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阅读是一种言语活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孩子更应该通晓古今,融汇中外文化,感悟多元的世界。在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孩子们对外国文学显得兴致不高、阅读欲望不强……究其缘由,孩子们普遍反映外国文学语言隐晦难懂,且地域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时代背景差异,往往会令他们茫然不知所措,故而丧失阅读兴趣……

一、尊重差异

在教学《船长》时,孩子们在自由讨论中大胆质疑:“为什么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就要开枪打死他?”“哈尔威船长真的会开枪打死只顾自己慌乱逃命的男人吗?”“为何哈尔威船长在有时间逃生的情况下,却要随着轮船沉入大海?”“什么叫做‘又一次运用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面对孩子们真实而客观的疑惑,一时间我犯难了。该如何对孩子们进行解释和引导?是直接告诉孩子们国外文化对妇女儿童的尊重?还是告诉孩子们他们对于职业操守的理解?……猛然间,我想起了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的话:“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什么是尊重?“重视并严肃地对待”就是尊重。我应弯下身来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样也尊重孩子的思维能力。因为,中外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教育背景对所教育出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差异还是很大的,由于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同,个性特点、家庭与社会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从而会产生较为明显的阅读理解差别。十余年的教育实践让我进一步感受到:承认差异是尊重,发展差异也是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孩子们才能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个体的特点。教师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

二、积淀感悟

为了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外国文化,我带着孩子阅读《悲惨世界》、《简·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班常举行“读书交流会”。读到《悲惨世界》时,孩子们对教父宽容了主人公冉阿让的偷窃行为,并主动为其掩饰罪行的举动甚是不解,觉得对这样的“小偷”理应重罚,让警察抓走,并关进监狱……我适时地引导孩子:要常怀一颗包容之心,这样才能给犯错的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啊!要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决定!

佐藤学曾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来一些有用的东西。”张文质先生也常说:“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更何况是心灵的润养。”我明白:有时阅读并非一时一刻可以顿悟,需要带着孩子慢慢咀嚼、吮吸;要根据外国文学文本的特点,从不同的心理特点出发,尊重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综合运用整体思维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滋养孩子的心灵,开启孩子的心。

我带着六年级的孩子阅读《阿甘正传》……在读后感交流会上,孩子们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我要像阿甘那样奔跑,那样执著而坚定!”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会因你的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却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的努力以一个最恰当的褒赏。”……我欣然点头。最让我惊喜的是一个孩子说:“老师,《阿甘正传》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誓死要战死沙场的丹中尉,他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苟且偷生,他把家族的荣耀看得至高无上。这不正像我们学过的《船长》哈尔威吗?他要与自己的船共存亡,这是不是就是他们的信仰和使命?”——我舒心地笑了!有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淀,孩子们的感悟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三、多元延伸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除了依靠教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指导外,更需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内化和多元延伸。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拓展。两者是阅读教学的两翼,缺少一翼,阅读教学就不能起飞;只有两翼并举,阅读教学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从课内逐步往课外延伸,一方面巩固国外经典阅读的阵地,改变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让国内外经典文本重新闪耀光芒,带给学生以精神的启迪与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推开外国文学阅读的窗口,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经典书目阅读实践,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礼。我也特意寻找一些国外真实有趣的小故事带领孩子进行阅读感悟,在尊重孩子独立感受、理解外国人思维方式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延伸。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 经典阅读 解决策略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种类丰富、特性完善,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媒介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从各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21.4%。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从年龄结构来看,手机网民用户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51.8%的成年国民进行手机阅读较2013年的44.4%上升了5.0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手机阅读的形式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媒体的演进与发展一直以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新媒体也不例外地对国学经典阅读的教育方式带来了影响和改变。

一、国学经典阅读融入新媒介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带来新媒体的便利、迅捷,同样会带来隐患,尤其对大学传统的国学经典阅读方式形成了冲击与挑战,这也给传承人文文化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课题。

首先,媒体信息是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快捷、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性,任何人、任何语言、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交流碰撞,在这里资料公开获取方便,可以便捷掌握各种学习资料。国学经典阅读是传承人文文化的载体,媒介是当代文化平台的代表,毫无疑问媒介信息已经成为大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媒介信息不仅进入了大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辅助资料,它出现得也很频繁。新媒体信息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传统素养与媒介素养,并在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后再向学生进行传授。

