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教育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基础美术教育 基本策略 “智能式”发展
一、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素质教育已有明显提高,但农村基础美术教育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由于认识不足和客观条件所限。美术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中小学甚至处于没有教师、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核的状态中。学生成了“音盲”和“美盲”,这对中小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以及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可谓错失良机,更对于学生的升学、就业缺少了一个发展平台,造成农村学生多数综合素质低等。目前来看,农村中小学重主科、轻副科,尤其是艺术类学科落实不够。在客观上,美术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投入不够,无形之中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难度。其次,农村美术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师学历水平普遍不高,整体能力较差,导致美术理论和技能学习得不到正规培养,学校逐渐成为进行“智育”教育的场所,对美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完全忽视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政策。虽然农村中小学也实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年度考核制,但对于美术学科却无人问津。面对这样的教育形势,改善这种状况已是当务之急。
二、“智能式”教育的名称界定
“智能式”主要指智和能,强调智慧和能力。智能教育包括思维能力、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科学素养的教育。“智能式”美术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通过美术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出来。美术教育的“智能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力、创造力、竞争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发展“智能式”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美术教学,以意取质,给学生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提高学生设计动手的能力。因此,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开设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体验,最终可以获得美术学习的快乐。
三、发展农村“智能式”美术教育的基本策略
农村“智能式”美术教育的发展要以国家教育政策为首,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主要任务,达到美育与智育同步发展,进而使农村基础素质教育的质量有质的提升。
1.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育政策
传授知识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今天的教育是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和前提下开展,因此,改变旧有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农村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为标准,采取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活动课程,让学生以全新的知识结构进入美术课堂;同时还应贯彻落实教育部签发的《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与其他学科同样要求,切不可把艺术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农村美术教育应扩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政府在投入教育经费时,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更应该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
2.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
农村中小学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应因地制宜培养师资。增强美术教师的责任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不仅具备绘画功底,还应具有良好的美术理论素养以及授课能力,能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展示教学成果,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农村美术教师处在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中,更应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教学用激励和正面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以美启真、乐中开智,在美术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学校应该通过美术教师教学考核的方式,唤起美术教师的责任心和竞争意识,通过量化评估打分评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带给教师自身教学的积极性。
3.因地制宜,改革教学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为弘扬民族优秀美术文化,体现各地区美术教学特色,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辅助教学,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乡土文化对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发展农村美术教育要以丰富的本土民间艺术文化为资源,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将其在美术教材中渗透。例如,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剪纸、刺绣、编织、泥塑、木版年画等,将这些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对学生在文化传承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改革教学内容,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课程,不仅可以成就美术知识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4.以美育人,和谐发展
在农村美术教学中,“智能式”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形式上,教师应该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将思想品德作为“智能式”教育的基础,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劳动创造一切的积极、正面的思想观念,应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美育之中渗透行为美与心灵美同步,集体荣誉和协作同行。这样,美术教学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向以审美情感为目标的方向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结语
“智能式”美术教育是在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实施的。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通过新型教育模式的开展,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高度融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其心灵得到美化,精神得到升华,使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的落后状况治根、治本。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M].中国美术教育出版,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早期教育;婴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研究发现,每一个正常的新生婴儿,都蕴藏着与生俱来的身心潜能,开发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应当是新生命诞生时就开始的教育。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早期教育,是构建婴幼儿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的教育,是把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是适宜于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早期教育,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完善教育,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及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势在必行。
儿童分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天使之家”科学育儿中心的100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个月-2.5岁,其中男62名,女38名,研究时间为2010年3月-2011年3月。
1.2 方法
1.2.1 制定早教训练方案 对训练组每月进行常规体检及养育指导,用0-6岁发育筛查测验进行发育跟踪测评,即使个别指导,训练内容及社会能力的训练。
1.2.2 集体活动 每周组织亲子活动,每月进行科学育儿讲座,活动内容包括环境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活动,并由家长参与。
1.2.3 效果评价 两组儿童在训练前利用量表进行1次智能评价,以后每4个月进行1次由专业人员进行测评。
2 完善教育要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2.1 生长(growth) 指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增长,是量的变化,发育的物质基础。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及成熟,是质的变化。
2.2 一般规律(顺序规律) 上下;近远;粗细;简单复杂;低级高级。
连续性与阶段性:快-慢-快。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性。
个体差异。
2.3 运动功能的发育
平衡和大运动。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岁:双足并跳。
30个月:单足跳。
36个月:两叉下楼梯。
2.4 细动作一握三抓六会敲,九用两指周会勺。
18个月:能叠2-3块积木。
2岁:可叠6-7块积木,会翻书。
3 结 果
