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教育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时代正在构筑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立体化环境,重塑和勾勒传媒行业的未来生态图景,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媒教育急需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及行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催生和倡导的新型教学形态,其教学理念的前沿性、教学工具的智能化、教学场景的交互式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传媒专业建设需与时俱进,与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实践的进步相适应和匹配,运用智慧教育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打破传媒专业发展桎梏并助力传媒专业学科再造、教学创新、师资专业和人才优化。
一、智慧教育的产生与运用
“智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其核心旨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让万事万物实现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智能技术运用于教育实践,支持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信息化设备及平台,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智能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进入2020年,5G技术开始全面运用,其迅捷的速度、强大的容量、极致的体验为智能化运用提供技术支撑和运作基础,智能时代赋能智慧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智慧教育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智慧教育工具的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提高智能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二是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实现智慧教育过程的交互与渗透;三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均衡分配;四是智慧教育策略的实施。包括宏观的教育制度策略和微观的教学环节策略两个方面。
二、智慧教育运用于传媒专业的价值与意义
新文科时代,传媒教育应真正践行新闻观中与时俱进的精神,重视科技前沿动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实现传媒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于传媒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
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是落实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集中体现,是对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的开创,是对国家传媒教育“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同时,伴随着传媒行业的裂变和升级,智慧教育的精准教学模式实现与新兴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构建传媒专业智能教育范式
智慧教育有助于传媒专业主动适应智能化社会变革,及时融入技术变革的新趋势,更新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形成智能教育新范式。
(三)优化传媒专业师资力量
智慧教育有利于激活教师的流动机制,促进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基于传媒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智慧教育模式下的传媒教师将获得极大丰富,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吸纳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第二,传媒行业一线教师,丰富实践教学;第三,经过培训和调整的传媒专业教师。
(四)培养卓越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智慧教育能够深度实践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传媒专业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学术研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培养既懂传媒业发展规律又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卓越创新型传媒人才。
三、智能时代背景下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机制
传媒专业与国家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联系紧密,具有边缘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智慧教育是实现传媒专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传媒专业从传统教学到智慧型教学转型的必然选择,传媒类专业智慧教育系统机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模式、专业资源构成、专业运作效率三个层面。
(一)智慧教育层次机制:革新传媒专业结构模式
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察教育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教育的宏观层次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教育体系总体结构的集中体现;教育的中观层次是从学校职能组织入手,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强化和管控;教育的微观层次是将宏观的共性要求和中观的个性要求有机融合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传媒专业结构革新以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为准则,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三个维度深入认识和理解传媒专业改革背景,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注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思路,挂钩传媒专业行业发展现实,依托智慧设施建设、智能化管理模式及教育系统,囿于外部环境—学校组织—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多维交互,生成和建立传媒专业智慧管理和多重机制。
(二)智慧教育形式机制:调整传媒专业资源构成
