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武警院校;军事课程;标准

随着武警合训院校教学转型和改革的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开始了。针对军事基础课程标准修订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修订质量。本文就军事基础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需把握的几个问题谈谈意见。

一、弄清课程标准的概念涵义

修订课程标准,首先修订者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标准,即课程标准的概念和基本内涵,这是修订课程标准的前提。之所以要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在武警合训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发现许多教研室的修订者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课程标准,有许多修订者搞不清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计划的关系,甚至把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计划混为一谈。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院校对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范,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从上述对课程标准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计划是完全不同的教学文件,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反映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即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在划定的学习领域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员在本课程中需要学什么内容,每项内容应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标准。对于学员如何学、学习的具体计划方案等,则由课程实施计划来完成。

二、掌握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

修订武警合训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标准,修订者不仅需要弄清课程标准概念的内涵,还要掌握武警合训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在军事基础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有许多修订者把武警总部统编教材或军队军事基础通用教材当成课程标准的依据,这是不正确的,是本末倒置。从课程标准的涵义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是编选教材的基本依据,而不是依据教材来修订教程标准。那么,修订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武警合训院校修订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要依据武警总部制订的合训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合训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门具体课程的性质与时间分配,这是修订课程标准的最重要的依据。二是要依据总参下发的《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对全军院校军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进行了明确规范,武警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标准也要以此为依据。三是新时期强军目标和建设现代化武警对军事基础教育训练提出的新要求。强军目标要求院校军事教育训练要向实战化靠拢,武警合训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标准修订必须要及时吸纳强军目标的最新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要把实战化的要求及时落实到具体课程标准中。

三、明确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在修订军事基础课程标准过程中,由于许多修订者搞不清楚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把课程实施计划的许多内容写进了课程标准之中,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概述,主要阐述课程的地位、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二是课程目标,主要阐述学员通过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三是内容标准。主要阐述学员学习军事基础课需要了解、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在修订内容标准时,应把握好细化的程度,原则上说,课程标准的内容易精不易细,否则,就容易与课程实施计划相混淆。四是实施建议,主要阐述课程教学实施的总体安排、教材选编与使用的基本设想、考核评价的方式等。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实施安排可用表格形式简要标出。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学员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坚持因此施教,突出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规范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基本表述

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发现各教学单位修订的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表述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格式不统一、语言表述不准确、内容结构不完整等问题。比如:有部分修订者在内容标准中列出了每个教学问题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应该体现在教学实施方案中,而不应该出现在课程标准中。武警合训院校应以院校为单位统一规范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基本格式和表述。要对军事基础课程标准修订人员统一进行培训,统一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格式,统一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表述,建立军事基础课程标准的统一模板,统一字体字号,统一基本结构,使军事基础课程标准内容简明扼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格式统一,便于学员准确理解军事基础课程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便于教员把握军事基础课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便于学员队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军事基础课外训练,便于组织军事基础课教学评价。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牟兆新(1955- ),男,河北吴桥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管理;陈树君(1963- ),男,河北沧县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管理、药物学;李怀珍(1963- ),女,河北盐山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 沧州 061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54-02

课程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检验课程改革程度的标尺,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置换和形式转化,更重要的是,课程标准承载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因此,进行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对于规范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推进医学类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它是规定教学内容、体现课程设计思路、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而制定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编写教材或讲义、安排教学进度、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完成专业设置课程的学习任务,成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课程标准是从课程开发设计到具体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其内涵主要包括:(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要求;(2)根据学情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客观描述;(3)作为课程管理、教学评估、学习结果考核的依据,不但面向教师,还要面向学生。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1.理论依据不同。教学大纲是在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指导下,以传统的学科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制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传统教育学“教材、教师、课堂”教学理论的产物。而课程标准是以美国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和发现式学习理论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教学大纲主要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课程标准既规范教师怎样教,又建议学生怎样学,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

2.设计理念不同。教学大纲是以学科教学为前提,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为突出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制定的基本纲领。课程标准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标准是由学校教师与行业一线人员共同完成的,体现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实施过程不同。教学大纲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作了详细规定,甚至于该部分知识的教法及教学进度,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纲领”。课程标准只规定该课程要达到的标准,只是对教学结果的描述,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及活动场所,设计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进度,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确定考核方式,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实现了教学目标,使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4.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大纲是约定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内容的文件,面向对象是任课教师;课程标准面向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既明确了教师怎样教,又通过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明确了学生怎样学,教学相长。

