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面设计基础

平面设计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面设计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面设计基础

平面设计基础范文第1篇

平面设计的用途在社会,也要适应社会。传统教育中教什么学什么的设计教学是无法适应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改革中被反复研究和探讨的老问题,历久弥新。然而,尽管很多人认识到造就今天众多眼高手低的“人才”的源于忽略了实践课程。但是,具体教学实务中,很多院校、教师仍然留恋过去的那套做法,实践课程仍习惯课堂练习及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忽略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这样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学生能否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和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学校本身就是向社会和市场输送人才的加工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教出的学生技能拙劣、设计出的作品不符合市场的经济性、实用性、美观性,不堪一用。那么不仅学校要遭到社会淘汰,学生本身则更为可怜,则有可能被剥夺了依此谋生的权利。因此,闭门造车,夜郎自大,吃老本的行径后果非常值得每一位平面设计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学习者重视。唯有积极接受新信息,掌握新技能,把握新机遇,才能创造出适应性强、竞争力足的新设计。

技能过分强调单一身份

我国有句老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兴替的周期正在不断加速。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有了1838种职业,其中不少是新兴的职业,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教育上,则体现为出学科之间的分界越来越明显。如当前的平面设计教育也需要像工业品生产一样,不同的“生产线”生产不同“产品”,打造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而反观当前的平面基础教育,仍未紧跟社会发展形势,过于强调技能的单一身份。致使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单一,严重不适应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平面设计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艺术设计水准,一个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艺术视野宽阔,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的设计师,其作品一样充满着魅力。而当前平面设计基础教育存在的过于过于强调技能的单一身份问题,注定了靠单一的“生产线”是不可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创新型的平面设计师的。要在平面设计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出复合型人才,需要我们打破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侧重平面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举措

在信息综合化背景下,各种学科领域日益呈现出“边界不清”和“整体性”发展趋势,这种现象体现在设计领域这样一个精神与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要求设计师具备综合性知识和技能。如果将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技能的狭小范围中,注定要落后的,失败的,没有市场的。因此,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平面设计基础教育的重点。

(一)更新教学观念

以往的平面基础教学中,教师的授课过程非常单纯,授课首先就课程中一些概念原理性知识进行灌输式讲解,然后讲一些实例,布置学生作业。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评和指正,仅仅是笼统的启发学生理解概念、灵活发挥,等作业收上来以后,大部分是左搬右抄,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意和想法。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对灌输式的教育缺乏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个体的尊重。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高校平面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信息解读方式,教师必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以符合学生认知差异的差异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的目标不应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独白、传递信息过程,而是应与学生一起去探索、一起取研究,帮助学生建构专业技能,知识,培养其较强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教学模式

新的时展背景和趋势对设计的人才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更加综合化。这就要求平面基础教学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首先应建立在大课程的基础之上,以小课题的方式,把原本单一的小课程知识模块联系起来,进行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组织教学;可以根据知识模块的某一块内容提出限定性的多种具体条件;也可以由教师设计出课题、性质、方式等要素后,由学生再进行题材选择、方法选择、媒介选择等。这种课题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内容,也可以反映为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个专题内容。由一个内容深化成一组相关性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作业方式及内容,如元素与形态、结构与色彩、移动形象语言、材料与色彩等课题。这些课题是在对原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整合、挖掘后,结合其它与之相联系的学科内容,进行可操作性设计。如按“形态”来说,我们可以从某一种形态入手,进而联系哲学、美学、材料学等相关的形态理论加以说明分析。也可以从人工形式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模块入手,转入到自然形态的自然法则;可以从常见形态转入么非常见的形态。

(三)改革教学方式及手段

1.营造情境,自由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情境,自由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体现在高校平面基础教学中,就是课题设计需要在开阔的视域中中进行。课题情境设计的线索、启示与方法应是多元、多维、多样化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消化一个知识点,情境设计可以从多方面的、相近学科及各种层次的客观对象、主观意象、艺术作品、形式语言入手,使学生在充满艺术想象的情境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启发学习者在一种积极的、发散式的思维状态中愉悦地展开学习和作业。

譬如: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可以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件入手,组织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对事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产生创造思维,进行再创造。在这里,教师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课题可以不同的手法完成。如文献与图式资料收集、分析鉴赏、速写、摄影、色彩、综合材料制作等。

