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第1篇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这几千年来文化闪烁异彩的底色,是中华文化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微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寓居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发明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开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历史长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渐渐开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沉淀、锤炼下来的最为宝贵的东西。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这一切都是记载这个民族开展最为有力的证据。无论是夸大写意的国画笔墨还是工整呆板的装饰画,无论是外型奇特的民间剪纸还是颜色丰厚的年画,这些也都为现代的中国设计提供着丰厚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思绪。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广告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用,“现代广告”则是具有一定经济属性的概念,与每个人的理想生活都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物质需求疾速开展的今天,中国的广告业也在疾速的开展着。无论是街头、公共场所、电视网络……我们的生活都被广告所掩盖着,现代广告不只表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至直接控制着当今人们的消费方向与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具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独有的思想形式、审美方式以及更是深化到中国人民的千家万户,深化到每个人的脑海,所以广告的开展也在无形中表现了国度的开展。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史长久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传统文化给中国现代广告的开展带来了鲜明的民族个性,从而设计出的广告更接近中国人的思想,也更契合中国人的消省心理。传统建筑、山水花鸟、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古玩珍品、图章家具这些元素无疑会惹起中国广告受众内心的共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日常所见的烟酒茶点、服装配饰、汽车房产等等的广告中都会经常看到这些元素的呈现。但同时广告创意和民族文化也是互相限制的,传统文化限制着广告的诉求和表现战略,也限制着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承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差别也决议着广告战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成为广告创作的无尽源泉。在许多建筑艺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现代设计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国山水艺术的宏大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广告创意源于文化,源于生活,源于艺术。文化能进步广告创意的内涵,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共同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共同的个性,从而提升创意的吸收力与认可度。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共同景观和珍贵财富,它题材普遍、内涵丰厚、方式多样、历史长久,是其他艺术方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共同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在众多的现代广告设计中发挥着独有的魅力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意境的追求,考究“神似而意到”,以委婉的意境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广告形象塑造中,若能做到意境的塑造,那么就容易到达广告巨匠奥格威所说的在不知不觉中将商品采购进来的境地了。

以如今市场上常见的茶叶广告为例,无论是宣传册、产品包装还是电视广告都是以中国的传统元素为切入点,分离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国画艺术高度,在设计范畴创新运用,突出了东方认识形态和现代家庭对生活质量的请求。设计者们经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精确把握,构成本人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作风,圆满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再拿2008奥运设计标志来说整个标志外型没有对传统外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如其分的传送出\"中国结\"和\"运发动\"两个意象。标志不只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

自创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构图技巧,“留白”、“藏境”、“造势”、“造险”,使作品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字画疏处能够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真假的比照,以反对均匀看待和现象罗列。好的平面广告招贴要做到既让人“了如指掌”,还要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收,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设计者常用“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的艺术技巧来从生活的某一侧面再现理想。在我国的平面广告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照应,真假相生,纵横曲直,黑白比照,堆叠交织等传统构图法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蓝花布粗暴豪迈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在平面广告设计的构图中得到运用。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化;鄂尔多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一)什么是蒙古族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蒙古族的传统生态思想理念中,历来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哲学。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体,是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二)蒙古族生态文化与鄂尔多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大陆之一。漫长的海陆变迁,地质构造运动孕育和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鄂尔多斯素有“地下煤海”之称,目前,已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33种,其储量和品位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也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无机化工原料,食盐、芒硝等纯度、结晶度为国内外罕见。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在各个层面上体现出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理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观的积淀。挖掘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鄂尔多斯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鄂尔多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优势强有力的带动了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但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从能源资源方面看,尽管鄂尔多斯能源资源富集,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国1/6,但浅层储量仅为175亿吨。如果仍使用传统的资源输出型开采模式,那么按现有的开采水平和回采率、增长率计算,不到20年时间,浅部资源就会被全部采完;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矿区的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出现了一批小型焦化炉,其废气物排放严重超标。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质量恶化,草原生态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蒙古族传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严重短缺,目前鄂尔多斯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由于开采量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最大下降深度达8.0米左右;土地退化加重,

鄂尔多斯地区煤田主要是露天开采,排出大量的固体废渣像煤矸石、废石、泥土等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的河谷滩地、耕地,同时还增加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程度。

三,鄂尔多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蒙古族倡导有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倡导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鄂尔多斯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借鉴。