5.编制体例不同。教学大纲一般按两学时为一单元、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编制,课程标准按完成某一个项目或真实的工作任务打破单元概念、教学做一体化进行编制。

三、制定课程标准需把握的原则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标准应真正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五性”,即:(1)职业性。制定课程标准,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充分体现该课程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的作用。(2)发展性。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选取课程内容,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3)先进性。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充分体现职业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及教改成果,实现由知识体系向工作体系转移,将高职教育先进理念融入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做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的同步创新。(4)科学性。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选取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融“教、学、做”为一体。(5)合理性。课程标准中要明确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先导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并充分考虑教学资源条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监控性。

四、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格式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含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其他说明等方面内容。(1)课程设置依据。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说明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性质与任务。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课程要符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与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及课程类型等。(2)课程定位。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与先导后续课程的衔接。(3)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专业课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整体设计,要与行业一线专家共同分析毕业生面临的工作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进而分析课程所支撑的职业能力,说明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的对应关系。做到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对接。专业基础课程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进行总体设计。一方面为专业课服务,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职业迁移提供必要条件。公共素质课程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4)课程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出发,分析该课程要完成的知识、技能、素质等培养任务并准确描述,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要达到的预期效果。(5)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取要紧紧围绕岗位(群)所需能力,结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准确反映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所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对于学习情境的设计,既要考虑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兼顾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6)课程实施建议。从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信息资源、教材编写与选用等方面提出建议。(7)考核与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考核评价应有很强的操作性,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应有行业人员参与并与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8)其他说明。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

五、课程标准编制的程序及管理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主管校长批准后,教务处组织各系部编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系(部)按以下程序编制完成各门课程的标准。首先,由各系(部)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课程标准。其次,各专业负责人应统揽课程体系,组织专业课教师集体研讨,按“必需、够用”的原则提出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和技能点要求,做好先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工作。相关课程标准编制或主讲教师也要主动参与,了解专业、服务专业。再次,课程标准的制定由课程所属的系(部)负责,经教务处审定、分管教学领导批准后执行。最后,课程标准是学校的基本文件,是组织课堂和实训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依据,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严肃性、连续性、稳定性,课程标准一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

[参考文献]

[1]阮先会.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1(34).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平台课 课程标准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57-01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必须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查清楚,针对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和直接实施性文件,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确定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是指导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才能为高职教育质量的稳定提供可靠的保障。

专业群是以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联合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内的各个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也就是专业群建设中的平台,平台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其中平台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土建专业群建设中的平台基础课程《建筑识图与绘图》为例,简述一下平台课程标准的制定步骤。

1 平台基础课程《建筑识图与绘图》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步骤

1.1 确定知识点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在制定标准的第一步首先对毕业生的需求就行调查,该课题特别制定了毕业生调查表,重点调查1-2年、3-4年、5-6年的建筑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对各项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的认可,调查结果显示各专业平均98.3%的学生认为在毕业的1-2年内的工作中识图与绘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识图与绘图》是土建专业的一个真正的基础平台课程,这也证明了专业群建设中对课程的定位是准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点,我们又针对1-2年的毕业生进一步进行了课程知识点的调查,对该课程中总共56个知识点进行了调查,其中95.2%的学生认为36个知识点是重要的,15个知识点是一般,5个知识点不重要,为课程标准中知识点的涵盖提供了依据。

1.2 确定课程教学方式与载体

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建筑工程的行动领域,按照教学法转化为学习领域,进一步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到工作结果进行相应学习情景的开发,通过设计工作任务、虚拟项目等手段构建学习场景,通过完成系列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对毕业生知识点的调查选择了如下几个训练项目:(1)绘制形体投影图;(2)绘制框架结构建筑施工图;(3)绘制框架结构建筑详图;(4)标识单层工业厂房构件等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依据实际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其中(2)、(3)项目是课程的核心部分,项目(2)主要通过绘制建筑施工图对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进行识读,项目(3)则主要是对建筑各节点位置、作用以及原理的理解。