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是从教育形式的角度探索教学活动各要素间的资源构成。首先,是教学环境的资源构成,智慧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在线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在“智慧+”背景下,智慧教育能够实现教育环境的智能感知、管理和控制,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平面、静态、单一场景转换为立体、生动、多维的交互呈示;[2]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资源构成,例如应用较为深广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从本质而言,这类课程是在原有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和调整;最后,是师资力量的构成,让行业资深从业者走进校园,加强学术型师资与业界师资相融合,实现师资资源的丰富和多元。图1传媒专业智慧教育形式机制智能时代使传统传媒专业教育工业时代特征、信息孤岛等壁垒日益凸显,专业资源构成混乱与异化。传媒专业建设需从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着手,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三个层面进行资源的重新匹配和融合。线下物理教学环境与线上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实现教学环境的重构;学术型师资和传媒业界师资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多元化呈现。最终,提升传媒教育服务品质,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堰塞湖,实现传媒教育机制的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三)智慧教育功能机制: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
传统的教育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机制效率低下且缺乏适应能力等问题,条分缕析的标准化流程和按部就班的机械化运作远离了智慧教育的场域。智慧教育改变了这种局面,从行政化、程式化走向弹性化、自发化,激发教育活动和热情。激励机制调动教育主客体积极性,是推进教育进程的基本保证;制约机制是教育体系各部门间的分权和制衡,为教育运行提供自由环境;保障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教育经费、技术设备等物质保障。二是学校观念、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传媒专业应发挥智慧教育功能机制的效用,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首先,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形成性评价是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具备连续反馈、及时改进和形成激励的功能,有助于增强教与学的活力和弹性;其次,传媒专业具有高度开放性、实战性等特征,组织机构应遵循传媒专业发展规律,破除束缚其改革发展的机制障碍,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联系,投入资金支持,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对话和合作,保障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深耕智慧教育文化赋能。如图2所示。
四、智能时代背景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要坚守学科立命之本,遵循专业发展逻辑和旨趣;另一方面需以行业动向为依托,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宗旨。其构建路径如下。
(一)运用智慧平台,架构跨界与融合的传媒专业生态体系
智慧平台是集成智慧教学终端和学习工具的综合学习设备,具有支持数据分析的泛在网络连接系统和汇聚多方资源的全面向交互能力。[3]例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科大讯飞智学网等。智慧平台形式多样,包含在线课程课、拓展资源、教辅材料、测试题库动画教学工具等。智慧平台横向可以打通学科专业各领域资源,建设完整资源库;纵向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成员,将教学过程完美串联。传媒专业需要借助智慧资源平台实现生态体系的重新架构。通过智慧资源平台渗透数学、哲学、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促进传媒专业与这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传媒专业由工业化走入智能化。同时,实现教师对传媒专业优质学科融合教学资源的呈现和分享,优化学习过程完善学生深度学习体系。
(二)建设智慧教室,打造智慧化立体化传媒专业学习空间
智慧教室,是顺应智能时代新时代要求用于开放远程教育领域,利用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空间,包括标准智慧教室、研讨型智慧教室、阶梯智慧教室等形式和跨校区协作智慧教室等形式,每种形式的智慧教室各有优势(如图3)。智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场域,其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体现服务教学的基本思路;其价值需通过对具体学习过程的支持来体现。总而言之,智慧教室应满足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实施学习活动。[4]图3智慧教室的类型按照智慧学习空间的构成形式,传媒专业学习空间以智慧教室的建设为核心和基础:一是建立传媒教学智慧教室,多屏互动的教学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感官体验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热情。智慧教室的参与感和实践导向有利于传媒创新创业课程的展开,例如互联网创业、传媒运营创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二是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多讯道导播虚拟仿真实验,山东大学“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项目是传媒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的着力点,对传媒实验教学全媒体化、平台化、信息化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智慧教育服务,搭建综合性个性化传媒专业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一方面要能通过联接教学社群、知识库和学情分析等方式接受学习者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演进;另一方面要依托智慧教育云,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智慧教育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如图4所示。传统传媒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与学的断层,缺乏一以贯之的专业教学核心匹配序列去引导和促进教与学的投入产出效果。针对此,传媒专业应通过完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形成教与学的交互模式。第一,智能教育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学情的精准分析,便于学生即时进行学习诊断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案;第二,通过教学社群划分课程主线,确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赛课程及毕业设计等社群模块,与学习者学习社群对接,以作品或成果为产出标准,与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匹配;第三,借助智慧服务建立传媒专业知识图谱,通过信息抽取、实体融合、跨媒体计算等技术,构建高质量媒体知识图谱,精准构筑每位学生的学习场景,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5]。
五、结语
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传媒教育要以智慧教育的运行规律为基准,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融合多学科、投入新设备建设学习和实践平台。传媒专业的改革创新需要运用智慧教育模式从机制的理论建设和路径的实际运作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机制的理论建设是新时代传媒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路径的实际运作是新时代探求传媒专业教育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其最终归旨是打造国家一流传媒专业,培养复合型、全媒型、专家型、技能型传媒人才[6]。
参考文献:
[1]飞鹏,汤京淑.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与评价——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9).
