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方传统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偶然一次看电视上的国际时装秀,发现服装上的元素很美。地方的传统文化因为区域小、传播范围窄、技艺功能老,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这些集结着智慧和技艺的地方传统艺术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未免太可惜。因此,拯救地方传统艺术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找到了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研究传统文化艺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课题,让学生在探索地方传统艺术中认识、了解民间艺术的美,从而传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艺术。
那么,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怎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将点滴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用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给传统美术资源合理的生存空间,给予民间美术课程一定的重视度,将其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关于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艺术的艺术力与生命力,为地方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搭桥。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地方传统文化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
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组建学习兴趣。
2.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小组。
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操作材料,让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地方传统文化,积极提供机会与条件。
二、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
家庭生活中蕴藏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地方传统文化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其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作品的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妙用地方传统文化题材,发扬地方传统文化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地方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我们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美,同时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描绘形容的,所以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地方传统文化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作品。
中国动画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计重复与单一。
很多院校的动画专业所沿用的都是国外的教学模式,并且不能兼顾地方文化和艺术的特色,不能将地方传统的民间艺术与文化融合在动画教学之中,从而很难有民族化风格的突破,在国际动画市场竞争中很难保持独立和优势,也不能适应中国动画产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中国动画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民族化的创作之路,才是中国动画的最终出路。
(二)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
在当代社会,只有重视民族文化才能使动画在创意与设计中突破西方文化对动画创作的影响,技术的应用应当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对于民族化的创作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民间美术的形式,更应该抓住民间艺术的精髓,民间艺术中所蕴藏的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取之不竭的创新之源。
(三)学生长期以来深受日、美动画的影响。
尤其是时下接受日、美动画成长起来的大批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日美动画的影响,进而模仿日、美等国的动画形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国家片面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文化的创新,二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弊端造成的动画人才的缺乏。因此,只有改变动画教育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开启民族动画的创新之路。
(四)中国动画受众的偏儿童化现象。
大多数中国人一直认为动画是儿童的专属,同时中国的动画制作人过于缩减动画的受众群体,导致很多动画的设计制作幼稚而说教,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涵,说到底这和动画教育脱不了关系。
二、中国动画教育的民族化改革
国产动画要重振中国学派的东方气韵,必须将动画技术与中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形式相融合,只有具备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片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在当代社会应当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作用,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播任务。
(一)高校的动画专业应当充分借鉴本土艺术文化发展民族特色。
高校动画专业的开设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发展,更不能走模仿日、美动画的路子。就像中国的地方戏剧,每一个地方都有相对独立的一套戏剧种类,中国动画也应当借鉴戏剧发展的形式,充分借鉴地方传统与文化,发展具有中国色彩的动画风格。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承担地方文化传承的同时,将地方文化融入动画专业的教学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动画的民族化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民族化品牌树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种文化构成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建设民族化动画的过程中应当从地方文化入手,充分发挥驻地高校的优势,在动画专业的创作指导过程中重视本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比如,本土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动画形象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越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往往民族色彩越是浓厚。同时,在故事题材的选取中也可以借鉴地方的故事传说,越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动画往往越能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从而为中国动画学派的成长夯实基础。
