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

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情绪波动,教学质量不稳。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第二,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

第三,学缘单一,创新能力缺乏。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第四,重研轻教,发展空间受限。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

二、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第二,缺乏针对性、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

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培训需求分析

第一,高校组织需求分析。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第二,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分析。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第三,个人需求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职前教育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

第二,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

第三,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了解当前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

第四,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

(三)培训的组织及实施

第一,培训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第二,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第三,培训计划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

(四)培训的管理与评估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封栩琛.论多层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5).

2、李晓.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4).

课堂教学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堂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用较为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新课程的教学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然后再不断进行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讨论一下。

一、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只有对评价对象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够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然而再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在教育视野中进行本质的重新解读,还需要对教学教学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位。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其中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是每一个人应该决定的。在现实的生活中,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重新审视现实的世界,然而我们的个人经验又因为各自经验和信念的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有了更多的启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该只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给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野。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以较为绝对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的程度,应该给学生留取一定选择的空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将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者,还应该将学生看作知识的探讨者和发现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结果,还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单纯从教学体系的观点来看,活动是教学进行的基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需要对现实的状况进行评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不断增长。通过不断训练的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有效的开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不在于约束老师和学生。

二、课堂教学评价目标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现实的生活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坚持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坚持不断发展的观念,根据新目标,重视发展的过程,对问题及时进行反馈,重视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在建设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的结果,还需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停的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探究。根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再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促进教师成长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建立了新课程评价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必须坚持沿着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让老师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能够让教师的主置、生命的意义能够得到全面的体现,从而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认识到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师的价值,激发教师工作的激情,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而是为了查找出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从而满足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的的背景下,在教学中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改革,不断进行改革,坚持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在实际的生活中,以学论教主要是强调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在现代的社会里,实现以学论教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采用这种评价方法,便需要让教师走近学生,深入了解讲解的内容和知识储备。

三、总结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较为单一,其别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然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常常是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考核的依据。随着人们对评价目标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认识的内容也更加的全面。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评价教师的教,而且也有利于评价学生的学。不管是评价教学活动的结果,还是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体系范文第3篇

一、整体构建德育实践体系,引领课堂德育目标

学校应建立总德育目标――年级德育目标――班级德育目标――个人德育目标的整体框架,加强从学生主体出发的班级和个人目标的制定。

首先,有效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大德育观是符合《意见》精神的新道德教育观,转变教师德育教育观念,提升德育渗透意识,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提升素质为核心的大德育观。

其次,有效引领学校教学中的育人目标。学科学习中:以全面的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知识底蕴;教育活动中:以多元的教学活动发展优异的个性特长;课堂教学中:渗透适应各学科教学的道德要求,塑造“自强不息的坚毅意志,自主自理的学习能力,自创自立的创造精神”的“三自”人格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知识+特长+人格”的育人目标。

再次,有效引导课堂德育目标。以往课堂渗透德育或可有可无,或各自不同,随意性较大,缺乏目标指引。大德育观的确立,引领教师依据本学科特点,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去,可知可感,有血有肉。

二、具体践行德育实践体系,提升课堂德育实效

学科课程既是知识技能也是道德价值观,课堂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也是道德价值观的传递。课堂教学中,践行大德育观必须抓住备课、教学活动和反馈三个环节,提升德育实效。

1. 备课是实施寓德于教的基础。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求要把握学科知识与学习活动灵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迪。其次,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悟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促进自身思想的逐步提高,实现“课”与“德”的有机结合。

2. 教学活动是实施寓德于教的关键。

(1)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认真备课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善于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有效设计课程与教学环节,使学科教学、训练与德育融为一体,不牵强附会。如语文、品德等学科,就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数学、科学等学科,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看待事物的科学精神都是学生道德修养中不可且少的。艺术、体育等学科,更能陶冶情操,激发孩子美化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2)课堂教学注重思想教育。

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强化针对性。因学生思想状况这个“材”而“施教”,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教育、启发、提高。如每次单元质量检测,我们均抓住这一契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启发。引导孩子,反思拿到卷子的态度,你会骄傲吗?你会难过沮丧吗?你嫉妒吗?你有瞧不起他吗?我们抓住孩子的各种心态,用正确的心境去引导孩子。

(3)课堂常规培养道德行为。

首先,课堂中教师的榜样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率,日久天长让孩子跟着模仿。让老师的身教一点一滴让学生形成习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其次,课堂中教育的及时、持续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表现,及时地、随机地、不断地对不良习惯和行为给予纠正,引导学生逐步克服。这种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可持续性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其它德育活动无法做到的。

再次,课堂中道德规范的行为养成。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日常道德行为和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如注重简单的课前准备行为培养,作业要求等细节行为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课堂教学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课堂教学 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历来重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多次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尤其是抓好本科生的教学。而评价教学的好坏,最基础的又是日常的课堂教学。对此,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也提出了一些量化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1-4]。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具有多种不确定因素,要想准确建立评价方法,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参考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量化比较,为教学管理提供一个客观依据。

1.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原则是规律的反映。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要符合高等学校的教育特点,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

1.1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产生的效果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标体系中涉及全局性的重要指标,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投入和学科发展。

