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范文第1篇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传承古代文化以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当今的古汉语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而学生却在台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场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古代汉语课课程的性质及当今的社会背景有关,更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打破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除了尽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拉近古汉语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交流。笔者在执教《古代汉语》课的过程中,努力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缩短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我们在平时的《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根据高校古汉语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通常在每单元的文选中选取部分篇目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以《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晋鞌之战》为例,详细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表达观点,或就具体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展开讨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小组长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

2. 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效率,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字词障碍,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及背景知识收集、作者信息收集、角色复述、剧情再现等。比如《齐晋鞌之战》预习任务除要求课前扫除字词障碍之外,还包括“收集古代有关干支计时的知识”、“收集春秋时期的战车图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和文化常识”、“收集相关古文字图片并借此了解字形与本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模拟情景对话”等。这些预习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而且活动的灵活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老师的导论。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先对《齐晋鞌之战》的文章结构和大意进行概括介绍,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分析“鞌”、“辟”、“无”、“絓”等特殊用字现象,结合甲骨金文字形掌握“及”、“再”、“毙”等词的古义,找出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句子,汇总交流与古代车马有关的文化常识,等等。

4.小组讨论。依据课文长短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或者小组成员之间分歧较大,则由记录员下来询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在课堂答疑环节直接向老师提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在教室内不停巡视,了解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并在适当时刻给予必要的引导。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几乎涉及了《齐晋鞌之战》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

5.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答疑。小组讨论期间,每个小组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派人写到黑板上。在答疑环节,每个小组均有义务选择性地回答黑板上列出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大多问题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故不能推车而及”、“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等不易理解的句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最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圆满的解析。然而对于课文中“自始合”何以被课本注释为“从一开始交战”,大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老师适时答疑:甲骨文“合”字“象器、盖相合之形”,因此“合”本义是“合、闭拢”的意思。古代的交战双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均摆开阵势,对阵双方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由于古时作战大多是短兵相接,而战争一开始对陈的双方就会交汇在一起,此乃由器盖相合之义引申而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回合”中的“合”字便是这一用法的遗留。至此,《齐晋鞌之战》一文的主要分歧及难点皆已处理完毕,讨论交流过程结束。

6.老师总结。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环节结束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总结。要求学生们课下反复阅读课文,并认真体会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节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为主要特点的学生讲读模式

当今的大学生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生,作为新时期的“90后”,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有强烈展示自我并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尝试采用以学生自我展示 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不少篇目是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过的,不少通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亦曾被系统介绍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免有“冷饭热炒”的嫌疑,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对此我们决定在这一环节中尝试采用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拿出一段时间由学生主讲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展示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不少学生还能很好地根据大学课堂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引申和发挥,如有学生借助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或视频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选文,有的则把部分片段改编成话剧搬进课堂,这样的展示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古汉语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古汉语的趣味性。

当然,如果学生们对某一部分内容有特别的兴趣,也可以自选题目,这一环节学生们展示的内容包括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古代文化常识、字形演变、词义引申的过程,等等。比如曾有学生以《中国古代车马》为题向大家成功介绍古车马常识。由于车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车马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之一般学生很难见到古代车马的遗物,所以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些原因,展示的学生将古代的车马制成可控制播放进度的SWF格式动画,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典型例句以及有名的历史故事,详细再现古代车辆制作的过程借以介绍古代车辆各个部件的名称,以及骖马、服马和乘车位置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的相关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个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础良好并且对古汉语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他们在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课堂问答模式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每节课都采用问题讨论式或学生主讲式并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问答式教学,不失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譬如,对于难度不大、字词障碍不多的段落,我们通常是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其中若干知识点向学生提问。通常设计的问题包括字的用法、词的意义、解释虚词的词性和找出特殊式等,提问的重点则是那些古今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地方。由于这类问题属于难度不高的题,而且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点,所以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仅仅涉及问题点,而且多数问题皆有明解的答案,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目标。因此,善于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并非囿于对基础知识的提问,而是注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合理答案。如《庄子·逍遥游》有“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说法虽然能够说通,但并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所给出的合理解释,如何做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我们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首先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解释是可以采纳的,但并不完整,要想真正弄通,还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引导学生,辨识通假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原文和注释找出“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句话中的通假字,许多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辨别出“垂”是这句话中的通假字,而且能够联想到现代汉语合成词“边陲”中的“陲”字便是该意义的遗留,这样的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起到了古今联系、以点带面的作用。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12703

