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与方法,非常巧妙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它是联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纽带,对上承载着人才培养需求,对下衔接着学员认知基础、指导着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律。准备律: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效果律: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强;练习律:重复刺激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极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规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展与改善了这一理论,创造了“刺激――强化――反应”公式。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奠定了认知发展理论基础,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正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据此编制课程教学设计,要抓住两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仅要有助于学员理解,而且也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与提取;为了尽可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是一家之言。教育专家从建构主义出发,总结出了一系列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因为学习必然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为学员的思维和智慧最易被整个群体共享;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即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学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其实,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萌发了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为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以学员为中心,设计符合学员特点、经验、需要和个性发展的教学。
(二)教学理论
1.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发展对象要体现全体性,为此,课程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员;发展策略要体现多元性,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发展动力要体现主体性,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
2.结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理论为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要结合学员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模式;要按照经济性原则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要科学设计信息反馈环节与方式。
3.有意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他创造了先行组织者概念,这些在新知识之前提供的相关的、引导性背景材料,能有效地组织学员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运用这一理论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步骤是:明确课程目标、提出先行组织者,唤起学员对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设法让学员理解学习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帮助学员寻找新知识与现存认知结构的相关性,从而固化学员的认知结构。
(三)系统理论
课程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系统进行的规划活动,因此系统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最具指导意义的是整体性原理,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遵循;反馈原理,要求强化教学员间、学员间信息交流,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有序原理,要为学员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和条件,促进教学系统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结构转变。
(四)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所以教育传播理论必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反过来,要想使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就需要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过程模式。但是,不论哪种过程模式,其实践路径都由分析、设计和开发三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必须建构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之上。
(一)分析环节
1.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个目标。教学系统就要有个学习目标,明确这个目标,可以引起学员注意并把他们导向正确轨道,这对学员的学习是重要的,对教员的课程教学设计也是很有帮助的。根据程序教学理论,学习目标越精细越好,所以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就要从基本要求层面,对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按照系统论的原则,教学系统的目标,应该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所以,我们的分析首先从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入手,然后提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重点是按照信息加工分析、层级分析等方法,揭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衔接、搭配、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在文字分析的基础上,最好搭配使用知识结构图或者概念地图等。如果能够将分析的思维过程编制成思维导图,效果可能更好。
3.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通常包括学员当前的状态和特征两个方面。当前的状态,就是目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与应该知道什么、期望知道什么、需要做什么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就是要弄清,学员现有发展水平与在同伴和教员指导下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学员的特征,主要是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重点是从生理要素及心理要素的角度分析学员的学习风格。
4.实施条件分析
实施条件分析是一种学习环境分析。在现代教学论中,学习环境既要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材料等物理因素,还要包括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人员、文化等社会心理因素,比如,教员的个性特征、特长爱好会影响到学员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的形成,各教学班的文化特点也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设计环节
1.教学总体思路――宏观教学策略设计
依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设计。比如,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学员行为的管理三个方面,并据此为学员提供特定的刺激,从而引起特定的反应,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如果以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那么按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内容应包括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三个方面。
2.具体落实措施――中观教学策略设计
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必须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为此,一定要把知识与技能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设计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按照模块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根据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程序教学策略: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体现程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原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体现即时反馈原则,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体现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原则;对于适合自主学习的模块,可以设计启发式、支架式或抛锚式等教学策略;对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较多的模块,可以设计视听强化教学策略,重点是设计强化程序、确定强化时机、选择强化物等。
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是综合考虑的,而且同一模块可以设计不同策略。同时,由于教学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特点,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即使是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也不是适用于具体课堂的,更不适用于所有课堂。
【关键词】概念图;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过程;有意义学习
一、概念图简述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根据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以此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习者建立结构化知识的教学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并在连线旁注明表示概念间关系的文字,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
