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国家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建设好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强农惠农的目标。但现阶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整个过程都表现为政府行为、政府意志,公众参与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机制可操作差。一方面,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对公众参与重视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为咨询、走访等,或是“走过场”式地与乡镇、村干部交流,公众参与的渠道单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听取农民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对参与过程及概念认识不够,且长期以来公众参与仅限于个人参与,没有形成组织机构,使得公众参与力量薄弱,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一、肯定成绩,认真总结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宝贵经验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几年获得全省先进,具体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项目争资金成绩斐然。从2006年至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得上级财政资金4.17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1.99亿元,增长91.3%。尤其是2010年,争项目、争资金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上级财政项目资金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1亿元;二是新增开发县实现突破性进展,县被正式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此外,全省新增1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中,我市就有5个,占29%。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通报表扬市农业开发办争项目、争资金取得的突出成绩。
2、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42.74万亩,治理生态小流域6.43万亩,新建及扩建加固小型水库54座,拦河坝42座,修建排灌站31座,修建机电井238眼,衬砌渠道682.05公里,新建和扩建小型蓄水工程3185座,修建机耕路584.15公里,改良土壤2.23万亩。通过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推动各地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一是按照财政资金建设公共设施的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等多环节入手,走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与改善基础设施并进的道路,抓好土地治理。二是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扶持,有力促进了我市粮食、生猪、麻鸡、毛竹、白莲、淮山、蜜桔、中药材和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4、项目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先进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全过程统一管理。我市“根据效益选择项目,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计划建。坚持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创造性地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审计结算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绩效考核制等制度,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5、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稳定。开发项目的实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千家万户,项目区生产条件得到有力改善,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据统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要高出近300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政府威信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做到藏粮于田,藏粮于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真正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农业综合开发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着力推进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农田水利化;对土地进行平整,建立纵横交错的机耕路,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引导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企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人群,无论是技能还是体能,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排灌尤其是机耕路的问题,机耕、机插、机收和运输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实现在家务农人员省心、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和粮食增产增收的多赢目标。
三、突出重点,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
各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握好关键环节,力争做到“五个确保”,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1、科学规划,确保建设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制定分步实施方案、明确资金投向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各县(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编制2011--201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尤其是要与市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相衔接,优先安排在灌溉水源有保障、渠系已配套的区域。
2、明确任务,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依据国家农业开发办下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严格实施项目。一要以田间灌溉支渠的开挖、衬砌、田间桥涵闸等建筑物的配套,以及一些小型水库、塘坝、机电井的修建工程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以农田的土地平整、裁弯取直和机耕道工程实施为重点,抓好农田土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以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的适时、适地、适树绿化为重点,抓好农田绿化工程建设。
3、健全制度,确保健康发展。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中,要全力推进更加严格的项目建设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监督;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坚持“国家农发资金为导向,地方投资为补充,集体和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原则,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切实提高项目建后管护水平。
