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教学情感 教学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一些老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总是对教材中的每首诗词按照介绍作家背景、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分析诗歌、背诵默写诗歌等环节按部就班教授学生,到了高考复习才发现,之前所讲解的知识除了积累一些诗词名篇之外几乎作用不大,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我国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学习存在兴趣不浓厚的现象,此外,学生的阅读面较狭窄,知识的积累不足。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将阅读古典诗歌作为爱好,很多学生甚至是被迫进行阅读,内心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失去了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就使得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时,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很少同教师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的迁移受到了限制。

(二)教师的教学目标功利。

近几年来,对于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几乎成了必考题,就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目标变得比较功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切都以教材和考试的重点为基础展开教学,只是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将这些知识记下来并且加以背诵,应付考试。通常都是考试考什么学生背什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么欣赏古典诗歌中的美,领略古典诗歌中的美。

二、提高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诗歌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二)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信息。这些提示性信息很重要,有的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例如:朱庆余的《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只看这首诗的内容,似乎只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中的“近试”,我们就知道是作者朱庆余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好友张水部比作新郎,从而含蓄地表现自己应试时内心的不安与期待,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考试过关心情。还有典型的例子,如张旭的《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是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是诗歌。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明确地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例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歌,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达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例如,严蕊的《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回想初中所学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苗描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超越世俗的感情。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育;问题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育的概况

1.从教育内容来看古典诗词的教育情况

在语文古典诗词的教育中,一般主要注重的是这篇古典诗词诵读、背景的介绍、意境的分析与相对应的思考与领悟。这些将是语文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基本固定的模式。

2.从美育的主体来看语文教育中古典诗词的教育情况

在语文美育教学观念引导下,在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之中,一般主要关注教师在教学、自修以及观念上的不断提升,但是对于与学生相关的策略则是比较少的,而且也没有形成一个具体而严明的引导。

二、当下高中语文在古典诗词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中缺少一定的动口环节,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只有简单的诵读是动口的环节,而且这一方式基本属于唯一的方式,而老师在这一方面安排的时间也是比较少的。其次,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缺乏对于诗词中真实情感的一种领悟,而教师忽略在教学中整体形象的分析以及较为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则让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活动起着一个组织与引导的作用,是传道、授业以及解惑的集合者,这就需要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在实际教学之中,不免存在着一些教师专业修养有待加强的情况,而且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同时还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美育教学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今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美育教学带来的乐趣。

三、改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方式

1.加强对于古典诗词审美意识的重建

语文美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古典诗词的教育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去感受古典诗词中的美好,形成一种自发自觉、循序渐进的审美观念,让学生逐步学会肯定审美、追求审美,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去创建审美世界,让他们的感情可以向更高尚的一个阶层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念。

2.加强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的掌握古典诗词,就要学会理解古典诗词中的美。首先,需要培养学生一种审美的感觉力和审美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阅读古典诗词中可以更加敏锐地抓住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并且在审美感知力的帮助之下,将所感知的审美因素进行加工,形成一种整体的审美形式,成为自己的画面。其次,还要加强对于学生审美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调动,让学生的审美思维更加的完善,从而将古典诗词中的美好形成自我的认知与意识,才能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之中,真正地领悟审美,提升自己审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申仕珍.浅谈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

[2]彭玲.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现代语文,2004(12).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高中语文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是闪耀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当然,这一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以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为前提的。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文学知识、专业术语,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性鉴赏。

一、组织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背景材料

相关背景材料包括诗人的人生历程、当时的创作情境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对相关背景材料的了解能够让学生直接地触碰到诗人的灵魂,了解其写作意图,从而客观地解读文学作品。这也就是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论观。而知人论世要建立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把相关背景材料作为加深理解文本的工具,不能主观地凭借相关背景材料给予作品先入为主的论断。不仅如此,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途径并不是通过教师直接宣讲,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收集资料。据《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导》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缺乏或严重不足的现象。”那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材料,团结协作、取长补短,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取得高效优质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借助专业术语深层次解读诗词

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其实不然,对专业术语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品味诗词,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词不达意的困难,使他们针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性语言更准确生动、更具文学色彩。例如,我们积累了一些有关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专业术语: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用典、反衬、烘托、象征、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如果学生能够分析出李煜《虞美人》中无休无止的“春花秋月”和转瞬即逝的“往事”的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的对比,就不难概括出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从而深切地体会到词人满腔的愁情与亡国之恨。除此之外,有关古典诗词的专业术语还包括一些描述诗人情感的语言。例如,忧愁、孤独寂寞、恬淡、闲适、忧国忧民等等。如果我们用闲适、恬淡来准确生动地概括陶渊明《归园田居》所描述的诗人重返田园的心情就更准确生动了。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鉴赏诗词的过程中背诵诗词

能够让学生更快更熟练地背诵诗词是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实现这一重要的教学任务,对诗词浓厚的兴趣是首要条件,其次要求反复诵读诗词,最后要求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三个条件相辅相成,正如《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提出的“文章鉴赏吟诵说”的观点:“在文学鉴赏中,(诗文的吟咏)有助于鉴赏者培育审美的心理功能,从审美的眼光关照作品,更好地入情入境把握作品的精奥及其多元的美学特质,从而显示了它在文学鉴赏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意义。”而学生自主地阅读鉴赏诗词,使得以上三个条件得以充分实现,背诵的任务也就自然显得轻而易举了。