[2]罗生全,王素月.智慧课程:理论内核、本体解读与价值表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01).
[3]胡钦太,郑凯,胡小勇,林南晖.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
[4]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及建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5]徐晶晶,田阳,高步云,庄榕霞,杨澜.智慧教室中基于学习体验的学习者满意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09).
【关键词】 智能建筑 设计与维护 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 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 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 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 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 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 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 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2] 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设计专业 智能培养 行业结构 升级 行业转型
我国设计产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传统的加工型向强调创意的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拥有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很少提及。其实在我国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设计行业目前正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既要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产业的发展和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设计专业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1 智能的内涵
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很接近。
智能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即智慧能力,技能即技术能力。要了解智能,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能力。能力和知识相关,所谓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或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1]。而能力指的是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2]。显然,知识作为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它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能力作为改造世界的产物,它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会促成人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实现,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构成了实现这个目的的必要手段。在人类把握世界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智慧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规范的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如“游泳、骑车”等,这种能力的工作对象是物,是工具或器械等,掌握这种能力需要学会操作某种工具或器械的技术,需要学会操作这种技术的特定动作规范,这种能力就是通常说的技能;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手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这种能力的工作对象归根结底是人,是人的需求,是人的组织与管理等,而人本身是智慧的,人的需求,人的组织与管理更是智慧的,必然要求以其为对象的工作主体的能力也是智慧的能力,这种能力要随其对象化的人或人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它通过特定的规则或运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或强化,它在实现目的的智慧运作中实现。
现实中也是如此,一个产品的外观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可以说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效果图和设计样板表现出来,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对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式样,解决设计工作中的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
综上所述,和技能相对,所谓智能指的是工作主体为完成某一任务,依靠某种特定的程序或规则,实现智慧地思维或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愈发展,就愈在更高的层次上满足人的需要,愈为不断变化提升的人的需要服务,也就愈需要工作主体的智能。这正如著名学者卡耐基所主张的,“智能服务,愈来愈成为服务社会的必须,社会发展的水平就体现为服务的智能水平”。
2 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设计专业教育的智能培养,是设计产业发展,设计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2.1 智能培养是设计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对设计行业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而设计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会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设计行业在向重创意、创造阶段转移的趋势中,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第一,企业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动作,利用手工或设备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更多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企业品牌化进程的推进,富有个性的、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创意含量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产品的档次不高,创意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现代设计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设计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设计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产品设计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设计和创意为特征的现代产业的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设计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2 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设计以及创意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因此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3 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设计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设计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因此,以设计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方向;以设计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来源,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以设计工作岗位的特定规则或操作程序为技术手段,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载体;以各种实训经历加以不断的刺激强化,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方式方法;以促成最终的行为改变,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目的和归宿。这就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