2.强化研究,尊重差异,“改进”教学品质

课程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按具体差异划分出层次,分别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共同介入问题,评价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像“课程行动研究”:并不追精确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建构,而在于解决具体情境中教师直面的问题。求得教学品质的“改进”。当然,教师在课题设计中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群体合作的发展形式。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当今普遍采用的分层教学法、划定不同的研究小组,分别探讨不同的研究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研究性问题解决的学习中,学生的真实表现是无法通过传统的作业成绩来评价的。我们应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基础,注重以学习者的个性化反应为目标的总结答辩的方式进行本质性评价。以利于学生归纳学习成果,强化理论知识。如在基础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写出总结性论文,以答辩的方式与教师、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尊重个别差异,基于学生实际表现进行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学习成果评价的不足,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思考、更多知识和技能。

结语

平面设计基础范文第2篇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20岁,他们刚刚从初中升到高中,还不太适应中专主动学习、没有老师监督的学习方式。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叛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弱;看待事物的观点还不成熟,在审美方面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因知识面有限,思维能力受限较大。

二、传统课程标准

传统的课程,对待艺术类学生的要求是从基础开始,素描从练习线条、石膏几何模型开始,然后是石膏挂面像,再到人像,比较注重光影的描绘;色彩方面则更加注重静物写生,即在室内摆放一些水果、罐子、衬布之类的静物让学生练习,虽然也加入了设计课程,但并不注重三大构成课程体系里面的实质内容。

三、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中职生不同于大学生,有扎实的美术基础,他们所有的就是一点点兴趣――甚至连兴趣都谈不上,只是听人家说读设计专业容易就业,就迷迷糊糊地读上了这个专业。因此,课程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中专生毕业的目的就是就业,而开那些传统的基础课,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学习设计课程。根据我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留下重要的、必需的。将素描这一块改革之后更侧重于速写和结构素描,以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将色彩写生课去掉,直接侧重于色彩构成,增加国画课,以增强学生运用线条的能力。

四、训练方式思考

1.临摹――向别人学习

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对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中职生来说,临摹,就是照着别人的作品来画,这无疑是提高自己造型、配色、审美的最佳方式。在临摹的过程中,临摹者可以说是“人脑扫描仪”,一边看图,一边扫入自己的脑中,再经大脑用自己的手画在画纸上,可以算是把一件实物做了一个空间转移。而在空间转移的过程中,一幅很小的原画,临摹者经过动脑动手,就可以造就出一幅大好几倍的画,别小看这个空间转移的过程,既要与原创有一定相似度,又要在大脑中重新设定好一个新的比例,这样才能把原画转移得完美,不会使临摹出的作品变得大小不当。而且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会看见自己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其实表现出来都不简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教师的示范――直观教学法

教师在直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给学生示范,所起的作用就是更加直观地告诉学生你的要求是什么,你要学生达到什么效果。而且在示范的过程中,可以边示范边讲解,因为是一对一教学,学生听课自然要比泛泛而谈专心,而且他会看到别人是如何亲自操作达到这个效果的,对他学习的触动和帮助都比较大,达到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比如,我所教的班级,有几个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每次做的作业总不尽如人意。在班级里强调了很多遍,用粉笔在黑板上也画了几次,可作业交上来仍然会出现边缘跳出或填色不到的情况。后来,我就到常出现这类问题的同学身边,亲自示范指导,还教会他们方法,之后他们再没有出现过同类问题。

3.教师的引导――要求要细致

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方式都是老师监督,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交代。在中职学校中,大部分老师不再采用这种方式。尤其是设计类课程,老师要求过多的时候,会限制学生思维,使他们无法张开自己思维的翅膀。但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当把学生完全放开的时候,他们不知所措,做作业、做练习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我看到有几个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图形创意也不错,版式设计也挺好,但上面文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根本就不是标准的美术体或者是变体字,而是根据自己原字原形来书写,导致整张广告设计看起来就是应付糊弄。这个就是因为老师少要求了一句:一定要标准的黑体、宋体、综艺体或者在黑体或宋体的基础上进行变化之后的文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给学生布置练习时,不能把题目一出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分析,并完善自己的实际要求,可以说得更加具体一点。

