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以2011年高考试卷为例,全国各省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分数所占比例基本在20%左右,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一、认真读文。把握内容思路 要做好阅读理解题,读懂材料是前提。而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方法又有不同的作用。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中,一般采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进行。

(一)略读懂其意

即浏览,当学生拿到一个文本后,先浏览一遍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在浏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其次要在结构上作出划分,能整体上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011年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阅读题“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为例,问题是针对“气候敏感性”而提出,只要认真阅读不难发现,第4段“联合国……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则被忽略了”,就可以看出“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是错误选项。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来进行文章浏览,以此来进行解答。

(二)精读抓其要

在初读中学生大致掌握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重点语句,接下来就需要针对问题来进行精读。精读需要做到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逐词、逐句分析,并对段落中的修辞、内容等方面而进行。

以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阅读题“第9车厢”为例,问题是“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因读者来信的内容一定与他的坐火车内容有关,并且能够让主人公前往。该句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后文故事的总起,故在补写中就应抓住“坐火车的遭遇”而进行。

二、仔细审题,找准答题区间

从对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的考卷分析来看,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会答题,而是根本就没有抓住题干,常常是答非所问,让阅读理解题的丢分率大增。

(一)仔细推敲题干

以2011年高考福建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为例,问题之一为“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如果对题于进行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抓住关联词“所以……不仅”此题即可解。“所以”引导的句子是对划线句子的归纳与总结,“不仅”引导的句子是阐述划线句子的即“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答题时要点的表述要完整、有条理。因此,在解答时就需要知道文段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的是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二)找准答题区间

一般而言,问题都是紧扣文段而提出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再针对相应的文段阅读后进行回答。

同样是2011年高考福建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的问题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可见,只要学生能找到答题区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综上所述,要改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丢分率高的尴尬局面,教师平时必须多在读文、审题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训练,把握要领,临场不惧。

参考文献:

[1]北青.为考生介绍一些答题技巧[N].西安日报,2000.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的教学章节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头戏,同时高中语文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在于对文言文知识系统的疏通和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大概选集了三四十篇文言文,这些篇目大多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言文选入教材,给高中生带来了丰富的文言知识,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要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高中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文章结合具体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

一、重视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的学习,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朗读,朗读不仅能够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培养语感,还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体会语感的第一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包含着感知、情感和理解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停顿处,还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学生带着感情阅读文言文,把自己放在文本的角色中,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论语》是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主要反映了孔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风貌,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文艺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提倡“仁”;在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重要主张;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论语》 语言具有生动、简朴、深刻等特点。因此,在学习论语这样对话式的文言文如果不通过朗读,学生就不容易把握各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例如,朗读子路、冉有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语气和应答能力,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章通过孔子师生一问一答的模式排列,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投入其中,就可品味出孔子的观点和他的学生各自的观点以及想法。在理清情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通过朗读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理解的能力。

二、牢记文言虚实词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通常被句子里的某个词卡住,造成句子理解上的错误,导致翻译不准确,学生对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积累,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反应其文言的基本功。牢记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高中文言文中文言的实词非常之多,还得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而虚词大致归纳有18个。

例如:虚词[何、而、乎、乃、其、且、者、为、焉、也、若、以、因、于、与、则、之、所]每一个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特别多,我们以“而”字为例。用作连词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作为“又”讲。例《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2.表示修饰关系时,做连接状语,不翻译。例《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表示递进关系时,可翻译成为“而且、并且”。例《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示承接关系时,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鸿门宴》中“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三、加强基础训练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最为基础的是从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入手。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文言知识,才能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例如:

1.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应该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自我学习最好的一种方法,提前疏通熟悉课文,学生可根据原文提供的相关注解试着翻译原文。

2.牢记文言句型: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每一种句型的用法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必须要搞清楚各个句型的特点和翻译。

3.深入体会: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认真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文言知识外,还要学会深入体会文言文所带来的启示,深入理解文字内涵和作者所表达的心境,很多文言文都能给我们带来教导性的作用。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学生必须要从基础入手,注重对字词句的疏通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规律和翻译,并且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的句型。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基础知识、难点和重点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增加阅读量,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高中的课本知识,学生还可通过其他途径阅读大量的文言读物,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芳梅,高中语文文言文探究[J];现代教育;2011年09期。

[2]沈竹阳,高中语文文言理解研究[J];现代阅读;2012年18期。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范文第3篇

一、注重整体阅读感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章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载体,也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所在。学生作为文章内容的学习者和领悟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则是最为核心的环节。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深入体味作者的写作时的思想情感。