作者简介:张秀娟(1977-),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1“长河古韵”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目的和设计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最新关注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创建专题学习网站,并进行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探究性教学实践与研究。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网络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围绕某一专题而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一个数字化学习系统。因此,专题网站的建设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本着选题新颖独到、内容丰富,有利于利用网络表达思想,其内容、学习方式要面向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专题建设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应用及教学应用的效果。

专题学习网站的创意与设计注重科学选题,注重主题的突出性、立意的明确性、内容的健康性、形式的活泼性,尽量使主题新颖独到、富有创造力;遵循教学设计理论,信息时代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特点,选题范围不限于全日制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在体现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学科面,向课外知识发展;选题围绕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以及对社会发展、科学科技有重大意义的主题;学科教师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组织能力,能带领其他成员运用科学方法建设专题网站,按期分步骤完成建设任务。

2 “长河古韵”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内容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内蒙古地区的环境氛围,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以语文、历史、地理3科为突破口,融内蒙古悠久的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别俱特色的文化艺术、独特的历史事件等内容于一体,建设 “长河古韵”专题学习网站,构建框架及内容如下:

2.1构建框架及内容

(1)文明溯源。①恐龙家园:介绍内蒙古地区关于恐龙的踪迹,恐龙蛋化石遗址(图片、文字);②神奇岩画:介绍内蒙古阴山岩画(图片、文字);③人类遗址:介绍内蒙古地区人类遗址的分布,出土文物及其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图片、文字、课件,结合历史教材);④神话传说:介绍内蒙古地区远古以来的神话传说(文字);⑤气候地貌: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物产、气候变化(结合地理教材)。

(2)文明曙光。①长城文化:用图片再现战国时期秦在阴山脚下修筑的长城遗址,用课件介绍长城历史文化(结合历史教材);②胡汉和亲:展示从战国到两汉时期匈奴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昭君出塞(文字、图片、课件、动画);③匈奴兴衰:介绍内蒙古地区匈奴的沿革和历史(文字、图片、课件);④人物画廊:精选两汉及两汉以前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安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做成人物小传。

(3)文明古韵。①边塞诗词:汇总中国古代边塞地区的诗歌成集(结合语文教材);②一代天骄:介绍成吉思汗的伟业,展示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结合历史、语文教材);③边塞榷场:介绍两宋以来边疆地区各民族贸易状况(图片、文字、课件,结合中学历史教材)。

(4)文明新姿。①草原明珠:重点介绍建国后,内蒙古地区,特别是包头地区在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城市建筑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利用乡土教材形式展示内蒙风彩;②西部放歌:以音乐、动画、民俗、景点的形式展示现代内蒙古的特色;③畅想未来:精选内蒙古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业绩,描绘内蒙古特别是包头地区的未来蓝图。

2.2其他栏目及内容

(1)资源中心:结合学科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提供相关课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现成的、可供参考、利用的信息。

(2)在线学习:设置历史、语文、地理3个学科的在线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师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帮助教师进行学科课程的整合。

(3)知识问答:分文学和文学知识两部分。体现了互动的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4)学习社区:4个比较时尚的社区:探究性学习的论坛 ,信息技术社区,历史文化探索,古文化常识。学生可以提出与主题相关的感兴趣、有疑惑、似是而非的问题。网站管理、维护人员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代表性、热门、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方便师生在学科知识上进行交流、探讨、研究,达到质疑、解惑、共同进步的目的。

(5)知识体系:构建框架及内容。

(6)作品发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制作的多种形式的质量较高的作品。学生通过访问、互评,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3 “长河古韵”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实施