四、引导学生探究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正如《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在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时主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历史观念与现代观念统一”,当然,这也是和前面所提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相吻合的。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为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遗产、民族精神而喝彩。我们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除了引导学生品味词作本身的精华,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为赤壁的雄壮而惊叹,为三国英雄的英勇和智慧而折服,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而喝彩。当然,人类文明一直在不停地向前发展,现代观念难免有与古人思想相冲突的地方,我们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在阅读鉴赏柳永词作之时,还像当时士大夫一样视柳永词为艳词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今天就应该公平地还柳永应有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他在词的形式、题材、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赋予古代作品新的时代精神,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新的观点毫无根据地强加于古典诗词,只有作品本身才是我们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根本。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既要做到知人论世,又要做到以文本为中心;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要注意解读文本的合理性;既要汲取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精髓,又要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真正地实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层次地研究性鉴赏。

参考文献:

[1]程振响,王一军 主编.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在长期的不断发展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应高考考纲要求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为了高考成绩而服务,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单纯的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盲目的去背诵。虽然在此模式的教学下学生在高考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些能看到的分数上的效果不能掩饰了学生即使花了大量时间去背诵古诗词,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也不懂学习古诗词的意义,教学的真正效果没有实现,对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存在着相当的缺陷。因此,改变古诗词教学的误区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误区

(一)忽视了古诗词的熟读成诵

诵读是我国从古至今最为传统、最为有效地读书的基础方法。宋代朱熹曾在《读书之要》之中说过“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然后有得尔。”可见诵读古代的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因此,学生要想学好古诗词,首先就要会诵读。

现今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看重学生能否将古诗文背下来,在学习方法和过程上有所忽视,学生只需要可以背诵某些重要语句就可以了,导致了古诗词学习在基础上就存在了很大的误区。而在对高中的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发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让学生们大声诵读,体会作者在古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的灌输自己对古诗词的基本感受,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产生了很大的误区。

(二)忽视了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

古诗词学习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可以背诵,并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能理解古诗词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和意境。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分数,让学生去背诵那些易考的重点诗词句,还让学生不厌其烦的做历年的高考古诗词题目,这样不仅太浪费时间,而且没有让学生们从整体的角度上把握全文,学生们虽然背得了几个诗词句子,可是却没有在整体上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当时作者写作的心情,不能理解古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意境,这已经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三)忽视学生对意境的理解

意境是指古诗文中蕴含作者当时写作的感情和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对语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说是对作者意境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意境才能算是真正懂得了古诗词的真正含义。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忽视了意境的重要性,在对学生的讲解中也只是单纯的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误解了古诗词真正的意思,失去了古诗词真正的涵义,而且让学生们没有实际的感受,无法想象作者寄予在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

(四)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应试教育环境严重影响了高中很多科目的教学本质,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对高考过度重视了,认为高考的成败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发展。高中语文的学习受应试教育很严重,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选择牺牲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就是因为这样,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就喜欢采用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师只是根据历年语文考试的重点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真正理解,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本质时产生了偏离,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使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走入了一个“背多分”的误区。

二、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一)熟读成诵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中就可以看出诵读的重要性。在语文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经常进行感情的诵读,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们对古诗词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诵读习惯,使学生们在进行有情感的诵读中,体会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

(二)加强对古诗词全文的背诵

学生在对古诗词全文背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从而才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具体含义,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词。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可以理解为对作者蕴含在古诗词中意境的学习。因时代背景和情感环境的差别,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将自己代入到古诗词的意境当中,真正的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情感的升华。

(四)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古诗词

前文已经说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习古诗词真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古诗词,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起一个辅助和引导作用,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强行要求学生们去死记硬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有利于古诗词的学习,走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杨彩云.新课改下如何搞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考试周刊,2013,(55):28-29.

[2]莫兰花.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外阅读(中旬),2011,(5):254-255.

[3]郑建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困境研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7):61-61,62.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误区;改善措施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古文、诗歌辞赋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流中流传至今成了我们国家文化的精髓。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就是重点的学习对象。现在,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方面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困难,存在很多问题,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1.忽视古诗词的理解

在新课标的大纲规定中,好多古诗词都是需要背诵的。有些老师的教学思想就是想达到最终背诵的目的,却忽略了在背诵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在不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记住的文章是禁不起时间考验的。要在多读的同时理解背诵,才能加强记忆。

2.课堂气氛不活跃

在老师和学生的印象中,古诗词学习往往都可以用沉重来形容。老师苦恼古诗词的教学,是因为方法不对,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是因为老师的教学不吸引人。老师和学生都不积极的状态让古诗词的教学进行得更加艰难。

二、改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1.改变教学模式

想要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就是要在教学模式上下工夫。摒弃从前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的方法。第一,需要老师掌握好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根据写作背景来分析文章;第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让古诗词的学习不再乏味,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第三,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多读、多背。

2.让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教育界最推崇的教学方法,古诗词的学习也不例外。老师要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自己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自己查找有关知识和一些词语的解释。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老师要通过新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真正的认识,从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

参考文献:

[1]邓德刚.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