(二)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
古代的绘画在思想上更多的是受到儒家、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影响的三位一体的表现方式,今天则更多的是受到西方现代哲学影响的将现实、批判和表现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现当代艺术中对于苦难现实的描绘一是受徐悲鸿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影响,二是西方绘画方法的传入导致写实主义的盛行,三是由于古典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缺失,三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艺术现状。当然,“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觉醒,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开始探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关照”。国产动画的发展在经历的对美、日动画的模仿之后,当代社会逐渐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性,转而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动画的新鲜血液。因此,高校动画专业的开设应当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教育,只有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才能明白中国民间艺术色彩与形式的构成关系。
(三)应当努力培养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
中国动画应当从各个层次建立民族动画的受众,只有拥有广泛的受众才能改变中国动画的市场面貌。这就需要中国动画的教育应当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找到动画与受众相连接的关键点,也就是能唤起受众情感、思想等方面共鸣的民族符号。“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角度来看,一件艺术品要想获得认可,不仅需要艺术家,同时更要有观众的参与,并且其艺术作品和观众的期望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接触点,否则,观众不仅会对他们的艺术作品感到困惑不解,而且还会表现出厌烦和漠不关心”。动画的创作同样如此,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当上升到艺术的角度探讨设计的思路,用好的动画艺术迎接受众的“回归”,改变中国动画片说教色彩和儿童色彩过于浓厚的局面。
(四)开设中国民间美术和本土民间美术课程。
中国历史悠久,很多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往往存在于民间美术的形式之中,并与西方的文化艺术具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观念。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母体艺术,拥有自身所特有的文化艺术符号,而这些恰是动画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所应当熟悉和知晓的。这是动画创作民族化道路的源泉,在熟悉中国民间美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本土民间美术的形式将为动画民族化打开更多的创新之路,同时对各地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依托地方高校建立动画艺术品牌。
高校动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民族化建设,就应当建立高校的动画品牌。高校动画艺术品牌的建立既要依靠本土文化,又要依赖这种文化所生存的土壤。因此,地方高校建立动画品牌,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方便,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优秀本土动画形式,这种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动画艺术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民俗文化,而是结合当代审美和时代要求进行合理的借鉴和吸收,并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质和审美风尚。高校在创立动画品牌的同时应当充分考查本土文化艺术的种类,并对这些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有目的的传承和发扬,在引入本土文化形成民族动画品牌竞争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使创作出的动画作品更有文化和精神内涵。
(六)建立高校动画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高校应为当下动画专业的学生搭建一个作品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并利用这个平台与社会和市场建立一定的联系,改变教学和实际应用相对分离的状态,为动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高校亦要利用此平台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品牌共享和共赢,使各项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结语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融合了华夏民族传统精神。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种艺术传统形式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戏曲凝结了民族独特生活方式,情感交流,道德审美标准,价值观等深层文化意识。在华夏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下,形成了近四百种剧种,戏曲剧种浩如烟海,各自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与地域相融合的地区审美标准及文化评价。中国戏曲之多样性和地域性是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丰富瑰丽的中国戏曲,使各个国家叹为观止。但作为民族瑰宝,文艺工作者有义务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及研究的成果是值得骄傲的;但是我们对于地方戏曲还缺少了从文化生态系统角度上的深层次探究和有效的挖掘、保护。山西戏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素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戏剧普查时,我省的曲种有50余种;至2017年戏曲普查时,山西剩余38个地方曲种.