由此可见智能培养确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相信通过共同的摸索和努力,智能培养一定会为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设计;多元智能;人才培养
1.多元智能的内涵
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开发,帮助学生发展适合其职业特点的智能。
2.目前岗位工作中旅游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缺点
目前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然而,旅游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市场缺失大量多元智能型旅游专业人才,即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旅游服务人才,具体表现如下:
2.1应用性不强,缺乏实践基础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行业脱节,校企之间鲜见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合作大多仅停留在有关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一些形式上的事项,甚至有些实习基地的合作也只停留在纸面协议的形式上,具体到安排学生实习时困难重重,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由于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企业以追求效益为目标,二者渐行渐远。
2.2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力
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首先面临的一线服务工作,而在旅游行业发展成熟的今天,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岗位服务流程,学生在岗位中按照旅游教育提供的思路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标准化、规范化,而失去了人性化和差异化,同时也缺乏创新能力。
2.3眼高手低,自我认识不清,服务意识差
旅游行业工作技术要求较低,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对重复、单一性工作的不适应,另外,许多旅游人才将自己定位在“大学生”、“高智力劳动者”、“储备管理人才管理”,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服务意识淡薄的现象,这造成了目前国内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本科生的认可度普遍较低的不良后果。
2.4人际交往能力普遍欠缺
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工作岗位中高不成低不就,不可一世,个人意识较强,在岗位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
以上出现的问题说明:目前旅游专业的教学在对学生除智力以外的多元智能,如:创新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然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的启发和培养上是缺失。而这些问题都是与旅游专业课程设计相联系的,因为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反映社会及其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和以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来进行课程的开发,重点要结合启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旅游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合格人才。
3.基于ICDS课程理念的旅游管理人才多元智能培养对策
3.1塑造ICDS课程设计理念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要能在对旅游职业岗位要求的掌握课程目标设计和针对岗位职责要求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课程项目设计的基础上,以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特点最终实施课程教学设计。而ICDS课程设计理念要求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能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引入问题(Introduce)—搜集有影响力的材料(Collect)—讨论并验证问题(Discuss)—执行并解决问题(Solve)”四个阶段设计,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针对某单元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引入问题,学生查阅并搜集有关联性的材料,大胆探索假设,自发组织讨论并求证,并最终解决问题。ICDS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生个体的听辨、观察等智力活动,将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头脑中建立并强制储存,学习后以模仿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一旦遭遇特殊性问题,便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素质等教学中存在的顽症,取而代之,我们将多元智能人才的启发和培养设置在每一节ICDS课程设计当中,让学生置身于动态的学习当中,在立体的多维的实践中去学习、去探究,这是在静态单一的课程设计中无法完成的。
3.2树立内在建构的“新学习观”
通过ICDS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面对专业认知领域复杂的真实材料和环境,并在此环境中探索、发现、建构知识;学生主动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这种方式使学生以自己的方法来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实现了学习的“多元切入点”,另外,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任务,穿连知识点,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能够有利于学生自身优势智能发展的知识体系,为所有的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了方法。
3.3于课程中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多元智能
基于ICDS课程设计理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除智力之外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元智能,并间接帮助学生树立内在建构的学习观,使学到专业知识成为“内化思维”,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到达认知的最深层次,获取而来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不易被遗忘,而且能够具有转化为学生潜在或现实思维的可能性,成为塑造学生多元智能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萧云瑞,诸惠芳,邹海燕编著.外国教育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骆辰君.知识内化导向的旅游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关键词】WCDMA 智慧课堂 移动学习 移动办公 平安校园
1 引言