3.1丰富网站资源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增强体质;目标;策略;实效

一、实施方案

1.倡导人人参与“阳光体育”,倡导师生参与“长跑活动”

学校倡导全体师生每天积极参加一次“阳光体育”健身活动,每人学会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于5月份进行一次体质测试。倡导班级做到,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两次远足、野营活动,参与组织好每年一届的体育健身节。倡导家庭做到:每个学生家庭拥有一件以上体育健身器材,每个季度全家进行两次以上的户外体育活动,每个家庭有一份(册)以上体育健身报刊图书。

如,宁德师范附小提出的口号是“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增强体质成为一种习惯。”该校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坚持开展“环三都澳”象征性冬季长跑系列活动,把对学生健身要求变成具体的行动,在健身手册中融入致“家长的一封信”“健身跑天天记”“健身运动负荷自测”“健身方法”等,活动有记录、有评价、有表彰,最后以阳光体育章为激励手段,促进学校健身活动的落实。

2.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

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每周3课时。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师资问题,采取动静结合的方略克服场地困难,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挖掘体育资源,开发校本健身项目。

如,宁德师范附小体育课堂教学突出健身目标。省名师培养人选阮光清老师的体育课堂教学有体育知识教学、运动教学与身体锻炼。体育知识以开学初引导课、雨天室内课为主进行教学。运动教学以传授运动文化为主。在实践课中运动教学与身体锻炼在一节课约各占1/2时间。具体课堂教学结构见图1。

3.坚持有目标的身体锻炼

宁德师范附小在课堂上坚持有目标身体锻炼,提高炼身综合效果。体育课堂教学应有运动教学与身体锻炼,不能只教而不练,也不能只练而不教。我们无论晴天或雨天,每节课都约有10~15分钟时间进行有目标的锻炼。其程序见图2。

(1)目标的确定

依据实验方案,在全面锻炼的同时,要把突增期指标与本校学生发展差的指标作为锻炼的重点目标。如福建10、11岁男、女生的突增期指标为速度、灵敏、弹跳等;从该校2008年5月体质测量与评价分析看,男生弹跳、速度、耐力,女生速度、灵敏、耐力,心肺功能为薄弱环节。因此第一学年以上指标为重点目标;第二学年,经体质测试与评价结果分析,再确定重点目标。

(2)依据目标选择练习素材和方法

首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使他们练得有趣。如设计了一节五年级以游戏形式出现的锻炼方案,但方案中的素材都是无氧代谢的练习,所以采用巡回锻炼法与间歇独领风锻炼法,心率控制在120~140次/分,时间为15分钟,对发展重点目标-心肺功能与耐力起作用。这比单一的跑来发展心肺机能与耐力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其次遇到雨天或场地、器材发生矛盾时,坚持目标不移,因地更换内容,如为了发展速度、灵敏素质,晴天以沙坑为主的锻炼方案:a.原地快速跑;b.转身快跑;c.跳远。雨天以教室走廊和楼梯为场地的锻炼方案:a.左右快速触线;b.快速高抬腿跑;c.钻过凳子;d.跳阶梯。这样,即使雨天我们也能围绕目标锻炼,保证锻炼的连续性。

4.建立体质健康反馈系统

校内建立体质测量与反馈系统,学生与教师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体检表之指标每年进行体质测试,教师体检反馈给个人作为健身之依据。学生体测结果作如下反馈:反馈给学校领导、班主任与体育教师等;群体数据要作常规数理统计与评价,结果向上述方面反馈,为他们增强学生体质作依据反馈给学生本人;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个人反馈,指导学生作自我评价与绘制综合比较图,使学生了解自己体质状况,培养评价能力,增强健身意识,促进学生去增强体质。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孩子体质状况,为家长增强孩子体质提供依据。最后汇总,按要求上报有关部门。