4、创新机制,确保水平提升。一要创新投入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其他相关支农资金,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二要创新建设机制,改变传统思维,更加注重农田改造后的有效利用,力求将改造后的农田建设成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创新经营机制,认真谋划治理后项目区土地的经营方式,可以采取各种农业合作社、股份制等适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
5、加强宣传,确保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有目共瞩的成绩,得到了省开发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做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互动,全面宣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做法、好典型和好经验,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切实把氛围造浓、把声势做大,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
四、加强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尤其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同志转变作风,沉下身子,狠抓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要稳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按省开发办、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足额落实专项经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2、强化协作配合。要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力量,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部门协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芜湖;三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80-02
1 基本情况
三山区隶属安徽省芜湖市,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下游南岸,区域面积276.1 km2,耕地5 220 hm2,总人口14.6万人。地貌以平原圩区和沿江洲滩地为主,南面为丘陵和低山区,除长江、漳河过境客水外,境内主要有龙窝湖和峨溪河两大水系,全区地面高程多为7.6~3.1 m(黄海高程,下同)。
春末夏初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气通量的增加,开始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副热带太平洋高压西冲北挺,北方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的交锋往往就发生在江淮流域一带,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附近常有低气压产生,并沿长江流域东移,致使本地阴雨连绵,常有暴雨发生;夏秋季受副高压控制,天晴少雨;9―10月受台风影响,常有狂风暴雨产生;冬季少雨[1-2]。
2 农田水利现状
2.1 圩口
全区现有大小圩口16个,3 333.33 hm2以上大圩1个,5个万亩圩,其中3个圩口为农业耕地。分别为浮山联圩、门楼圩、大有圩,圩口保护面积共52.6 km2,保护人口3.73万人,保护耕地1 533.33 hm2。圩口基本情况见表1。
2.2 灌溉工程
圩区供水水源主要是沟塘蓄水。不足部分由涵闸引水,建设有引水斗涵11座,水源主要引自漳河及其支流。全区共建成灌溉泵站1座、装机1台、容量30 kW、流量为0.22 m3/s。全区灌溉渠由于使用效率低,塌方、冲毁等损坏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加固处理。三山区水量控制设施只在部分支渠以上进水口设立,由于量水设施布局少,给计量用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 防洪工程
全区主要防洪堤防总长约152.5 km。按照规划的防洪标准,全区5个万亩以上圩口中除浮山联圩、门楼圩堤身比较单薄,尚未达标外,其余3个已经基本完成达标任务。万亩以下圩口防洪标准较低,部分堤防需要抛石固基,堤防加固,提高防洪标准。
2.4 排涝工程
全区已建成排涝站12座、装机25台、容量1 477 kW、流量17.88 m3/s。三山区排水沟由于长期未清淤,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开挖清淤。
2.5 运行管理
2014年,三山区出台了《芜湖市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实施办法》,逐步实施水管体制改革,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农水工程依然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理,管护经费投入不足,水管员待遇低,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存在“重建轻管”和“建、管、用”脱节的弊病[3-4]。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防洪除涝标准偏低,部分地区抗旱能力有待加强
三山区的防洪除涝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不足;排涝设施不健全,现有排涝站的抽排能力低、建筑物不配套,排水沟不成系统等。由于圩堤防洪标准低,有的不足10年一遇,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全区灌溉农田,基本在3个圩口内,占区域总灌溉面积90%,正常年份缺水现象不是很突出,可是特殊年份和地理位置较高,蓄水工程少,又无补给水源,干旱缺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3.2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仍需探索,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办法不多,依赖政府投入思想严重,群众参与式建设管理一直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水利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全区水行政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水管人员工资待遇低,“重建轻管”现象普遍,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3.3 农田水利缺乏统一的规划
由于缺乏统一的农田水利规划,使各部门的农田水利投入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和沟通,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综合利用的目的,甚至存在浪费的现象。
4 发展对策
4.1 科学规划,高标准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排灌站。完善的除涝、灌溉设施,能有效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安全的基础。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渠建设,做到规格要高、质量要好,同时结合田块整治,合理规划,促使排灌利于农田水系畅通。充分结合排灌站、节水渠建设,全力推进圩堤加固,建设高标准排涝站,形成信息化管理,确保群众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加大河道、河塘清淤,保证集水面积和河道畅通,以及保证灌溉取水和泄洪,并使农村水环境生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4.2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3 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与节水工程建设相结合
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4 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形成整套合理管护机制
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发挥应有效益。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应确权登记,及时颁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证,所有权人与具体管护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工程管护责任、管护范围,规定所有权人与管护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制定水利工程日常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水利建设产权明晰、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5 参考文献