4.带到生活中――学会发现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带到自然之中,这总是比把他们关在教室里更能使他们得到释放。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我在给他们讲解完点、线、面之后,就带他们到校园内,让他们从最简单的写生叶子开始练习。校园里的植物有几百种,要求他们至少找出30种叶子,并写生出外形。学生的兴趣大增,虽然是初次写生,但在我讲解之后,他们都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而且效果还是蛮好的。写生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写生的东西和想象的主观的东西结合起来,经常有两张作业:一是把叶子涂上你认为最漂亮的颜色,注意色彩的协调,多用些复色;二是选一个你认为最漂亮的叶子,在里面添加点线面,注意它们的黑白灰效果。这两张作业都做得非常漂亮和完美,学生由此也信心大增。生活中的一片叶子非常的普通,但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先是发现普通物品的美,再加上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就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5.达到的效果――会活学活用

学生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老师讲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只会这种方法解决这一个问题,不能尝试把这种方式运用到别的题目上。虽然教师一直在强调要活学活用,要学会举一反三,但学生好像一直对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我觉得可以多具体地举一些实例,比如形式美法则。

平面设计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 触觉 设计技巧 探析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探索的五种感官,对人们认知、探索事物的方式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单一感官以及多项感官综合运用的效果对人们的认知深度以及广度都有重要影响。而平面设计是以激发受众需求、吸引受众关注度为主要目的的信息传达手段,所以怎样通过触觉设计让受众获得相应信息、体验美好、增强认知品质,是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触觉设计的特征

(一)获取目标对象的认可

平面设计的类型十分丰富,都有非常明确的受众对象,可以对特定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并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平面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艺术设计,而是有着较为明显的目的性以及商I性。在平面设计中,触觉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平面设计的创意与策略。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受众的接受习惯、能力以及审美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对触觉设计的材料与技巧进行恰当选择,增强设计作品的创意性以及艺术性,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

(二)升华为情感触感

平面设计的设计材料、风格、机理、样式都需要通过受众的观看、触摸、品味才可以体验到其中的触感设计。怎样对直观触感进行简洁明确的传递,是设计师进行平面设计的基础感官设计要求。但是直观的触感设计只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舒适感受,却难以引导人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思想、审美体验,无法让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设计师需要将设计中的直观触感升华为情感触感,也就是说在人们对相应平面设计进行观赏、触摸的过程中,可以引领其进行想象、联想,甚至是回忆,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审美体验与思想认知,这样才能够与受众更加亲近,显著增强其认同感。

(三)确保设计风格的整体性

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也就是以受众信息接受特点以及设计特定目标为中心,对文字、素材、图案等众多元素进行选择、设计、联合的过程。而触觉设计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设计内容,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设计的有效搭配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对作品特定的使用方式与环境进行充分考虑,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一个整体风格一致的作品。否则,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还会对作品的信息传递情况以及创意风格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提升对触觉设计的重视力度,并且还需要注重触觉设计与其他内容的良好搭配,从而设计出一个风格一致的作品。

二、触觉设计技巧

(一)对特定事物的构造进行模仿

生物学研究表明,人对特定事物进行长时间接触的过程中,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会形成相应的固化认知,然后在生活中只是看到、想到此事物的构造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应的认知体验。而平面设计就是为了在二维或者是三维空间里,让人们能够清晰、全面、直观地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理解,然后有效吸引受众的关注度,提升受众的接受程度。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对受众所熟悉事物的构造进行有效模仿,让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与触觉感受,并以此进行更为深入的情感、审美体验以及思想感悟。

(二)点缀性的触觉设计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不是所有设计都需要将触觉设计作为作品的主要表达手段,也可以将其作为点缀性、修饰性元素进行运用,进而提升作品的便携性、个性、舒适性以及美观性。此时,设计师的设计可以简单些,只需要进行喷、擦、压花等工艺加工以及改造,或者是再添加一些对比、渐变等形式组合,从而构建出富有个性化、并且稍微带有三维特性的肌理效果。这样也能够为受众带来特有的触觉感受,让其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好体验。

