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范文第1篇

20世纪4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粗放发展、城镇化盲目扩张,引发的清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催生了都市农业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后,在“绿色产业回归城市”、“城市与自然共存”、建设“田园城市”的呼唤和实践探索中,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多功能的都市生态农业,逐步成为城市化国家和地区统筹解决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有效手段和模式。

新世纪以来,随着快速城镇化对市民“菜篮子”、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等要求的提高,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农家乐等新型农业形态在河南省都市区蓬勃兴起。

2002年,郑州市率先提出《河南省郑州市环城“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规划》,之后洛阳、开封、许昌、焦作等市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都市型农业探索与实践。以河南丰乐园实业有限公司、郑州毛庄绿园实业有限公司(原郑州毛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一些城市蔬菜批发市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乃至旅游服务企业,开始在市区和郊区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特色畜禽养殖基地和客户餐饮、休闲、观光功能区。

2004年后,在“国家森林城市”、“林业生态省”等战略指导下,河南各地纷纷开展创建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活动,不断探索都市农业的实现方式。2012年按照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部署,河南各地进一步因地制宜地提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按照“基地园区化、园区景观化、田园生态化”的建设理念,围绕优质粮种、绿色蔬菜、现代渔业牧业、花卉苗木、生态果园、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林等产业,涌现出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业园、标准化农业基地等多种形式的都市生态农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穿国家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总体布局后,河南省各市纷纷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产业支撑载体,着手打造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辐射城市郊区及周边部分县(市)的“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规划建设一批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生态走廊等为主题的都市生态农业园区。201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并将之视为深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抓手。这标志着河南都市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自觉和理性发展的新阶段。

关于都市生态农业的内涵,学术界尚无一致观点,但对都市生态农业所遵循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的本质[1],则是广泛认可和肯定的。根据对国内外实践的调查研究显示,都市生态农业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装备和经营模式,系统开发都市内部及其周边城市化区域的农业资源,创造都市需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农业形态。

根据河南省正在推进的“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部署,都市生态农业是河南都市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系统梳理河南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现实需求,为加快推进河南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河南实施都市生态农业的宏观需求

2014年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产业圈层分布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2]。这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而且是河南省抢抓城市化提档升级的历史机遇寻求破解“三农”问题之策的重大战略,是河南省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的需要,更是探索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的“四化”协调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1 河南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都市生态农业探路

都市生态农业以资源集约、技术集约和劳动集约为特征,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园、农技研发服务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等载体,都市生态农业在新产品研发、新服务开发、资本运作、市场拓展等方面拥有较强的优势和能力,必将在绿色、环保、优质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系列化休闲服务开发与提供等方面竖起良好品质和品牌形象,并创造出丰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这对于理清新型农业现代化内涵、要素条件、组织模式、发展机制、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以及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试点探索和示范带动效应。

2.2 提升河南综合竞争力需要都市生态农业支撑

当前,国家强力推进的跨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河南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都市生态农业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全方位、宽领域的产业发展空间,而且具有高科技、高品质、高投资、高回报的盈利空间,使其有能力成为河南最具吸引力和投资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在资源紧缺、环境脆弱、生态恶化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河南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迫切需要都市生态农业以其强大的城乡资源集聚力、全产业链发展力、生态环境修复力,创造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优质的生态。

2.3 加快城乡一体化需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都市生态农业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新的产业支撑和产业联动平台。都市生态农业与城市工商业结合,形成“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或“劳作、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不仅可以促进城乡资源、技术、资本、信息、人才、文化交汇融合,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合作联动,且可以发挥城乡比较优势兼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丰富城市产业形态,促进推动城乡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些既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的过程,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追求。

2.4 城市空间拓展需要都市生态农业开创

都市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采取“点缀、板块、圈层”的网络化空间布局,既可满足城市间隙绿化、功能区独立、绿色空间交相辉映的需求,解决“灰色城市”问题,又可为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展销”提供多样化空间,为国内外投资与项目合作提供巨大空间。

在河南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依托大农业、大市场、大贸易,都市生态农业凭借其优质农副产品、休闲服务、生态景观,不仅可以吸引国内客商,而且可以招揽国外客户,在拓宽城市国内市场的同时开辟国外市场出口创汇,实现都市区发展空间的全方位提升。