(一)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鄂尔多斯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主要依托第二产业为主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要不断优化制造业等行业的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

(二)发展循环经济。

当前,鄂尔多斯已进入重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不足和由于大量消费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鄂尔多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实现鄂尔多斯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政策,用行政手段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等。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价格机制。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完善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四)产业部门应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重点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突出抓好建筑业、汽车工业、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鼓励和引导外商在高效节能等新领域的投资。

四,小结

鄂尔多斯这样一个资源型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其本身进行改革调整,改变鄂尔多斯市产业布局,由能源产业独大向产业多元化发展。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态观中,全民参与是维持好草原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道德约束与法律强制并存,实现整体配套,动员全方位的力量,使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完成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宝力高,《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

[2] 马刚毅、杨银军,《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综合利用研究》,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第3期.

[3] 王立平、韩广富,《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及现实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7).

[4] 张昆、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在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价值初探》,区域经济,2011,第4期.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第3篇

【文章摘要】

自古以来,蒙古族就有“音乐民族”的美誉。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历经千百年的乐脉传承,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表演价值,充分展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善良、豪放、爽朗、热情的性格特征,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了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促进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继承;发展

1 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阶段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使得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带有草原气息。可以说,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是在马背上发展起来的,历经千年,最终成为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形态的代表。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1.1 狩猎音乐文化时期

古代蒙古氏族部落曾经盘踞在额尔古纳河流域,长期过着山林狩猎的生活,创造了独特的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比如狩猎歌曲、集体踏歌、萨满教歌舞等等,这是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雏形。

1.2 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开启了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草原化,在草原游牧的过程中创造了典型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蒙古族的长调、牧歌、民歌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为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3 半农半牧音乐文化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内蒙古边缘地带受汉族影响较大,部分地区开始了半农半牧的生活,这时期的音乐风格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新的音乐文化,如短调、叙事歌、说唱音乐等等。

2 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为了更好的了解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就要了解其典型代表。下面主要以呼麦、长调、民歌为例,探究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

2.1 典型代表之一:呼麦

呼麦,又叫潮尔、浩林等,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的演唱者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音,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声部,同时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声部,从而发出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艺术是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我国中央音乐学院将其作为重要的音乐研究对象。然而,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经绝迹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的危险,拯救呼麦艺术已是刻不容缓。

2.2 长调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草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蒙古长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

蒙族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以及自身感悟自由发挥,一般说来,蒙古长调的演唱内容一般为草原、牛羊、蓝天、白云、江河等等,具有广阔嘹亮的特色。长调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要数歌王哈扎布,他代表了长调的最高艺术境界。我国著名诗人席慕容曾经赞美哈扎布的歌声:“他的歌声横过草原,天上的云忘了移动,地上的风忘了呼吸;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忽然间想起过去的时光,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忘记置身何处;所有的心,所有灵魂都随着他的歌声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久久不肯回来……”

2.3 民歌

蒙古族古代民歌题材广泛,涉及到狩猎歌、思乡歌、礼仪歌、儿童歌、叙事歌等等。蒙古民歌节奏自由欢快,装饰音符多,曲调细腻悠长。蒙古民歌的主要特点是声音宏大,曲调悠扬,内容丰富。

以思乡曲为例,思乡曲是蒙古民歌中比较普遍的,比如著名的《母子歌》、《阿莱钦伯之歌》就是典型的蒙古思乡之歌。蒙古族思乡民歌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是妇女思乡,远嫁他乡的妇女思念故乡的亲人,如《诺恩吉亚》,二是战士思乡,在外从征的战士思念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如《旷野中的莲松树》等。

3 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各作曲家结合时代特色与蒙古古代音乐的特点,纷纷创作出各自治区纷纷建立了歌舞团和文工团,不定时的到广大牧区宣传表演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经典。在新的历史时期,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的扶持对于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对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专门用于扶持和保护蒙古族音乐文化,包括蒙古音乐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宣传的费用等等;二是设立专门的保护机制,设立蒙古音乐文化研究院校,鼓励人们学习和发扬蒙古音乐文化的精华,改变口头相传的传承历史,促进蒙古音乐文化新发展;三是加快立法保护,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法律形式严惩一切破坏蒙古音乐文化的现象,使各级政府与人民共同参与到科学的保护行动中。

