仍有重要意义。其内容包括:

1.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

2.调动职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①抓干部廉洁奉公,带头厉行节约,为职工办实事,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②抓精神奖励,使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中的优秀职工获得耀眼的来誉。

③抓物质鼓励,建立职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3.开发职工成本管理的能力。

①建设人才成长环境。一是心理环境建设,提高全体职工对“搞好成本管理,人才是关键”的认识。二是政策环境建设,企业在实行技术研究开发和管理创新中,出了问题应由领导承担失误责任,而取得成绩时,荣誉、奖励、署名权都属于科技人员。三是物质环境建设,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②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一是设立专职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以岗位培训为主,以脱产培训、专题进修为辅的教育培训计划制度等。二是在岗锻炼,迅速提高职工成本管理的理论认识和技能。

4.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一个各尽所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成本系统管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首先,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应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产品的设计,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

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应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未来成本等。

技师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要明确,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是一个课程论的问题。课程论视角,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合宜视角。

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从课程论的角度,大致有以下三个问题必须回答:语文课为什么需要逻辑知识?语文课需要哪些逻辑知识?逻辑知识以什么姿态进入语文课程?

一、语文课为什么需要逻辑知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回答:在何种意义上,语文与逻辑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提倡语文课要重新引入逻辑知识的同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论证过程似乎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语文与逻辑有关,所以就要学习逻辑知识。其实从学理上来说,这个推论不成立。它着眼于语文活动与逻辑的相关性。反驳的话只要说一句:语文活动与什么没关?因为语文活动与逻辑有关,所以要学逻辑,那是否意味着,在语文课中,凡是与人的语文活动有关的知识都要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语文课就变得没有边界了。我曾经论述过:取消语文课的边界,等于取消语文课本身。其理论上的荒谬性不言自明,实践上对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危害遭人诟病久矣。

有的同志抓住了“思维”这一关键来立论。其论证过程是:语文课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语言与思维合二为一,思维问题的实质就是逻辑问题;所以逻辑知识必须进入语文课。这个论证在逻辑上确实没有问题,三段论很全。在课程论上也是成立的:论证某一方面的知识需引进某课程,必须论证它对实现课程目标不可或缺。但是这个论证将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程的意义,限定在“思维”上,排除了逻辑对“思维”之外的内容的意义。于是每当人们在语文课的范畴内谈逻辑,就等同于谈“理性”,谈“抽象”,而把“语感”“文感”“情感”等重要的内容排除在外。这一论证对语文课的意义,正面意义和负面意义大致相抵。

逻辑对语文课的意义,关键不是“思维”,而在“语言”。语文课为什么必须要有逻辑知识?因为“逻辑学最初是作为圣书即‘神的语言’的解释”,换一句话说,逻辑最初即直接是以语言为对象的。论证逻辑知识为语文课所必需,不必借“思维”这一中介,不必以“思维”为桥梁。在语文课中,表达“思维”的语言需要逻辑,不表达“思维”的语言也需要逻辑。只要承认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就同时承认了逻辑对语文课的意义是“不可或缺”。一句话:因为语文课要学语言,所以逻辑知识不可或缺。

这里,涉及对“逻辑”和“语言”两个方面的重新认识。我们先来谈语言。

过去,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音义结合体”的认识层次上。直到20世纪中后期语用学的兴起,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才开始有所突破。张静教授在《从语言的层面看语言教学的纲》一文中,提出了“语言的层级和平面”的概念。他说:“语言是一个多层级、多平面的符号系统。一般地说,语言有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各有两个平面。(1)语基(要素)层级,在这个层级里语音和语义是两个矛盾统一的平面;(2)语构(成分)层级,在这个层级里词汇和语法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平面;(3)语用(交际)层级,在这个层级里语言的规范效用和艺术效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平面。”①张静教授的这一论断,总结了20世纪下半叶以后人们对语言新的研究成果。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语用(交际)层级”的论述。语言研究实现了从静态的研究向动态的研究转换,进入了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并重,落脚点在动态研究的时代。