3 河南加快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微观需求

3.1 城市生态系统重建需要都市生态农业滋润

近年来,一些城市出现的“雾霾满城、暴雨淹城、污水绕城、垃圾围城”问题,表明这些城市生态自我调节系统已经紊乱甚至瘫痪。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不仅需要城市绿地、排水管网、垃圾处理、生态走廊等人工调节设施的系统规划建设,更需要都市生态农业修复生态、循环利用资源、调节小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3]等方面的自然调节功能。同时,从机制扭转城市产业膨胀引发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需要将都市生态农业以自然绿化带和生态功能区方式嵌入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3.2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需要都市生态农业引领

目前都市农业主要停留在生产主导、服务低档、经营粗放的城郊型农业阶段,产品加工度低、产品标准化率低、科技含量低、价值增值不高、市场渠道建设滞后等问题急需破解。都市生态农业靠近技术源头、市场主体、内贸枢纽、外贸港口,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功能多元等优势,借助其科技服务链、产品供应链、营销渠道,不仅可以用现代科技与装备提升传统农业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用都市文明改造郊区农业的产品结构、服务品质和文化承载,全方位提高农业的多元价值创造能力,重塑城郊农业的产业内涵和服务功能。

3.3 保障都市区“菜篮子”需要都市生态农业

都市生态农业不仅有遍布郊区的规模农业,还有散布于都市内功能区隔离带农业、生态廊道式农业、屋缘(屋顶、阳台、宅院)式农业等形式,它们能以其自主性、灵活性保障“菜篮子”供应总量平衡。例如,都市内的开心农场、生态农庄,可以为那些想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果蔬却没有条件的人们提供实现愿望的机会;屋缘农业、市民农园可帮助市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节省食物开支[4];温室大棚、无水栽培、立体种植等设施农业,可以应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农艺设施,常年生产供应洁净、时令、新鲜、优质、无公害的果蔬、肉、蛋、奶等,可以有效平滑菜品供给的季节性波动,平抑物价。

3.4 装扮都市区“花园子”需要市区屋缘和近郊生态农业

农地生态价值的提高,有助于从机制上扭转城市化造成的城乡边缘区生态环境失衡的现象。分布于屋缘(屋顶、阳台、宅院)的观赏性园艺、温室蔬菜和花卉可以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处于城市近郊的都市生态果园,可以充当城市的藩篱和绿化隔离带,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和摊大饼式地连成一片;生态果园作为“都市之肺”,能有效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河南实施都市生态农业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变河南省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为河南人民提供宜业、宜居、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的指引下,河南都市生态农业将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和重要引擎,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型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09(7):77-81.

[2]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N].河南日报,2014-02-28.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参考值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695-02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是使尿样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和电阻抗原理,通过前向散射光(Fsc,forward scattered light)和荧光强度(Fl,fluorescence)及电阻抗大小的信号来区分尿液中的有形成份。该仪器具有使用简单、快速、尿样无需离心、结果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好等优点。我们用该仪器对1142例健康人的随机尿液进行了参考值调查,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日本Sysmex公司)。

1.2 样本来源:随机收集1142例健康人新鲜清洁中段尿,其中男602例、女540例,年龄2~84岁。

1.3 实验方法:用一次性塑料尿杯随机收集以上人员的清洁中段尿,严格按仪器使用说明书用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测定,每天开机后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做空白,再用Sysmex公司提供的质控液对仪器进行监控,所有实验均在取样后2小时内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F检验;相关性检验; 正态性检验(矩法);百分位P95计算。

2 结果

2.1 1142例健康人尿液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的红细胞、白细胞的结果经F检验,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分别对男602例、女540例健康人尿液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结果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结果见表1,表明上述结果与年龄相关无显著性(P>0.05),故未按年龄分组计算。

2.3 分别对男602例、女540例健康人尿液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结果进行正态性检验(矩法),其结果见表2,无论就偏度还是峰度而言该资料总体属于偏态分布,故参考值范围(单侧)采用百分位数P95计算(见表3~4)。