1.2客观、可考核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在设定过程中要尽量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应当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从本质上反映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全部基本特征。另外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合理性,能够在公平、公正、合理的条件下对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1.3简洁、完备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具备准确性和全面性,能全面反映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情况,但是指标的设立应尽可能的少,便于操作,各指标间不应该有强相关性,避免指标内容的重复。

1.4可操作性原则

在保证能够正确、公正的前提下,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力求简单实用,可操作性较强,突出重点,抓住各学科的共性,容易得到评价数据。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些硬件指标可由统计数据给出,其它的指标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2.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采用二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自顶向下分层设置的3层模式确立。首先确定总体评价目标,建立目标层(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级指标体系,按其重要性分配不同的权重;再考虑各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方面,分解为二级指标体系,并在该一级指标之下为二级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

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分析,并借鉴专家意见,本文建立的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并分配了各指标的相应权重。

2.1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指教师的专业精神,它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授课和课后辅导等一系列活动之中,是能否做好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师要想搞好日常的课堂教学,首先需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教师只有做到爱岗敬业,一心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上好课,教好书。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为一级指标教学态度分配权重为0.25,以下再细分为4个二级指标。

2.1.1治学的严谨性。高校教师不能只满足当一个照本宣科者,还要成为一个治学严谨的研究者,系统掌握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1.2对待学生和教学的态度。教师在面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仅是应付工作,而要做到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1.3讲课的精神面貌。教师在讲课时要富于感染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被动的受学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求道者,培养学生的自学、研究能力,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1.4备课与教案的准备情况。为了上好课,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提前备好课,准备好教案,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实施,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的落实,只有教师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真正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密度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为一级指标教学内容分配权重为0.3,以下细分为四个二级指标。

2.2.1教师对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明白,首先自己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在认真备好课的前提下,课堂讲授时应尽量做到脱离讲稿,或只参考重点提纲,尤其不应该每计算推导一步,连答案都要照书、照教案抄,而不敢自己在讲台上现场解题,教师对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分配权重为0.3。

2.2.2基本知识的讲授。教师在实际课堂讲授环节,要加强基本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2.3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时应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让学生切实掌握所学内容,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2.4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将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教师教学的手段,是贯彻教与学的媒介,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反映给学生,要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外的另一个重要一级指标,我们为它分配权重为0.3,以下细分为4个二级指标。

2.3.1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择的适当性。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呆板地只顾自己在上面讲,不考虑效果地对学生满堂灌,而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地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以给学生造成新鲜感,但是又不能为选择而选择、为灵活而灵活,而是要注意方法的适当性,我们为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3.2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教师在可能和需要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实验、教具、幻灯片、视频影像等教学辅助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辅助手段用得好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不能只顾花哨,整堂课只见课件、幻灯片,而是要注意合理和必要性,否则就是以辅代主了,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3.3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师生互动,尽量促进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3.4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教师应合理安排学期进度和每节课的讲授时间,做到松驰有度,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4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好与坏的标准。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不是相互应付,就要注意最基本的环节,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为一级指标教学效果分配权重为0.15,以下细分为4个二级指标。

2.4.1能否按时上下课。教师要保证一堂课的效果,最起码的首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教师必须要做到按时上、下课。我们给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4.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出勤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上课的出勤率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保证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学习兴趣,经常不去听讲,那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学校既要从制度上规定学生的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要督促检查,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4.3师生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搞好师生关系,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否则如果学生对学习、对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师就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课堂教学,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4.4教师的仪容仪表。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带给学生愉悦感和亲切感,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进行,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1。

3.结论

3.1通过建立高等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的方法直观地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课堂教学比较,为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3.2本文设计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是对具体某一堂课的合格考察,又可以用来对不同教师间的赛教评估,还可以是一段时间,比如一学期结束对教学效果的管理。

3.3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既可采取向学生发放调查表或由专家打分的形式,又可由学生打分和专家打分相结合,再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来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黄迪民,孙佳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实践教学效果评价[J].广西社会科学,2008,(5):194-197.

[2]郝占刚,刘菡,宋少伟.基于GA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J].科技信息,2008,(22):43-44.

课堂教学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评价体系;完善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新课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并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以及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内容、特定对象开展的特定活动所进行的效果判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纲要》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与能力,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应是一个需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一、从教学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并结合课标要求进行制订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最终价值要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所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主体。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从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这两方面开展。

1.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设计。过去的许多评价是针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的,现在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部分,这个指标是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三个指标实现的,是评价的核心。首先,要保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互动。主要包括:(1)同学与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能做到正面的回应(及时对学生获得的成功给予表扬与奖励,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动力);(3)师生关系相对融洽(尊重每一个学生是前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基本要求)对体育课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其次,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成功与自信等)。在以往在评价体系中,比较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轻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情感体验等目标。而体育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情意性,因此,心理健康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时代性,不可轻视。最后,要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新课程对体育教学的目标首要要求就是运动参与,因而学生是否快乐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也应纳入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体育课堂教学结果评价指标的设计。“健康第一”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体育课程标准与健康课程要求必须贯彻的思想,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的指标,对身体练习的要求较高,只有通过承受适当的运动负荷、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运动技巧和健康知识才能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二、探究体育课堂教学多种评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