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操作风险的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强化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
银行所有交易及业务活动都存在操作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观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因内部程序、人员及操作系统的不足或缺陷,或因外在事件而导致亏损的风险。这个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及信誉风险。过往几年,操作风险越来越受关注,原因包括如下方面:银行越来越倚赖日趋复杂的自动化技术;开发日趋复杂的产品;参与大型的合并及收购活动;进行整合及内部重组;采用某些技术(如抵押、信用衍生产品、净额结算及资产证券化等)以减低风险,但这个举动却也可能会导致其他风险(如法律风险)。当前很多银行由于未能实施妥善的程序以控制操作风险,蒙受了重大的操作亏损。
总体而言,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银行业务日渐多元与复杂,加以自动化信息科技与电子商务的大幅应用、大规模并购与策略联盟的发展,及风险冲抵技术与委外作业比重的提高,银行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与威胁性与日俱增。根据美国操作风险公司(Operational Risk Inc.)的研究指出,自1980年以来,银行在操作风险上的损失已超过2000亿美元,著名案例包括英国巴林银行李森事件等。归纳其原由,不外乎是内部诈欺、外部诈欺、作业流程失误、系统管控不良、或疏于控管委外作业等因素造成,因此,银行须以更宏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及管理操作风险。
二、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
合适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应具备以下元素:组织架构;人员职责;风险文化三大方面内容。
(一)管理的组织架构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与架构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高层管理部门,负责核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二是内审部门,负责定期查核各单位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三是风控部门,负责拟订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及目标,设计及导入操作风险评估及管理机制,定期汇总报告操作风险损失情形;四是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辨识操作风险,制订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及作业规范以建立控管机制;五是全行各单位,依据各项控管机制操作各项业务,定期开展自查、操作风险自我评估,报告损失事件。
(二)人员的职责
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及报告其业务单位特有的操作风险。他们必须确保其业务单位的内部管控及做法与银行管理整个银行的操作风险的整体政策及程序一致。他们应确保就有关业务备有特定政策、程序及人员,以管理所有重要产品、活动及程序的操作风险。每个业务单位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应反映其业务范畴,以及其固有的操作的复杂性及操作风险状况。业务单位管理人员必须与银行的整体操作风险管理职能保持独立。为促进各业务单位管理操作风险,根据良好的做法,业务单位应有专责的操作风险管理人员。这些人员通常都有两条的报告路线。一方面他们在其部门内有直接的报告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与高层风险管理职能紧密合作,确保政策与工具保持一致,并报告成效与问题。他们的责任可能包括制定风险指标、厘清触发需要升级处理风险的事项,以及提供管理报告。
另外,风险管理人员还应当肩负内部审核的职责。内部审核应提供对操作风险管理架构的独立评估,包括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的运作情况。因此,内部审核不应有直接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银行的审核所涵盖的范围应足以核实在整个银行内,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都得到有效实施。
(三)风险文化
一个成功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尤其是架构内的程序的成效,有赖于良好的风险文化。银行的风险文化包括其员工对风险的一般意识、态度及行为,以及银行内的风险管理。构成良好的风险文化的因素包括:一是银行的业务目标及承受风险的能力、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以及实施该架构的有关职责与责任必须清晰传达予各级员工,员工也应了解他们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二是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持续参与整个风险管理程序,并向整个银行传达一致的信息,即通过行动与说话全力支持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三是高级管理人员向银行各级员工传达的文化,应强调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标准。为此,银行可采纳行为守则,并在遵行有关守则方面,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四是银行的业务及风险管理活动必须由合资格的员工执行,这些员工应具备必需的经验、技术能力及获取足够资源。五是银行的薪酬政策必须与其承受风险的能力相符。对表现的奖励应顾及风险管理因素,而且有关制度的设计不应鼓励员工采用与期望的风险管理价值观相反的方式运作。六是银行必须营造适当环境,让员工可公开提出操作风险的问题而不用担心会带来不良后果。
三、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流程模式
(一)风险识别及评估
为能更深入了解其操作风险状况,及有效调配风险管理资源,银行应尽可能识别所承受的操作风险类别,并评估银行受这些风险影响的可能性及程度。银行应根据本身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分类,识别及评估所有现有或新的主要产品、活动、程序及操作系统的固有操作风险。有效的风险识别及评估程序是其后制定可行的操作风险监督及管控制度的关键。识别及评估操作风险的工具包括如下类型:一是自我或风险评估──银行根据一个潜在风险清单评估其操作及活动。这个程序是由内部发起,通常结合核对清单及/或研讨会来识辨操作风险环境的优势及弱点。二是风险图表──在这个程序中,各业务单位、银行职能或工作流程会按不同的风险类别标出。这个程序可突显有问题的地方,有助安排其后的管理行动的先后次序。三是风险指标──风险指标是指统计数据及/或矩阵(通常是财政方面的),它们有助于解银行的风险状况。银行应定期(例如每季或每月)分析这些指标,及时发现一些转变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些指标包括未能完成的交易宗数、员工流失率及失误与遗漏的次数及/或严重程度。
(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与流程
一是策略,包括:设立有效的控制架构及制订各层级的内控程序;加强员工制度及业务培训;强化作业流程的控管;通过内部和外部检查监督与跟踪措施,降低全行操作风险损失。二是流程,包括:新产品或新业务上市前需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适应性分析及信息作业系统的规划,新产品或新业务并应按照规章进行审议;制订业务管理规章、操作规范,并构建信息系统,供员工即时查询,作为执行业务的依据;关注操作风险自评,以识别及评估操作风险暴险程度,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改善现行控管机制;开展自查以了解各业务控管机制落实情形,即时改进缺失;依照相关资本协定规范。
(三)操作风险报告与评价系统
一是银行应定期将操作风险自我评估结果、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情形、制度执行情况、各项检查情况向管理层提出报告;二是银行应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报告、制度执行及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涵盖全行各单位,自查制度则应由各营业单位办理;三是各单位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善与纠正,并应由主管部门跟踪办理;四是银行应根据各单位、部门每年度开展的操作风险自评信息,衡量自身操作风险暴险程度,并依据各单位提出的建议,研究改善现行控管机制,以期防范操作风险发生。