3 讨论

尿液检验是临床最为常用且信息量最为丰富的实验项目之一,目前多数单位主要以尿液干化学试纸条十项结果为依据,但由于种种因素往往对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其它有形成份有一定的实验误差;显微镜检查由于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耗费时间较长,对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是近年来国内引进的新型仪器,该仪器能定量分析尿液中的有形成份,所用尿液无需离心,较好地解决了尿沉渣检查难以标准化的主要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较好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公认的参考值范围,我们用UF-100对1142例随机健康人尿液进行了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测定,其红细胞结果和丛玉隆等报道较接近[1,2], 但白细胞结果较之有所增高。据文献报道,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尿红细胞、白细胞结果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2],我们分别对男602例、女540例健康人尿液测得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结果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亦表明上述结果与年龄相关无显著性(P>0.05)。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拟定其参考值范围分别为:红细胞:男0~15个/ul,女0~20个/ul;白细胞:男0~20个/ul,女0~35个/ul;管型为0~1/ul。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马骏龙.尿沉渣测定四种方法的参考值范围调查[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4):229.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 该文在对广播收听率进行理念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指数和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频率的综合评估体系,它包括当期指数、人气指标、专业指标三大坐标。这一通过平均收听率和毛评点等原始数据赋权得来的数群体系,可用于历史动态地和横向类比地描述一套频率的发展前景、成长性及波动轨迹,反映其市场定位及份额,检测其专业属性的强弱、好坏及偏差度等。它进一步可为节目、广告和听众市场等评估体系提供框架和思路,也必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在广播收听调查领域,该文有先行的探索价值,反映了当前的实际操作状况,纠正和辨析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谬误(如“黄金时段”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会在不断完善中逐渐显现出来。 【关键词】 收听率;指数;指标;评估;广播;频率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尼尔森公司成立和BBC对听众进行每日调查开始,关于广播传播效果的分析与描述就越来越被“数字”所替代。按麦克卢汉的洞见,“统计学”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说服手段”①而兴起的。“用数字说话”几乎成为每个广播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但是,“如何用数字说话”或“用数字说什么话”却是业界倍感困惑的一大难题。刘燕南博士所指的“缺乏对收视率数据进行再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善于‘剖析’数据,只能被动地、表面化地接受调查机构给予他们的原始数据或简单结论。有的在尝试数据的深度分析时,还出现一些错误”②,可谓抓住了症结。实际状况的确是:“两头有待加强,中间尤其欠缺”。“两头”指委托专业公司定期地开展收听率调查(前端)和实际应用于各种广播业务(后端),“中间”指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完整的、为大多数从业者所接受的、有显见意义的、有本土特色的广播评估体系(前后端的链接)。这种链接是对资料的整理,“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悟性阶段”。③2001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有8家单位参加的首次全国性“广播节目评估研讨会”,④应该算作该领域学术攻坚的发轫。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决不是一两次会议能够解决的问题。 目前,收听率(基本上是“原始形态”)已经成为广播对内对外、对人对节目经营管理的基本“坐标”,显现出越来越多的“货币”的味道。主要被用于这么几个方面: 1.广播节目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质量好坏的认知,据此编排节目。 2.编播人员的考核依据,也就是报酬多少的区别,据此奖“优”惩“劣”。 3.引进节目的评价尺度,也就是标价高低的定夺,据此购销“精品”。 4.听众构成的分析数据,也就是市场定位的研判,据此寻找“目标群”。 5.时段等级的划分界限,也就是广告贵贱的确定,据此“招商引资”。 6.频率实力的综合比较,也就是整体竞争的砝码,据此统领上述节目、市场、广告等诸方面的综合“战役”。 由此看来,频率整体的收听率状况的研究似乎是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归宿。尽管“既具备媒体知识背景又熟悉收听率分析策划的专业人士”⑤不愿看到这样的情景,但它还是在实际运作中屡见不鲜:不同的频率几乎在同时不同的收听率报告,都公然称自己是“第一”,且相互讥嘲对方“信口开河”(频率成为管理者偏颇的战利品);商家在广告投资前进行的调查往往问出的第一句话是“哪个电台(指的是频率)收听率高”或“你们听得最多的是哪家电台”(频率成为商家无知的牺牲品)……与其让瞎子摸象,不如直接说出“象”是什么。古代有一句话叫“大象无形”,是说至高至大的意象是难以描述的。频率整体的收听率状况恐怕不在此列,应该是可以描述和必须描述的。迅速建立一套具备“4A”原则(准确性、可接受性、可信性、可操作性)的频率综合评估体系,是实际的需要,也是整个广播节目评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曾有研究者提出“综合考评一个台”,⑥但没有把收听率的数据作为考评的依托,而局限于模糊的“意见”。上海电视台建立的所谓“电视综合评估指数(包括频道指数、电视台指数和节目评估指数”),⑦应该算是传媒在此方面的先行实践者,尽管它还有若干可商榷之处。 本文试图构建的“广播频率综合评估指数和指标”,是衡量广播频率整体收听走势、收听规模及专业属性的综合数群体系,它包括“频率指数、人气指标和专业指标”等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所谓“指标”是综合反映收听率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指数”是反映收听率“变动”的指标。这一数群体系的确立,有助于对一套频率的发展前景、成长性及波动轨迹、市场定位及份额等,在宏观层面上予以把握,使决策者、商家和从业人员在应用收听率时有相对准确的坐标轴。 一、当期指数 当期指数,是反映同一频率不同时期收听率变动的相对指标。把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与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作比较,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该频率的当期指数。当期,指本次报告期;基期,指过去某次报告期;单位时间,一般为15分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也就是把频率开机状态所涵盖的所有单位时间的收听率相加,再除以单位时间的个数。 公式为: 当期指数=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100 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D1+D2+D3+…Dn)÷n 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J1+J2+J3+…Jn)÷n 例如:把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率(以下简称“FM105.8”)2001年7月调查的每15分钟收听率相加,再除以96个单位时间(音乐台开机时长是24小时,也就是96个15分钟),得出单位时间(每15分钟)收听率的平均数为1.20。同理,可算出1998年10月的单位时间(每15分钟)收听率的平均数为1.1。如果我们把1998年10月的报告期作为基期,把2001年7月的报告期作为当期,那么2001年7月的当期指数则是:1.20÷1.1×100≈109.09。 要注意的是: 1.基期一旦确定是不应轻易改变的。如被西方新闻媒介引用最多的股票指数——道琼斯股票,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未闻有改。而当期通常指的是最近(新)的一次,也可特指某一次(但必须加时间为定语)。 2.当期指数可反映该频率不同时期总的收听状况,可作纵向的历史比较;但不能把不同频率的当期指数横向地来比,因为不同的频率有各自不同的基期,即便报告期相同比较起来也是毫无意义的。 3.指数可作为单个节目的参照,但不是每个节目都与指数呈同向、同比率波动。“一个市场指数,要它符合所有商品,是不可能的。”⑧ 4.公式中的N为什么是全部开机时间所涵盖的单位时间(一刻钟)的个数,而不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当期指数才具有普遍操作的一致性。上海电视台选取40个节目,对它自己是可运作的,但对其他电视频道就不一定可行,有的电视频道恐怕还没有40个节目。广播更是如此。股票中的指标股不是个数的问题,而是“盘子”的大小问题。⑨ 图1是FM105.8以1998年10月作为基期而统计出的1999年3月、1999年7月、1999年12月、2000年4月、2000年7月、2000的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9次当期指数的比较曲线图。图2是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娱乐频率(以下简称“FM104.3”)以2000年4月作为基期而统计出的2000年7月、2000年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5次当期指数的比较曲线图。 根据两套频率不同的历史当期指数比较曲线图,进一步甚至可画出各自不同的均线或回归线或上升/下降通道等。单就图1和图2,我们对两套频率的波动幅度和运行轨迹已经一目了然了。