在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尝浅辄止”阅读心理,忽视了对文章整体阅读。这也就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埋下了隐患。对此。笔者以为,注重整体阅读感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不妨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抓主旨语句法。根据文章的写作思维规律,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往往是作者所要着力表达的主旨,因此,不妨从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进行分析概括;(2)写作背景运用法,“言为心声”,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往往就是文章的思想情感环境氛围;(3)分点合并法,即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每一段的段意分析人手,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组合成具有一定整体意义的语句,来表达文章主旨。

例如,在苏教版(下同)必修五“直面人生”《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就文章的整体阅读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1)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迅速阅读完文章,并通过由文章的首段和结尾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建议学生就文章的注解一中的时代背景知识作简要的分析,以此来体味“记念”的价值意义;(3)建议学生就文章的六个大段分别概括段意,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

二、注重文章阅读探究,知晓命题者的命题依据和意图

语文阅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探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知道文章的内容,还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揣摩出命题者的命题依据和意图,提高阅读理解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笔者以为,注重文章阅读探究,知晓命题者的命题依据和意图、主要体现在:(1)在围绕文章主旨进行阅读的基础上,注重文中精彩之处的赏析,特别是一些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的话题内容;(2)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一些具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命题的主要内容;(3)注意文章的思想情感,通过揣摩作者的精神世界来进行语言表达,需要一定的语言概括技能,也是命题者比较喜欢的命题考点:(4)注意文章的思路和发展命脉,掌握文章的发展动向,进而进行阅读的拓展延伸。

例如。在语文读本必修4莫言的《小说的气味》阅读中,我们不妨建议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做“命题者”,并就自己的命题依据进行表述。教师就其中的命题思路作简要的阐述,以此为学生的命题提供方向。

三、注重阅读解题技巧。为阅卷者提供精彩之处

阅读理解的深浅是通过一定的评判形式予以体现的,阅卷者往往依据的是考生的答题结果。而非考生的阅读理解过程。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会阅读,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题,进而提高自己的答题得分点。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范文第4篇

一、分析现实困境,认清阅读现状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的制约,因此,老师仍在继续走应试教学的老路。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能动发挥,走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一)阅读教学模式陈旧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内容与课文极其相似。因此,一些老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时,关注对教材和参考书中课文的讲解,目的是在分析这篇文章时,教给学生如何解答可能有的问题。而这种采用“讲—练—评”的模式却没有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悟。只是程式化的讲解教学重难点,肢解经典;学生没有情感共鸣地被动接受,缺少自我发现、探究、体验的参与,便很难把握文章的精髓和思想。

(二)阅读教学远离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是以课本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不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思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消化,于是学生没有感受作者创作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和事实来源。如《项脊轩志》的学习,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就会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不到位,从而理解不到旧时失落文人的那种功业未就的悲痛之情。

(三)阅读教学忽视积淀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的把握。还需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积淀。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在其他学科的排挤下,很难量化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学生重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做一些整理提高;老师的课时紧,在课堂留给学生体会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如在苏教版必修四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学习时,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感受到经典的情韵深远。

二、转变教学理念,探寻阅读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可以在高考指挥棒下跳出优美的舞姿。不能一味地认为高考限制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地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性阅读、探究性阅读,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可以有效高效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握阅读教学的内涵,明白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学生怎样才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如在教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父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找“父亲”的外貌描写,然后比照罗中立油画《父亲》,梳理父亲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这就比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效果好。之后在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后,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描写的作用,再借助刘和刚《父亲》歌曲视频,让学生感悟“我”对父亲的看法和情感,如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在轻松教学中理解了文章的手法、风格,也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二)多种方法并用,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重点在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高中语文阅读体裁多样,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和突破。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如在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用相关的琵琶曲,加深学生对琵琶女忧患沧桑的形象认知,感受其不幸的遭遇。在学习《可以预约的雪》时让学生感受菅芒花像雪一样在一定的季节开放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手法来形象表现人的主观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预约的特质。也可以采用表演模式教学,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中的对话等等,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物个性和品质的理解,提高对情节的体会、理解,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题。另外,采用点面结合的辐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类似篇章,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句学会阅读。

(三)加强方法引导,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学生阅读只限于课堂、教材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多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

、感悟和提升。另外,采用强化内引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和真理,学会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展,通过训练实现提升;让学生将阅读理解和解题技能、方法的内化并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文各项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并施行有效教学,从而让学生获得语文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范文第5篇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