二、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图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和知识观。概念图最早是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用于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奥苏贝尔极力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融会贯通,这才是有意义学习。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在新的概念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连接。
奥苏贝尔对概念的形成和同化进行了区分,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除了学龄前儿童,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概念的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层级排列最终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概念图就是这种策略的极好例子。概念图使用节点代表概念,并用连线表示概念的上下位关系或组合关系,这样的层次排列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并且不断地向网络添加新内容,然后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外化。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可以对概念图进行很好的诠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简单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心里表征的过程。概念图以图解的形式展现了个人的观点和思维,反映出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而通过概念图的绘制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概念以及所掌握的概念是否正确;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及对概念图的不断修改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现代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非常好的支持概念图教学的意义。令人惊奇的是,被誉为构建21世纪教育新模式的信息技术和脑科学,也为概念图的正确性和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提供了大量的事实说明。
三、概念图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概念图以简明扼要的层次化结构来展示概念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走向, 清晰呈现各概念所处的地位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地采编、补充修复以生成我们所需要的课程计划概念图、学年计划概念图、学期计划概念图、章节或单元计划概念图、课时计划概念图等。
如图1所示,是关于《直线》的教学设计,由于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教学内容做了井井有条的组织,使得教学设计过程并不复杂,而且清晰地展示教学重点难点。
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教师构建知识共同体、实现整体备课,而且便于教师进行概念谱系、居高临下地把握知识。
2.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师利用概念图来展示教学内容时,可将其作为引入课程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导航的“知识地图”和教学内容的“展示平台”。
(1)将概念图作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使用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需要解决问题的迁移测验项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利用概念图来构建“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结构清晰的概念框架,将其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相关的原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认知准备,获得已有相关知识的支撑,并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如图2所示,在《函数极限与连续》一章教学中
做先行组织者概念图:学生预习教材后初步串联知识点或老师做概念图第一步,“极限概念”。
提出中心概念:初等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函数的连续。
讨论讲解概念:按照“想知道什么”、“怎么办”、“学到了什么”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答疑、学生探讨、媒体呈现、画图、分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将概念图作为“知识地图”和“学习定位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编码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它是知识管理系统得输出模块,输出的内容包括知识的来源,整合后的知识内容,知识流和知识的汇聚。知识地图可以清楚明晰地呈现所有教学内容,体现章节知识点的层级结构,体现内容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可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导航图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概念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把握概念的意义,掌握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通过概念图记忆的知识也必然比简单机械记忆更高,他们将更善于解决问题,更利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学习者可通过与此图的对照进行“学习定位”,随时获悉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学习进程,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目标框架。
如图3所示,笔者在《导数和微分》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先将这一章的内容用概念图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整体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按照图中呈现知识点的顺序进行教学。
(3)将概念图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平台”
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灵活、形象的特点。我们展示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而便于学生掌握和复习再现。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发现,用大纲形式的“板书”或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虽然将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内容罗列了出来,但是不便于学生掌握,特别是当所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比较意义或严格的逻辑结构时,这个弊端更加严重。学生不仅希望从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中看到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更希望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甚至教师在理解它们时候的思维过程。那么,这种情况下用“大纲形式”就有明显的不足了,而采用概念图的形式能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上述所有要求,达到既向学生传达了知识信息,又在他们面前展示了思维过程的目的。
如图4所示,《积分》是五年制高职二年级的教学内容。通过概念图的展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也为学生学习微分方程和多元函数的积分学以及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3.概念图在总结复习时的应用
在总结与复习时,概念图是学生一种有效的总结工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及学到的东西,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想法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这些新的想法或与已经写下来的想法有联系,或引发新的念头。而通过概念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再设计的往复循环,可以不断完善概念图。这样,不仅对知识点有更明确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清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了更有意义的学习。
4.概念图在优化教学中的应用
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效果(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成果(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收获)、效益(教学劳动消耗同教学成果之间的比率和效率(教学成果与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比率)。无疑,概念图作为凝聚了教师心血的知识精品,其丰富的内涵、简明易读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它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概念,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同化,最快地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增加教学产出, 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当然,在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也可通过师生共制(或学生研制 )概念图的策略,引发“头脑风暴”,来完成教学。
总之,概念图是一种把概念和命题具体化的技巧,反映出学生搜索已有知识、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出新知的能力,通过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概念图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它还非常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所以我们认为将概念图引入教学,是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闫娟枝.利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梁锦明.概念图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5(10).