(三)创造独特的心理触觉感受

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前面介绍的两种触觉设计技巧之外,还能够借助事物所特有的色彩、空间构成、图案来引导受众产生独特的心理触觉感受,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通感体会,进而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对设计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深化。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对受众的心理触觉感受特点进行准确掌握,以此为基础,对设计元素进行有效选择与处理,并对设计作品的整体风格进行准确控制,这样才能够让受众产生独特的心理触觉感受。

三、结语

目前,平面设计中更加重视对高水平触觉设计的追求,所以设计师需要提升对触觉设计的重视力度,对触觉设计特性进行准确掌握,对恰当的设计技巧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信息传递效果,而且能够增强作品的创意与艺术价值,从而使平面设计作品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梁珍珍.从感知到设计――艺术设计课程中五感体验式景观教学方案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

平面设计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吉祥图案;平面设计;表达途径;创新应用

早期社会的人类生存条件十分艰难,他们不仅要时刻面对突如其来狼虫虎豹、自然灾害,还要受到疾病的威胁,而由于生产力地下,早期人类既不能抵御这些灾害,也无法解释这些灾害,因此,他们就渴望利用精神上的寄托来免除现实面临的苦难,这样,以“趋吉避凶”为主要目的吉祥图案就逐渐被设计出来。例如从大量出土的原始社会青铜器、陶器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动物、人物纹饰,这些纹饰有些是真实存在的如牛、鹿、鸟、蛇、龟、鱼等,有些是人们主观臆想来的,如龙、凤、麒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纹饰的作用也逐渐拓展,人们不仅用它来祈祷、祝福、避难,更是将其视为装饰物,传统吉祥纹饰无论是从绘画对象、颜色还是形状上都变得更加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进入到现代,平面设计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的精华,并开始了利用传统吉祥图案创新平面设计效果的探索。

1传统吉祥图案的特征

传统吉祥图案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征:一、装饰性,传统吉祥图案是经过上千年的筛选、演变发展而来的,因此,人们在修饰中不仅发挥了丰富的形象力,更结合了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审美,因此,其从视觉体验上看极具装饰性,这装饰性一方面体现在形式美上,即图案在整体上会呈现出一种协调、自然之美,例如祥云图案就是对云彩形状的夸张与再现,另一方面在于它构图的严密性,传统吉祥图案在构图上并不是胡乱拼凑,而是根据不同要素之间组合的审美逻辑进行设计,从而让欣赏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二、象征性,吉祥图案顾名思义,就是被赋予了吉祥寓意的图案,前面已经提到,吉祥图案出现的根源在于“趋吉避凶”,因此,古人会根据图案中的形状、意象的名称、颜色赋予其一定的精神内涵,如松树与仙鹤象征长寿,同心结象征心心相印、鲤鱼象征吉祥喜庆等。

2传统吉祥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1传统吉祥图案在形状上的表达

形状是吉祥图案的结构和状态,其在视觉传达中的效果比较直观,因此,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中应该在创作需求的基础上,对传统吉祥图案的基本图案进行重组或扩展,并在保证核心形状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表达。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结构,而平面设计者要想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有效融合,就应该先对传统吉祥图案的形状有一个基本了解,明确不同形状的设计原理以及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然后,在应用中设计者不能照搬形状,而是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变形,如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传统吉祥图案中非常重视对称性和连续性,而这会给人一种规律性和条理性,因此,在运用中,设计者不仅要吸取这些经验,还应该根据其特征实现创新。

2.2传统吉祥图案在色彩上的表达

人类对于色彩有一种本能上的心理反映,如红色会给人一种热情、膨胀的感觉,蓝色会给人一种冰冷、收缩的感觉,绿色会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等。中国传统图案在设计中不仅体现了色彩与心理之间的基本规律,还在赋予了中国人特殊的精神内涵,如在传统吉祥图案中红色、黄色、褐色、金色、银色偏多,这种暖色系,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且符合“吉祥”的祝愿。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根据所选择的吉祥图案的不同,应该选择适当的颜色,例如近年来,“中国红”颜色风靡,设计者为表现吉祥、喜庆等寓意时,可以运用这一色彩,当然在色彩表达中,色彩的搭配也必不可少,在以暖色调为主的设计作品中,设计者可以利用冷色系来进行适当的调和。