课程的项目均以实际工程图纸为载体,经过调查,该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初接触到的建筑类型主要为框架结构与框剪结构,因此课程可选择框架结构建筑施工图作为课堂教学载体,并辅助一套框剪结构建筑施工图作为课外练习载体。

在确定了课程的载体和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项目进行分解,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然后根据任务再来确定包含的知识点,以项目(1)绘制形体投影图为例,可以设置基本形体的投影图、较为复杂形体的投影图、其余形体表达方式等若干个小任务,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完成若干个任务使学生最终能完成绘制形体投影图的目标。

1.3 考核方案

作为专业群建设中的基础平台课程,在考核上可以统一制定一个标杆,也就是统考,考核的内容可以紧紧围绕课程载体。同时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应该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统一考核的标杆是课程的最低标准,过程考核则是区分学生学习差异度的主要手段。

2 结语

该文通过对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建设基础平台课程标准的过程探究,探索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方法,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项目,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并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考核方案的制定,更加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的质量提升,也为毕业生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华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嬗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2] 姚小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J].江西教育,2009(33).

[3] 梁嘉慧.基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2012(9).

备注:该文章属于下列项目的阶段成果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1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准备

1.1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初中生物学教师要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必须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足够的认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确切地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

1.2 教学准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准备。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案。

2 教学准备中学习目标的确定

2.1 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学习目标”应是“看得见的靶心”,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对教师而言,许多目标是“看不见的靶心”,故需要教师像专家一样地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看得见的靶心”,即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

课程标准分解旨在使课堂的教学更有方向感,便于一以贯之地教学,即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用最通俗的话说,教师应该清楚: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怎么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考虑如何作出评价)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通过怎样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活动实施来达成目标)

2.2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学习目标的确定

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第六章、第一节的“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学习内容对应《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中“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内容标准。课标中的这条内容标准对应到教材中的“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和“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三节内容。显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可能将“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作为三节学习内容时的学习目标,而是要在对具体学习内容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情况和苏教版的教材内容,确定每节内容的学习目标。笔者将“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学习目标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1) 通过观察和阅读课本材料,能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 通过对植物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能说出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 (3) 通过讨论,具有鉴别和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图文资料及相关信息的能力。(4) 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体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3 分解课标标准为具体学习目标的要领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生物学课堂中的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生物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切忌生硬照搬,防止学习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更要注意防止过大的、在课堂上无法达成的学习目标。

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一节内容学习时,教师利用课本中的材料一“范・海尔蒙特”的实验和材料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的分析与讨论,否定情境素材中有关“亚里士多德”的“植物生长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得到的”的观点。再通过课堂中以“锦囊妙计”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三“扬・英根豪斯”的实验和材料四“萨克斯的实验”的分析与讨论,达成“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和“说出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的知识性学习目标。在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中,情境素材、课本中的资料一和资料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料三和资料四等图文资料的课程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信息,对信息的提取与甄别也是本课学习内容中可以达到的能力目标。本课学习内容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在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体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可以自然达成的情感目标。这就自然地将课标中的“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内容标准分解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中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并且将三维目标整体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机械地分三个条目呈现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

3 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学习目标走向一致

3.1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评价或检测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即教师在教学准备时,需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即教师要在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前就要根据目标需要编制适合的评价方案,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行预测、反馈与指导,促进教与学都能按照有效的目标导引方向进行。

3.2 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

根据三维学习目标的特点,学生学习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应知”与“应会”,“应知”通常对应于知识性目标,比较适合用纸笔测试来评价。“应会”通常对应于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比较适合用表现性任务来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准备中,对知识性目标的评价,笔者是利用教科书中“自我评价”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准备中,对应于学习目标中的“鉴别与利用”和“体验”的表现性任务的评价,则是通过制定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一方面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一方面评价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能力。在小组合作的分析与讨论阶段,通过小组学生的角色扮演,以小“科学家”的身份来陈述当年的“科学实验”。教师再这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和成员的表现进行适当地评价。在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表达生物科学史的经典实验对自己的学习有何启发时,学生可能会从“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勇于质疑,不断发现新的问题”、“长期坚持的探索精神”等方面进行陈述与表达,这样也就自然地完成了对“体验性”的情感目标进行了评价。

