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方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师,我们应通过同种渠道,实施多种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科学知识;2.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能力;3.培养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开展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非常适合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尽管探究性学习组织难,不易驾驭,但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效果显著。
二、及时宣传生物科学新成果
教师要注意平时搜集一些生物科学的新成果,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生物学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尽量选用最新的资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变化的资料,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时间差”,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三、重视开展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加强实验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如《分子与细胞》就新增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索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实验。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进实验教学策略,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可适当地以现有实验为基础,改进实验方案,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亲自设计与分析实验,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四、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许多科学史上相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这是新教材编写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注重科学史的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生物学史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科学家思维的结晶。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觉、顽强、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史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生物学史例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要力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一次次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除了利用科学史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等史例是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在这部分生物科学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要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使学生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通过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养成。教材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生物传统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式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标。
五、多渗透STS教育思想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中,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两方面都有待提高;其次从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际出发,学校的实验设备远远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从客观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实验,进行实验的探究。再次,从教材出发,知识性教学量过大,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仅仅知识就占用了课堂大多数的时间,因此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实验的开课率以及安排探究活动,更为突出的是实验教材没有独立出来,依然附在教材中,这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但仍缺乏实验本身的独立性。如果教材不是独立,就很难系统、完善、准确地制定实验教育目标、评价体系,教师也易从思想上忽略。在目前的高中生物实验课上,老师依据教科书实验的要求,按部就班的教,学生井然有序的学,表面上教与学都有章有序,但是实验课下来,很多学生反应对实验涉及的内容、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所要求达到的层次,毫无头绪。因此面对学生学的这种盲目性,建立高中生物学实验评价的教学目标分类就尤为迫切。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实验前要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首先,教师的任务则在于通过确切的示范、讲明并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和各种规定的必要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样,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实验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然后,经过认知定向掌握了局部活动程序之后,活动之间经过练习与实践开始连锁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活动程序。在该阶段重点是用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如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必须完成整个反应过程:净化滴水取材盖片染色观察检验,完成上一步操作的反应已成为下一步的刺激,表明联系形成
2、数学模型法。
数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建立生物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描述客观世界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一种重要方法。20世纪以来,数学模型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量遗传学和数量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相继诞生,标志着数学已经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数学在生物科学领域可以更加直接地把实验的数据加以比较,更加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更加有利于对实验结论的推理。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考察也成为了高考中生物实验题的常考题型,需要引起我们的更加注意。
3、注重探究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做诱导准备呢?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探索阶段,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归纳是广泛使用的整理经验材料的科学一般方法。生物学的许多概念都是通过归纳得到的事实性概念,如环节动物、被子植物等;许多理论也是以归纳为主要方法得出的,如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等。因此,在传统的生物学课程中,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来认识自然。
在生物学发展史上,还存在另一种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例如,孟德尔利用“遗传因子”的假设这个假设解释了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再用测交试验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了基因(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种方法在也就是我们现在学习中涉及较多的探究性实验方法。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描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四个基本理念之一,放在第一位描述。生物科学素养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好奇心、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独立思考、严谨态度、合作精神等均是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生物科学素养五大要素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科学情感态度是人们在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认识的基础上养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而科学的价值观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发现是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无法为一切问题提供所有答案。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呈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和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素材。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是一则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关于新细胞怎样从老细胞中产生的问题的回答是不正确的,这一错误是由魏尔肖修正的。魏尔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受益于同时代更多科学家的实验观察和材料的正确选择,也离不开自身勤奋工作,不迷信权威的结果。从细胞的发现与命名到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后面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完善,整个过程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发展。又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这部分科学史教学可以简要地简述摩尔根的故事。摩尔根最初认为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正确的,后来,由于他在自己进行的实验中没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便对这些定律产生怀疑,明确表示不相信孟德尔的理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更持怀疑态度,说其是主观臆测,缺少实验证据。后来他经过认真观察,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实验,摩尔根和他学生把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通过该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摩尔根是一位敢于怀疑、勤奋实践的人,并学习摩尔根这种可贵的品质。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多引用挖掘,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培养出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积累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新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的科学史素材有20多处,如与细胞有关的主要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索”等;遗传方面主要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等。这些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有的是课程的内容要素,有的仅是教学素材。两者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学生要能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只是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科学史,都或多或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例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要求学生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要求学生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则更多――简要分析萨克斯实验、恩格尔曼实验、鲁宾-卡门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需要光、场所在叶绿体中、产物主要有淀粉、释放氧气中的氧来自水、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等。这些生物科学史蕴含的知识就是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
三、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的认识方式,是帮助学生有效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工具。科学方法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新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生物科学史的内容,许多都是按科学发现史的线索编写的,选取的科学史素材生动再现了科学家们研究相应问题的情境及取得重大突破采用的科学方法。例如“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以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观察,提出问题“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离呢?”。孟德尔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说;然后根据假说演绎推理测交实验的结果,再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又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均运用了模型建构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提出运用了类比推理法等。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思维有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逻辑思维等;科学实践能力是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品质和科学意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和力量,是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科学史的某些经典实验进行适当处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科学史教学,在介绍恩格尔曼(G.Engelmann)实验时,演示课件“恩格尔曼实验”动画过程,让学生观看动画,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有关问题:(1)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2)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学会观察与思考,并找到答案。又如学习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如果让你再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尔根的推论是正确的,可以怎样设计?看最多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讨论和设计。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诸多科学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和使用生物科学史素材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真正实现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切实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2]陈维.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核心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学,2015(1-2):73-74.
