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导与练

高中语文导与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导与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导与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阅读策略 文化导入 英语词汇运用能力

1.引言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随着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文化教学在语言习得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英语作为母语或者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做了许多的研究工作,也得出了一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大学生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有别于二语教学。学生缺乏实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语言环境。我国大学生尽管按照教学大纲或四、六级考试大纲要求学得了较丰富的词汇(分别为4200词和5500词),但是大部分的词汇只是停留在与母语对应的概念的认知层面上,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只是孤立的、静止的、甚至是片面的。所以,学生在进行写作、翻译和口语等语言输出时,出现相当多的与母语负迁移相关的用词不妥,不符合英语习惯的问题。然而,文学作为文化的主要主成部分,除了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真实的文化语境,还深深影响读者的情感。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重视文化信息的阅读策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词汇运用能力。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记忆、储存、生成和提取都离不开语境的影响。我们知道,在中国,英语词汇教学一般是通过3个步骤进行的。首先,是基础的语音教学,让学生首先能读,并通过读音初步记忆词汇,是认知的第一步;其次,讲解这些词的词义,包括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词;最后,通过听写来检查学生是否记住这个词。这个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很多学生在英语词汇中困扰,记住这个词忘记那个词,并且在考试中,不能有效地运用词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文将针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运用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词汇习得与文化、阅读理解与文化、阅读理解与词汇习得的关系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化导入的阅读策略训练的教学实证研究,提出解决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问题的可行性阅读策略培养方法和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关系已经得到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家的普遍认可。随着语言教学的变革和发展,语言教师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阅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高名凯(2003)在《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与外来语》中曾说过,运用本族语言的人有必要谈及外语所有、本族所无的词所指明的事物时,如果他不能和来不及运用本族语言的原有材料去创造合适的新词的话,他就会把外语的词吸收到本族语言里来。换而言之,在运用外语表达本国特有的文化时,有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引用外语中出现过的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诠释,在交流时更容易让对方明白其内在含义。但是,有时直接的引用也会带来反效果。在汉语中“松、竹、梅”能使人联想到“岁寒三友”,具有“斗霜傲雪,高风亮节”等附加意义,但是在英语中如果直接将其翻译成pine,bamboo,plum却不能使英语民族的人具有这种联想,也就使其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内涵。张公瑾(2004)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提到语言时时处处反映着文化,文化在任何时候都需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罗万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从而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导入对我们学习英语词汇习得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3.词汇习得、阅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词汇习得、阅读、文化三者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通过理解性阅读来记忆词汇。

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记忆、存储、生成和提取都离不开语境的影响。那么通过阅读来促进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就成为了有效地学习策略。桂诗春(1992)认为:“尽管语言形式不同,提取具有语义关系的词要比提取仅有语音联系或毫无任何联系的词快得多。显然,在双语者的大脑中存在一个语义网,并且这些双语词汇通过一个独立的语言表征系统联系起来。”从心理学上讲,记忆分为识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这三个环节中,意义至关重要。人们通过语言环境来来牢记词汇的意义。记忆是依据信息处理的层面而定的,当一组信息由浅表进入深层处理表面时,记忆才会更持久。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将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融入英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中,对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的语言词汇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很有作用。

3.1词汇习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对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文化的特性包含及其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一种与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文化对词汇具有极大的解释力。

3.2词汇习得和阅读之间的关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在语言习得过程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是公认的最稳定、最持久的模式。在英语语境中,阅读包括读者、文本、读者与文本间的互动等内容。阅读不是消极的领会,而是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从书面语言构成的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他的著名的语言习得理论“输入假说”中指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者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只要习得者能够理解输入的内容,而又有足够的输入量时,就能自动地、无意识地习得词汇。阅读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词汇量的多少。所以我们认为阅读和词汇密不可分、相互促进。词汇是实现语言交际的保证,词汇量的扩大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词汇的习得往往是在阅读中。