[1] 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9):87-92.
[2] 中国老年科协农田水利专题调研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水利,2009(11):21-22.
【关键词】工程管理 农发资金 有效利用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管理难度大。主要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管理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核心内容,农业综合开发就是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只有不断健全完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农发资金的有效利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2.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
3.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4.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
5.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
6.后期管护跟不上,可能导致项目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实现长期效益。
二、采取有效措施管好工程项目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
(一)严把前期立项规划关
1.搞好科学选项立项。在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区选定上,不断规范程序,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立项制,公开申报、专家评审、竞标立项,并广泛接受纪检、审计、农经等部门以及上级农发部门的监督指导,全程阳光操作。总会计师和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必须参加。
2.在规划设计前,组织农、林、水、等业务部门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实地调查了解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依据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标准,按照突出重点、最优配套的原则,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和施工布局方案,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论证,确保项目计划方案切合实际、科学合理、效益明显。
3.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做主。充分倾听农民呼声和意愿,把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工程列入项目规划重点,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框架内,按照农民的实际需要规划建设工程,合理布局,坚决不搞“形象工程”。
(二)严把施工管理关
工程施工中,坚持严格实行“四制化”管理,切实把好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1.工程招投标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单项工程建设和大宗设备、材料的采购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供货单位,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工程监理制。对土地治理项目重点工程建设,聘请专业监理人员,及时深入工程建设现场,对工程施工实行“三控两管一协调”的全程专业化监理,切实把好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程序关、施工进度关和质量检验关,确保工程标准、加快工程进度、规范投资支出。
3.资金项目公示制。项目实施中,分不同的阶段,通过下发文件、制作标志牌,设立公示栏、公示墙、印发公示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及时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公示公开,赋予广大农民群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不走样。
4.工程合同制。项目实施前,从县到镇到村层层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施工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必须签订施工合同书,明确工程预算、建设责任以及施工标准;施工中,技术人员、监理人员严格依照合同标准进行施工检查,督促工程进度,切实加大对项目和资金的动态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有序开展。
(三)严把工程验收关
严格进行单项工程验收,施工单位完成合同约定的施工任务后,编制竣工决算并向农发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农发办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财务等有关人员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工程,经县农发办审核单项工程决算,施工单位凭验收单、工程决算、合格的票据和规范的手续报帐,工程验收报账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整个项目建设全部竣工后,由县财政局、农发办、监理人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组成验收组,严格按照项目批复计划和建设标准进行全面验收,落实每一项工程,每一笔资金,检查所完工程是否完好和运转正常,发现问题及时整修完善,确保不留任何遗漏问题。验收结束后,由农发办整理好有关资料,编写项目竣工自验报告,并向上级农发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接受上级检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保证资金投入的实效性。
(四)严把建后管护关
在坚持“高标准施工、高标准管理”的基础上,要把工程管护放在突出的位置,确保已建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1.及时明晰产权,明确管护主体。项目竣工后,对项目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县农发办及时向各项目村办理移交手续,指导各项目村认真做好农发资金的产权登记,明确产权归属,确保资产不流失。
2.完善管护机制,落实管护措施。对有经营收入的工程,按照“谁收益,谁管理”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行水利、林业、农机等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分门别类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发工程管护实施办法,并与受益农户签订管护协议,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和管护权。工程管护专项资金纳入县级农发资金专户管理,严格实行报账制,保证专款专用。
3.加强管护监督,提高责任意识。克服重建轻管的思想,做到工程建设与管护“两手抓”,加强对工程管护工作跟踪督查,严格进行奖惩。此外,对公益性工程组织专人成立管护队,并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如路旁、井房上等)统一设立工程管护标志牌,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工程管护得到有效落实。