3.2 开办蒙古音乐文化学习班

第一,组织对于蒙古音乐文化书籍的整理,对于整理成册的精品可以出版成书,供广大市民学习和阅读。第二,开办蒙古音乐文化学习班,聘请专业的蒙古音乐人才进行指导,组织蒙古人民学习蒙古音乐文化,促进蒙古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第三,将优秀的蒙古音乐文化纳入学校音乐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蒙古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蒙古音乐文化的传承。

3.3 利用传统节日促进蒙古音乐文化的继承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旧历新年、那达慕大会、敖包节、马奶节、剪羊毛节等等,每逢重大传统节日,蒙古人民都会聚在一起,或庆祝、或祭祀、或哀悼。促进蒙古古代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以充分利用蒙古传统节日促进蒙古音乐文化的继承。比如,在蒙古年节的时候,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唱传统民歌,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向蒙古人民普及蒙古音乐文化的知识,欣赏蒙古古代音乐文化,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向心力。

3.4 注入现代化元素,打造蒙古民族文化品牌

多年来,蒙古族作曲家们结合时代特点,创作有大量的声乐、器乐作品,其中声乐曲《各族人民心连心》、《绿缎子草原啊!我爱你》(德伯希夫作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其格作曲),《请喝一碗马奶酒》(阿拉腾奥勒作曲)等,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够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开元.蒙古族原始音乐及其形态研究浅谈[J],华章,2013(07)

[2]李健.一位植根于蒙古族音乐语言的开拓者——斯仁那达米德钢琴曲《夜牧》创作手法探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03)

[3]李冬梅.浅论蒙古族音乐元素在中国创作歌曲中的运用[J],华章,2013(08)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传统教育 文化生态分析 教育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古代传统教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的载体,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教育史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教育理论,表现在传统教育目的上,主要有“明伦”说、“成人”说、“入仕”说等。这些传统教育目的论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影响分不开,而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更是密切相关。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和探索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本质内涵,也增进我们对当代教育性质的探索与开掘。

古代教育及其文化生态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传递形式,能够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文化的生产尤其是文化的传播、增值有赖于教育这一重要途径,人类的科学与文化正是通过教育这一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制度化特征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化状况、文化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此外,文化的诸要素都从不同角度对教育产生影响,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的价值取向来体现的。

古代教育的文化生态。生态,源于生物学领域,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人文过程,如果我们把文化称之为“人化”,教育则是“化人”过程,它是在文化生态这一有机体中发展的。

古代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有一个形成发展环境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总是受到外部和内部双重影响,内部影响是先前的教育传统,外部影响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因素。在外部影响中,对教育传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教育是传递、选择、发现和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会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换言说,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形成、发展的,带有文化的时代特色。

中国文化的社会存在生态受到其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促生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持久性、多样性、凝重性和伦理型。中国文化生态由三个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组成:文化精神的生长点和归宿;文化精神运作的内在机理;文化精神生长的根本意向。在中国文化的社会存在生态中,人们对情感予以了重视并导致了情感在文化价值中的绝对意义,情理成为中国文化生态的重要结构,血缘本位、情理机制培育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入世意向。因此,血缘、情感、入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生态特征。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用文化的视角从其产生的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和“入仕”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明人伦”说的文化生态分析。“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教育传统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教育传统的目标不是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注意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

“成人”说的文化生态分析。“成人”说,即立足于“人”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佛”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

古代母语教育“成人”目标的设定,同样与古代传统教育的中国文化生态和文化精神相通的。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自然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如此,在中国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学说还渗透于其他文化形式中,如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其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中国的文学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即便是古代科技文化,也是先“正德”后“利用、厚生”。

作为中国文化子系统的古代教育,当然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伦理道德学说的影响,中国伦理型文化具有超越创化生命、超越自我的理想品性,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人可以而且只能通过存心养性的后天修养达到理想人格,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而母语作为最普及而基础的教育,自然成为道德涵养和培养人格的途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教育传统中的目标设定在特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也会引发人格修养上的平等与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的冲突,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造成人的自我贬抑与约束,甚至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导致了教育传统的异化,良好的教育目标和理想的人格追求导致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的丧失,对于人的生命的提升变成了对于生命的戕害。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古代传统教育“成人”目标的设定和古代传统教育缺乏学科独立性而服务于伦理和政治,其所提倡的“成人”并不是今天所讲的全面发展,只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单面人。