3.3文化与阅读的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文化是核心,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语言教学应在文化传播中进行。语言和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关系已经得到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学家的普遍认可。随着语言教学的变革与发展,语言教师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文化意识、文化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阅读需要理解需要具备必要的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共同起到关键作用。阅读理解如果脱离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会使理解变成误解,从而达不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许多英语学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即使已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对阅读材料也还是很难理解,有时甚至根本不知所云。这种理解障碍多源于文化差异。

英语阅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用语言系统这个意义来源,在语篇层次上提取意义,达到对语篇的理解。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反之就无法理解。通过英语语言文字的交流,我们能了解英语社会国家的文化,同时基于这个条件我们才能从理解到适应到最后融入这种文化。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使一个文明能够与他者相区别。学习语言,也就是必须要了解这个语言集团的文化。作为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词汇,尤其是词义,是客观事物或者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不同的语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名族文化风格与之相适应,它们必然会反映到词的意义上。语言学家通常将词的意义区分为实指意和文化附加意义,后者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非常敏感。有一个这样生动的比喻,英语语言好似一座高楼大厦,语音是它的地基(foundation);语法是它的设计图纸,词汇则是它的建筑材料(building materials)。如果没有词汇,没有建筑材料,这座大厦也只能是一张图纸,因此词汇以在整个语言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于此同时,词汇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语义和搭配都深深打上了该语言文化的烙印。英语中有些词的概念意义与中文一致,但文化涵义迥异。

研究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英语学习者的需要,是英语阅读理解的需要。文化内涵是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承载的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总和,它包括特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又包含着特定文化群体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怀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大多数英语词语既有词汇意义,又有文化意义。词汇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大众文化,如习俗、礼节、生活方式、人际行为等,还包括深层文化,如观念、社会阶层及社会角色等。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将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融入英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中,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语言词汇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很有作用。目前,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以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或在阅读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研究成果颇丰,并且已有大量研究关于重视文化导入的阅读训练是学生词汇习得的最有效的手段。但从培养学生重视文化信息的阅读策略的角度来研究词汇习得能力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下面将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验证培养学生重视文化信息的阅读策略与大学生英语词汇运用能力提高之间的相关性。提出解决大学生词汇习得问题的可行性阅读策略培养方法和建议。

4.重视文化导入的阅读策略,促进词汇运用能力的提高

英语教学法是研究、传授和学习英语规律的科学。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和总结英语的普遍规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应用英语的能力。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我们要特别重视词汇的搭配、习惯用语、固定句式。我们学习词汇不仅要注重词的量,更主要的是词的质。教词汇即教文化、教交际、教思考、教学习、教语言。大多数学生学习单词只知道死记硬背,一个单词读上几十遍,这样重复的结果是他们把英语学习变成了一项枯燥乏味的事情,并且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或者是他们背会了一些单词,但是由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融会贯通,往往在运用的时候,发生错误。

不同的民族彼此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到人们的语用行为。我们使用一门外语时,往往带有母语语言及其文化的特征,致使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所以将文化导入到阅读中的学习策略中,能使学生更好地习得一个词。

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词汇习得策略,很难在短时间内很快地接受并很好地运用这种重视文化导入的阅读策略。而且阅读策略和词汇习得是正相关的,没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也无法实现阅读训练,而进行文化导入的阅读策略又能有效地提高词汇运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今后的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词汇习得策略,让学生更有效地习得词汇。

5.建议

5.1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文化意识。

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知识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宗教、习俗、艺术、心理、道德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浏览互联网等手段了解外国文化。一个英语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才能把英语教好,才能给学生更多地注入文化意识。

5.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如利用注解法、比较法、联想法。输入英美文化,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照,排除母语的干扰,实现文化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扩展词汇的深度,也就是我们说的词汇的“质”。