引言
网络课程是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建立的网络课程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在空间和时间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文从经典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阐述和探讨如何进行网络教学设计,并且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起帮助作用。该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它们所学的知识。
1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初始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和学习态度三方面的分析。预备技能即学习者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拥有的先决能力;目标技能即学习者是否能掌握学习目标中要求的技能;学习态度即学习者的一些偏
人本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教学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建立在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内在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口J。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他们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包含知识掌握、情感培养和实践体验三个方面)的人,也就是“完整的人”。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系统有多种开发模式,比如迪克-凯利模式、肯普模式、尼文模式等。本文以迪克一凯利模式为基础进行网络教学设计,迪克一凯利教学系统开发模型如图1所示:好等。
(2)一般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如年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
(3)学习风格分析:学习风格是指个体身上一贯表现的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一般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冲动型与反省型。教育者应当成人差异、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网络学习是一种目标性行为,网络学习者一般是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有明确目标和强烈需要的成人,如落榜的高考生、需要提升能力与学历的工作人员等。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缺乏知识的交流,与同学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缺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课程设计中教育者要设法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认为在学习开始之前教育者应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程学习。如笔者参与制作的西南科技大学《西方经济学》网络课程在首页为学习者提供了教学周历、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经济学流派、经济学家名言、经济学幽默等内容,这些材料可以让学习者对课程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缓解学习的紧张情绪。
2 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网络课程包括了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教与学活动、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等六个要素。为了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需要根据教与学的原理科学地、系统地、客观地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教材、大纲、学生需求三个方面,一定要提供给学生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获得学生需求的方法一般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讨会等,应用这些方法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困难等情况,对学习者形成一个基本认识,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奠定基础,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编写教学目标
网络课程的出发点应是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完成学习后能达到的具体要求。网络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的经历各不相同,自学能力有大有小,这就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也各不相同。合理的使用目标还可以向学生传递教学期望。目标设定的步骤如图3所示:
(1)设定目标
一个清晰的目标应该具有五种成分:情境(习得的结果得以表现的情境)、所进行的学习的类型(“习得性能”的动词区分了学习类型)、行为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动词)、适用于行为表现的工具、限制或特殊条件。如:
在计算机实验室情境中,给出一些数据表的简单说明[情境],学生将通过输入[行动动词]计算机、使用合适的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键[工具、限制或特殊条件],在Access中演示[习得性能的动词]数据库表格的创建。
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得包含这五种成分,但是所包含的成分越多,所传递的期望就越准确,最重要的成分是习得性能的动词和对象。通常,一个教学单元有若干个学习目标。有时,一些学习目标构成另一些学习目标的先决条件。加涅指导学习的观点认为:应该先学先决技能,后学终点技能,设置学习目标时应遵循此观点。
(2)实施目标:对于远程教育而言,目标的实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网络课程应设计的生动、有趣,能够较持久的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3)调控目标:远程教育者应及时了解学生的目标的达成情况,检查目标设置的难度是否适中,适时调整学习目标。
(4)评价目标:在学习者学习完成学习之后应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的指导反馈。可以将成绩优异者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以此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信心。
4 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等。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者策略、概念形成策略、认知发展策略等。
5 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
传播学理论认为通过视觉经验获取知识的效率为40%,通过听觉经验获取知识的效率为25%,如果是视觉+听觉那么学习效率将达到70%。所以在课程的制作过程中应较多的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素材。
6 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自学活动中,它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即学前测评,对学习者先决能力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是为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任一给定阶段的修正与改善提供资料,也即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测评。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作业、问题、测验等方式开展。
(3)总结性评价:它是对学习者的成就与教学有效性的 判断,可以通过研讨会、论文、测试等方式进行。
7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在探讨了以学习为中心的主要观点之后,笔者以《西方经济学》网络课程为例阐述一下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论在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良好的导航;