2.3传统吉祥图案在文字上的表达

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文字通过变形、加工具备了图形的特点,并简单明了,且极具艺术性地完成了视觉效果的传达。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文字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文字的图形化表达,汉字的构图讲究横平竖直、对称平衡,其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因此,将其与图形结合,演变成吉祥图案则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规律,例如在春节期间,我们经常会在门窗上看见“福”字的各种变形,在结婚典礼上则会看到预示双喜的装饰物;二、谐音字的表达,汉语中有些字的发音与一些象征着吉祥的发音相似,因此人们会利用谐音,将这两种事物联系起来,例如蝙蝠中的“蝠”与“福”同音;桂花、桂圆中的“桂”与“贵”相同;喜鹊中有“喜”字等,因此,我们在吉祥图案中都可以看到这些文字的表达,基于此,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将这些文字的寓意与图案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作品的完美表达。

2.4传统吉祥图案在意境上的表达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着传统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吉祥图案的设计自然也不例外,在传统吉祥图案设计中,我们不仅能够从其形状和色彩中发现艺术价值,更能够从其自然、和谐的意境中,体会人文精神。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传统吉祥图案不仅在外观上实现了欣赏效果,更是在寓意上逐渐丰富。因此,平面设计者在应用传统吉祥图案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关注其表面,更应该从其背后蕴含的深意出发,深化设计作品的精神含义。当然要想实现对传统吉祥图案意境的准确表达,设计者应该深入分析不同图案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并根据设计需求,进行再创作,以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变形和敷衍塞责的解释,只有让图案的意境通过形状自然地表达出来,才能够提升整个设计作品的效果。

3传统吉祥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3.1传统吉祥图案在广告中的应用

创新、创意是广告的核心,设计者只有在广告中发挥创意,才能够迅速捕捉到消费者的眼球,并激起其内心的共鸣,从而愿意花时间接收广告中包含的信息。广告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每一个设计者都希望通过独一无二的创意在越来越趋同的产品市场中脱颖而出,而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宝贵的素材库,则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空间。例如2016年,可口可乐广告为迎合中国的“年味”,不仅瓶身广告的主色调变成了“中国红”,还设计了“阿福”和“阿娇”两个新春“代言人”,而这两个可爱的娃娃形象的灵感来源就是中国民间艺术福娃,这样的广告创意不仅宣传了产品,更传递出了一种浓浓的中国风。

3.2传统吉祥图案在标志中的应用

人们通过对标志的辨识,能够逐渐形成品牌效益,并理解、认同标志后所蕴含的产品信息,标志要简洁、大方、信息量大,因此,平面设计者在引用传统吉祥图案中,应该根据其设计理念来对作品进行表达。例如香港台的凤凰卫视的台标是两条盘绕的凤凰,这一标志一方面从在意象选择上,采用了中国人的古老图腾———凤凰,而这必然会对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另一方面一凤一凰,振翅盘桓,形成一个中心对称图形,而恰恰迎合了华人的审美。

3.3传统吉祥图案在包装中的应用

在包装中的运用,产品的包装会与产品的内容密切相关,通常包装上不仅要体现广告、标志信息,还应该从整体上体现产品、乃至企业的精神内涵,而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包装的时候,可以结合传统图案与产品之间的契合点来选择形状、颜色等,例如在铁观音茶叶在包装上加入了中国水墨效果,恣意流畅的效果赋予了铁观音典雅、宁静的气质。

千百年来,“吉祥”一直是中国人所向往的最理想的一种生活状态,而这种理想自然也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中,并在艺术传承中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吉祥图案的取材深植于民众社会生活,并反映着现实中人们最渴望得到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祈祷、祝愿、向往会在共同的文化环境和民族心理中得到共鸣。基于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研究并引用传统吉祥图案,可以从艺术的表现性、实用性和审美性等诸多方面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进而丰富平面设计作品的内涵。

作者:杨开艳 单位:宁波市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余晓光.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J].理论观察,2016,11:142-143.

[2]王智睿,贺庆文.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6,06:164-167.