3.1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的影响
3.1.1 研究发现新生儿不仅具有惊人的感知、运动能力,还具有有注意、学习能力和社交行为,0-3个月的婴儿,共存在73种无条件反射:爬行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等;无条件发射,不仅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自然前提,而且在婴儿时期发展中,具有心理学意义。在脑的发育过程中,许多大脑功能,都存在发育关键期,从出生到2岁是感知觉、运动、语言发育关键期,这一时期内,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表1。
研究显示,训练组小儿在感知觉、精细动作、语言、大运动方面通过的平均月龄高于对照组。小儿各个能区的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大运动、个人社交、语言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接受早期教育训练的婴幼儿,其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提高,尤其在独立生活、能力交往、参加集体活动三个领域,早期教育训练的婴幼儿,多具有积极乐观的状态,极易适应同伴的生活,不惧怕接触新事物,有更大的空间认知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
4 讨 论
4.1 各系统、器官发育速度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发育速度,也不同步。神经系统早期发育,生殖系统晚期发育,淋巴系统先快后慢。遗传因素和环境对儿童生长发育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即决定生长发育的潜能,而环境因素,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潜力的正常发挥,即决定发育速度及可能达到的程度,即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因此,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育儿科学,是充分培养和开发儿童智力的关键,只要适时给予智力因素刺激,就会达到
进儿童智力发展最佳目的,并取得最佳效果,这对成长中的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Eleventh Five-year Pl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ed vigorousl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Yunnan traffic and the requirement for high-tech talents, this paper makes an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develop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traffic safety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高职本科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traffic safety and intelligent control;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50-02
0 引言
随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结束,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振兴国家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的需求,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2007―2009年第一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顺利完成,随后各省根据各自省情实施了由国家示范院校带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职教改革,促使各省的高职院校经历了高速平稳的发展。在高职院校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寻求发展机遇时“高职本科”成了高职院校继续向前发展的新方向。
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专科向本科发展
从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不难发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早已有之。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 我院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高职本科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2.1 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相比于国外智能化和动态化的交通系统,我国智能交通服务手段和内容单一、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不高、地区分割和行业分割普遍,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出行量大幅上升,使得巨大的行车需要与有限的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恶化,因此,我国智能交通市场需求巨大。
2.2 云南交通运输发展背景需求分析 2011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以及云南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中高速公路建设部分要努力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和重要国道、省道为依托,围绕“七出省、四出境”,重点实施大通道高速公路中的“断头路”以及连接省际、州市的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拥挤路段扩能改造。伴随着高速公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管理所需交通工程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需求量将不断扩大,传统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高速公路管理的要求,将引入新的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以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从而提升高速公路整体的运营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而通过对高速公路的监控设备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将智能分析引入高速公路系统,将解决以上传统机电系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并发挥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因此,新一轮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将需要大量的施工、收费、监控、机电维护等大量的相关产业链的工作人员。
2.3 云南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人员需求分析 随着我省已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和新建高速公路的陆续通车,对交通信息和交通智能控制类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中对维护和施工一线的技能人才需求将占三分之二左右,智能交通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极其缺乏的紧缺型人才。
但是云南地处我们国家的西部地区,交通智能行业人才普遍不足,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云南交通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整个云南交通运输行业领域急需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高层次人才。
2.4 学生专升本及在职人员技能提升需求分析 现在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很多学生(未毕业和已经毕业)以及在职人员对再继续教育有着高度热情和追求,强烈要求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是高职教育向上拓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整个云南省从事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和智能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有85%毕业于我校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因此,发展该专业的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各种层次技术人员日益增长的接受本科教育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3 我院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高职本科发展策略
3.1 根据自身地域特性和岗位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与高职专科在人才培养的特征上应有显著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高职专科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基础理论,重在掌握实用技术并熟悉相关规范。高职本科则因岗位的适应面较宽,适应的层次较高,要求理论基础相对宽厚;二是能力特征。高职专科主要掌握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
因此,在专业培养模式上,继续立足于“校园、基地一体,工学情境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发挥专科教育的针对性优势,融入本科教育需求,实现高职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的教育目标。
3.2 正确解决专业升本所带来的主要问题
3.2.1 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高职教师不能仅仅只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技巧,而是在此之上具备高层次的职业素养(对专业深层次发展的思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岗位人才实时需求的了解),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效团结、专兼结合、教研双赢的高质量的双师队伍是专业能否成功升本的关键因素。
3.2.2 教学及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与扩建 示范性院校建设期间,学院在闻通楼成立了智能交通监控实训中心,该中心拥有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智能交通实训室(包含21个各类实训室及大量交通监控实训设备及相应的仪器仪表等),同时也建立了11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但是,随着专业的跟进一步的发展,招生规模增大、岗位职业素养需求不断的提高等都直接制约教学质量与就业,因此在不断健全完善校内实训条件的情况下,如何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教师都得到实践技能锻炼,成了专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10]8号.