其次,国学经典阅读的重要内容来自媒介信息。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青年大学生成为手机媒体的主力军,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大众传媒的信息海洋中,也可以说,大众传媒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阅读方式。国学经典阅读人文性较强,这决定着国学经典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固然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之处,但是也容易让受众养成浅阅读,流于表面等不良阅读习惯,滋生浮躁的心态,容易受误导,这对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再次,新媒体有效辅助了传统教学模式。社会的不断演进让人们所处的语文世界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国学经典阅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与时俱进,否则我们就会和“现代化”脱节,无法跟上“世界”的步伐。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这正弥补了传统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模式单一的不足。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教学模式之外经典阅读教学的新形式。

二、廊坊师范学院国学经典阅读的现状

本调查缘自廊坊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当前学生新媒体以使用手机为主体,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新媒体阅读现状,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本文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编制了“大学生手机阅读调查问卷”,于2015年9―10月对廊坊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现状及习惯、阅读资源来源、大学生对手机阅读书籍内容的看法及期望等。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调查的对象是廊坊师范学院2014级各专业的在校学生。调查以课堂为单位,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实际回收问卷346份,有效问卷331份,有效回收率91.9%。

调查样本显示:从手机阅读使用时限来看,廊坊师院共有 90.5% 的大学生使用手机阅读,其中96%的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超过1年。大学生手机阅读日使用时长 2―4 小时占55.5%,阅读日时长在 4 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占18. 3% 。手机阅读一小时以下者占 15. 2%, 由此可见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从手机阅读场合来看,通过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点的数据分析得出,样本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场合以宿舍为主,占73%;用餐地点阅读为27.2%,公共交通占50.8%。其中,45% 的大学生偶尔在课堂内阅读; 18.6% 的大学生课内外不分; 2.5%的大学生表示几乎不用手机阅读。仅 38.6% 的大学生能分清楚课内外,在闲暇时间阅读。

由样本可知,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休闲娱乐,比较倾向于网络新闻、网络文学、发帖回帖、手机微博等的即时浏览,分别占据 57.2%、29. 1%、73. 3%、58.8%。 令人担忧的是,通过手机偶尔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仅占 1.6% 。学生手机下载读物来源主要是手机阅读客户端、电脑阅读网站,很少使用学校、图书馆等常规公共教育资源,可见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维系和影响的减弱。

三、普通高校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对大学传统经典阅读是一种直接的挑战,大学经典阅读应积极应对。

首先,顺应时势重视手机阅读。随着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这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结果和必然趋势。毫无疑问,大学经典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忽略借助于移动媒体来实施,要因势利导,对学生的手机阅读要积极应对。一方面,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接受各类新信息;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体提供的契机,结合大学教育的优势,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接触到优秀经典文化,在接受熏陶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有些教师对手机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体和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手机移动媒体时代,学生的主要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导致其在大学经典阅读教学中受到不良影响。

其次,积极开发新媒体教学资源。由于受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也已经不再受课堂限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训练。因此,需要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资源形式,如构建新媒体沟通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软件构建经典阅读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构建一套诸如QQ群、微信群,新媒体沟通平台的搭建已经不是难事。新媒体沟通平台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平台提供与经典阅读相关的信息,将教学、教育资源正面地传播给学生们,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向学生们传递有益信息,学生一旦在学习中有了疑问可以随时互动,教师也可以随时解答。

再次,开设“阅读公共课”培养阅读良好氛围。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流行,在这一大环境背景下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在这个环节中,大学教育承担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传统封闭的大学文化被打破,大学应顺势而为,主动教化,在课程设置经典阅读为必修课,通过广泛开设“经典阅读公共课”,推动 “手机 + 经典”的新阅读模式,督促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沟通平台向大学生定期推荐新书或阅读书目,在阅读广度、速度与阅读深度之间辅导,引导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介内容的辨析与选择,形成手机阅读良好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如阅读讲座、读书征文大赛、世界读书日、优秀读者评选等各类阅读活动来推动阅读的积极性;也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向学生推荐优质公益手机书库资源,让学生开展理性手机阅读,引导手机阅读的专业学习,服务于专业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优化阅读方式,利用新媒体建立良好的导读系统和阅读氛围,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品质。

最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手机阅读。虽然移动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但市场上尚未形成良好的手机阅读教育资源及知识系统,缺少优质公益手机书库资源,且更新速度较慢,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能否将其转化成大学经典阅读教学的有用的资源,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各类媒介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目前虽然学生有很长的时间在使用移动终端,但是在用于经典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乐观。大学教师应发挥引领大学阅读的堡垒作用,帮助学生过滤不良信息,引导学生阅读优质的经典材料,积极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确保大学生经典书籍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素质。

