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教育管理

人工智能教育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教育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学模式到底是圈养好还是放养好,一直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者在探讨和实践的问题。作为在高职院校有过十多年班主任和德语辅导员工作经历的我,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学生德育工作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育工作模式――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德育工作模式下“三自”能力习惯培养的高职班主任工作模式。文章具体阐述了以上德育工作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方式,再结合当代“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描述了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习惯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圈养;放养;德育;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31-02

作为一名已经有过带班五轮和有过三年德育辅导员工作的年轻高职教师,能够带领当代的大学生一起学习、生活、锻炼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因为我能够将传统优秀的东西传递给他们,他们又可以把自身的活力带给我,让我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带着班级的学生一起飞。因此,在这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辅导员工作中,我工作,我快乐,我带班,我快乐。始终保持着快乐的心情去带一个班级,去带一帮学生,能够跟学生面γ妫心与心交流和沟通,让学生爱戴你,尊敬你。回顾这十多年的班主任岗位,因为初心未变,始终怀着这样快乐的心情去带班,所以,每届我带的班级基本都获得了院部、系部的先进班集体、文明标兵宿舍等称号,自己也每届都被评为优秀政治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也获得过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虽然这些都已成历史,但是只要自己还带班,还是班主任,我都会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针对不同年份的大学生特性,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追求完美。2015年9月,我又荣幸地成为一名的班主任。回顾、思考、总结过去这十几年的德育班主任工作经验,再加上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学习、生活等方面特点的研究,带班之初,就制定了自己的带班理念:坚持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坚持一切以培养学生“三自(自觉、自律、自学)”能力习惯为目标,坚持始终贯穿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下面我将这一德育教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经历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一、坚持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方面

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根据教育观念中关于圈养教育和放养教育的认识,我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高职学生的实际在校时间为2.5年,我将这2.5年划分成0.5年为圈养教育,再0.5年为过渡期,最终实现放养教育。

高职新生进入院校的初期,刚刚经历高考,骨子里都已经被圈养教育模式所浸透。因此,作为一个新生班的班主任来说,由于新生刚刚来到一个全新的学校,对学校的各项事务流程、规范、制度等方面都是陌生的,所以在第一个0.5年来实施圈养教育模式,是有一定的实际性和必要性的。由此,从高职新生报到的第一次班会开始,我就把这一套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给学生进行灌输,然后我就从新生的生活习惯、学习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面面俱到教学生,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一遍不行,两遍,三遍……直到全班所有人都能够知道关乎自己各方面的事务流程应该怎么去操作。具体到比如:宿舍里的个人物品如何摆放、床铺如何整理;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的评定方法和规则;请假制度如何申请;课堂和晚自修纪律;课程学习,公选课选修,补考、重修等流程;积点、跑操等。在圈养教育下,班主任就是每一个新生快速熟悉新环境的领路人和督促者。坚持贯彻让每一位新生对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教育方法,刚开始新生可能在班主任的教育后,还会不明白、不清楚一些事务操作的流程和步骤,还会不明白、不清楚自己在什么学期阶段做什么事情等,这时,作为班主任的你,一方面要耐下心来,再去手把手的教他们;另一方面,更要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今后的放养教育的学期阶段内,相同的问题你不会再来提醒、督促他们,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习惯,为今后的放养教育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三自”能力习惯的培养方面

“三自”能力习惯是由我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德育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而来。何为“三自”能力习惯?即为自觉、自律和自学的能力习惯。面对当代的“95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由于长期的家庭教育背景,都各自存在着生活贪图安逸享乐、学习不肯吃苦耐劳和性格以我为中心等问题。因此,培养当代高职学生的“三自”能力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任务艰巨。那么,我是如何来做的呢?