关键词: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71-04
摘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何加大高职课程实施力度,全面提升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从高职课程制度建设入手,对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形成的途径和方式展开深入研究,旨在建立一套有利于促进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71-04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任务,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根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课程体系一旦确立,必将顺势进入课程实施阶段。所谓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将规划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案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具体过程,也就是将“书面的课程”转化为课程情境中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目标就是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高职教师课程
实施能力与发展机制
能力通常是指人们表现出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和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中的条件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来体现的。其中,条件性能力包括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适应与探究课程改革的能力、认识与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的能力等。实践性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德育指导能力、课外实践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反思性实践能力等。因此,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课改实践,不断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过程。
全面提升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必须建立和完善其相应的发展机制。所谓机制,从广义上说,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从狭义上看,机制是反映系统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总称。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不仅涵盖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也包括教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内容。
提升高职教师课程
实施能力的途径
(一)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教师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职教观念 主要是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使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目标类型、专业类型、课程类型、教学类型有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现代职教理念。
通过组织开展“三对话”活动,提升教师课改适应能力 主要是通过专业对话、师生对话、校企对话,实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自我反思及与企业、与学生、与同行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通过范式引领,推动全员课程改革,提升教师课改探究能力 主要是通过范式引领,引导教师关注课改、实施课改、探究课改。
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提升教师课程组织能力 主要是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举办公开课的方式,让其他教师多听观摩课、多看示范课,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掌握教学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组织能力。
通过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提高教师自我升华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能够对其他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通过榜样的作用引导其他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教学,不断提高自我升华的能力。
通过教师自身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既教书又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教师品质层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情感层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教师精神层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激励启迪作用。高职教师应具有较好地认识学生特征并按照这些特征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同样可以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将真善美的精神品格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
(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师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能力
高职教师的实践性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德育指导能力、课外实践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反思性实践能力等。因此,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能力必须做到:(1)加强课程研究,尤其是对课程类型进行研究,借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2)加强对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兄弟院校的教改成果和经验,增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3)按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更新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借助职业教育教学论和方法论等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4)加强自律、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德育指导能力,使教师具有充分认识德育在职业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能够认识职业院校德育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明确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的两大支点;具有“人人德育、事事德育、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的大德育观。(5)广泛开展教师反思活动,使教师通过反思,提升反思性实践能力。
(三)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实际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管理实践,有较强的实操示范、解决疑难问题和现场指导的能力。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培养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具体措施如:(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为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条件。(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教师实践技能的真正提高。(3)建立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走“双师型”教师发展道路。
(四)开展校本研究,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教研活动组织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等。提高高职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校本研究这一途径,校本研究应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以课程为主要内容,开展专题应用研究,重点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增强教师教研活动组织能力,主要是教师通过参加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
(五)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选派专业课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使广大专业课教师能够了解产业实际,接受专业实践培训。专业课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同合作开发项目、承接横向课题、承担科研开发等。高职院校密切联系企业,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使专业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
构建高职教师课程实施
能力发展机制的路径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和完善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高职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的建立,综合了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管理制度的完善。我们必须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完善各方面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制度的执行力,从而建立一套有利于促进高职课程实施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与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管理制度