5.3提供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

利用各种手段,提供英美文化信息。加强中西文化渗透。多给学生提供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图书资料和相关网站的地址,供他们阅读或上网浏览;再就是录音、广播都可以利用起来向学生传播西方文化。还可以开展各项活动如专题报告、英语角、英语晚会,以及采取谈话、表演、竞赛、唱歌、游戏及多种形式,创设语言环境,增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提高其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掌握语言与文化知识,并更好地提高词汇的广度和深度。

5.4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词汇学习策略。

改变学生盲目地使用传统的词汇策略,死记硬背,忽略词的深度习得,树立运用良好的词汇习得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策略。

5.5培养学生词汇习得的兴趣。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往往能更快地接受事物。可以将一些英语词汇的小游戏,如crossword puzzle和scrumble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对英语词汇的兴趣,寓教于乐。

6.结语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词汇教学中不能单独地教授单词的意思,而必须导入文化教学的原则,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符号―意义”或“英文单词―中文意义”,它忽略了词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使学生对英语词汇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造成用词错误、交际困难,不利于习得词汇。现在大学生普遍词汇量偏小,不知其义,不知其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赋予了英语教师艰巨的任务,要求培养出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因此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要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文化导入的阅读策略训练,使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同步,这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词义的透彻理解,而且能避免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区分英汉词汇的中西文化差异,排除母语的干扰,真正领会词的含义,在实际中正确地运用词汇,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词汇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词汇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效果,许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在词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现存的学习词汇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培养学生重视文化信息的阅读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词汇运用能力。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将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融入英语词汇教学的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语言词汇能力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很有作用。目前,在词汇教学中以导入文化知识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或在阅读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以提高阅读能力的研究成果颇丰,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重视导入文化的阅读训练是学生的词汇习得的最有效的手段。但从培养学生重视文化信息的阅读策略的角度来提高学生词汇习得能力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对词汇策略研究的现状,对大学英语词汇策略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不足之处还有很多,笔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希望能克服这些局限性,使导入文化信息的阅读策略培训做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Denning,K.& Leben,W.English Vocabulary Elemen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Goodman,K.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67,(6):126-135.

[3]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0,(14).

[4]Laufer,B.&Hulstijn,J.H.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est:Induced involvement load[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桂诗春.语言的感知,理解与产生,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李瑛.文化因素对词汇理解的干扰[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8]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高中语文导与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7-0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策略能使教师更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辅助手段,组合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加以利用和研究,结合实际高中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策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资源优化。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现状

教师为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搜集课件或教辅资料。但是网络上的资源太多,挑选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教学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工具能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播放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够密切,则不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

2.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策略

在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创造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1]。教师可着重对教学资料进行吸收或删除,对教学工具进行灵活运用,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更改,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

2.1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因高中语文教学资料信息量庞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学习目的、任务要求进行信息的采集,进行有效地组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清楚明确。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确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定位更为清晰,准确抓住学习方向。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高中语文中《再别康桥》一课,是一首出色的离别诗,体现了徐志摩诗歌的特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课程目标是把握诗歌定的情感,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人生历程,对诗人有个自我的评价。再着重讲授代表“意象”的自然事物,并进行分析,逐渐使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进而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课程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有效教学。

2.2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媒体优势

高中语文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在实际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教学使语文内容从平面到三维,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上视听结合,画面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思维发展。通过对多媒体工具的灵活运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当中。了解现代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优化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实现有效课堂教学[2]。

例如,在讲到《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开始教课时就可以展示一系列的秋天的图片,营造秋天的氛围,再通过播放视频朗读文人骚客对秋的感慨的诗词,深化学生对秋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的理解重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也可进行情景再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练习,开发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练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语言文字转换成音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言听之美,形见之美,培养其审美能力。通过优化多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优化教学方式,获得最大效益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课的风格。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已满足不了新课改对于语文课程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情况,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式,吸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程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3],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片断,建议学生在网上查询故事背景,然后让其提出不懂得地方,教师在结合学生的问题讲课。师生互动是一个活跃性强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总结归纳经验,与同科目的教师交流意见或在网络上吸收借鉴他人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获得最大效益。

3.结束语

当今高中语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优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实现资源优化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有效化还能体现语文这门学科带来的独特美感和思想内涵。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发挥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敏芬,林宣龙.以有效利用资源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浅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2,32(2):20-21.