正如一位逻辑学家在论述“自然语言(即我们说的语言——引者注)与逻辑的形式语言(即现代逻辑——引者注)的共通性”时所说的:“自然语言的句法学与语义学跟逻辑的形式语言的语法与语义具有一个共同的公理系统,它可以用来说明自然语言里句法范畴与语义类型的同态对应。因此说,语言学的研究应该是探索语言学与逻辑学里这个共同的公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既包含着正确思维的形式与规则,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远远比传统的语义学和语法学所包括的东西来得多,特别是包含着语言使用者的某种有意识的行为。”②在这里,所谓“正确思维的形式与规则”是指向“思维”的,而所谓“语言使用者的某种有意识的行为”,则指向思维之外语感、文感、情感的内容。于是逻辑研究突破了“思维”范畴而向“思维之外”转换,进入了“思维”和“思维之外”并重的时代。在语文课中,由于语言的关系,“思维”有逻辑问题,“语感”“文感”“情感”也有逻辑问题。因为“语言”的特性,逻辑实现了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全覆盖。我把这两位学者的论述,以表格形式总结如下:

这两位学者的论述,揭示了语言与逻辑的对应关系,因此也成为逻辑知识应进入语文课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逻辑知识,既包括传统的形式逻辑知识,也包括语言逻辑知识。形式逻辑知识对语文课程中“理性”“抽象”的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言逻辑知识对语文课程中“语感”“文感”“情感”的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语文课需要哪些逻辑知识?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不在逻辑学里而在语言学里。

在传统逻辑学(形式逻辑)和传统语言学里面,语言与逻辑是如何对应的呢?

传统逻辑学最核心的内容即概念、命题和推理。它们分别对应张静教授“语言的层级和平面”理论的“语基(要素)层级”和“语构(成分)层级”。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描述如下:

在传统语言学理论视野里,只存在“语基”和“语构”两个层级,所以其逻辑学对应,也只有概念、命题和推理。概念、命题和推理只涉及思维,所以人们只在“理性”“抽象”的意义上来谈逻辑对语文课的意义。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们在逻辑学上的反映,即产生了所谓“语言逻辑”的研究。胡泽洪先生的一段话揭示了语言逻辑学与传统逻辑学的区别:“从古至今,从亚氏传统逻辑到现代数理逻辑,其直接研究对象都离不开语言,语言逻辑也研究语言,但它不同于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只从语形或语义的角度研究语言,而语言逻辑则是从语用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逻辑研究。”

那么,这种“从语用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逻辑研究”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昵?实事求是地说,语言逻辑学并不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它是一门正在发展甚至可以说正在建设中的学科,其理论体系也在完善之中。胡泽洪先生主要是从“语言使用者”和“语境”的角度来思考的:“通过揭示自然语言的使用者与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之间的三维关系来对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它要揭示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对语言及其意义理解的诸逻辑问题,它要联系自然语言的具体语言环境来揭示自然语言中的逻辑。”也有研究者把思维分为“认知性思维”和“交际性思维”。认知性思维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态,交际性思维则不仅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还要研究论证、反驳、说明、描述、抒情、问答、祈使等各种复杂的思维形态。如果说传统逻辑主要是研究认知性思维,那么语言逻辑不仅要研究认知性思维,还要研究交际性思维,从而把说明、描述、抒情、问答、祈使、感叹等范畴纳入到逻辑学研究的范畴。

下面我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从语文课程建设的需要出发,将已有的成果简单罗列如下,以窥其大略。

语境逻辑。这是迄今为止语言逻辑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其性质远远超出传统逻辑学“概念”“命题”“推理”所能涵盖的范畴。在“规范效用”意义上,语境是准确理解具体语句含义的逻辑前提,在“艺术效用”意义上,语境是语言表达效果的逻辑解释依据。胡泽洪先生说得明白:“自然语言逻辑语用分析的中心是揭示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对语言及其意义的理解的诸逻辑问题,它从逻辑的角度对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进行分析,揭示在不同的语境下理解与运用语言的逻辑方法。”不止一位语言逻辑学家断言:“逻辑语用分析的中心概念是‘语境’。”“语境”决定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效果。那么,语境与语言各要素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人们是怎么处理语境与语言要素的关系呢?处理这种关系的基本规则有哪些?这些,就是语言逻辑学要解决的问题。