综上所述,新媒体阅读是时代的产物,在我国教育界尚属新兴事物,它的推广与实施受到众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它也不是一门课程所能解决和承担的,需要社会共同参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阅读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学术界也需要及时对新媒体经典阅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施忠连主编 《国学经典诵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 肖燕雄主编《大学生读书引导读本》,岳麓书社2009年7月版。

[3] 喻晓红主编《大学生语文经典诵读》,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12.http://chuban.cc/ztjj/yddc/2014yd/。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2009年,北京市房山区学生参加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PISA中国独立研究,以此为契机,房山区教育委员会成立“阅读能力提升项目研究”项目组,对PISA概念、理论及思想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本区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思考和诊断,以推动本区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经过数年的尝试与摸索,PISA语文阅读教学在房山区发展态势良好。

一、PISA阅读素养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创造性地以“素养”为核心,测试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它突破以前学界对“素养”内涵的界定,将其界定为:“阅读素养是对文本的理解、使用及反思,其目的在于达成个人目标,发展其知识与潜能以及参与社会。”可见,其对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素养”是PISA中国独立研究中最具变革性的理念,其将个人“素养”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起紧密的联系。PISA所测评的“素养”不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课堂中的表现,而且要让焦点离开学校,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运用都建立在社会性背景中,而非传统语文试卷中的那些单薄的字符及文本。因此,教师必须面对那些与他们具有直接或潜在关联的地点或情境,发现字符与文本在情境和目的中的特殊意义,进而掌握参与未来社会的能力。

所以,素养不再是一种孤立的认知方式和技能形式,更是一种基于不同情境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参与能力。而PISA注重在功能性、社会性、高阶性和文化性等多个维度中,测试和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与文本阅读中的阅读素养,能运用已有知识背景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强调阅读本身是文本与主体发生互动交互的概念,因此,阅读主体必须反思,通过反思激起个体对自身主体性存在的认识,发现学生具体、现实的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房山区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

北京市房山区历来就比较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然而由于学生的阅读素养较为欠缺,与PISA所要求的能力相差甚远,这和房山区之前的阅读教学状况存在密切

关系。

首先,语文阅读教学所用文本较为陈旧,多依赖于传统课本与配套阅读教材,阅读内容往往与现实社会脱节。且语文阅读考查方式题型化明显,应试模式较为突出,相比PISA的阅读文本,房山区阅读教材文本的社会参与度明显不够,不符合阅读教学的基本发展趋势,导致学校课程开设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其次,经典阅读严重匮乏。无论是对个人文化素质的提升,还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经典阅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课外经典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课业压力,学生可用于经典阅读的时间有限,一些学生甚至连课标要求的经典著作都无法完成。而且,因为城乡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课外阅读资源极为欠缺,学校图书馆资源严重不足,不仅图书数量较少,且大多陈旧,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不多,不能满足学生现实的阅读需求。

再次,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房山区地处北京远郊区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家庭文化背景与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一方面,家庭无阅读气氛,大部分学生的家中藏书较少,家长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较低,不知或没有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有些学生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无法对其阅读进行积极引导与管理。另一方面,学生缺乏阅读意识,因为没有给予有效引导和管理,加之年龄较小,很难抵御电视、电脑和通俗读物的冲击,渐渐地对文本阅读丧失兴趣。久而久之,导致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缺乏。

最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的与读书方法。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娱乐。对所阅读的书籍或文章,没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很难具体表述出文章内容及阅读感受。导致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这些学生既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对要精读或略读的书籍也没有什么概念,更不会做读书笔记。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严重制约学生的阅读质量。

因此,针对房山区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匮乏、阅读教学内容亟须改善的状况,本区教育人士以PISA教育素养为导向,进行大胆探索,以期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三、观念、理论和实践引领的多管齐下

根据房山区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和具体问题,本区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教师和学生提升阅读素养,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

1.重视阅读,观念引领

目前房山区的中学生整日忙于题海,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考试,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去阅读。别说经典,不少学生连课本都没有进行深度阅读,甚至有些学生连浏览都没有做到。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也反对学生读“闲书”,认为这是耽误时间。面对这种现状,阅读能力提升项目研究项目组成员一致认为:要让学校领导及师生重视阅读,必须让其转变观念,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提升对其他学科的正向相关影响。

从世界读书日的确立到语文新课标和《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对阅读的相关要求中,让本区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可以说阅读是人生最基本的技能,阅读能力提高了,其他学科凭着这种基本的阅读能力也能读懂绝大部分内容,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均以文字形式呈现。阅读能力越强,意味着记忆力和理解力越出色,学习力就越强,越利于终身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够有效地教书、育人;一个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求知、做人。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理性的、优秀的民族。

