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阶段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89-02

1初中历史学科思想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及历史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初中历史的学科思想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清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能力意志为指导,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章节训练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把握重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并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的学科思想还表现在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用历史学和现代意识的相关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发展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前言、思考问题、图片、文字介绍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史实,以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外,还要学会用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最终促进自身历史思维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

2基于学科思想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整理和阅读相关史料的方式找出相应的答案。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可以自主进行历史叙述和论据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和教学促进学生应试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结构,通过全面把握历史教学主干知识、研究考纲,科学分析学生情况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的问题。

2.2注重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历史时间观是历史学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树立起了历史时间观,才能在着手处理历史问题时,准确地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逐步培养起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体实际,来全面、深刻地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现象及本质,从而促进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问题的评价和处理。

2.3注重学生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培养:所谓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认知能力,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结合有效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认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学会分析事件中的现象和本质,历史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在学习和阅读历史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学生用现代的标准和观点去评判历史,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和前后关系。

2.4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与历史学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搜查各种史料的途径,研究证明某种观点的可靠证据,进而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本质及背景。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记述历史,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力守、评价历史,阐释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实现一方面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认识历史、评判历史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历史学习并不单纯的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而是要学生通过总结过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现代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思路和方案,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历史时间观的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立柱,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现状问题;应用策略

一、引言

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的备课以及知识点的传授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析、理解,紧接着带领学生背诵相关的历史概念。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权,就会逐渐丧失对历史课的兴趣,学习效率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长期下来,学生会觉得历史学习很枯燥,课堂效果事倍功半。

二、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问题分析

第一,缺乏教学目标。当下的初中历史教育,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认真准备,在没有充分了解教材的情况下,就轻易地定下了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教学目标。由于欠缺妥当的安排,就会让目标有空洞性,与其目标难以实现。教师在安排相关的教学环节时,也没有刻意向教学目标靠拢,这样下去就会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二,教学观念落后。当下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当下的初中历史教育,缺乏对历史观念系统的灌输,无法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历史学习,陈旧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体验上受到了限制。第三,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当下的历史教师愿意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在课堂上灌输大量的历史要素、历史知识点,但这让学生在历史感悟上的时间就大打折扣。通常情况下,只注重技巧讲授,会忽略对历史事件教育意义的分析,通常重知识点的讲授,轻视历史感悟过程,这样使得历史学习就缺乏了很多乐趣。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当下的考试机制使得教育过于倾向于应试,那么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必然要从应试的有效性出发,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领悟能力的培养。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在情境教学中,主要包含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学习目标的制定,另一个就是具体的情境策划。为学生定下学习目标,就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浏览内容时,就不会感到盲目。与此同时,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做好情境设置,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带领学生去感悟历史环境,例如通过故事演讲、人物介绍、影片播放等方式,让学生可以先了解这个历史阶段的特征以及氛围。从具体的人物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人民或者领导的心境,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政策、历史背景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当时清政府的思想状况,中国人民的思想状况,然后再介绍英国人的思想状况以及发展水平,从具体的事件出发,引导学生去站在双方的角度思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领悟历史事件的要点。对于学生的历史体验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在历史课堂上,很多教师都喜欢将课程内容总结给学生,学生一时间很难接受那么多的知识,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情境教学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和安排。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初中历史课程是学生接触历史课程的初始,所以,要让学生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就需要让学生有对历史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开历史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情境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些许的要素来引发学生的关注,以情境课堂来触发学生对历史的感动。历史事件就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样,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满足。在情境历史教学中,不一定拘泥于一种形式。教师要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师生的互动示范,往往会使课堂更具效果。例如在情境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演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的这个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站在林则徐的视角上,为学生进行一次声情并茂的演讲,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感。让学生试着想象自己就是当时苦受鸦片摧残的人民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自己该拥有怎样的气节。随着教师的演讲一步步深入,可以逐步激发学生心中的民族情怀,学生的兴奋点也会就此打开。所以,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感悟上,要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充分地了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更具想象力与探索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更具效果。学生的情操、思维能力都会在情境教学的培养下,得到明显提升。

四、结束语

初中学生有着学习压力大的特点,每天要接触和学习的课程较多,情景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十分受用。初中历史作为一项具有趣味性的课程,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环境下去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建平.浅谈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4):183-184.

[2]陈风萍.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4):60.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42-01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范文第4篇

一、认清形势,调整好心态

首先,轻松上好每一堂历史课。历史课最忌讳的就是“死气沉沉”、一板一眼的说教。课堂上一个语调、一个地点、一个姿势、一个表情,我们都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特点,用诙谐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课外知识、有趣的身边琐事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先让自己轻松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你的轻松,感受你的魅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其次,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将平时考试当作中考,将中考作为平时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在走进考场后情绪稳定,在平和、坚定的心态下触动灵感,正常发挥,或是超常发挥。我们平时对学习方式的把握,对自己个体发展内容取向的控制,一定能在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全面发展的考查指向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试中,找到良好的施展才干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呈现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立足考纲,把准好方向

从近年的考试命题看,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找准方向。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识记的内容,哪些是理解的内容,哪些是应该拓展的内容等,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从能力立意来看,中考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凡是大纲罗列到的主干知识点一定要重点讲,讲请讲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非主干的知识点,则少讲。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大纲提出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精心备课,做到教学内容目标化,目标内容问题化,主干知识材料化,考纲要求具体化。同时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问题设计要有梯度,不能太浅,也无需太深。

三、夯实基础,掌握好方法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着基础性的原则。为了增强试题的考查区分度,命题更加趋向于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能力以基础为载体,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才能灵活运用。

1.明确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第二,狠抓落实。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作业,对达不到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督促学生最好是记全、记准、记牢大纲规定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

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2.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中考既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或表,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能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3.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可以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四、优化训练,培养解题能力

优化训练,要做到以练导讲,重在巩固,以评为主,师生互动。要强化督促检查,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要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要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训练原则。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要总结答题方法,研究以往的中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精选题目。复习过程中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适当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宜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运用史学观点评判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明确学习目标,探索学习历史知识共性的便捷途径,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引导自学质疑,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方面谈了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4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乃是当务之急。

一、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课标》(大纲)核心课程理念,把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紧密的结合,

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核对该可对应课标内容标准。认真钻研课本,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找准学习的方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只有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的放矢,避免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预期。本人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针,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的《课标》都是以“三维目标”的形式呈现,它体现的是对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教学的统一要求,尽管教材可以有很多,具体课堂教学标准千变万化,但都必须达到共同的指标要求。

2.紧扣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概括,往往以大字呈现,也有丰富的案例、图片资源成为教学的有效补充,由于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在加上各地考试命题的难易程度的差异等因素,教师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可能比《课标》的“三维目标”更具体,更系统化,甚至会有所补充和增加。

二、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探索学习历史知识共性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如《》、《》、《》中都有赔款,俄国1861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一战、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

2、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如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秦朝推行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最佳方法。

三、 引导自学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养成动脑筋的习惯,我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如我在教《美国的南北战争》这一课时,在教学中引导提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再分析“北方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但南部奴隶制度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两种观点正确与否,最后得出战争的原因是奴隶制度的存在。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深刻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得重要方法。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