二、人气指标 传播学界在解释“黄金时段”的概念时,一直默认了所谓的“方便是金”的观点,即“这一时段对于绝大多数观众的方便性”。⑩笔者认为,事实上一套频率的高收听点总是分布在该频率的黄金时段或次黄金时段;反过来说,只有高收听点的时段才称得上是黄金时段。不同的频率具有各自不同的黄金时段,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开发内容和打造策略。从历次调查的结果来看,FM105.8的首选黄金时段是中午,而FM104.3的首选黄金时段是早间。一套频率的“口碑”来自于占据着该频率黄金时段的品牌节目和新开发的高收听点的节目。描述这些时段和节目,也就是在描述一套频率的基本面和主导面。有了这些基本面和主导面,频率之间的进一步比较就大体可以进行了。 人气指标,是描述同一时期不同频率主导收听率或称黄金收听率差异的绝对累计数。把当期或某报告期位居前列的48个单位时间的收听率累加,得出这48个时段的总收听率,也就是所谓的毛评点(GRP),即为该频率的人气指标。 公式为:人气指标=P1+P2+P3+…P48 例如:FM1058在2001年4月的报告期中,位于前48位的单位时间收听率分别是12:00-12:17(7.01)、12:15-12:30(6.78)、12:30-12:45(6.07)、12:45-13:00(5.09)、07:00-07:15(4.94)、06:45-07:00(4.00)……累加后的值为11856,该报告期的人气指标即为11856。同理可算出FM1043同期的人气指数是108.43。而FM105.8在2001年7月的报告期中人气指数是99.57;FM1043同期的人气指数是111.07。据此,便有了一个较客观的比较图形(图3): 要注意的是: 1.单位时间的个数(样本数)至少是48,因为它正好占一个24小时播音的频率的50%开机时间,也就是单位时间总个数96的一半。香港股票市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股票价格指数——香港恒生指数,选取33种股票价格,是因为它们的总值占全部在港上市股票总值的65%以上。样本数太少,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甚至有鼓励只注重个别“人气节目”而忽略频率整体水准之嫌;样本数太多,则无法准确地反映名牌节目对一套频率的人气带动的实际状况。所以,“一半”似乎是一个合适的数字。 2.人气指标既然主要用来比较不同频率的收听状况,那么参与比较的频率除了必须选取完全相同的单位时间个数作为被除数以外,还特别要注意必须处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报告期。拿FM1058今年某期的人气指标与FM104.3去年某期的人气指标作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3.为什么不简单地用开机时间的平均收听率来作为“横向类比标准”,是因为各频率开机时间长度有异。即便开机时长相同,开发的时段也不同。况且广播频率的收听率在2:00-5:00基本可忽略不计,机械地计算开机的单位时间个数是不对的。 4.当然,人气指标也可辅地用于一套频率自身来比较历史的、纵向的收听状况,但这不是设计者的初衷,因为当期指数用于此类比较更全面。