四、小结
总体而言,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完善内部控制,正如巴塞尔委员会在《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历史经验表明,流动性紧缩压力下,存款市场竞争的加剧将可能使得银行放松内部控制,因此银行内控工作一定要未雨绸缪,警钟长鸣,超前防范。
参考文献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特点1.目前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发生范围广。农商(合)行存贷款、银行卡、财务管理等所涉及到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乡镇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多样。(1)内部欺诈风险。员工因放弃职业道德,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造成的风险。尤其是一些“要害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成为其作案的主要方式。(2)外部欺诈风险。员工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被客户用欺诈的手段利用,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外部人员诈骗、黑客侵入计算机等形式造成的损失。(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1.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尽管许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形式上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实际工作中“三会一层”及相关委员会只是形式上存在,没有很好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2.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方式效果差。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涉及的操作风险分析,内控制度不完善,是大量违规经营和操作风险积聚的直接原因。目前存在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混乱,在发生案件风险的情况下,往往只是处理案件当事人,那些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的人员一般不会受到处罚,从而造成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差,在某种程度上积聚了风险。3.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过分依靠内部审计而忽略外部审计。操作风险的识别还不够全面和准确,风险评估计量的手段落后。4.人员构成不合理,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素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要求方面还达不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操作风险埋下隐患。
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组织体系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织结构是“一级法人”下的总行—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体系,由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承担最终管理责任的操作风险防御体系,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尚未真正发挥作用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应该是总部集中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防御体系可以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基层层面。银行金融机构基层组织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前沿,对操作风险的生成和管理负有主要责任。第二层:起支持作用的部门,是业务部门开展经营活动的支撑,对操作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事前防范作用。第三层:风险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和分支机构在内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操作风险的政策及管理流程加以贯彻落实。第四层:内外部审计。主要侧重于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管理政策、组织结构以及政策与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第五层:董事会。在“一级法人”管理体系下,董事会对操作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要确保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受到内审部门全面、有效的监督。内审部门不应直接负责操作风险的管理。第六层:监管者和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两者分别通过监管制度、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加以关注和制约。(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1.制定个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手册。组织人员从现有的柜面业务风险点着手,制定涵盖相应全部现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点等的个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手册。员工能根据手册速查,了解某项业务的具体办理方法、依据,以及发生某种操作风险后,应该如何处理和向上汇报。2.制定新型的柜员管理制度。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是指建立在前台操作系统基础上,覆盖全部业务流程和风险点的柜员管理制度。3.深化流程整合,提升服务质量。组织人员根据最新制度要求,对业务处理手续进行规范,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简化前台操作。(三)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1.转变管理理念,将零售业务管理从规范化等级管理向风险等级管理转变。按年对分(支)行和零售网点进行风险评级,按行、按点建立风险控制档案,将全部零售网点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差别化管理,对分(支)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合排名。2.建立风险档案管理体系。将重点建立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档案,并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档案进行综合管理,分析运用风险档案,积极对风险档案进行汇总和分析,定期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分类和分析。3.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设置专门的损失事件岗。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模型化实证分析,将提高管理者在内控过程中制定管理政策的有效性。4.建立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状况的分析、报告、持续改进及风险提示机制。基层营业机构应及时上报辖内的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分析报告,总行积极对风险档案、业务检查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向网点下发风险提示,提示风险点及其防范措施。