(一)自觉能力习惯的培养

自觉,我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道德文明礼仪方面。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在道德文明礼仪方面的自觉能力习惯。比如:自觉遵守学校、系部等各项规章制度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班主任,我是一个赏罚分明的老师,在以上原则问题上,我是一个严格的班主任,如有学生违反原则的问题,先经过前期的教育还达不到教育目的的,一律按照原则来办事,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让他们明白制度的严明性;非原则问题上,师生之间就是当作朋友来相待,跟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当中去,才能更加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二)自律能力习惯的培养

自律,我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思想、态度层面。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在自我约束方面的自律能力习惯。比如:作为一名计算机系部专业班的班主任,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刚进校或者第一学期后都有了各自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随着目前学院有线和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每个教室、每个宿舍都有相应的网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学生的自律能力差的问题就急剧凸显出来了,比如上课玩手机;晚自修除了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什么都不带,整个晚自修都在玩手机、看电影或者打游戏;中午、晚上在宿舍里面联网联机打游戏等情况日益突出,甚至到宿舍熄灯后还在继续玩电脑、玩手机,导致下午上课无精打采,隔天早上起不了床,耽误跑操和各种积点活动的参加,更有甚者,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一夜晚上,还在熬夜玩手机、打游戏。

(三)自学能力习惯的培养

人工智能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系统;传感器网络;人工智能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的集中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全面展开,“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的发展导向已经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1]。作为“三通两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丰富的成果。目前,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可以分为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两个大的类型。前者主要是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主的文件管理和共享平台[2],其中较为成熟的产品包括Dropbox、GoogleDrive、AmazonCloudDrive以及国内的“瀚海星云”校园服务平台和“筋斗云”等基于云存储的文件共享系统,主要是解决教学资源数字化之后的存储和传播问题。而后者着重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师课堂授课的多媒体支撑平台,主要有BlackBoard、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3]。这类教学平台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与共享发展到与教学过程紧密融合,成为师生交互、多媒体展示、作业管理、学生反馈于一体的软硬件教学服务系统,这类系统也是今后教学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对于体育学科来讲,目前的主要研究也集中在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方面,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B/S模式的教学管理平台,突破了C/S架构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局限性。文献[5]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Internet的面向高校体育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的互联互通特性,为师生双方提供了网络教学的环境与平台。在文献[6]中,作者将物联网引入教学管理中,通过物联网收集教学信息,辅助课程的教学工作。可以看出,上述教学管理平台依然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分享为主要目标,未能针对体育教学中肢体动作与课堂知识讲授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以动作为主的学习和训练过程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监督和反馈。另外,在计算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电子和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疗保健的发展。一个由多传感器组成的无线体域网可以辅助医生对病人进行初步的远程问诊[7]。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不但给网络的边缘设备赋予了更智能的表现,也在辅助诊断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进展[8]。在个人健身和医疗保健等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姿态模块(包含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等)来识别、监测人体的动作,并在社交网络或运动社区中与他人分享。由此可见,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电子技术辅助运动和锻炼成为可能,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面向多用户的运动监测系统。其目的是方便指导者监测运动参与者的肢体动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体育锻炼场景中获取专业指导困难的问题。这种系统可以部署在体育课堂等场所,指导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每个参与者的锻炼情况,包括动作类别是否正确以及动作次数和频率是否合适。本文针对这一内容,采用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网络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与开发了一种可以同时应用在室内和室外的体育学科肢体动作类教学的综合化辅助管理平台,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肢体动作类教学科目难监管的问题。具体来讲,本教学系统具备以下功能及技术特征:(1)采用基于MEMS的运动传感器记录人体运动信息,该传感器节点具有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的特点。(2)采用支持大连接量的通信方式,以实现同时对多用户的动作监控,从而实现只需少量指导人员即可掌握多个用户的运动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3)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动作类型的识别,以适应一个场景中不同用户开展不同运动的情况,让指导者能够一目了然地得知每个参与者的动作类型。(4)借助频率分析工具,实现对动作次数和动作周期这两个重要运动指标的计算。对于持续时间或动作频率不合理的运动参与者,指导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导,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锻炼效果。

二、人工智能教学平台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文设计了体育教学管理平台结构图(如图1所示)。整个教学平台主要由3个子系统组成:运动数据捕捉子系统、智能云计算管控子系统和智慧课堂子系统。下面对这3个子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运动数据捕捉子系统运动数据捕捉子系统由9轴加速度传感器网络为核心组件,每个学生或教师根据所做动作的不同,在身体不同位置佩戴若干相互独立的传感器节点,这些传感器节点能够收集相应的动作信息,并通过传感器网络(比如Wi-Fi网络、蓝牙或者是物联网)将数据通过Internet传输至云计算服务器。