房山区各校以阅读为突破口,积极开发阅读课程,鼓励各学科根据学科特色开展相应的阅读研究活动,形成大阅读的理念,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形成大教育观,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让学校成为真正的“书香圣园”。

2.开设阅读课程,理论引领

阅读能力提升项目研究项目组教师通过认真研读相关资料,发现PISA阅读素养水平等级及要求与新课程标准、中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要求有较高的吻合度。其明显的区别是,PISA阅读素养更加侧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突出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强调阅读在生活中的运用。

因此,房山区教委安排语文教师使用专门编订的材料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较高的阅读素养。2011年12月,房山区编写“阅读能力培养”专项课程材料,经多次修订,形成校本教材《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约16万字,于2012年5月始在4所试点学校开设“阅读能力培养”课程,进而在全区35所学校的八年级全面开设此课程,在学期末组织全区的统考统阅。接着,陆续在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开设阅读课程,每周不少于一节,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3.组织读书活动,创办刊物,实践引领

传统语文教学阅读大多停留在名著阅读、美文欣赏阶段,阅读面极为狭窄。此外,房山区地处远郊,农村学生阅读积累极为薄弱。因此,组织读书活动首先应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2012年10月,项目组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着手编订适合房山区中学生的“房山区中学生阅读指导书目”。编写团队由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各学科教师组成,推荐书目包括经济、哲思、军事、宗教、地理、医学、心理学、伦理学、自然科普及社会观察等作品。在书籍之外,我们还推荐一些报纸杂志和影视作品,供学生选择。

2013年2月,房山区教委在全区范围内组织评选“房山区阅读推广实验校”。2014年3月19日,韩村河中学举办“房山区阅读推广实验校”授牌仪式,两所高中校、两所完中校及6所初中校,共10所学校接受授牌并组织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活动主要包括:项目组安排区内阅读名师在实验校间进行巡回读书讲座;开设名家讲坛,邀请钱理群、苏立康、凸凹等知名作家学者来区开展讲座。2011年,我们固定在每学年的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组织“诵经典美文,润书香人生”诗文朗诵会,在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组织“阅读经典,感悟人生”的读书报告会,以及在非毕业年级举行读书征文活动。

2015年寒假过后,项目组创办的刊物《龙乡新芽》与房山区师生见面,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积极投稿,反响强烈。我区本土作家凸凹先生评价说:“刊物办得好,朴素的面貌,充实的内容,令人敬佩。”房山区将充分利用该刊物,引领学生与教师的阅读方向。

四、语文阅读教学成效

通过数年的努力和发展,房山区通过教育理念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影响整个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变革。从2011年起,房山区开始组织的诗文朗诵会、读书报告会和读书征文活动已经固化形成常态,成为特色。在阅读能力提升项目的引领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长足进步,语文素养明显提升。自2013年开始,房山区中考语文成绩取得较大进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PISA 2012传来喜讯,区阅读成绩提升67个点,位居全球之首。

校本教材《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顺利编订,在全区推广,其所体现的语文素养观与中高考改革方向一致,房山区第一次走到北京市教育改革的前列。房山区的各个阅读实验校随之受益,南召中学、韩村河中学是房山区较为偏远的农村学校,经过三年的发展,其教学成绩已超过房山区的平均水平,获得骄人成绩。

“房山区中学生阅读指导书目”由一本小册子发展到一本厚厚的大书,不但为区中小学阅读和学校图书馆配书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区县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范本。房山区语文教师掀起阅读,打造出一只由初高中语文教师读书讲座的团队,力争让每部名著有人讲,一部名著多人讲,讲出特色,讲出品味,形成自己的品牌。

因此,我们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和角色,重新定位课程理念,切实关心学生成长需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逐步提升对现代教育思想与改革方向的认识,开发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和培养健全人格的课程,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同时,进一步突破应试思想的制约,让阅读教材更纯粹,更富有思想性,彻底摆脱中高考模式化影响,开发出满足学生需要、顺应时展的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科技的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阅读素养。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作者:王华丽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面对七八岁的孩子,怎样为整个作文教学起好步,因此写好日记成了关键。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学写日记呢?