5.改革竞技健身娱乐运动

竞技娱乐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开展竞技娱乐运动,应按学生个人兴趣选择,要有利于增进友谊与团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霞浦二小开展《改革娱乐运动子课题研究》。其一,改变运动队组织形式,组建学生运动俱乐部。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把学生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梯队。采用竞争升级制度,激发学生在俱乐部中学习、训练、比赛的热情。其二,改变运动会、体育节项目设置。过去学校办运动会只有占学生数的18%参加比赛活动,开展实验以来,在项目的设置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如多人持杠仰卧起坐、多人跳远、往返接力、运球上篮接力等,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赛场,亲身体验体育文化,享受运动乐趣。

6.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增加的实际,各校要合理配置体育教育编制,确保体育教师能满足教学需要,要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提高工作,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使现有体育教师能轮训一次。借助每年一次的全市体育学科委员会年会,通过观摩体育课、教学设计比赛、听体育专家讲座、优秀体育论文评选等形式进行新课程培训。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为课题,组织开展市级课题研究,提高体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7.丰富教师与家长的健身知识

教师与家长在过去的体育课中,接受的是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教育,不是健身教育。因此,有必要通过讲座等形式,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使教师与家长既能自我健身,延年益寿又有指导学生健身。学生、领导和体育教师更要有意识地迅速提高指导健身的业务水平。

如,为加强家校联系,延伸练习平台策略:(1)搭建网络平台,加强家校联系。比如搭建一个以“博客”为载体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博客平台”里大家可以通过写文章、日记,评论、留言、图片上传的方式分享练习方法、学习经验以及情感交流等。(2)教师应加强练习方法性的指导,提高练习的科学性。比如练习的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训练项目的选择、训练强度与密度的测定与控制、训练后的恢复及营养等。(3)加强过程性管理,提高课外学习质量。如《阳光体育亿万学生冬季长跑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设制好相关的表格,这些表格能体现每个学生每天的练习情况,教师需关注表格的内容,及时的进行总结、点评,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8.改善健身的条件设施

根据身体锻炼的需要和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添置适合学生锻炼的各种的健身设施,锻炼器材儿童化,因地制宜,两年内达到规定要求。在实验研究中,针对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采取如下措施。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一物多用,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如:一根跳绳——可以拼图赛、斗智拉绳、绳操、三人角力、夹抛绳、二人三足跑、踩龙尾、绳投掷等。(2)教师自制简易的体育器材:如:矿泉水瓶——用来投掷、瓶操、哑铃操、标志物,也可以用作游戏中“打‘保龄球’、‘竹篮’打水、踩‘气球’、踢‘足球’、找‘朋友’、春播秋收”等。(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设立移动“箩筐球”、设立小型健身房、小型毽球场地。(4)开发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资源。例如:中国古代的“踢毽子活动”“跳橡皮筋”,南方的“舞龙和龙舟赛”,农村的“跳筐”“玩陀螺”“滚铁环车”等内容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二、实施成效

实验研究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条件虽有差异,但在教师的努力下,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都基本达到假设目标。其一,学生的健身知识与能力有提高。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锻炼、卫生与安全等常识,知道控制运动负荷,能自我评价体质与绘制综合比较图,了解自己体质的状况,部分学生克服了偏食的不良习惯。其二,学生的体质得到了增强。在教学时数和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班比对照班的成绩提高幅度明显。在平时的教学中感觉实验班的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也要强于对照班。其三,实验学校课外体育得到加强,建立有序而有力的课外体育组织管理,依据制定的计划进行布置、检查、落实,逐步形成网络组织管理。其四,学生品德教育等取得一定的成果。实验班的学生不管农村还是城关,上课都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快乐的,为达到个人的目标,学习与锻炼是认真的,有时还会提出问题来讨论,初步发挥了主体作用;遵守课堂常规,爱护运动场地与器材、团结合作,竞争意识等都较好。其五,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有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识与决心,努力学习,掌握了增强体质的理论与方法,使自己教学转移到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的轨道上。从上述5个方面看出,实验研究的方案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对学生在近期与长期增强体质有实效性,对活跃我市小学学校体育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智寿.我省小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福建体育科技,1987(3).

[2]孙君梅.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改革的探讨[J].教学与研究,1988(2).