(二)智能云计算管控子系统云计算服务器收到运动数据后,会按照如图2所示的流程对数据进行处理,整个云计算服务器的功能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功能模块:数据接收与预处理模块,数据智能处理模块,训练效果评估与预测模块。数据接收与预处理模块主要负责将接收到的自传感器网络发来的原始运动参数和数据进行预处理,以便于后续模块的计算和应用。具体来讲,首先对所收到数据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即判断该数据是否为注册用户所发,并记录该用户的身份信息。随后判断数据的种类,看是单个传感器数据还是由多个传感器共同组成的数据。如果是多传感器数据,需要对这些多组数据进行融合,去除冗余信息,接着对多维时域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形成单维数据,并完成原始传感器数据的预处理工作。数据智能处理模块收到经过预处理的数据之后,首先利用支持向量机技术(SVM)判断学生所做动作的种类。识别到动作种类后,根据动作的不同,从多维传感器数据中选择出与运动周期最为相关的轴,并利用这一关键轴根据运动周期对运动数据进行划分,即将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数据段,每段表示运动的一次完整周期。接下来,分别计算该学生本次训练动作的次数,并根据教师的标准动作,利用深度学习理论,与学生训练的动作进行对比,对学生训练的准确度和完整性进行评估。最后,根据偏差理论,对学生训练中动作的偏差和不足进行衡量,并给出动作偏差较大的具体细节。在此基础上,训练效果评估与预测模块首先读取该学生的历史训练数据信息,并与实时训练数据进行对比,以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作为输入参数,利用多层神经网络算法,以训练目标作为输出,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估,再进一步根据评估结果和历史训练信息,利用伪贝叶斯预测算法,对下阶段的训练计划进行调整和制订,最后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生成可视化的运动轨迹和参数图表。生成的数据将储存在云服务器中,供教师和学生随时读取,以起到对学生训练进行监督的目的。

(三)智慧课堂子系统这一子系统主要负责分享数据、师生互动等功能,包括智慧教室、教师终端和学生终端等。其中教师可以在教师终端中作业,上传训练方案与所需训练动作的标准化数据等,利用偏差评估结论分析出所在班级学生的普遍训练问题和个别问题,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授课重点。而学生终端上则可实时查看自身训练的情况,包括所做动作的种类、数量、周期、标准状况等参数,让学生的训练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师系统,展示出学生的综合训练状况,并结合学生运动时传感器记录的运动轨迹,向学生讲授训练的不足和动作的偏差。最后根据智能算法给出的预测和训练方案以及学生的实际训练状况,为学生制订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并在教学系统中。

三、实验与思考

人工智能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主要课程 网络工程 数字媒体 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师

一、前言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社会生产力也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在教育管理中,如何使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变得非常便捷、舒适和高效,更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教育管理者必须培养全体师生员工懂得网络技术势在必行,例如,搜索网络便可查出自己所需要的大量重要信息和资料;在网络上你就可以看书、查未知领域的资料、听名校名师的精彩讲座等,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办公软件来处理一些日常事务,避免琐碎与繁杂。计算机网络管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部分,并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管理者必须了解计算机领域,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了解计算机领域,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所谓计算机就是一种按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装置。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计算机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和辅助教育,娱乐与游戏等领域。

在业余时间,对于计算机管理者,最好了解和学习一些基本课程。

主要课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近年来,教育管理对人才的要求有:

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2. 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 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

4.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5.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三、教育管理者必须了解计算机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领域广阔的专业,下分多个学科方向。如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等。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洞察当前计算机迅速发展的方向:网络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在当前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突出。

——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就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研究和网络设计、实施和维护有关的概念和客观规律。该学科方向有其明显的特征,首先是有非常明确的网络建设目标,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必须确定。然后,工程有详细的规划和正规的依据。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是地方标准等等。