三、专业指标 专业指标,是检测频率专业属性强弱、好坏及偏差度的相对差数。把体现被测频率专业属性且收听率居前的若干个节目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相加,除以样本节目的个数,再减去整个频率一刻钟收听率的平均数,即为该频率的专业指标。“若干个节目”,相对于不同的频率数目可能不一样,但必须至少涵盖48个一刻钟。 公式为: 专业指标=(Y1+Y2+Y3+…+Yn)÷n-D 例如:FM104.3和FM105.8在2001年7月的报告期中,最能体现娱乐频率和音乐频率的专业属性,且收听率居前的若干个节目的一刻钟收听率均值如下表:FM104.3取了12个节目,FM105.8取了14个节目,但所取的样本节目所涵盖的一刻钟的个数是相同的,都是48个。把上表左栏FM104.3的12个节目的一刻钟均值相加后除以12,得出0.27,用0.27再减去当期整个频率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1.35,即算出当期频率的指标为-1.08。同理可算上表右栏FM1058的当期专业指数:14个节目的一刻钟均值相加后除以14,得出0.97,用0.97再减去当期整个频率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1.20,专业指标为-0.23。 FM104.3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衔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二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成人为阻隔,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作者:柯希嘉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2009(9).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书法史料;微观;宏观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56-01

2008年7月18至21日,由中国书协和苏州市书协等举办的“2008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在苏州市相城区南亚宾馆开讲。在苏州书协华人德的主持下,书法史学者傅申、白谦慎、丛文俊、黄和考古学学者张朋川为来自各大院校的5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举办了5场关于书法史研究讲座。20日是黄先生关于“书法史料解读中的微观与宏观”的讲座,黄先生讲解了书法史料解读中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探讨了史料真伪的甄别等事宜。

一、书法史料及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关系

首先黄先生在什么是书法史料中举出五大类资料:1、文献史料(包括书法文献、书画著录、史传、文人别集、笔记、谱牒、宗教典籍、地方史志、古籍的电子检索书籍、未出版的古籍、未加整理的手稿、金石文字史料等等);2、书法图像史料(墨迹、碑、帖);3、口述历史的材料;4、考古新发现的材料;5、田野调查的材料。