高职课程教学制度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管理的主要依据和行为准则,也是建立高职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的基础。由于高职课程教学制度涵盖了学校教学、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制度是构建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的首要任务。
一是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这是建立和完善高职课程教学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有利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进一步实施。目前,高职院校实行项目课程教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项目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教师自身的条件和学生因素,设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环境,搭建了操作可行的技术平台,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并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行动融为一体。
二是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与教材建设等课程管理制度。目前,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有效进行课程设计;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教材建设。
规范课程设计,就是要在制度上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2)处理好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3)处理好学科课程、项目课程与行业课程的关系;(4)处理好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的关系;(5)处理好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虚拟课程的关系。
加强教材建设,首先,要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德育课、文化课采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教材;专业课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尽可能地选用既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其次,大力推动校本教材建设。校本教材应该是围绕“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由学院(校)负责牵头,行业组织、课程专家和主讲教师共同参与、自行编写的教材。高职校本教材的建设应以院(校)内优秀教师团队为主;教材应充分体现职教新理念和课改新精神;教材内容和结构要有新突破。
高职校本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校本教材要凸显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要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教材的选题、立意构思要新颖,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思想。(2)校本教材的内容构思要关注实际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知识结构逻辑关系的有机融合。校本教材的信息量要大,内容要适应引入课程领域中的一些新科技、新工艺和新方法等,要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但教学时要更加注重实用和简练。校本教材的使用要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3)校本教材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学院(校)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来进行,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的开发。
三是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日常教学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制度。要深入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严把教学质量关;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检查性听课、抽查学生作业、分析考试试卷和成绩等方式,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经常性检查;要积极开展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互评等活动,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产教、产学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职教师成长的师资管理制度
高职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广大教师。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职教师成长的师资管理制度,关键是要在不断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的同时,以教师的智能和技能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在智能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围绕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踊跃参与各级研究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同时通过示范引领,精心打造一支由院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专兼职教学研究优秀团队,支持全体教师撰写高质量的教研、科研论文。(2)在技能方面,要落实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制度,大力贯彻实施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的有关规定,实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锻炼常态化,各系每年安排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教师不低于50%。同时,学校要加强对顶岗锻炼教师的指导、管理,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推荐的重要条件之一。(3)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开展校本研究,积极倡导“问题”即“课题”,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研究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重点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4)完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继续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高职院校首先要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将青年教师的培训列入全校教师培训计划,按年度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程表》,对每一个教师规定其职称、学历等的获取时间,使每一个教师明确自身的再学习、再培训任务,促进他们明确目标,自加压力,努力提高自身教学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其次,要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采取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等形式,加强对新教师的校本培训。(5)建立并实施导师制度。对于青年教师,组织他们参加“三课(即示范课、观摩课、实践课)活动”,由教学质量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同时,在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课件制作竞赛、基本功竞赛、说课竞赛等活动,促进他们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学习管理制度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课程必须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现有能力水平的差异。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应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要建立健全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管理制度。
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适应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是一种比较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促使学生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因此,首先,高职院校要制定灵活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选择。其次,要密切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打通学生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渠道。最后,要鼓励学生在有职业机会的时候,先积累部分工作经验,再回来完成学业。同时,将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成绩纳入学分范畴,鼓励学生早日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能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学分制。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专业中课程的地位并以此计算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江苏省是最早在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的省份,在学年学分设计、学分绩点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实行学分制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赋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与自,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选师、选课、选学习方式。学分制的实施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的选课和课程管理。对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教务部门应事先将各专业所有课程分成不同的类别,在新生入学时就把课程安排计划发给他们,以供学生了解参考。