关键字 高中;生物;有效性;策略;素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情感态度及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更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是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的,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生物学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和上升已有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步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大家的借鉴。
一、实施生物课堂的探究化策略,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简单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学习,在活动中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让学生用类似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领悟科学思想与观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生物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的有效教学当然离不开对学生探究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离不开理论,但学生现有的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思考能力都不全面,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则学生很可能找不到正确的探究方法和偏离探究的方向,使实践活动达不到目的;但如果手牵得太紧,先把探究的步骤告诉学生,让学生熟记之后,按部就班地去进行实验,也就无创新可言,也就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去了。所以在培养学生自立探究能力时,我先是讲了一个实验专题,把设计实验的一些相关理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透过现象看结论的探究过程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讲给学生听。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探究技能之后,再让他们逐步尝试探究性实践。
二、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选取适应学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融合科学和人文,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1世纪的生物学教育,应该更加关注社会,贴近于生活,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任务。在肯定“双基”的基础上要强调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只起到奠基的作用。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一要选择最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生物的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二要选择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因为学科的主干知识一般都是学科中最基础、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知识,它构成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纲”。如生物体的结构组成,生物体的功能,遗传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等。三要重视生物实验与实习,突出生物实验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尤其是突出探究式实验和实验设计。
三、体现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比教学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进步与成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实行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该有的展示。因此,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一、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纵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它在整个教学环节很难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不能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新大纲的要求,其主要原因包含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几方面因素,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如下所示:
1、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内容落后陈旧。我们高中生物老师很多年都是沿袭着一套教学课件,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上都是照搬的课本课外习题的内容,或者是从科研杂志上照搬的实验课件,它们已经落后于时展,很多实验得出的结论早已经被学生所熟知,而很多实验结果都是学生凭着主观印象拼凑出的数据,实验教学的影响力微乎其微,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乏善可陈。高中生物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往往忽略了高中生物的教学特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将实验课程当成了课堂教学的延生,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引导和交流,只是将实验原理、步骤和要求详细成列在黑板上,学生缺乏新鲜感和探索欲望,自然对于高中生物实验课程兴趣索然。
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缺乏猜想。科学的最大魅力就是探索精神和实验论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就是诠释自然生命的最好舞台,而我们的高中生物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却缺乏有效的实验情景设定,对于实验内容没有认真规划,教学目标中缺少猜想和假设,造成探索实验成为了走过程,而没有猜想和假说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开展有效的策略,需要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仔细研究高中生物的教学特征,选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人类开展行动的目的来源于自身兴趣的驱动,而它也同样适用于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开展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它们大多是对于成熟的生物结论的论证,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创新实验教学内容,组织新的实验课堂,探求新的实验素材,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验动手操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利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验设计,开展探究教学。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然现象,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生活体验,为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提高科学理论指导。因此,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教学的探究精神。例如:教师在开设关于DNA的实验教学时,基于DNA为分子结构,学生无法直观体验的状况,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建构主义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模型方法建立有效的DNA直观体验,而通过提出研究DNA科学家的实验构思来引导学生重演发现实验的过程,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真正体会到探究精神的魅力。
3、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科学研究是开放式的,它讲究的是兼容并包与,而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将课堂实验课程转换为开放式实验,挖掘实验兴趣,组织学生自发组织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保证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实验材料和实验结论的开放式、多元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开展植物细胞壁、细胞质的生物实验时,根据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在显微镜下认真区分不同的植物细胞结构,对于细胞液的浓度等实验重点和难点,应该组织学生从教材讲解和专业期刊论文中学习和考证,教师在庞斑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评,保证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新鲜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