其二,提供了丰富直观的学习资源;
教学团队:介绍师资情况以及主讲教师的基本信息。
课程介绍:对课程进行先关介绍,让学习对课程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帮助学习这对课程准确定位。
课程学习:泰勒认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应包含目标、内容、策略(即活动、媒体、资源)和评价几个部分。该课程在课程学习模块以章节为单位呈现学习材料,每个章节从本章导学、学习知识点、专题案例、本章小结、阶段测试五个维度进行呈现:
维度一:本章导学包括章节概要、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要点、学习提示五部分的内容。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本课程使用概念图帮助学生记忆。概念图(Concept Map,简称CM)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 D.Novak教授于1984年提出的,是指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意义联系的图表。在每一章的章节概要中本课程都为学习这提供了知识结构图,让学习者建立一个概念网络,然后通过学习不断的向网络中增加新内容。
维度二:以+个知识点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
维度三:提供本章知识点相关的小案例。
维度四:总结章节知识点。
维度五:阶段性检查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情况,检查学习者应用其新知识的程度,以此促进学习者更好的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实现在线测试的技术有很多,如Js代码、Flash编程、XML技术等。
案例分析:案例能协助建构个人的理论并加强实际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专家与资深学者的已有经验,也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迁移。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案例分析活动。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具有典型性;二是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三是与课程主题相吻合;四
其三,运用泰勒原理进行学习内容的展示;
其四,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呈现学习材料;
其五,较多的借鉴强化理论。强化原理曾被陈述如下:一个新的行为,倘若在它出现时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事态(即奖励)伴随其后,则这一新行为的学习将得到增强。课程设计中的案例、测验、前瞻性材料等都体现了强化的思想。在经过各种分析之后,课程的模块被划分如图4所示:是好的案例能刺激学生思考;五是案例可以显示很多经验。
综合测试:开展总结性评价,教学者应根据答题者的情况给出学习建议与指导。
学科前沿:该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些前瞻性的内容,即学科中一些前沿性的知识、技术,如当前热点、代表人物等。
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一些辅导材料,包括课件、相关的电子书、相关论文、教学视频等内容。
在页面风格上以简洁、大方、稳重为主;在网页主体中较多的选用了各色小图标,在美化装饰的同时又显的层次清晰;在布局安排上较多的使用了选项卡菜单,这样可以减少页面数量,使网页结构清晰;在颜色的搭配上我们将重点内容突出,选用与主题内容相差较大的色彩来强调,刺激学生记忆,色彩搭配方案如表1所示:
1 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设置不足
实施优质护理,建设试点病房,究竟要配备多少护理人员才能达到要求,目前尚无统一的数字。我国护理人员极度缺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床护之比,美国1: 1. 6,法国1: 1. 2,芬兰1: 1. 2。我国卫生部规定护理人员应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0%,医护之比为1: 2,床护之比为1: 0. 4,然而现实情况远非如此。由于人员严重缺编,致使护理人员忙于大量的治疗操作,无暇顾及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优质护理的开展。这样的实际情况与试点病房的建设、推广产生了矛盾。由于目前医院普遍实行的是科主任负责制,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必将加大科室费用的支出,影响奖金的发放,往往为科室领导所不愿接受。这也为模式病房的建设和推广增加了阻力。整体护理的开展使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但护士待遇并未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在很多情况下,护理质量的高低是以护理人员所具有的相应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为基础的。自1985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本科学历的护士占护理人员的总数不足2%, 1992年才开始开设护理硕士教育,而护理博士教育,目前中国占有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不足1%。[1]因此,尽快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先行,可喜的是我国已形成高等护理教育、基础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在为改变护士知识的老化现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竞争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1.3护理质量控制
优质护理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护理质量为中心,以护理人员的全员参与为基础,对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把医院各护理单元为维持和提高护理质量进行的活动构成一个有效的体系。质量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健全整体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使其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是目前各级护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优质护理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质量控制,使护理质量从组织上、制度上及人员上得到保证,同时不断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和标准,促进优质护理工作逐步向科学化、便利化和效率化方向发展。
2 措施
2.1领导重视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关键
开展优质护理给医院及护理部的领导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优质护理的开展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这必然要得到医院领导的重视,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是关键。护理部主任是优质护理开展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她们的知识结构和领导理念直接关系到能不时将优质护理工作逐步向科学化、便利化和效率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的一切管理手段与管理行为均应以增进和恢复患者健康为目的。使广大护理人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患者提供身心全方位的全程服务。
2.2 重视护理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2.2.1夯实护理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三基”理论测试定期分层次进行,护师及其以下护士每月1次, 45岁以下主管护师每季度1次,科室每月组织1次护理业务学习,学习基础护理新技术、新知识、学科的发展等。每月卷面测试1次,至少每周利用晨会10分钟口头提问护理理论。
2.2.2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提高护士临床实践技能。基础护理操作每月一次抽考,由科室质控小组负责培训、指导、监督、考核,每年至少完成1次护理部规定的操作考核并达标,考核地点可以在病房进行实际护理操作。