“入仕”说的文化生态分析。教育大家孔子认为母语教育的核心目的“入仕”,然后才能治人。他认为:“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将古代传统教育的“入仕”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的教育大家;综观中国源远流长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孔子的“入仕”思想统治阶级发挥到了极致,最典型的有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这一思想最有力的佐证。几乎在整个中国古代,求学几乎是百姓们跻身上层社会的唯一通路,只有通过考试等途径他们才能获得一官半职。

“入仕”说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教育有着长远而重大的影响:第一,促进了中国高考录取制度的雏形—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二,使读书能做官、走进上层社会,这一观点深入人心,使古代的读书人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共同的精神信念,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入仕”说的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其文化生态上来看,这一意识形态的产生主要是由政治形态、经济形态以及文化形态三者结合融入的产物,满足了时代环境下人的追求功名利禄的个人需求以及以家族为核心的统治阶级为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统治需求;所以,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有十分现实性、世俗性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特色使中国人和中国教育充满伦理道德色彩,中国文化的入世意向使中国人的世俗文化充满功利主义,加上中国文化的所具有的倾向现实政治色彩,教育入仕的目的得以张扬。而在科举考试等制度的推动下,古代传统教育的“入仕”目的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当然,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入仕”目的,与积极进取、勇担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亦不无关系。因为在古代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深沉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热心政治,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结构中,人们常常认为只有“入仕”为官,方能更好地实现人生报复,为民造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是如此。

通揽中国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许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通过读书“入仕“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倾向现实政治和入世意向,涵养出古代传统教育中学用一致的作风,但对现实政治的过分依赖,使古代传统教育显示出浓重的功利色彩,甚至失去古代传统教育的独立性而沦为政治的工具。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探索,还有其他的诸如“为道”说、“化民成俗”说等,这些学说的产生带有强烈的政治、经济、文化烙印,是在中国古代文化浓重的伦理政治色彩笼罩下的独特产物。

关于当代传统教育性质问题的思考

伴随现代性弊端的日益暴露和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古代传统的合理内核得到了重新认识和评估。认识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教育传统和教育现代化既有矛盾、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适应、协调和促进的一面。教育传统受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影响,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发展的,但教育传统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凝固性,甚至落后于时代。教育现代化是优化旧的教育传统和创造新的教育传统的过程。

教育传统和教育现代化有着相区别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上,如:现代教育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变革,教育观念是开放、动态的,强调多样性和个性化,具有超前意识,而教育传统则倾向于被动调节,教育观念是自我封闭和墨守陈规的,强调单一性、统一性和标准化,具有滞后性。但教育现代化也不是凭空想象和割裂传统的,教育传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渊源,因此在当代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中重要的任务是实现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传统教育,借鉴古代传统教育理论,打开传统教育的新格局,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古代传统教育目的进行文化分析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当代教育的走向,促进古代传统教育现代化。在当代,古代传统教育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赋予其什么样的社会功能,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

在二十世纪以前,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界定是模糊的甚至是依附的。单独设科的一百年来,中国传统教育者对古代传统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进行过种种探索,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古代传统教育只存在唯一效能,即:它的唯一本质是作为语言交际训练的工具而存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唯一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流沟通能力,所以,他们认为古代传统教育是一种语言形式的教育。

第二类观点认为,古代传统教育具有双向功能,即:集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性和意识形态的人文性于一体;这一观点强调古代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派别历史上称为人文思想派。

第三类观点肯定第二类观点中古代传统教育具有双向功能,同时由略微有所区别,他们赞同“文以交际”的观点,且在交际中侧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交流,同时反对古代传统教育带有人文性的观点,倡导顺势而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正是由于对古代传统教育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庞杂而混淆,导致了令人忧虑的传统教育教学现状,因此,广大传统教育工作者提出“走出误区,探索革新之路”的建议,对传统教育教学“自身”进行再认识,重新确认传统教育的性质、任务,呼唤传统教育教学“个性”的回归。因此对中国传统教育本质的认识,我们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要看到其作为交际工具重要的一方面,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其承载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一面,看到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总结