在课程安排计划中,要详细说明在学生学习期间总共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编印专业介绍、必修课选课指南及选修课程介绍。选课指南必须包括课程名称、教学时数、所得学分、考试方式、课程内容和特点、开课时间以及学习该课程需要哪些基础课、可以为哪些课程打基础、将来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等。专业负责人每学期以开办讲座及咨询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及课程,并重视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选课原则应用的指导。选课原则具体表现在: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确定学习进程时,应遵循先基础课后专业课的循序渐进原则,按照课程进程计划科学选课。二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同一专业对必修课有统一的要求,选修课程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更大的选课自由。三是选课应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学生在选主修领域一定数量课程的同时,必须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选习一定数量的普通教育课程,而对某一专业方向有较大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加大对该方向相近内容课程的选课比例。四是学生自主选课应与教师指导选课相结合。(2)实行目标管理,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有机结合起来。即以专业规定的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取消升、留、退等制度;凡考试不合格者可以重修,但修学的年限实行弹性控制。这样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毕业,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工学交替延缓毕业,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时间完全控制在学生手中。(3)加大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高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为此,各高职院校应认真执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另外,要根据当前高职普遍呈现出专业设置多样化、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特点,尝试推行学生学籍的二级管理,充分发挥系部的直接管理作用,提高学生学籍管理的效率,促使高职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走向综合化、科学化。
总之,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构建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对于全面提升高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唐红妹.关于优化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3).
[4]杨晓敏.高职教师专业化成长内涵、方式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5]杨晓敏.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竞赛 功能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9-02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当前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开展好技能竞赛活动,将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职业技能竞赛包括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社会性、技术性、全民性以及职业性的特征,而且还具有技巧性、阶段性以及竞赛性的特征。职业技能竞赛除具有这些特征外,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当前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功能的探讨,将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特征
1.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此种教育形式更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大力提倡“教学做合一”以及“手脑并用”的教学方式,主张学生在学习、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职业院校应重视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职业院校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职责,定位好自己的方向,将培养技术工人与技术员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的发展实践表明,当今的很多职业院校都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因而职业教育带有一定的社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渐密切,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宗旨,无论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它都离不开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与社会劳动就业具有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对社会环境还具有一定的依存性,首先从办学来看,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职业教育的办学带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离开了社会环境,职业教育将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力量。
3.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同,它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职业型的人才,而非学术型的人才,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多数情况下,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职业教育与就业相关联,为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而做准备。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要求专门的技术理论与经验知识作为支撑,技能、技巧以及实践能力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我们注意到的一点是无论是就业前的教育,还是就业后的在职教育,其培养目标都是具备一定职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4.职业教育的全民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培养直接、现实的劳动者。当今的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中,都或多或少的渗透着一定的职业教育理念,可见职业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以及满足经济需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调查显示,当前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再次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在全面教育目标中倡导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职责。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全民性的特征对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树立意义重大,终身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中所有的人,向上可以达到高等教育的阶段,而向下可以伸至基础教育阶段,而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必然具有全民性这一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知识型时代,当前社会的很大一部分职业对从业者的资格与能力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加之外部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理念已经越来越脱离轨道,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将职业教育延伸至整个从业阶段。
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
从整体上来讲,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是指技能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吸引竞赛者参与的变化,且能够发挥其特有能力与作用的功效。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往往通过技能竞赛的过程与结果显示出来,当前探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将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以下是对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功能的具体阐述:
1.宣传功能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宣传功能,通常情况看来,职业技能竞赛往往具有宣传参赛选手以及宣传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作用,职业教育的宣传功能还体现在职业教育具有塑造社会形象的能力。从整体上来讲,职业教育技能的宣传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种是指技能竞赛的宣传是一种有形的宣传,带有生动、形象以及具体的特征。第二个特点是指技能竞赛的宣传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直接宣传,而非依靠文字、图片进行的简单宣传。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宣传功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形式的宣传不能与技能竞赛的形式所比拟,它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若从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职业教育,我们能够发现社会各界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动,它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技能竞赛的各项活动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因而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当社会各界的宣传力量融合在一起时,技能竞赛的规模便会得到扩展,技能竞赛本身不仅得打了关注,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通过职业教育技能的宣传功能,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职业教育的形象。职业教育的宣传功能还体现在职业教育有力的宣传了人力资源以及人才强国战略,使得社会各界逐渐树立了有关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以及教育观。同时,需要我们深刻意识到的一点是职业教育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以及吸引力意义重大。