(四)建立完善以柜员考评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风险津贴与业绩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分配员工薪酬,按业务的复杂度和贡献度设定权重,计算柜员的业绩积分,对柜员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以岗定酬、升岗升区,充分调动柜员工作积极性,有效利用资源,提升网点综合竞争力。(五)加强前台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完备性直接决定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系统中断、出错乃至遭到非法侵入等而导致操作风险事件的概率。加大系统的科技投入,加强系统开发和升级以及后续的运行维护管理能使之能更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六)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加强操作风险制度文化建设是当前的风险文化的重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培育操作风险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目标。操作风险制度文化建设是指银行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本文作者:李平工作单位:商丘华商农村商业银行
[关键词] 内控视角 农村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15-0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发展历程较短,《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本行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合理评估、控制操作风险。因此,如何加强操作风险建设,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是商业银行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1 强化内控意识,创造良好操作风险文化氛围
银行无法对每项操作风险都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更多风险防范是依靠操作人员自觉地规范操作,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增强职工内控意识,使全体职工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内控管理中。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充分发挥银行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主导作用,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加强银行文化建设,提倡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银行管理层应该保证风险管理文化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将风险文化融合到银行业务操作流程中。银行高级管理层是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因此,需要对管理层的操作风险管理达成共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各种内控措施,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
其次,要求银行全员参与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如果管理层不参与风险文化建设,不利于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起到负面作用,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态度直接关系着银行操作风险文化的发展,管理层需要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和内控措施,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保证内部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的畅通,增强职工的责任感,提高职工的专业素养,降低风险发生率。
最后,银行作为企业,其经营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银行具有经营货币的职能,经营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则会增加操作管理风险,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银行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风险防范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树立“先内控管理后业务发展”的理念,制定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职工合法、合规的操作意识,合理控制操作风险。
2 完善内控措施,提高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能
银行在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时,需要坚持“职责分离,岗位制约”的原则。根据近几年我国银行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可以看出,银行普遍存在监督失效、一人多岗、业务一手清等问题。在内控管理过程中,没有遵守这一原则,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违法操作的孔隙。为了提高内控措施的有效性,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措施。
2.1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内部各岗位制定统一标准的岗位卡片,明确岗位职责和风险防范范围,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规章制度以及监管要求,严格遵循内控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让职工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依法抵制不合规行为,规范业务行为。
2.2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基层机构风险经理派驻制度,风险管理经理对上级委派机构负责,派驻机构独立于经营机构,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监督银行职工认真履行职责,规范职工行为,强化基层内控管理,降低操作风险。
2.3 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是以部门银行管理为主,责任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上下级和各部门会相互推诿责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梳理操作流程,将部门管理变为流程管理,创建新的内控体系,保证各机构、各部门职权清晰、职责明确,从而进行有效的内控管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岗位监督、提高内部管理有效性、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业务审核授权等措施,将全体职工纳入到内控管理中,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合理规避风险。
3 强化内控执行,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由于操作人员有章不循而造成重大操作风险的事件比比皆是。如果银行制定了科学系统的制度,但没有贯彻落实,制度则毫无价值可言。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是造成银行风险损失不断的主要原因。只有解决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
首先,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保证各岗位操作人员做到有章必循,严格执行各项措施。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使职工感受到按章操作带来的回报。激励形式各种各样,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如果将激励机制和职工个人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激励效果,对职工而言,激励价值更大。