在教育行业,延续上百年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基本未曾变化,耗费人力物力的纸质考试一直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优秀的教学资源无法共享。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手机、PAD、带通信模块的学习机)设备费用的降低,其普及率迅速增加。而且,移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移动设备的通信带宽和计算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将移动通信与教育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势必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国外,多个国家在学校推出电子课本,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展电子书包试点。中国联通依托技术先进的WCDMA技术和强大的系统运营能力,联合教育行业软件平台开发伙伴,整合媒体出版资源,打造出了成熟的教育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教学活动从同步发展到异步,课堂提问由举手回答变成人人参与网上答题、系统自动判断结果,优秀教师资源从课堂独享变成视频共享,大力推动了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整体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 WCDMA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典型应用
2.1 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系统是一套在课堂上使用的辅助教学系统,采用3G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通过课桌上的PAD,全面实现课堂互动、在线问答、智能统计、准确点名、课堂视频回放等功能,授课形式向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演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如图2所示,智慧课堂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模块:
(1)人脸识别技术点名:人脸识别技术点名是指在教室里的3G智能终端上安装相应软件,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该软件完成人脸图片采集,并且实时发送到学校的后台系统,后台系统会自动匹配学校人脸数据库的每一个图像,将学生上课准时率的结果反馈给老师和学校管理层。人脸识别点名技术极大地加强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效杜绝了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
(2)课堂互动及结果反馈:课堂上老师提问,全班学生都使用手机或者PAD上的系统客户端回答问题,后台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所有答案后,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实时呈现给老师,以便老师调整教学内容。过去的“一人回答”变成了现在的“人人回答”,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在线练习:任课老师通过智慧课堂系统下发练习题,学生在智能终端上完成练习,系统具有智能统计功能,将结果实时呈现给任课老师,以便开展针对性教学。
(4)我的课堂:智慧课堂系统为老师和学生赋予不同的功能,老师能够在线备课,并且不用带着教案去教室授课,实现了无纸化教学;而且能随时随地查询过往课堂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对学生来说,能根据需要保存上课视频,随时对重点难点做标记;还能查询过往回答错误的问题及练习题,清晰地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课件下发:任课老师可以提前将文本课件或有关录像、音频、图片资料上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下载或在线观看相关课件。
(6)答疑互动:学生能够给老师留言和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点评和鼓励,从而增进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
2.2 移动学习
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戴斯孟德·基更博士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d-learning(远程学习)、e-learning(电子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他认为,移动学习将是未来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因为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成功的教育技术,不是那些本身适合教学的技术,而是已经广泛普及的技术”。移动教学是远程教学的延伸,将电子化教学系统扩展到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化方式辅助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将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知识,使老师能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
移动学习原理见图3:
移动学习平台功能模块如下:
(1)信息管理:1)在整个教学业务流转过程中,系统自动在需要下发通知或提醒时,触发短信发送通知,如作业布置通知、在线考试成绩及排名通知等。2)展示学校介绍、学校新闻、重要活动安排等,学生和家长可随时随地从移动终端上浏览相关信息。3)老师可登录系统新建和维护自己的资料,学生可从移动终端上查询到教师介绍、课程安排、教学活动等相关资料。
(2)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时间计划、授课内容、授课老师和授课地点等内容,方便学生选课。
(3)移动学习:向学生提供课程在线学习、视频点播、视频回放等功能。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借鉴综合其它学习的理念,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设备和环境,将虚拟学习与现实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辅助手段,以数字化资源为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学生负责任的学习态度。
(4)名师视频:学校筛选出优秀教师的重点科目或者重点难点问题剖析,录制名师视频并保存到移动学习平台,可授权给全校学生通过通信网络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名师视频还可提供给帮扶学校的学生学习,使普通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分享重点学校老师的讲课资源。
(5)在线作业:支持任课老师通过系统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登陆系统完成作业并提交,随后系统对选择、判断题做批改,老师对填空和主观题做批改。
(6)在线考试:传统发放纸质试卷的方式需要在纸张、印刷、搬运、阅卷方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极不环保。在线考试功能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支撑,实现了电子化出题、在线考试、自动阅卷、智能统计,是一种既环保又高效的考试方式。
(7)错题汇总:错题反映学生对该知识点可能没有掌握。通过错题汇总功能,老师能轻松、准确判断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开展针对性教学提供依据;学生能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开展针对性的复习,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8)留言信箱:学生能通过留言信箱向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向任课老师咨询问题,对老师讲课做出评价;老师能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点评。
2.3 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是指将教务管理、公文处理、信息/查询、邮件、考勤、科研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延伸到手机、PAD、上网本(笔记本+上网卡)上,实现手机与学校办公系统的互联互通,其对于突发、紧急事件有极其高效、出色的支持。学校内网与联通移动网之间,采用APN专线进行数据传输,确保数据在全封闭环境内传递,安全可靠。
移动办公系统能够拓展工作时间和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其结构如图4所示。
2.4 平安校园——3G视频监控
校园视频安防系统可提高校园的安防水平,保证校园内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中国联通依托业界领先的WCDMA无线网络,给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基于3G手机实时视频浏览的解决方案,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3G手机随时随地观看孩子的部分实时视频。而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可实现智能围墙视频巡检,对学校围墙及周边环境进行严密的监控,当视频画面中有人或物穿越指定界限时,主动产生报警,而且还有异常闯入、异常离开自动报警功能,有效保护校园内的人财物安全。
平安校园效果图见图5。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