交际逻辑。传统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内部研究,它不关心“语言使用者”。传统逻辑学与这种研究旨趣相适应,它也不关心言语交际意图与交际效果的逻辑关系。在传统语言学视野里,曹子建的七步诗确是好诗。但语言逻辑关于交际意图与交际效果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失败之作:本来曹丕就忌恨你的才能,这首“作得好”的七步诗不正应了曹丕的忌恨吗?相反的案例是崔巨伦,葛荣“闻其才名,欲用为黄门侍郎。巨伦心恶之”,于是在葛荣命其赋诗时,日:“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从此自晦,获免。”诗是烂诗,但从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的关系来说,则是好诗。这种逻辑,即是所谓语用的逻辑。评价好的表达效果,关键不是语言本身的好坏,而是这种表达在实现交际意图上所起的作用。什么样的意图需要什么样的表达,什么样的表达能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语言逻辑学要回答的问题。语言逻辑学这一部分的研究,频出新意,得出许多有趣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语义逻辑。现代语义学研究发现,语义包括言内之义与言外之义。传统语义学是只研究言内之义的,而现代语义学既研究言内之义,也研究言外之义。一般情况下,言内之义是通过概念辨析、命题组织和推论加以规定或明确的。而言外之义则通过另一番逻辑过程才有可能获得。这个逻辑过程即是所谓“预设分析”与“衍含分析”。应该说,在已有的语言逻辑研究中,这一部分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研究成果。

所谓衍含,即从命题推导出来的语义,它包含在命题之中,但隐含着“躲”在命题背后。例如“约翰偷了三匹马”,至少包括以下衍含:

有一个叫约翰的人/约翰有偷到行为/约翰对三匹马做了某事/某人做某事/发生了某事……

这种衍含是从命题本身直接推导出来的,可以称之为“语义衍含”。还有一种直接从命题中推导不出来,但通过介入一些语境因素,可以推导出某些重要信息,这称之为“语用衍含”。例如加上“张三自己没有车,打的也不容易”等语境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张三没赶上地铁”这个命题推衍出“张三可能要迟到”的命题。

语言逻辑学关于“预设”的研究对我们更有启发性。我们说出(写出)任何一句话都是有前提的。同样的话,前提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久旱无雨”的背景下,“天下雨了”的意思是“庄稼有救了”,而在“连续的阴雨天”的背景下,“天下雨了”的意思是“今年的收成完了”。说话的人,要根据这个背景来对话,例如在前面那种情况下,甲:天下雨了。乙:庄稼有救了。在后面那种情况下,甲:天下雨了。乙:今年的收成完了。听话的人,听了前面那句对话,则意会到对话的前提是“久旱无雨”,换一句话说,就是从这一对话中听出了“久旱无雨”的信息。听了后面那句对话,则意会到对话的前提是“连续的阴雨天”,换一句话说,就是从这一对话中听出了“连续的阴雨天”的信息。简单一点说,正因为每一句都有预设,所以如果某一句话被说出,或者被认为是成立的,那么,同时它的预设也应该被接收,或者被认为是成立的。

语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不懂的并不是命题本身,而是不能通过命题推导出其衍含和预设。语言逻辑学则予以揭示。

三、逻辑知识以什么姿态进入语文课程范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知识形态,二是知识的呈现方式。

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是以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的姿态进入语文课程的。那么逻辑学以什么姿态进入语文课程呢?也以基础学科的姿态进入吗?我们先看当年“逻辑知识”是如何被驱逐出语文课程的。

逻辑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法定地位,是由所谓“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确定的。实际上,这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八个知识模块。其特点是:

它们都是作为陈述性知识呈现的。

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课文常常作为这些知识的例证,简明地说,学课文的目的在学这些知识。知识是作为学习对象出现的。

它们既是课程内容,也是教材内容;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内容,且呈现方式也是一样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它们被冠之以“精神虚无主义”和“技术化”的恶名,以“淡化”“非体系化”“去中心化”的名义,驱逐出语文课程。客观地说,这种驱逐本身是可商榷的,甚至是武断的,但根本原因,恐怕与它们的知识内涵、知识呈现方式以及教学处理的缺陷密切相关。历史地看,这种驱逐利大于弊。现在有同志认为逻辑知识必须回归语文课,为了突出其重要性,要求将逻辑学列入语文课的基础学科。余以为过矣。逻辑知识回归语文课,要立足于兴利除弊。所谓“兴利”,即在语基、语构层面增添概念、命题和推理的思维训练,在语用层面强化语境、交际意图和言外之义等方面对阅读、写作的支持作用。而所谓“除弊”,则主要是指确保它不再滑入“精神虚无主义”和“技术化”的泥坑。关键是三个:一是知识类型,二是知识形态,三是知识呈现方式。

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知识?语文课是需要知识的。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实在痛恨语文课中的那些旧知识的无用和荒诞,赌气似的将知识从语文课中赶了出去。事实证明知识是赶不出去的,作为一门课程,知识始终是它的骨架。这既是事实,也有课程论的支持。知识要请回来,但是知识本身要除旧布新。首先要强调的是,语文知识,陈述性知识少,程序性知识多,元认知知识多。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逻辑知识是“向内”的知识,是关于人的内部活动的知识,所以它有更明显的“元认知知识”的成分。具体包括认知策略性知识、认知任务的知识和关于自我的知识。一句话,是关于自我是如何学习知识的知识。这正是逻辑知识的“反思”功能之所在。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知识,它更需要学生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更需要学生有一个标准来判断自己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以及知道到什么程度,知道或不知道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正是逻辑知识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

我们需要什么形态的知识?逻辑知识本质上是工具性知识,即用来认识自己的认识的知识。我们学习逻辑知识,关键不在于知道这个知识叫什么,而在于可以用这个知识来反思我们的知识本身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这和学习陈述性知识不一样,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我们知道这个知识叫什么。陈述性知识有两个大类:一是事实性知识,一是概念性知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赋名”,即对某一对象赋予名称,然后记住并理解和运用这一名称。但元认知知识不是对对象的认识,而是对自身的认识,因此它不需要“赋名”,它指称的对象就在人的内部,因此重点不在理解“它指称什么”,重点在能否通过它来“反映”“评价”“调整”内部要素和运思过程。在语文课中,逻辑知识当然需要一部分明言化,但更多的是默会的知识,“能用”的知识。过去那种把各种逻辑学名词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的逻辑知识教学,作用不大,甚至有害无益。

我们以什么方式向学生呈现逻辑知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课程内容的陈述方式、教材的编撰体例和教师的工作话语,以及评价方式。大致说来,至少以下两个方面是必须予以考虑的。

逻辑知识在语文课中是独立的呈现,还是随文附议?独立呈现逻辑知识必将导致逻辑知识的系统陈述,弊大于利。一般来说,陈述性知识可以独立呈现,但程序性知识、尤其是元认知知识,独立呈现将使知识失去“功能性”而成为“无用知识”(虽然有意义)。功能性知识(为使用而存在的知识)必须有使用的情境、对象和必要。在某种情境下,某一任务需要使用到某一知识,否则该任务即不可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才有“使用性”。在语文课中,逻辑知识随文附议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呈现方式。特定的文本,其阅读或写作需要某一逻辑知识,这个时候,逻辑知识作为阅读或写作的支架予以提供,其特征是“随文现场提供,随文现场使用,用完即可”。

逻辑知识在哪个环节上进入?在课程标准里进入还是在教材中进入?是作为教师的本体知识还是作为学生学习对象进入?如果在课程标准里进入,又要分是写进课程目标部分还是写进课程内容部分。一共是五种情况,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我用表格概括如下:

如果逻辑知识是作为课程内容或学习对象进入语文课的,那么,这些知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即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要完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环节。但如果只是作为课程目标,即只要求学生“理解”“应用”,关键是会用即可。如果只是在教材里体现,则逻辑知识只是作为教学支架,即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时所需要的工具,“用了即可”。如果只是作为教师的本体知识,那么逻辑知识是在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维度。总之,除了“课程内容”和“学习对象”,其他都是作为“教学性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有人译为“学科教学知识”)进入语文课的。

考虑到逻辑知识的工具性质,我郑重建议:语文课引入逻辑知识,还是作为“教学性知识”进入比较好!学生能用即可,就不必再增加学生的负担了。

①张静《从语言的层面看语言教学的纲》,《语文知识》1994年第4期。

②周斌武、张国梁《语言与现代逻辑》第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⑤胡泽洪《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第12、10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技师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1.1成本管理意识不足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往往只重视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的管理,对成本管理的意识不足,导致建筑工程过分追求施工质量与进度,对施工材料、设备及人工等方面的管理不足,导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造成人员及材料的极大浪费。

1.2缺乏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

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等特点,由于缺乏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因此会导致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无据可依,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随着工程施工的不断深入,容易造成实际工程费用与计划成本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出现难以控制或无法控制的局面。

1.3施工材料、设备管理不善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及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致使施工人员对材料的使用不够合理,造成施工材料的严重浪费。由于在施工和维护过程中对施工机械使用和管理不善,导致施工机械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和维护,使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容易被损坏,大大增加设备的维修费用。

2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2.1增强成本控制意识

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能使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提高全员控制成本的能力。首先,项目经理必须高度具备成本控制的管理意识,并协同各个部门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其次,必须强化项目部全体成员的施工成本控制观念,并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核算,及时而有效的发现和解决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对成本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培训,以增强其施工成本控制的观念,对各类施工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技术考核,共同参与成本控制工作中。

2.2明确成本控制原则

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中,必须要遵守成本最低化、成本全面控制、动态控制、目标管理以及责、权、利结合五大原则。由于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具有周期长、复杂、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明确成本控制原则和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对工程成本的合理控制。(1)要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管理框架,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2)成立专业的成本管理小组,以起到专业检查、专业监督和专业指导的作用;(3)建立健全成本偏差分析制度,施工成本的投入和计划成本之间往往会出现偏差,通过分析施工成本投入的变化而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将工程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3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工作具有周期性长、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根据实际的工程施工情况合理制定工程成本控制目标。然后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将总成本控制目标合理划分为多个子目标,以保证工程施工阶段中各个成本控制小目标的顺利完成。如果出现工程设计变更等情况,可以及时调节各子项管理目标。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因设计变更造成工程施工的过多投入,还能有效保证实际费用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偏差在合理的范围内。

2.4加强施工材料成本的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费用通常占整个工程费用的70%左右。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对整个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对工程材料的控制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材料价格的控制。采购部门要及时大量掌握建材市场的实时信息,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基础上货比三家,以选择性价比最佳的供应商。对于造价较大的分项工程,应采取招标的形式,以获得价格较低、质量较好的材料;同时,还要考虑资金的利用价值,并根据施工进度合理编制材料使用计划,切实做好按需采购,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用量的控制。工程项目应以施工预算作为参考,以核算材料的消耗量。同时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回收余料,以避免材料的浪费。

2.5机械费用的控制

首先,施工机械设备的费用主要由台班数量及其单价所决定的,在工程施工中应建立完善的机械使用管理制度及约束机制,以对周转机械的损坏、维修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并加强机械设备的租用计划管理,避免因不合理的安排而出现设备不足或设备闲置,以提高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再次,还要加强对现场机械设备的定期维护,应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善率,从而减少机械设备的维修费用。