本次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引领初中生物学教师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取向的内容,明确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准备中,分解课程标准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案,使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与评价方案走向高度的一致性,使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方向感。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一种所期待的工作条件,而应当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责任。

参考文献: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17-01

课程教学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对职业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2]。该文针对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如何从制定课程方案、课程目标,教学单元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课程内容能更好地体现技术型、应用型、职业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课程内涵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等进行探讨。

1 课程方案的制定

课程方案是一门课程的纲,是一门职业教育课程科学建设的框架,它的制定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奠定指导路线,体现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行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应用的情况,以及对此类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为了科学、真实地体现这一点,一是采用实地进入企业调研和网络调研方式,与企业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交流,参观生产,探讨课程建设思路。二是通过网络问卷,请企业中行家里手回答相关问题,并提出课程开发意见。通过调研来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要能体现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3]。调研发现,从全国来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档名贵花卉和特色苗木的生产,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玉簪等,这类花卉经济价值高,生产周期快,故生产效益较高。

有了市场调研的一手资料,课程方案的制定素材就准备充分,但是根据学院课程改革要求,初步制定出来的方案不是直接就能应用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去,必须经过系部教研会汇报交流,通过讲述,与会教师的意见,专家的评审,这样的步骤才能确定是否能通过。如果方案达到与会专家各项指标的要求,获得一致认可才能通过。反之,如果方案被提出的意见较多,说明调研的内容和信息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到市场行业中去加深调研,充实方案内容,故这门课的方案经过了3次汇报才通过系部的审核。

2 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专业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就是围绕通过调研制定出来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岗位核心技能,主要分为2块:一是达到能熟悉掌握制定的每个单元要求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二是积累经验,通过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发现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查阅技术资料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4]。职业能力目标包括:积极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备职业素养。具体包括:①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合作解决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②能制定植物组织培养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计划和生产计划;③能够完成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全过程;④能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任务,搜集、整理资讯等相关信息;⑤能够对植物组织培养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课程拓展知识目标是能够开展植物组培苗的基础技术研发和组培车间管理工作。

课程标准要制定出课程教学单元,该课程单元标准体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突出从简单技能到复杂技术的学习路线。如从培养基配制、灭菌、外植体选择、移栽育苗、污染处理等单一技能到完成一个典型植物的无性繁殖体系建立,直至植物组培工厂化生产与管理[5]。

3 课程单元的开发与实施

根据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求,以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体现工学结合模式,开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教师手册开发是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单元,以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每个单元开发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师讲授和学习有不同的分工和要求,教师手册包含的教学以资讯、实施、考核、评价、学生反馈5个过程展开,学生手册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任务驱动为指导的学习素材,其中包含每个单元应掌握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考核目标。学生手册中配套内容有工作任务资讯单、工作任务实施单、工作任务考核单、工作任务评价单等辅助学习材料。每个单元实施前,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类课程知识资源将本单元的资讯单完成,做好实施工作任务前的基础准备。

教学单元的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书、网络、视频、电脑动画等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渠道。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放到实训室,放到基地,教师做示范,学生边做边学,并记录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和出现的问题,针对各环节制定考核标准,予以考核,达到完整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技术的目的。工作任务(下完成时,同时也完成工作任务单的记载。通过工作任务方案设计、操作和结果检查,小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核,教学总结和评价这样的步骤来完整实施一个单元工作任务,真实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考核,将掌握技能项目优秀的学生选,继续培养他(她)们参加全国的植物组织培养职业技能大赛。

4 一轮课改课程教学结束后的反思

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而又科学的工作,教师要以深厚的教学工作经验为基础,并能深入到企业岗位工作一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的应用,在熟悉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开发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实用性强的教学体系,这也充分体现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是否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是否与时俱进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

总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门课的兴趣,能主动学习,能真正学到适应岗位工作的技能,并热爱这项工作,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需求。

5 参考文献

[1] 宋扬.浅谈高职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2(8):33.

[2] 王清连.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曹孜义,刘国民.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