学习网络工程需要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接受网络工程技术应用的基本训练,同时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该方向的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信息与网络安全、通信软件设计等等。

网络工程所做的事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样数字媒体技术也一样。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势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等的统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数字媒体(即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比如数码相机拍的照片、摄像机拍的影像、音乐、图像、动画、用3D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动画角色等等。简单来讲,“数字媒体”一般就是指“多媒体”,是由数字技术支持的信息传输载体,其表现形式更复杂,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互动特性。

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成为全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例如:英国高度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每年的产值占英国GDP的8%。美国权威统计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数字媒体产业在美国已发展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了解,美国现在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细化、全球扩张。

数字媒体技术学科方向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媒体中各类媒体的基本知识和行业知识。主要的课程有:C++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基础、计算机游戏基础、JAVA语言、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等等。

四、教育管理者必须培养社会高需求尖端人才

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仍将供不应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各大研究所、国防等重要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有数据表明,我国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15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在中国十大IT职场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五、结束语

新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教育管理者要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更要要有符合当代高校的创新理念,培养先进管理人才时,要不断加强实训和各种技能比赛。教育具有多元化,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只有不断地更新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好优秀的员工和一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移芝,罗四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尧学等.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人工智能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虽然全国部分高校在计算机应用于体育领域里已开发了不少项目,但是在建立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和管理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才刚刚起步,对于建立体育计算机的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应该注意的问题了解的不多。基于此点,本文论述了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管理体系及其特点,并简述了其发展前景。

(一)高等学校体育计算机应用管理体系

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硬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群众体育管理系统、体育课余训练管理系统、体育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教师业务管理系统、学校体育办公文件管理系统、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管理系统、其他体育活动管理系统)。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管理体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全面性。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管理体系包括了高校的教学、群众体育、课余训练、科学研究、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而各个子系统又有许多功能模块组成。例如,体育教育管理系统由学生体育课成绩等,并且配有统计、分析功能。使体育计算机管理科学化、系统化。

2.经常性。高校体育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等工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是经常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能比人工为体育管理者提供更快、更全面、更正确、更及时的服务,省去了大量的手工查分、汇总、制表、打印等工作,便于查询、修改、储存。例如查询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只需输入学号或院系、班级、姓名就能显示和打印出该名学生的各个学期的成绩。

3.周期性。高校体育工作许多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例如田径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工作,一般都是一年一次,用人工进行编排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有浪费时间。如果用计算机进行,只须修改日期、人员、裁判员运动员等少部分就能打印和使用。

4.边缘性。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体育科学密切结合的结果,开展体育计算机的应用就是两种科学技术的结合的过程。因此,要重视两种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搞好体育计算机应用的研究。

(二)实施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的领导。此项工作应有体育部(室)主要领导及有经验的中级、高级教师组成。主要职责就是制订计算机应用方案、实施方法、经费使用、人员配备及人才培养,并解决实施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体育计算机应用管理的一系列特点,要求有一个多层次、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群体。有高级程序员(负责体育系统的设计、体育系统的实现、优化、应用,全过程的活动)、程序员(负责系统的实现、优化和应用)、操作员(负责体育系统的应用)。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管理要搞好,各类人员的知识、智能群体结构应合理。因此,必须注意: (1)在计算机软件人员中,必须注意培养负责体育系统开发和日常维护及优化的高、中级人员。

(2)在体育系统应用的人员中,要重视操作员的培养,为中、高级人员配备必要的助手及满足日常体育信息的输入、应用操作的要求。

(3)由于体育计算机应用的边缘性,在培养上述各类人员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具有相应水平的硬、软件知识及各类体育知识,使他们能够逐步发展成为不同层次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双学科的边缘人才。

3.增强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由于计算机在高校体育领域应用的项目越来越多,范围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已开发的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地不断完善,将对计算机在体育上的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有二次开发系统的思想准备,增强软件的可维护性、灵活性和可移植性。