2.6优化成本管理系统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预算报表及成本控制指标对各种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明确成本差异因素,尤其是要加强成本控制差异较多的成本项目分析。另外,还要根据实际工程施工情况,相应改进成本控制方案。为了使各个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成本管理措施,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项目经理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交流,以保证施工成本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效控制,确保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技师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

1机电设备安装目标控制内容

1.1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实现设计及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水平,施工组织主要是工程承包商和监理的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严格检查、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1.2进度控制。施工组织主要是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对进度控制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监理措施协助业主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将工程建设合同、设计文件及专门技术法规和经批准的安装进度计划及网络图,作为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工程开工,对承包商的施工总进度进行细致严格审批;组织或参加各种会议对进度进行协调,对按合同规定应由业主提供的施工条件进行落实;施工组织的主要任务:工程开工,主要对施工主体质量控制和精度控制,首先做好技术交底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项目开工硬编制测量控制方案经研究后实施;再次施工过程中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工序构成,施工组织要保证工序施工质量控制,也是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与核心,其包括工序施工条件质量控制和工序施工效果质量控制。

1.3投资控制。施工阶段施工组织主要是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对工程投资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助业主投资控制目标;审查承包商提交的资金流计划;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现场计量和签认;严格审核承包商的月计量报告,签发工程款支付凭证,建立支付台账,及时与工程量报价单和批准的资金流计划进行对比,发现偏差立即分析原因并报告业主;严格审查并确定新增项目和变更项目的单价,当业主有要求时,报业主批准;根据业主授权确定并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费用;承包商按照合同文件进行计量控制,保证计量准确;协助业主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1.4合同管理。施工阶段施工组织主要是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管理工程承包合同,对合同条款负责解释;对承包商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及分包项目进行审查;协助业主进行有争议的谈判;依据业主授权处理合同变更事宜,当发生重大工程变更时,报业主批准后实施。

1.5安全管理。施工组织主要是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对施工中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资格,检查、督促承包商建立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召开安全例会,检查总结安全工作,参加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并协助业主审查有关单位提出的事故报告;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现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

1.6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安装质量控制的前提。因此,机电设备到货验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参加验收的监理工程师和施工负责人要严格按合同的规定进行验收,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决不能入库。所以,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担此重任,为保证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管理的重要性

2.1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的质量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决定工程建设的成败的关键。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严格把关,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有序进行并按期完工。机电设备安装是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程度深,施工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制定一系列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影响机电安装的质量有诸多因素,为了保证安装质量,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全面进行分析,严格按照工艺规程以及行业规范来执行。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也就是保证了今后机电设备使用的安全性。机电设备的安装大都需要后期的维护维修,如果在工程初期就在质量上严格把关,防止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可以减少设备后期的维护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不仅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更能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2进度管理的重要性。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就是对机电安装各个阶段工作的内容根据工程总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安排好工程之间的衔接,从而保证工程有序的进行,最终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按照预定时间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建立健全的施工组织机构,建立控制目标体系,把工程进度落实到实质上,协调沟通好各个单位之间的施工,保证整个工程良好有序的运转,保证工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保证按期完成任务以及质量达标。工程进度过快过慢都不宜,按照施工进度控制书把工程进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有利于各方面工程施工的合理进行。

2.3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施工工地必须做好日常安全管理,不仅保证施工时不发生安全事故,保证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更要在将来机电设备投入使用以后杜绝、减少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电设备的安装较其他工程有所不同,更易产生安全问题,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和评验标准进行施工,而施工单位也应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避免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能够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避免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各类问题的发生,也保证了工程在施工中的进度,能够有效的减少后期维护维修的费用及时间,能够为将来在使用上增加安全性。

2.4人员管理的重要性。人员管理不仅包括对施工建设人员的在施工方面的管理,还应包括工地管理层对整个工程有序良好运作的管理。我们要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和控制工程进度就必须要选取经验丰富,知识面广,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施工人员。严谨的对待机电安装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个员工都积极的投入到生产中。一个工程中项目经理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不仅要过硬的专业素养,能够监督判别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杜绝偷工减料,还要求能够真真正正的发挥管理的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各方面协调合作,使整个工地保持良好有序的运作。