一、引导学生入门

学生开始学写日记,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所以最初的指导要非常具体。可以收集一些低年级学生写的日记,读给学生听。为了便于模仿,选择的日记应该是简短的,就是那些学生基础较差的也可以学习写。例如,有个学生写道:“今天下午,我奶奶给我一元钱,买了一袋方便面和一颗棒棒糖,很好吃。”尽管只写一两句话,而且有的还不太通顺,但他独立写出来,就应该肯定。最初写日记,学生没话可写,要么就是记流水帐。例如:“今天放学回家,我在家做作业,做好作业,我就出去玩啦。吃过晚饭,我去看电视,后来我去睡觉。”事情虽然写得不具体,但是放学后做了哪几件事,倒写清楚了。对初学写话来说,这种按照自然顺序写的日记,正是最基础的日记训练。待以后指导他们把日记写得丰富起来。

二、通过“书香班级”的创建,引领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

包括传统经典书籍、国内外经典童话、寓言故事等。这些阅读,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开启了孩子们的智慧,无形中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在去年的“中华杯”作文大赛中,我们班的乔雅楠荣获全国一等奖,我们班成为全校唯一的最低年级的获奖者。现在,只要是空闲时间,孩子们总会拿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起来,有的还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呢。

三、在识字、阅读教学中,为写话积累素材

初入学时,孩子识字不多,我就在教学中结合画面,鼓励孩子口头组词,先建立词语的概念,后来学习句、段,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画词,再扩词,最好说成语,然后用词说一句话。

四、先模仿后创新,读写结合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学生模仿课文来写日记,是一个好办法。模仿日记不再是课文的临摹与翻版,而是有所变通,有所创新,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把自己一天中想的、看的、做的、玩的,值得写的事记下来,不拘束形式,要求语句流畅,简明扼要,有重点。并要求他们天天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培养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以读为基础,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读,做到读思结合,读说结合,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回答问题要完整,积累优美词句,练习造句。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文本中的空白,让学生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把话说完整,说具体。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训练,将看、读、想、说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为说话提供了话题,说话又为写话积累了素材。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现状 改进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对中国教育进行改造的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教学理论的精华提出的一种先进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念就是把“教学做”看成一件事的三个方面来抓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来做来学,方是实学。”是“教学做合一”的内在要求和体现。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对阅读难以提起兴趣。小孩子都有着爱玩的天性,有很多都不喜欢看课外书,而是喜欢玩。学生上课期间的阅读也比较少,这说明了学生有着很重的学习负担,而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太少,作用不大,使得他们不愿阅读。

(二)阅读的对象较为单一。小学生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也就使得他们很喜欢故事书,而其他类别的书则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虽然这种现象不能说不好,但是教师却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去读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的书籍,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正因为学生的阅读对象较为单一,使得他们对很多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他们对很多的文学作品故事的了解基本都是从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中得知的,例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

(三)缺乏有效的阅读引导。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引导得比较好,阅读效果也会比较好,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范围等会有一定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急功近利,放弃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四)缺乏有效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并不仅仅只有学校、教师,它还包括家庭与家长。如果家长有看书读报的习惯,就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如果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着丰富的报刊书籍,那么学生就会有书可以读,相反如果没有书报可以看,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只能够是纸上谈兵。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家长爱看报读书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如果家长爱好低俗,没有读书看报的兴趣,而是整天沉醉于打牌酗酒,那样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二、运用“教学做合一”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利用“教学做合一”构建多向对话,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采用了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方式来对阅读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建议——“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的阅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从文字中去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个体验、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话,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的学做合一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了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同时决定自己要怎样去进行引导,这个引导的过程就是“教”。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长期引导学生进入台上台下、组内组际互相呼应的对话状态,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一个互动式的对话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之间的交流来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将阅读与生活相关联。生活是一本无字书,语文中的教材都来自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加强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积累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就要让生活进入学生的阅读,让阅读去亲近生活,将学生拥有的生活引入到阅读中来,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概念性。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体验去对文本进行感受,从而对获取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生活的氛围,将文本带入到生活中去领悟。通过“教学做合一”,让阅读融入生活中,就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从生活不同角度去感受文本。例如,学习《春天的手》时,对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景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与领悟自然也不同。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树叶都绿了,大地呈现万物复苏的景象,你最想干什么?”让孩子们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后说:“春天带来了美,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吧!”在学生明白了自己在此文中的体会时,可以配乐《春天在哪里》进行朗读,体会诗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想象“春天的手”是什么样子,“春天的手”到底改变了什么,从而感受春天的河水声、春天的鸟叫声。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出发点,然后映射到课文中去,充分结合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焕发了阅读生机,从而进行了独立阅读,提高了阅读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去,将会让阅读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其他学者对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来进行教学做更为深层次的分析,将对如何通过该理论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