高中语文导与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现状目标 出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中语文教育也应有相对的发展,以培养能跟得上时代的接班人,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所以,新课改势在必行。在高一这一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新课改中存在许多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在荆棘中摸索到高中语文的出路。

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高耗低效”“旧貌依然,难觅新容”。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本应是最为丰富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审美特征、广阔的生活天地。但这些在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仍很难见到。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在高高地挥舞着,教学评估的偏激使得语文老师们望而生畏,教学理念的滞后,新旧老师教学观念的严重差异。教材中“语文知识”概念辨析不清,程式化教学模式仍占主导,语文在众多学科的夹缝中生存尤为尴尬。“以练代教,以考代教”的方式仍是学生高分的保障,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难以提高等典型现象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悲哀。而一直兢兢业业抗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更是苦不堪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逐日递减,语文教学自然也就“高耗低效”了。

虽然新课改的提出似乎是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甚至出现装装样子、“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所以,“旧貌依然,难觅新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瞻前顾后,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紧抓文本,听说读写并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让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地阅读,并且用心去体会文章的美。

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要切中关键词“忍”,这样线索就明朗了,学生也会很积极地寻找答案。此外,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二、补初填高

在高一的实际教学中,让高一老师非常头痛的一项就是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错位,所以,在还未出现新的关于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课本之前,对这部分的把握还应查漏补缺。

由于教育改革、绩效工资、地域差异等多种原因,各个学校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的标准都不一样。高中知识中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相对来说要多一些,虽说现在不提倡语法知识,但在实际的学习技能里难以避免这个版块,而且中考中并不涉及,导致初高中许多知识的脱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很难把握。所以应尽早地向学生强调这一点,来填补高中知识的完满。

三、语文应是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桨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如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在具备语文素质的前提下,美的享受实际上也就达到了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共建和谐课堂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很大。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不管是经济还是教育都要比西部地区先进得多,更何况一些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了。所以因地制宜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例如,重庆大足就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的地方,佛学文化的盛行和推广应被语文教育所利用,“海棠之乡”的称号也为语文观赏提供了素材。

高中语文导与练范文第4篇

一、有效备课

有效的语文课前准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有效备课需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制订适宜的三维目标。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状态,在钻研课标、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联系与融合,精选教学内容,为每一学时制订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既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二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状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会既要有感性认识,还要有理性认识,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课型的内在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有所提高。

三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素材,确定教学策略。

四是教学设计要真正实现从“教”向“学”的转移,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是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的难度、坡度、角度,加强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

二、有效导课

导课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教师一系列的启发、引导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导课部分虽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往往是一节课精彩的开始。导课既要考虑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要适合不同课型、不同文本的实际需要。

1. 创设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只有要求学生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语文导课设计能选准切入点,入情、入理、入境,导课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创设情境优化学生思维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导入情境,应选择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并挖掘情境的教育价值,从而保证以最佳的方式导入新课。

2. 设置悬疑――提高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3. 巧妙引导――铺垫相关知识

巧妙的铺垫能为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一段新闻、一段录像资料、一份作者的相关材料……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文本所描述的那个时代。

4. 直截了当――省时增效

有时,为了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表现,教师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这种言简意赅、简洁明快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效讲课

教师的讲是语文课必需的,但只有起到点拨、引领、启发、强化作用的讲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就是干扰和阻碍。

1.讲的时间

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有效讲授必须是“少”而“精”。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留出练的时间,自主提升、自主交流、自主探究。

2. 讲的内容

“精讲”的内涵除了讲的时间少外,还体现在对语文课内容的选择上,即主要讲什么和不讲什么的问题。精讲、细讲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关键点及规律、方法、思路和策略。不讲已会的、能学会的。删除无用的,淡化低效的。