4.预留数据接口,为信息高速通道的开通做好准备。体育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有着密切而众多的信息交流关系。随着计算机在各部门更广泛的应用,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以及信息网络的开通,学校各个部门及学校之间的更大范围的联网,体育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孤立和封闭起来,除了从系统内部收集、使用数据外,还要从系统外部、其他体育管理系统收集信息和数据,实现体育信息和数据共享。

(三)高校体育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高校体育计算机管理应用信息系统发展有三种类型:

1.高校体育事务处理系统:高校体育底层管理系统。高校体育事务处理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反映了事物的过程,主要目的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人力处理大量的手工劳动,高校体育事物处理系统主要属于较低层次的体育管理。

2.高校体育管理信息系统:高校体育中层管理人员使用。高校体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把高校体育各个子系统集中起来,形成全面的高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它是以高校事务为基础的,更多地涉及到管理功能。高校体育管理系统是一系列经过组织处理过程,为高校体育中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各项活动和作出决策的信息。高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属于较高层次的体育管理。

人工智能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岭南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要:结合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及东软睿道软件学院的建设过程,介绍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协同创新改革的有效解决方案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提出建立一系列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师范院校;地方院校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粤教高函[2013]113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4YJCZH16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11JXN026)。

第一作者简介:吴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wutao@whu.edu.cn。

0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存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4],迫切需要以协同创新为驱动,进行新型应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目前计算机人才市场呈现伪饱和状态[5],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供求结构性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自身定位,在分析地方实际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地方院校特色、拥有制度保障并能促进建立师范和非师范方向共赢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在按需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学生就业市场、辅助地方经济产业转型、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特色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学院采用国际通行的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模式,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学生毕业时的流向分为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3个类别,以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特长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研究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探索创新改革的方案,从学习环境、工程能力、师资队伍等方面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从而实施“宽口径、厚基础、有特长”的创新特色教育。

2 创新特色改革的方案

据调查显示,2009届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3个方面分别为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6],地方师范院校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创新特色改革。

2.1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学院采用“2+2”的培养模式[7]。考生在高考时报考计算机学科,入学后前2年不分专业,只进行学科大类培养,第4学期末开始专业分流,在最后2年接受专业培养。课程以专业限选课为主,按照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等方向拓展学生知识面。

1)兼顾基础性与前沿性,保证教学与科研协同创新。

计算机专业具有理科和工科交叉的特性,表现出科学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并存等特点。计算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具有超前性,学院要设置一些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前沿的课程,以便学生毕业工作时能够迅速适应行业的发展,如计算机前沿知识讲座、物联网概论、云计算、计算机游戏开发技术、手机开发等。

2)兼顾科学性与技术性,保证专业与学科协同创新。

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工科专业,该学科需要较深的理论基础,也具有极强的实践背景。以数据库系列课程为例,从基本的数据库原理到实用的数据库技术,再到商用大型数据库技术以及高级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甚至是最新的大数据,内容深浅不一、繁简有别。

3)兼顾师范性与综合性,保证师范与非师范协同创新。

地方师范院校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同一专业中,既有面向传统教师教育的师范类方向,也有面向工程教育的非师范方向。以人工智能新技术为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因此,师范教育类学生主要开设机器人课程,阐释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新技术,同时也有非师范类技术课程讲授。与此对应,软件工程类的课程以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与软件应用为主,网络工程类的课程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应用为主,同时,也要兼顾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增加与师范教育有关的部分课程。

4)兼顾地方性与区域性,保证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

粤西是广东省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隶属于泛珠三角的边缘,IT企业较少,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产业发展缓慢。岭南师范学院地处粤西,主要培养应用本科人才,服务粤西的地方经济发展。随着广东省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批重点项目开始启动,计算机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参与和推动粤西IT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为泛珠三角地区同类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提供示范作用。