其次,屡查屡犯问题是银行内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执行不到位。因此,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违规问责机制,制定具体的问责流程和问责标准,建立完善的职工档案管理制度,树立违规必惩的观念,规范职工经营行为,保证其按章操作,强化内控执行,彻底解决有令不行,遏制屡查屡犯的行为。
最后,建立对经营业务持续性检查,对一线形成强有力的内控压力。一方面,利用监控录像进行实时监控,让职工感受到监督的压力,从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促进有效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设置风险预警模型,建立一张强有力的内控风险监控网,及时找出风险隐患,加强对职工行为的监控。
4 建立健全内控信息机制,及时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信息机制,拓展信息渠道,有助于操作人员及时掌握风险动态,并制定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完善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手段,及时将信息传达到业务一线,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内控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信息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信息交流和反馈渠道,保证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防范各种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
4.1 创建各部门和分支机构间的内控信息与共享系统平台,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的风险防范信息,让各级管理人员能够交流内控管理经验和风险防范措施,强调当期重点风险管理,了解外部风险管理形势,从而为各级人员开展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同时,让职工了解操作风险状况,及时改善,不断提升自身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内控信息与共享系统平台还需要设置风险防范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内控管理人员交流内控管理经验以及业务操作疑问,从而调动职工参与内控管理的积极性。
4.2 建立健全公开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公布本机构的风险管理信息,使其他办理同样业务的银行能够了解本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信息,从而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如果各家银行都隐藏风险信息,则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为信息不对称,便于不法分子进行欺诈行为。因此,各银行需要建立健全风险信息披露机制,认真履行披露职责,有效防范风险。
4.3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明确信息反馈职责,保证机构发生风险事件时,能及时反馈,防止机构隐瞒风险事件,保证管理层能够全面、及时掌握风险状况,找出风险成因,并针对风险案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从操作流程和制度的角度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根据风险事件中的违规操作行为,编制教学案例,总结经验,对操作人员起着警示作用。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及时防范操作风险。
5 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减少人为引发的操作风险
应该对银行内控管理的总体有效性实施持续性监督,将关键性风险监督纳入到银行日常管理中。在各项关键性风险中,人为因素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关键性人员,比如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基层负责人或者业务经理等都属于高危人群。由关键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的危害远远大于一般操作人员,所以,关键人员是内控管理的重点对象。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赋予关键人员更多权利的同时,还未建立相对应的监督机制。因此,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尤其是风险频发的重要岗位人员监督审计。
5.1 加强对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可以通过飞行检查或临时突击检查等方法,加大对基层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保证操作人员能够按章行事,合规操作,减少由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损失事件。
5.2 贯彻落实各项监督审计规定,加大对关键人员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管职位高低,有责必罚。同时,可以利用同行业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深入分析案件,使操作人员能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中的薄弱环节,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及时解决问题。
6 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不要不断强化职工的内控意识,创造良好操作风险文化氛围,完善内控措施,提高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强化内控执行,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内控信息机制,及时防范风险,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减少人为引发的操作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晓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综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11(8):91-92
摘要:人员因素是致使商业银行发生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人员因素造成的。本文以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为例尝试从操作风险的人为性入手,通过对人员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法国兴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人员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因未能妥善管理操作风险而遭受重大损失的事件迭出不穷,诸如2008年震荡欧洲金融的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等。随着这一系列由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金融案件的相继暴露,操作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不论是学术界还是金融界再次兴起了研究操作风险的热潮。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概述