2.展示功能
所谓的展示功能是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拥有了展示功能,就能够进行教学效果的展示,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展示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技能竞赛能够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的风采,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水平与能力,为塑造职业院校的良好形象奠定基础。二是通过技能竞赛能够展现职业院校熟练的操作技能。职业院校的教育技能竞赛实际上是职业院校全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个职业高手展示自己的风采与能力,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衡量职业院校的教学成果。
职业院校教育的技能大赛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在技能大赛中,很多选手展示的才能让人惊奇、震撼,很多情况下,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水平达到了高级工的标准。纵观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我们能够发现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中,一部分专业的比赛本身就是一种展示,有的比赛就是一种表演,其观赏性极强,在吸引民众的同时,展现其个性、才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服装表演、烹饪以及美容美发等,都具有较强的展示功能。如若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我们能够发现,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展示台,选手们通过这个展示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与风采,进而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评定功能
评定功能是职业教育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技能竞赛中的基本功能,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无论那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都离不开评定这一过程,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许多职能都是在科学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中的技能竞赛活动往往依据一定的竞赛标准进行,这无形中使得竞赛对参赛对象有了优劣与等级之分。职业教育的评定功能是鉴别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评价是技能竞赛的第一特性,离开了评价,职业教育也就无意义可言。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实践来分析,我们能够得出技能竞赛是以发挥评价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其中涉及配置以及决策的环节,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参加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评价,从而为评价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通过评定功能,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认可与鉴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策略
1.建立完善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完善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将有助于这项工程的良好运行,同时也为深入持久的开展竞赛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促使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的持续开展,职业院校必须立足于实践,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立专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督促每个竞赛工作者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需要我们深刻意识到的一点是,建立完善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还需要健全职业技能竞赛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热情,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还应实行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奖励与表扬,除此之外,还应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
2.处理好竞赛中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我们可知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具有展示功能、宣传功能以及评价功能,除此之外,职业教育还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等。我们应全面的认识职业教育竞赛活动的功能,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功能以及作用,将技能竞赛活动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认识到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间各个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渗透的关系。尽管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中各个功能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各个功能间又是各种独立,互不相连的,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更新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也在逐步的确立与完善,各个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更新。职业教育中的展示功能与宣传功能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表现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展示的过程也是宣传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启示我们职业教育间各个功能的关系应该认真、细致的处理。
3.结合职业院校专业的特点,开展技能竞赛
职业院校的根本教育宗旨,在于培养应用型以及实践性的人才,因而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职业院校专业的特点,努力使得职业院校的专业覆盖所有的师生群体,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尽可能形成层层有选拨、校校有比赛的格局。然而,当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是职业院校的很多参赛项目都是量大、面广的通用型专业,而真正具有职业性与专业性的参赛项目却不是很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无形中会影响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技能大赛的活动也难以高效的开展。因而,为了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职业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技能竞赛。当前的研究数据表明,全国大赛中中职组为10类,35个比赛项目,而中职教育的专业数量到目前为止共有19类320多个专业,如此多的专业不可能同时举办竞赛,国赛也不会包含所有的专业,因而职业院校在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时,应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设置科学、合理的竞赛活动,因地制宜,力求办好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活动。
4.将技能竞赛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活动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趣味性、实践性以及竞争性,通过参与技能竞赛活动,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活动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指明方向,竞赛活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很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通过预赛、参赛等过程,在职业院校的校园中,形成一种浓烈的技能竞赛氛围,独特的校园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形成。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活动对于校园文化的构建意义重大,因而我们必须重视技能竞赛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四、结语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已经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性指标,落实好职业院校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将有助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娟娟.《职业技能竞赛对中等职业教育生态的影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3-03-18.
[2]林幼筹.《高职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管理应用研究--以福建D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华侨大学,2014-05-20.
[3]何富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实训教学的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