书法史料的宏观:对于书法史上重大问题,涉及时代、书风、流派、思潮,对其定位、下判断,是宏观把握的事;具体研究一位书家,对书家的整体定位、风格判断、阶段分期,当然也应该视为宏观把握;也就是说,宏观把握一般都是需要通过综合史料后整体考虑的。书法史料的微观:一条重要的细节史料,可导致问题的重大突破,一个卒年、一件作品、一本佚书、一条题跋、一方印章、一个语词,都可能是整个历史发展线索中的一个重要的链接点,抓住它就可能解决悬而未决的历史线索,从而上升到宏观层面,作出正确判断。宏观的思考如果草率从事,不注意微观的支撑,对微观史料把握不准、或对书法史料解释有误,都能导致宏观的判断失误。因而,没有微观研究的宏观,常常是空中楼阁;没有宏观视野的微观研究,常常是一盘散沙。

二、如何解读书法史料的微观与宏观

在“宏观把握中寻找微观的支撑点”内容里,黄先生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考察“明代书法大势”时对朱子“字被苏、黄写坏”一语的研究。“书法大势”是一个相当宏观的题目,若没有对朱子评语的仔细考察,就无法深入理解明初书法一反宋人风气的做法。二是关于“云间派”的具体考察,结论是“明初没有云间派,它是松江、吴门两派斗争的结果”。这一研究涉及了王世贞和董其昌各自开列的“云间派名单”的比较,前者为“陈壁――沈度、沈粲――陆深”,后者为“陆机、陆云――沈度――张弼――陆深――莫如忠、莫是龙”。他认为两个名单反映了吴门派和松江派的斗争,其中“对待赵孟的态度”是两派书家的“分水岭”,而“云间派”则是这场斗争的一种结果。宏观和微观看似在两个层面,其实往往交织在一起,即便是已成为共识的观点,如若前后没有微观史料的支撑,也不能使人信服。“史料的解读要放到宏观的层面去深入”这一部分在逻辑上与前者思路正好相反,二者表现为“微观――宏观”的双向推进过程。对同一段史料解读的深入决定着研究者掌握了多少信息,这种解读上的深入至关重要。他援引了自己对赵孟研究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因为注意到赵孟的小楷《过秦论》(拓本),于是思索了赵孟写《过秦论》时“为什么会有‘寂寥’之感”等问题。站在这一起点上分析:1、鲜于枢对赵孟书法的评价;2、方回《送赵子昂提调写金经》、《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送邱子正以能书入都,并呈徐荣斋、阎靖轩、卢处道集贤翰林三学士》的诗句;3、杨载《赵公行状》等。最终得出赵孟从杭州到大都是一种“成宗召写金字经,借径文艺以致身”的活动,是二王书法进京,杭州文化圈的书法观改变大都文化圈书法观的历程属于一种“文化战略转移”行为。黄先生说:以上史料,过去研究赵孟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赵孟不是民族英雄,但他却在文化传承上起了更大作用,如果没有赵孟领导杭州文化圈完成了战胜大都文化圈的历程,很难说现在的文化究竟会如何。对“慎用二手史料,注意鉴别真伪”这一观点的讲解从的名言“我们对于‘证据’的态度是一切史料都是证据”展开。“二手史料”也是证据,只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鉴别这些史料的真伪。他谈到“史料的误用,会影响宏观判断的正确性”,并以自己研究“对联”的个案为例,说明自己放弃几则重要二手史料的原因。他还提到使用史料应该注意的另一种情况:材料的真伪有时是“隐性”的。虽然材料本身是真实的,但使用材料时宏观思路出了问题,也需要认真鉴别。他在这里列举了“碑眼看帖”,把后世观点强加给历史,造成宏观判断失误的例子。古代的书法史料有些曾经被人转引或转抄,有时可能会出现问题。不正确、不完整的二手史料,可能导致解读发生错误,甚至导致宏观上的错误判断。所以,史料要找原始材料,不能找到原始史料,那么越靠前越可靠。

三、小结:从方法论角度说,微观多用考证,即分析法;宏观多用综合,即归纳法。只有对史料正确解读,在微观与宏观间反复比较,才是科学的方法。正如先生所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证实。“细心搜求事实”就是微观地搜求和解读史料,大胆地假设常常回到宏观上来,但还要去微观地求证。当今社会许多西方研究史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视角被引进,类似的视角很多,诸如考古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美学的、传播学的等等,但我们不能忘记“一切凭材料说话”,所谓“无徵不信”是一切学问的基础。作为艺术史的书法史,与一般的历史虽有其特殊之处,但基础方法是共通的。通常说个案研究要“竭泽而渔”,也就是尽量收集可见到的史料,但我们还要推敲这些材料中的信息,唯求正确的全面解读,才有新的发展,新的视角、新的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