应该说,古代传统教育与我们人类的发展关系尤为密切,二者相互想成;首先,它的核心是语言,是人类用以沟通、交际的工具,生活中必不可少;其次,拥有了语言的人,又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区别于低等动物的典型标志;所以,对古代的传统教育认知,我们应从客观的角度,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这对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时代教育,意义深远。对古代传统教育目的进行文化分析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当代教育的走向,促进传统教育现代化。在当代,古代传统教育扮演着很重要的社会功能角色,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并指向是人的发展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物;艺术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建筑和艺术都密不可分。在一个世纪前,建筑和艺术是一体的,建筑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后来,因为有人反对建筑的过分修饰,所以建筑和艺术分开了。现在,建筑和艺术二者又归到一起,回归到同一个方向,建筑艺术化,艺术建筑化。由此而言,建筑与艺术的结合所要追求的是建筑与环境,与自然的真正结合。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探究古建筑艺术对现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启发。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原因分析

1、中国古代建筑有庭院式组合布局的特征

尽管现今我国留存的完整古建筑很少,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古建筑物、古人留下的书籍记载以及古人小说描写中探寻到一些我国古代建筑物的特点。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发现在古代很多建筑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以走廊等形式将多个庭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庭院式组合,留存到现在的古建筑大多都是以这种庭院组合形式呈现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庭院式组合布局是典型的轴对称建筑,庭院式组合一般都具有纵横轴,在古代,人们往往把主要的建筑放在纵轴上,次要建筑排放在两边的横轴上,家里喜爱安静的重要人物则安置在庭院组合的最深处,这充分体现出长幼有序、轻重有序、内外有别的古人作风。

2、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代建筑物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在我国古代,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木制的,大到建筑整体,小到装饰物品,都离不开木质材料,因为木质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符合古人对朴实生活的追求。另外,木构架之所以能够在古中国作为主流被长期沿用,是因为它拥有资源便利、使用灵活、施工速度快、便于修建、节省材料与金钱等明显优点。而且,木头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以通过植树再生,再加上其轻便易得,是古时建筑技术还不发达的中国能够应用到的最好的建筑材料。因此,木构架才能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主流。

3、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丰富、色彩多样

古中国是一个思想与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奔涌的思想需要宣扬,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这些都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之上。在我国的古建筑上经常出现的装饰纹样有青龙、白虎、朱雀、神龟等动物,还有各种花类、神兽、祥云、人物等内容雕刻于古建筑物之上,这些丰富的文化印刻与建筑物之上,完美的将优秀的文化记录并传承了下来,实现了建筑艺术的升华,留给后人以珍贵的艺术瑰宝。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应用十分广泛,古人好喜所以古建筑大多以红色为主,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辅以不同的色彩,实现中国古代建筑物色彩的合理应用与协调搭配,使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色彩丰富多样。

4、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中庸和谐风格为主

首先,我国的古代建筑物是典型的对称型建筑物,一般都具有纵横轴,以体现我国古建筑物端庄整齐的特点,使得我国建筑物看起来和谐、端正。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亲近自然,在我国的古建筑中花园是必要部分,因为古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中庸和谐之风极受古人推崇。

5、中国古代建筑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过去的几千年里,我国是一个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不仅人们的权利有严格的等级分化,人们的居住建筑物也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而有等级区别。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生活区域被区分开来,形成不同规模的建筑形态。为彰显君王的绝对尊贵地位,最高统治者往往住在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建筑物中心,这对君王进行统治管理具有深远影响。然后,建筑物中心的四周环绕着大片的贵族建筑物群,最外层才是矮小阴暗的民房建筑物区域,这种建筑物区域分布方式,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体现出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古代文化。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启示

1、现代化建筑应该多提倡“天人合一”思想

在现代化建筑物中,极少有自然的身影出现,当今的人们早已远离甚至脱离大自然,这使得人们错过大自然的美好。因此,现代化建筑应该多提倡“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应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自然万物紧密联系,联成生命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主力,促使人们去探求、亲近与开发自然,使人们领略自然的美好,启发人们热爱自然并主动保护自然。

2、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艺术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若要有力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艺术,则应学习古人将思想与文化赋于建筑之上,能大大丰富现代化建筑的内涵,使得建筑物拥有真正的精神灵魂,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观点,中国建筑艺术还在发展,新的中国建筑艺术,在非常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荫庇之下,经过与新时代的融合,必将取得更大的辉煌。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加强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了解以实现对旧建筑的保护,同时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熊利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2]殷莉晶.汪振泽.胡岩.试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J].《建筑与预算》.2014(6)

[3]王凯莉.顿丽娟.钟爱萍.邂逅中国古代建筑艺术[J].《科学导报》.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