1.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如影随形。尽管操作风险很早就被提出来了,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对于操作风险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念与认识。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即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给出的操作风险的定义是从银行监管者的角度来界定的,对银行经营上有警示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各个商业银行进行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活动,因而各国商业银行大多以此为基础,纷纷制定适合自身环境的定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按风险成因划分将操作风险划分七类,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及业务活动,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在这七类操作风险类型中就有六类与银行内部人员相关,是由于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操作失误所造成。
2.操作风险的特征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显著的内生性。操作风险始终存在并内在于各个业务操作之中,只能防范却不能消除,表现为可控的内生性风险。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引发的,具有外生性特点。第二,广泛覆盖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仅涵盖于商业银行部分业务环节之内,而操作风险却分布广泛,几乎渗透于商业银行所有业务环节中,具有广泛覆盖性。第三,较强的人为性。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受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而操作风险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操作风险存在于所有的与人员操作相关的业务环节中,具有较强的人为性。第四,不对称性。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风险与收益存在对应关系,风险越大则收益就越高。但不适用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承担较高的操作风险往往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是一种纯粹的风险。
3.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机分析
基于委托理论,商业银行与其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着委托问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银行从业人员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银行追求的则是银行利润的最大化,而这种利益的冲突就是商业银行发生操作风险的根本所在。当面临极大的利益诱惑时,银行从业人员往往会违规操作,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手段谋求利益,诸如银行人员通过欺诈的方式骗取银行资金为自身牟利等。
但是,促使银行从业人员违规的动机并只是单纯的个人收益的最大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不但有维持生存的生理需求,还有追求荣耀、渴望被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样,银行从业人员也会谋求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以及个人理想等的自我实现。因而,银行从业人员有动机进行其认为可靠的能够带来巨额收益的投资,以此赢得同行人员的尊重和管理层认可、赏识。
二、基于人员因素对法国兴业银行亏损案的分析
1.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及其人为性特征
一提到“操作风险”,时隔今日映入人们脑海的首先是巴林银行事件,它俨然成为了操作风险的代称。当我们对巴林银行倒闭案进行全程回顾时,我们很难忽视巴林银行肇事者尼克・里森及其银行高管在促使巴林银行最终破产倒闭的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巴林银行倒闭事件震惊了国际银行界, 操作风险的高危性和破坏性使得金融界、各国监管部门和理论界备受震惊,开始高度关注操作风险。
然而,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发生高达49亿欧元的亏损案,使得法国兴业银行一度陷入危机。同巴林银行事件如出一辙, 交易员盖维耶尔未经授权违规交易股指期货,最终使得法国兴业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并且创下了史上单笔金额损失最高的纪录。法国兴业银行巨额亏损事件充分体现了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在此之前,法国兴业银行一直以其出色的风险控制而闻名于世, 然而盖维耶尔一个人的行为却给这个老牌的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由此可见,人员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巨大、危害极高。因而,操作风险具有显著的人为性,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中需要高度重视人员因素。
2.影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人员因素分析
(1)薪酬制度及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及激励机制对银行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并将其薪酬等级与业绩水平相挂钩,能够缓解银行与员工因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银行内部人员导致的操作风险事件。然而,银行提高薪酬不一定就能够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过高的薪酬待遇水平,相反可能会激起银行员工追求高风险的热情,从而增加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此外,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银行人员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可能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诸如期望获得主管和同事的认可和尊重等。因而,要想减少银行人员处于以上动机而导致的操作风险事件,就必须改变过于激进和一味追求业绩的企业文化。
法国兴业银行是银行激进派的代表,倡导激进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不断提升业绩水平。法国兴业银行的交易员最终拿到的薪酬及奖金与其业务绩效水平直接相关,即业务绩效水平越高,交易员的薪酬及奖金就越高,也就更有可能获得赏识和晋升。受这种激励机制的影响,交易员往往甘于冒险,为银行赚取更高的利润,当然也给银行留下了风险的隐患。
虽然盖维耶尔此前在法国兴业银行很努力地工作但由于是二流商学院的毕业生,却并不受重视。作为一名普通的交易员,盖维耶尔如果拿不到奖金,他就只能拿取较低的基本薪水。因而,他极其渴望得到身边同事的认可和尊重并期望获得上司的赏识和提拔。在这种心理动机影响下,盖维耶尔开始进行违规操作,未经授权而投机股指期货,最终使法国兴业银行以损失高达49亿欧元的惨烈局面而收场。
由此可见,“唯业绩论”的薪酬制度及激励机制,加重了银行从业人员的赌徒心理。银行员工为了提高自身的业绩而为商业银行赚取高额利润进而获取同事的尊重及上司的认可提拔,往往会铤而走险,由此增加了商业银行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
(2)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操作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银行人员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法国兴业银行事件的发生直接是由期货交易员盖维耶尔对金融产品走势的判断失误引发的,然而其深层原因在于法国兴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缺陷而引发操作风险。
通过分析法国兴业银行的内部环境,我们可以发现法国兴业银行激进、高绩效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将风险置于脑后,而管理人员置之不管使得原本严格的审核制度近乎形同虚设。风险控制部门没有坚守职业操守,风险评估过程存在严重问题,轻信了盖维耶尔的谎言。另外,法国兴业银行没有考虑到不相容岗位人员的流动问题。
