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第1篇

1 拨开迷雾,稳住定力;稳打稳扎,增强实力

作为“指战教官”,想要自己的“战士”专心于训练备战,自己首先得有足够的定力,能运筹帷幄。何谓“定力”?“定力”就是由自信力、自制力、洞察力、辨析力、判断力、承受力以及功力、耐力、毅力等诸力构成的“合力”。在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没有足够的“定力”,肯定会被“浮云遮望眼”,失却自我。

随着我省自主命题不断改革和发展,不少学校和老师的“定力”不是日益坚实,而是日趋疲软,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借助多种途径,煞费苦心地到处打听和搜集一些关于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就语文学科而言,所谓的“信息”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是题型,二是分值,三是模式,四是文本(体裁)。“题型”里最关注的是诗歌鉴赏有无填空题,文言文断句是选择题还是自行断句等;“分值”主要是各主观题分值比重怎样,如何赋分;“模式”实际上就是写作命题采用什么形式,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亦或新材料作文;而“文本”,最感兴趣的就是“文学类文本”和“文言文文本”,“文学类文本”是中国小说,外国小说,还是当代散文、现代散文;“文言文文本”是传记类、叙事类还是说理类。而所有这一切,哪一点不在我们复习备考范围之中?

多年来的高考成绩表明,任何学校想取得出色的高考成绩,依靠的并非那些漂浮的“信息”,而是深厚的实力。“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稳住定力,才会有信心,有底气,有策略,有步骤,有实效。学生也才会在老师有条不紊地带领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任何时候都应牢记:高考没有神话。语文学科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复习备考,努力增强知识积累、语言运用、阅读和写作的整体实力,才可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笔者以为,实力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实力的外显,离开实力而奢谈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能够全面增强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这些“实力”,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了。但是备考实践表明,想要借助几个月的高考复习来完成所有实力的提升是不现实的。所以,这就需要有明智而切实可行的策略来增强实力。

根据近些年考试情况分析,笔者以为,可以将增强实力的重点定位于识记、答题技巧与表述、写作等方面。增强识记实力,不只是夯实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加固了知识积累,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鼓舞信心。例如识记实力强,作为全卷的第一大题里的第一、二小题字音字形题就能顺利解答,这样就能让考生心里蹋实,信心大增,这样的心态是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学科水平的重要前提。还有“古诗文默写”,虽然只有区区几分,但是绝对小觑不得。这和顺利完成字音字形题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时,常读文言诗文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对文言阅读及诗歌鉴赏能力,一举几得。因而本人认为,这应是一个常抓不懈的重点。至于答题能力和写作能力,似乎是大家都不敢怠慢的问题。但真正见成效的也不多,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方法。答题能力的体现不外乎步骤清晰,条理清楚,语言简洁准确,内容全面。笔者认为,增强答题实力的有效方法莫过于进行多种仿真操练。当然,操练之后的批改、评析、修改、重做等环节也必不可少。再说写作实力,这是一块大家都不敢轻易触碰的敏感区。不说写作本身的难度,单就高考阅卷对作文评分标准的不确定性就足以让教者和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情绪。但是,不管阅卷标准如何变动,阅卷老师个人喜好如何不同,笔者认为,真正的好文章一定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那何谓“真正的好文章”?思维品质高,语言流畅优美,结构巧妙合理,这就是好文章。尤其是思维品质,这是近年来高考作文阅卷更看重的一点。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应有意思的多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多思考多修改,让学生养成全面、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多读优美语段和自己的文章,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内在实力的增强和外显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必要而适度的“重复”。

2全力以赴,多多尽力;积极配合,重重给力

高考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夙兴夜寐”“全力以赴”等来描述我们的努力程度一点都不为过。但是,思想重视与行为体现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高考复习每次都会有条不紊地“全力以赴”一番,“十八般武艺”统统耍尽,可是,到后来感觉越来越不灵验,最后常会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这样一来,原先曾经“燃烧”的热情终于慢慢冷却,“意义重大”的备考也慢慢演变成了“例行公事”。出现了这种状态,我们就该问问自己究竟“尽”了多少“力”!