自建国至今以消失了16个小剧种,但在全国戏曲种类排名中依然昂居榜首。在山西戏曲舞台上,除京剧、豫剧、评剧等一些外来曲种外,许多融合本土文化的极具地方风格的曲种,占据着百姓舞台,丰富着群众文娱生活。解放后,呈现在山西地方舞台曲种有眉户戏、耍孩儿、弦腔、高平秧歌,上党落子、繁峙秧歌、左权小花戏、长治干板秧歌等50余种。其中像平陆高调和高平清场秧歌这样的曲种是由群众在农闲、祭祀活动或庆祝节日时群众自发排演的戏曲。2017年戏曲普查结果,山西地方曲种剩余38个曲种,像芮城的“拉胡戏”已失传,原因是老艺人都已亡故,艺术形式后继无人,就连拉胡戏的艺术特征也以消亡先生所收集的部分珍贵曲谱成为该剧种的最后资料。“太原秧歌”近年来因为曲调、形式接近晋剧,已很少表演,如今太原秧歌也基本消失。“目连戏”作为古老剧种,在历史上较为出名,这种艺术形式内涵极为丰富,形式宏大的佛教剧目,据考证是戏曲史上的第一个剧目,在山西民间舞台上绝迹。弦儿戏的演出团体消失,剧目不能排演,面临失传。据统计,现存38个剧种:晋剧、蒲州梆子、上党梆子、朔县秧歌、广灵秧歌、繁峙秧歌、汾孝秧歌、壶关秧歌、襄武秧歌、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耍孩儿、晋南眉户、浮山乐乐腔、太原秧歌、沁源秧歌、左权小花鼓、河曲二人台、凤台小戏、晋中线腔、临丘罗罗腔、河东线腔、平陆高调、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芮城阳高戏、锣鼓杂戏、河东道情、赛戏、孝义皮腔、京剧、豫剧、曲剧、竹马戏等;其中许多剧团积极改革,快速适应市场,深入群众,不断发展壮大;也有许多曲种则日渐衰落,濒临失传。许多像“目连戏”这样消失的剧种不仅在山西,就是全国也不在少数。消失原因何在?如何保护与留存传统艺术成为我们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地方戏曲现状分析
山西地方戏曲历史悠远,种类繁多,具有兼并融合的特点。历史上除京剧、评剧、曲剧、豫剧外,也有山西地方戏曲中路梆子、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这四种同源同根,形成了具有山西本土文化的正宗梆子腔,代表着山西戏曲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积淀,反映着山西地方民俗民风;更有着像耍孩儿、上党皮黄,道情等30余种小剧种活跃在田间地头与乡村舞台上。这些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剧种是在山西特有的民俗本土文化在成长发展起来的,不但具有戏曲研究价值,更具有文化生态意义。诸多剧种濒临失传,甚至已有十几种剧种亦不易恢复,这对了解黄河文化传统文明的研究是巨大损失。所以,对现存的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重要任务。从上世纪至今,山西省戏曲研究所开始普查整理山西戏曲,产生了许多较有价值的成绩。整理了许多音响和理论资料。这些成果是戏剧前辈和戏曲工作者在长期深入实践研究调查中取得的成果,具有科学开拓价值。为我们深入研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是对单剧种史的梳理及其音乐唱腔的采集介绍,对其文化生态和环境生态缺少了关注和探索,理论研究成果单一。因此对剧种文化形式研究及剧种环境生态研究的关注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山特的地理环境造成剧种的多样性
山西的地理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态文化:山西是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中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之上。东边太行山与河北相邻,西、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为邻,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坐落山西境内。传统农业文化和晋商文化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和生存支柱,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以山地为主的省份,相对封闭,形成了多民俗、多剧种的局面。“封闭”,才使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传承。在不同的区域形成各自鲜明的民俗习惯和戏曲唱腔,也为剧种的产生和并存提高了土壤和可能,从而形成了不同戏曲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识。如今,现代交通的便捷为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打破了各区域间相对闭塞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放后,山西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改造了境内的交通条件,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化建设使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大量农村人口移居城市或其它宜居地区,使传统地方戏曲失去固定观众基础。新的集聚地要创造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形式,使区域性传统戏曲土壤流失。个别戏曲剧团所排演的现有剧目本身针对的是固定区域的固定群众基础,受众基础的逐步流失使剧目的适应性减弱,剧目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样传统地方戏曲丧失了原有的地区优势,逐步走向衰亡。交通的便利,区域的交换与融合打破了剧种产生与并存的可能和土壤,让不同区域鲜明的习俗和唱腔逐步退化,以致消失;最终破坏了地方戏曲独立的艺术特征和鲜明的审美意识。
(二)地区方言环境的弱化
从生态学角度来分析,山西所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传承以及自然人文环境决定了山西文化的多样性。古时称之为“河东”,为黄河文化的发祥源地之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格局造成了各个区域地区的特色文化,形式繁多的文化民俗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戏种。有历史记载的就达3千多年,是为传统文化的摇篮,被柳宗元称为“表里山河”。四大梆子遍布全省各个角落,影响深远。从雁北到晋南仍活跃着许多的地方剧种。如大同地区及附近地区有北路梆子、二人台等;晋中地区有晋剧、祁太秧歌等;晋南、晋东南地区有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反映了山西不同时期的生态文化形式,同时也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着融合、反哺及改造,为山西地区文化多元化发展和继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各种邻近的戏种相互作用,使山西戏曲在特定时期摇曳生辉。不同区域曲调、唱腔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和风格的不同,从而形成独立的传承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则是唱词、语言的差异。地方戏曲为适应不同区域的观众审美情趣,采用当地群众所熟悉的语言,因此地方戏曲离不开本区域所使用的带有当地生活气息的方言。各地方言作为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它有着至少百年的传承,展示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方言的弱化使许多本地青年受众群体听不懂传统戏词。作为经过规范的标准共同语“普通话”,对方言起到了规范及示范引领的作用。是语言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普通话运用规范的书面语,方言却没有统一的形式,就必须使用普通话的书面语,受普通话感染;作为全民族文化的载体,普通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戏曲的特点,剧种字韵和唱腔完美结合,却是地方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现在我们所创作的许多新剧目,虽然缺少传统戏曲传承的严格,但基本规律不能违背。许多无节制使用普通话改编的戏曲破坏了传统声腔美感,以至传统艺术价值缺失。其实,方言、声腔已不再是语言、娱乐问题,乡音连乡情,寄托家乡情感,凝聚文化认同。今天,保留地方戏曲特有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审美标准,对抵制民族文化被同化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决不对文化进行抱残守缺,地方戏所要面对世界,走出当地,迈出国门,展示自己的特有艺术价值;地方戏曲艺术要繁荣发展必须具备独有魅力,同时也需具有随时展的融合意识。