盖维耶尔在做交易员之前,曾经供职于监管交易的多个部门,因而对风险控制流程极为熟悉,经验极为丰富。凭借着曾供职于中后台多年的经验,利用技术漏洞以及内部监督的缺失,他刻意地避开了监控系统进行较长时间的违规操作。因此可见,有效地内控机制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意义重大。
三、针对人员因素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薪酬制度及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及激励机制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优劣和人力管理的成功与否。商业银行不应该把员工的业绩水平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商业银行在考虑对员工进行加薪以及职位晋升时,应该综合考虑员工在任职期间的表现,诸如员工是否有违规操作行为,以及违规操作造成的损失程度等,并应该加大这一比重。商业银行要使其激励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将惩罚机制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对银行人员的出色业绩进行奖励,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银行人员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并将员工因违规操作导致损失的行为计入档案,以此警戒员工。
尽管法国兴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但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这与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因而,要想改变商业银行“唯业绩论”的文化理念,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有效培养上到管理层、监管层下到普通职员的操作风险意识,营造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氛围。
2.完善人员管理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必将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具体操作上。
商业银行在进行新员工招聘时要提高甄别能力,科学合理的判断应聘人员的真实水平,而不只是看其学历水平。另外,员工的能力与岗位要相匹配。减少如盖维耶尔因不被上司认可强烈期望证明自己而越权违规操作行为,进而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人员选拔任用上,要改变以往重业务轻管理、重绩效轻品行的情况。
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操作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价值观,促使员工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减少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
3.健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商业银行及时有效发现银行人员在业务活动中的违规操作行为,从而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由此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机制是一个整体系统,可以将操作风险管理与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联系在一起。针对内部监督的缺失,商业银行应该设立独立的部门专门对银行的交易活动进行监督,并对内控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查以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此外,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时,除了贯彻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外,还要重视不相容岗位人员的流动问题,对这些人员的业务活动务必要进行严格审查和有效监控。
综上,人员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极为重大。操作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过程,要注重操作风险控制文化的培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合理的薪酬及激励制度以及加强人员的管理。(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
[2]梁红霞.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3]胡为民.法国兴业银行:小交易员捅出的大窟窿[J].商学院,2010,(12)
[4]张跃,张启文.由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谈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10,(5)
[5]李志辉.从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8,(11)
[6]王晓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2)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涵义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2003年6月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作为我国的银行监管机构,2007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给出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基本上采纳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没有引入新的含义。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分析近几年发生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济案件情况看,涉及柜面业务的经济案件占比高达70%以上,由此可见,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一种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管理难度大的操作风险风险。笔者认为,基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在前台柜面业务中,因人员、系统、流程及外部事件等因素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研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意义
1.通过在操作风险中细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区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在各项操作风险中的权重,以便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问题。
2.有利于直接有效地分析导致柜面业务发生经济案件或风险点的原因,以解决柜面业务发生较多经济案件的问题。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特点
1.目前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发生范围广。农商(合)行存贷款、银行卡、财务管理等所涉及到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乡镇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