其实,语文备考需要“尽力”之处很多,或许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不同学生就有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然而,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备考效果,就应当着重在以下一些环节上多多尽力。

首先,多尽力于资料选择与处理。备考不能“口说无凭”,各种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不是资料稀缺,而是泛滥成灾。面对铺天盖地的资料,老师在甄别和筛选方面多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什么呢?一是在现行高考方案和考查模式中,语文一直是“老大难“的弱势学科,常常处在被“挤兑”而且无人理解的尴尬境地,不但学校不重视,一般的学生也不太在意。如果要跟其他学科去争时间根本不可能。二是资料本身的问题。多而不精,这是现在高考复习资料的普遍特点。所以,选择优质资料帮助学生落实操练,确实是无奈而又明智之举。尽力于资料的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尽量选用优质资料,既要堵截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也不能一味迷信所谓的“名校名师”,务必坚持“以生为本”,唯“质”是求;努力整合资料。很多资料往往只有一部分试题还不错,多数试题都很一般,因而务必要“宏观把控,微观调整”,选取上乘试题,重新优化组合。

其次,多尽力于解题指导与答题示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多,也很灵活,但一些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相通和类似的。笔者认为,恰当而有效的解题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调审题意识。即便是非常熟悉的题干,也应当逐字逐句地细细斟酌。第二,介绍解题思路。即展示从审题到答案形成的全部过程。第三,呈现解题范式。不同考点和题型的解答并不相同,呈现规范的解题样式,显得十分必要。当然,呈现范式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解题“常式”,以便灵活迁移,切忌生搬硬套。

再次,多尽力于答题评析。解决问题和缺失,是答题评析的重要使命。答题评析,自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优点,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还得花费在“针对性、警示性、纠错性”等方面。“针对性”是基点,评析答题情况,一定要在认真批改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找准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重点”失误。“警示性”是要点,评析要通过剖析典型的“错例”来“警示”学生,构成学生的“心理震慑”,以加深对“错例”的印象。“纠错性”是重点,纠错是评析的重中之重,没有纠错,评析就是“浮云”。纠错,不能简单明确一下正确答案,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产生错误的不同原因,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纠错”还应当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一些不够完整或规范的答案,使之升格。这种“评析”或许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老师单方面的“尽力”还不足以高效达到复习备战的目的。以“效率”为首要目标,永远是备考复习的不变追求。简而言之,“给力”就是效率高,不“给力”便是效率低,而重“给力”则是脚踏实地地努力争取备考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们知道,备考的主体是学生,备考的终端是考试(高考),而备考的过程和形式则主要表现为环环相扣的“听(听课)”“练(操练)”“考(考查)”等。因而,扎扎实实地用信心、智慧和行动谱写不同凡响的备考“三部曲”,就是重“给力”的最精彩诠释。

2.1听课“给力”。学生听课“给力”,是保证复习真实有效的基本前提,否则备考目标难免落空。学生听课“给力”的重要特征是在聆听的同时能够展开积极思考,即呈现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课堂学习状态。听课“给力”的理想结果是“懂”,尽管“懂”只是复习的初级目标,但“懂”是“会”和“巧”的前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2.2操练“给力”。笔者一直认为,应对高考,只“懂”不“会”则意义很寥寥。不少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并非输在“不懂”,而是伤在“不会”。“懂”的未必就“会”,“会”的必定大致能“懂”。而达成由“懂”到“会”的唯一途径就是各种操练。实践表明,有效“操练”的多寡决定了复习效果的优劣。语文学科长期存在“重讲轻练”的偏颇,尤其是课堂上的操练量明显不足。从应对高考的角度来说,语文和理科科目一样,应督促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相应数量的练习。一般来说,课内的操练要比课外作业更能快速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会”与“不会”,并解决问题于“最现场”,在学生急需帮助时雪中送炭,施以援手,及时“加长”那块影响整体的“短板”。

2.3考查“给力”。学生应努力消除“厌考”情绪,积极认真地完成每一次考查,以便让老师随时清清楚楚地了解自己的情况,随时帮助自己查找知识缺口,总结经验教训。

只有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师生积极配合,才能“拨云见日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