工程项目主要有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后期管护等环节,坚持严把这几关,努力实现对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也就实现了项目和资金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手册》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国家级园林城为目标,建设路网、水网、林网为重点,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积蓄量,加快国土增绿和农民增收步伐,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组织全乡人民迅速展开春季造林绿化攻坚大会战,继续保持我乡林业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需要,以提高我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网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为重点,提高工程标准,增强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实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造林绿化方面:通过大力实施重点林业工程,即;通道绿化、河渠绿化、经济林建设、村屯绿化、林网建设、苗木基地建设、企业绿化。结合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努力改善全乡生态环境,提高林业产业对农民致富增收的贡献率,森林覆盖率增长2个百分点,实现乡域绿化一体化建设新格局。今春,将完成造林面积1400亩,其中用速生丰产林500亩;果树经济林250亩;村屯绿化5个,绿化面积80亩;道路绿化50亩;河渠绿化40亩;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8000亩,绿化面积400亩;苗木基地建设面积65亩;工业园区及企业绿化面积15亩,并对以往县级干道武馆公路绿化带缺失的林木进行重点补植补造,植树达14余万株。以“2路1河渠1林网1片林”作为主导造林绿化的亮点工程。“2路”为新增2条道路绿化,总长度不低于5公里;“1河渠”徐村渠两侧绿化7米宽的防护林带“1林网”为新建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000亩左右;“1片林”为新建1个用材林或经济林,面积不少于100亩。水利建设方面:
1、渠道清淤工程。完成徐村渠清淤、复堤,要庄—郭辛庄南,长度4.7公里;完成徐村渠与林北渠连接段开挖,要庄—前罗头,长度2公里。以上两条渠道5月底前完工,达达到通水条件。
2、现代农业项目。完成等村的防渗管道安装,确保如期完工。
三、重点工程
1、通道绿化工程。各村要继续完善提高通道绿化标准,乡境内骨干道路两侧必须建设相应林带,达到县级干道林带化、乡村道路(含进乡、进村和村内主要生产路)林荫化的标准,实现以路带树、以树护路的目标。对未绿化或绿化不达标以及新修道路,要重新设计,实施绿化。乡村道路及生产路将严格按照“1路2沟4行树”标准进行绿化,栽植株行距为2米×3米,两行之间成“品”字型,苗木胸径3cm以上,以速生杨、毛白杨、垂柳、合欢、国槐等树种为主。各村要重点对本村区域内县道武馆公路两侧绿化带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核查,对缺失林木的路段、地块、株数要建帐立档,统一筹划、安排、实施。
2、河渠绿化工程。卫西干渠郭辛庄、北郭庄段两侧完善补植30米宽的防护林带;徐村渠每侧栽植5-10米宽的防护林带。并对以往河渠护岸林带进行补植。栽植模式按4米×5米,树种以杨树为主,可适当配植柳树、椿树等,努力打造村乡河渠绿化新亮点。
3、经济林建设工程。结合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依托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重点在村建设高标准果树经济林示范基地200亩,在全乡建设经济林示范基地面积250亩,要求成方连片栽植。栽培树种以葡萄、苹果、梨等为主。
4、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今春速生丰产林任务500亩,树种以速生杨、毛白杨为主,适当配植梧桐、旱柳、刺槐等,形成混交林。苗木要求使用胸径3厘米以上的合格苗木,一级苗木使用率在90%以上。各村要根据各自实际,认真规划,精细施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动群众,利用各种闲散土地、盐碱沙荒等次耕地,努力打造今春林业建设新亮点。
5、苗木基地工程。我乡将采取以市场化运作和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实现绿化苗木基地建设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为我县及周边县、市造林绿化提供优质充足的合格种苗,致力打造苗木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以东厂、毛圈国有林场为中心的苗木基地建设。
6、村屯绿化工程。各村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本村村屯绿化建设,村庄标准为人均公共绿地1平方米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新农村规划建设村必须达到35%以上。规划建设5个高标准绿化村庄作为村屯绿化示范点,每个村要高标准绿化、美化不低于10个示范户作为各村示范点。要大力建设环村林带、广泛开展“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树、庭院绿化和村庄公共绿地建设,做到有路就有树,有院就有树、房前屋后和闲散土地都种上树,打造“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生活环境。责任单位:
7、林网建设工程。以现有的路、河、渠、沟为骨架,每个网格不超过300亩,全乡新建农田林网控制面积8000亩,林网控制率达到85%,新增造林面积460亩。树种以速生杨和毛白杨为主,苗木要求使用胸径3厘米以上的合格苗木,严格按“一路两沟四行树”模式栽植。
8、企业绿化。重点对贵国奶牛、天缘服装企业实施绿化,建设绿色厂区,确保绿化覆盖率超过35%。每个企业都要做好规划设计,留足绿化用地,栽植树种一般以法桐、国槐、垂柳等高大乔木绿化树种为主,内部乔、灌、花、草相结合,要注重绿化效果,达到“春花、夏荫、秋红、冬青”的目的,努力企业成为绿化建设的示范区。
四、时间安排
(一)全面准备阶段(2月20日—3月1日)。全面做好春季造林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施工设计、苗木准备、责任分工等。
(二)决战攻坚阶段(3月2日—4月10日)。在全乡上下掀起造林绿化,全面实施,整体推进,集中精力,克难攻坚,全面完成绿化任务。
(三)完善提高阶段(4月11日—4月25日)。重点对没有完成绿化任务、档次偏低的工程进行补植补造和完善提高,确保九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乡成立造林绿化和水利建设指挥部,乡党委书记赵培俊任政委,政府乡长李兆文任指挥长,乡党委、乡政府主管和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乡农办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造林绿化水利建设指挥部,统一协调全乡绿化和水利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乡农办。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主管副职是具体责任人,把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迅速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强化推进、责任、监督机制。乡农办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各村负责村庄绿化、林网、经济片林和苗木基地建设。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板报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公益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林业的认识,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林业的局面。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泛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植树造林等形式多样的造林绿化活动,大力营造“党员林、团员林、青年林、先锋林、功勋林”等,全面提升群众植绿护绿意识。
(三)硬化措施,活化机制。严格执行《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运用好政策,确保造林绿化工作顺利实施。要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明晰所有权,分清使用权,放开经营权”,在保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采取拍卖、租赁、购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彻底搞活放开林地使用权。在经营方式上,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及林业产业化项目,提高林业经济附加值,增加林农收入,增强林业的发展活力。
(四)密切合作,合力推进。全乡各单位、各村要认真贯彻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通过建设各种形式的纪念林、风景林、生态林、丰产林、经济林等方式,吸引广大干部、职工、农民、青少年广泛参与植树造林绿化,全面提升群众的植绿护绿、亲绿爱绿意识。形成合力,强化推力,打造全民植树、处处植树的生力军和热战场,掀起全民植树,推动造林绿化工作活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