技师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未能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核算,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现今大部分企业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知识成本的较量,更谈不上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因此,导致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约束弱化,企业隐形的成本增加。另外,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由于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而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最终走进了只重“产量”不重“销量”、重视有形成本、忽视无形成本的思维误区。

(二)成本管理理念滞后,缺乏战略性和系统性

许多企业未能站在战略性和系统性的视角对广义成本进行管理,片面强调狭义的成本控制。在我国,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仍以生产制造过程的耗费为主,停留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上,导致成本核算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企业成本核算中只重视物质资料而轻视人力资源成本。虽然我国有大量学者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仍然以物质资料为重点,而没有将人力资源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物化劳动消耗成本、知识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的总和。笔者认为,成本补偿只有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消耗与支出,才能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实际上,企业发生的许多成本是获取关系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的必要手段,管理层应将“成本观”转换为“投资观”,平衡人本和成本的关系,提升成本管理绩效。

(三)传统会计成本的分类及核算方法陈旧,企业价值补偿不足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产品也不例外。产品生产的导向已悄然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导向型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和消费者导向型。生产品种的多样化、单件化和知识化与传统工业经济中生产的单一化、批量化和物质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传统工业中成本分配的品种法、分步法等已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由于企业中知识因素的运用随处可见,但企业自身并未把知识因素的耗用加入成本核算的行列,导致企业资产价值流失情况加剧,价值补偿严重不足。也没有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种种因素,使得企业成本计算不足,导致盈利虚高,从而最终产生信息失真的后果。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开展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应与时俱进地树立人本财务观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习惯于只重视成本,忽视人本,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总成本的增大。富士康“跳楼门”、三鹿企业的破产就是片面节约成本、忽视对劳动者、消费者和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所引发的悲剧,企业管理者应引以为戒。知识经济也是人本经济,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核算及管理,体现了对知识资本和人的尊重。人是创造知识资本和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人本财务打破了现行财务成本管理物是人非、财务成本核算见物不见人的格局,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新资本纳入到财务管理范畴。企业管理层树立人本财务观,对企业整体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改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应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核心技术的成本效益,不断地开发核心新技术,不能因为一项新技术在初始发展阶段的成本费用很高而放弃投入。其次,在新形势下,企业应重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尤其重视由知识资产转化为固定成本的那部分,从而促进企业在知识成本方面效益的提高。最后,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局限于着重企业内部、着重于变动成本,不适应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因而应该逐步被一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所取代,如成本分析法、目标成本法等,这些方法不仅着眼于产品整个的生命周期甚至超出企业可能的存在时限,从源头到源尾对企业的长期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二)将知识资本纳入成本核算及管理的范畴

首先,知识资产的计价。企业知识资产按获得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自创、外购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自创的知识资产,可按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入账,主要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对于外购的知识资产,可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主要有如外购的专利、版权、设计等;对于接受投资的知识资产,则按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入账。其次,知识资产的摊销。对某些减值速度快的知识资产,为了提高知识资产的更新能力,可按加速折旧的方法摊入产品成本中,以弥补企业价值补偿严重不足。再次,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即按照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各项知识成本,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从而使知识成本的分配与实际使用情况大致相符。徐国君、赵书东(2009)研究了作业成本法思想在人本价值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作业成本法可以核算出每一员工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每一员工分享的价值,这为降低委托成本、选择员工、激励员工等价值管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并且利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核算出增值流程、不增值流程以及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为企业流程以及作业改进提供了方向。最后,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分配。无论是高级劳动者提供的高级知识资本,还是普通劳动者提供的普通知识资本,均应享有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短时期来看,企业分配给劳动者的这部分收益构成企业的社会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但长期看来,对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和对象会激发劳动效能,改善劳资关系,提升企业商誉,最终会促进企业组织资本和结构资本等其他知识资本的提升。

(三)加强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