(三)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
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地融入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对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起到了加速作用。中国戏曲的产生离不开原始农耕文化,其根本是以农民文化为基础。山西的四大梆子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得以发展和广泛传播,形成与其他姊妹艺术并存的局面。除四大梆子外,部分小剧目则因地域、语言、视觉等的方面原因未能走出其产生区域,不能与外界融合,却与城市文化相冲撞,得不到外界认可和支持,从软、硬件都无法获得有效的滋养和补充,发展迟缓,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冷落淘汰。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生态文化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各戏曲得以发展生存的土壤和原有文化不再相同。在阶段时期形成的稳定内部文化生态系统被打破,使传统原始戏曲在保持原态的情况下遭遇危机。
(五)国家的文化政策同样是干预生态文化的重要因素
对于戏曲和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主导者的好恶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发展。在解放初期至今,国家文化政策的出台使传统艺术得以发展生存。戏改政策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近年对戏曲传统艺术的扶持也加大了力度,戏曲研究单位也阶段性的进行普查工作。但是在网络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戏曲关注度下降和地方戏曲演出市场的萧条,使戏曲在一定程度低迷,造成了区域传承的断裂。山西在古代是以农业文化和后期的商业文化为支点的文化大省。解放后形成了以煤炭输出的重工业大省。山西地方戏曲以表现农民特色文化,体现农民生活特色的舞台艺术,这种文化相对稳定。改革开放后,现代技术和城市文化的介入,打破原来封闭的文化生态,使地方传统艺术逐步消退。保护文化的多样并存与现代科技的冲突是当下重要课题,这也是当代传统戏曲文化所面临的困难。
三、山西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
作为对于地方戏曲的保护措施首先对生僻剧目恢复、挖掘、整理,保留影像资料留存建档,建立专门的地方戏曲博物馆,便于集中管理、保存和后期的分析研究。进行专项投资,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继续保留,把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专业化运作管理,把现在具有演出能力的民间剧团与专业剧团融合取长补短,由政府支持,地方流派名家、传人负责建立优质创作团队打造、改编、整理传统及现代剧目,成立优质的宣传和推销的团队负责演出推广。政府支持是戏曲发展的有力保障;其次是普及教育,让戏曲走进学校、社区培养后备潜在受众群体;对戏曲表演艺术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做积极的提升。
四、结语
关键词:地方传统美术 美术教学 民族 传承
每个国家、民族直至地区在各个时代形成的文化都具有个性特色,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一追求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此做了明确的表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民间艺术尤其是地方传统美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突显民间艺术的价值,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也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间艺术?河北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历来丰富多彩,这可以从“剪纸”、“年画”、“刺绣”、“农民画”以及散落在民间的诸多民间艺术品,包括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报道等,可见一斑。但从美术教育角度介入,对河北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开发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相联系,将河北地方美术文化根植于下一代河北人的心中,将河北地方美术文化传播天下,发扬光大,尚很少见,这就给留给我们充分开发和研究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为美术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美术课程目标而努力。把家乡的泥塑、剪纸、纳入手工课,刺绣、纳入图案设计,并且定期地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介民间艺术。通过这样整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更重要是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开展校本教材,巧妙拓展民间艺术。
深入到生活中,利用高科技手段(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采集各种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挖掘和整理河北各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创造了历史文化。由于各地的风物、民俗差异,出现了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器物造型和艺术造型衡水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张家口蔚县剪纸、承德丰宁满族剪纸、保定曲阳石雕、邢台内丘神码、唐山玉田县泥塑、石家庄辛集农民画、石家庄无极剪纸、保定白沟泥塑。这些在全国都是有名的的,这些培养学生民族审美情趣的好题材往往被忽略,并未反映在美术教学之中。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创作融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64-01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丰富物质和精神文明,皮影戏就是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瑰宝,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是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的重要结晶,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逐渐的降低,很过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的丢失,皮影戏在经过历史的发展过程艰难的保存下来,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学习,研究皮影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民间传播的主要方式,对皮影戏进行继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一、皮影戏发展现状概述