2.2 教学体系改革

学院将学生按照教学体系定位分成师范类和非师范两种,建立灵活的选课机制。在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中,我们强调以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强与中小学或职业学校的协同创新;在非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中,强调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创新。针对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中小学广泛需要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竞赛方面指导教师的情况,我们新建了机器人实验室,并建设有软酷卓越实验室、奥翔湛师实验室、湛江市软件研究所专业实习基地以及湛江市档案局大学生实践基地;加强与湛江市教育局、科技局以及信息产业局合作,建立若干个中小学信息化示范基地。针对非师范类软件外包服务方向学生的需要,我们以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东软公司的协作;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企业(东软广州基地)为主、学校辅助,教学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提供;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项目实践,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3 实践体系改革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来自于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在加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学分和创业教育学分;构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第二课堂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与产业发展及企业岗位需求进行适应性融合。同时,学院从计算机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软件人才需求出发,引进东软集团、东聚电子科技集团、广州传智博客有限公司、广州拓胜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业内企业的实训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利用正常教学学期的期末和寒暑假结合,每学年构成4~8周的实践小学期,基于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单项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创新能力4个不同层次能力,建立包含实验教学、工程实训、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内,覆盖计算机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多层次开放式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司和企业独立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确保实践上实现零距离就业;此外,成立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及创新发展平台。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拔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努力为拔尖学生创造精英型人才的培养环境与实践条件,积极培养精英型人才和特色人才。

2.4 评价体系改革

学生评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8],这既是学生作为教育受众的权利,也符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要求,但却与教师教学的自由存在内在关联与矛盾。因此,学院需要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将学生分为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对于不同的培养定位,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以工程技术类为例,针对非师范应用工科人才的特点,我们在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旨,以职业规格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学习借鉴国际软件人才的培养经验,按照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和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评估与激励体系,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 创新特色改革的实施

岭南师范学院与东软集团共建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中开设软件服务外包新方向,2013年9月正式招收首届学生,试图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推进学校计算机专业转型,加快新型应用工科人才培养。在建设过程中,学院以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强化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新赋予理论、实验、实践、实训、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以新的内涵。

3.1 保障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院以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活动的IT科技节为载体,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能力与特长的培养;依托广东GDICPC软件设计大赛、中国软件设计大赛、国际ACM程序设计竞赛等学术科技活动以及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认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意识,建立专业素质拓展体系;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融科研、教学、创新活动、培训、技能鉴定与技术开发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开放性实训基地;新建软件开发校内实训中心,按实际软件开发流程对学生进行实际软件开发训练;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东软集团等共建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研发中心,通过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贴近岗位的要求。

3.2 保障工程能力的培养

学院大幅度增加企业实际应用内容和实际案例课程,摒弃过时落后的标准化的教材与课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与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共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

3.3 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院大量兼职聘请在工业界一线资深工程师作为教师授课和指导,构建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多元结构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专职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培训和软件项目开发等方式,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建设具有双师型特长,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能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授课教师或兼职指导教师,使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要求。

4 创新特色改革的成效

在协同育人方面,学院通过举办IT科技节引入企业,进一步丰富校园科技文化生活,推动IT前沿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树立正确的校园IT理念,促进学生与IT产业的沟通,营造良好的产学研氛围;使大学生理解科技内涵,了解科研规律,感悟设计智慧、激发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协同育人的实验教学特色鲜明,提高了学生在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效果显著,科技创作与竞赛成绩优良。近年来,学生考研率明显增长,就业率稳步上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在校生在各项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领先于同类院校,其中省级以上竞赛获奖80余项,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蓝桥杯Java/C/C++软件开发本科组竞赛、全国多媒体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广东机器人大赛等。

5 结语

伴随着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内涵的延伸,学院努力建立并完善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拥有制度保障并且能促进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和谐共赢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结合岭南师范学院的实际,探索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若干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一般的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性的参考意义。下一步笔者将以建设岭南师范学院东软示范性软件学院为契机,以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为基础、实践主导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 金其桢. 论盛宣怀“西学中用”“实学实用”的教育观和人才观[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5): 90-94.

[2] 金义富, 邓明, 孔艺权.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1(14): 12-16.

[3] 彭昱忠, 元昌安, 李文敬, 等. 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3(15): 98-102.

[4] 文斌, 吴丽华, 韩冰, 等. 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13(11): 91-94.

[5]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6]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 (2013-09-30)[2014-09-13].http://mycos.com.cn.

[7] 金义富, 胡文泰, 杨志华. 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22(6): 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