3. 讲的节奏

保持一定的节奏能够使教师的讲变得轻松,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忆和理解,使教师讲得更加有效,而且能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要使教学的节奏与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和思维的流畅性相适应,要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避免离题太远,避免在个别学生身上花的时间太多;不同主题间的过渡不能少,但要有条理,要简洁。

四、有效提问

1. 预设性

教师在语文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提问就会容易离题,过多地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2. 清晰性

如果想让语文课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教师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

3. 启发性

要想使语文课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花哨的问题,避免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五、有效理答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课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语文课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直接与学生的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语文课上教师的有效理答应参考如下做法: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正确时,接受他的回答并共享,然后继续教学,不要过度表扬;当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回答是否正确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并且在继续教学之前,保证学生明白为什么正确;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要强化他最初的努力,然后用一些另外的问答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答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你可以对他的参与和努力表示肯定,但必须分清这个事实:你肯定的是他的课堂参与而不是他的回答是否正确;当一个学生因为粗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不要花过多的时间纠正一个错误的答案。

高中语文导与练范文第5篇

一、从整体理解出发,小步推进

文本阅读要基于文本的整体性,“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从文本的视野观照文本的层次多态,才能探究文本的本质,彰显其要义、核心。任何破坏文本整体性的阅读教学都有可能损坏文本的价值。教师只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发挥学生自主性,激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前认知,让学生对文本获得某种整体具象上的理解,学生才能深入文本细节,从而实现小步推进,层层深入,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初读,了解文本相关背景知识、写作文体、写作重心倾向、首尾意旨标识等。其次,通读,要抓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信息和重点情节,此乃文章的血肉部分,承载着文章的核心价值和主旨思想。再次,在通读基础上,有选择地体会局部句子的表层意义、语境意义和深层意义,将文本事、情和意连成一体。第四步,赏读,主要是体会和欣赏表现文章手法的新颖和形式的多样。最后,悟读,此小步主要是产生“移情性理解”,即由文本生发自己的感想和体悟,它要求作者要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二、从行文思路出发,洞悉作者思维

“作者对文章的建构过程就是读者对文章的解构过程”,要洞察作者行文的思维导图,需要保证找到文章中的目标指向,在此牵引下,才能有效地把握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向性,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脉络,常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供参考:第一,去枝叶法。省略不影响情节发展的文字,如描写、举例、引用、解释这样具有意义叠加和意义强调类的句子。第二,抓主干法。主干法意即句子或句段中承载实体意义的主谓宾结构。文章往往以这些句子为纲,向纵深发展,这些句子有很强的眉目表征,抓住了他们,就牵住了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有些句子承上,有些句子启下,还有些句子概括、小结等。第三,从修辞角度来看,有些句子具有很强的感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怀想和寓意,需圈点勾画。此外,要厘清作者思路,需要作者要有“排列组合”意识,有“句群”的观察力和处理能力,只有成组成对理解句子,根据句意适当合并,才能逐步显示作者思维的庐山真面目。

三、从阅读教学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时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阅读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来合理安排教学时序。按文本划分教学的时序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内在统一性。一般而言,高一应以现代散文为主要阅读侧重点;高二则侧重于古诗文的欣赏;高三则以议论文为重心,层层递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拓展阅读内涵,有序、有效地开展阅读课教学。

无论何种文体阅读,都要做足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让教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悦读”欣赏的历程。做到教学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吕淑湘先生说过:“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教师要将不同文本的阅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的研发相结合,与学生的个性解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合作的精神,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

四、从阅读主体出发,丰富学生阅读体悟

陶行知说过:“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过程既是获知、理解、构建的过程,也是在阅读过程中增见、长识、获趣的体验。所以,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切教和学的基础,教师要想方设法,让阅读过程转化为学生体验、参悟的过程,让学生因趣而读、为趣而读,读中生趣,教师要始终保护好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呵护学生个性化解读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点评,互评必须基于学生的见解,只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修炼真正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激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