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多样。(1)内部欺诈风险。员工因放弃职业道德,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造成的风险。尤其是一些“要害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成为其作案的主要方式。(2)外部欺诈风险。员工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被客户用欺诈的手段利用,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外部人员诈骗、黑客侵入计算机等形式造成的损失。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尽管许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形式上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实际工作中“三会一层”及相关委员会只是形式上存在,没有很好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2.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方式效果差。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涉及的操作风险分析,内控制度不完善,是大量违规经营和操作风险积聚的直接原因。目前存在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混乱,在发生案件风险的情况下,往往只是处理案件当事人,那些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的人员一般不会受到处罚,从而造成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差,在某种程度上积聚了风险。
3.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过分依靠内部审计而忽略外部审计。操作风险的识别还不够全面和准确,风险评估计量的手段落后。
4.人员构成不合理,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素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要求方面还达不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操作风险埋下隐患。
三、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组织体系
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织结构是“一级法人”下的总行—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体系,由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承担最终管理责任的操作风险防御体系,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尚未真正发挥作用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应该是总部集中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防御体系可以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基层层面。银行金融机构基层组织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前沿,对操作风险的生成和管理负有主要责任。第二层:起支持作用的部门,是业务部门开展经营活动的支撑,对操作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事前防范作用。第三层:风险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和分支机构在内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操作风险的政策及管理流程加以贯彻落实。第四层:内外部审计。主要侧重于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管理政策、组织结构以及政策与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第五层:董事会。在“一级法人”管理体系下,董事会对操作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要确保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受到内审部门全面、有效的监督。内审部门不应直接负责操作风险的管理。第六层:监管者和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两者分别通过监管制度、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加以关注和制约。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1.制定个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手册。组织人员从现有的柜面业务风险点着手,制定涵盖相应全部现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点等的个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手册。员工能根据手册速查,了解某项业务的具体办理方法、依据,以及发生某种操作风险后,应该如何处理和向上汇报。
2.制定新型的柜员管理制度。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是指建立在前台操作系统基础上,覆盖全部业务流程和风险点的柜员管理制度。
3.深化流程整合,提升服务质量。组织人员根据最新制度要求,对业务处理手续进行规范,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简化前台操作。
(三)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
1.转变管理理念,将零售业务管理从规范化等级管理向风险等级管理转变。按年对分(支)行和零售网点进行风险评级,按行、按点建立风险控制档案,将全部零售网点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差别化管理,对分(支)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合排名。
2.建立风险档案管理体系。将重点建立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档案,并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档案进行综合管理,分析运用风险档案,积极对风险档案进行汇总和分析,定期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分类和分析。
3.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设置专门的损失事件岗。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模型化实证分析,将提高管理者在内控过程中制定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4.建立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状况的分析、报告、持续改进及风险提示机制。基层营业机构应及时上报辖内的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分析报告,总行积极对风险档案、业务检查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向网点下发风险提示,提示风险点及其防范措施。
(四)建立完善以柜员考评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的风险津贴与业绩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分配员工薪酬,按业务的复杂度和贡献度设定权重,计算柜员的业绩积分,对柜员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以岗定酬、升岗升区,充分调动柜员工作积极性,有效利用资源,提升网点综合竞争力。
(五)加强前台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
系统中存在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完备性直接决定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系统中断、出错乃至遭到非法侵入等而导致操作风险事件的概率。加大系统的科技投入,加强系统开发和升级以及后续的运行维护管理能使之能更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六)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
加强操作风险制度文化建设是当前的风险文化的重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培育操作风险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目标。操作风险制度文化建设是指银行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