平面设计基础范文第5篇

在今天,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极大地触动了出版业的改革。出版业掀起了数字化的转型风潮。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展纸媒出版向多媒体出版转型,即“互联网+”模式的出版数字化建设。这正是与出版业紧密相关的平面设计行业最需要关注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如何适应出版业的转型,应用型高校教育中的平面设计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转型后的新型媒介和媒体的传播,这是涉及到如何改进设计专业教学方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出版业;转型;平面设计;教育;互联网+

出版业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一直旺盛,尤其是平面设计方向。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更是与出版、传媒等企业息息相关。对出版业的关注与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招聘工作中找到与企业的对接方式,同时帮助出版企业尽快发现学生的闪光优势。所以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出版社发展的人才,是对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任务的一大挑战。

一、出版业中新媒体的兴起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在出版业中,出版介质、经营角色、运作模式等等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数字阅读的需求跟随着Ipad、Kindle等电子设备的大面积普及,成几何倍数迅猛增长。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出版行业只有抓住发展技术,顺应新的时代技术,推进数字化与新媒体,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传统出版企业的劣势在于生产周期长,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受物流制约,传播数量受预算制约,出版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等。受到数字技术冲击后的出版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量引入了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将现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技术加入其中,使得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迅速传播与推广。这也是现在最为主流的信息传递模式。出版业紧紧抓住新媒体的这一特点,结合当下多种数据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使得原来只能承载于二维纸面的娱乐信息、新闻信息和视觉体验等一系列数据服务立体起来。多元化媒体形式的加入为出版业带来更多样的发展机遇,科技进步加速了出版业的改革,促使出版业迅速发展。

二、新型出版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

如何适应新媒体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出版企业呢?平面设计在出版业中一直被大量需求,主要应用于美术编辑等岗位。广义上的美编是指在出版过程中以出版产品为对象的全部装帧艺术活动,以及从事这种活动的编辑人员。在传统出版业中,美编主要服务于版面设计、封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随着出版业的改革,美编的工作内容和身份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市场的变化也促使企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变化。平面设计从色彩、构图、文字、字体等扩展到动态效果甚至声、光、电、影元素的运用等等。通过各种手段将图书的形式多样化,传播途径丰富化,迅速抓住消费者的视线,以此激发购买的欲望。手机等平板电子产品的阅读功能就是出版业中的平面设计最应该关注的产品推广方向。新的出版形式促使平面设计在专业技术上发生改变,也推动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先要去了解电子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常规的屏幕尺寸、导航页尺寸、页边距等细节问题,日常去关注手机端的设计,形成自己的灵感库,找出时下优秀的作品,分析作品的设计逻辑,这也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好的平面设计网站也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灵感,所以在教学中对优秀平面作品的收集和讲解非常重要。除了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设计思路上也需要变改变。新形势下的平面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上不断延伸,对教学内容要进一步拓展。传统出版业的美编仅仅强调形象和形式设计,而新的“互联网+”时代的美编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新技术,特别是各种电脑、手机技术的融合。新科技成为平面设计的必修课。只有了解这些设备技术才能将设计很好地融合进去,否则设计出的产品就会与当下脱节,也很难满足新型出版的需求。所以教学中在强调设计中的精准和细节之外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宽展学生的知识外沿,启发学生善于“跨界”和“混搭”的能力。

三、结语

电子阅读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必然导致纸质媒介的衰落,因此探索新型的出版形式是出版行业在逆境中生存的必要路径。传统中求新,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出版衍生品和数字版权读物等,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与时代同步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平面设计行业也必须跟随趋势调整设计思路。作为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仅仅按照传统的、简单的设计教学方案灌输给学生最基本的设计技术和技能远远不够,应该积极应对快速发展的现实调整、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扩充学生的知识,特别是跨界知识和互联网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

当学生充分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在获得平面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加丰富自我,扩宽自己的视野,更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新生事物。这样的训练才能够使得设计与新型出版业相互呼应,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同步,满足现在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期待。此外,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去企业或机构锻炼充电。教师的知识面决定了学生能够得到的知识,如果教师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够和现在社会形势接轨,就很难教学,也很难科学地引导和带领学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新的求职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莉.“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业务创新,“互联网+编辑”研讨会论文.

[2]史学卿.新媒体影响下的平面设计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09.20.

[3]王紫薇.出版改制的背景下图书美编转型探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06.30.

[4]单浩.浅析新媒体与广告设计.创意设计源主题论坛:新媒体与信息传播,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