2.2.3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沟通技能的培养。在临床基础护理实施过程中督促、指导、鼓励护士运用适宜的沟通技巧,这样既可以准确收集患者的资料,掌握病情动态信息,又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于护理措施的实施和患者的康复。[2]
2.3简化护理病历
真正做到把护士还给病人。让护士有足够得时间与病人交流,真正将护理措施落实到患者身上。将护理措施溶入到每一项护理工作中去,不仅在临床护理中要实施整体护理,在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中同样要以优质护理的理念作指导,这样才能为优质护理在我院更快更深更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3 效果
我们体会到: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人的人格得到尊重,各项护理及时到位,改变了护士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护理服务满意度连续三季度保持在9 8.5%以上;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了医院的竞争力,用真诚服务去感动病人,赢得病人,使病人的回头率增加,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逐渐增加,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水平表示满意和信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更新了护士的观念,改变护士的工作作风,形成了一套实用的护理服务程序。
参考文献
[1]毕永生.整体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63):121
关键词:经济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实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引言
经济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仅具有基本素质是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我们认为,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应当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政策法规知识。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要求培养学生拥有基本的经济素养和经济金融学视觉,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表象把握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必须根据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变化有选择、有区别、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就是培养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我们认为,数学、外语和计算机技能是培养经济应用型人才的“三剑客”,如果学生缺乏这三种技能就会直接影响了学生研究、分析和创新的能力。数学模型看不懂,外文文献不能阅读,计算机不会操作,如何去捕捉经济金融学学术前沿知识?如何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和沟通?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经济管理技能,了解经济运行过程,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了解政策法规是培养应用型经济金融学人才必不可少知识,学生对国家法律法规、不同时期经济方针政策以及地方的经济状况应当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判断和分析。
二、经济实验课程体系构成的设想
传统的经济金融学专业主要是以理论课程为核心,强调的是专业知识面宽又厚,研究能力强又深,适应性广又范,几乎没有考虑去研究开发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问题。因此,对于去研究探索开发经济金融学实验体系的构成问题就更加无人问津了。而在当今高校大力提倡培养“四种能力”的背景下,实验课程在全国高校呼而欲出,文科类专业要向理工科专业看齐,纷纷开出各种各样的实验课程,特别是实践性比较强的管理类专业模拟实验逢勃发展,而与经济金融学类相关专业的实验也逐步开始起航。但唯有经济金融学专业的实验问题使各高校成为了难题,因为至今对于经济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的确是不知从哪个方面去开拓为好,经济理论课实在难以谈及实验问题。
如何构建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呢?在既没有前人经验的借鉴,也没有现行模式可循的情况下,只有靠我们在教学中去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去完成或者去开创先行,这是一项既艰苦又神圣的事业。经过我们研究,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的开发也不能离开它本身固有的研究对象。经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经济金融学既是一门研究关于资源配置的高度抽象的学问,又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说。
1.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
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是指利用经济理论去解释经济现象的一种实验课程。这种实验课程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找经济理论依据,说明经济现象存在的道理。比如一张百元人民币掉在路上,在没有人看护的情况下,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过路的人捡走。这个现象至少可以用两个经济金融学原理去解释它:一是用需求定理去解释,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人民币进行消费,而且当路人捡走人民币时也不用花费什么代价,就可以使手上的人民币数量大增,所以他把人民币拿走了;二是用稀缺资源原理也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人民币对于一般人来讲是属于稀缺资源,多胜于少,人人都想得到它,而且所拥有的人民币越多越好,所以在没有别人看护的情况下,第一个路过的人就会把它捡起来占为已有了。
根据老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师在组织这类经济实验课时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教学组织方式:一种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选择恰当的经济现象去寻找经济理论,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另一种是教师在讲述经济理论原理之后,列举出与原理有关的经济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去找出经济现象的答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原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通常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因此又把它称之为同步实验课程。
2.经济验证性实验课程
经济验证性实验课程是指在事先设定控制实验条件的范围,由学生去进行自主实验进行验证,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规律,并加以应用的一种实验课程。这类经济实验课程往往在学生学习了经济理论原理之后,通过老师事先设计实验项目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给予的条件展开实验,最终找出答案,来证实经济理论的真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应用。在组织教学时一般采用“设定――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现在开设的《计量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就是验证性实验的范畴。当然这种实验也可以在事先建立操作软件平台基础上进行,如我们开发的生产交易软件平台就是其中之一,只要赋予实验控制条件,学生就可以在平台上完成实验任务。由于验证性实验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实验过程比较复杂,经历的实验环节比较多,综合性比较强,因此这类实验不能象解释性实验那样随堂同步进行,而应当单独开设实验课程,集中一定的时间去开展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