皮影戏在经过多年的继续和发展中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名族特色更加鲜明,具备更加高的美学艺术成就,是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对象之一。当前我国皮影戏的种类非常多。分布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这就为皮影戏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主要发展情况有以下几点:
(一)形成了不同的称谓
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传入了很多地方,每个地方结合自己的特色对皮影戏进行继承和发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习惯,因此各个地方对皮影戏的称谓也不同。例如在四川和青海等地区把皮影戏称为灯影戏,在湖北地区把皮影戏称为影子戏,在东北地区被称为驴皮影,在江苏和浙江地区被称为羊皮戏,在北京被称为蒲团戏,在陕西被称为牛皮娃娃和拍板电影。
(二)产生了不同的剧本
皮影戏在不同地方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剧本形式,在冀东、东北、湖北以及四川等地方的皮影剧本主要以手抄影卷为主;在湖南、广东以及江浙等地方的皮影形式主要以提纲性为主;在河南、山东以及晋中等地区的皮影剧本形式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
(三)形成不同的造型
皮影戏在每个地方的发展中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造型,例如,在冀东、内蒙以及东北地区的皮影主要是利用驴皮进行雕刻,在雕刻之后进行上色和h油。在造型中生和旦的角色都是镂空脸,利用通天鼻梁充分的显示角色的侧脸形象,眉眼多呈弯月状,嘴巴用一小段红线代替,这种形象在传统艺术造型中成为经典。而在陕西和甘肃等地区皮影主要是用牛皮制成,结合的了当地的特色,皮影形象都是高额头,与冀东、东北地区的皮影形象不同。
(四)形成了不同的表演方式
在河北等地区存在着很多表演皮影的戏班,演员在人数上各有分工,讲究“七紧八不紧”的原则;陕西和甘肃等地区主要是五个人比较忙,主要由验收、灯底儿、挑签儿以及伴奏等构成;湖南地区主要采用一人操控其他三人伴奏的“四人忙”形式。
二、继承和发展皮影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皮影戏有利于在对外传播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皮影戏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文化的竞争,文化在塑造我国形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展皮影戏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创造力。
(二)皮影戏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皮影戏的关注越来越好,很多地方的皮影戏艺术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但是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收藏家都会对其进行研究和收藏。
实际上,皮影戏本身具备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人们可以通过研究皮影继而研究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例如可以研究民间的文学、民间的历史以及美术文化等,还可以通过其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形象、传统服饰和生活用品等,甚至对于历史上的交通情况以及兵器都可以进行研究。在此,皮影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
(三)传统文化继承的必要性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瑰宝,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皮影戏受到了人们的忽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也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皮影戏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一艺术文化正在逐渐的消失,这就需要我们联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皮影戏艺术,使其在发展中具备更多的活力,为我国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皮影戏在民间的传播方式
皮影戏在民间主要由相应的皮影戏班或者皮影艺人进行表演,主要在人多的地方进行演出,或者人们专门把其请到自己的家中进行演出,甚至于家里比较年长的老人都会用其来进行表演,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专门的演出和表演机构进行演出,传播的范围比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演出的范围。
此外,很多地方为了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培养能够对皮影戏进行演出的专门演员,这些演员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排练可以进入很多大型演出的舞台,这些舞台通过电视或者网络对演出进行转播,充分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相较于前一个传播方式,这一传播范围更为的宽广。
结语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高超的艺术成就,为我国传统历史的传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中国的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当代的社会中逐渐的受到人们的忽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们应当联合起来,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保障这一传统文化继续传播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龙.传统戏剧展览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以“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3,02:22-25.
[2] 丁勤.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皮影为中心的考察[J].创意与设计,2013,06:96-100.
[3] 王初薇,林远洋.陆丰皮影戏的多重价值及保护、传承、发展对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8: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